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讲的是三个当年的好朋友的故事,三个戏骨在故事里头叨叨叨,有点沉闷,有点枯燥,却有点引人入胜。
导演的手法也很新鲜,给个大纲,剩下的交给演员自由发挥了。
这胆量也是杠杠的。
不过,有梅姨坐镇,大概也不需要太过担心。
故事里头的梅姨,功成名就了。
偶尔耍耍大牌,也是人之常情。
出版社催稿这件事儿,在“文学泛滥”的大天朝可不敢想,但是梅姨就可以做到这么牛。
但这位大咖还真不是牛,人家是真的写不出来了。
出版社不答应啊,日更5000不行,日更1000也行啊。
但梅姨对待文学的态度还是相当专业的,写不出来就是写不出来,1000也不行。
出版社没辙,只能另辟蹊径,撺掇着梅姨参加啥会。
这里头还有一段小插曲,出版社的小年轻,为了上位,也是无所不用其极。
梅姨表示不坐飞机,原因大概和葛大爷的顾虑差不多。
出版社表示,不坐飞机,坐大轮船啊,还可以带几个人一起聊聊天。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梅姨感觉谱也摆够了,欣然前往。
至于带哪几个,梅姨可是费了一番心思的。
俗话说的好,锦衣夜行,未免心中戚戚,也是时候向当年的好友炫耀一下了。
这两位好友,已经多年不联系了。
梅姨小心眼里头认为,你看,一个个不学好,如今我功成名就,你们只配吃土。
这么一点点的优越感还是有的。
而反观两位好友的表现,也是亮了。
人老外对明星好像并不是太感冒,想着显摆?门都没有。
这三个女人怼了一路。
梅姨期待的被崇拜想都别想,不过阴差阳错的给了梅姨早已枯竭的灵感,看来下一部的题材梅姨终于找到了。
至于这三朵姐妹花的友情,大概最后还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吧。
故事虽然穿插了梅姨的大侄子的一些“趣事”,但不是重点。
三个女人一路的叨叨叨,叨出了太多冰冷的现实。
生猛而且生冷,建议还是谨慎服用。
史蒂文·索德伯格的新电影《让他们说吧》(Let Them All Talk)描述从纽约搭乘豪华轮船到英国南安普顿的一段旅程,但很难称之为发现之旅,只适合做美式英语的听力教材。包括斯特里普在内的三位资深女演员用温和适中稳定的语速加上极为标准的吐字和换气,漫无边际地聊着各种话题,从女性内衣到文学作品与流行小说对照后的雅与俗。我看电影没有过听清几乎每一个英文单词的时候,这部电影是一个极为罕见的例外。听的过程中学造船出身的我终于搞清楚了”ship”和”boat”的区别,前者可以翻译成“大型船只”,后者为“中小型船只”。另外还有船只用于“cruise”和“crossing”时候的区别,前者可以翻译成“游轮”,后者为“邮轮”。
由著名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执导的新片《让他们说吧》最近在华纳兄弟的流媒体平台HBO Max上独占上线了。影片的卡司看上去就是要冲奥的节奏,梅姨加上另两位同时期经验老道的演员黛安·韦斯特(最佳女配角,《子弹横飞百老汇》)和坎迪斯·伯根(缺一座小金人),外加两位年轻却才华横溢的演员陈嘉玛和卢卡斯·赫奇斯。
电影的故事极其简单,一句话概括就是梅姨扮演的一名名叫Alice的作家带着她的三位客人(两个大学时的老朋友和自己的外甥)一起乘船从纽约去英国领取一项作家表彰的奖项的故事。电影嘛,除了烧脑片外,大多数的剧情片的主线剧情都应该是简单的一句话就能概括的,如果不能一句话概括,那八九不离十就是部烂片了。
这部电影上线以来,受到了很多的批评,观众觉得如此的卡司阵容怎么就出来这么一部无聊的片子。但在我看来,这部片子倒是挺有意思的,值得慢慢一品。我觉得这部电影更像是导演的一部实验性作品,整部电影是在Queen Mary这部游轮上拍摄完成的,只用了两周的时间,是导演带着几位演员真实的乘船从美国去了英国。因为船上拍摄条件的有效,所以整部电影的拍摄基本上都是史蒂文索德伯格自己掌机拍摄的,移动镜头很多都是他坐在轮椅上自己移动完成的。而演员方面,挑战性更大,全片70%的对话都是演员根据剧本大纲而来的即兴对话的方式来完成的。就是大量的即兴对话演出,每天拍摄完成后,导演也会自己剪辑一部分的素材来重塑故事的完整性。
