不得不說希區考克式的懸疑片真的是讓我從頭到尾一個心都懸在那,可以說大氣都不敢喘一下,男主西裝筆挺地去到了姊姊所在的小鎮上,對於許多小鎮上的居民來說,小鎮就是全世界,看到一個有豐富經歷又帥氣滿點的靚仔,何人不心動,外表相貌堂堂,其實內心卻是個心狠手辣的殺人犯,知人知面不知心,就像警探與女主在車庫中的對話,你永遠不知道身邊的人會是天使還是惡魔。電影中有一段他在形容那些他所殺的人的時候,講的是多麼得義正詞嚴,比起女主父親與其朋友用調侃式的方式在述說殺人的方式,來的更讓人覺得心驚膽顫。
電影的畫面很簡潔,故事的鋪陳也很順當,擺在80年後的現在依然是一部吸引目光的佳作,其中女主的演技更是讓人驚豔,女孩子的心思果然更加細膩一點,男主自己都沒發現他所贈與女主的那枚戒指上有富婆與其丈夫的刻字留念,導致自己的事跡敗露了,人們總說棋差一注,千算萬算就剛好差在那枚戒指上,要不然也不會被那個愛慕他的小表妹發現了,但女主一方面是因為愛慕的幻想破滅,另一方面女主更怕的是那個與弟弟分別多年的媽媽在知道真正的事實之後,會支撐不住,本來只要離開就好,男主就非得辣手摧花,不過也正因為如此,帶來了本片的最大的反轉,或許離開他還有機會能與另一名富婆發展,但他還是選擇了滅口,難道他不知道就算真的滅口了,他也還有很多很多事情得處理嗎,在那個時間點上,女主掉下之後,他身上的疑點會更多,畢竟探員只是暫時放過他罷了,最重要的破案關鍵,警方證人還沒指認嫌犯呢,警探倒是真的喜歡女主,看他對女主一往情深的表情,就能看出,女主也從原本的像是看陌生人一樣的表情到最後的深情款款,他們兩個才是最登對的才子佳人。
最後還想多說幾句,過了一百年這種家庭調查跟現在的詐騙手法根本就是一毛一樣,過了一百年,還是會有人被騙,看來詐騙集團的首領們似乎也都看過這部片了。不過女主一家還真是模範的美式家庭,媽媽是家庭主婦,父親在銀行上班,家中兩女一男,狀況小康,不過這種標準式的小鎮家庭,在許多電影裡面都會有個叛逆的女兒,整天就想往外跑,想去看看這個花花世界,一開始我還以為這個女主就是個花瓶,一個花癡,原來他才是整部片的關鍵性人物,只有她知道自己的舅舅,原來就是那個辣手摧花的犯人,或許她會把這個秘密帶到棺材內,畢竟,意外失足落下火車的那個風流替倜儻的舅舅,才是她母親心目中的弟弟,若是讓她知道自己的弟弟原來是個殺人魔,還想把女主給殺人滅口才被反殺,這樣的結果讓一個思念弟弟的姊姊,該如何承受的了內心的壓力。
在中間一家人在餐桌上吃飯,男主把自己的犯案動機講得如此冠冕堂皇,我想也沒有誰了,就算你在仇富,那也是別人的血汗錢,有本事靠自己的腦袋去賺,而不是用犯罪的手法去賺錢,還想得自己能夠逃離法律的制裁,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夜路走多了,總是會碰到鬼的,自以為得天衣無縫,沒想到就栽在那枚戒指上,或許這也是被害人冥冥中的安排吧。
在中間幾幕父親與朋友在討論如何下毒殺人的橋段,我還一直以為男主會用毒殺害全家人再把罪名全部推給這個看起來呆傻的朋友,結果,這呆傻的朋友竟然是女主的救命恩人,若不是他天天都到女主家串門子,他應該也不會發現車庫裏面關著的女主,女主或許就這樣被意外身亡了,只能說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總是會有人收拾你的,勸君一句,歹路不能走。
在这样一个Norman Rockwell式的中产阶级美国社区里,小查理其实是格格不入的,她在影片开始就表达了她的存在主义焦虑。当这个田园牧歌式的社区全貌被展开,无能的秩序控制者(警察)、昏昏沉沉令人窒息的家庭生活等元素涌现,与其下的暗潮涌动形成激烈的冲突。查理叔叔一方面是一个《夺魂索》式的满口尼采语录的大反派,另一方面躲藏在一身正气散发魅力的精英白男外壳之下,在所谓家庭价值的粉饰下,只有一颗邪恶之心,也许这也是希胖的恶趣味,在美利坚式道德外衣下的每一个人都只是一个影子,一个混沌的皮囊。除了两人吊诡暧昧的关系,查理叔叔也是小查理的自我心理投射,但随着影片最后查理叔叔命丧黄泉、希胖再一次借牧师之口揶揄了一把这种“纯正甜美的品格将与我们长存”,说明一个年轻女子试图在一个无理性无信仰的虚伪世界寻找秩序的枉然,她将会在不断试图追问意义中度过那“平庸愚蠢”的一生,只留下查理叔叔的巨大阴影和无尽的虚无。
听名字很久了,曾记得的标签一个也不剩,全靠名字猜,观影体验算是不错。
