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一九零零

HD

主演:罗伯特·德尼罗,热拉尔·德帕迪约,多米妮克·桑达,弗朗切斯卡·贝蒂尼,劳拉·贝蒂,维纳·布朗,斯蒂芬妮娅·卡西尼,斯特林·海登,阿莉达·瓦利,保罗·布兰卡,唐纳德·萨瑟兰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76

 剧照

一九零零 剧照 NO.1一九零零 剧照 NO.2一九零零 剧照 NO.3一九零零 剧照 NO.4一九零零 剧照 NO.5一九零零 剧照 NO.6一九零零 剧照 NO.13一九零零 剧照 NO.14一九零零 剧照 NO.15一九零零 剧照 NO.16一九零零 剧照 NO.17一九零零 剧照 NO.18一九零零 剧照 NO.19一九零零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一九零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01年1月27日,著名作曲家歌剧大师威尔弟去世,这也正是意大利北部两户家庭产子的同一天。阿弗雷德(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饰),富有的农场主的孙子;奥尔茂(杰拉尔·德帕迪约 Gérard Depardieu饰),贫穷的农户的孙子。两人从小就结下了友谊,然而因为地位阶级与出身经历的不同,注定了两人天壤之别的迥然人生。  由意大利著名导演贝纳多·贝托鲁奇执导的史诗巨作《一九零零》,以20世纪初期意大利社会动荡时期为故事背景,时间跨越40年,讲述了阶级矛盾和家族纷争下仇恨和抗争的故事。本片被西方国家视为阶级斗争电影读本,加上电影情节的大胆尺度,影片被长期禁映。本片演员阵容豪华,巨星云集,包括罗伯特·德尼罗、杰拉德·德帕迪约、唐纳德·萨瑟兰、多米尼克·桑达、伯特·兰开斯特、斯特林·海登、斯坦芬尼·桑德莱里、劳拉·贝蒂等众多大牌明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埋伏1997零点定理2013109什么事都有孽欲凶杀她自林中来咒怨:完结篇阿波罗斑马人2:斑马城的反攻撕心裂爱国家使命迪士尼乐园项目大起底第一季城市旅客终生束缚寻女记午夜天鹅心动舞台在大雪封闭的山庄里年度人物我的危险妻子2020监护风云(国语版)喜剧英雄夜行动物2016黑帮教母第一季迷情世家

 长篇影评

 1 ) 友情与暧昧

  昨天晚上从六点钟开始看这部片子,一直看到了十一点。其中一大半的时间我都是含着泪看的,作为一个没啥政治思想的人,我纯粹就是来看颜和基情的。既然我看这个电影的初衷就不是很严肃,我写的影评也是娱乐向的,不想看的可以尽快点叉叉。已经有好多人写过社会主义、法西斯什么什么的斗争还有各种深刻的见解,那么我就以一个迷妹的角度来写影评好了,所以接下来的内容都是分析阿尔弗雷德和奥尔茂之间的基情故事,雷的就别看了,免得看完自己心情不好还要骂我…

  影片开始就是1945年解放,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阿尔弗雷德•柏林格被革命胜利的农民批斗,接着影片又回到了1901年,也就是阿尔弗雷德和奥尔茂出生的时候。里奥爷爷说的话让我印象实在是太深了——“农民先来到这世上,然后是老爷。”正巧,先出生的是奥尔茂。儿时,阿尔弗雷德软弱的个性就开始体现,他不敢和奥尔茂一起躺在铁轨上,后来躺铁轨这个情节也再次出现,让这个片子虐的更彻底。
  工人联盟罢工后,奥尔茂被送去当兵,阿尔弗雷德小少爷因为父亲的禁止不能去参军。然而他却躺到了铁轨上,载着奥尔茂的火车就从他头顶驶过!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在奥尔茂陪伴的时候他都没有勇气卧在铁轨上,而为了给奥尔茂送行,他却毅然决然地采取了这个方式。
  参军回来之后,基情的时刻我就不多提了,太甜。然后阿尔弗雷德和奥尔茂就决定去城里“找乐子”。在妓女的房间里,阿尔弗雷德忽然提起儿时他为奥尔茂送行的事,奥尔茂却什么表示都没有,少爷肯定是非常失望的,不知道在奥尔茂眼中躺卧在铁轨上这件事只是个闹剧还是他早已遗忘?他们跟妓女搞来搞去也不提了,找女人搞啥搞啥的也不提了,毕竟是写基情。
  直接写奥尔茂偷枪那里,RDN穿着那身皮草大衣我的目光就没移开过,字幕都没认真看。导演曾经想让杰克尼克尔森来饰演阿尔弗雷德这个角色,那估计我看完电影就只想着“打倒法西斯,社会主义好”什么的了,谁让他天生一张坏人脸呢。但是RDN演的阿尔弗雷德看起来太脆弱了,心疼。父亲的去世不知道对他来说是何滋味,解放?悲伤?还是喜悦???至少在我看来,他父亲的去世对他打击还是比较大的。奥尔茂此时提出解雇阿提拉绝对不是个好的时机,在阿尔弗雷德寻求安慰的时候,他也是无情的离去。现在奥尔茂眼中的阿尔弗雷德已经披上了父亲的大衣,已经变成了和乔万尼一样的老爷。阿尔弗雷德也不愿辩解,可是却从此真正开始了当老爷的生活。
  然后就是一系列阿尔弗雷德表示自己一直暗中保护奥尔茂…看得我…后来骂阿提拉一把枪找了十五年,阿提拉说要不是你阻止我…我去!这真的是严肃的革命片吗!?【其实我觉得很严肃,只是我脑洞太大】
  结尾批斗阿尔弗雷德,奥尔茂对他说:“艾达比你聪明,她跑了。你在这当老爷当到了末日。”阿尔弗雷德一开始就没想过要当老爷,他的梦想是跟他的大伯一起离开这里。妻子艾达走后他却不去追,等的是谁很明白了吧…奥尔茂这个浆糊脑袋还以为他是想在这当一辈子老爷…就这样我被自己的脑洞虐的飙泪。最后互相打来打去,打了一辈子,二人走到儿时嬉戏的地方,奥尔茂靠着童年被自己当做爸爸的柱子,而阿尔弗雷德躺到了铁轨上。他这么怯懦、胆小的一个人,最后却选择了这个方法结束自己的生命,不知道该赞扬他逃脱了死在牛棚的命运还是怎样好。
  其实感觉整个电影里阿尔弗雷德最清楚形势,但是由于他自身性格的原因他不敢反抗法西斯,不敢反抗自己的父亲,最后却也清楚老爷们被打倒了,平民也只会迎来新的主子。奥尔茂则以为这次革命的胜利便是真正的解放。

