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
农村不是想象中那么美好,也不是那么恶劣。善良的哈迪兹孤身一身,母亲垂危,常日卧居病榻;她采蜂蜜、养蜜蜂,对自然的赐予无比感怀,却又被临时迁来的一大户移民冲击了本就支离破碎的生活于是,。生活中唯一的一点和谐——来自和自然共处的那部分——也被利欲熏心的商人和一心养家的农民邻居搞得面目全非。孤独、苦痛,如此不公……
纪录片定是积累了好久的素材,才能剪出平淡中剧情斗转而张力十足的片子。对于这些冲击,也未过渡强化,仍然是生活的样子。
剧组定是知道哈迪兹的母亲要去世,拍摄中“撑到”这一刻,好在未加渲染,但仍然将我们已有的伤悲直接呈现在剧情中。不必如此,但也无可厚非。
很难相信《蜂蜜之地》是纪录片。
它有剧情。当然,讲故事的纪录片很多,可起承转合有如《蜂蜜之地》般工整的吗?大半故事片也没这等水准。
镜头里的人太自然。说他们不是演员?确实,他们没演员好看,可导演能教,就像《罗马》里的女佣。
好比《一个都不能少》,《蜂蜜之地》一定是大师执导的素人电影。
赶紧查查百度、豆瓣,导演塔玛拉·科特夫斯卡、卢博·斯特法诺夫,没印象,一点儿印象也没有。两位都是北马其顿人。北马其顿?这个欧洲角落的存在感,似乎仅来自邻国希腊间歇爆发的声讨。
出乎意外。然而,籍籍无名不是拍不出好片儿的标签。
《蜂蜜之地》何止一个“好”字了得,它简直树立了纪录片的一种典范。如果它真是纪录片。
讲人讲事的纪录片,可以拍得比故事片还有故事。前提是,敏锐意识到所摄人和事的戏剧性。基础是,三年跟拍,超过两千小时素材积淀。还需要些技巧,一,用拍电影的心摄影;二,不要影响拍摄对象,让他们把拍摄者当草木砖石般的存在。
尽管,创作团队——两个导演、两个摄影师、一个剪辑和一个音效师,做好了全部,仍难相信《蜂蜜之地》是纪录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说的不就是《蜂蜜之地》?它如果是纪录片,肯定是天成之作。像蜂巢流淌出的蜜,晶莹、柔滑、甜香,如此美好之物是一群“嗡嗡”的杰作?是,也不是,是自然的恩赐。
看过《蜂蜜之地》,想有位养蜂的朋友,想知道咬一口带蜜的、黄澄澄的蜂巢什么滋味。
一、女主的现状
我们至今与她保持联系。我们在旁边的村庄买了一个小房子送给她。她有一两个兄弟在临村,和家人在一起也是她的愿望。
二、故事背景
二十世纪初,奥斯曼帝国时期有很多土耳其族裔迁到马其顿地区居住。
二战后,马其顿属南斯拉夫的一部分。五十年代,南斯拉夫和土耳其协议,互换在对方国家居留的本族人。所以马其顿有很多村子一下就搬空了。故事的女主角就是没有回土耳其的土耳其裔,她的村子里只剩她一户。
故事中搬来的新邻居是一户游牧人家。他们的来源不明。
三、故事是否有剧本,又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本来的打算是拍短片,拍摄有关该地区的环境——因为河水改道,村庄的变迁。几年前我们先遇到女主的哥哥,他也养蜂,后来我们才见到女主。
我们最早拍摄的镜头之一是女主打开蜂巢,说‘我拿一半,留给蜜蜂一半’。这启发了我们把它用做一个主题。(这也是联合国提倡的一种环保理念)
一开始六个月我们只拍女主和她的母亲。我们等着故事转机。当游牧邻居搬来,我们意识到这是明显的冲突。从这儿开始,我们有了故事情节,这场冲突也是第二个主题。我们拍了他们两户人家一百多天。
在片中我们也想取得平衡:一半关于自然,一半社会。
从最开始有想法到成片,前后拍了三年,有两千小时的影像。
四、创作人员
两个导演、两个摄影师、一个剪辑、一个音效师。平时只有四个驻扎在那个村,因为没有水电食物,大家需要轮班。
蜂蜜好鲜美。
