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小人物的呐喊 ——评纪录片《最后的棒棒》 在纪录片中,摄像机就像人的眼睛,它会超越个人来反映现实社会,是当代人审视现实生活的重要窗口。纪录片《最后的棒棒》就用最真实的眼光探寻繁华之景背后的底层小人物。 纪录片中大量使用特写镜头,在拍摄楼梯上的钉子,人物脸上的细纹等都运用到了特写镜头,不仅突出了棒棒们生活环境的窘迫,更描写了棒棒们被生活压迫所留下的皱纹。这样的特写镜头消除了我们在观察隐藏的细小事物时的障碍,并向我们揭示了事物的面貌,这样也揭示了人的形象。《最后的棒棒》将降格镜头,营造出时间更替、沧海桑田之感,同时将城市的繁荣景象与棒棒们所生活的生活环境做对比,更加突出棒棒们生活困苦艰辛以及棒棒们对生活的期待之情。 影片中的音乐一般来说是一种修饰性音乐,电影中的音乐运用不只是气氛营造的艺术需要,还可以让人想起某个年代。一首《时间都去哪了》运用降格镜头,使画面与歌词相融合,唱进了观众的心里,不仅唱出了时间变迁之快,更唱出了在时间变迁中棒棒们不变的悲惨命运。在拍摄拆迁房时,运用极具时代色彩的手机铃声将观众拉回那个时代,而刘三姐的电影光盘和老黄唱的歌,不仅丰富了画面内容,更增添了一股地方色彩和年代感,也营造了一种棒棒在历史长河中延续不断之感。 《最后的棒棒》运用单线结构加之以点带面,通过何苦的视角介绍了老黄、河南等棒棒的生活,通过以点带面透露出过着怎样困苦生活的棒棒并不是一个两个。直接运用参与式结构,导演何苦参与棒棒大军,更加真实的发掘了事件的面貌,不仅还原了当时场景的真实,更增添了纪录片的可信度。全程采用导演何苦自己的解说词,虽然字音不如其他纪录片标准,但呈现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感,同时也将何苦自己参与棒棒大军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解说词的方式直接道出。 著名影星巩俐说过“能打动人心的电影便是好电影”,而纪录片《最后的棒棒》正迎合了这一种说法。历史见证岁月,见证年华,更见证了棒棒对于重庆对于整个中国发展历程的重大影响。《最后的棒棒》以一种最真实、最独特、最细腻而又典型的方式将棒棒的形象深深印刻在观众心中,撞击了观众心灵最深处的情感。棒棒们在困苦生活中仍负重前行的精神,正代表了中国精神,正是他们这样的精神,才筑成了当今的重庆,才筑成了如今的中国。他们属于第一代农民工,而他们又是中国农民工中最典型的代表。他们是被时代遗弃的人,可他们才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功臣,这部纪录片想要让观众了解的是在繁华的表面下还存在这样一群生活于底层的小人物,是对中国社会的彻底认知,也是唤醒中国同胞们的人文情怀。
作为1个土生土长的重庆人,无法相信这部电影在重庆的电影院只有那么1、2家的排片。
买票之前就做好了难受和会哭的准备,毕竟每1次从他们身边路过,我是不敢去多看他们两眼的。不是嫌弃不是瞧不起,是不忍。
是知道他们生活很艰难,也许1天到晚接不到1桩生意,身上的衣服破烂不堪,居住的是什么样的烂尾楼。
就像影片里说的那样,现在还在这个行业里的棒棒基本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年轻1些的人不愿意来做,觉得累又赚不到钱。
好不容易攒的钱,被骗,被偷。或是生病医治,或是家里的孩子读书上学。1个老棒棒说他想把家里供2个大学生出来。
他还觉得,这个社会大学生还是很厉害。
我有时候会笑,现在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
在重庆,从小听到大的1句“你不好好读书,以后就只能去当棒棒。”
可对于他来说,大学生是唯一脱离农村的出路。
目前,除了朝天门,重庆最大的批发市场还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在大街小巷几乎是见不着了。