  第一次感觉一部电影对人可以有这么大的影响,我几天都没吃好饭睡好觉,脑海里不断重复这个电影的剧情。当然不只是他们之间的基情,他们的友情以及各自的爱情也让人唏嘘不已。私心想让他们有个好结局,但是这部影片太完美,感觉人物形象也十分丰满,随意写了同人也不是很满意。推荐大家看看这部电影。

 2 )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拉拉扯扯

为了避免与《海上钢琴师》混淆,我觉得这本片子应该翻译成《二十世纪》。

一本五个多小时的片子算不算长?

其实不算,因为很多人都能看完14个多小时的指环王白金加长版,或者昏天黑地的来个《星球大战》六部连看。

不过,如果这五个多小时没有战火纷飞,没有出生入死,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跌宕起伏,割割麦子,挤挤牛奶,杀杀猪,你是否还能看完?

你是否还能看完之后,赞叹道,这是史诗片

贝托鲁奇做到了。他略过了一战二战的炮火,却仍然展示了一个二十世纪,不仅仅是意大利的二十世纪。

我没有看过《巴黎最后的探戈》,我亦没有看过《末代皇帝》,我所认识的贝托鲁奇,来自《戏梦巴黎》,三个年轻人,在与世隔绝的小屋子里做着游戏,你几乎会忘记外面正进行着轰轰烈烈的五月风暴,又或者,那运动,也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结局,不,生活继续,没有结局。

197×年,中国的文革即将结束,贝托鲁奇在意大利,请来美国的德尼罗和法国的帕蒂约,那时候,他不是教父,他也不是大鼻子情圣,他们是两个在1900年,同一天出生的孩子。不同的是,他的爷爷是农场主,他的爷爷是佃农。

他们出生的时候,农场主爷爷请佃农爷爷喝酒,说,看,多么巧合,他们同一天出生。佃农爷爷说,是,不知是否会同一天死去。

于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共同在捉青蛙和养蚕宝宝中打闹着长大了。他们碰到一起就要互相掐架,但是他们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请不要以为这是一个流于阶级调和论的关于伟大友谊(伟大JQ)的俗套故事。

资产阶级可以叛逆他唯利是图的父亲,他可以学习他的爷爷温和待人,他可以学习他的伯父潇洒不羁,他可以厌恶那些势力的农场主们和残暴的法西斯黑衫党,可他仍然是一个锦衣玉食的农场主,他很软弱,况且他也没有必要去抗争。

无产阶级可以和资产阶级一起勾肩搭背,玩耍泡妞,可他却只会与无产阶级们一起手挽手走上街头,组织公社,游行,与法西斯抗争。那是他的生活中他的资产阶级好兄弟注定缺失的一部分。在他的内心,他恨着那些剥削他劳动果实,还花钱支持法西斯运动的农场主们。他不恨他,但是他毕竟,也是个农场主。

无产阶级被法西斯痛打的时候,资产阶级无声地站在一旁,没有敢上去为兄弟辩白一句话。

二战结束的时候,他仍然是那个软弱的农场主,而他,是个共产党,是游击队的战斗英雄。

那批斗的一幕,是如此的似曾相识,或许就在拍摄的那时那刻,遥远的东方也在发生着同样的场景。

面对着那些指着他鼻子列举他罪状的他过去的佃农们,他淡然的说,我没有伤害任何人。

他的兄弟走上前来说,你是个农场主,这就是你的错!

