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双翼已被剪掉,人们却叹息她不会飞翔----西蒙妮·德·波伏娃
其中法国导演克劳德·夏布洛尔在1988年所拍摄的《女人韵事》以"堕胎史"为背景将其与"母体"联结,在讽刺时代与展露女性悲楚间,于大众视野中开启了久经匮乏的女性议题。关于女性自由的对立面往往以碾碎爱作为代价或曰要作为时代的"异类"才有可能逾越平等,而在夏布洛尔眼中对于满身伤痕的一代女性/母体而言,爱往往是蔑视之情,真正的自由只能也仅能蜷缩在狭隘又庸俗的法国南部。
《女人韵事》1988 导演: 克洛德·夏布洛尔 主演: 伊莎贝尔·于佩尔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作为长期与夏布洛尔合作的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已然成为自由、洒脱、流浪的女性象征,她在影幕中所自带的与世为敌的冷艳气息,不甘屈服于体制与现实的鞭策,走在时代的边缘作为一个被唾弃的女性坚忍的完成演员的使命。当我们说一部电影重要的是在于讲述神话的年代,而不是神话所讲述的年代时,期间演员与导演的自觉性为观众再度窥视苦难提供了蓝图,同时电影发行的1988年也正是法国社会集体反思二战罪行的时刻,《女人韵事》不仅作为建构女性议题的中介还作为夏布洛尔对于法国本土沦陷、人文精神破裂、母体具殇的忆苦之作。
在电影的叙事方面,以一起关于女主玛丽因触犯法律禁忌为他人实行堕胎而被枪决的悲剧为终。在冰冷的叙事结果中,玛丽最终的吊头绳成了一个世纪女性的哑默,久久的悬挂/禁锢于一片死寂、暗蓝的天空中,于此凄楚的画面使得我们再也无法将其与法国国旗中的蓝色/自由相作关联。
在叙事中玛丽因欲望而附带的多重身份使得她能够作为自由的主体横行于现实的边缘但也仅能苟且偷生。玛丽作为养育儿女的母亲,玛丽艰难的拖着两个孩子,穿梭在咯吱作响的楼梯间,镜头从上空划过此幕,留下的是因空间窄小而导致身形扭曲但却必须回家/回到现实的玛丽一家,带走的则是玛丽藏在喉咙中的歌唱家梦想。
欲望本身的驱动力意在反抗眼前的不满,当玛丽意外发现自己具备堕胎技法时,这看似荒谬的谋生手段却成了这位女性找到自我的天梯。作为母体的玛丽,已然能够改善眼前的贫穷摇身跃入中产阶级的池子,但关于女性自由的命题总是存在悖论,一方面玛丽面对无感的丈夫时心中又对向往的爱情、个体的梦想产生憧憬,另一方面她始终摆脱不掉为人堕胎的使命又必须以此来维系自我的欲望与纯白,这一点被电影学博士秦喜清攘括为:"在一种暗悔的罪行的形式下发现了她的性别。"
四十年代左右在维希政府的压迫下社会对妇女的政策/欺压十足压抑期间的人文精神,贝当就任国家元首期间极度倡导"民族革命"也就是反自由主义、恢复传统道德价值观,本飘零割裂的法国本土,遭遇现实的打压与军败,而这一切竟被元首归咎于妇女之误。在堕胎法定型的时代,玛丽作为禁忌尖端的浪子,抚摸着因多孕、无知、意外而受难的母体,从某种程度而言,她具备上帝姿态永恒的打破了禁锢女性的现实枷锁,但这一不可明示的荆棘使得玛丽/女性自由流浪成为了永恒的期待。再加上现实各方面对妇女的下压政策再度使得战后的女性成为历史决择的祭品,被剥夺的生育权以及劳动权,受碾碎的爱情观与人生观导致女性主义的启蒙在法国一度陷入瘫痪。
如果说二十世纪中叶是法国女性失魂的时刻,那夏布洛尔的1988年则是期间母体具殇的弥合反思。作为异己者的玛丽,始终抗拒遵守着现实所倡导女性作为家庭伦理核心的教条,年轻的玛丽象征着青年一代,而二战后法国人口暴涨,一个趋向青年化的国家却未能自觉的给一代青年指路而是在文明的栖息地使女性集体断翼。政体腐败的事实被败将的自尊心所抹去,不停的将国土割裂给德国的现实为妇女们所孤鸣失语。
