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再见,孩子们》,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战时儿童的天真但无奈的评价了!
曲有误:
那个1月的早晨,时间抚平不了永别的哀伤。
心是孤独的猎手:
神圣的友谊。在战争面前,我们都是逃不了的小人。
贞洁烈女:
调度和节奏的把控堪称大师,电影所表达的主旨和剧作的水准实在太让人喜欢了。
法罗岛岛主:
不要认为孩子们不懂得反抗,只是这种力量更加悲怆,不信你听,他们在向神父告别。
麻雀:
基于Louis Malle童年时代的印记,法国人卑微的浪漫尊严仍不免屈服于时代的淫威,留下伤痛。
晓风与你残月:
没有刻意去煽情,只是平平淡淡去讲述一个属于自己也属于那个时代的童年回忆,再见我的朋友,再见让神父。可惜伊莲娜戏份太少了。
Pincent:
通篇孩子的视角与体验,那些生动的记忆碎片永远留在童年往事里,告别时的难得克制,是为大师的体现,但依然快要热泪盈眶。无论从前,离开之时我要一个一个地同你们握手。
飞檐:
真挚纯粹的情感静默流动,尽管未能抚平战争的痛楚,依然是历史进程里最动人的部分。政治与武器冰冷不觉,却无法剥离人与人返回到最本真的连结中。孩子们看卓别林的时候特别高兴,这个片段印象太深,快乐与痛苦或许都在同一个视平线里。最后的告别,不掉落的眼泪有多倔强,这份感情就有多深重。
我略知她一二:
路易·马勒的私人回忆录,天真而稚嫩,善良而纯粹。童年的友谊永远是最真挚且最难忘的,他们从排斥到接纳,从抗拒到拥抱,他们的情感一旦被确定、被认同、被珍惜,这段关系便是最坚韧而无价的。 当四目相对之时,再见便不是分别,这种离开是为了更好的铭记他们之间的友谊,他永远不会忘记那个自然卷的犹太男孩,即使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但至死都会记住那个一月早晨的每一秒钟,和他眼角潸然流下的难过。
了却烟硝:
这类以二战为背景来反映犹太人真实生活处境的片子实在是太多了,导致我对这部看起来没有什么太高闪光点的电影并没有太大的好感,个人认为略显平庸。
在情节设置上就比较程式化:转来的新生遭遇其他所有人的嘲笑甚至敌视,另一个主人公从一开始的冷眼相待到后来慢慢化开融冰,这样类似的情节本就非常无聊,而导演也没有玩出更多的花样,前95%的观影过程只能说十分无聊。虽然最后5分钟的结尾非常漂亮,一声声“再见”确实让人心碎,不过也没有能将整部影片拉上一个新的高度。
另外两个小孩的表演还是不错的,整部影片的摄影也是十分冷峻,在无形之中给了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和紧张感。不过,影片中关于那个最后出卖整个学校的叛徒的一条线还是略显不太自然,树林寻宝一段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怪异感······
#FIFF7#DAY5的主竞赛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真难以置信,我是这个学校里唯一思考死亡的人”。几乎触到泪点的电影,我时常在想,一个人是否只有接近暮年才能与年少时的自己达成谅解。对比路易·马勒五六十年代作品,再来看这部去世前七年作品,他把自己最隐秘的身世都诚实说出来了呢,难道不值得流泪吗?
