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实是看了个四不像,你们看了会发现根本看不懂这个导演想表达什么,看着剧情好好的突然来个闪回。闪回之后全部人物又突然不见了,然后再来个闪回,然后你就一头雾水,好突然来个心理科普以及特效,女主跟有特异功能一样。
开篇几分钟摇镜长镜头,还以为以后得风格就是大型新闻社会纪实频道了,结果井柏然突然一个摩托车飞身救人,搭配杨紫出场的热血漫bgm,悬疑和破案交替,时不时来一个心理学科普,就是不分析到底心理有问题的人是如何产生问题更没有正儿八经的解决问题 不知道到底是职业剧还是生活剧还是偶像剧还是悬疑剧
社会题材本来就不太好把控,拍的太真实暴露人性的弱点,太阴暗也太消极,拍的模糊一点又是烂片聚集。
这个片子我想很多健康,或者没有出现过自杀念头,或者想不明白有啥事要自杀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部看了开头就可以断定的烂剧。
但对情绪不稳定的人来说,某些地方总是似有似无的戳人,不痛不痒却感觉到了什么,虽然只看了两集就写了这样的判断,但仅仅是出于这个类型的片子是反应社会问题的,我希望是一部爱情剧,只是捎带着不深的交代下心理问题这件事,浅显易懂的角度去揭示、普及、警示大家,当然希望剧里能给出更多正面求助,自我缓解,情绪控制等等专业性的解决方式,让更多的人能觉察到自身心里状况寻求有力的帮助,或者能及时察觉身边人的心里健康给予及时的关心与开导,警示那些说话风凉不用负责的人注意自己的言言论表达,不站队,不扇风,不揣测。
第一集:莫名其妙的各种夸张的特技我就当是时代背景需要吧,虽然小朋友那个莫名其妙的故事,但知道离婚原因后这种隐瞒方式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值得我思考的是:离婚原因隐瞒的话孩子会怀着敌意和母爱的缺失长大,相反如果告诉实情帮助孩子开导度过失去亲人的这个阶段,安抚和宽慰才能有更好的立场帮助这两个孩子,而这样的隐瞒却让能够帮助他们的人站在了敌对立场。 第一集结束,莫名其妙的烂又莫名其妙的感人。
第二至四集:离职只是铺垫,但还是觉得处理欠佳,不过也同时初步的达到了我希望浅淡的一些问题,没有知道事情原委,除了当事人相关人员外,道德至高点尽可能离远一点。 针对孩子和大人之间的教育问题,当孩子存在心里问题时,大人很多时候会不肯接受,会选择轻视(尤娜妈妈说:“你真让她跳,她不敢的”,尤娜妈妈内心是觉得她没这胆,她不敢,轻视了孩子对自杀这件事的决心),还会不相信,会质疑,甚至是震怒之下将孩子扔向社会,“全当我没生过你”“全当你死了”等等这样家庭冲突。 另外大多数人处在自己的生活圈里都是光鲜亮丽的,甚至自身都不会察觉自己存在情绪问题,当私下的自己情绪崩溃时,很多时候是不会让他人知道的,也不会自己寻求帮助。 当父母之间出现问题时,孩子能做的事情好像真成了尤娜的样子,大人为了不影响孩子高考选择隐瞒,但这个并没有解决问题,甚至父母会对此有抵触有反感,觉的自己这样做都是为了孩子而产生的委屈,但事实是自己的决定造成了三方的伤害。有些婚姻争吵是伴随着一辈子的,特别是老人那辈儿,吵不散骂不走的家庭虽然不和睦但未必不幸福,但能不吵就别吵吧,吵架挺累😂。 第二至四集结束,贺顿对尤娜讲的那段话算是解开了孩子的心结吧,“你并不是一个人,你并不孤单”,孩子怕父母离婚是觉得自己有被抛弃的感觉,甚至还有其他很多想法,但要知道总有一天是要破壳而出的,家人间的亲密关系会影响下一代自身对亲密关系的处理,会是正面的负面的并存的可能,无论何种当自己发现自己问题及时沟通交流或许也能弥补一些不足之处。
第十五至十九集:这个故事生活里很普遍,从小莫烫头被忽悠开始,我就很心疼我家青岛大姨了,我家小莫多可爱的人啊,当烫好头扑空酒店第二天还给这些人买咖啡时,我在想这是电视剧,现实里遇到我是要当他是国宝的,当然现实里这种被孤立的情况也很多,当钱开逸他们讨论选电台主题时,员工B觉得少数人怎么能引起共鸣呢,做节目还是考虑更多受众群体为主,可小丽说的一段话却值得思考:“什么叫大多数人的立场,你不能理解,不能共情,是因为你不是被伤害的那一方,但你又怎么确定你没有伤害过别人”。