玛丽作为一个欲望体的母亲,身上稚嫩的活力令其不愿止步于困窘,但在电影中,玛丽始终在怀念她被德军带走的犹太朋友,时常湿润眼眶,白皙的皮肤下暗涌着无处释放的红色烈火。但关于外部/男性的秩序社会,作为妇女小足的玛丽用接近对抗式的姿态维系自身的欲望,包括出轨、犯法。用自虐式/自杀式的生活方式与元首贝当那句:"法国女性不能忘记自己的责任、不可破坏传统的家庭伦理。"作长久的无声反抗,在灰色的边缘地带试图找寻关于妇女自由的语言。
家庭是一个社会最小的单位,《女人韵事》借由玛丽与丈夫保罗的冷对峙凸显出社会的另一重样貌。面对失业、懒散只专注于拼贴纸的丈夫,心存理想的玛丽对其选择哑默,从身体上的抵触到精神交流的放弃,甚至将丈夫推荐给自己的助理,不难看出,这一切一度指涉着玛丽对不成一气的法国现状/男性社会感到绝望而后选择失语,社会的外在压力使得群体性黯然失声,期间清醒的玛丽则以自我精神胜利法则度日,正如太过森严的戒律是受不住流浪的诗人。
但也因玛丽足够清醒的认知事物的全貌以及女性个体的渺小,才会选择踏着男性秩序而作禁忌的浪儿。也许在夏布洛尔眼中,世界上的女性只有女人和伊莎贝尔·于佩尔,才会把一切有关女性自由的样子都显露在她身上。富裕的玛丽已然在歌唱,歌颂着自我的喜怒与悲伤。将为人堕胎成为自己事业的玛丽,作为一个独立的女性再度洗刷历史的空白,夏布洛尔深受女性自由所感伤试图模糊掉现实语境,用电影化作舞台,为母体具殇所致歉。
我们不再赘述政体的错误,过多还是在乎电影本身的造诣,戈达尔说:"电影为人类的欲望提供了身体。"在《女人韵事》中我们窥视女性的堕胎史,玛丽手上所触碰的亡灵足以对四十年代的宗教权威构成威胁,在不健全、无安全设备的小厨房台面上玛丽要面对的是一次次关于上帝与死神的博弈。也正如此,早就被折断翅膀的女性怎么又会在乎性别秩序是否公平,而玛丽死刑的结局同时也正在暗喻着:女性无声的呐喊再一次淹没在无际的海洋文明中。
现实主义与存在主义二者的思想体系构成了法国新浪潮的主要风格,夏布洛尔作为"新浪潮"的主将之一,在他诸多的电影文本中所渗透的宿命论均可见一斑。从一个可视的历史结果转向期间的哲理思索,无论是《冷酷祭奠》中无教养、野蛮但颇具自由的让娜,还是在本电影《女人韵事》中被孩子、家庭禁锢但仍渴望流浪、对社会失望但依旧心中有梦的玛丽,都在凭借历史滤取的权利显露导演的宿命论,一场关于历史的、女性的仍具备价值与爱的母体姿态,由此我们也从夏布洛尔的艺术自觉性中看到了过去与现在弥合的时刻。
《女人韵事》中玛丽/个体死亡的结局已然成为法国社会关于女性议题沉疴顿愈的代价,顿失语言文明的法国,将女性作为掌控社会的工具,维系家庭的职责以便为战争作出贡献,夏布洛尔在揭露父权秩序的同时,也在极度批判女性主义本身的力度和深度、执着于对其精神层面的深刻表述。1941年4月2日法律正式宣布妇女堕胎和避孕被禁止,也就是在资本成熟运转的新世纪对待妇女的方式仍停留在古老的西元629年,那时世人在君士坦堡会议中将"堕胎"视为杀人的古老西方。
导演滤取母体具殇之际,极力还原时代样貌,女性为了暗自堕胎而缺乏生物科学的理论,玛丽的邻居不得已将自身浸泡在芥末水中使其流产,玛丽不具成熟的手术室,用简单的肥皂水在堕胎者的羊膜囊中灌输,关于母体的苦难由此开始剧痛,而夏布洛尔的影片风格极具冷峻,在文明的1988利用物质具象唤起四十年代的具殇,期间所还原的并非是爆裂无声的现实,更多的是其中所涉及的是关于悲剧联想与命运的通感性。
