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的纽约,机长萨利从恶梦中醒来。他出门去慢跑,呼吸保持着均匀的节奏,心里是一遍又一遍的潮水冲刷。他刚刚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飞机迫降水上事故,马上又面临NTSB(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内部调查。前一秒还是拯救了155人的英雄,后一秒就有可能身败名裂。
“我在40年的飞行生涯中运送了数百万乘客,最后我却因为208秒被审判。”片名《Sully》一语双关。既是机长的名字,单词本身又有污点的意思。
这部电影,根据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1549号班机意外改编。没有什么空难特效,也没有什么高光聚焦。86岁的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用他一贯的古典派手法,平实克制与一点点的疏离,讲完了这个意外的故事。全程IMAX的拍摄令触感真实,冷静后的回味,像是老爷子迎面一个轻轻拥抱,带着夕阳一般的余温,驱散哈德逊河的寒流。
2009年1月15日下午3点26分,机长萨利驾驶的飞机空中客车A320-214在纽约拉瓜迪亚机场起飞,飞机突然遭受鸟群撞击,双侧引擎都失去了动力。千钧一发的时刻,到底是要折返起飞机场还是降落邻近机场?空管人员指引他迫降地面,萨利却做出了他自己的选择,紧急迫降哈德逊河。
这是一个非常冒险的决定,因为飞机如果能在陆地降落,会比水上降落安全得多,遭受的损失也更小。萨利迫降水面成功,挽救了全机人,也让所有美国人感到振奋。“纽约好久没有这样的好消息,尤其是跟飞机有关的”。这句赞扬暗指8年前的911事件,诚实又尖锐。人民需要英雄,但人民没想过,如果萨利迫降失败撞上纽约大楼,他就会成为一个罪人。
NTSB启动了调查,对萨利的决策提出了两点质疑,一是数据显示左侧引擎似乎仍有动力,并不像萨利报告的那样双侧失灵。二是模拟机的实验表明在双引擎失效的情况下仍然有可能成功迫降地面。萨利仅凭个人经验就可以决定全机人的命运?
人性经不起放大镜下的审视。当NTSB质疑萨利的决策时,媒体也立刻跟进,问出了“萨利机长究竟是英雄还是骗子?”
破灭英雄形象的是人性,挽救全机人的也是人性。
面对庭审,萨利反驳道,“If you are looking for human error then make it human.”(如果你想找出人为失误,那么先像个人一样来看待问题)。模拟机能够成功迫降,是因为不需要萨利那样208秒的决策时间。但我们始终是人,不是希腊式神。
人性有着缺憾,也有着奥妙。在飞机迫降的整个过程中,副机长对机长保持始终如一的信任,空姐保持冷静,反复告诉乘客“Brace,Brace, Heads down, Stay down(抱紧,低头,趴下)”。机上的乘客在紧急疏散的时候,没有哄抢拥乱。一对失散的父子始终牵挂着彼此,儿子打电话报平安的时刻让人欣慰。轮渡船长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救援,纽约警察与消防队员也及时出动,潜水蛙人在空中就跳下直升机分秒必争。
面对飞机事故与庭审始终冷静的机长萨利,在得知机上所有人都生还的时候,也有抑制不住的激动。他把领带往脖子上一挂,身上那套已经湿透冷透的制服久久不愿脱下来。他的皮夹里始终揣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A delay is better than a disaster(延误好过灾难)”
我决不认为这是一部宣扬个人英雄主义的片子。东木平等叙述事件中的每一个人,不用冗词赘句渲染感情,由人本身组成了这部影片,而非特效与情绪。就像萨利机长在片尾所说的,“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我们所有人的,乘客,救援人员,空管人员,轮渡船员,还有警局潜水小队。我们都尽力而为,所以我们幸存下来。”这是完美的一天,只因为每个平凡的人都在他们生活的轨道上,尽职尽守。
最后的彩蛋,萨利机长真人现身,简直是个惊喜。他跟导演东木、演员汤姆汉克斯有着如出一辙的气质,一种富有感染力的冷静与平和(这是演员Jesse Bradford对老爷子的形容,我觉得这几个词特别到位,mellow,layback,infectious calm.)萨利当过美国空军飞行员,伊斯特伍德当过美国海军,他乘坐的A-1也曾经坠落大海,游了5公里死里逃生。萨利在29岁退役加入联航,而东木在服完兵役之后跑去念戏剧演意大利式西部片。