这不是一个少数群体,人都在变老,可有人正年轻,我相信刚入职场的小白、刚进公司的新人,以及不是同一批次进公司的人来说,这个问题都在面临,因为新的环境下内心是会存在一个急切想融入进去的这么阶段,这个时期特别是步入大学、步入社会的人群来说是自我独处焦虑的时期,这对职场生活影响很大,如何适应群体生活,或者说如何克服内心对人际关系的焦虑,做到不需要刻意迎合这件事太难了,可视范围内的安全距离是一米二,再次靠近会让人觉得受到威胁,而这看不到的界限都是需要自己建立起来的,如何舒适安全也只有自己清楚,而如何做每个人都不一样,如何让这样的人走出来,以及让不自知在捏软柿子的人提个醒,比如讨论时代表的人群,当然知道自己捏软柿子还在捏的人也少捏几下,或者你捏的同时也礼尚往来带对方融入这个群体吧,小莫爆的爆发是迟早的事吧,即使没有家辉,在自我否定的过往里活的太过委屈求全,卑微的讨好着那些不会领情的人,我想起一个校园霸凌的霸凌别人的人说他都不记得自己欺负过那个人,大多数无意识的行为才是伤人的地方,因为不自知才不会有愧疚。 第十五、十六结束:这个剧的意义大概像钱开逸说的某段话,这个剧以讲述不同的故事,让这些群体的小故事发声,虽然不能直观的帮助到别人,但引起多方的思考,能让不同的人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让伤害与被伤害的人群可以作为旁观者受到影响或者启示都是这部剧带来的正向引导。特别开心这个故事竟然是我最喜欢的青岛大姨演的,哈哈哈哈,开心~
第二十集,故事衔接的节奏也还可以,每个故事中间穿插着贺顿与莉莉之间的友情牵绊,而这个故事又是一个贴近生活的心里故事,就从产前到产后抑郁的新手父母来讲的,贺顿在咨询引导的过程里不断暗示这个问题普遍存在且不只有妈妈会抑郁爸爸也会,看着她讲述自己的经历时很有细节,特别是送女儿上学去的时候,那个是把刚生完孩子会有的一些情况搬上了台面,同时也告诉讲出来一个问题,家庭关系应该是相互的,处理家庭问题矛盾时也应是相互关心与理解的,共同承载的船只只有一个人努力摇桨只会停止不前,只有一个人负重前行,即使行驶的还算平稳也始终会有侧翻沉海的风险。再说说莉莉吧,莉莉自身也知道自己的问题可依旧如此的原因,是因为从小缺少关爱,在什么也抓不住的时候能抓住的钱给了她安全感,喜欢有钱人没有对错,喜欢漂亮的也一样,在莉莉处在当下的一个困境里,出现的人不论是谁只要能解决她遇到的问题,她都会想躲过去,贺顿说她只是缺少安全感,那不收爱,可对莉莉来说当下她需要的也本就不是爱,莉莉从小到大缺少的东西使她很容易被别人的好感动,在没有任何要说谢谢的情况下她对别人表达谢意,这是惯性是她记忆里只保留了对方对自己的点点滴滴的好,不好的部分都可以被原谅,希望莉莉后面遇到幸福。 第二十集,不论何种关系,亲情友情爱情等等,人与人之间的任何一种联系只有单方面付出,或者某一方用力过猛都会失去平衡,付出的有可能会觉得得不到回报,收到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无力回报,等等不确定的想法,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则新闻,讲的是母亲不在后父亲舍弃了自己的所有生活一心扑在孩子身上,把所有注意力都聚焦在儿子身上后,儿子在国外读书觉得自己亏欠自杀了,留个父亲的遗书里是说父亲再也不用因为他省吃俭用了好好过自己的生活。太过的给予有时对心存感激的人来说是一种压力。
其实在心理咨询师行业内部,一直不看好电视剧能够拍好心理咨询这个行业,主要原因是心理咨询行业有太多的隐秘和伦理限制,不适合完全暴露给观众。
但从第一集开篇来看,比预想的要好很多,甚至说有惊喜,虽然电视剧需要一些艺术加工,但至少专业性还是有保障。这里特别想说说第一集里贺顿干预尤娜跳楼,用了哪些心理干预技术。
做过心理干预的都知道,自杀是最高级危险等级,同时也是最难干预的个案,又尤其是跳楼这种决绝的方式,那是相当有挑战,其实现实生活中自杀干预失败的案例是很多的,所以第一集就出现这么高难度的挑战,确实让人捏了一把汗,但整体来说,做得非常不错。
开头第一句:“我是中国心理学会的心理咨询师,请相信我有足够的专业能力能够帮到您。”这句话体现专业性,让求助者建立能够得到帮助的信心,另外,也有让对方感觉到不是随随便便找个人应付自己,确实是专门有人帮助自己,让对方有被重视的感觉。所以,第一步,是建立信任关系。
然后,当问对方为何要自杀,对方说不想说,一般情况下,你要怎么回复?