他说,我好累,我能不能坐下。于是他找了把椅子坐下。

资产阶级说,我们小时候一起抓青蛙。

无产阶级说,不,一直都是我抓青蛙,你吃青蛙。

于是我们似乎听到了磨刀霍霍的声音,在那个遥远的东方,啪啪的枪响,资产阶级们,就这样被拉出去。

无产阶级说,所以我们要判你死刑。作为主人的你已经死了,已经死了。

(所以,活下的,只是作为一个人的你,不再是农场主的你。)

于是无产阶级就这样欢欣鼓舞的取得了胜利,他带领所有无产阶级缴枪给了临时政府。禁锢佃农的铁丝网被拉倒,他们扯着巨大的红旗,雀跃着庆祝他们的自由。

不再是农场主的他微笑着对然让是无产阶级的他说,你看,主人没有死。

(你们,已经有了新的主人)

(毛主席跳出来说,怎么可以缴枪呢,怎么可以缴枪呢,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阿,阶级软弱性阿!!!)

故事没有结束,中年的无产阶级和中年的资产阶级,再次在那个院子里掐起架来,拉拉扯扯,一如顽童。

于是,时光流转,老年的无产阶级和老年的资产阶级,依然在田野里掐架,他们挥舞着拐杖,步履蹒跚的拉扯着彼此,一如顽童。

童年的时候,他们都曾躺在铁轨中间,让火车隆隆的从身上开过,无产阶级告诉资产阶级,用手把眼睛蒙上,不然,火车开过时闪烁的光亮,会闪瞎你的眼睛……

 

此片风景宛若油画,生活场景真实,节奏快慢得当,配乐优美动人,情节极其琐碎,高潮基本没有,男主秀色可餐,女主全部炮灰。体现了贝托鲁奇的一贯作风和一贯水平。

憋屈已久的一只腐女跳出来做总结性发言:二十世纪其实就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拉拉扯扯暧昧不清的一段琐碎历史!!!!!!

 3 ) 女神!

5小时的电影啊!看得我哟...津津有味!
虽然字幕翻译得太糟糕了
很多显然的错误,更不要说翻得细腻传神了
不过还好
基本不妨碍我对大师的膜拜~
尽管如此长片,但毕竟时间跨度50年,很多地方剪切仍觉得很硬
不过拍得出史诗的就是大师!
 
年轻的德尼罗和德帕迪约固然精彩
但最令我激动的是在片中发现了一位女神!
她就是饰演Ada的Dominique Sanda
 
以下是女神的一些基本介绍
LOOK:
 
Birth name
Dominique Varaigne
  
Mini biography
Dominique Sanda was born in 1948, in Paris, France. When she was 16, she left her upper-class family and married, but divorced two years later. She found a temporary job as a Vogue model, when Robert Bresson gave her the starring part in his absorbing drama _Une femme douce (1969)_ ; she was quiet impressive as a young woman who commits suicide when she finds out that her husband is unable to love her for what she really is. She was then offered the female lead in Vittorio De Sica's masterpiece Giardino dei Finzi-Contini, Il (1970), as the provocative daughter of a rich Jewish family. Afterwards she worked with 'Bernando Bertolucci' on the much-discussed Conformista, Il (1970), as the sensual wife of an anti-fascist professor, and co-starred with Paul Newman in John Huston's spy thriller _Mackintosh Man, The (1973)_ . She worked again with Bertolucci in the epic 1900 (1976) and won the Cannes Film Festival Best Actress Prize for her superb performance in Mauro Bolognini's _Eredità Ferramonti, L' (1976)_, as an Italian patriarch's daughter-in-law. She gave one more unforgettable performance in Jacques Demy's original musical Une chambre en ville (1982) as a femme fatale. Today, in her fifties, she is still busy, appearing in international films and TV series.

 

高贵,慵懒,优雅的贵族气质啊!

彻底将我征服!

虽然现在是妈妈辈了

还是要Orz!

她就是女神!

 4 ) Quo Vadis?——贝托鲁奇眼中意大利半个世纪的地方史诗与社会纠葛

(本影评涉及轻微的剧情透露)

