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之前看过一个类似的纪录片,是《徒手攀岩》。并不是说此类纪录片不好,而是你在一开始会认为他在这个过程当中自己内心的一个坚定的想法,包括算是一种此生的追求,以及在这个过程当中看到的自然的风景,其实这都是次要的,在一开始的时候会非常感叹他们这类人真的很厉害。 但好像会不会因为有一些大环境的影响,我到现在为止,可能看这个纪录片就是平平无奇。可能会有一部分私心,会觉得对待家人包括对待身边人,对待朋友是一个不太公平的一个想法,因为他们可能考虑到只是自己人生当中不要留有遗憾,而没有考虑到其实为他担心受怕的家人在如果知道这件事情没有成功之后,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心理。 所以甚至有一个会比较极端的想法,会觉得如果是这类人,比如说从一开始你就知道你的此生目标是这个的话,我觉得最好不要就是成家立业,因为他可能会在一次突发意外状况之后带给家人的是无尽的悲伤。
但我还是非常敬佩夏伯渝的这种精神,在高龄加上身体的情况之下还是能够在2018年5月14日登顶。
电影看了好多遍,从剪辑的第一个版本,到最终各个城市的点映,虽然已经快背下来每一个镜头,但是每次看到结尾的劳伦斯体育奖颁奖,和夏老师说“因为我喜欢登山”,这两个画面,仍是激动不已。
特别推荐两个镜头,一是从C4出发走了一段冰坡,每一步下去都能看到冰爪破冰时,一粒粒浅蓝的冰晶滚落山下,伴随着叮铃叮铃的声音,仿佛置身在冰雪奇缘中。另一个是从C5出发后,经过了黑夜的攀登的日出时刻,夏老师在粉色的山和云中攀登,像梦境一般!希望电影能给大家带来勇气的同时,也能给大家带来美好的视觉体验。
感谢幕前幕后的各位老师,感谢你们把夏老师的故事记录下来,并制作成电影,对我来说,这也是我家宝贵的财富。
登山的人真的是最纯粹的——当大多数人都选择简单,追求捷径的时候,有人故意去难走的路,甚至走没有意义的路;当大多数人选择沙发和啤酒的安逸的时候,有人却主动去忍受高反的疼痛和身体的疲惫。
但其实他们也是最幸福的人:只有近距离感受过身体的极限和死亡,才会明白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珍贵。
也许几千年后,当外星人来到地球寻找人类的遗迹,会发现在这个星球上环境最恶劣的地方,居然有这么多渺小的足迹,他们一直往上爬,一次又一次地冲锋,像飞蛾扑火一般,直至死在山上。这种向上的渴望和超越自我的信念才是这一文明留下的真正遗产。
人为什么要登山?这是一个永远无法回答的问题。迄今为止听到最好的回答是:
只要山峰还在那里,
当望向山顶的时候,
让人们感到恐惧、向往
和希望,
登山,
其实就已经开始了。
珠穆朗玛峰,世界的屋脊,是大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因为自己也有雪山情结,所以夏老师的电影上映必须第一时间支持。
看完之后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夏老师执着信念的佩服,也有自己对生活的一些反思,还有对于大自然的更加敬畏,同时也让一颗小小的种子在心中继续发了芽。
我用几个关键词来总结下自己的一些感受吧:
「距离登顶仅94米」
人生,很多时候都是选择。
三次冲击失败,第四次距离登顶仅94米,考虑到他人安全不得不放弃的时候,那种心里的不甘…
让我想起了自己第一次去二峰的经历,白天天气晴朗,走起来身体还好好的,晚上吃完饭就开始头疼不舒服,夜里睡在木头搭起来漏风的小屋里,躺在地面上用着简易的睡袋,把衣服都套在身上,可还是觉得很冷很冷。
外面的风呼呼作响,高反带来的头疼让自己5min就要醒来一次,从10点入睡到早上醒来,每次睡醒之后手表只过去5min的那种绝望是我这辈子都不想再体验的事儿,当时就想自己为什么要受这罪…可既然是自己选择的怎么都要坚持下来。