外界与女性失衡的时刻,女性议题被漠视,正如导演的镜头像上帝冷眼旁观人类的瑕疵,又或者说当女性遭受堕胎的痛楚所悲戚的时刻,上帝已死。玛丽作为客体,不断的在用强势的性格来弥补自我那无处释放的红色烈火中所实存的、沉重的精神匮乏。当多育造成一个母体的缺失,失去生育选择权的女性集体失语,那将迎来的便是即刻的死亡与长久的忧郁。卧轨自杀的多育女性,家庭破裂,以妓女身份俨然活着的青年,不盼梦想与虚无,因而从时代弥合的1988年来看,四十年代的法国南部上空飘荡着无数流浪的诗人,有的醒着、有的装睡。
在社会危机与精神匮乏的同时,夏布洛尔几乎是作为西方主流男性创作群体中唯一为建立新的女性形象,打破后穆尔维时代女性形象困境的法国导演。他用一种回望式的揭露具殇来使得女性议题沉疴顿愈,这种悲痛的电影文本,我想只有夏布洛尔作为透析宿命论之后,还能冷静、严峻的为世人启迪期间仍存的关于"爱与自由"的价值期待。
西蒙·结尾:《女人韵事》即便是作为二十世纪末的作品,但期间对于法国社会的反思仍具有重要意义,再度重述米歇尔·福柯的那句:"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年代,而不是神话所讲述的年代。"关于电影,我们总以沉浸式、习惯性的姿态来试图娱乐其身,但在真正的影像价值而言,走出剧情,关于一场历史与现在、过去与未来的危机与启迪才是这近乎两个小时最本真的意义。"死亡"是电影的结局,但期间从未被时间原谅的母体具殇是我们作为后一代女性永远致敬的苦难,在法兰西的上空久久停留的流浪的诗人,也终究会在法国解放之际浮沉地表,那个时刻可以说是夏布洛尔创作此电影的1988年,那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而这是一个智慧的时代。
虽然是新浪潮导演晚期的作品但镜头运用和叙事都非常平实。用一个比较独特的切入点展现二战时投降后的法国。整体表现出一种非常左的个人主义思想。玛丽的丈夫就仿佛与那些当局形成映照。前者将在战场上失利的怨气施加给妻子,还要妻子满足自己的性需求。后者为战败后失去的尊严以重塑道德支柱为由将苦难的民众切除,抛弃。他们都体现出一种男性沙文主义,为了显示自己并不懦弱而压迫比他们第一层级的群体。而女人往往处于鄙视链最低端。 说真的,在观看全片过程中除了最后玛丽将情夫明目张胆的带进家门,前面我对于她的行为一直有一种认同感。她没受过教育,但她不能忍受全身心奉献于家庭,还得去讨好丈夫。她有美好的梦想 ,对爱情的渴望,有独立的人格。她知道要想翻身必须得经济独立。她没受过教育,只能以这些她仅有的资源和技能去挣钱。这其实是非常务实的做法。客观来说帮人堕胎真的有什么天大的错吗?当时的避孕措施不健全,有许多女性被迫满足丈夫的需求,而那些男人不知道生育子女要经受的痛苦和必须承担的责任。在讨论那些伪善的道德问题前先得保障那些父母的生活吧。所以玛丽其实是满足了许多人的实际需求的。再说她与吕西安的感情。这更像是她的肉体与精神长久的被束缚在家庭之中在经济独立后对性解放,精神自由的追求。(说句玩笑话,对方长这么帅,被吸引了确实可以理解)
最后政府以重建道德支柱为由灭杀了这样一个个体生命。其实是国家战败后对外已经失掉形象,只得向内重振威信。但他肯定不会损害那些权贵的利益,只能拿那些底层的卑微的人民下手。玛丽最后一切尽失一是因为她运气不好二是因为当局的伪善
女人很聪明有生意头脑!因为自己有钱了而丈夫有战争创伤工作不顺,她在家庭地位中变成强势!所以嚣张到明目张胆的在家乱搞。。。
她男人毕竟是个士兵,虽然是败了,但至少是为了国家参加过拼杀见过生死的人!这样的绿帽子谁受得了??