也感谢何苦导演,去记录这样1个社会最底层人群的生存状况。
这两天把这部纪录片看完了,相比较大部分经过加工渲染的片子,他的纪实和真实更能触动,也是我迄今看过的最好的片子。导演是名退伍军人为了深入拍摄棒棒的生活状态与他们同吃同住一起做棒棒这个职业,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早已经慢慢在淘汰了这个靠力气吃饭的苦力,但是镜头恰恰就是记录了这群不为人所知的群体,让我感觉原来生活还可以如此不易和艰苦,生活中大部分人所经历的痛苦和不易如果与之相比那真是太微不足道了。这个片子也可以是给涉世未深,对人心人性的了解以及对生活感悟的不同人的最好启迪,在我看来真实性才是最好的记录。真的强推✨ 看完这个片子最后从头到尾逛了下导演的微博,其中主人公之一的老黄已经在去年三月份离世了,命苦了一生的人也苦得相当有骨气,但也反应了背后中国人对待生活百屈不挠的精神,希望他的下辈子能过得甜一点[玫瑰] 还有被骗过的老杭,钱都被一个自称能办老年卡的人拿走了,但是那个骗子看过了这个影片,后续又去了他家门口把600多块钱还了回来,还写了封忏悔信。不禁让人唏嘘善良其实是可以唤回良知的,人的本性本质其实还是善良的,就当是老杭的2000多块钱买回了骗子的良知。 电影的素材也可能都没有这么戏剧化,因为他就是源于真实,那个能触及到人心最深层的东西❤️
写了这么久影评没想到影评也要更新。主要是评论区有人说采访过主创,确定电影里那段并没有打广告。我觉得既然是事实就有必要澄清一下,也以免其他人对电影里的桥段误会吧。所以我也更改了一下评分。
我没想到一个自己看完电影的评价引起这么大轰动。谩骂和“你行你上”这种论调在评论区蔓延,甚至有人私信骂我事后还把我加黑名单。我是冲着剧集的名气去看的,但是观众没有事先看剧集版的义务。电影也不应该是剧集版观众的所谓情怀的纪念处。我有权利在我观看完它的第一时间表达我的观点和质疑。也很开心能有人愿意和我心平气和的讨论。影评的言语确实有过激的地方。了解了一些以后“消费”这个观点确实偏颇了。但是大部分依旧是我现在的看法。怎么骂我我也不可能改变。觉得我装逼也好,傻逼也罢。我是无所谓的。这就是一部不及格的电影。不要跟我扯导演多努力,感觉控诉我的人下一秒好像就要为导演的精神哭泣了。拍片子谁不努力?就他一个人努力了?作为观众有权利只看结果。我实在是没听说过电影评分还有给鼓励分的。
……………………………………………………………………
这一阵国产纪录片终于获得了大家的重视。《22》口碑爆棚, 《死灵魂》也获得了很多的注目。坦白说,这两部历史题材的片子,最大的优点是真实和克制。但长达八个多小时的《死灵魂》走向了一个极端:毫无结构可言的流水账。 《22》相对好一些, 但也比较糙了。可我宁愿花八个多小时看一部只有史料价值,毫无艺术价值的片子。也不愿意看一部充满主观色彩,刻意煽情的片子。 我没看过剧集版,所以就只针对电影版而论:烂,没边际的烂。 基本问题就这么几个 1.摆拍明显 纪录片的灵魂是真实,没有或者极少有拍摄者的介入,更不要说引导了,简直是匪夷所思。说它是电视剧它又有点纪实, 说它是纪录片它又不配(明显有演的成分)。 不伦不类。
2.煽情刻意 我欣赏克制的导演,他们的主观目的没有那么强烈。 《22》和《死灵魂》都是克制到令人发指的地步。要知道一个是慰安妇题材,一个是文革题材(后者还是个受法国资助拍摄的片子)。想要鼓动点什么简直太容易了。可是导演并没有。这段时间的很多文艺片佳作,比如《嘉年华》,比如《暴雪将至》,比如《暴裂无声》。都是我很欣赏的克制风格。这样的作品反而震撼人心。纪录片更应该如此。大段的使用音乐,大段的闪回,大段的煽情剪辑。坦白说,我很恶心,纪录片是绝不应该出现这种东西的。 3.旁白做作 4.结构混乱 可以说是根本没结构。这是在真实记录棒棒们的生活吗?后半部分严重脱节,跑偏的吓人。强行安排圆满结局升华到社会主义好,生硬,突兀, 又令人作呕。 《22》里面的慰安妇,没有政付扶持, 生活贫困。片子还是上映了。《药神》里又是讥讽警察又是讥讽医药代表,依旧上映了。 《邪不压正》里多个大尺度场面,也是上映了。我不懂有什么必要以一种自杀式的做法去鼓吹意识形态,你温和一点,我都能接受。
