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的名字》这本书包含大量的学术内容和宗教知识,而我本人的水平处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阶段:看到教派争端就注意到宗教;看到阿方索与少女就看他们没有结局的爱情;看到教士威廉在书最后的长篇大论也会激动异常;读完后虽然觉得书很好,但依然理不出头绪,后来也慢慢忘了内容。最近看了改编的电影《玫瑰之名》,想起书中的一些内容,觉得它的主题虽然散,但也不是没有联系,干嘛不写出来试试?
首先,它不仅仅是一部侦探小说(公认的,就不说了)。
其次,它显示了好几个矛盾,这些矛盾有些可以互相重合,有些却不可以。
1.教派之间的矛盾——耶稣是否贫困
原文中用了大量篇幅描写教派的分裂,放在文内的时代背景下就是天主教和贵族阶层敛财所引起的社会矛盾在神学思辨上的体现。主要原因大概有基督教对富人并不算友好;教会在剥削民众;民众普遍信教。在这种条件下,就出现了仇视富人的教派,它曾经掀起过反抗运动(可以类比古中国的农民起义),后来被剿灭了。
书的具体内容记不清了,电影中关于这一点有两点体现:曾经在反抗运动中的人在运动失败后躲在修道院里的人,后期修道院内举行的辩论赛。但电影对这些挖的不深,而书本因为信息量太大,挺容易让人忽视的。
2.阶级矛盾——民众的贫穷和教会的富裕
当你读书时,很难对民众的贫困这一点印象深刻,最多只会注意到与阿方索欢好的姑娘为了换食物委身于厨子,然后为姑娘的死痛心(至少我是)。但电影把民众的贫困变成了图像,观影者更能感同身受了。此外,电影还增加了教会向民众扔菜(发放食物)的镜头和民众聚在一起玩乐的镜头(阿方索爱上姑娘后见到的,我觉得这个片段一来体现普通人有多惨,二来就是说民众的“笑”)。
教会有多富这个不用多说,在影片的后面还有几个镜头是关于教会珍宝的,书中也有提到教会的地下室,里面有数不清的珍宝。
3.人性和宗教之间的矛盾之爱情与禁欲
毫无疑问,阿方索在与姑娘欢好后坠入爱河,书中花了很多笔墨描写阿方索的感觉,让人不得不感叹作者文笔。电影中阿方索和姑娘的感情交流增加了两三次,而姑娘的结局也从被烧死变为被救。且书中还有一对同性恋修士(此处自己思考基督教对同性恋的态度),虽然最后都死了。
爱情和欲望在文学上的复苏算得上是文艺复兴的排头兵了。个人认为其原因是当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射在自我满足上时,会一定程度上减弱对于“崇高”事物的信仰,甚至忽视这一存在。所以爱情和禁欲之间的矛盾仅仅只是宗教和人性之间矛盾的一个体现。
4.人性和宗教之间的矛盾之笑与恐惧
这一点在书中后半部分有大篇幅提及,在电影中也算作为一条线索贯穿整部电影了。整个杀人事件仅仅来源于一本书——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第二卷,据说上面写着关于喜剧的理论。瞎眼老修士认为这本书为“笑”这一行为正名,会使民众对上帝态度轻蔑(原因是当人们嘻笑时不会想到上帝)。那如何让人们对上帝态度恭敬呢?这个瞎子认为只有恐惧。
电影中将恐惧的戏份给了宗教审判官,影像也让人直观地看到恐惧对宗教的作用,与其说是宗教审判官在履行职责,进行审判,不如说他们在展示暴行,制造恐惧。
5.残忍的宗教审判和可能无辜的人
看过一些资料说宗教审判最猖狂的时候其实是天主教后期。所以小说写的还挺符合事实的,本来就在写天主教的辉煌即将过去,又突出了荒唐又残忍的宗教审判——无辜的姑娘被当做女巫绑上了火刑架。