她最后为她的嚣张付出了代价。。。
其实,那个混乱的年代,投机做一些非法生意很正常,只要低调一些,闷声发大财。而且这女人其实沟通能力还蛮强的很会交朋友来事。
她其实最应该解决的就是丈夫的问题,毕竟这个家也是她和他丈夫共同有的,她们并没离婚,他是他的合法丈夫。那你做人流室和做嫖妓屋出租肯定要和丈夫商量的,有理有据的说服丈夫加入自己的事业,就算丈夫不想参与至少让丈夫认可这个赚钱的项目不抵触,至于偷情至少要低调不要那么明目张胆呢。。。然后两人共同度过这个混乱的年代。。。至于爱不爱后面离婚或者干嘛再说。。。这才是最好的办法。
但女主对她丈夫实在是太刻薄了,最后把自己作死了。。。
永远不要低估被戴绿帽子的男人!
于佩尔饰演的懵懂玛丽在金钱的诱惑下开始帮助堕胎和容留妓女卖淫,她因为偷情被丈夫发现,愤怒的丈夫举报了玛丽,随后玛丽遭遇了什么呢?她被逮捕,后来被判处了斩首。
玛丽一共帮助了23名女子堕胎,其中1名女子死亡,女子的丈夫也随之而去,留下6个可怜的孩子。玛丽非法行医固然有过错,可是在我看来却是女性反抗的必然。在避孕套还没有发明的时候,女人很容易怀孕,又不被允许堕胎,女人只能不停地生生生沦为生育工具。那6个孩子的母亲就说过七年里每年有九个月身体是臃肿的,每天都有孩子在吮吸乳头,她一点也不喜欢自己的孩子,一个也不,当她得知自己又怀孕时只想去死。看到这里,联想那些鼓吹生育和母性伟大的论调,我觉得特别讽刺。子宫是长在女人身体里,女人有如何使用的权利和自由,而不是"我们只有义务,没有权利"。当然,我不是宣扬堕胎好,小仙女们还是要爱惜身体做好避孕。
胎儿有没有生命权?女人有没有堕胎权?在没有立法的情况下是道德问题。我简直无法相信一个女人因为帮助堕胎和容留卖淫被法庭判斩首。在二战那个环境下,法国国家机器对德军的占领无能,对被迫害的犹太人视而不见,只能用杀死一个女人的方式掩饰自己的懦弱。政治的黑暗是没有国度的,在庞大的国家机器面前,个人永远是无助的,而女人往往是第一个牺牲品。
故事是从战争中不能降生的孩子开始的。
玛丽是个在灰暗生活里使劲攫取一道微光,拼命前行的人。
玛丽一直更偏爱女儿,对女儿的宠溺让儿子问:妈妈,我刚出生时,你也这么爱我吗?
