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分钟的短片,却已经可以初见Αγγελόπουλος日后风格的端倪。
片子讲述一个电视节目(广播节目?)的制作形成过程。最初是关于一个广告的讨论,之后就进入街头采访的部分。节目的名字叫做“平常人节奏67”,这一期节目的主题是“理想的男人”。在街头采访的结果,答案自然是各种各样:风度、幽默感、体贴、魅力、金钱、相貌……由于没有一个比较集中的答案,于是他们决定选择一个平凡的男人。一个公务员,生于1927年,大约40岁,单身。他们约他有空去录制节目。我们看到这个小公务员在下班后见到节目组人员时的紧张局促,之后回家又开始匆忙准备以至于手忙脚乱。他早早到达一个海滨别墅接受拍照,却等到夜幕降临一切才开始。被摆成一个诡异的造型(也许那个时候的希腊人们会觉得好看吧……反正我不懂……)之后摆拍几张照片,第二天去录音。录音结束,录音间里迅速变得空无一人,各种器材乱摆一地,匆匆草草收场。
其实这部片子里就已经很多地方显示出Αγγελόπουλος之后的一些风格,比如长镜头,比如用情节上的空白来表达断裂而不是用情节的断榫。不想去模仿有些人那样去说媒体制作节目时的手段,讨论我们是如何被一些无关的人所塑造所左右,而是想看看这个人的状况。其实他是个蛮可爱的小公务员,下班后还抱着个小西瓜(不知道在希腊那个西瓜算不算小),好玩的紧。他坐上制作组人们的车,小心翼翼地接过递过来的烟,无论怎么看都是个可爱的小人物。当他匆忙上班路上,当他认真打扮早早到达约好的拍摄地点,他被定格成几张抓拍摆拍出的照片,他早不是他自己,只是一个典型的平凡男人。多有意思,平凡男人都有典型。录音间,他的声音被人调整为合适的样子,去表达一种理论上被认定属于他的心情(我不愿意说这是强加,我从不觉得这是强加,甚至连诱骗都也许算不得)。于是乎我们就得到一个漂亮的典型,一个具有无比标志性的模式,我们在之后就可以以这个模式代替每一个实体。但是原先的那个家伙,只好认倒霉。他已经是人们的模式人们的标准人们心目中的典型平凡男人,因此他只好去做另一个人。
小人物,不过如此,随着命运,慢慢漂远就是。
http://yuantao8027.spaces.live.com/blog/cns!4A73E9E2CA7599F2!797.entry我试着反向一层层剥开这个剧本
1. 孤独的人
2. 一个孤独的男人
3. 一个在媒体和生活的对比下凸显的孤独的男人
4. 在做一档“平常人节奏67”的节目的媒体,拍摄了一个平凡的公务员男人,一来一回中凸显了这个男人的孤独
5. 在做一档“平常人节奏67”的节目的媒体,街头采访了许多女人,得到了许多关于心目中完美男人的答案,最后决定拍摄一个路边准备上班的公务员。公务员有繁忙枯燥的工作,平静压抑的日常生活,他对热闹新鲜的媒体世界和漂亮的女主播产生了兴趣,但最后还是与这个圈子格格不入,在播音室录完节目,所有人晾下他离开,空荡的演播室留下他一个孤独的背影。
6. 音乐响起,在做一档“平常人节奏67”的节目的媒体,他们街头采访了许多女人,收集了许多关于心目中完美男人的回答,最后决定拍摄一个路边准备上班的公务员。公务员在繁忙枯燥工作后,抱着个西瓜约见了节目组的工作人员,答应了之后的节目录制,在羞涩的交谈过程中,他似乎对光鲜亮丽的媒体世界和性感的女主播产生了兴趣。破旧的楼道、众多家庭成员、狭窄的公寓,用餐过后他开始踱步,望见窗外三个玩摩托车的青年,若有所思,于是他开始捯饬自己,匆忙赶往拍摄现场,途中望向海滩,显得忧郁,最后等来的结局和他想象中有出入,他的举动也显得格格不入......第二天赶往播音室继续录制,结束后,所有人晾下他离开,空荡的演播室留下他一个孤独的背影。音乐响起,节目继续进行......