贺顿问:为什么选择这个“特殊”的日子?
现在已经转移话题了,本来核心话题是要不要自杀,为什么自杀,转向为什么是今天自杀而不是别的日子。正如剧里讲的,用“特殊”这个词,可以让来访者思考,以便能够跳出情绪。
这里有两个作用,一是让对方跳出当下情绪,让对方动脑子思考,二是澄清细节。因为你泛泛而问,为什么自杀,可能他就泛泛而答,我不想活了,但是如果问得很细,对方就得去想细节和来龙去脉,暂时转移了注意力。比如我们类似还可以问:你在这之前和谁发生争吵或者发生什么具体事情吗?
接下来,就是共情,也就是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对方的处境,剧中贺顿说如果自己的弟弟妹妹遇到这种事情,如果有个人和他们讲讲话,也许就好很多,这句话有三个作用,一是咨询师拿自己的生活来说事,拉近和对方的距离;另外贺顿说,如果能有人讲讲话,就好很多,给到对方暗示,其实事情没有到要死的地步,也许有个人讲讲话就可以解决,而我现在正在和你讲话,所以也许听我讲了之后,你也会好很多。然后尤娜就打开话匣子了。
共情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要说心理咨询师与其他行业有不同所在,也许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共情能力上的差异吧。
关系建立好了,通话通畅了,情绪也缓解了,接下来需要保证对方的暂时安全,所以一般是要排除现实的危险因素,比如离开高楼,放下刀子等等。剧里贺顿是让尤娜到一个安全的地方。
再后来进行严重性的评估,贺顿用了焦点解决干预里的打分技术,这有两个作用,一是评估自杀意愿的强烈程度,二是找到例外,所谓例外,就是不自杀的原因。比如尤娜说了自杀强度有95分,那么贺顿就问,是什么让你还保留了要活的5分呢?尤娜就讲了是父母因素。到此为止,基本可以判断干预成功了。
最后给予一些鼓励支持和建议等。
我认为剧中做得不太好的地方是贺顿语气过分生硬,缺乏共情能力,所以虽然内容表达了共情,但其实从态度和语气来说,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但是杨紫毕竟是演员,不可能是真正的咨询师,要知道咨询师可是经过多年的培训,所以这点不能苛求,模样做到就已经不错了。
当然,现实中的自杀干预其实比剧里呈现的难多了,但大体是遵循以下流程的:
1:建议信任关系。可以通过真诚的态度、专业的身份、温暖的话语、同情的理解等达到。
2:稳定情绪。尝试让对方把注意力从内部情绪转向现实世界中来,也就是情绪稳定技术。这个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澄清细节,甚至问对方此时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思考到的事情。
3:共情理解支持。不评判对方的做法,不贬低对方的做法,也不直接劝说对方放弃行动,而是表示理解对方的苦衷,知道对方有太多的不容易,对方过得有多难等等。
4:评估危险程度。一般用打分技术,这样同时得到对方的优势资源。
5:给予一些实用的建议,比如剧中用了数数的技巧,觉察情绪的技巧,寻求心理咨询的建议等等。
总之呢,从心理的角度,这部剧一开始的表现还不错,其实一开始的长镜头也有看电影的感觉,拍摄质感及专业性都还可以,如果我打分,可以打8分以上吧。
后面还不知道,看了再说吧。
下面链接我对这部剧里涉及到的心理咨询部分做详细分享。
刚看完十三集,好多伏笔啊!!我觉得我脑子已经不够用了,卷不动了,现在不敢妄下评论,怕被打脸哈哈哈哈。只想说,女心理师,牛批!!柯导牛批!悬疑拍的好就算了,感情戏也拍这么好!٩( 'ω' )و
还有我本来不喜欢感情戏的,但是昨天被开开可爱到了哈哈,钱开逸个恋爱笨蛋。
———————————