愿二战中还有这么一个美好的角落,做游戏,看禁书,抢食物,变成好朋友。两个孩子的关系推进很合理很生活化。整体没有特别惊艳之处
8 童年难以承受的告别 朱利力安自己也不知道那一别就是永远;二战占领下法国社会一瞥 助人的德军士兵和保护犹太人的军官 为虎作伥的卖国贼 走投无路的内奸 苟安的小资产阶级市民 坚持信仰的牧师 以及一群正值思春期躁动不安的孩子 让纯真面对时局的残酷 用分离教会他们大人的纷争太过无情
中规中矩的故事和节奏,是一部非常有年代感的“老样子”电影。一方面教堂是多重社会身份的混合物,另一方面孩子是介于童真与成熟之间的混合物,张力由此而来。
我一直以为封面那两个孩子是女的。好吧,我知道他想要讲什么了,但我觉得表现力还不够。大概是我看不惯孩子之间那种打打架就出来的感情?想到同是法国的放牛班,觉得后者更甚,估计是有音乐作陪吧。
恐惧终于降临,天使和圣母只能见证未来的欧洲,这一段留着导演记忆的重现,我最感动的是校长被捕离开学校的场景:再见,孩子们!还有男主噙着眼泪像他好友告别,平静的钢琴响起,留下的确是意味深长和沉重在主动的告别里,生命选择遗忘;在被动的告别里,我们陡然长大。
路易·马勒的童年半自传影片,获1987威尼斯金狮奖。基调隐忍而克制,避免了任何刻意煽情与渲染,节奏不疾不徐,结尾的平静中狂涌着穿心的伤悲,面部特写长镜令人想及[四百击]。灰冷的冬日色调,两人心照不宣的秘密同盟。操场踩高跷比赛,灌木林寻宝,饭店,宵禁,盖世太保对比,[天方夜谭]。(9.0/10)
再见,孩子们。(该死的“深海小豚鼠”毁掉了我对这部电影的好感)
慢慢渗透我的心脏,待回过神来的时候,却早已泪如雨下…… 对生命的认识,却源于死亡。再见,孩子们!再见,童年!
“四十年过去了,但我至死都会记得,那个一月清晨的每一秒钟。”马勒用极其克制的手法再现童年时代刻骨铭心的民族伤痛。没有什么比看一两部好的电影更适合度过平安夜,也没有什么情绪比哀而不发更回味绵长。弹钢琴的美丽的伊莲娜雅各布。孩子们在防空洞里上课和祷告。孩子们观看卓别林会心大笑。
不管美国还是法国,大概都让路易·马勒爱恨交加。黯然离开美利坚,如同当年黯然离开法兰西。他终于决定要动用那段在纳粹统治下的童年记忆,把它拍成电影。这段记忆深深地影响了他,在马勒的另一部重要作品《Lacombe Lucien》里亦有所表现。全片叙事娓娓道来,犹如夏日里的偏僻海岸,带我们体验着平淡真挚的情感。而成人的偏见和暴力则毁掉了这些感情,“纯真的丧失”,这几乎构成了路易·马勒所有电影的主题。
【B】没有戏剧化的情节,细腻平淡,娓娓道来。欠曝青色调子的画面很美。
在主动的告别里,生命选择遗忘;在被动的告别里,我们陡然长大。
本該天真無邪的孩子們,爲什麽要承受太多,年少友情沒有破碎,生命沉重如此無奈。猶太人、納粹、集中營、蓋世太保…這些永遠分不開聯繫的詞語,是怎樣的一斷悲痛歷史。
他们死在童年,他们再也不会长大了。
那种贴近大众的叙事、欧洲才有的仁慈,就像是男孩天生的坏天生的好天生的那种思想。太实际了,没能很抒情。就是古典文学抒情也是更多的。比较贴近这个时代的大众吧,或者一丝知识分子味道,淡淡远远稍微伤感一下,姿态比较正
校园上学的影像,勾起了不少中小学的读书回忆:那时候学到新知识有时会如获珍宝的喜悦,乖乖小孩的我基本没跟同学打架(打闹不算)倒是经常劝架(不果偶尔还会叫老师帮忙),有几个玩得很好的好伙伴……这世界始终是不公平的,所谓的平等只是在缩小“不公平”的差距……他被带走后,于心不忍地泪流了!
心碎了啊,就算一起寻宝,一起看书,一起对着卓别林的电影笑,在那个冬天阴冷的早晨,他们再也不会回来
路易马勒是新浪潮中最不被眷顾的一个,早先拍了揭露法国伤疤的片儿,被逼的去了美国,再回来时带了这么一部自传色彩的片子,正合了法国人的意,好评一片。我反而觉得温情足够、冷静足够,少的偏偏是递进的节奏。俩个少年感情的升温慢得离谱,也并不觉如胶似漆,若少去那些乱伦的隐喻,就更凝练了
7.7分 孩子们每天打打闹闹经常发生矛盾,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友谊,反而在军官把他们的朋友带走并且关闭学校是他们意识到那些朋友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