电影里改了结局,在突如其来的大火中,姑娘被救下了。而仓皇逃离修道院的审判官被愤怒的民众连人带马车推下悬崖,死相凄惨。
6.教条和真理的矛盾——图书馆被烧
先明确书中的一个定义:修道院的图书馆是整个基督教世界最伟大的图书馆。所以图书馆被烧就象征着整个基督教世界的不可救药。瞎眼老头子为了毁掉哲人的著作,也就是那本写笑的书,不惜在图书馆点起了火(绝对是故意的,书中瞎眼老头当了长时间的图书馆馆长)。随着火势变大,整个修道院都被烧掉,威廉和阿方索来时称赞的修道院也不复存在。照结局来看,一开始的启示录杀人还挺有道理的。
在中世纪,知识基本上是被教会垄断的,古希腊的著作流传到阿拉伯,再回到中世纪的欧洲修道院,在那里进行保存。那个时期哲学被视为神学的侍女,修道院也会为了神进行哲学方面的研究。瞎眼老头烧掉的,不只是一座图书馆,更是流传千年的智慧。
最后,如果要在文本中挑各种各样的矛盾,我能挑很多,但是没有必要。这本小说好像什么都写了,但仔细回想却想不出明确的主题。如果不是知道这本书在诠释方面很有特色,我会觉得作者是一个不合格的小说家,繁杂的学术知识,似是而非、一概而过的各种观点,总共就一条寻找凶手的明线,还被作者用大段大段情感强烈的文字给冲击得渣都不剩,一点存在感都没有。电影把整本书压缩到了两三个小时,也让一些线索变得更明确。
既然诠释学已经发展到读者诠释观了,就写一下身为读者所认为的这本书的主题吧(虽然觉得结果和作者原意未必相符,只是把上面列出的矛盾进行梳理,找出我认为的主题)。
这个主题就是——基督教的辉煌已经过去,接下来是黑暗的时代。因为教会已经不是原来的教会。本来是贫民的宗教,却开始辩论教会应不应该贫困;本来讲爱的宗教,却对信徒无比残忍,甚至没有找翻译问一下可怜的、只会说方言的姑娘的证词就把她绑上了火刑架;费劲心机想要避免黑暗的末世,杜绝“反基督”(记不清叫什么了)出生的人,却偏偏一手葬送了基督教的未来;正所谓昔日玫瑰以其名留芳,今人所持唯有玫瑰之名,教会曾有盛名无数,但在昔日荣光尽数逝去之时,所留只有基督之名。
这一切是那些人造成的:他们在教会里,他们贪婪,鱼肉百姓。他们残忍,诛杀异己。他们愚昧,甚至容不下信徒的笑声,只因为笑声会驱散恐惧,而恐惧会加固信仰。他们自以为虔诚,却在毁灭他们的信仰。
总结:作者知识量庞大,且文笔的确不错,翻译也很好,让人读完后一直想找同类型的修道院小说。电影改编得也挺合我心的,最后的结局也更有希望:姑娘被救,审判官死去,威廉和阿方索作为理性的希望继续前行?
PS:本文所指基督教包含天主教,我对这些东西不怎么懂。
PPS:读完原著,最深刻的感觉其实是搞学术真有用,你看瞎眼老头为了烧掉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惜连续杀人甚至放火,由此可见思想力量之大。原著作者也是学者,这本书可以说是劝学书,至少当时看得我心潮澎湃。
PPPS:这本书可能在文学形式或者其他方面很有成就,但本人没什么相关知识,只是在写自己的看法,不喜勿喷。
但笑声有什么可令人恐惧的?
笑声抹去恐惧,并且没有恐惧,就不可能有信仰。
因为没有对恶魔的恐惧,也就不再有对上帝的需要。
“不正是你的自负,你顽固的智慧的骄傲,以前曾经造成你和博纳多的冲突!”“如果你再坚持自己,和博纳多冲突,皇帝都救不了你。”
“学着抑制你的智慧,为我主的伤痛而哭泣!还有别再想那些书了。”
“老鼠比学者更喜欢羊皮纸”
“试着学会思考,用你的头脑而不是你的心情。”
“我的心中充满悲哀,但是我没有任何理由,来反对宗教裁判所的公正判决。”
你愿意抛弃魔鬼并信奉基督吗?死得快比余生都待在监狱里要好,我要抛弃的恶魔是你博纳多!