剧情片对于我来说,大多时候看的其实是电影中的角色塑造,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其实我个人蛮喜欢这部作品的。电影中的角色一定要饱满,能够影射到我们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一类人身上,才算成功。《让他们说吧》中三位老戏骨塑造的三个角色让我来说下我的理解吧:
首先是梅姨塑造的作家Alice,影片一上来就是由她的经纪人陈嘉玛扮演的Karen和她在讨论去英国领奖的事情以及问她下一部作品的情况,不难看出Alice是一位成功的作家,而片中随后也提到了她曾经的一部小说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是文学类的最高奖项。Alice呢,很怕坐飞机,所以Karen建议她可以乘船去英国领奖,她答应了,并说要带上她曾经的两个朋友Roberta和Susan一同,正好借机重聚。她还要求带上他的外甥Tyler一同,除此之外,还有一位神秘的客人,片子最后揭晓其实是Alice的私人医生,因为她一直有健康问题,最后也因此在英国去世了。每个人做每件事情呢,都有动机。我猜想Alice选择的这几位的原因其实可以看出,她虽然表面成功,但是成功带来的代价可能是身边没有什么可信的亲人和朋友,自己也未婚,膝下也无儿女,她可能把自己的外甥看作自己的儿子,而自己的两位老友可能是她脑海中对于友情的最美好的定义把。她的性格呢,有些高傲自大,外界认定了她的成功,那么她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有才!而看不起其他的一些人,这在船上也体现了出来了。Alice虽然邀请了两位朋友一同上船,除了每天的早餐一起吃之外,她很少和他们聚在一起, 因为她已经提前告诉了她们她要写作。而片中几次吃饭他们都遇到了另一位作家Kelvin Kranz,一位专门写悬疑小说的作家,Alice并不认得他,而Roberta和Susan却读过很多他的作品,对他很痴迷。而在Alice看来,悬疑小说不过是把“拼图”文字化而已,并不能当作是“有才”,在她和Kelvin 的一场交流对话中,她问Kelvin写一本书要多久的时间,Kelvin说三个月,Alice讽刺地说道:我还以为一个月就够了呢。嫉妒变成了“高傲”, 她很难承认他人的成功, 极度的缺乏安全感。
其次,再来看Alice的两位好友,她们决定和她一同上船去往英国真的是怀念曾经的友情,为了重聚而来的嘛。其实不然,影片中很快就告诉了我们,Roberta上船的原因是想要Alice的道歉,还有钱。这是为啥呢?影片开头,我们知道Roberta在达拉斯的百货商店里做销售,她是三个女性中事业最不成功的一位,她把这一切都归结于自己不幸的婚姻。而她觉得Alice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的那部小说是终结她婚姻的直接原因,因为她觉得Alice小说中的主角就是基于她本人的故事撰写的,而他前夫在离婚时用这部小说当证据对付过她。所以她上船来不仅想要Alice承认这个事情,更重要的是,Alice如果出版这本小说的续集,她需要分成。这样一来,我们再反看Alice邀请两位好友的动机,可能也不是那么纯纯的想要重聚,追回多年前的友谊,也是想要从Roberta身上继续挖料来写书。而在船上,Roberta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猎艳”,心中的空虚,极度的需要另一个人来帮她填满。她的人生一直都在靠着他人,不是一个自我驱动的人。
