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做客《锵锵三人行》,发表观点,“我们把睡和吃解决后,也就没什么大事”。
吃不仅重要,也有大学问。
把吃饭拍好的作品,通常不会太差。
这篇文章就以吃饭的角度谈论电影《半生缘》。
看过这部影片的人,或许记得,影片的吃饭场景特别多。我认为,最为关键的吃饭场景只有三处。
它们分别是,小脏馆、世钧家宴、告别宴。
先说小脏馆。
世钧曼桢正式相见,正是在这家馆子。
我叫它小脏馆,是因为叔惠世钧来到这家馆子,叔惠看到油腻的餐桌,吐槽它脏。
曼桢为此还用热水烫筷子。
嫌弃饭馆脏,是高级的写法。
为啥这样说?
因为它把人写活了。
我们都知道,曼桢世钧叔惠在同一家工厂,上下班时间是一样的。
曼桢在小脏馆出现的时间明显早于世钧叔惠,说明她更早来到这家餐馆,这在暗示曼桢是这家馆子的常客。
原著里面还有交代,因为是大年初四,世钧他们去吃午餐,发现常去的馆子关门了。
他们无可奈何找到一家半营业状态的饭铺子。
他们厂里只放三天假,他们中午常去吃饭的那个小馆子却要过了年初五才开门。初四那天他们一同缺吃饭,扑了个空,只得又往回走,街上满地都是掼炮的小红纸屑。走过一家饭铺子,倒是开着门,叔惠道:“就在这儿吃了吧”。 一进门的一张桌子,却有一个少女朝外坐着,穿着件淡灰色的旧羊皮大衣…… 《半生缘》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第2、3页
于是,他们在这家馆子见到了等待就餐的曼桢。
叔惠吐槽这家馆子脏,其实也在描写曼桢的生存状态。
她是小馆子常客,因为小脏馆的廉价对她有吸引力。
小脏馆让曼桢世钧相见,也在突出曼桢的生存压力。
同样是一家工厂的同事,叔惠世钧都没有养家糊口的压力,曼桢背后有一个需要她省吃俭用的大家庭,突出的是原生家庭对曼桢的影响。
这是她常年在小脏馆吃饭的重要原因。
这顿饭都在突出原生家庭对个体生命的影响。我这样说,或许有人觉得我脑洞太大,想太多了。
第二个关键的吃饭场景——世钧家宴则证明,这确实是创作者的本意。
世钧家宴,叔惠陪世钧回南京老家,宴席上有与世钧家匹配的翠芝。
在餐桌上,素喜侃侃而谈为人机灵的叔惠,非常拘谨不自然。
他夹菜的动作,小心翼翼。
或许有人认为,这是礼貌。
还真不是。
且看世钧家宴的名场面,当老妈子端来羹汤时,叔惠直接站起身来,接住。
这个帮忙是在突出叔惠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吗?
当然不是的。
大家想想啊,叔惠是沈家的客人,客人主动去干活,主人沈家是没有面子的,叔惠的举动很冒昧。
翠芝瞪大双眼,传达了这种惊讶。
叔惠做出这样的举动,和他的苦出身有关。
他没有世钧这种大户子弟的生活经验,不明白下人做的活,客人不需要动手。
同样是帮把手,世钧比叔惠要体面。
后来世钧在曼桢家吃饭,他会主动接下曼桢姥姥端来的饭菜,老太太笑逐颜开说,想必世钧在家很勤快(世钧在叔惠家会帮忙收拾碗筷同理)。
世钧帮把手,是因为世钧是把曼桢姥姥当长辈的。
事实上,世钧会一脸威严相让老妈子盛饭,根本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少爷。
世钧家宴让世钧与叔惠形成了对比。
许鞍华似乎担心观众看不到这种对比,还拍了饭后世钧叔惠送翠芝的场景。
临别时,世钧翠芝站在同一阶层,而叔惠在仰视他们俩。
这个镜头语言在给观众传递一个信息:世钧翠芝是同一阶层,他们俩门当户对。
后来的情节证明,世钧翠芝结婚,叔惠翠芝有缘无分。
通过吃饭来暗示原生家庭对个体生命的影响是张爱玲的原意。
《半生缘》中最难吃,最浪费食物的一顿饭,就是告别宴。