她讨厌生活被琐事填满、饿着肚子;好不容易从战场回来的老公,也引不起自己丝毫兴趣…看起来是爱早消散,不是因为丈夫受创伤,不是因为丈夫找不到工作。看到丈夫的衣服散落在桌子上,她就没一点儿惊喜或兴奋。
相比之下,那些女性朋友更让她开心,让她关心。
她为要好的邻居打胎,掌握了一门技术;接着凭着这个本事,帮二十多位女性解决烦恼。其中一位不治,丈夫跟着卧轨。
感谢避孕系列和现如今更为发达的医疗条件。
她只是社会底层一个女人,尝受着贫穷的苦,如今她靠给人堕胎挣钱,靠把房间出租给妓女挣钱。
钱就是她生活里的光,有了本事,有精明的算计,她也找到了爱情。甚至想给自己的丈夫也找个伴侣。
生活就是如此,和丈夫要继续过下去,不如做房客。
只是她对人心的理解太浅显,她不知道当丈夫回来时,看到孩子们在卧室熟睡,她躺在情人怀里,年过四十的保姆向他释放求爱信号时,他心中经受着多大的痛苦。毕竟他一直很想得到她,在意她是不是关心自己。
他用一封举报信杀死了她,杀死了一双儿女的妈妈。
这跟拿出一把枪把她给枪毙没太大差别。那副画面就是丈夫无法容忍的。
玛丽懵懂无知,在她看来她在帮助那些女人,她也需要喂饱孩子,她真正的梦想是做个歌唱家,站在舞台上。
她已经离那些梦想那么近了,她那么快乐。
但是她触怒了丈夫的自尊;触怒了法国这个战败国想维持的一点尊严。她被判斩首,让这个已经没有尊严的国家似乎有了点儿脸面。
我们当然知道,这里罪不至死;律师也心疼他,但面对那些虚伪的卫道士,掌权的卫道士,她就是要背负十字架。被俘的丈夫、战败的国家,不能容忍一个人通过很精明的方式,站在他们头顶上,享受起了一切。
她不是全无罪恶,她也问:肚子里的孩子有灵魂吗?但她继续了:相比于虚头巴脑的灵魂,还是孩子们碗里的肉更实在。
这是一个无知的女人,是一个没有底线没有灵魂的女人。她哪里看到机会就到哪里拼命攫取。稍微有点儿资本就疯狂享受的女人。她是个需要在现实社会过得舒服的女人。
这也是个普通的女人。
回头再看儿子的愿望,他想做个刽子手,一语成谶。缺乏爱的儿子心里,是不是也有了好大一团阴影。
她的悲剧映照的,是社会发展至今的每一步,都好不容易。
出乎意料的简洁、平和,于佩尔散发了一种纯真的光辉
克劳德·夏布洛尔看到现在最喜欢的一部~依旧是繁琐细节的叠加和尽力平衡的白描,不过这部导演情感上的观点清晰,让观影过程舒畅多了~整部片信息量超大,震撼点很多,话题远不止堕胎这么单一,挺值得一看的~又,于佩尔对这个充满复杂性的角色表现地很是立体有说服力,再对比一下冷酷祭奠,不得不赞~
于阿姨是懵懂女误入歧途专业户
3.5..喜欢最后一个镜头的干脆。见到了法版霍夫曼年轻时的摸样,有点可怜的家庭妇男
"今天做了个很贵的发型 可你居然没注意到" ;真实事件改编 借普通女性之眼控诉纳粹德国控制下的腐败法国维希政权 营造在当下看来不可思议的日常恐惧感;4K修复
不得不成为一个女权主义者
克劳德·夏布洛尔中后期代表作,伊莎贝尔·于佩尔凭本片加冕威尼斯影后。1.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梦想成为歌唱家的玛丽,在维希法国时期为了生存,悄悄提供有偿帮助堕胎的服务,并收留妓女朋友,事发后又被设为典型杀一儆百。2.夏布洛尔拍得十分冷静克制,没有做什么道德评判,将一切是非曲直都留给观众自行思考,于佩尔对角色的诠释也足够立体。3.影片中的男性基本成了懦弱、无能、推卸责任与自欺欺人的化身。古往今来,以虚伪而单方面的道德之名禁锢与戕害女性的现象层出不穷,但放在维希法国傀儡政权时期,则更具深意,这也是女性主义的谷底时期,不能忘记。4.德军举办的“蒙眼斩鹅头”比赛也颇有寓意,还有女主丈夫所沉迷的报刊剪裁拼贴游戏。5.影片结构中的双重视角:女性主体与儿子追忆。6.多次复现的门框构图。PS:修订翻译了中字~(8.5/10)
四星半//想起伍尔夫写道“自古以来,女性在所有诗人的所有作品中都如灯塔般光芒四射……”但现实生活中女性的遭遇总是与艺术作品中的处境相左 这样悬殊的差距似乎造就了这一生理性别 也可能是社会性别与生俱来就应该带着某种凄惨兮兮的悲剧性//夏布洛尔的冷静克制正好拉开了距离 使得他的观察成为可能怀着怜悯情绪的观察者姿态 呈现出事件和境遇 判决交给男人 判断交给观众
冲着于佩尔看的,近三十年前的她,面貌和现在相比变化不大,那种独有的掩盖不住的桀骜不驯的气质,在每部片子里都有闪现。片中的女子是一个自我意识很强的人,正因为太自我,也不懂的收敛,最后成了道德败坏的牺牲品。女人应该学会自立自强,才能自主选择自己的人生!男人们都很怕这一天的到来吧!