短暂休息一天之后身体依然没有好转,凌晨2点多起床后吃的东西都吐了出来,强忍着不舒服往上爬了不到100米心里挣扎了许久,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
虽然无法和夏老师那种更艰难的经历相比,但这种不甘自己也曾切身体会过,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们的人生吧,不可能一帆风顺,总要面临失败面临选择。
「罹患癌症」
成功人身上都有一些相同的特质,比如信念感很强,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信念感才可以对自己足够狠。
连续能做一百多个引体,带着假肢深蹲,徒步在沙漠戈壁…镜头里夏老师的肌肉线条清晰可见,比自己的还要出色,真是自愧不如,很难想象这是一位近70岁高龄人的身体,他为了自己的梦想付出了多少的汗水和努力。
当自己都不怕死的时候,相信世界都会来帮你,这才是真的绝处逢生。
「被珠峰接纳」
我特别喜欢被接纳这个词,我觉得用的恰如其分。
通往梦想之路都是荆棘的,我很难想象穿着假肢忍受着疼痛攀爬珠峰是一种什么感受,即便通过画面我也很难想象在8000多米的高空被暴风雪击打是一种什么感受,我更难想象在这样的条件下是如何熬过艰难的黑夜的…
大概是感受到了夏老师五次来到这里所展现出的决心和勇气,又或是不忍他这般高龄再次受苦,终于被珠峰接纳了。
山,一直都在那里。
「登顶不是重点,回家才是」
登顶之后夏老师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感谢一直支持他的家人们,当然家人们更关心他能平安回来。
电影中有一段镜头我印象非常深刻,夏老师哭泣着说自己坚持着四十多年的梦想,而这样对于家人来说其实是一种自私。
让我想到了今年离开生活三十多年的天津只身一人来到陌生的上海,来之前我去见了几位许久没见的朋友,其中有一位关系很好的兄弟对我语重心长的说了一些话:“父母年级都大了,我们岁数也都不小了,到了什么年纪就应该做什么样的事儿,你有没有考虑过你这样做太自私了些。”
我竟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我不知道是什么提供了我勇气,或许是那颗不甘平凡的心吧。
感恩父母对我的理解与包容,原谅我的自私。
「四十三年 从未放弃」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曾说过: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生活加诸他的一切苦难。(原文: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我想这或许就是夏老师四十三年没有放弃的原因吧。
我经常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可能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同,我感觉ta像一颗洋葱一样慢慢的剥开,逐渐清晰的来到我的世界。
在这个浩瀚的宇宙当中,人类是无比渺小的,但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不枉此生。
种子在慢慢发芽,也许我在50岁的时候会实现ta…
大家好,我是夏伯渝。我的电影《无尽攀登》今天就要公映和大家见面了。第一次登上了电影院的大银幕,我的心情很激动,所以想和大家说说一些心里话。
年轻的时候,我是万万没想到自己会有这一天!这一切源于我被选拔成了国家登山队员,当时我觉得那就是我这辈子最辉煌的时刻了!但是大喜之后,来了一个彻底改变我人生的大悲,我在珠峰冻坏了自己的双脚,只能被迫截肢。当时我的心态真的是从高空跌落谷底,我本来是个足球运动员,最不能受伤的就是脚,结果偏偏就让我失去了脚,连挽回的余地都没有。一想到我余生要在轮椅上度过,我心如死灰。
