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看的是这一版的《梵高》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418998/,但是看完才知道下载错了。
这版直译叫《渴望生活》,导演也叫文森特,他还执导过《歌舞大王齐格菲》《玉女奇遇》《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我觉得由他指导还是挺合适的,因为他的影片有一种油画般的色彩。道格拉斯扮的也挺像,现在很好奇西科塞斯扮的是怎样的梵高。
梵高为野兽派和表现主义绘画带来了色彩的力量,他认为印象派的光线的暗示性过强,而新印象派的光线过于点彩化。梵高的艺术超越了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他的美学具有一种独特的表现力,糅合了画家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
与高更和受日本浮世绘版画技巧影响,使梵高作品底色变得饱和,他将这些底色与新印象主义的间断性笔触糅合在一起。笔下的色彩产生了新强度的表现力,笔触孕育了新的节奏,作品具有一种尚不为人知的表现主义风格。
梵高试图将一种感情或感觉注入画中,在画面孔时,意不在面孔,而在人们的表情;画太阳时试图让人感受到太阳在熊熊燃烧;画酒吧时试图画出邪恶的感觉......毕沙罗教他:不要胆怯,要相信你的第一印象。虽然梵高不同意修拉的色彩的科学理论,但是我相信他的笔触是糅合了点彩的大胆运用。对梵高影响最大的画家可能是高更,这两个绘画大师都是孤独的人,他们曾有过一段友谊,因梵高的精神病发作而破裂。
坦白讲,我不太喜欢高更的画。影片多次表现了他们两人的争执,他说:我不考虑自然,我追求的是和谐。后来他们各自诋毁对方欣赏的艺术家,梵高攻击了德加,高更攻击了米勒,这是他们的第一次争吵。他们的最后一次争吵,高更腻烦了梵高的多愁善感,但这绝不是说高更缺乏感情,高更自己说过:先有感情,然后才是理解。他斥责梵高从来没有干过力气活,所以不可能明白艰苦劳作是什么感觉,所以梵高的多愁善感在他看来可笑,之后是厌烦。
这大概是看到过最棒的一部传记类影片了!!实在太棒了!!不仅通红此片对于梵高的一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于他的这有点悲剧色彩的一生,以及印象画派也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影片的故事叙事性很棒,把梵高每个人生阶段以及许多创作的过程都灵动地表现了出来,影片的色彩也非常棒,看了后你的确会觉得我们所生活着的周边环境,是如此之美,无论是金黄色的田野,还是蔚蓝的星空,还是一个小酒馆,都是那么色彩丰富……
也因为此片,更理解了所谓印象派的含义。印象派其实是相对于过去欧洲传统绘画而言的,当时的正统绘画都是以写实的、以宫廷肖像为主流,然而在一次印象派的集会画展中,一位主流画师对此嗤之以鼻……
然而,就我看来,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事物、都有拿起画笔,用自己眼睛看到的色彩来理解、来描绘世界的权利,艺术本无需所谓的条框、所谓的规则,有的最多只是流派的讲法。
因为一人在乡下作画的寂寞,梵高喊来了高更同住做伴,然而高更的平涂风格与梵高的那种纯粹以眼睛看到的那一瞬间的色彩的点彩风格的迥然不同,导致了二人的不合,梵高的耳朵👂就是在那个时候因伤心而自残的。
梵高提倡用眼睛看,主张写生作画,高更则觉得户外风大不适合写生
可怜的梵高最后被安置在了精神病院休养,不过好在这里非常漂亮,医生介绍许多创作都出自离此不远的100码内。
看到最后,不竟感叹艺术和商业之无法相容的无奈。艺术未必叫座,叫座未必艺术,商业价值的诞生来自有需求,比如宫廷画、宗教画,但世俗风光、市井生活气息、甚至无名路人的肖像呢?