期待已久的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就要来了。 除了大热影片之外,本次奥斯卡入围名单中,还有不少冷门佳片值得一看。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影片,拿下了本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最佳国际影片两项重磅提名。 奥斯卡最强黑马,说不定就有它的名字——
Медена земја
导演:塔玛拉·科特夫斯卡 / 卢博·斯特法诺夫 主演:哈蒂兹·穆拉托娃 / 纳齐夫·穆拉托娃 / 侯赛因·萨姆 / 柳特维·萨姆 上映日期:2019-01-28(圣丹斯电影节) 片长:87分钟
影片由北马其顿选送,豆瓣8.8,烂番茄新鲜度99%,曾荣获圣丹斯电影节世界电影单元纪录片评审团大奖。
《蜂蜜之地》无疑是纪录片中的异类。 它既没有对被摄者的采访,也不存在直接的观点输出。 主人公自始至终暴露在镜头的注视之下,却从容至极,不曾向观众瞥去一眼。
我们就像在观赏一部剧情片,聚焦采蜂人哈提兹默默无闻而又熠熠生辉的岁月。 看她数十年如一日的生活轨迹,是如何被“不速之客”无情地搅乱。 时而愤慨得拍案而起,时而心碎得泪流满面。
那种寡言却有力的情感冲击,于纪录片而言实属罕见。 在成就其独特的同时,也不免让一些专业人士怀疑起了它的诚意。 但要我说,真诚与否,很容易判断。 看看主创团队的实际付出和心路历程就知道了。
短短87分钟片长的背后,是三年的实地拍摄和2000余小时的影像素材。 影片的问世可谓来之不易。 两个导演、两个摄影师、一个剪辑师、一个音效师,便是创作团队的全部成员。
取景地——北马其顿某荒无人烟的村落,更为拍摄平添了几分难度。 那里没有电力,人家也少得很。 拍摄团队在村子里一呆就是三年,目睹了一种古老文明的消逝,也陪伴哈提兹渡过了她人生的一段“寒冬”。 耗费大量的精力去制作一部也许终将无人问津的电影,需要强大的信念作为支撑。 我想,再没有人比这群来自巴尔干半岛的创作者更真诚了。
起初,他们只是想拍一条河。 河流改道,村庄迁移。 这本该是一则有关当地生态的观察报告。 但没过多久,他们遇见了土耳其裔的哈提兹。
她已年过半百,却尚未婚嫁。 和半盲、抱恙的老母亲相依为命,难免争吵,亦不乏温情。 整日奔忙,哈提兹手头虽然拮据,倒也自得其乐。
当然,主创最看重的还是她的身份——欧洲大地最后的养蜂人。 她常年奉行“取一半,留一半”的采蜜原则,从不逾矩。 于是,两位导演决定围绕着哈提兹和蜜蜂互利共赢的相处之道,拍摄一部环保主题的纪录长片。
哈提兹的日常生活波澜不惊,无非是茅屋和山崖的两点一线。 白天,她往往只身一人,徒步登上峭壁,敲开岩石,采集蜂蜜。 纵使风再大,路再远,也得往前冲。 毕竟,蜂蜜是她唯一的经济来源。
也是由于此,哈提兹对蜂群怀揣着敬畏和感恩之心,永远不忘给它们留下充足的蜂蜜。 暖融融的夕阳下,哈提兹撩起面网,任蜜蜂在指尖停留的剪影便是这段关系最美好的见证。
等采集得差不多了,哈提兹就搭车去集市上卖蜂蜜。 她的蜂蜜纯天然,疗效好,自然不愁卖。 一瓶蜂蜜能赚十来欧,也让她有底气买罐染发膏犒劳自己,再买把小扇子哄母亲开心。
没错,除了采蜜,哈提兹的另一项主要任务就是供养年近九十的母亲。 这对母女的脾气很像,都是直肠子的人。 所以,两人共处的场景总是让人忍俊不禁。 刀子嘴、豆腐心的哈提兹常常直呼母亲“女人”,叫她好好吃饭,乖乖听话。 母亲则几乎每一次都会调高嗓门,据理力争,不甘示弱。
总而言之,俩人是谁也不让谁。 可即便如此,哈提兹仍旧悉心地照看母亲。
不管拿到什么好东西,都第一时间跟母亲分享。 她从没想过抛下母亲,离开村庄,找个伴侣,共度余生。
至于母亲,虽然动不动就嫌弃哈提兹准备的食物不好吃,但也会捧着女儿的脸,吻个不停。 她还安慰孝顺、善良的哈提兹道—— “你会找到如意郎君,我们都将安全无虞”。