       《新世纪》(Novecento)的导演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中国观众并不会陌生,他所拍摄的以溥仪的生平为线索的《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是首部在紫荆城实地取景的现代电影,也为他荣获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殊荣。而他执导的《戏梦巴黎》(The Dreamers)则也是很多文艺青年认识上世纪60年代法国学生运动的影像启蒙。
        相比上述两部早已蜚声国内的电影而言,这部《新世纪》是他对自己母国的关注,也他更为早期的作品,初映于1976年,导演36岁之时。电影的原始剪辑版本长达317分钟(5小时17分钟),即便不谈其内容,就观影时间本身也堪属“史诗”般的了。
        《新世纪》的镜头多数时候都非常优美且精致地勾勒了北意大利庄园及乡村的风土人情,也间杂了20世纪上半叶意大利北方城镇生活的点缀。然而,在这些镜头描绘和人物故事塑造的背后,贝托鲁奇所真正希望的,却是重新追溯和构建起半个多世纪的意大利乡村社会的画卷,更具体而言,是一副纷繁纠葛的地方社会的斗争画卷。正是这种意图将两位主人公的命运融入意大利近代的政治形态和社会运动中,从而作为了亚平宁半岛政治变幻的一类缩影。
        贝托鲁奇本身就认为,导演对于社会、政治议题的看法嵌入或影响电影表现是某种自然。而一定程度上说,这部电影的确堪称典型的政治电影,贝氏用了相当的影片篇幅所赋予的实际是一种社会变革问题的评见和反思。作为一部恢弘的史诗巨制,综合来看,影片最为成功的地方或许也正是明确传递了这样一类偏向于政治层面的话语讨论。当然,除了《新世纪》以外,贝氏对于同样20世纪本国社会和政治理念的见解也见诸于其更早的1964年的《革命之前》(Prima della rivoluzione)以及1970年的《同流者)(Il conformista)。只是,在《新世纪》中,贝氏所试图铺陈的叙事设计、蕴含的讨论内容、他所作出的可能隐喻和涉及的时间跨度却无疑都是更具野心的。
        从主题的设计和展开来说,我们可以认为导演倾向于将阿尔弗雷多或贝林吉耶里(Berlinghieri)家族与奥尔默或达尔科(Dalco)家族作为了他们各自所处阶级的代表,而这两个阶级(地主/雇主—佃农/佃工)正是贝托鲁奇所希望呈现的北方乡村社会斗争的两个组成主体。19世纪末期以来北意大利无产的农民已经变得有组织,而体现其利益的联会(Union)也越发有行动力,是固守原有的社会现状(padrone体制),还是支持主张创造更为平等社会的左翼思潮,这个问题直接影响了贝托鲁奇眼中的史诗纠葛,也影响了他对于20世纪上半段意大利社会的大局理解。在影片中,除了两位主角,无论是阿尔弗雷多的祖父老阿尔弗雷多、其父亲乔瓦尼(Giovanni),还是奥尔默的祖辈李奥(Leo),这些人物都包含着贝氏对于特定人群和特定意识理念的想象移植。
        许多人都知道,贝托鲁奇有其亲社会主义的思维。而这点在影片的opening credit他以朱塞佩·达·沃尔佩多(Giuseppe Pellizza da Volpedo)1901年所绘的《第四等级》(Il quarto stato)为背景便可见一斑,这幅名画的另一个名称则是《工人之路》(The Path of Workers),贝氏毫无避讳其所拥有的偏民粹主义的意识与价值倾向。在正片的初始,奥尔默作为农民的孩子比主人家的孩子阿尔弗雷多(Alfredo)在同一天中率先出生这点设计,很可能也是导演这一理念的一种隐喻,无身份特权的平民或农民的诞生先于所谓的地主与贵族,而后者存在的合理性建立于前者存在的基础上,就像奥尔默后来对阿尔弗雷多说的,是我抓的青蛙,而你吃的青蛙,暗示后者阶级的某种“寄生”本质。在影片中有一段特意表现的杀猪段落。1989年9月,贝托鲁奇接受BBC的杰雷米·伊萨克斯(Jeremy Isaacs)采访时说,杀猪是乡村宴会中最戏剧化和激动人心的时刻之一,人们不会随意扔掉猪的任何部分,就如同影片展现的一样,有些部分可以食用(包括内脏),有些部分可以作刷子,任何部分都有用。贝托鲁奇自己甚至还拍摄过一个关于杀猪的短片。杀猪的场景与乡村舞蹈一样,是农民社群链接的一种纽带,重要的是,这种形式的大家庭社群(household commune)也是共产主义模式被认作可行的实践基础。贝托鲁奇的这一笔并非随意添加的,他为奥尔默所争取的理想提供了一种经验上的支持。
        贝托鲁奇后来说,他年轻时生活的地方有着强烈的共产主义影响,他很亲近农民,这是他参与到他们情绪中,他们的语言中,跟随他们的阐释的原因。但除了一半与农民亲近的因素,他还有另一半来自其父亲家庭的影响,而他的祖父是一名地主。我们不能确定他是否将阿尔弗雷多双重性的塑造视作自己经历的展现,但《新世纪》的复杂社会斗争,曾经一定也或多或少地直接存在于贝托鲁奇的个人世界。因此,我们不能将这部电影视作他对于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理想纯粹的单向度致敬以及惋惜。这部影片早年的一副海报饶有趣味,贝林吉耶里家族的三代位于画面左侧,而农民们位于右侧,中间则是致举手礼的贝尼托·墨索里尼。这封海报或许已非常精彩地概括了电影和导演的主旨,在这段新世纪的社会历程中,两方的相处与斗争最后都曾遮盖在了法西斯政权的笼罩和阴影下,但法西斯政权的崛起与存续却与双方有着相当紧密的关联,就如同影片中唐纳德·萨瑟兰(Donald Sutherland)扮演的阿提拉(Attila)一角对故事发展的影响那般。