大家耳熟能详的《半生缘》名场面,就是曼桢对世钧说,“世钧,我们回不去了”。
同样的话,不同的人拍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林心如版,泪流不止一咏三叹,形成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的复读机风格。
而许鞍华版,则用食物加突出这份惘然。
十多年后,世钧曼桢再度重相逢,叫了一桌子菜,他们都食不甘味。
大家注意餐桌上的菜,最靠近他们的一道菜是凉拌黄瓜。
稍微有恋爱经验的人都明白,凉拌黄瓜能让亲吻变成大蒜味的。
这顿饭还和14年前两人一起吃饭形成对比。
恋爱时,他们会吃一个碗里的食物,一起喝热气腾腾的汤。
14年后,他们是食不甘味,满心惆怅的尘世怨偶。
曼桢对世钧说的话,也能看出性格好强的她已然宿命。经历这么多人和事,她终于明白,爱情并不长久,生活由不得人,世钧对他的爱,也并不长久。
“当初她相信世钧确实是爱她的,他那种爱也应当是能够持久的,然而结果并不是”。
告别世钧,也放过自己。
有人问,如果没有曼璐黑化,拉妹妹下水,世钧与曼桢能否修百年之好。
我认为,依旧不可能。
原著有个很精妙的设定,曼桢曼璐高度相似——张爱玲就提出希望影视化,让同一个演员扮演曼桢曼璐。
电影版《半生缘》也用大量细节铺陈了这个设定:张豫瑾来上海出差见到曼桢,以为他是曼璐。祝鸿才看到曼璐以前照片,以为是曼桢。世钧父亲沈啸桐看到曼桢,以为她做过舞女——误认为是曼璐。
这个细节的精彩之处,就是曼璐会不断影响曼桢的人生(依旧是原生家庭对个体生命的影响)。
对于曼璐的存在,世钧说不认这个姐姐。对此,曼桢不乐意。
曼桢承认与曼璐的关系,世钧家不乐意。
双方家庭都无法对曼璐的存在达成共识,最终结果只有分手。
所以,没有祝鸿才那档子事儿,曼桢世钧也很难走在一起。
毕竟世钧没有那种为了爱情抛家舍业的勇气。
遵循家庭意志,世钧和翠芝在一起,然而他们的生活并不幸福。
原著也用一个吃的细节突出他们食不甘味的婚姻,世钧最爱吃火腿,翠芝记得叔惠爱喝洋酒,却总是记不得世钧对火腿的热爱。
爱成为门第的附属物,没有爱只有门第的婚姻,是尴尬的婚姻。
世钧不爱翠芝,翠芝也始终不爱世钧,长期生活并没有让她们成为成为恩爱夫妻。
用钱钟书的话说,
和一个人的长期认识并不会日积月累地成为恋爱,好比冬季每天的气候吧,你没法把今天的温度加在昨天的上面,好等明天积成个和暖的春日。
爱,总是世间最难的事。
张爱玲的小说几乎贯穿许鞍华的导演生涯,从《倾城之恋》到《半生缘》,从《金锁记》拍到《一炉香》。
前两天,尚未出炉的《第一炉香》因为马思纯过胖的问题,被炒得沸沸扬扬,很多人不能理解许鞍华的选角眼光。
许鞍华的选角并非第一次受质疑,当年白流苏请的是龅牙范儿的缪骞人。
改编张爱玲小说是难事。
她的读者众多,原著粉势力强大,稍有不慎,改编就是吃力不讨好。
隔着二十年的时光看,我才发现,《半生缘》是许鞍华改编的最好作品之一。
豆瓣评分7.7,被低估了。
最让人诧异的不仅是低分,而是很多人认为,许版不如林心如版。
对于林心如版,我曾专门写过文章《林心如,闯进张爱玲世界里的琼瑶女主角》。
对林版评价不高,主要有三点原因。
其一,林心如版曼桢没脑子,偏向傻白甜。
曼桢被祝鸿才囚禁,想要逃出去。
祝鸿才阻止,曼桢气急,把自己撞晕在地。
这个情节是剧版私自添加的,张爱玲断然写不出这么狗血的桥段。
为什么这样说?
曼桢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她知道一哭二闹三上吊式的自残,不能解决问题。
在原著中,曼桢被强暴后想要逃跑的方式,收买女佣阿宝,让妈妈报警,要么用钱,要么用情,都合情合理。
曼桢撞晕自己又是个什么骚操作?