最后,来看Susan这个角色,她是一名律师,专门帮助受困于家庭暴力的女性。在整个旅途中,大多数的时间是她和Roberta一起, 对于Alice和Roberta之间的drama,Susan其实是选择中立的态度。影片最后,其实她也成为了一位作家。她和在船上认识的悬疑小说家Kelvin在一同写一部新的悬疑小说。我想Alice对于Susan来说,可能是Susan一直向往成为的人,但她却打心里不喜欢她,看不上她。而Susan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那类人,墙头草随风倒,见风使舵,左岸观火。事实上,她对谁都没有忠诚可言,没有什么真正的朋友。
三位女性的友情,可能是我们现实中很多三角友情的写照,彼此较劲,攀比和利用。人性嘛,真实黑暗的部分就是我们都是自私的,说到底都是在为自我利益而着想。但同时,我们又被道德准则赋予了自控性,我们有多大的能力来控制我们人性里的黑暗面的侵蚀,让较劲,攀比和利用成为互帮互助。我们的一生都是在较劲,和所有人较劲,和自己较劲。偶尔会想说无欲无求也挺好,但也就是想想,过一会儿,心里的黑暗面就又回来了。
其实吧,人生不是非黑即白的,这大家都懂。但什么样的人生算是成功的人生呢,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见解和标准。赚的钱最多?事业最成功?家庭最幸福?心里最快乐?甚至环游了全世界?拥有了所有限量版包包?……没有固定的答案,真的,让他们说吧,让我们活吧。
在一个密闭的空间纯由对话支撑推动的影片,人物肯定是极简的,前有《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活埋》、《杀戮》,到伍迪艾伦的系列影片,到《婚情咨商》、爱在三部曲,这种类型的影片,观影过程特别是自己英文水平不行,需要盯紧字幕,因为话密、因为每句话都有可能是非常重要的线索,所以观影过程是非常累的,但无奈我还挺喜欢此类影片,因为它足够悬疑足够费脑子。
这部影片没有前情介绍,没有三个女人的前尘往事,开始时你不懂为何千辛万苦聚到一起,却只有晚餐时的客套,不明白总是想掉金龟婿的Roberta跟Alice的关系,总之刚开始一头雾水,不过最后所有疑惑逐渐显露答案,让人若有所思。
1、毫不意外,作家写作的原型都是来自自身和身边人,那么这是否是属于一种背叛?对方把秘密交给你,你是否可以出书著作?当你因此获得名利,是否有对方的功劳而应该支付酬劳?
影片两个作家,Alice很明显是不愿意承认这是一种背叛,她非常自负高傲,不屑于其他高产作家,她不承认写作的灵感来自生活,认为灵感是来自另一个宇宙的恩赐,甚至认为是前人灵魂与自己的对话。所以即使朋友的生活因她的书而变得家破人散也毫无内疚之情,其实那本让她声名鹊起的书是来自Roberta的生活,这次邀请对方也是想从对方身上获取线索。当Roberta点破她的目的,提出要分三成利润的时候,Alice彻底懵逼了,所以聪明总被聪明误,你想用情感绑架对方总有失策的那一天。
而另一个畅销书作家Kelvin就完全跟Alice相反,他擅长从陌生人处获取灵感,谦虚聪明识时务懂得合作,从最后与Susan合作写新书承诺与对方五五分成就可以看出,四个月就能写出一本书,是非常神速,这得益于他懂得跟人合作的聪明,我相信这也是在Alice演讲时他的提问,灵感不可能来自上天,而是来自身边的人与生活,作家应该承认这个,而不是盲目自负自我欺骗。
所以作家的伟大只是陈述他人的生活罢了,所谓的天赋所谓的灵感,不过是用来装逼的外衣。
2、整部影片透露出人与人之间根本不存在真情,人之间都充斥着利用与被利用。里面最单纯的属于Alice的侄子泰勒,他以为出版商的邀约与应约是来自彼此的好感,甚至身为观众的我也如此猜测。但当他表白的时候,对方一句fuck和一句shit,显得泰勒多么幼稚啊,原来真的只是利用他来刺探Alice的手稿罢了。你都无法相信,一个可以把自己与男朋友的痛处告诉陌生人这个行为竟然只是骗取对方合作的手段,真是扎心。