威廉修士的学生阿德索邂逅了一位美丽的山村少女,两人一见钟情并深深相爱。阿德索平静的修道士生活被搅乱了:在中世纪,修道士不能有世俗的情爱,平民没有机会接受教育。阿德索如果选择继续从师学习知识,就必须舍弃爱情;如果选择与心爱的姑娘一起,就失去了平静清修、学习知识的机会。阿德索经过艰难的选择,骑着马,消失在少女泪眼模糊的视线中。然而年老时,阿德索说:“……我从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并且成为了一个博学的人,我也从未后悔过当初的选择。但每晚出现在我梦中的,却是那个不知道名字的姑娘。”
威廉修士告诉阿德索:“没有爱情的人生,是平和的、安全的、单调的、乏味的。”
只从这两点来看,似乎是爱情片的体裁,然而这部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的《玫瑰的名字》,分类在悬疑类里。
整部片子始终以灰蓝色作为色彩主调,让观众感受中世纪所特有的一种阴冷气氛,影片中运用亮点的有两个地方:一是阿德索和美丽的山村少女所处的大自然,少女的美好和自然的美景融在一起;另一处是修道院院长妄图用火烧毁古代哲人们的伟大著作,却反而烧毁了象征宗教势力堡垒的修道院,熊熊烈火在灰暗中烧出了一片光亮。
《玫瑰的名字》讲述的是:位于意大利北部的本尼迪克特修道院中,接连发生了几桩血案,引起了人们的恐慌和种种猜测。大多修道士都认为这是上帝按照《圣经·启示录》中的预言在进行惩罚,修士威廉与弟子阿德索不相信这个说法,暗中进行秘密调查,发现这连串悲剧与修道院里收藏的一本书有关。这本由亚里士多德所著的书从自然的角度解释了人,其论点与当时教会宣扬的宗教理论截然相悖,疯狂而愚昧地信仰宗教理论的约尔格唯恐人们在读到此书时会重新认识真理,推翻天主教数百年传下的教义,把剧毒涂在了书上,致使每一个看过它的人都离奇死亡,并假称是上帝的惩罚。阴谋失败后,约尔格放火焚烧藏有人类精神财富的图书室,威廉冒死抢救了一批书籍,而屹立百年的修道院却在大火中化为灰烬。
影片借威廉之口说:要警惕预言家和那些准备为真理而献身的人,因为他们通常会拉上众多的人与他们同归于尽,经常是先与他们,有时则是替他们去死。”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一朵玫瑰,无论叫什么名字,闻起来同样芬芳。
这句话,就是影片的由来,看上去好象并无什么关联,细细想,却浑然天成。
爱和真理如同玫瑰,无论换成什么名字,一样散发芬芳,专制不能将其掩埋,集权不能将其扼杀,死亡不能将之摧毁。
注:《玫瑰之名》原著:翁贝尔托·埃可
14世纪前半叶的欧洲,东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威胁稍微减轻,但另一个威胁─黑死病却开始流行起来;政治上东罗马帝国势力日渐衰微,在几年后终於被土耳其人所灭;在天主教会,教势正隆但日渐腐败,当时流行的神学思想是繁锁异常的经院哲学,但在这个年代,人文主义的思想也开始萌芽,终於促成后来的文艺復兴。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来自英国的方济会修士威廉与徒弟一同来到位於意大利北部山区里的本篤会修道院,这里刚发生了命案,而未来几天,这里就要举办有关神学教义的辨论大会,因此威廉必需要在这之前把命案调查清楚,以免到时候事态扩大;但是,就在他待在这的七天里,又陆续发生了好几起命案,这些丧命者都是图书馆员,这一切事件都似乎跟这间全基督教世界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里的一本怪书有关,所以,威廉一方面要调查这些事,一方面又要与来自教会的保守势力做对抗,找出整件事的真相。
这就是《玫瑰的名字》这本书及电影的剧情,早在十年前看过了这本书的原著,一直想要找史恩康纳莱主演的同名电影来看,感谢中国的盗板事业,终於让我找到了这部20年前的冷门片,儘管原著稍微繁琐难以改编,但电影也最大程度的将这个故事影像化,用著阴冷的基调向观眾们展示了那样一个时代。