        在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者中,许多人原本属于社会主义者阵营,包括后来的独裁者和法西斯“领袖”(Duce)墨索里尼。20世纪初,国家辛迪加主义/国家工团主义(National Syndicalism)和统合国家主义(integral nationalism)思潮流行意大利,号召以此在民族解放运动(Risorgimento)后进一步解决意大利的社会问题和完成意大利社会革命。10年代,对意大利是否参与一战並对抗德奥的论辩突出了社会主义者间的分歧,一批主张干预欧战的人主动离开或被驱逐出原本的阵营,而墨索里尼也是在这一时段被赶出了意大利社会主义党(Partito Socialista Italiano),以他为代表,这种同情与支持统合国家主义的态度,逐步塑造了后来的法西斯主义。而常常借用尼采超人哲学(Übermensch)的墨索里尼所主张的暴力与控制手段,以及所奉行的反平均主义和精英主义思维最终使法西斯主义者走上了与社会主义不同的道路。到了20年代,法西斯主义支持者和社会主义者已经成为城市地区运动的两支最主要的对抗力量。这便是奥尔默与作为法西斯主义支持者的阿提拉能在一战后相见並必然走向对立的设定基础。
        10年代末的另一个影响是,随着俄国革命的成功,一批社会主义者开始转向接受布尔什维克以及后来共产国际(the Comintern)的影响,在意大利建立了亲俄的共产主义团体,比如同样由意大利社会主义党分出的意大利共产党(Partito Comunista della Italia)。而阿尼塔(Anita)与奥尔默的结合,无疑影响了奥尔默思想的许多方面,在关于他们活动的一些桥段,表现的正是20年代在引导社会运动的影响层面,更为主动行事的共产主义的影响已经逐步取代了保守社会主义者的实际场景。与之对应,法西斯份子阿提拉所在的黑衫军(the Blackshirts)的“使命”正是破坏这些共产主义者和社会主义支持者的行动和地方影响。布里安·苏利文(Brian Sullivan)在评述墨索里尼的情妇萨法尔季(Margherita Sarfatti)的回忆录(My Fault: Mussolini As I Knew Him)时曾记道:“穿越波河平原,法西斯分子烧毁每栋与社会主义者相关的屋子……”。《新世纪》中这种暴力行为摧毁了“人民大楼”(Casa del Popolo),也残忍地杀害了四名学习共产主义理论的老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中的阿提拉在出发针对自发组织起来为老人送行的队伍前,还无情地杀死了一只猫,让人不禁想起达恩顿所描述过的发生在18世纪巴黎圣赛福伦街(rue Saint-Severin)的屠猫事件,导演借此将一种近乎癫狂而自认合理的集体暴力的意涵彰显无遗。
        贝托鲁奇并不想直接表现统治阶层层面的内容,除非对地方社会产生了必要的影响,虽然他的着眼点始终是地方性的,却有着见微知著的设想。而对近代意大利政治影响关键的墨索里尼进军罗马(Marcia su Roma)与法西斯党上台,他也是通过间接的手法展示的。在贝林吉耶里家中,阿提拉所代表的法西斯份子显得愈发得势,即便阿尔弗雷多本人并不喜欢他,但当他成为家族家长後,却不得不依循其反对社会主义变革的政治保守的父亲的选择,沿用阿提拉,而不是接受农民朋友奥尔默的忠告。这或许也是法西斯独裁时代的地主和权贵阶层的选择的典型。法西斯党的夺权需要获得军队、资本家或权贵的支持,事实上,正是包括王室在内的这些上层社会的妥协,使得墨索里尼较为轻松地从路易吉·法克塔(Luigi Facta)的自由派内阁手中掠取了国家权力。但这些阶层对法西斯主义的支持显然没有带给他们有效的利益保护,而影片中的阿提拉杀死了一名接受法西斯行为的右翼地主作为未来希望的孩子,並试图嫁祸给奥尔默。虽然,在后来的故事中处于保护奥尔默的心理,阿尔弗雷多选择解雇了阿提拉,但那时却已经不能保护其庄园的其他雇农惨遭法西斯份子的报复。作为“主人”(padrone)的阿尔弗雷多的妥协和保守,使他成为了奥尔默等左派人们眼中一样的真正的“主人”阶级,也成为了社会主义变革需要革除的对象。而象征着自由和不受约束的阿达(Ada)对阿尔弗雷多沉闷麻木的态度和怯弱的行为的失望和怒诉也就显示出了另外一层反思式的含义。
        另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时间概念的设计,《新世纪》在对时间节点的刻画上并不着力,除了影片首尾呼应明确出现的1945年8月25日解放日和对阿尔弗雷多的审判外,仅偶有几次不确切的标识。而且,就连两位主人公出生的时间,作为倒叙的手法,影片也只是写着“很多年以前”(Molti Anni Prima),如果不是弄臣装扮的驼背(rigoletto)高喊威尔第死了,实际上我们无从得知那是1900年。而对于故事进展中的多数时间的判断,我们只能通过相应的环境或事件来推测。我相信,贝托鲁奇对这样的时间处理是有意为之的,一方面,没有被强化的时间节点,其实更符合第一人称的视角认识,因此观众比较容易融入整体的大背景内,而对故事的演进有着相当的同步代入感。而另一方面。通过模糊时间节点便从而模糊了特定事件在这一电影叙事中的关键性。而弱化事件重要感本身,又将会使贝氏所试图建立的社会图景突破由特定时间点构建的框架,走向某类普遍性。应当可以说,贝托鲁奇对这段历史现象的观感是具有长时段尝试性质的。这也是为什么影片最后,导演要设计两位主人公从1945年一直扭扯到两鬓斑白的年纪,贝氏所暗示的时间概念无疑是战后的未来,但这个未来却并没有被限定和终结。战后政府试图同时收拢和体现自由派、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的利益,其结果是延续了共产主义者希望革去的“主人”阶层的生命。两个斗争的阶层的撕扯仍然在继续,在这个意义上,影片所展现的内容实际上超越了半个世纪的篇幅,甚至具备某些现实的寓意。
        故事的最后,已经垂垂老矣的阿尔弗雷多再次走向铁轨,一辆火车呼啸而来,就如同儿时一般的场景,但与往昔不同,老阿尔弗雷多选择了更为危险的枕卧姿势,不远处的老奥尔默却只是报以无奈的一笑。一瞬过后,画面闪回並定格在小阿尔弗雷多躺在铁轨中央的场景,一切似乎预示着与过去一样的结局,看上去“主人”是危险的,却最终都能安然通过,一切也未改变……