更骚包的是,林心如版曼桢被撞晕后,还可以健步如飞?
其二,台词琼瑶化。
《半生缘》中知名的台词,是曼桢的那句话,
“世钧,我们回不去了”。
这句话得好,符合曼桢的心境,她从一个内心坚定性格好强的人变得宿命。话中有一种宿命的沧桑和怅然,曼桢经历了这么多事情,终于明白,生活总是由不得人。
原著中描绘了这种心境。
“当初她相信世钧确实是爱她的,他那种爱也应当是能够持久的,然而结果并不是”。
所以对于两人的感情,曼桢的内心怅然,也勘破放下了。
林心如版则没有这种意味,一句话说三遍的台词风格,哭天喊地的表演方式,更像是少男少女初恋分手大型现场(编剧导演出来谢罪)。
其三,林心如不适合演曼桢
饰演名著角色,形神合一是追求,不得其形得其神也能对得起观众。
但形神不一就很糟糕了。
林心如版曼桢就是形神不一的代表。
前面提到,糟糕的编剧和骚包的表演(林波微步)让林心如丧失了曼桢的神。
她的形对角色的塑造也是一种拖累。
她和蒋勤勤饰演相似度极高的姐妹,因为眼睛丧失了姐妹感。
蒋勤勤是充满娇媚的桃花眼,
林心如是荔枝眼,又大又圆,可爱气息鲜明,尤其适合傻白甜型角色。
中
喋喋不休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要说明,林心如版把《半生缘》改得太琼瑶剧了,丧失了原著的精气神。
许版的强大是它继承了原著的好,又不完全遵循原著,依旧得到原著的精髓。
先说继承原著的好。
原著中,世钧曼桢第一次见面是大年初四。
春节第一天上班,世钧叔惠常去的馆子没开门,只好去一家半营业状态的小脏馆吃午餐。
因为叔惠的原因,曼桢世钧正式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出色的小说家,张爱玲选择在大年初四让男女主认识是有深意的。
叔惠和世钧常去的馆子没有开门,他们才找了家营业的馆子,并且碰到了曼桢。叔惠嫌弃餐桌脏,说明这是一家小脏馆。
而脏馆证明廉价。
大家都是同事,叔惠和世钧没有养家的压力,所以常去的馆子肯定干净。
而曼桢为了省钱养家,显然是这家小脏馆的常客,暗示着她身后还有一张张嗷嗷待哺的嘴。
在曼桢家中,能够担起养家重任的,只有曼璐曼桢两个人。
再说许鞍华的改编。
曼桢世钧叔惠三人拍照,当世钧与曼桢合影时,竟没有底片了,暗示着两人的有缘无分。
没底片是原著没有的桥段,许鞍华加得好。
三人照被曼璐看到,她评价世钧,家底厚。
对于这段戏,王安忆曾有评论,家底厚不仅有钱,还有门第,懂教养。
许鞍华将沈世钧家拔高了,富家少爷变成世家子弟。
许版中世钧的修养高,有贵气。
这个在吃饭中就可以看到。
世钧在叔惠家吃饭,饭后会主动收拾碗筷。
在曼桢家吃饭,被曼桢弟弟恶搞,喝齁咸的汤依旧面不改色,
吃饭时他会搭把手帮忙,曼桢祖母都以为他在家中是帮忙惯了的。
事实并非如此。
世钧在家中是少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饭时会一脸威严相,让老妈子盛饭。
和世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出身一般的叔惠。
在世钧家吃饭,他不再像在小脏馆中侃侃而谈,谈笑风生,而是局促不安,会站起来给老妈子帮忙。
许版《半生缘》非常懂得用吃饭来叙事。
世钧与曼桢谈恋爱,会吃温热的炒蛋。
曼桢对老板娘说,蛋有点淡了。
一句“有点淡了”很是人情练达。
它透露出曼桢的口味重,底层人家做菜,为了多下饭,嗜咸。
曼桢世钧一同吃炒蛋,喝热汤,与两人多年后的相见形成了对比。
他们说再也回不去的那一夜,餐桌上是凉菜。
许鞍华真是精准又冷酷。