5.出现硬广
不想再说了,这个看的人都会发现。一个纪录片接广告,请问导演是何居心? 写在最后: 我觉得一部电影,技法上的东西要合格,这是最最基本的。这种东西也完全涉及不到所谓的广电审查。 你的结构完全混乱,你连真实都做不到,, 你疯狂的煽情。不好意思,这是归咎不到广电总局身上的。这只能说明导演是一个不合格的导演。 外国环境自由,有没有不知所云的大烂片呢?太多了,数不胜数。自由不等于拍好片。伊朗审查比中国严苛, 《一次别离》拿到了奥斯卡。严苛不等于拍烂片。别总甩锅广电,不及格电影就是不及格电影。不要屎吃到嘴里还觉得香,不要总给感情分,素材分, 鼓励分。不好的纪录片是对拍摄主体的不尊重。棒棒就要消失了,却还有人想着去消费他们,我们应该愤怒而非赞美。
也许是没有看过完整的片子的原因,我觉得这一部就拍的挺好的。收藏了有很久,就是最近在《机智的上半场》里看了有关于采访棒棒的记录,我才想起来这部电影。纪录片足够现实,棒棒一群人也代表着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虽然有像何南那样的不务正业的赌徒,但是也不乏辛勤劳动之辈,而他们则值得尊敬。看电影时候弹幕也有说,摄像机棉签好办事,只不过不可能每个穷人都配备一台摄像机。看这个电影,我知道世界上还有比你苦难很多倍的人,他们都在努力拼搏着,我们就没有什么资格退缩气馁了,顶多是,拍拍身上的灰尘,再次前行。
看电视剧版纪录片时,就感触颇多。
后来看到官博说电影要上映了,买了点映场,是个16人座的小厅,大概来了一半的人,安安静静的看完了全程。但不知是由于屏幕本身的原因,还是影片的原因,大屏幕上的画质并不是很高清,有一点模糊,但又不是模糊。就像眼镜上起的一层薄薄的雾。看得清老黄脸上的胡渣子,也看得清河南眼睛里酝酿的情绪。
也许看得太清楚反而不真实,这一点点的模糊感更能让我感受到现实吧。
电影版比纪录多了一些镜头,主要是这几年主人公们后来的生活,也算是给广大牵挂着主人公的境况的网友们一个交待了。
唯独没有老金,如果说影片的男一是何苦、老黄;男二是老甘、老杭、河南、大石;那么老金就是友情嘉宾了。
人生就是苦苦甜甜,有的人一生苦,有的人一生甜。苦人不明白甜人为啥会买两位数的矿泉水,甜人不明白苦人盯着他的空矿泉水瓶要做什么。
苦
出身苦
老黄,以地主儿子身份降生,也因地主儿子身份遭人非议。因为赶上了解放,被压迫的人民终于尝到自由的滋味,团结起来一心想要推翻地主,只要沾上地主二字,都是被批斗的对象,更何况地主的儿子。因为超生罚款,还到东北挖了三年煤才还清了债务,回来后老婆跑了,女儿嗷嗷待哺,没得法进城务工当棒棒。
河南,河南人,也算是出身苦吧,母亲改嫁继父殴打,十来岁逃出了家,一路颠沛流离,最后停留于重庆,没有身份证,也没有人知道他真名,大家只好用他的故乡名作为代号称呼他。电影里河南的名字改为了何南,这更像一个有名有姓的人,与导演同姓,不知道是不是希望何南能像导演一样自食其力的生活还是仅仅方便英文字幕的翻译。
命运苦
老甘,用影片的一句话总结就是因为一个女人和两个小偷改变了命运。如果当初和那位女子成了家,说不定现在儿孙满堂。如果第一个小偷失手,说不定现在小卖部风生水起。如果第一个小偷失手,第二个小偷…人生哪,哪有这么多期望性好的如果。
老杭,一句话总结套用老甘的,也是因为一个女人,两个小偷变为一个男人,而改变了命运。如果老杭当时的西瓜刀一刀子手起手落砍掉了那个奸夫的头,说不定现在还在逃亡。如果西瓜刀失败了三棱刀上场一棱子刺穿那个奸夫的屁股,说不定现在也在逃亡。如果西瓜刀三棱刀相继失败,那还有最后的弹簧刀,小巧便携,一刀子捅进那个奸夫的肚子,说不定现在就在吃劳饭了…人生哪,哪有那么多绝望性坏的如果。
生活苦
大石,年轻时入城,靠着自己的努力在城里拥有一方栖身之所。主职二房东,却也不得不在凌晨挑煤,在深夜贴小广告,面对拖欠了1800元房租的河南时,也无法强硬的逼迫他交租,因为大石深知大家生活都苦。