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应该是这样被搭建起来的。有血有肉,充满戏剧性,加上丰富的镜头语言(手持、长镜头、画面定格)和对当下社会环境的反思,5星。
#22th BJIFF# 安哲学生时代短片。将护手霜在1960年代“实用-符号”的转变作为“引子”,暗示片中“节目组”对年轻女性心中“理想男性的标准”进行的所谓街采,以及整体的节目机制也都是高度商品化、游戏化的。构成某种戏剧性反差的是,“节目组”随机选择的“理想男子”恰恰有着未被商品经济浪潮吞噬的情感诉求——这名有家室的公务员,不仅在出发前反复踌躇,而且历经长途跋涉(叠加三个表现其行走的长镜头)才来到录播室——但无论如何真挚,他仍将被“落下”。正如最后那个拉远的长镜头所展现的那样,这名男子所能做的只有在人去楼空的死寂里怅惘。
希腊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1968年的处女作,21分钟,是他学生时代的短片作品。影片讲述一个广播节目的制作形成过程。一开始是关于一个广告的讨论,之后就进入街头采访的部分,类似于《幽会百科》。采访过后则是一个平凡男人被选上录制节目。这一部分很有点新浪潮的味道。片中的音乐不错。
Broadcast,广播,当时最流行的传播媒介,试图以一场伪真人秀方式打造“高富帅”。而这样虚伪,并以快速吸引大众为目的的方式至今仍在延续,归根结底在于大众对其中可消费的娱乐性买账。摄影风格让我想到了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宽阔的外景和逼仄的内景考验导演调度能力,但似乎有几个焦点没对好。
还好SIFF播《重建》时附送本片作为调剂,风格很像同时期意大利那一大堆分段式合集电影中的社会讽刺短片一则,波普风格紧跟时尚(电台男女都老有型的了),像模像样恶搞“真实电影”街头突击与不真实纯敷衍的理想男子中奖活动和社会对普通小职员的无情践踏与恶毒消遣!标志性的运动长镜头跟拍已经出现。
[2008-12-10]初看 |2022-08-20北影节重看。《夏日纪事》式的街头采访,美国文化的入侵与大众传媒的剖析。镜头灵动剪辑快速,实在没法想象安哲以后变成了长镜头宗师和慢电影巨擘……
3.5星!一个被物表象所充斥的时代,一个个体不断被媒体与媒介所形塑的时代,而也正是在这一形塑之下,个性与特殊产生了,并成为了人们与之编织梦想与欲望的模范。但话说回来,当发现身边之人都在标榜个性与特殊的时候,那个“平凡”的我本身则还是平凡的吗?我的这一“平凡”恰恰使我成为了那一标榜个性与特殊的群体的剩余,使我成为了一个孤独的不平凡之人,而影片最后那一公务员在录音场孤身一人的没落的背影,恰好被安哲罗普洛斯所捕捉所印证。
理想美是古希腊艺术最重要的母题,而现今的希腊却是一个失去对理想男性定义的国度,重洋彼岸的音乐和准则大肆收割这片土地上男男女女的取向,未经同化者趋之若鹜,满心欢喜地打扮一番,到头来才得知自己不过是被利用的工具,他是从还未被资本翻新的贫穷之地走出的旧思想、旧道德与旧标准,是孓然独行的旧日希腊,落寞地僵立在阑珊灯火中。
流行文化敲开千家万户大门的背后是无数个被消费愚弄用完即弃的普通人。大师学生时代也不难懂,快剪恍惚以为是在看戈达尔。