如若没有意外发生,她们确实可以就这样安然地过下去。 但令母女二人和摄制团队都始料未及的是,一户游牧家族的闯入成为了哈提兹的噩梦。 这家人来自土耳其——一对父母,七个孩子,还有成群的牛和鸡。 他们在喧闹声中登场,打破了村落的宁静。 可哈提兹首先感受到的,却是她渴望已久的生机。
她喜欢那些调皮但生动的孩子。 邻居搬来后,跟孩子们玩耍成了哈提兹除采集蜂蜜、照顾母亲而外第三件乐在其中的例行公事。 她和孩子们一起欢笑,一起唱歌,一起听电台,一起荡秋千。
她露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柔和而鲜活的一面。 在许多不经意的瞬间,她或许把自己当成了母亲。 所有无从释放的母爱,都被一股脑地付给了这群可爱的孩子。
渐渐地,哈提兹和孩子们的父母熟络起来。 邻居家的爸爸侯赛因看哈提兹的生意做得不错,也开始学着养蜜蜂。 孩子们让哈提兹体味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她便将养蜂的秘诀倾囊相授。
但她一定不会想到,两家人亲密无间的情谊居然会因一个驱车而来的外人走向破裂。 蜂蜜采购商贪婪、狡猾,想尽一切办法说服侯赛因一次性卖给他远超生产能力的蜂蜜。 哪怕其中埋葬着蜜蜂的尸体。
被逼至穷途末路的蜜蜂彻底失去了控制。 不但把侯赛因的孩子蛰得鼻青脸肿。 还逃到哈提兹家的蜂巢抢食,害死了她的蜜蜂。 无妄之灾落在哈提兹的头上,甜蜜的果实却被批发商一把夺了去。
面对哈提兹的质问,邻居家的夫妇选择逃避。 他们不肯承认,是自己的过错间接地害了哈提兹。 更有甚至,侯赛因为了种草喂牛,不惜放火烧树。 还和商人合伙捣毁了哈提兹给蜜蜂安的新家,偷走了她的蜂巢。
唯一没让哈提兹寒心的是侯赛因家那个能干的男孩。 他经常跟哈提兹一同上山采蜜。 认同“取一半,留一半”的理念,看不惯父亲急功近利、不择手段的样子。 即使是在两家人彻底闹掰后,他依旧站在哈提兹这边,陪着她到处找蜂巢。
哈提兹多希望这是他的儿子。 她想为他庆祝人生的每一次胜利,亲手递给他每一块香甜的蜂蜜。 她还曾坦诚地告诉孩子:“如果你是我的儿子,事情也许会不一样。 ” 在篝火的映照下,那张布满沧桑的面庞诉说着深不见底的忧伤。
可他不是她的儿子。 五十头牛病死后,侯赛因一家搬离了这座村庄,哈提兹也告别了她理想中的儿子。 摄制组没有给出关于牛群病变的解释,亦没有继续追踪这家人的动向。 但我很清楚,他们将抵达另一片尚未开发的土地,开始新一轮的掠夺和破坏。 养家的压力固然是借口,却不足以抵消其对环境的剥削所引发的灾难。 因此,自然的惩罚依旧会不由分说地降临,就像这次一样。
无论如何,他们至少暂时逃走了这片被他们一手摧毁的土地。 可我们的主人公哈提兹却仍被困在这里,无处可去。 她没有蜜蜂也没有牛羊。 在一个不期而遇的冬日里,就连母亲也离她而去了。
紧接着,她在烛火中痛哭失声,念叨着没人能听懂的话语。 火光明灭中被丝巾围裹的脸孔有如油画,被泪水沾湿,透出一种不合时宜的美感。 与此同时,我注意到,她脸上的悲伤和绝望正在悄然隐去。
果不其然,擦干眼泪后,她再度踏上孤独的旅程,誓要守护这片苍茫大地。 原来,哈提兹远比我想象中的执着和坚强。 我突然回想起她用叶子捞起落水蜜蜂的一幕。 这个相貌平平无奇的女人,不但温柔、细腻,更心怀大爱,有着拯救苍生的胸襟。
影片的最后,我欣喜地看到她重新登上冰封的峭壁。 娴熟地挪开一块岩石,取出新鲜的蜂巢—— 那长久以来被她虔诚地称作“上天的恩赐”的东西。
哈提兹的这些年,实在太不容易。 但春天就快要来了。 漫漫冬夜终将过去,她和春天有个约定。 我相信,请你也务必相信。
*本文作者:kiwi