3、结尾真是挺让人意外的,Alice临死前写的是什么?蜜蜂的隐喻是什么?泰勒真的只是Alice的侄子吗?她的公寓很明显是由泰勒继承,她的写字台上放的泰勒的照片到底意味着什么?她的那些个人随笔都记录的什么呢?泰勒最后释然微笑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这些都成了谜团,任由观众自行发挥想象,我猜导演的意图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作家,那些谜团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答案。也许蜜蜂隐喻着,人和蜜蜂一样,群居生物每天忙碌着酿蜜,看似大家呜呜泱泱很紧密,但没人真正关心对方是死是活,而那些蜜最终其实也不属于自己。
这场3个女人的聚会,充斥着欺骗、背叛、冷漠与功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Alice抱持的写作私心最后便宜了另一个作家Kelvin,他获得了来自Susan的创造灵感。Roberta掉金龟婿的目的最终落空,泰勒倒是最终获得姑妈的遗产,也不为一种极大的讽刺,来自血缘的获益远大于苦心钻营他人的财富。
影片虽然看起来有点莫名其妙,但其实很有意思,很多镜头看似毫无必要,但却有种神来一笔的感觉,譬如对游轮后厨制作食物的镜头,看的时候不太明白,看后觉得也许是一种隐喻。又譬如Alice在游轮工作区假装的迷路镜头,是不是有种对她自欺欺人的隐喻。
总之很多细节还是可以值得二刷的。
今天聊聊电影《让他们说吧》。
片名Let Them All Talk (2020),别名畅所欲言。
这是一部表现形式和内容并重的影片。
影片讲述的故事很简单,拍摄的过程和演员的表现才是最值得关注的地方。
《让他们说吧》围绕一名老妪以及和她相关联的老友亲戚。
梅姨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扮演的是一名严肃文学作家,她受邀前往大洋彼岸参加一场文学颁奖仪式。她身体不适宜乘坐飞机,于是出版商出资邀请她乘坐邮轮,而且还大方地同意梅姨可以带几个同伴。
梅姨邀请了两位老友黛安·韦斯特( Dianne Wiest)和坎迪斯·伯根( Candice Bergen),带上了侄子卢卡斯·赫奇斯(Lucas Hedges),一场横渡大西洋的邮轮之旅就这样开始了。
梅姨和两位老友年轻时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若干年后梅姨事业有成,收获颇丰,两位朋友却没有能取得相近的成就,一直从事着较为底层生活。
生活的差距渐渐演变成不满,这种不满又在嫉妒和自恋下,渐渐变成对梅姨的不满。
此外,还有梅姨的侄子和梅姨的书商助理嘉玛·陈关系变得亲密。
梅姨也知道老朋友的想法,邀请一起乘坐邮轮就是准备缓和关系。
在梅姨看来,我既然邀请了你乘坐这个你负担不起的邮轮,就表示已经我对你放低姿态了,你们应该识相点。
在老友看来,邀请乘坐邮轮只是你这么多年愧疚的表现,是应该做的,但还不够,我需要听到的是一句道歉和经济补偿。
两边都想和好却又都很傲娇,事情就会变得很奇妙了。
三位老太太在对话中会经常提及她们的大学母校。
尽管没有透露学校的名字,从坎迪斯·伯根多次身穿“长角牛”的T恤,可以猜测这所大学是是德克萨斯大学。
从剧情上来看,《让他们说吧》是一部比较常见的情感交流文艺电影,主要依靠几位演员的精湛演绎撑起全片。
从出场人物就可以看出,演员阵容十分强大。
影片演员阵容包括两位奥某卡获奖者梅丽尔·斯特里普和黛安·韦斯特,还有两位奥某卡提名者坎迪斯·伯根、卢卡斯·赫奇斯,此外还有人气正旺风头正劲的嘉玛·陈。
《让他们说吧》最有趣的一点是即兴创作。