史恩康纳莱饰演的方济会威廉,若了解西方哲学史,就知道这个角色是以威廉‧奥坎(William of Occam)为原形,做为最后一批经院哲学时代的学者,正因他的博学及能辨,他在教会及思想史上被誉为"无敌博士"。但经院哲学的时代也是「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的时代,当时流行的思想是以多玛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为主,融合了亚理斯多德哲学,企图用亚式理性推论的方式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因此思想体系之庞大也繁琐异常,
此外,当时思想界也陷入了唯名论及唯实论之争,教会主流的想法是唯实论,即思想理型里的事物才是真正的完美事物,现实中的事物都是不完美的;但也有少部份唯名论的支持者,如威廉奥坎,他反倒认为这些思想中的事物是抽象的,只是些名称,并且,他认为只有我们真正感觉到了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因为一般唯实论者为了使他们的理论能说明问题,不断地给他们思想中的事物加上越来越多的解释及说明,这就是经院哲学的问题,导致越来越繁琐。
为了解决这个越来越繁琐如麻的思想困境,威廉奥坎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思想方法─奥坎剃刀(Occam's Razor, Ockham's Razor),这个思想方法可规纳为一句话「如非必要,勿增实体」,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要领都是无用的累赘,何必去外延出那么多问题解释来庸人自扰,这个方法千百年来也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在任何领域中,若有两个以上方案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即选取最简单的方案就是最佳方案,别将事情复杂化,举个例子来说,你追一个女生,是一直费尽心思大献殷勤让她还不见得爱上你呢?还是直接对她大喊我爱你,如果是选择后一方案,如果失败顶多换来一个巴掌,如果成功那简直又省时又省心思。奥坎剃刀就是这样的思想工具,我们做事时真正有效的活动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它们通常隐含於繁杂的事物中。找到关键的部分,去掉多余的活动,成功并不那么复杂。
这个思想方法也替他带来了麻烦,因为剃刀一出,也如同反对了当时主流阿奎那的神学方法,这个方法让有关神的问题也变成了纯信仰,这是一种要用信心去相信的东西,而不是用理性推论可以推论出来的,將"神"的地位從邏輯推論方法過程當中剃除掉;也因此他的后半生,几乎是在被教会迫害中渡过的,但他在思想史中的成就也就在此,这个方法一提出,导致了经院哲学的崩塌,彻底将哲学思想从神学中解放了出来,成为近代哲学的先驱。
在片子里,1327年威廉带著他的徒弟来到这座修道院;但照史实,威廉这时候正在法国亚维农的教会监狱里坐牢,直到一年后才逃了出来,跑到神圣罗马帝国接受皇帝的辟护,但故事似乎是假设他这时已经被放出来了,因此在片子里有提到他被关在亚维农的事。威廉所属的方济会是一个修会,此修会认为修士必需学习基督在世上时的样式,过著清贫的生活,如此脱离世俗、才能不受世俗诱惑、专心跟从基督;他们也认为修士应该将所有财物都捐给穷人、靠布施行乞过生活。;在片子里威廉与一干方济会修士穿著灰袍,这正是方济会的特点,代表著朴素清贫。而威廉来到的修院,正是以隐修为主的道明会修院,修士以著黑袍为特色。
在这所道明会修院发生连续命案时,修士们起了一阵恐慌,被认为是《启示录》中末世的各中灾难开始来临,这其中只有威廉是冷静的,他观察了其中的相关联处,断定了这一切是人为所造成;我们不必嘲笑那些修士看似的"愚昧",他们所处的时代及环境,会让他们理所当然得往神启方面著想,而威廉在调察时所用的正是剃刀方法,他考察了一切相关联之处,将"神启"这个不可能得出实情的角度彻底从调查过程中剃除掉,而慢慢推论出实情,,由現代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調查方法是理所當然,但在故事發生的那個年代這不可不說是一次人類理性的勝利。