转机出现在我遇到一位假肢的专家,他告诉我假肢不仅可以帮我站起来,还能让我爬山。那一刻我看到了希望!后来我就一直锻炼,练力量!有力量什么都能做!2014到2016年,我连续三年三次攀登珠峰。这三次我遇上了冰崩、雪崩、地震、暴风雪,我命硬,死里逃生!最近只差了94米就能登上峰顶。我那时老想,我的命运对我太差了,好像专门要和我过不去似的。我这一生的付出还不够多吗?爬个山什么事都不顺!终于,在晓柯的帮助以及家人的支持下,我第五次终于成功上去了,2018年5月14日8点31分,那时我69岁。四十多年了,我终于上来了。
最近为了宣传电影,我接受了很多采访,别人还会反复问我靠什么坚持那么多年。好像大家觉得“梦想”就是一句冠冕堂皇的话。如果当年的我登不了山,我想我会一直陷在失去双脚的绝望中,就像一片黑暗中唯一的亮光熄灭,我拼了命想抓也抓不住。当癌症来临,恐怕也就是我放弃此生的时候。更别提我后来爬过的山、去过的地方、遇到的人以及连我自己都觉得很精彩的后半生。但是,命运还是给了我一个机会,我可以爬山。那我只要爬山一个喜好,只要登顶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拽着我往前走,我不用想别的,我这两条假腿走一步,就离梦想近一步。如果再找一个梦想之外的理由,我想当年确实留下了遗憾。我是49年出生的共和国同龄人,当年国家交给我的任务,我没能实现。这件事在我心里也一直很不是滋味。
我恨过珠峰,我也感谢珠峰,她接纳了我!但现在我最感谢我的爱人,我的孩子,我的小孙女。我一直知道家里人最担心我的安全,也很支持我追自己的梦,登顶那一刻,我才把攒在心里四十多年的感谢说了出来。
我的故事今天在大银幕里播出来了,希望大家看后喜欢吧,如果还能有一点收获,我就更开心了!爬了将近一辈子山,圆梦登顶了,也获得大家认可了,对于我,这经历很圆满了!我由衷的感谢帮助过、支持过我的每一位,也祝愿大家都能圆只属于自己的梦!我这一生已经足够证明: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无尽攀登!!!
夏伯渝
电影《无尽攀登》上映第一天锻炼后的清晨
1975 第一次攀登珠峰 失去双脚
1978 安装假肢
1996 罹患癌症后治愈
2008 准备二次攀登 卖掉房子
2014 结识柯总
2014--2016 三次攀登珠峰,最后一次只差94米登顶。
2018 获得柯总(抵押房子)和其他人资助,成功登顶珠峰
四十多年的追梦故事,逐帧逐帧在眼前闪过,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一个执着到近乎偏执的追梦者,像蜗牛一样朝着固定的目标向上爬,一步,两步,三步,直到八千八百四十八米。
妻子说,第四次爬珠峰之后,夏伯渝老先生被查出血栓,亲朋好友都说已经登顶了,别再去了,但是也拦不住他。他那样纯粹又执着地盯着自己的梦想,谁能拦得住呢?
我想,那时的夏老先生一定觉得,攀登珠峰,八千八百四十八米,差一米,差一步,都不是登顶。人生有时候需要这种勉强,因为抵达梦想的路上,有太多让你近乎绝望的时刻,让你理所应当地觉得可以放弃什么,理所应当地在安全区内停步,如果这次可以放弃,那么下一次也可以。如果没有这份勉强,过去漫长岁月里的某刻,夏老先生已经停步了。
的确,当你为了梦想全力以赴的时候,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妻子的护身符,儿子的默默陪伴,朋友的倾囊相助,还有这部影片的共同拍摄,都是因为被某种引力吸引住了吧。
“人活在世上不就是为了吃喝玩乐吗,有的人活了九十多,几十年在病床上,我觉得这不是幸福,也不叫长寿,我觉得我就是长寿。”这段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夏老先生对人生的看法。有的人试图留住逝去的时间,有的人只追求瞬间的永恒,但后者,也捉紧了生命的浓度。
(柯老师讲来豆瓣打个五星,我觉得还是四星好,留点余地,夏老师的故事还没结束呢。)
哈哈评论区不少人说“感觉爬珠峰也没什么难的。”哈哈当然了,根本看不到挫折啊哈哈。
