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人写长评,搬运一篇凑数。摘自《当你知道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昆汀·塔伦蒂诺谈电影》。
加文:让-皮埃尔·梅尔维尔(Jean-Pierre Melville)可能对《落水狗》起到了主要的影响——我认为尤其是强调结构和风格主义的《眼线》(Le Doulos, 1962)。但是也有巨大的差异:《眼线》是极简抽象派艺术的,不用语言来交流,梅尔维尔遵循的是“少即是多”的原则;《落水狗》则受过剩的语言所控制。并且《眼线》中的声调稳定平和,而《落水狗》的情节上下起伏。我认为这种关系特别让人着迷。
昆汀:我也一样。如果只是单纯的看电影,《眼线》也许是我一直最喜欢的剧本。我就是喜欢看电影的那种野性,直到最后的二十分钟,我都不知道我他妈到底在看什么。但是最后的二十分钟解释了一切。直到现在它都让我神魂颠倒,尽管你根本不理解前一个小时都发生了些什么,但是你的思绪已沉浸其中。我知道当我去看一个电影并感到困惑时,我并不能与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我的情感也就随之游离了。但是出于某些原因,《眼线》对于我来说并不是这样。
加文:这部电影的魔力就来自于它与生俱来的神秘感。
昆汀:但是你第一次看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这些谜题会不会解决。这就是它的乐趣所在——我对这部电影投下了期待,却没有预见会得到如此高的回报。
看片前请勿看豆瓣剧情简介。
莫里斯·福格尔 Maurice Faugel (盗窃团伙主力,4年前入狱,前不久出狱。在前往诺伊夫的新任务里负责望风)
吉尔贝·瓦诺夫 Gilbert Varnove (负责修理珠宝,开头处理的珠宝来自莫扎尔案。4年前莫里斯入狱后,吉尔贝将其女友阿尔列特灭口。莫里斯出狱后,吉尔贝对他颇为照顾。)
西里安 Silien(莫里斯团队成员,负责收集作案工具)
让(莫里斯团队的成员)
雷米(右一,负责破解保险箱)
努特西奥(犯罪团队参与者,夜总会老板,不受莫里斯待见)
阿曼达(左一,努特西奥的死党,同样不受莫里斯待见)
女性组
黛莱斯 Thérèse(莫里斯的情人,同时还负责新任务的前期盯梢)
法比安 Fabienne (西里安的前情人,现为努特西奥的情人)
安尼塔 Anita (让的妻子)
酱油组
萨琳纳探长
吉尔(莫里斯的狱友)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2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场刊圆桌的第3天第2场,我是主持人子夜无人 ,第2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眼线》,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Leo
两星,某些情节目的性太强,技术层面倒是非常优秀,调度以及打光,角色的魅力对我而言远大于这部电影的文本(主要是我对黑丝也比较无感)。
特邀嘉宾 fan2030
《眼线》我会给出三星。梅尔维尔虽然不是新浪潮的成员,但是他绝对是在一定程度上对新浪潮有所影响的导演。看完之后我联想到了两部戈达尔,《筋疲力尽》和《狂人皮埃罗》。看完还去确认了一下时间,确实比眼线更晚。甚至也不用去对比眼线的时间,梅尔维尔以这种风格和叙事比戈达尔开始出道拍电影早多了,即使戈达尔最早的小年轻混混为主角的《筋疲力尽》是在1960年。说回电影本身,我觉得梅尔维尔还是从新浪潮的年轻人们中汲取了一些养分化为己用了,比如说一些剪辑方式和一些通过影像外化出来的情绪。我刚看电影的时候对情绪展现这一套特别吃,现在也对这些表达比较上头,所以我还是比较喜欢梅尔维尔这样子的电影(捆绑play狠狠上头了)。
场刊嘉宾 Aurora
4分,影像风格是我喜欢的,故事本身我也很喜欢,几乎一开始就被吸引了,技巧和叙事结合的很好,这种强烈风格化的东西比较吸引我。
场刊嘉宾 阿蚂裹
三分 。摄影很棒,明暗对比强烈,这种影调风格会比看其他黑白片有吸引力,加上故事也是悬疑类型,很自然就被吸引了,感觉作者性比其他入选的片子强很多。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其实我真的很喜欢梅尔维尔那一套,《独行杀手》、《大黎明》、《第二口气》我都很喜欢,《眼线》确实没有它们成熟,本身也拍得更早。《眼线》的问题可能是,本身故事主干比较简单的情况下,人物塑造也留有短板,同时这时候的视听风格也没有进化成熟,三者都是雏形阶段。《独行杀手》、《大黎明》、《第二口气》这三部刚好分别在这三个层面做到更好。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梅尔维尔曾经表示制作《眼线》是为了表达他对美国电影和文化的崇拜。虽然他之前也拍摄过黑帮题材电影《赌徒鲍伯》,但他本人却一直将《眼线》视为自己的第一部警匪片。据说梅尔维尔改编剧本时会把侦探小说中有用的部分剪成一片片的拼接到本子上,然后再将其按照自己的想法编辑出条理性,运用到该片的剧本中。