 5 ) 当火车疾驰而过时要以那种姿势躺好

看过第三长的影片了。

这部片子在个人的较少的阅片经历里,可以说是个奇迹。且不说影片拍得有多美,五个多小时情节紧凑,不闷也不吵,有多难得,令人震撼的是导演对题材的驾驭和叙事节奏把控能力,能做到在贵族阶层和农奴无产者两个反差极大的世界间来回跳跃,把麻木矫作冷酷和粗野自然狂热等情绪完全分离,时有交叉,这样竟能融合在一部电影里,形成古希腊悲剧式的和谐,实在让人惊叹。而且两个阶层的几次碰撞皆能成为亮点,人物塑造也代表性十足,堪称是包罗万象了。

说到人物,主角的形象在史诗电影中是反常规的。本以为阿弗雷德应是史诗中典型的,置身与新旧势力中间、思想与身份错位的人物,谁料确实只是个胆小鬼,他能感受到农夫粗野的狂喜,又习惯于贵族麻木的安逸,当列车带着恐怖驶来,他无心承担国与家的责任,更无力分享底层的痛苦和愤怒,只能选择痛苦最少的一方。时代面前没有局外人,只有不同形式的同流者。纵容者是帮凶,反抗者也免不了走向暴力的相同方向。

贝托鲁奇的政治立场实在捉摸不透,种种迹象似乎表明影片绝不止步于阶级斗争。而是强调了旧贵族,法西斯,社会主义各方势力借煽动集体无意识此起彼伏,本质却相似;强调了大时代下人们理性缺失,主义泛滥,和同流者同为对六十年代末思潮学运的反思?那该片就更是指名道姓了。多次卧轨在这部电影中,就是一个最好的暗喻,而倒叙结构的信息隐瞒,细节上(大会上的猪等等)也提示着这一深层主题的存在。

然而,从这个角度看,整部电影煽动性实在太强,倾向一览无余,有些喧宾夺主的意思。回到1945后的情节更是直接放弃了这个隐藏的主题,大段感染力十足的段落成为累赘,对镜头讲话用在这里毫无必要,有一种直接把宣传片剪进史诗的感觉。这种奇怪的矛盾,从同流者,到1900,再到末代皇帝,可以理解为贝多鲁奇作为典型的左派知识分子,同时又是历史潮起潮落的见证者,内心理性的反思、预见,和一点隐秘的憧憬之间难解难分的搏斗吧。

所幸最后的镜头真是挽救了可能烂尾的影片。鼹鼠出洞看见阳光,是要选择和以往一样,面对火车直躺下来,像孩童时期那样去证明?还是回首此生,看透所有伪装的软弱,还有那些在泥土干粪里面虚度的时光,横躺下来,选择迟到的脱身、最后的救赎呢?