这是更名为北马其顿之后的这个巴尔干小国,继《暴雨将至》后第二次进入奥斯卡视野,且破纪录的一下拿到最佳纪录长片和最佳国际电影两项提名。前年,倒也有过关于中国高定设计师郭培的一部纪录片《明黄禁色》,代表新西兰申报过最佳外语片,但并未获得提名。
《蜂蜜之地》记录了巴尔干山谷里一对老母女安静的终时守候。母亲几近失明又半身不遂,每一次伸张都像是将要了老命般痛苦而吃力;女儿年过六旬,迄今未嫁,常年从树林里刮取天然蜂蜜,以换取微薄生活来源。早自二战后,南斯拉夫和土耳其就开始了人口互换,而母女俩就是始终没搬走的土耳其人,甚至于整个荒芜的村落里也就只剩下她俩和几只猫,与外界唯一的联系,是女儿偶尔去首都斯科普里的集市上卖蜂蜜。 一家可能是阿尔巴尼亚裔的牧民吵闹着闯入,山谷喧嚣着愉快起来,也从生产资料到生产方式上产生矛盾。始终更懂蜂巢规律的女人注定是这儿的主人,也注定被山谷永远束缚。牧民离去,这个被世界遗忘的角落里,依然只剩下两个老妇和几只猫,以及四季交替中亘古不变的山谷声响。 这种有着民族学背景的生活流记载,也是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常见题材和景象。当然,北马其顿的制片人拍得更精致、清晰,并饶有诗意。对于看惯了欧亚文艺电影或新闻题材纪录片的学院评委,这类纪录或许给他们一个陌生而新鲜的异域吧。
《舌尖上的中国》有集讲了一对采蜂人夫妻的故事,每年清明时节之后,他们便会开始在全国各地追逐花期,一年有十个多月奔波在外,说起当时嫁给丈夫时的场景,妻子笑着说,丈夫许诺要带她从事一项甜蜜的事业,她却未曾想到如此辛劳。
前几天看的纪录片《蜂蜜之地》的海报也是如此具有“迷惑性”。纯净没有杂色的天空,飞舞成群的蜜蜂在蜜一般丝滑油亮的暖橘色中围绕在女主人公身旁。甚至的观看的过程中,我也常常沉醉于壮美的风景,忘记这是部历时三年拍摄而成的纪录片,不想承认痛苦、死亡是真实存在而非演员反复琢磨表现出来的。
作为欧洲最后一个女采蜂人,喀迪斯与年迈半盲的母亲居住在马其顿近乎废弃的村庄,贫穷和疾病是伴随她半生的事。她去悬崖上寻找蜂巢,带回家附近的岩石洞内耐心等待蜂蜜成熟丰收,在取蜜时恪守着“取一半,留一半”的准则,再带去集市换取刚好够照料她和母亲两人的钱和日用品。
如果这部纪录片仅仅只是如此,恐怕不会获得世界电影单元纪录片作品的陪审团最高奖,是一户游牧家庭的到来让故事多了冲突性。想要赚更多钱,不愿恪守“取一半,留一半”的准则,这户游牧家庭肆意采收着蜂蜜,甚至连河道上树干里最后的蜂巢也不放过。粗壮的树干可以支撑人在上面走动,却阻挡不了电锯的砍伐。他们养的蜜蜂同时也害死了喀迪斯岩洞里的蜜蜂,两家人起了争执。游牧家庭想要赚更多钱,喀迪斯却失去了生计来源。
连续三年2000多小时的素材让导演可以从容自然地讲述这样一个令人惋惜的故事,与那么多超级英雄题材的电影相比,这偏僻村庄里喀迪斯面对卧病在床的母亲流下又急着抹去的眼泪实在显得渺小,只是这眼泪里藏了太多的委屈和迷茫,每一滴都真实让人揪心。而我更知道,在担心生计问题之外,喀迪斯也关注着那些死去的蜜蜂,这才是她与那户游牧家庭本质的不同。在她眼里,人、牛、猫和悬崖上的蜜蜂,都是同等的生命,因此她会救下一只落水的蜜蜂,会关心烤火的小猫冷不冷,从个体角度描述灾难,体会个体的疼痛,困顿的生活和荒废的村庄没有把她的心思和情感磨得粗粝。
影片想表达的主题其实并不新鲜,关于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老生常谈的话题却是喀迪斯的生活,我不知道摄制组为喀迪斯在村庄旁购置的房子和建立的募捐网站是否宽慰了她,在寒风凛冽,白雪覆盖的村落,她还在等待春天的到来,她还相信春天会到来,一如之前半生的春天不曾缺席。
微信公众号:人生多别离
#22SIFF。几乎完美。3年2000小时的素材才会有这样的从容与紧凑。
你们说四个春天拍得好的都来看看人家怎么拍记录片的……