人类只是珠峰的过客吧。嘴上说着“我可不喜欢被煽情”心里说着“我可不想爬山”但还是看哭了,一直以来躺平,看到有梦想的人过有力量人生还是还是觉得“真棒啊”。好像还是第一次参加所谓“路演”,有幸见到夏老师本人还提问了,祝他在继续追梦的同时能和老伴儿有更多幸福的时光。另外夏巴人是个什么神奇的存在啊他们也会有很多传奇的故事吧。
从前以为“我命由我不由天”只是神话故事神话人物里的口号,当这种精神照进了现实,看到真实鲜活的人生有这样不屈从命运的人——一双假肢、69岁的夏伯渝老先生,成为中国无腿登珠峰第一人,更加觉得无穷感动,无尽力量。其实人生就是一个对抗命运的过程。它给出一个第一稿的剧本,然后让你去,走到哪里,走向什么路途,走出什么风景,这才是自己的功课、成就与修行。当我也长成一个中年人之后,我想我能从夏伯渝老先生身上得到更多笃定。作为一部纪录片,它所呈现出来的电影质感很高级。高原,雪峰,孤独,勇敢,精神气,信念感,它都做到极致了。
很久没有走进影院看纪录片电影了,能在电影院遇见是我的幸运。平实动人,真实中蕴藏着无法想象的力量。截肢、生病、贫穷,只是增加了夏伯渝爬珠峰的难度,真正动人的是,他为了一个目标可以坚持43年,哪怕要面对那些困难,我觉得才是最厉害的。他完全可以放弃这些,但他没有。他在家人的支持和理解下,穿过了漫长的黑暗岁月。他也就是个平凡的老头,他却真的很酷。这部电影对我很有意义,倒不是看了就要追求世俗的成功,而是让我看到无论成还是不成,首先要经得起自己的审视,不要混混沌沌活着。
能上院线的纪录片电影,好评率比其它类型要高不少。电影的主角,有三次缘分。一是参加央视的挑战不可能,第一次了解了夏伯渝。二是电影攀登者,胡歌饰演的角色原型。第三次,个人纪录片的青岛路演,见到了本人。也了解了摄影师的不容易,全程跟着主角登顶珠峰,也挺了不起。这部电影整体还是可以的,不仅了解了尼泊尔和如何攀登珠峰,也更加全面的认识了夏伯渝。最后的登顶气氛烘托🉑,有些泪目,热爱就是人生最大的原动力!
最大的感触来自于这种选材以及制作模式开始与商业渐渐拥抱,并融合得意外不错,它们所制造的火花以及值得的关注可比花重金以及大卡司砸出来的“假”片强太多- -看《徒手攀岩》、《登山家》时候所产生的“羡慕”,似乎稍微在这里有了些答案。用一生来完成梦想会否太过奢侈与天真,夏伯渝的故事会告诉你,永远不会,永远也不。活到几十年直到生命尽头是「长寿」,将每一天活成一生也是“长寿”。
明明有那么多可以煽情的元素:截肢、癌症、梦想咫尺又破灭……创作团队却选择了最克制的一种方式——点到为止来呈现。真的好,这是真的懂户外人的点!全片以真的情,真的心来拍摄,坦诚交付给观众,夏老师真的太牛了,他的牛不只在于永远挑战极限而是那种面对未知的坦然真诚和乐观。很棒的电影!
电影最打动我的,是他说,「感谢她(珠峰)接纳了我」。人们总习惯用征服来形容与自然的关系,但事实上人从未征服过自然,也永远不会征服得了自然。人所谓的征服,不过是一次触碰。正如我们来人间一遭,并不是为了战胜生活,而是融入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愿你一生,为梦而活;愿你一生,永不言弃。
在对梦想的自私与家庭的愧疚两难中坚毅地选择了前者。你可以批判他的一意孤行,也可以赞赏他的跛鳖千里。他是不幸的,失去了双腿;他是万幸的,至亲力挺他。所以,他最后成功了,登顶珠峰是他43年隙穴之窥的修行成果,然而回家之路才是他人生最富足的获胜奖励。
选对了拍摄者,纪录片就成功了大半。它再一次证明了:真实,是最鼓舞人心的励志。影片最动人之处是纯粹,专注于一个老人坚持不懈攀顶珠峰的全过程。喜欢影片的视觉节奏,用远景、全景展示珠峰上环境的残酷,用特写呈现夏伯渝的坚持和斗志。对珠峰的仰拍镜头撼人心魄,那是绝境,也是信仰。如果说假肢是器官的延伸,那信仰便是力量的延伸。
带来惊喜观影体验的纪录片,夏老师不愧是火神爷,有对事业的赤诚热情,有待人接物的真诚温暖,而且果然不怕冷,11月的上海点映两父子都是短袖上阵。😁好奇询问老师的锻炼量,好家伙每天五六个小时,徒步以十公里计,引体向上以百计,负重深蹲以千计……一天顶我十天,这就是世界的参差吗?
