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沉尸》
我在B站看了这部电影的讲解,从剧情来说最后的反转确实出人意料,你以为折腾了这么久一切都结束了,然而,噩梦才刚刚开始,机关算尽,但还是棋差一招,而这一招,叫做命运。千算万算,所有的细节都伪造得如此完美,以至于一而再再而三的躲过世人的眼,奈何偏偏最微小的一个细节毁了所有。
B站上没有没有写这部电影叫什么,我就在豆瓣上搜了一下阿兰德龙,最后看这部电影,我已经抛弃了剧情,纯粹是冲着阿兰德龙的盛世美颜来的。瓣友说“劫命劫财还劫人家的真爱,阿兰实在美的不像话,差点就原谅你了”。还有人说剧情讲了什么根本没在意,看完就只有阿兰那性感的身材在眼前晃啊晃。冲着这些评论,我也认真的看了看这电影,虽然我也觉得阿兰确实帅,而且是一股痞子男的帅,游戏人间的冷漠和残忍,更让他既迷人又危险。但是好歹我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这颜值和身材我还能扛得住,想当初看了《泰坦尼克号》,对小李子的颜磕到不行,那一眼的波澜够我沉沦好久,可惜,我们再喜欢也只能犯犯花痴而已,终究还是要清醒的🤣
电影比我爸年纪都大,但是看电影别有一股风味,是现在的电影模仿不了的,我还是喜欢看时间沉淀下来的一切。因为时间是最好的筛子,能经久不衰的,必然有他的独特之处。
最后也不得不说,我还是隐隐希望汤姆可以成功,这么帅气性感的男生,耗在监狱里多可惜呀,最后要是判个死刑,简直暴殄天物。在这种原则性的错误面前,我们好多人居然败在了长相上。如果换成一个粗鄙猥琐的男人,我们可能巴不得他马上判个死刑。可见啊,这世间“以貌取人”是必然的趋势,我们都不由自主的渴望美好的能够长久留存,如果要是还能属于自己,那就再好不过了。我想,那些包庇自己情人犯了罪的人,大抵也是如此想的吧。
文/新雨编辑/食指
有一位杀了好朋友正忙着毁灭凶迹的美少年。在紧张的逃亡中,抽空哄骗了死友的未婚妻,一起来到海边老城海边老城那不勒斯。杀人少年在露天的鱼市散心,外套搭在肩上。
他品尝海产,与渔妇们相问候,路过待宰的鱼,端详它们最后的吐息。他步伐散漫,湛蓝的眼睛,目光时而紧张时而消遣。经过的路上,有鱼头齐齐整整地被斩了下来,扔在湿漉漉的地上。
这是电影《怒海沉尸》中的场景。
导演雷内·克莱芒非常珍惜这日光照耀的片段,正如他迷恋着这位美丽的青年,和他动人的青春。奏起了活泼而流动的音乐,镜头的运动和画面的切换都显得舒缓。随着他位置的移动,镜头好几次都舍不得离开他的正脸,轻微的动作幅度,使他的漂亮面孔时不时地与观众凑近,令人产生若即若离之感,而他却毫不在意。于是,杀人犯阿兰·德龙拎着衣服漫步鱼市的样子被今年的戛纳电影节用作主海报之一。
阿兰·德龙与雷内·克莱芒合作三次,贯穿了他早期的银幕生涯,克莱芒热衷于让他饰演最甜蜜也最狡猾的浪子形象,他们也成了好友,他甚至为了哄这位甜哥儿入睡而亲手给他奏乐。而那些角色是德龙的拿手好戏,因为他生来就是个野小子,逃过学,涉过黑,参加过军队,在社会上干过各种杂活,丰富的经历使为他美好的肉身和野心勃勃的眼神,更添一层尘襟潇洒的气质。
《怒海沉尸》也是由小说改编的“雷普利电影”中最为灿烂的一个版本。相比小说与其他版本而言,它简化了汤姆杀友的动机,亦省略了主角内心的隐痛。相对安东尼·明戈拉对少年人的处理,克莱芒没有用丰满的肢体与对话来表达少年的哲思,或同性之间的情和欲。不仅如此,影片还带有一个与原作者意图不符的结局,在最后让天才罪犯落入法网。