每一桩命案的线索都直指一本禁书,每一位死者都曾看过这本书,这本书就是失传的亚里斯多德《诗学》第二卷,一般认为,《诗学》第二卷是讨论喜剧的(现存的第一卷是讨论悲剧)。喜剧让人发笑,这就与当时道明会的隐修传统,甚至是保守的基督教思想有所抵触,因为欢乐让人胜过苦难,那人类就再也不需要宗教信仰。当时欧州,只有贵族及修士有权接受教育吸收知识,谁掌握了知识谁就掌握权力,知识也让人更有智慧思考事物追求真理;所以虽然看过书的人一个接著一个死亡,但仍阻挡不了更多修士对知识的渴望。
调查到了一半,神学辨论会也开始了,不同修会及教派的代表,以各自的神学意见展开了一场有关王权、仪式、教会贫富的大辩论,上面已述过方济会对於财產的看法,史实上,也因为当时方济会在教会财產问题上与教皇產生岐见;而在仪式方面,当时教会主流思想认为仪式来自上帝,因此凭著仪式就能得救,但威廉奥坎认为人得救主要靠著自己的信心,这也成为后来马丁路德改教运动的思想依据;在王权方面,当时德皇与教皇在一些问题上產生分岐,因此辨论也围绕这个分岐展开,威廉奥坎对於这个问题曾经写过一篇论文主要就在於讨论教皇一个人能否在教会与国家二者中成为合法的至尊;衍生出来的问题就是世俗权威是否直接起源於上帝?接下来就不免產生一个问题:教皇有无权柄把俗界统治权赐给皇帝或君主?他主要认为教会不应管理世俗的事,最大可能的维护了德皇的权利。这些辨论问题事实上是威廉奥坎一生中的经歷所形成的思想结精,原著作者不论时间先后将他的这些思想通通展现在这次的辩论当中,而在电影里面可能是为了节奏感及时间限制只呈现讨论教会财產的一幕而已。
故事的真相是,原来是瞎眼的保守副主教为了怕有人看到那本书的内容,而在书上抹上剧毒,但盲眼副主教必定是熟知书的内容才怕他人也看到,为何容许自己知道内容而不许他人知道呢?一方面基於想要掌握对於知识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基於卫道所產生的傲慢,似乎全世界只有他知道什么是真理,别人都看了都会对教义產生怀疑似的;难道看了书的人不会思考吗?若信仰是真实的,为何害怕这些书内容的挑战。对盲眼主教的描写如同也像是在对今日知识份子的讽刺般,我们知识吸收得更多了,却迷失了方向,但还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產生了知识的傲慢;人都是在不断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前进,但追求到底常常发现你的真理不等於我的真理;你的王道不等於我的王道,在这种情况下若不能解放思想,就形成了一个个的封闭系统无法交流,最极端的结果,就如片中威廉所说的:「要警惕预言家和那些准备为真理而献身的人,因为他们通常会拉上眾多的人与他们同归於尽,经常是先与他们,有时则是替他们去死。」
这是一部以悬疑为载体,其实是在讨论中世纪许多社会政治及思想神学问题的电影,如果看过小说,就知道这部电影有多难改编;原作者是个符号学家,所以原著小说中充满了许多精采符号学方面的推理,电影受限於节奏及时间,已经最大可能的做了改编,但对於看过原著的读者来说仍有美中不足地方,但也算值得一看了。
本片的美工、布景、造型、服饰均高度艺术性地再现还原了中世纪的风貌,给人以真实而强烈的历史感,令人叹为观止。开局厚重,叙事凌厉,情节紧凑,悬念迭起,可惜收官阶段功亏一篑,沦为狗血俗套。4星半。
当时的宗教状态就已经如同现时:狭隘、武断和泛滥,使之成为禁锢自由、人权和知识的最大帮凶;修士威廉“骄傲的自负”不被人所赏识,但却是真正拥有博爱和敬佩之心的体现。
氛围营造甚佳,剧情发展中规中矩,对教会的鞭笞不怎么过瘾,但康纳利对“智慧的傲慢”之塑造可谓迷人。最喜欢两派辩论一节,辛辣够劲。
似乎牵涉宗教的作品十有八九都是讲述宗教的罪恶。小修士不是那么美貌,不过在一堆老修士里他就显得很鲜嫩了。虽然他说少女是他一生唯一的世俗的爱,不过感觉他跟威廉大师实在够萌,记得他好像要牵着大师的手入睡,还有最后看到大师生还扑过去拥抱的镜头..有爱~ 况且威廉大师还是肖恩康纳利!