开头音乐有点像Billie Jean,之后以为是个街头人物采访,中间脱节了,呈现杂相,末尾连上。无聊的短片。20:59,mkv,161.6MB
安哲早期短片作品,新浪潮(马路实拍、手持跟拍)+安东尼奥尼(工作场所、豪宅构图),对传媒业神话的消解。“理想男人”身处狭隘空间(楼梯的遮挡和蜿蜒不知通往何处,住宅的普通与狭小映衬着差异)。中段通过横移、跟镜加跳接,描述人物从农村(住处)来到城镇(综艺)的艰辛:农村的横移镜头跟随人物(安哲后续常用运镜),表现着时间之早、耗时之久,同时镜头悄悄远离男人,仿佛男人成为空间一部分(甚至成为背景);而后城镇同样的横移镜头,只是车流中的男人加快脚步以免被甩下。成功来到豪宅后,只有无限迷茫、等待与格格不入,直到晚上真正的主角们(操控着被采访者、“理想男人”及观众,却也被电话另头的上级操控)才出现。最终,录音棚中男人只不过是同柱子、收音般的工具而已——消费者只是也都是“被消费者”。
女人、男人、上流、底层、观察者、受访者,以半纪录的形式描绘「1967众生百态」。被随意点选的普通人得知自己破格升阶,从贫民区长途跋涉来到大House,终究不过是可被摆布无人问津的棋子,除了衣冠没什么不同。短片已展露大师范儿。|[20220814重看]学生时代还是很跟随新浪潮的模样,暂未展露个人风格。
感觉西奥真的挺喜欢那个年代的美国摇滚乐的,好像好多电影里都听到过,有一种奇异的、猎奇的、违和的快乐感(甚至你会想象他听这样时髦音乐时的样子,毕竟也年轻过而且也是先进人士)影片挺直接挺简单地表达了对当代传媒的讽刺,所有的人都diaodiao的样子,只有男主显得唯唯诺诺、拘谨无助且格格不入,真是要非常好看的人来衬托才有料。能够一窥希腊当时城市街头普通人的面貌和街景风情真是挺珍贵的,印象中是命题作文,但是拍得节制有度,小趣味也做足。用摩托车青年衬托心里的躁动与不安,活动结束后有人送来塔可(?)只有男主被晾在空荡荡的导播室中间等等,都是可圈可点之笔,讽刺意味做足又不显得太愤世嫉俗,有种小自嘲的轻松。SiffU2019
街头采访,理想型男性,平凡公务员获得了一日体验理想型男性的机会。广播人员继续他们的街头采访,却徒留公务员一个人落寞地站在广播间里尴尬,木讷。平凡的生活,一旦被打破,是极大的缺口。
关于大众流行文化是如何瓦解工人阶级(虽然这里主角是木讷的公务员)斗志的,在安哲罗普洛斯严重左翼倾向的年纪,诞生这样的处女作短片不足为奇。
好逊,好浮躁,安哲原来也有这样的片子……(我心里平衡了)
2019.6.18 现在才写短评,记忆有点模糊了,这里的音乐是不是跟“养蜂人”里女孩点唱机里点的是同一首“Black Is Black”?2022.8.14 像赠品一样,竟然第二次大银幕了。
学生作业就是学生作业 不能因为是大师而蒙蔽其仅仅只是学生作业的事实 而且也无法得知该作业是否可在同班同学中脱引而出也不能因为这一部就武断1968年的安哲就是大师 @2019-06-18 22:51:35
安哲首部短片,展现媒体节目光鲜亮丽追求真实的外表下虚假做作非人的底子。前半部分多为短镜头,跳切与跳接,很有新浪潮气息,后半段开始有长镜头和空镜头,总体看安哲个人风格尚未形成。(8.0/10)
安哲罗普洛斯早期短片作品。已经比较有想法了。讽刺的是媒体跟风做节目的浮躁和被节目中摆布的小人物吧。很有新浪潮的风格。
护个短片 纪念大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