 6 ) 一九零零:当你想起往事

我在看赛尔乔莱昂内的《革命往事》的时候,最感兴趣,也是最喜欢的故事反而是在柯本饰演的肖恩在参与墨西哥革命之前的三段闪回,闪回拍的非常唯美,两男一女暧昧的情感、挚友的背叛、真挚的浪漫,让人对这一段往事充满了好奇。直到我看了《一九零零》,我惊喜的发现,莱昂内没有讲述出来这个故事,贝托鲁奇却构造了一个更伟大的革命往事。 同样是关于革命的时代史诗,《一九零零》和《革命往事》的切入点完全不一样,故事里没有战火纷飞、没有大炮和爆炸、没有出生入死,没有浴血奋战。有的只是平淡的田园生活,无产者的艰辛与悲伤。但是,接近半个世纪里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乃至全世界,都摊开在我们眼前了。 贝托鲁奇作为一个左派导演,到死也还是意大利共产党员。他对无产者,对这帮没有土地的农民,抱有着极大的同情。不同于《七武士》里的阴险狡诈,也不像莱昂内镜头下的暴戾和无序。《一九零零》里面这些农民只有一种朴素的无知,对这种天生而来的剥削无力反抗,因为在老列奥看来,农民的儿子永远是农民。如果故事就这样继续下去,那么欧莫和小阿尔弗雷多就会像他们的爷爷一样:勤勤恳恳的佃农还有温和高贵的东家。 然而时代变了。二十世纪就像一道光那样照亮了这个世界。机器、公会、革命,无限的新事物击碎了在这片土地上存在了数百年默认的规则。被压迫的人们不懂什么是阶级,不懂法西斯,也不懂什么叫共产主义。他们只明白手里的镰刀草叉,他们跟随心中朴素的生存直觉前进,他们被带领着要创造出新的世界。贝托鲁奇在电影里寄托了自己共产主义的理想,纵使有些故事从来没在意大利发生过。 小阿尔弗雷多是个软弱的人。当欧莫在铁轨下等火车飞过的时候,他在一旁围观;当欧莫从战场上归来的时候,他只能扮演上尉来过把瘾;当欧莫面对阿提拉的暴虐的时候,他一言不发;当欧莫成为游击队的传奇的时候,他躲在自己家的大房子里浑浑噩噩。他无力反抗恐惧,反抗父亲,反抗法西斯,反抗阶级。从这个角度上看,他是个好人又怎样呢,他依然是地主阿尔弗雷多,他对农民的轻视是刻在骨子里的,就算面对他最好的朋友。和欧莫谈起艾达:“不是,她是一个无以伦比的女子。会抽烟,也会开车,还会写诗。总之是现代女性。你不了解她,也无法理解她。因为你是农民。”是的,他们一起从小玩到大,但他依然看不起欧莫。这是一种怪异而又复杂的情感,我读到了高傲、自我、甚至有一点点自卑,我认为,他在心里是仰望欧莫的,他同情这些农民又害怕失去一切,包括他最爱的艾达。 欧莫和艾达才是最适合的一对,一个勇敢奔放,一个热情似火。不管时代和阶级如何,艾达比任何人都能理解欧莫,也只有她能明白,被阿提拉赶出村子的欧莫是幸福的。在这一刻她找到了自己与欧莫灵魂上的共鸣,她看不起浑浑噩噩,把自己埋在土里的小阿尔弗雷多,下定决心开始追求自己的幸福。于是,直到影片最后,艾达也再也没有回来过。 可是,欧莫们的奋斗和理想,终究还是在那个年代消散了。战争结束了,法西斯被打倒,地主们也从这个世界上消失,然而新政府收走了枪支和武器,农民们也接受了一切,他们并没有成为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我相信,欧莫的困惑一定也是很多人的遗憾。 电影长达315分钟,大概是我看过的最久的单独成篇的作品了,但我一点也没觉得枯燥。因为你对那个时代所有的好奇,关于阶级,关于革命,包括在动荡下随波逐流的各种人。都在贝托鲁奇的电影里。 我也喜欢这个被所有人称道的结局。故事的最后,互相争执的老年欧莫和阿尔弗雷多,又来到了那个带来新时代的铁轨旁。阿尔弗雷多躺了下来,不过这次他把头脚横搁在了铁轨之上。欧莫靠在树旁想说些什么,但是他笑了。当火车最终驶过,躺在铁轨上的,终究变成了少年的阿尔弗雷多,莫里康内的旋律响起来,感慨万千。当时代的车轮驶过,我们是否能看透自己所有的伪装,回溯本源,找到内心最深处的那个小男孩呢?

 短评

卡司居然几乎都是外籍演员,他们不会说意大利语找配音也就算了,连说意大利语拿过小金人的老罗,都成了英语唇语+意大利语配音,看到最后死的心都有了,完全都能用英语的唇形校正字幕了...除了这个大问题之外,对意识形态过浓的历史片还是提不起兴趣

6分钟前
  • RIC
  • 还行

从1900到1945,两个男生的前半生,一辈子的相爱相杀。电影尺度大得惊人,有虐猫杀猪摔孩子等恐怖镜头,需要格外注意。5个小时过得像梦一样,不怎么美国往事倒更像意大利版的日瓦戈医生。另外火车出现的镜头虽然寥寥,但每次都极富寓意:不但钻火车首尾照应,坐火车离开的转场镜头,也堪称神来之笔。就在转瞬之间,火车上归来的已经是从一战战场上回家的意大利青年士兵了。

9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两个男人一生的羁绊和缠斗,小村庄里的意大利史诗。贝托鲁奇暧昧的政治态度和性爱化的处理使得本片的立场也很奇怪。按贝托鲁奇的说法,共产主义跟法西斯主义本是一体两面,他却把无产阶级拍得面目可憎,而且整个叙述限于碎片化。视听上本片受到杨索和帕索里尼的重大影响,下启安哲。莫里康内+斯特拉罗

1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五个小时,两个男人,三点全露,一段扯上阶级斗争政治主题共同成长久别重逢羁绊纠缠相爱相杀的爱恨情仇,德尼罗和德帕迪约,一辈子的基友。

15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推荐

实在太好看了。五个半小时仿佛打个响指的工夫,看完才发现老腰都要坐断了。一直觉得贝托鲁奇在政治上有立场却不够坚定,这部讲述二十世纪前半叶的意大利史诗却是他最明确的一部,情同手足的富家少爷和贫农儿子,阶级的鸿沟是个人情感无法填平的。法西斯诞生于地主阶级的恶霸统治,这个角度鲜有得见

18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历史翻过,宗教分子来过,地主来过,共产主义者来过,法西斯来过。墙头的旗帜在变,历史在推进,千千万万的大众既是书写者,也是随波逐流者。只有这片土地,从来没有改变。