按照此前报道的说法,这部影片的所有对话都是即兴创作完成。
史蒂文·索德伯格在2008年提出了这部电影的设想。影片拍摄于2019年8月,在往返纽约和南安普顿(Southampton)之间横跨大西洋的邮轮玛丽女王2号(Queen Mary 2)拍摄完成。
大部分时间里,玛丽女王2号上的游客们并不知道在拍摄电影。拍摄时,拍摄区域摆放了实况拍摄标志,不过游客们但是很淡定。
影片拍摄过程中,就如同史蒂文·索德伯格之前导演的电影一样,他还担任了影片的摄像和剪辑,只不过分别用了化名彼得·安德鲁斯(Peter Andrews)和玛丽·安·伯纳德(Mary Ann Bernard)。
后来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解释说,整部电影中有许多关键场景按照事先剧本完成拍摄的,其余场景则是由编剧黛博拉·艾森伯格(Deborah Eisenberg)写个大纲,由演员即兴表演。
史蒂文·索德伯格说这叫“高度结构化的即兴创作”(highly structured improvisation)。
影片中大概七成是即兴创作,三成按照剧本对话。
观众们可以领略一下资深演员的表演功力和她们对人物角色的理解。
片名《让他们说吧》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是传递了片中几位人物的生活态度。
人生在世几十年,如何过好属于自己的一生才是最重要的。
每个人都属于自己、都要对自己负责,如果处处在意别人的眼光评价,那么就会活得很累。
要把自己活成别人口中的自己,还要让别人对自己满意,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到头来只会折腾自己,倒不如一开始就活出自己的真我,让他们说吧。
第二层是说给观众听的。
一群老戏骨在大荧幕上叨叨了近两个小时,他们的人生、他们的感悟全部说给观众听。
而且说得很有意思,能够让你安安稳稳地听下去。
看似闲聊杂谈,其实举手投足一字一句都是戏,让他们说吧。
一段路程即兴创作,
一段人生朝露溘至。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电影很像一个悬疑故事,并且真的由着演员们发挥,让她们说,而我的确扎扎实实地被钉在椅子上,看着他们说个不停,饶有兴致。梅姨所代表的创作者在自己成功的路上,希望能和亲朋一起度过,可能是带有些许炫耀、弥补和陪伴等因素的旅途,邀请好友和亲侄一同乘坐游轮,前往英国领奖。
反思作为创作者这个身份,创作会不可避免地汲取身边人的养分,壮大自己,但消费别人的同时,也许对方会受到伤害,但创作者自己,那种不吐不快的压抑,释放出来也需要脱一层皮吧。电影里所有的同行者都在受惠于梅姨,没有这个邀约,可能侄子遇不到这份难得的邂逅,挚友永远也登不上这等场合,粉丝没办法拥有与偶像面对面的机会等等。这像是一场哭诉,梅姨这个真正的创作者说得话最少,甚至作为作家,她想说的也说不出来;而同行的伙伴,或在心仪的女生面前拼命表现、或在偶像面前积极准备、或在潜在对象面前推销自己。
每个人都喋喋不休,只有索德伯格在耍小孩子脾气,让她们说吧,毕竟就算我还你们的了,免得总抱怨我消费你们!
打卡,我觉得essentially casts Meryl Streep as David Fincher那个评论不靠谱。情感上这一阶段还是更喜欢高飞鸟,不过这部完成度更高,卡司和邮轮旅游广告(误)都不错。看来WB还是比Netflix合适。
壮年时的伍迪·艾伦,晚年时的波兰斯基,当然这两个比喻都算不上恰当。在数字移动时代“解放”了拍摄的索德伯格亦“解放”了表演方式并进而反过头来激发了创作的即兴与随性,向着一部没有“谋杀”的希区柯克式悬疑电影转变。无论是文字还是影像,伴随其作者的都是同生活间的“解谜游戏”和“关系悬念”,索德伯格终结退休重新复出后最值得反复咀嚼回味的一部作品。
松散杂乱。大牌卡司都没法拯救的mediocrity.