老金,靠住桥洞和捡食垃圾为生,后来投奔老甘,改善了生活,以捡食剩菜为生。大石和老金同为生活苦的人,前者为家庭的温饱,后者为个人的温饱。
大石,颧骨饱满,眼睛贼亮。
老金,颧骨饱满,眼睛贼亮。
我相信他俩都一样对美好生活有所期望,眼里有光,未灭。
全片最让我感慨的角色—妻子。
女人
老黄和老杭的女人都是趁自己外出务工时跟着别人的男人跑了。我不站在道德层面去谴责什么,我也不是当事人,那个年代的贫穷男女成为夫妻,更像是动物原始的本能。雄性以展示自己的亮丽的羽毛吸引雌性,或以自己扑捕杀到的猎物诱惑雌性,雌性为了有更好的条件孕育下一代,择强而生。
大石有一位不离不弃的妻子,一直在料理维系着家庭,并为大石生有一子一女。所有人当中,无疑大石的生活是最完整的,有妻有子,还有孙子。大石在女儿的升学宴时,老黄和老杭还蹲守在五一路的涂料店门口;大石在自己六十寿宴时,老金或许在美食城捡剩食。
老甘是个单身汉,最喜欢看刘三姐,幻想的妻子是村长的女儿。在老甘的预告片里,老金来找他,拿出手机说看嘛,奶子都能看得清楚这么大一个。老甘说,我看的那个有馒头那么大。这一段在电影里没有播放,可能涉及的话题敏感,想要让这部片子男女老少都能观看,这段的出现便会尴尬,可这却是尴尬的现实。食色性也。
隐形的翅膀很少见,隐形的门槛随处可见。
阶级
人人平等,指什么。出身?地位?身高???
不可能的,搁不平的。有的人终点出生,有的人子承父冠,有的人一米八三。
在电影院观看时,老黄伸手去掏厕所的画面虽然被打了码,但我还是别过了头,老黄说有没有纸板垫一下,雇主说没有。
能做到平等的就是人与人的态度。
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只要精诚团结、共同奋斗,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梦想的步伐…
新时代
电影最后升华了主题也交待了大家的近况。
大石的女儿已经工作了,给大石按摸肩膀,眼泪掉到肩膀上的伤痕上。
老黄摊在女婿买的新车前“碰瓷”,说:房贷才还完,又去买车。
老甘回到了老家,开始务农,村主任劝他去敬老院,他说我有手有脚,不去。
河南成为了网络吃播,生生的吃垮了一个网红公司,画面又回到他躺在一张凌乱的床上,手上握着扑克。
老杭…对不起…我记不得了…TT
老金出现在电影的台词里:老金拿了十万拆迁款去海南开废品站了,因为那里捡瓶子没有淡季。
苦尽甘来的。
(图片截自于电视剧版纪录片和预告片)
作为一部纪录片居然剧情连贯又热闹 好像看了一集雾都夜话哈哈哈 被大重庆人民的乐观爱国精神感染 丁点儿都没遭煽情到可啷个办喏
第一次令我看到半途忍不住退场的片子,没看过高分剧集版,不知道从剧集版到电影版中间经历了什么断崖式下跌,毫无节制的煽情配乐、做作旁白和慢镜头特写(尤其是对导演本人工作场景颇为自恋的慢放)恍惚让我以为在看某档不入流的地方台苦情民生节目,本该更利于表现真实感的粗糙杂乱的镜头下竟然混入拙劣表演痕迹外露的疑似摆拍场景,这是对棒棒这一边缘职业最刻奇、最廉价的展现甚至是消费,充满主观先入为主的自怨自艾自我感动,却丝毫不能令我产生共情,尽失纪录片的操守。去看看《大同》是怎么拍老百姓的人间疾苦的吧。
很多对话明显是后期配音,一些应该就是摆拍,有念台词感,很“土”,很“正能量”。。感觉也并不是只出于“求生欲”,不光政府,几乎所有人都很正能量,生硬但也很难说完全不真挚。。怎么讲,我微信里从搬家师傅到中介小哥的朋友圈确实都很正能量。。拼死干活的老棒棒终于等到女儿还上房贷的一天,然后女婿立刻贷款买了辆好车,但女婿也不是好吃懒做,只是这个时代吧。。劳动人民和唧唧歪歪的知识中产是平行宇宙吧。。
难看死了,各个棒棒间跳来跳去,到最后我都差点没分清老黄老杭。音乐莫名其妙乱配乱剪,把导演觉得孤独的悲情的一股脑倒进来。就当是转业干部导演又要当棒棒又要当包工头还要顾拍摄,乱不过来吧。结尾更是捶捶后背揉揉肩的春晚合家欢大合唱,直至厉害了我的国。爱奇艺给2.6万不错了,如果上映没捞到几块票房,何苦还是听赏识他那位老板的,回工地吧,“拍纪录片干啥”。