看完六集了,首先说一下,在看之前,我是有担心的。毕竟心理题材很难拍摄,而且确实很多国产职场剧其实都是恋爱剧。 但是看完六集之后我放心了,片方对于心理咨询这方面确实很用心的在呈现,而且也很专业,不是披着皮的恋爱剧,而是认真地想把心理咨询这方面展示给大家。 画面制作方面也不用说,很有质感,没有任何多余的镜头,整部剧的节奏也十分紧凑。 主演演技也都在线。尤其是贺顿跟她妈妈相处的真的很自然,不得不夸一句倪萍老师还有紫妹的演技真的牛批。 剧情方面的话,第一个单元是关于尤娜的,一个小女孩因为家庭关系,因为不想让离婚的父母分开,而产生了伤害自己的行为。这个案例可以说在生活中很常见了,很多父母总是忽视了家庭关系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忽视了孩子真正的诉求,总是单方面的觉得我这么做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很多时候产生的效果却是适得其反的。希望通过这部剧,为人父母的能够学习去理解尊重孩子。并且,希望那些觉察到自己有心理问题的,能够勇敢踏出第一步,去寻求帮助。我相信,这也是《女心理师》主创团队做这部剧的初衷。 然后再说一下这部剧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 第一,全员演技都在线,看得很过瘾。 第二,画面的质感很好,像在看电影。不过其实之前也猜到了,因为之前看过柯导的《误杀》还有《唐人街探案》,心里基本有底。不过好的东西还是得夸的嘻嘻。 第三,整部剧对于细节的把控,比如说贺顿第一次去叶家辉家,叶家辉给她倒了一杯水,贺顿迟疑了一会才接。并且看见叶家辉喝水,她才喝下去。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就一下展示出来了。 第四,想夸一下插曲哈哈哈。房东的猫的声音,配上治愈人心的歌词,还有尤娜父母划火柴的画面,一下子破防了,眼泪不自主地就留了下来。 很期待后面的单元,暴食,产后抑郁,职场性侵……感觉每个案例都如此沉重但又困扰着许多人。 最后,希望追这部剧的观众也能从中得到一些力量和启示吧,那么这部剧也就是不负众望了。
还有,对于恶意评分的人,我想说下。不喜欢杨紫,你可以划过不看,没必要给人恶评,稍微有点素质吧。
重点说明:建议姐妹一定要去正规医院先诊断,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哦!
我吃药一年多了,严格吃的,也有后来联系的市精神病院老师指导用药。我是因为自我认知比较清晰,知道自己目前处于哪个阶段,需要处理哪些问题,目前我只需要察觉错误的思维惯性、跳出错误思维就可以了,所以才会把剧当指南~
——————————————————
首先,我一年前诊断的重度焦虑性抑郁症,服药一年了。因为自己也是医生,在配合治疗这方面,做得还不错。从意识到自己真的生病了开始,就四处托人找靠谱的心理医生。受杨紫当时全国精神卫生大使的身份启发,找到自救渠道,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短暂的改善后又恢复原样的巨大落差,让我不得不正视网上测试结果显示重度抑郁的确能反应一些问题,从而认识到病情严重程度,果断前往省精神卫生中心。然而不敢面对诊断结果,不肯吃药,回到规培过的医院苦苦哀求老师让我住院排除器质性病变(比如肿瘤什么的),而后接受现实,开始吃药(西药一天4次,爸爸是老中医,给我开了中药,一天4次。中西药得间隔半小时吃,所以一天吃8次药,几乎一天都在吃药),主动了解心理学,看《精神病学》对照自身。现在处于不急不慌的治疗康复中。从看不懂文字,无法记忆,整晚整晚失眠,头痛升级到要裂开的程度,感受不到爱恨情仇和饥饿,1个多月加起来没吃到一小碗饭,全靠身上带糖果以防低血糖的度过,因病情与药引起严重便秘,最长有一个月没排过大便,……说这么多,只是想说我经历过,所以打算以我的角度肯定一下剧中自杀干预中心的专业性!