各种线索的剔除与模糊,使影片有了许多暧昧的地带。省去了思考的过程,德龙饰演的汤姆显得更有行动力,更富有掠夺的激情,一举一动都是盛夏的气息。我们也不能说汤姆和菲利普之间没有男孩之间相互吸引的元素。夜里,车上,菲利普热吻着一个女路人,而汤姆也凑上去舔舐女人光洁的肩与背,这是一场纯属即兴却又意味不明的纵情,女人的肉身阻隔在他们当中,更使汤姆与菲利普显得天真,像两头小野兽,争抢一样美物,在对方身上嬉闹,连车夫都忍不住产生好奇,微微侧过头去。
我们也不能说故事的结局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只是邪不胜正,若不是汤姆以为一切尘埃落定,如走向前程似锦般走向了审判,我们就会失去很多内心感受——为他感到大焦灼、大遗憾与大解脱,或是对他给自己脱罪的本事仍然有期待,乃至盼望得知真相的玛吉还不至于将他彻底抛弃。
故事止于灼人的海滩,讲到他人生第一杯,也大概是最后一杯志得意满的美酒。恋物的汤姆在此际成为了那杯他刚享受到便要失去的美酒,这是黑色电影的传统特点,让人被凶手迷住,遗憾于命运的残酷,反而忘记了他才是作恶的那一个。
有趣的是克莱芒的处理:喝到酒的汤姆,在无人的海滩上反复地呢喃,在他为我们所钟爱的皮肤上,阳光像蜜一样地流淌着。而得知真相的警探正在实施抓捕计划,一番简短的对话就把最机灵的坏孩子给骗到了手。汤姆爽豁的步伐,前视的目光,在路人不明真相的目送中,是我们产生了羊入虎口之感。在汤姆离开海滩后,用湛蓝而宁静的海面,作为结束的语言,它就像一个凝滞的呼吸。那些暧昧与恶毒,都被艳阳普照,善与恶就此不再重要。
克莱芒用柔光镜使少年少女的脸庞在关键时刻更具有吸引力,他对食色性也展现也显得尤为抒情,虽然在一些片段过于矫饰,但基本上都是十足轻盈,得益于对空间和时间的巧妙把握。
汤姆两次杀人,第一次杀友沉尸之后,在摇摇晃晃的船舱里,匆匆擦了把身体,穿上了好友的漂亮衣裳准备顶替身份,顺手拿起一只边水果张口吞吃,边赤着脚跑了上去,准备下一步行动。第二次杀了识破他奸计的人,抛尸野外,克莱芒则是在他处理尸体的间隙,留出一段时间,让他在厨房的角落里吃了只烤鸡。
第一次吃,速度飞快,动作狂乱,体现了汤姆内心的饥饿,是欲望的释放。第二次吃,则是在轻柔的音乐中,穿着最体面的衣裳,显得较为从容,却依然让他背对着摄影机双手并用,让人感到这依然是个无依无靠的野孩子,随着画面淡出,便来到了紧张的黑夜。
等最后的美酒端上来的时候,他终于圆了所有能圆的谎言,彻底松了口气,这杯酒和这场休息,得到了最充足的时间,变化拍摄角度,记录了此刻的难得。在不同的环境和光线下,导演用时间的诗意建立起了那少年变化的心境,给我们仔细观看他的机会,好让人珍惜一份勃勃生气。
谁让他二十出头,有两道刚刚好扬起又在恰到好处砍下来的眉毛,一双海水般神秘的蓝眼睛,笑起来薄如一线的上唇,和幼兽般的细牙,动作粗犷,穿得也脏兮兮,晒黑了身体,却生了对光洁的锁骨,和易受伤的皮肤。与在梅尔维尔的相似题材电影中,那些静穆的他相比,此刻的阿兰·德龙显得太好动,太弑杀,也太容易害怕,脆弱过了头,作为情人,他的不贞太明显,又太叫人缠绵。
新雨(微博ID:重生之不爱江山爱美人)老片爱好者,法国电影迷,阿兰德龙真爱粉,从事策展与电影美学评论。
食指(豆瓣ID:食指),公众号“热衷谋杀的食指君”主编兼独立影评人。
投稿及其他事务请至「食指君」工作邮箱