1、
《梵高传》是一部老电影,内容和《渴望生活.梵高传》这本书大体相同。
在柯克.道格拉斯的演绎下,梵高心中绽放的对生活的热情极富感染力。
阳光,麦田,明晃晃的黄,这一切都代表着他对生活无以复加的爱。
和高更一起生活的日子,他反复地诉说着内心对生活的点滴感触,絮絮叨叨,没有重点。
他以为高更懂他,懂他的孤独与热情。所以,得知高更要搬过来住以后,他画了一组向日葵,只为装饰高更的房间。
而高更呢,一贯是个藏起感情生活的人,所以他受不了梵高的絮叨,尤其是他那些细腻的情感,让他无比烦躁。
争吵,离开。梵高在混乱中拿起刀追了出去,却在看见高更的瞬间又折身回家。剪耳。
某本艺术史解读说,梵高当时所用的黄色颜料中含有有毒物质,一般人都是调色后使用,所以影响不大。
但梵高的画作,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原色作画,他又喜欢阳光下的麦田和向日葵,所以,导致他精神错乱的原因,正是他痴爱的黄。
他在麦田里自杀,却并未立刻死亡,而是被人救起。
他拒绝治疗,最终因流血过多而死。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看着一直资助他的弟弟提奥,心中充满了愧疚。他说,至少应该让你把颜料和画布的成本收回来。
在世时,他只卖出了一幅画。但他对生活的热情和渴望,却布满了每一幅画。
2、
在梵高决定画画以前,他曾打算接替父业,成为一名牧师。但他写的布道稿子实在晦涩,以致于老师不同意他留在教区。
为了能替别人做点什么,他去了别人都不愿去的煤矿区。
似乎不论在什么年代,煤矿区都是贫苦人群的聚集地。这样的地方,看起来很需要信仰,因为在布道者眼中,他们之所以活得那么痛苦,恰是因为没有信仰。
但事实上,这样的地方是最不需要信仰的。所以一个又一个的牧师去了,最后又丧气地回来。
梵高在布道的过程中,渐渐明白,他们需要的是活下去。只要有食物,有住所,生病的时候可以得到治疗,他们就能露出笑容。
梵高脱下牧师袍,把自己的屋子给那些生病的人住。他到矿井里体验他们工作时的辛劳,在垃圾山上和妇女们一起捡拾煤渣。
死亡是一件非常近的事情。昨天还和你谈笑的人,今天就有可能被埋在矿井里,再也没出来。但正是因为活下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所以从这些最底层的人眼中,梵高看到了他们对生活的渴望。
3、
同一时期的那些画家,除了画社会名流就是神话人物。在他们眼中,贫穷的劳动人民是不值得画的。
甚至是高更,也对梵高说,他之所以会画人们劳作的场景,是因为他靠弟弟养活,而自己从不劳动,所以也不知道劳动的辛苦。没有食物的日子那么痛苦,根本没有任何美感。
高更说的对,田间的劳作没有美感,但梵高画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美化痛苦,而是他从那种痛苦与挣扎中,看到了人性本能的渴求与希望。
渴望生活,就是最大的美感。对梵高来说,没有什么比用力地活下去更值得赞美的事情。
他不曾试图掩盖,也不曾刻意表现他对底层人民的了解。他所执著的,是对生命的敬畏。
他带着最纯粹最热忱的心,将他看到和感受到的一切留在画布上。就像黑暗中的一盏灯,尽管灯光摇曳,他也用力地点亮一切,直到他所有的力气用尽,再也创作不出作品为止。
故事最后,看到他对提奥说要回家时,忍不住落泪。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密布的黑色下阳光灿烂的麦田。
精神病院的看护员看到梵高的某幅画时说:那好像不是令人悲伤的死亡呀。
梵高愉快地说:你说得对,刚好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太阳将大地万物笼罩在纯金般的光辉中……
阳光依旧温暖,在这样一片金色下,能够用力地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吧!
安东尼·奎因凭此片荣获第2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
演员演的很到位!把那种痛苦绝望演的很好
艺术家的传记电影总是免不了让人感到怀疑,让人感到深深的不满足,尤其当它选择了某种粗线条的、现实主义的、近似编年体的表现手法之后,你会觉得,它在任何一个时刻都从未真正抵达艺术家灵魂的最深处,它只是浮光掠影,欲言又止,像一本只能送给小朋友看的图画书。
这个悲情天才的一生,两个小时的影像如何承载的下?