开篇以为男主被人追杀,所以很是为他着急,看到女主他们家的时候想,怎么会这样,不怕把危险带到亲人身边么……再后来,发现女主好像幻想得太厉害,但那个时候说不定就是这样的女主惹人爱呢?(原谅我脑残小言看多了)嗯,女主看着傻傻的,说不定最后香消玉损了呢?既然查理叔叔坏坏的样子的话……
然后,然后我就被查理叔叔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的想法吸引了,他对小查理的表白(嗯,我就叫那表白)其实有点无动于衷,但是并没有显得很困惑,很有一种带着秘密的感觉。然而我们的小查理就是喜欢这样的神秘啊啊啊,然而一激动就抓痛别人的手这好像是坏人的套路,小查理居然瞬间被哄得很开心……果然还是要挂的
心疼我自己,看着这个坏坏的查理叔叔,本以为他很帅很酷很有心机,可是因为记者的事几次失态,也不顾姐夫的感想开任性的玩笑,没搞清楚女主知道什么一慌就直接告诉了很内核的东西,知道同伴死了之后又得意忘形……果然是我悲情反派的故事看多了吧,对坏人的要求太高了……
一开始我以为女主傻傻的,但是看到她真的就半夜跑去找报纸的时候我就蒙了,我觉得我大概是爱上她了,一双高跟蹬得可好了,长裙直到脚面看着腿好长好长的。嗯,我一点也不想分析女主心态,默默地被带着慌得小心脏一颤一颤的(嗯,就是我默默注册豆瓣并且写这篇的原因,好奇怪的感觉啊,我一定是爱上女主了),总有一种下一秒就会被查理叔叔抓住的感觉!一直慌到第二天晚餐,小查理终于还是没忍住,吼了她爹和他的小伙伴……让某人发觉了不对。冲动是祖传的……
女主她爹和他的小伙伴也是可爱,每次见面都会讨论谋杀,明明杀人犯就在身边,也不知道坏查理是怎样评价这两位的。
片中似乎有两次,坏人查理表达了他愤世嫉俗的想法,啊,贪婪愚蠢的富婆,会坏事的女人→_→让我一下没忍住想这是否是童年创伤,但是和姐姐关系这样好,不应该啊?原谅我对后面说出的小时候的事的无视……
哎,总之,这种好像能想到什么但是又不能印证什么的感觉。也是我想要记下来的感觉之一。然而我也不知道怎么描述,只是突然想起江户川乱步,福尔摩斯这些东西。大概是并不能从一个人做了什么判断他的过去的感觉……
然而江户川乱步某篇特别短小的好像挺不错的啊,题目不记得,情节只记得一个人被关在箱子里,箱子不小心被人从外面锁上了,然而这个人用爪子挠箱盖……因为窒息所以挠箱盖……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就这样吧
总之,挺怀念这种不需要分析人物就能被带得心怦怦跳的感觉(~˘▾˘)~
这可能是希区柯克悬念最少的一部惊悚片了,但这并不影响它仍然令人提心吊胆。
希区柯克的电影学术概念太多了,这部片子是一个客体以及双重性的代表,而且是一个标准的希区柯克模式,宁静的小镇,美好的背景,不可告人的秘密,希区柯克式结局,是他个人作品的经典。
片中女主的设定存在问题,也是所有矛盾的源泉,可是女主天生丽质,但却能力不及,这个看脸的世界,还好是一个惹人怜爱的可人儿,要是换个难看的或者有点心机的,故事也就没那么复杂了。
查理叔叔是丧失了活下去的意义的,就像影片开头他躺在床上的样子一般,对这个世界漠不关心、冷漠至极。最后,他终于去了另外一个地方。也可以说是一种救赎。
没有血腥场面却让人一直提着心在看,因为它是希区科克的作品。 男主帅到爆,女主一笑一颦都分很淑女,女主的心情也是观众的心声。
出人意料之外男主一再利用女主善良之后还要企图谋杀女主,此举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
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犯了罪。仿佛看见镜子里的自己,露出了邪恶的笑。悼词里说,他是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而只有我知道,他离恶魔只有一步之遥。不,他就是恶魔,而我,才是那个恶魔身边的人。
一如既往的希氏在一早就把凶手告诉了观众,虽然悬疑和犯罪元素不少,但仍感觉这部片的讽刺性更强,包括对舅舅这一形象的反差性塑造,以及结尾的悼念词等,甚至死在自己外甥女手上这一幕也颇具戏剧性
需要指出的是:这片在烂番茄的评分里非常之高,高到不可思议。也许是因为它非常的“美国”?