对于我来说,整部电影吸引我的点在于:虽然是一部犯罪悬疑片,但导演塑造的氛围十分慵懒暧昧。像伏在耳边轻轻诉说一般的叙事风格,一片虚无的浪漫带着古典基调弥漫开来,有胶片如梦境一般的质感,让我不自觉沉浸其中。整个观影过程太愉悦了,相比《天才瑞普利》中瑞普利最后逍遥法外的结局,我更喜欢这个版本,阿兰德龙塑造的人物邪恶而美丽。同时他的美色让人道德迷失,想让他逍遥法外,但暗示真相大白的结局又将人拉回现实。告诉大家要心怀正义,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原以为故事很简单,就是仇富,但不止。
男主是个穷小子,但是和富二代是很要好的朋友(单方面的),富二代的父亲看不起他,因为觉得他没钱没工作。从这儿开始,男主的自尊心就开始反复受到打击。即使自嘲着说自己没钱但是有主见,但内心的自卑还是会处处体现,他会穿着朋友的好西装对着镜子陶醉。朋友对他的态度看似是关心的,严厉的,可是各种细节透露出来的看不起却总是伤害着男主的自尊,有些行为甚至可以说是过分。男主的仇富心理一部分也是因为富二代为富不仁吧。
从这儿开始,电影就两个主题,一个是:一个谎言需要用无数个谎言去掩饰。第二个是:男主替代富二代,可是最终又脱身出来,演变成一场完美犯罪。很优秀的电影,值得一看,这部电影影响了后世很多很多电影。
影片的画面质量将人带回了旧时代的欧洲:颗粒状的胶卷质感投影出蔚蓝海洋,波浪碎片状的闪光托起了一艘孤岛,狭小的木片在光天化日下承载了黑暗的大陆欲望。 The graphic quality of the film takes people back to the old Europe: The grainy texture of the film casts the breaking waves of the azure Mediterranean, which holds up a tiny wooden chip, bearing the black-eyed desire of the Continent in 'Plein Soleil'.
虽然瑞普利的天才度不如重拍版,但阿兰德龙好帅好帅好帅好帅好帅好帅好帅
精致,迷人,出人意料。
CC的蓝光《怒海沉尸》美得不忍看完,蓝得像宝石一样晶莹剔透的地中海,星星点点的海边小城是生活背景,阿兰.德龙雕塑般俊美沉静,一点点迷茫,即便腹黑也让人同情,他那么痴迷羊羔一样的朋友的女友,他们古铜色的肌肤触碰在一起,快要在夏天燃烧起来。1960年就有这样梦境质感的彩色胶片,奢侈极了。
阿兰德龙长成这样,也是没想给这个星球的其他男性留任何生路。光嘴角笑起来的弧度就值得投保三千亿。和新版有个致命的差别,这版男主是直男,爱的是富少的女友,新版男主爱的是富少,又想成为他,交织在一起就变成恨和杀意了。这版最后男主居然落网了,有谱没谱,我恨政治正确性。原版小说多厉害。
其实我一直暗暗希望他能成功,不过最后两分钟的逆转令希望落空;杀人者固然狡诈心狠,被杀者亦让人痛恨,女主之前的逆来顺受和后来的转变也证明其感情并不坚贞,还有那位无辜卷入被杀的朋友也是颐指气使,维系他们的不过都是金钱;结构紧凑,剧情抓人,cast养眼!
劫命劫财劫真爱啊。阿兰老师美得太不像话了,差点原谅你。
马特达蒙像特工,阿兰德龙才更像骗子。除了阿兰德龙外,其余一切都不及明格拉的翻拍版本。
色彩实在是太漂亮了。
老版“天才雷普利”。细节和娱乐性都很赞,可惜缺少同性暗线让故事失去了不少神采,阿兰·德龙也许是唯一例外——太性感、性感到爆炸啊!放在任何时代都是极品美男...