小白脸都领家里来了难怪了。避孕套是个伟大发明。道德标准一直在变。说白了一个投降最快的国家,高层用军事法庭上的家庭案件这种处理掩饰自己的怯懦。
有好几段情节说教意味太浓了,导演生怕观众不能理解他的意思似的,最后那个律师恨不得直接对着镜头说咱们法国把人民的权利都剥夺了,只剩下义务了。导演还是不够举重若轻,难怪好莱坞说导演不该进剪辑台。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优秀之作:1男女绝对平等也算是一种性别歧视2她本该天真浪漫多情无邪,与阿莫多瓦不同法国导演看女人不单是崇拜,还有理解女性天生的悲剧美3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法国如她的丈夫,敏感虚弱,通过飞扬跋扈的特权滥杀无辜,看看战败国的历史吧,写满荒唐。4她的小儿子那么灵动!我见犹怜。
法片#500.非典型夏布罗尔电影。直面二战时期被占领的历史里扭曲的法国人心态(跟[鬼子来了]之类的类似),并将女性的解放、压抑与反抗放在这个背景下,真是胆识和眼界俱佳。人物的复杂性写得很到位。有于佩尔的关系特写才这么多吧。
看电影的时候,弹幕在说,这个女人已经变成一个荡妇了。可我觉得不然,这只是一种被压抑许久后遵从本能的释放需要。被战争压抑的男性,被男性压抑的女性,于佩尔只是尽自己所能的从社会鄙视链的最底端挣脱出来,男人把女人当成发泄、生育工具,而国家则把女人当成警示、遮挡工具。在夏布洛尔的电影里,同情是最不需要的。
社会越不自信,越拿道德说事。堕胎,说到底如剧中台词,只是女人的事。却由一群男人来审判。中性的视觉,唯一讽刺的是,伊莎贝尔·于佩尔饰演的女主玛丽,最终的结果就是被忽视的儿子想当刽子手的愿望。ps 话说,片中萝莉女儿的扮演者玛丽·特兰蒂尼昂的人生遭遇,真让人唏嘘。
伊莎贝尔于佩尔完全不需要“饰演”的一个角色,天然坦荡的“女权主义者”。她甚至不知道也不在乎什么是女权主义者,只是直接而天真地不妥协于“女人”的被动身份。被占领的法国,没有人去解放国家,也不允许女人解放女人。
克鲁塞那个时候很像爱德华诺顿
夏布洛尔的女性题材交由于佩尔来演绎真是再契合不过,一个明明充满无数戏剧点的故事被阐述得无比冷静无比残酷(又一次具备其水准的拿手好戏),多重多元主题即使在堕胎不再被判死刑的今天,仍显得毫不过时,夏布洛尔处理强情节题材从不失手,能做到狗血与优雅兼容实属天赋。那些饱受生育之苦的女性们,自从脱离无忧少女时代,即堕入被无穷家务和孩子哭闹包围的无爱婚姻,那个自杀的母亲冷漠地说“我从没爱过我的孩子”,女主说“我不爱我的丈夫”,泣血心声被男性的自大怯懦扭曲成犯罪的口实,战败的失魂落魄(潜文本语义丰富)必须由女性的身体承担起“重建道德标准”和迎接下一代新生的工具。收得极为干脆的结尾也是向来特色。
玛丽不需要学习波伏娃或者看阿特伍德来了解什么是女性主义。她站在那里,她走在路上,她拿起工具,她去跳舞,她说拒绝和向前奔赴,她活着本身就是feminism的定义。
被占领法国,懦弱和“被阉割”的男人们要借助程序之手、假已是傀儡的国家机器之力,去斩首一个追求温饱和愉悦、渴望灿烂色彩的女人。对这种假道德的揭示,对整个社会氛围的刻画,对女主角出色的演绎,使得影片颇为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