特邀嘉宾 fan2030
我能被新浪潮导演通杀(虽然梅尔维尔不属于新浪潮)(特吕弗除外)。
助理主持人 松野空松
是因为香港黑帮电影师承梅尔维尔吗?比如吴宇森。
特邀嘉宾 fan2030
香港黑帮警匪,感觉更为娱乐化、商业化。其实现在去回看吴宇森那些电影,我的话就真没什么感觉了,除了情怀还有啥呢,放鸽子吗?梅尔维尔肯定不会给我这个感觉。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觉得《眼线》拍得最漂亮的是结尾的雨戏,不知道为什么就觉得它很迷人。
特邀嘉宾 fan2030
居然不觉得是捆绑戏吗?那场戏狠turn on哎。
主持人 子夜无人
你说虐待女人那里吗?捆绑那场戏拍得也很好玩,这电影值得有记忆点的也就这些了。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但是因为片中女性角色被殴打惩罚的戏份遭到了一些批评家的非议,这也直接导致在梅尔维尔其后拍摄的影片中女性角色逐步边缘化。
主持人 子夜无人
不过贝尔蒙多这部是帅的。
特邀嘉宾 fan2030
是的,虽然这个行为值得谴责,但是我希望下次做爱有人这样对我。贝尔蒙多帅的帅的,认同。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电影里有一个有趣的误会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影片开场出现的那个穿着风衣的男人,屏幕上打出的是贝尔蒙多的名字,而实际上他却是由塞吉·赫吉安尼扮演的莫里斯。
年轻的贝尔蒙多打女人真狠啊,临死也要整礼帽,西里安年轻却老谋深算也为朋友两肋插刀过程无分正邪结果却都是死亡,这个最公正了,机关算尽难逃一死。
One must choose,lie or die.
【C+】讲故事的方法和镜头语言都笨拙的过时
叙事技巧,简洁处理。开场超级迷人,结尾也漂亮。贝尔蒙多真叫一个俊美,只不过正气仍然压过邪气,演黑帮分子微有脱离感。
直奔终点全军覆灭的宿命,哪管你有几多谋略机深,上帝在云端笑而不语。。。哥对阿兰德隆实在无感,但极爱本片里的贝尔蒙多,当然前者更适合去诠释那冰冷干燥而卑微的死亡。这种风格是导演作者气质的组分,不过也让哥这种血浆饕餮欲求不满【9↑】
如果你喜欢维尔梅尔,你就会喜欢他的全部。
梅尔维尔,杀主角界先师,幻灭界泰斗,擅长用一句台词杀人,《海的沉默》里是“再见”,这部里是“我今晚来不了了”…
(spoiler alert)逃不过的宿命,破题略普通了点,可最后一镜结束于帽子掉落真是完美。从结局回望过去贝尔蒙多的爱情义气两条线都蛮打动人,“我今晚去不了了”,更何况还那么帅。初识梅尔维尔的黑色光影魔力。7/10
绝对的黑色电影大boss的范儿,黑色的光影,城市的灯光夜色,暗影中的持枪者,冷漠的气质,一部几乎没有体温的电影;贝尔蒙德与梅尔维尔的合作有化学反应,找不到筋疲力尽或是狂人皮埃罗的痞气印记,风衣造型配上情节,并不输给隔壁的阿兰德龙 @大上海2017电影节
后面的闪回解释有点多了,可拍得真是漂亮,多希望Belmondo演得就是个聪明冷血又让人无法讨厌的告密者。(之前错过了他的回顾展好可惜)
打女人那段都被我预见性的猜到了,但是还是很来气
有意思,脸盲患者表示看得很费劲,名字也没记清楚,脉络不明晰,不过还是觉得好看。
梅尔维尔的电影一如既往的沉稳。本片根据小说改变所以略有希区柯克的味道,伏笔很不。,结局同样黑色。
原著小说的出色保证了本片即使从犯罪推理剧的层面推敲都乐趣无穷,更不用说还淋漓尽致的体现出了梅尔维尔执着迷恋的忠诚、友谊、孤独、背叛等主题,真相的最终揭晓与令人心碎的宿命悲剧结尾力道十足。
脸盲症患者的末日
有一个朋友让你能信任很好
One must choose,lie or die.
直接快进20分钟开始看,前面只要几个镜头就可以了,真啰嗦
好像片名应该是“帽子”。能看出是梅公早期犯罪片,话多,包袱抖得很精到,低打光和人物阴影有美国黑色电影的风采,警局里的长段对话一个镜头拿下,长段跟拍镜头让人身临其境。贝尔蒙多年轻时候原来也帅过。主题依然是男儿义气,感动。
就凭两个长镜头,可以得五星。木有为什么,就是梅尔维尔。“应该做个选择了,死亡还是继续说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