早年握着44 Magnum问你“是不是觉得今天运气不错”的东木,是来自浪漫主义的西部英雄。但在他晚年导演的片子里,英雄从来都没有什么好下场。《不可饶恕》里,坚持原则的老牛仔莫尼,因为朋友的死而大开杀戒血洗啤酒馆,《老爷车》里,经历过朝鲜战争的老兵,为了宽恕自己的罪,倒在了亚裔小孩的枪声下;《百万美元宝贝》里,拳击女孩麦琪为了别人无法理解的梦而赌上一切,最后却被实施了安乐死。《美国狙击手》里,海豹突击队的神枪手杀敌过百,回国后却死在同胞的抢下。
同样,《萨利机长》也是一个去英雄化的过程。萨利在面对NTSB质疑妻子哭诉的压力之下,也曾怀疑自己是否做错了。当妻子流着泪说,我差点也忘了,你也是155个人中的一个,萨利终于脱离水面,回到陆地上。
很多时候,生活需要的不是一个英雄,而是一个平静的着陆。波澜壮阔都落地,四散的潮水才真正涌入心里。
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萨利和杰夫听完飞机驾驶舱的录音走出听证会现场,相视而笑,俩人先后说了一句we did our job。
为什么我特别喜欢看美国这类型的主旋律电影,因为每一个人都在勤勤恳恳的做着自己的工作。
机长萨利凭借42年的驾驶经验,以一己的判断力拒绝了塔台调度,成功迫降于哈迪逊河,机上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奇迹般的生还。
副机长杰夫遭遇突发事件后严格按照安全手册进行逐一检查,在机长接管飞机以后完全信赖机长的判断。
空乘人员沉着冷静的安抚机上乘客,最后时刻依然整齐大声的提醒乘客做好防冲击姿势,并在迫降后有条不紊的疏散乘客。
塔台小哥在收到飞机的事故信号立刻按照规定作出三种紧急迫降方案,在误以为飞机坠毁的时候难过的流下了眼泪。
飞机上的每一个乘客都正确使用安全带,逃生的时候不携带行李。
救援人员反应迅速,只花了24分钟就把所有人员营救出来。
甚至看起来很讨厌的调查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他们也只是在做自己的工作而已。尽管看起来有一些缺乏人情味,可是有些职业本身就是需要铁面无私的。不因为你是英雄就对你纵容,也不因为你身份卑微就给予不公正待遇。
我们的社会,正是因为每一个人都做好了自己的工作,才能正常的运转。尤其是医生、警察这类能帮助到别人的工作,更是我们平安活下去的保障。
希望每一个人在回忆自己的一生时,都能跟萨利一样,自信的说一句 I did my job。
ps. 我认为空乘人员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紧急状况下帮助乘客逃生,其次是提供送水送餐这类的服务。所以我不需要她们貌美如花,我希望在飞机发生颠簸的时候她们能像电影里的阿姨一样微笑的安慰我说没关系不要害怕。
不得不拿来和中国机长比来更加突显它的优点。
各个自然的群演(上飞机前没有矛盾、只是平常的亲情交流或打交道),不同百姓发自内心对机长的感谢(拥抱亲吻送酒和司机的夸奖,不只是乘客围堵在飞机下恭候机长出来为他喝彩),对机长的操作技巧、对自身责任的担待和危难时刻极速思考的展现(张涵予在窗户破了后一直紧锁眉头,心里只独白着我一定要把这多少人带回去,???真实机长的睿智呢,面临的困难元素呢;再看到汉克斯必须要检查完毕无人滞留最后一个下机,这才是一个机长真实做到位的职责),感动点的设置更自然细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则表现官方的调度联络快速,感动点于是只能从空姐鸡汤劝说上找了)。
片比片,气死人啊。明明两个机长都值得最崇高的敬意收获最多的赞赏,却因为片子拍摄的好坏而有了差别。最后想到影片彩蛋里,用萨利机长和乘客原型现身相聚的小段视频和中国机组人员同剧组人员一起合影做对比,就高下立现了。
虽然好像事故调查给机长带来的压力山大,但是这样一个无人死亡的空难事故如此尽职尽责的调查听证,简直是把那些数百人死伤却连事发原因都还不清楚的天灾人祸比到无地自容了吧。
萨利拯救了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成为了大英雄。然而NTSB(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却表示: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飞机可以成功返回拉瓜迪亚机场,所以萨拉迫降哈德逊河是错误的。萨利不是救了大家,而是做了一个危及所有人性命的决定。NTSB对萨利的质疑,以及萨利证实自己的清白都是原型事件中没有的,是电影原创的剧情。但是观众并没有因为导演加入了原本并不存在的剧情而打差评,反而觉得影片将制度和人性的冲突探讨得入木三分。导演并不是刻意加入一个反派来和萨利唱反调,NTSB只是在做分内工作。规矩不能坏,哪怕是救了人也不能坏了规矩,一个特例不能代表制度不对,不可能因为一个特立而改变整个制度。如果不遵循规章制度,这一次救了人,下一次就可能害人。思想有正反,观点无对错。萨利有他的道理,NTSB也有他的道理,拍得很有深度。
男主老婆就那么寥寥几个电话的情节居然都能显得那么讨厌!