《女心理师》每一集我都要倒回去看几遍,捋一捋细节,猜测后面剧情。但是!最重要的是里面介绍的自救、察觉情绪、唤醒理性的方法很好,刚好适合现阶段的我。 以前每次发作,都会想自杀。最近几个月不会了,发作时只会想:“被伤害的是我,为什么我要自杀?要死,也该做恶的人去死!” 但是上次发作时,哪怕闺蜜已经提醒过“是不是抑郁症又发作了?”我还是没能从魔鬼的蛊惑中挣脱出来,哭了整整一天,才平复下来,回顾细节时,才惊觉是又发作了。 从发作就想自杀,到察觉自杀冲动,抑制冲动,到现在发作只是从错误角度出发,导致陷入错误思维难以自拔,并且无法察觉消极情绪……希望不用多久,我能学会察觉不良情绪,停止不良情绪,化解。 今天下班如果没别的事,打算又从第一集看起,同时做好笔记,按剧里说的做,学着察觉情绪,化解情绪。 另外:在一些回答的评论区看到有人说要自杀的人怎么会打电话给心理咨询干预中心,太假了→自杀过的人告诉你们:一点都不假! 我自杀前几天就不想直接告诉父母,而是拼命发朋友圈,发微博,发抖音,其实只是希望有一个人能察觉到,能告诉我父母我病了,救救我! 尤其是差点自杀那几次,在网上搜哪些方法可以痛苦少一点,死后给人添麻烦最少,但一搜这类的信息,出来的第一条都会是心理咨询中心电话!包括百度微博知乎! 自救也瞒着所有在乎的人,反而陌生人我不怕告诉。一直瞒了1个多月,去找心理咨询师,去各个医院求救,瞒到我住院好几天,瞒不住了也没有主动说,因为失望太多次了。 没有经历过自杀的人,当靠“假设”、“如果”是不可能知道真正徘徊在自杀边缘的人在想什么的。 为什么我知道? 因为我重度焦虑抑郁,服药一年,所以我知道。 这部剧拍得很严谨,有看不懂的,建议问问人,或者查查资料哦。
马上12点啦,先睡为敬。 P:贺顿好漂亮!
2021都市暖心疗愈剧如约而来,《女心理师》已于11月23日18点起在优酷全网播出。作为国内首部聚焦心理题材的电视剧,这部剧通过展现女主角贺顿作为心理咨询师为不同来访者们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触摸探析当代人的心理围城,希望敲响大众关注心理健康的警钟。《女心理师》以特殊的题材和其中反映的高敏社会问题,一开播便迅速引发了全网热议。
《女心理师》首集开场便是惊心动魄的“女高中生跳楼”事件,结合之前发布的预告片,青春期困境、原生家庭、职场霸凌、甚至是更为敏感的案件,这些一般剧集不敢触及的社会问题都将在这部剧中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更令人震撼的是,剧中案件均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团队提供,全部为真实案例,如此直观具体的展现给观众,难怪代入感这么强。
从已播出的剧情来看,杨紫饰演的贺顿作为心理咨询师,用各种心理学知识专业揭开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是这部剧当之无愧的中心人物。其实,心理咨询师的形象在不少影视作品里都曾出现过,但专门刻画心理师这一职业的,《女心理师》还真是第一回。
《女心理师》前几集看得太过精彩刺激,一查这才发现这部剧的导演不一般,口碑爆炸的犯罪悬疑片《误杀》、剧版《唐人街探案》都是柯汶利执导的作品,难怪《女心理师》节奏把握的这么流畅,质感色调也是极具故事感。
有优秀导演加持,从这剧中果然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戏里大秀各种心理学专业知识不说,戏外拍摄时也早早的把色彩心理学安排进去了。细看主演杨紫、井柏然、王嘉、菅纫姿的服装配色大有深意,贺顿习惯穿大地色系的衣服,代表着她作为心理师的沉着理性,热衷花色的钱开逸则代表着烈张扬,永远一身黑的叶家辉暗示着他的神秘冷酷,马卡龙色系的职业装既表示了汤莉莉的秘书职业,又代表着她甜美浪漫的心理。从服装色彩的角度解读了人物心理,简直处处是伏笔啊!