非常精彩的故事,还有置身于这么有吸引力的场景,并且设置很真实。睿智Master的让人印象深刻。看得出片中的很多费了心思的细节,让影片最大限度的言简意赅,同时又留给观众足够的线索去理解。
看到第二桩命案的时候才记起来我看过原著小说,怪不得之前那么多似曾相识。原著小说太拗口,各种宗教伦理辩论,那时候想译者也是半个文学巨匠了。还好电影中这些辩论少,还有一段超唯美床戏,值了。
D9一股股阴郁的气息,最后的迷宫图书馆毁于一旦,奇妙的知识海洋付之一炬,是否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处反讽?人类永远留不下真正的珍品?
基本还原了原著绝大多数的经典场景,还适时地给出了主要的一些原作者的思想。气氛和人物刻画上也相当契合,尤其是肖恩康纳利演威廉绝对是不二人选,相比之下见习僧的脸过分苦逼,少了原著中的灵气。
终归是有限的……也许 不应该拿来拍吧~嗯~ ///// 2nd 好像合着字幕看纠了些我的误判
半路溜进去看,悬疑宗教史诗气,听闻原著不错。那时的肖恩康纳利
多出来的一星给Sean Connery,老爷子的完美表演把整部片硬生生拉高了一个档。叙事、悬念铺设、推理演绎都毫无胜笔,迁就映像局限的重点偏移导致整体枝干的显著单薄。真正可以赞的地方只有氛围营造。镜头、用光、美指完善了一个“黑暗、幽闭、肮脏、残酷、血腥、神秘、禁欲但淫乱的中世纪”
读书的时候就在想,为什么不能有一本关于佛教教义的悬疑题材经典。《玫瑰之名》原著值得重读,电影倒未必。
和书相比,电影拍得太闷太raw了,那奇特的图书馆还过得去。
三星半,剧情上确实是极为忠于原著的改编,迷宫修士阴谋禁书都是吸引人的戏剧元素,厚如砖头的原著读来都趣味盎然,然而电影版却觉得颇为冗长沉闷,虽然中世纪及修道院氛围营造肃穆厚重庄严,但是总觉得图书馆迷宫显得简陋太多,那些珍贵手抄本珍本书几乎像孩童画册,阿德索选角赶脚也不太合适
理性发展到极致变成了科学,一切生命只是一条条的公式证明。而感性发展到极致,则是一种狂热,就像极端的宗教分子,对于异教徒只有冷面地残杀。如果说前者还只是行尸走肉,痛苦的是灵魂,那么后者是打着拯救灵魂的旗号,干脆否定了肉体存在的必要。两害相较,还是取其轻吧。
Christian Slater演得跟个弱智一样...
对任何东西的排他性狂热都会导向恐怖的杀戮,即使是对神的福祉,或者应该说尤其是对神的福祉。没想到这小说有电影,一个侦探故事这样的流行题材里包裹了古希腊哲学,基督教史,神学争论等等颇为学院派的主题 ,这就是ECO的功底啊。
要警惕预言家和那些准备为真理而献身的人,因为他们通常会拉上眾多的人与他们同归於尽,经常是先与他们,有时则是替他们去死
一个人总是难以对抗身处的时代,周围都是口口声声正义至上的伪君子,被烧死算是幸运了(难道这部也是因为看了小波的杂文才看的)
难得在电影节看了一个故事性很强的作品。充满悬念,也蛮抓人的。面容丑陋的郎-普尔曼,原教旨的疯狂,对知识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