「Life is a mystery, a true mystery.」
感觉很Woody Allen
无法入戏
D/感觉有些想法不太奏效。最后半小时完全不知道在干什么。
实拍和即兴之王索德伯格(除了和过去几部电影一样尽可能不借助辅助设备和坚持使用自然光拍摄外,甚至影片都是在航行的游轮上摄制),但话说回来,把大部分剧本和台词的主导权都交给演员后,这部片存在的意义又在哪儿,况且索德伯格本就不属于阿巴斯或锡兰那类依靠对白便能将观众摁在板凳上的导演。
我看得很享受,简直是高级版的“时代姐妹花” (绝对褒义),事实再一次证明了欧美影视对50+的女演员的友好。
看不懂 梅姨太深了 镜头乱七八糟 导演太深了
失败的伍迪艾伦与洪尚秀的杂种实验品
渐入。紧密的转场对松散长对话的断句,制造游戏感的同时,使观看状态可以很快在场景之间游走,并仍能保持宝贵的通畅感。
我知道拍摄手法很厉害 演员都很厉害 但是我真的期待太高了【
有一些非常暧昧不清、没有明确指向的元素和情节,很容易会被很多观众当成故弄玄虚。确实很难一次性完全理解,或者说电影本身的节奏在结尾的部分有些过快,导致这些元素没有更好的沉淀,是稍微有些遗憾的地方。但整体看下来还是很流畅的,也是很典型的索德伯格近十年左右的风格。另外这个片在制片方面也有新的尝试,非常低成本和快速地完成制作。虽然表面的质感的确非常电视电影,但是这样一个剧本确实也不用花更大的成本去给它画蛇添足了。另外这个片让我一直在cue奥尔特曼后期的一些作品,非常简单的调度(都是长镜头为主,奥尔特曼还会稍微摇一下,索德伯格干脆把摄影机当监控摄像头用,摆个构图上还不错的机位就开始roll),重点还是放在表演和对白上。当然这个片从规模和野心上面都小得多。
虽然影片以talk场景为主,但说像伍迪·艾伦也是有点鬼扯,节奏散漫话题失焦,老友间的罅隙作为一条悬疑线也并没起到吊人胃口的作用,索德伯格太想制造出一种闲庭信步的感觉,但游艇上的戏都拍得很无聊,好在结尾生活危机梦碎提供的唏嘘感把片子拉回些分数。
在社交迷宫中漫游,走失又遇见,剪辑将多线人物关系并置,切换于口是心非与互诉衷肠,喋喋不休与冷眼旁观,少年的荷尔蒙与暮年的安眠剂,松弛而性感。离开游轮上岸后是另一个停止摆动的时空,直达生命的尽头。
引用下Tinamy曾在金球奖开场说的一句调侃话—“证明好莱坞依然有卓越的演出机会提供给60岁以上的Meryl Streep…”,事实上此言不假。Steven Soderbergh依然继续贯彻了他对其的宠爱,也拉上了两名同样优秀的“45花”女演员保驾护航,让人惊讶于这份鲜见的信任与机会。老友在生命晚些时候的回溯与所谓惋惜,不似“时代姐妹花”的哭哭笑笑,今天过了就算了;而是场关于三人的拉锯战,拿起放下,互相交缠,却终将用种方式完成她们所理解的“和解”。整段旅程未知、多变却又始终保持着一种“过尽千帆”的坦然,合格范式的生活小品也就如此,倒是让两名年轻人的角色都显得不自然了。
我爱话唠片但是这部不行,一不幽默二没信息量,真就大家在邮轮上唠家常呢
【3.5】语句的频率、速度的起伏更迭形成了电影的基本节奏,与剪辑共同作用,像间或环绕的音乐一样,也组合为一曲乐章。若就内容来说,倒也没有多精彩,但索德伯格多线叙事的能力有目共睹。
片名叫做all talk,您就真的一场接一场的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