除了靠谱的制作班底、满满的细节设计,这剧的主演阵容也太有保证了!杨紫早已是公认的演技派顶流花旦,实力小生井柏然的演技也是可圈可点的,早在12年前二人就合作过,如今再次搭档不仅配合默契,cp感也是出乎意料的强!王嘉、菅纫姿、马苏等青年演员自带看点,倪萍、杨童舒、黄觉等老戏骨实力助阵,《女心理师》这豪华配置没谁了!
题材新颖又反映现实,顶级制作加超强阵容,我是对《女心理师》入坑了,年末现象级网剧成功预定!太期待接下来的剧情了,快加更,别停下!
一口气六集 爽!尤娜的故事看哭几回 但结束的时候又发自内心地感到温暖美好 这个剧真的很棒…另外拍摄手法在国产剧来说很特别 莫名让我想起了善地(which is totally different
撑了二十分钟 撑不下去了怪就怪在重刷甄嬛传期间打开了这部剧...都怪甄嬛传---更---又点开了一次...还是看不下去剧情平淡 看不进去...前两集主演观感实在不好 太端着了...4.3/10
前两集确实劝退,但是习惯了导演的手法后,后面越看越好看。特别喜欢这种抓细节猜人物经历的剧,很前卫很走心很值得表扬的国产剧
搞着高大上的噱头,拍着无脑偶像剧,好好的题材拍的稀巴烂
知道尤娜做那么多极端行为背后原因的时候,咱就说一整个破防了。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成熟和敏感。前面一直以为是叛逆少女青春期作祟罢了,这个翻转太戳了。好会拍
真想自杀的会听你在那叨叨叨?
太可怕了,能在剧中看到欢喜冤家、老同学重逢、心理学名词解释、各种社会话题还有万年不变的唯品会,就是看不到真实的人和人的心理。还扯精神分析呢,弗洛伊德都能气活。
我果然不应该期待的,真服了,好好写实不行吗?男主开头10分钟又是撞车救人又是跳楼救人的,好一个舍己为人的圣父啊,女主好好一个心理师,却变成了一个擅长逻辑推理的最强大脑,这人设,隔壁爱奇艺迷雾剧场女主都自愧不如,浪费这么好的阵容。
看到16集了,真不至于一星两星
这部剧真的很有价值,很有意义,心理问题真的需要多关注,有这些问题的人,都是无助又非常需要帮助的。开篇长镜头独白让我想起今年四月份的我,那时想自杀的冲动是85分,特别庆幸我有家人还有朋友的陪伴,还有告五人的 唯一 那首歌治愈了我。 我真吹爆了!全剧演员演技🉑️都是原声!导演太🐮🍺转场真的绝了!好久没追过那么爽快的剧了!我真膜拜了🐮
柯导能力很强,但和这部剧的气质有点不太搭——这剧的核心是温暖治愈,但柯导的风格是悬疑灰暗,所以最后的成片带着一丝诡异的气息,色调也偏类型片,有种割裂感。另外,这剧以为用开头一大段看起来很厉害很专业的旁白可以让这部剧变得高大上,但就真的还好,因为画面内容和旁白内容并不匹配。总而言之怪怪的。最夸张的是杨紫的超能力,这千里眼和顺风耳真的合理吗??
把自杀写的跟玩一样,太悬浮了,脱离现实的剧情和台词,让人完全没有信服感!!!!白期待了这么久!! ——来自一个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的愤怒
救救我吧,柯汶利没陈狗拍的是个什么鬼东西
4。一集抬走。千金马骨。
看了四集,奇怪的慢镜头,夏洛克福尔摩斯式的回放,表达内心活动时简陋的特效,这拍摄手法也太老了吧。剧情涵盖职场恋爱悬疑家庭矛盾,差点忘了女主还有超能力,反正不论你喜欢什么类型,都能在里面找到喜欢的内容,可惜目前看来有点贪多误德。
女一心理剧,男一爱情轻喜剧,男二独自迷雾剧场
女主台词2分,其他的0分。
作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 科学阵营没能撼动我 看完这剧 我承认心理学是伪科学了
倍速看了一集半,太难看了,弃剧……
蛮好看的,好久没看井柏然的片子,真帅啊,演的很自然,不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