恋爱时喝热汤,分手后吃凉菜。
我曾经在《懂得吃,才更懂电影》中分析,
热腾和凉菜,是曼桢世钧情感的两极,一极是““完全不相干的,我脑子里会马上转几个弯,立刻就想到你”的甜蜜爱情,一极是“我们再也回不去了”的岁月沧桑。尘飞扬,公众号:日余懂得吃,才更懂电影
这道凉菜拍得太有文化范儿了,是地道中国人才能懂得。
中国人饮食,以热食为尊,古人过寒食节,吃寒食是为缅怀古人的自我惩罚。
许鞍华无法用直观展现食物冷掉的镜头,直接用凉菜代替冷炙,是一种聪明的做法。
用食物作为叙事手段,不是许鞍华的首创,而是张爱玲。
原著中,世钧最爱吃火腿,曼桢家为了讨好世钧,会给他炖火腿汤(更省钱)。
在许鞍华版中,翠芝会吐槽家里的火腿都发霉了,可以看出世钧家是不经常吃火腿的。
世钧翠芝的婚姻真是360度花式尴尬。
想当年翠芝叔惠在世钧家吃饭,翠芝提到世钧讨厌狗。
世钧娶了翠芝,家里面养了两只狗。
这些精心设计的细节,都是许版《半生缘》的出色之处。
在我看来,许版的好,还在于它修正了《半生缘》原著的漏洞。
原著中曼桢曼璐的年龄是一笔糊涂账。
曼桢父亲死时,曼桢十四岁,曼桢中学未毕业,也就是18岁左右的样子。
两姐妹的年龄差是3岁。
曼璐结婚后,张豫瑾来上海,已经是年过三十,他与曼璐同岁,少曼璐3个月。
这说明曼璐此时也是年过三十。这也就意味着曼桢父亲已经去世至少13年了。
这就造成了麻烦,曼桢年龄至少26了,年龄大到让人惊讶,更解释不通的是,曼桢下面的弟弟妹妹,有个七八岁的杰民。
许版也涉及到年龄的问题,曼璐年龄不足三十岁,淡化杰民他们的年龄幼稚感。
作为一个翻了多遍的原著党,我能接受许鞍华的改编,尽管她没有让曼桢穿寒酸的蓝布罩袍,没让世钧穿脏兮兮的工作服,选择让片中人物穿得很时尚。
但是,它确实抓到了原著中的精髓,这种改编无疑是成功的。
可惜的是,它竟然被人拿林心如版的粉丝唱衰许版。
哎,很多被低估的作品总会遭遇许版的困境。
这也在告诉我们,好作品总需要好观众来成全的。
为选角赞一个,黄磊年轻的时候太帅了,不亚于剧中的黎明,梅艳芳戏路太广了,总觉得演什么都是对的
选角皆入戏出彩。葛优笑起来像猫,不笑像老鼠。梅艳芳“该死!这肉还带血的怎么吃啊!”。黄磊民国一小生。黎明温吞水脾性。民国暮色黄昏里,浮世的悲欢,南京玄武湖清凉山上,荒烟漫草的年头,梧桐将故事染色,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目前来说是张爱玲的作品被搬上大荧幕中表现最佳的一部,演员的选择气质非常精准
#重看#3.5;11年后重温降分,本片最大成功之处无疑是无比妥帖的神选角,堪称张爱玲影视化最完美的卡司;原著底子实在是好,即使许鞍华只是将情节流水化地呈现了一遍,即使没有原著中那句“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个人在等着你,总会有这么一个人的。”也足够催泪。六人山中行拍得好,各种欲言又止。十年空白后,你望着那个人仿佛演绎梦境般走下楼,唯有“好久不见,你还好吗?”当中分秒的煎熬、心死的绝望、挣扎的重生,通通隐匿在“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时间残忍而公正的伟大无情力量,更多是由角色本身的悲剧属性固有,而非以影像达成。大量以门缝窥内的镜头,你望见的是一眼也是半生,然后很快一生就过去了,前面也并没有什么路可走。
是个伤心故事,但不知为何看到最后都觉得提不起劲,也不知道是因为演员不来电,还是看厌了有钱人家瞎折腾。。黎天王演个温吞的窝囊男人倒像量身定制的似的... 另外,这是个时装大片啊!