素材拍的其实还不错,导演技法有待提高,尤其是这个莫名其妙的结尾,与影片主题毫无关系的吹捧,实在无法理解……
今天下午请了三个小时的假,深圳下着暴雨,刮着台风,打个摩的去看的,浑身湿透了,6点看完回来公司,加班到现在。你说我对这部电影是怎样的热爱
非常真实了~不谈技巧,胜在朴实~重庆特殊的地形地势特征和城市建设的速度在那个年代孕育了一个这么特殊的职业。
可能排不上最难看的纪录片,因为它几乎在实践一切能搞砸一部纪录片的方法。作为「胡乱闯入电影院的视频」,肯定是这几年最糟糕的观影体验之一了。那些鼓吹叫好的大号们,你们等着
算不上一部好的纪录片电影,但愿意打个高分。至于那些打一星的,这一部至少比爱情公寓还有筑梦电影圈高出不少吧
前半段挺好,“哀民生之多艰”;后半段秒变“厉害了我的国”。对不起,这画风的突变,我有点儿难以接受。
一言難盡。題材滿分,節奏不對(主要是剪輯太有問題了!),結尾為什麼要插入紅專正的尬調子,anyway 還是適合 docu-series 的形式……
灾难。很害怕毫无天份和水准但却很实诚的人。最差的纪录片手法,大量滥情的慢镜配乐煽情;大量的摆拍为了达到导演怜悯的目的;毫无用处的重庆航拍城市过场夜景;做作的导演画外音和时代回忆。拍摄不是为了感动自己,而是把他们展示给我们看就够了。导演脑子完全没条理,不懂剧版怎么有9.7分的。
它当然不完美。甚至我都不敢说“这部纪录片好看”。这部片其实就导演一人在折腾,演员表都木得查!但是一个棒棒收到百元假钞之后,某次想偷偷换给一个女顾客。被年轻的女子发现了,一顿数落,最后撕了假钞,说算了算了,看你年纪大了,算我换给你了。老棒棒站在那里,也不辩解或骂两句给自己挣回面子。他就是站在那里,手里捏着找回的零钞和那把被撕成碎片的红色假钞,眼里都是泪。镜头这时候一直停在他脸上。这是我全片里最难受的十几秒,心里大喊:别拍了!别拍了!!……
没看过纪录片剧集版,但被剧集版9.7分的高分骗进了电影院,这就是一场灾难,非常糟糕的观影体验,看上去应该是导演混剪了不少剧集版的素材,强行摆拍加后期配音对口型,配乐煽情卖苦的功能更是被用到了极致,没多少人物就被导演拍的那么混乱,最后直接把《最后的棒棒》混剪成了《厉害了,我的X》。作为一部纪录片,结果没见现实,只看到一幅谄媚的姿态,导演的意识形态从一开始就凌驾于一切之上,如果抱着这种态度做纪录片,那何苦要非要拍呢。
没看过9.7分的剧版,可能重新剪辑确实带来一些瑕疵,不过可看性依然挺强的。每个时代都有被遗弃的一群人,支持有心的导演。导演何苦这个名字也很应景,何苦呢?应该是一种责任感吧。
不否认当年导演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衷,也尊重这个职业群体,不过建议还是去看13集的剧集版。
老一批,但不是最后
真实到残酷的底层众生。既感概,又叹息。曾经在重庆呆过几年也曾在车站叫棒棒扛过行李的我,更是别有唏嘘。为了拍一部纪录片竟然真的当了一年棒棒,这样的导演值得钦佩。虽然略生涩,记录比拍摄技巧更重要吧。如果没有后半段的某种拔高,应该更好。2018.08.08 成都峨影1958电影院
尽管镜头剪的有些碎,素材也有拼贴之嫌,“城市”与“乡村”的画风割裂,还有部分是明显的摆拍;尽管后半段(大概是为了过审吧)强化了正能量,增强了光明尾巴的亮度,但还是被这么一群默默的底层劳动者有所打动,生之不易,活之艰辛,却依然顽强地生着活着,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而这与导演的拍摄技巧无关。。。
作为一部纪录片,同期声和现场声都太少了,可能是录音设备的问题吧,很多画外音甚至现场对白都是配音的。很多这样的画外音实际上是为了配合叙事,而这样的刻意叙事有点太多。反而是像换钱的段落挺好的,没有配音,也真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