电影以纪录片的形式,细致地展现了个体的独特性,他作为攀登者,追梦人,又是一个家庭的丈夫和父亲,他的挣扎和不屈。作为冒险运动题材电影,它拍出了珠峰壮美的景色和攀登的惊险,对于夏伯渝个人的刻画也充分展现了他身上励志的色彩。有个有趣点,对于夏伯渝的假肢,一位友人说他把自己练成了机器人。夏伯渝身体锻炼得很好,他自己也说攀登珠峰没有身体问题,就是看珠峰的天气允不允许。有几个不太满意的地方。一个是电影提到了另一条攀登路线,坐汽车可以直达大本营,听起来好像更便利,但却没解释角色为什么不选择它。还有一个是提到了第四次攀登时,尼泊尔政府将禁止残疾人攀登珠峰,这里有烘托第四次攀登是背水一战的氛围,但实际上他还是进行了第五次攀登,电影没说明如何解决这个禁令,也削弱了第四次攀登放弃的不容易。
极度自私的人,不怎么引人的纪录片
电影本身其实比较平平,中规中矩,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强的冲突展现,对登山过程的展示也不够深入,甚至产生了登顶珠峰还挺容易的错觉。同时攀登画面的素材不多,对自然风景的表现也不多,没有壮丽奇绝的景色。不过夏伯渝老爷子本人确实非常令人敬佩,在这样的年龄可以如此执著于自己的梦想非常少见,能拿到劳伦斯奖的人都不简单,正如片中另外一位老大爷用经典电影里的台词评价一样:一个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有幸在现场看到本尊,确实器宇不凡,合影的时候就站在旁边,这张照片也是值得我留念了。
好故事,拍得一般
年轻时攀登珠峰时因帮助队友被冻伤截去双腿,最终借助假肢在69岁的第六次挑战中成功登顶。四十三年夙兴夜寐,终于了却一桩执念。比起他的乐观、热爱与坚持,亲友们的挺力相助更打动我:老婆同意卖掉北京的房支持他的梦想,好友以房抵押为他支付登山费用,儿子担心他的病情悄悄跟随上山。有亲友如此,足以平山填海。峰顶近在咫尺,他面对镜头流下泪来,愧悔自己对家庭的亏欠,感谢家人纵容他的一意孤行。他早已做好死于大山的准备,唯爱令他走到最后。片后采访,老爷子谈起给儿子起名“登平”的寓意,他说是“攀登高山如履平地”,而他的妻子说,是“攀登之后平安归来”。这多好。「征服」大自然固然是人类精神和体力极限的象征,但“登顶不是终点,回家才是”的落点力敌千钧。
总算,银幕上有了一部不再是人物(群像)访谈栏目式的纪录片了。对这股潮流烦透了,是不是在《大三儿》后都再没这种正常纪录片了啊。老老实实的跟随记录、后期补一些可供闪回的情绪花絮,这样又好看又激励人的东西,就没人好好去做了。
最感人的部分反而不是老爷子成功登顶珠峰,而是他对着镜头剖开自己“自私”的内心,是他的爱人话虽不多但义无反顾的支持,是他登顶拨通电话后跟妻子说的谢谢,是他说的那句“登顶不是结束,回家才是”。镜头在给足主角足够高光的同时,也给予了背后的家庭以关注,这才让整个故事不至于沦为执念的自我感动。三星半
难得一见的走心纪录片,原生态气息扑面让人又身临其境的感觉。攀登珠峰过程和珠峰险恶环境的全景以及特写没有商业化的设计感,贵在真实。声乐很克制,画面极其贴近自然,很容易就沉浸了。当然,最令人感动的还是故事的剧情,硬核无腿大爷夏伯渝坚持四十三年,克服病魔,衰老,自然灾害,攀登上了世界第一高峰。相信夏老师的壮举能鼓舞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勇敢面对生活,坚持梦想,最终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登上自己心中的高峰。
“珠峰最后接纳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