20分钟前
  • 浴神
  • 力荐

五个多钟重温以阶级斗争为纲精神,觉得够糟心的。好在Burt Lancster说了句实在话,最大的诅咒莫过于不能做爱,想明白这个道理,鸭就上吊死了,实在很帅。

22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315分钟,贝托鲁奇以两个身处不同阶级男人一世的交情,来阐述上世纪意大利历史进程中某个重要的核心变革;无产者的狂热/上流社会的浮华/法西斯的冷酷,都如最后那一面宽大鲜艳的红色旗帜深深的烙印在观众的脑海中#印象深刻的几处:青蛙项链/卧轨试胆/割耳抗争/三人造爱/猥亵幼童。

25分钟前
  • 糖罐子.
  • 力荐

杰作!!贝托鲁奇5小时的匠心史诗,惊心动魄,用情至深,像一幅浩瀚翔实的人文画卷,展开每一个镜头都凿进了历史,发出每一声呼喊都融进了人性,凝结巨大的甚至带有压迫感的戏剧张力,从开片到落幕无时无刻不紧抓着观众的内心——故事发生在一个封闭偏远毋宁说传统到有点原始的小镇农场,却映射了一战二战期间的国家近代化进程,善恶与伦理的冲突、蒙昧与觉醒的斗争散发着无与伦比的人性光辉,而邪不压正的结局在表象疯狂之后仍然归于茫然,留下意味深长的暗示也更增添了电影的闪耀——以及,所有出镜的专业演员与群众演员的倾心付出都堪称伟大!在此起立鼓掌并向所有创作人员致以最热泪盈眶的敬意!!// PS. 〈灿烂人生〉完美承接本片,共同书写了意大利整个20世纪云波诡谲又璀璨多彩的厚重百年。

26分钟前
  • GIVIND
  • 力荐

豹+美往+尤凝视+灿烂人生。青蛙,上吊,谎嘱,包皮,半薪,割耳,工贼,马刀,野鸭,木棍,十军,癫痫,油画,学校,盲舞,着火,处女,病毒,白粉,爸死,书房,白马,杀童,宰猪,洗礼,逮捕,酒馆,妓女,破门,马粪,抄家,雨屠,猪圈,审判,收枪,卧轨。

27分钟前
  • 小哒1
  • 力荐

意大利小乡村折射出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和阶级斗争,两个男人一辈子的友谊与羁绊,虽曾分道扬镳渐行渐远,却在饱经风霜后回归生死相依。贝托鲁奇唯美考究的摄影和诗意化的摇镜头、沉稳而大气的叙事、莫里康内的配乐、德尼罗与德帕迪约的表演,都使这部长达315分钟的沧桑史诗足够引人入胜。(9.0/10)

3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1.片长315分钟,我的观影新纪录。2.副标题:教父转世农场主。3.两个男人搭上一生的纠缠,与这期间成就的历史却无关。不信你看看他们推搡的样子,一攻和一受,儿戏亦史诗。4.横卧着,竖躺着,老爷死了,阿弗莱德活着。影史最爱结局了。

35分钟前
  • Ocap
  • 力荐

1.彻底臣服于镜头光影和场面调度,牛逼轰轰,这才是大片;2.国家的历史一直都是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在推进的;3.故事五个小时,沉稳细述,包罗万象,能够欣赏到如此电影,是一种幸事,导演不需要偏向哪个立场,观众内心都有一个自己的选择。

3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看的这个揪心啊。。。贝托鲁奇就是懂得怎么不露声色的惨烈

40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五个多小时的最初剪辑版,真实的政治、性和暴力依旧很“贝托鲁奇”、很“意大利”,难得的不同于导演的其他电影,长镜头和诗意的史诗片。可以从《豹》《1900》到《灿烂人生》按顺序一起看,差不多就贯穿了整体意大利从独立到现代的历史。

42分钟前
  • 合纥
  • 力荐

抬头一看是贝爷作品,果断2颗星。5个多小时的阶级斗争屎诗电影尼玛要疯了。

43分钟前
  • 兮称
  • 较差

长达5小时15分钟的阶级斗争史诗电影。两个同一天出生的男人,农户与地主,革命者与被革命者。女人与兄弟,人生与革命,性爱与政治…以及各种三点全露(包括德尼罗的JB)。还是典型的贝托鲁奇电影!恍惚好似意大利革命版《美国往事》。剧情过度较生硬。五小时真的不长。电影上映那一年,文革在中国结束

47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原以为是一个西西里岛黑社会的故事。。还有这片真TM长

50分钟前
  • 悯笈
  • 推荐

革命是会发生的,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 一切都改变了,然而一切都还没有改变。吐个槽啊太他妈长了

53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贫农的斗争方式就是亲自用双手接住马粪,再亲自糊农场主一脸,脏了你也脏了我。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奴役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专政是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贝托鲁奇对作战路线作战方式都毫不在意,他着迷的是人与人之间脆弱而复杂的关系,是不论身处何种阶级都无法摆脱的罪孽,是飞蛾扑火走火入魔的爱恨情仇,是动荡时代飘零人生的因果循环。

55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