导演应该是个画家吧……
这个世界原本配不上一个美丽如你的人
梵高在央求,央求得到新寡表姐的爱,央求一个普通女人(克拉西娜)的爱,央求对朋友高更的和对弟弟提奥的依赖,梵高央求自然,大自然也没有回答,最后梵高去了上帝那里。lust for life,“想爱和被爱的权利难道是一种罪么”?
1890年,世界倒在了他的麦田里。
此版本梵高很正派(演员的原因)很有安全感⋯⋯他就像是在忙一个case的文案。
道格拉斯的演绎深刻自然淳朴真实,令人动容,读过传记再看影片,更加唏嘘。真挚 诚恳 热烈的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表达一切所见的美好,而这个浮夸虚伪的世界从来都是无法容忍这种真实的。孤独仿佛宿命,而我想说,这个由丑恶低劣的人性构建而成的主流社会,才是最孤独的狭隘。
亲爱的提奥,野蛮的高更。同居时高更始终推辞给梵高看他前段时期的新作,是不是因为剧组没有拿到那些画的版权……
那好像不是让人悲伤的死亡啊,那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太阳将大地万物笼罩在纯金般的光辉之中。他将自己所有的热情都注入到作品中,像是炽热的阳光下的收割者,沉默着,全部的注意力就只在于他的收获,像一只蝉一样享受中午时光。Lust for life,生命的热情永不消逝。
天才的一生 是痛苦一生啊 性格决定命运 梵高热情而执着 才对自己坚持的信念和事业如此热情 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看到他和高更在一起的那一段时间 觉得很难过 如果高更的性格不是那么冲突 也许结果会好一点 但是不容假设 精神这种事情真的难以控制 生活在人群之外的孤独 在片尾那个庆祝的时候 看到揪心
这个我还是在小学六年级看的,原来我这么早就看过柯克道格拉斯演的电影啦
成功的传记片,完整地讲述梵高的一生,更着重于梵高对高更的爱。90年版的肯定借鉴了这一版很多,而更侧重于提奥对梵高的感情。两版可以结合起来看,就当梵高生活的两个不同侧面,而且演员竟然极其相像。不过这一版最囧的地方就是每当高潮时总有很戏剧性的配音效果,这点不太好。
造型而言道格拉斯最像梵高的那一刻也刚好就是首次入境那一刻:神职开门屋外坐等的短发络腮的他微侧角度抬起了头……进入性格刻画阶段,你也说不清道格拉斯是在演荷兰画家还是本色自己?而且在头三回合之后——与民同苦控诉宗教虚伪、烧手自伤表现性情暴戾、母子离开暗讽缺乏担当,对于梵高的刻画就进入原地打转死循环,即使高更这条重要线索其实也没有带来什么新意,依旧先亲近再决裂的老套式。而这或许也是由于用影像去表现画家天赋存在某种结构缺陷(对比舞蹈家)以至于无法用专业领域精彩叙述和情绪引领去弥补角色性格刻画上的简单重复不够讨喜?三星半。
四点五。小旅店,南方风、阳光,茴香酒,妓女,朋友来了。是这样一个人,是我朋友。梵高?太爱,太不会爱,太想是,自己不是,在心里画里是,别人不知道。艺术家,和他的家他的经历。除此没有什么好写的。残酷如情场。整体诚挚,人浪漫,才华大。镜头诚挚,才华少一些。不过,如果是这样,也不需要那么多了吧。温润的片子,像无味无体表热度的金色阳光,平静的死
我想向他们传递上帝之道。即便我没有资格,也一定有我可以效力的地方。色彩给了我异乎寻常的喜悦,乡间的景色让我陶醉到信马由缰的境界。不理会一切规则,不再有疑虑,不再受到束缚。
同样喜欢里面的梵高,有点笨拙得可爱。提奥的一番对梵高动容的支持和争辩让我澎湃,这一个美好善良又孤独绝望的天才画家就是给予这悲悯世界最好的礼物。台词非常赞!好电影好演员还有好画!
完全正叙按时序纪录了梵高人生中的大事件却毫无平铺直述的流水账感,OST和梵高奇突的生平帮了大忙,主要感谢老道格的演技让观众不由被他吸引——纯真激情偏执疯狂,全部表现到位不觉冲突造作。兄弟之间的温情,路人的关注理解,与高更纠结的爱(真心觉得梵高是爱他啊),都像他的画一样真诚而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