汤姆汉克斯总能逮到机会跑两步
片尾机长本人的气质风度让Tom Hanks都黯然失色。
汉克斯下一部要开高铁了吗
有人来表扬你这辈子最惨的一天?!机长和副机长却拍肩膀跟对方说,我们很棒。按设想,电影似乎会把迫降当做高潮场面处理,但片子却把听证会处理成了高潮,借助闪回,力度惊人。很多人不满的地方,不像灾难片啊不够高大全啊不惊险啊,正好是这部电影最特殊的。真实就是那么淡定从容,人家就是上班而已
86岁的Eastwood老师又一次教导大家,拍热门事件真实人物,首先拒绝流水账,拒绝人格美图秀秀,去尽可能的挖掘人物矛盾和剧力冲突,再顺便再加点幽默俏皮话。
坐在昨天影院相同的位置,昨晚梅尔·吉布森救了75人,今夜东木救了155人。我选的位置不错。
看到结尾想鼓掌那种,你们需要英雄,我就打造一个英雄。东木头的叙事很出色,有悬念有挣扎,然后还很热血。主旋律拍成这样也是厉害,一个成功的美国英雄,看完真是肃然起敬。主角分明是东木头自己,一个人老不服输的孤独牛仔。
他做出了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行为,人们却想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大概明白为什么东木要拍这片了,完全就是人对抗命运的古希腊史诗题材啊。灵活多变的剪辑,沉稳大气的叙事,东木的状态一直在线。嫌太学院?自己回家吞炭。
我仿佛触摸到了东木头的灵魂!英雄主义是一种极致的浪漫,再冷静理智也甩不掉的那种浪漫。然而推脱谦虚自我反思则是纯粹的矫情。换我肯定大把大把往里垫交响乐,东木老头真的很自持了。瞧不起这种浪漫的人真叫人鄙视。
能冲进最好的“后911电影”TOP5,叹为观止。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的高效精准。欢乐合唱团KURT的爸爸和基友都在里面也是缘分。
名词解释。Captain:队长,船长,机长。简而言之,汤姆汉克斯。
比想象中好,尤其结尾干脆不拖泥带水,掷地有声,没有陷入英雄主义和美国好大全的俗套。通篇都保持了紧张感,叙事赞。东木收敛了,没有拍成孤胆英雄一人对抗全世界,这样就很好。
格局虽小,但意外地一点都不闷,因为节奏和结构确实都很好。全片情感都很克制,甚至于说因为收尾这么好,都让我觉得这个英雄主义的故事还有拔更高的可能……不过片尾字幕还是主旋律得太刻意了,真可惜。纽约的夜晚真的很美,但这城市让人疲倦,Sully大概只属于冬天的河。
上了班之后越来越觉得,这个时代最难得也是最迷人的是professionalism, discipline, order, focus 和solution-driven这些在学生时代被认为是最不酷的乖学生才有的特质。
一天内看完<但丁密码><萨利机长>,想说Tom Hanks跟翡冷翠威尼斯一样,特么也是人类瑰宝啊!这样一张刻着“演什么像什么,演什么是什么”的熟人脸,想再看个至少30年。还有东木老爷子,也看一部少一部,咱们就且看且珍惜吧。能把一个“空中浩劫”的题材不往煽情商业大片方向拍,始终压着讲,也是难得。
“所有事情都与时机有关,你可能做出任何选择” 机长下机前,最后瞅几眼自己的驾驶舱,他不知道这对于他以后意味着什么,但可能就是永别的最后一眼。克林特用最冷静克制的拍摄手法,清晰简单的还原事故和争议,那种真实的力量和人性直击人心。任何选择都值得尊敬。86岁的老东木,看一部少一部。
剧情扎实有力 没有刻意营造机长的英雄形象 只是不停地用事实说话 他在最危急的时刻做出了最艰难的决定 由此带来非难和名誉却是很难招架得住的 片尾花絮中机长本人出现 讲真 真的好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