「我想每个人到老都总会有两三件事情可以拿出来讲的。如果我跟他真的结了婚,生几个孩子,那一定不会是个故事了。」很久以后仍旧是个寒夜,沈世钧才知晓顾曼桢当年的遭难。但又有何用。知道或不知道,重逢或无重逢,终究遍地都是最俗套的,回不去了,四个字。正如小酒馆内人声喧沸。
“以前我以为我和姐姐不一样,其实我是跟在了她的后面”。真可怕。张爱玲的现实主义作品,电视剧处理成琼瑶味了,电影版许鞍华处理的恰到好处,特别叔惠和翠芝,寥寥几个镜头,却表现出了极汹涌隐忍的感情,有类似体验的人都会懂。黎明版的世钧和我想象中的一模一样。
黎明是真帅,沈世钧也是真温吞。他说有人来抢曼桢也不会被抢走的时候,悲剧就已经注定发生了。两个人在一起一辈子会遇到很多事,就算没有祝鸿才,我也并不看好这种不去争取的感情。顾曼桢头也不回地离开医院的时候,我几乎以为她的苦难就此结束了,文学作品热衷描述的无条件的母爱终于不再出现。但她最后还是回去,我感到悲伤。似乎所有人都是造成这个悲剧的推手,但最大的黑手是时代。女人的性命如草芥的时代,她最大的价值是她的身体。她用她的身体去战斗,她因她的身体而坠落。曼桢是,曼璐亦如是。
我发现以前的剧真的都特别的经典,这里面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梅艳芳的表演,特别棒,里面对情感的表达都是刚刚好,让人看的特别入迷,挺感动的!
浩君,我们回不去了。
多年之后我好像终于知道了从来都讨厌这个故事的原因,一个人可以如此轻易地凭空消失,而周围的至亲甚至都不去深究,只自顾自在脑海中编一个借口,然后继续无事般生活下去。这个版本略去了许多痛苦挣扎的部分因而显得有些轻飘,但光阴流逝的物是人非之感又格外沉重。许多唯有恋人才会注意的细节相当动人,譬如目光悄悄聚焦在手上爬行的小虫。对我而言最好的部分是结尾:咫尺之外,人人都在笑语笙歌,三步之内,你却与他各自落寞。
世钧,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虽然是改编张爱玲原著,但传达的还是许鞍华的寻根动机,属于她口述近代史作品的序列。在作品整体的立意上,许鞍华是较少见的华人眼界,跟王家卫杜琪峰的香港立场还是区别明显的。演员阵容里除了梅艳芳是配音说的都是国语,能想象说戏上做的很细致,黎明和吴倩莲天台晾衣服,黎明不小心弄掉了袜子又捡起来,状态很自然,整个人是在戏里的,全片演技大体都这种。李屏宾的摄影很出色,用镜近似日本电影,不过丰富的老上海物件、布景给这片子一种侯孝贤早期的乡愁感。我们再也回不去了,特殊年代人物命运起伏不定,乍然起落无有规制,但这份经历交错心意割舍的决然,是古今一般同
张爱玲的字总是有深深的哀怨…… 深深爱过,重重阻隔,而后终究错过,从此记忆里被痛和酸弥漫。我爱你,无法忘记你,但我们都没有在一起。曼桢说:“人老的时候,总有两三件事情拿出来说的,如果我和世均在一起了,生了孩子,那就没有故事了。”但我们都宁愿我们的爱情中少些故事,也不愿错过你。
怎么可能不遗憾?你没见过他单膝下跪求婚的样子,为你做饭的样子,为你和儿女赚钱养家的样子,老了还爱你的样子……
我们相见是缘,但无份,注定的半生缘
许鞍华拍张爱玲的东西总有舞台感,看《倾城之恋》也是如此,不知是同期录音还是灰暗的色调,或是压抑的灯光?偏写实的处理让这个故事更生活了。最后一场是神来之笔,再也回不去的感情。
最杀人的不是“世钧,我们回不去了”而是王志文那句“想起以前的那些事,我就觉得幼稚,也很可笑”曼璐一听就彻底黑化,连锁反应毁了一串人生活。爱的往昔,你说不存在就不存在了!只有梅艳芳够张爱玲,长篇小说的脚本拍得太赶
不如电视剧呢,林心如演的更像曼桢= =
选角非常棒,本以为都不是心中的样子,却在看的时候一刻不能挪开视线。像是读小说时那样想哭,待到结局的时候,还是痛的难以呼吸。半生缘,其实就是一生,改编至此,我无可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