至今看到的最复杂的希氏作品之一,弱化了悬疑和惊悚的表层,却包含了极强的社会剖析性,每个角色都有对应的社会角色体现,剧作极度丰富过程也是相当精彩,以一位理想主义者和反社会人格的交流和博弈引出诸多思考,几段精彩的餐桌戏调度被载入教科书,伟大程度可见一斑。
希胖接受采访时曾说这是他最满意的一部作品,简单剧情经过精彩建置而变得有声有色。经典好莱坞的译名真是不错,其实辣手的主人不仅是查理舅舅,也是自恋投射的主体小查理。在弑杀/复仇的过程中,她完成了痛苦的成长。一家人各自奇异有趣。
辣手摧花花无恙,花摧辣手手空亡。
开场镜头从查理的中景摇到床头柜上散乱的钞票,就已经定下了基调。而当查理来到了姐姐家,视角又是从小查理展开,这样悬念就得以保持,查理给一家人送礼物的时候,他和小查理的关系可以说非常暧昧了,一个镜头从小查理和侦探反打到叔叔上楼并回头望,所以他多次对小查理下毒手,除了灭口很难说没有嫉妒
偶像崩塌全纪实。下火车时笑脸相迎,送火车离去时求之不得。杀人犯也渴望家庭的温暖,但他却再也不具备与大家坦诚相待,推心置腹交流的资格了。
希区柯克帮选电影课的外孙女写一篇文章,关于他最喜欢的电影之一——《辣手摧花》,但是只拿了个C。“呃,对不起,”他说,“我尽力了。”
谁让美国没有法制进行时
使用了许多“2”的概念和意向来突出两个查理的镜像关系。
1943年Santa Rosa树影婆娑,黑白影像映得阳光更盛大地更热。无法不去想象同一时候地球另一边安妮·弗兰克却缩在阁楼里,梳着同样卷发渴望站在阳光下的样子。Uncle Charlie 结尾前都没有动作线,有点乏味,但这一家五口每个人物不论大小都拿得出手,Ann尤其讨喜。
在希区柯克电影里,这部很难得的安插了不少笑话,像规矩的爹总跟爱好侦探小说的朋友讨论怎么杀了彼此,多话的书呆子女儿,有计算癖的小儿子,当妈的说弟弟被宠坏了,镜头马上转到她瘪嘴的小儿子身上,要笑死。至于主线,挺无聊的,电影里有些美国繁华街景的空镜,被拜访的一家人也堪称小镇中产的典型,属于希区柯克对美国梦系统的小小讽刺,男主角作为瞄准有钱寡妇的连环凶手,前半段用些零碎线索营造了他的威胁性,但后半部分真相揭发出来以后剧情组织的很费劲,男主暗害外甥女的表现弱智,那个来调查的侦探角色除了功能性外,和女儿的恋爱来的莫名其妙(不过这倒是让观众期待他最后救场,而实际没有的设定是希胖对观众的小戏弄吧),女儿发现崇拜的舅舅乃是真凶后没什么应对,按理说,后半部应是舅甥之间节奏紧绷的对决,但这个期待希胖显然是满足不了
【B-】有好几个别出心裁的推镜比较有意思,整体感觉比较一般,结果居然是希区柯克本人最满意的电影。另外看了才知道斯托克是从这个故事中来的。
辣手摧花,花不死;辣手摧花,花开更艳。
观众知,人物不知,小镇疑云。Young Charlie的人文关怀和追求让全片充满情。Two Charlie的二元镜像,Merry Widow舞蹈的影像叠化,火车站的浓烟冲天,YC的楼梯投影,Last Scene火车谋杀Uncle Charlie掉入火车轨双火车并行,都很希区柯克。
小镇杀机啊。挺不错的,期待朴赞郁的斯托克能有新演绎⋯⋯
赞!室内戏不少但却很精彩,平缓却逐渐有力的惊悚气氛在最后火车上寥寥几个镜头中瞬间爆发后戛然而止,留下心有余悸的观感。片中两个破案故事迷一直在旁边研究怎么不留痕迹杀人好有趣,就像Wes Craven在《惊声尖叫》里面玩自我解构。
人物和剧本都很厉害,从前的作品生在从前的时代,命运奇好,不会觉得有任何幺蛾子来摆动你。演员们也很有默契感,全片呈现在一个调性里。uncle 查理的故事被很多类型片沿用,在层层递进上,还是这个最沉得住气。
查理作为原本平庸的客体,被机缘赋予了崇高客体的华彩,拥有了冲淡庸常的寄托身份(外甥女、姐姐乃至小镇居民),也是成就影像张力与魅惑的核心要素。其符号位置经历了至善至恶的悚然变位,这种变位是飘忽暧昧的。由于其正面形象蛊惑人心,很多观众直接绕过道德评判,热切企盼辣手摧花的成功实施【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