完全笼罩在阿兰德龙光芒下的一部电影,或许克莱芒自己也意识到了,这部片最终变成了跟随阿兰德龙的漫长逃亡
《怒海沉尸》就像是一部阳光下的黑色电影,拥有悦人的古典基调,同时充满迷人的惊悚魅力和弥漫的虚无,以光明之身诉说黑暗之心。阿兰·德龙饰演的穷小子丝毫不会具有任何正面价值,他是一个不择手段的罪犯,但是观众可能会一直很想他能逃脱,在整部电影中,观众这样被完全地征服。
帅得过火
幸亏我先看的马特的版本,阿兰实在是太夺人眼球了,我看完之后都不去想新版的剧情什么的比原版的好,只有阿兰德龙在眼前晃啊晃
雷内·克莱芒代表作&阿兰·德龙成名作,碧波蓝空下的完美命案+身份替换一步登天之途。炎炎夏日的意国风情,配上导演冷峻克制、干练爽利的镜头语言,冷暖调和,恰到好处。阿兰·德龙本色出演,帅气逼人自不必说,那一股子冷酷、阴狠与自恋劲儿实在让观者欲罢不能。女主演玛丽·拉福莱的清纯美貌也是看一眼就忘不掉的级别,当时还是德龙女友的罗密·施耐德客串亮相。同样根据派翠西亚·海史密斯[天才雷普利]改编,本片比安东尼·明格拉的版本有魅力得多,尽管删去同性场景,结尾也作了更改。片头两人各自假装盲人跌撞走路并与自愿上钩女子调情的戏份相当喜感。雷普利换装打扮、以菲利普身份对镜自High与亲吻自己镜中像的段落亦是对自恋之心与内在欲望的凝缩外化。雷普利两次杀人与处理尸体时都足够紧张,逛鱼市虽是闲笔,瞪眼的鱼却似洞穿一切。(8.5/10)
安东尼·明格拉的99版《天才雷普利》全面超越该原版!不过,除了马特·达蒙……
这个版本几乎比好莱坞版还要好莱坞化:流畅自如的故事,暗示真相大白的结尾,特别是雷普利那贯穿始终的性格,这使他在作案时几乎没有一丝的道德挣扎。阿兰·德龙的明星魅力确实太强大了,观众们对他的感觉不可能有同情、憎恶、恐惧,只会被他毫无忌惮地直视别人时露出的蓝眼睛深深吸引。
对于此版,女作家本人整体而言比较欣赏。特别夸奖德隆饰演的雷普利“非常出色”。但同时她却批评了影片那个天网恢恢的结局,将其视作“一种对罪犯必须伏法的公共道德的可怕妥协。”伊伯特也持有相似观点,认为此结局“无法令人满意”。感觉“之所以如此收官,只因导演克莱芒缺乏海史密斯的讽刺勇气。”
通篇几乎都是德隆的个人秀,其实从德隆的生平来看他也确实适合这个角色,他应该非常的明白雷普利的感受吧,当然他没有去冒名顶替,他只是去拍电影了(冒名顶替更多的人?!)。。。PS德隆对着镜子那段自恋表演真是绝了,而且还十分直观的阐述了这个角色的分裂。。。
法国人拍的意大利就好像自家乡下,每个礼拜天都可以随时回去逛的后花园一样,熟透熟透,不由羡慕他们自在的亲密态度;相比之下美国人镜头里就把意大利捧到天上去了,倒是反而更加像ripley眼睛里面看出来的。阿兰德龙不知怎么的有点乡村气息;一开始有罗密一个镜头呢,好惊喜。
阿兰·德龙倜傥魅惑之美与地中海旖旎风光之美交相辉映,但用美去消解简单粗暴的罪恶,这种尝试似乎并不成功;而最后事实败露导致的结果,甚至让人对克莱芒的意图产生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