她无微不至地照看着奄奄一息的老母亲,嘴上偶有小抱怨内心却不舍母亲连续的亲吻;她用善意迎接了突然闯入的邻居一家,被破坏了赖以生存的蜂蜜之地却依然疼爱着每一个顽皮可爱的孩子。她也染发爱漂亮,她也爱小猫小狗,她虽为没有后代而惋惜,但深深爱着她的蜜蜂。无线电接通了电台,飞机越来越频繁地划过天空,现代文明似乎慢慢进入这片荒漠,但女养蜂人用最质朴善良的心守护着毫无杂质的人生,无论灾难丰收还是生离死别,再多难熬的冬天也会迎来春天。呈现出强剧情却无比真实的纪录片,展现着极其动人的人文与自然之美。上影节第一部五星送上。
最近读《人类简史》让我变得谦卑,不再觉得现代生活有多么优越。在honeyland里,自然的惊人之美和Hatidze迫切要去守护自然和谐的那份温柔真让人眼红,然而她也没有远在另一个世界,Hatidze和邻居的小孩、和母亲、和她的猫、她的狗已经足够让人做感情的投射。冬天开始的时候,我的眼泪就没停过……母亲去世后,她坐在母亲曾经睡过的床铺上,轻声与猫聊天,这一幕好像是写给我的预言,好比在泪腺里投了一颗原子弹。
养蜂人一直是我心目中最浪漫的工作,因为感觉上是一年四季追着花儿跑的,永远生活在鲜花盛开的地方。但是也有这样的养蜂人啊,人群和蜂群都在春天嗡嗡来到,留下甜蜜也留下螫痛,天气冷了就去温暖的地方寻找新的花儿……除了追赶春天的养蜂人,也有等待春天的养蜂人啊
一片叶子就能拯救一只蜜蜂,一户邻居就能杀死一段生活。她哭着对母亲说,如果你是个婴儿,我就把你抱走离开这里。她又对邻居家的男孩说,如果我有儿子,生活会完全不同。能和蜂后制定协议,无法阻止人类贪婪。守着眼疾的母亲,经历太多冬天,便不再期盼春季。离不开蜂蜜之地,仿佛这是宿命,认命而已。
NDNF看到现在最喜欢的一部,美得像一首诗。两位导演在映后表示他们至今都与片中的女养蜂人保持着联系,并用该片获奖拿到的奖金为她在附近的村庄里买了一栋房子。另外还建立了一个募捐网站,每位募捐者都可以收到一小瓶来自honeyland的蜂蜜。银幕内外都是满满的真诚和温柔。
用三年时间安静地陪伴与记录,广袤天地间的营营众生何其渺小,毁坏力却又如此惊人,若不顾自然法则、不敬自然力量之威,短视无知的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最终只会将灾难引向人类自身。女主真是一个太可爱的人,善意调侃母亲,善待珍爱动物,富有童心,热爱生活,与蛮力掏空资源的邻居显然早晚交恶,拖家带口的邻居一大家子以及搬空的村庄可以深入想及马其顿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貌似田园风光的背后,是各种人为破坏生态的荒凉。摄影和构图太赞了,室内打光宛如油画,室外逆光如剪影。
原来人老了以后是分不清哭和笑的,哭的时候像笑,笑的时候像哭。拍摄一部纪录片,等待比捕捉更有力,捕捉是瞬间,等待是永远。
孤独的喀迪斯是一位住在马其顿山谷间的养蜂人,她和蜂王约定:「你一半,我一半」,靠着与自然和谐相处,喀迪斯的生活也还过得去。但突然闯入的牧民一家却打破了宁静,他们带来了孩子的欢笑,也带来了人性的贪婪。喀迪斯慷慨地教授他们养蜂技巧,却因为他们不断的索取,导致自己的蜜蜂没有食物死亡,冬天将至,喀迪斯和卧病的母亲将如何熬过冬天。这是今年看得最好的纪录片,略过头顶的的飞机,漫天飞舞的蜂群,染黄天空的夕阳,敬畏自然的养蜂人,平静朴实却充满力量。
自然光真美,焦糖色,黄灿灿,是蜂蜜的颜色,是阳光的颜色。人在自然里好渺小,终其一生,不过也是在酿造自己的蜜。
圣丹斯大奖得主,女采蜂人的孤独小世界。导演用三年时间营造信任,让拍摄对象完全无视镜头存在,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坦露了出来。生活如蜜,留一取一,既是影像记录也是完整故事,这样打破剧情片和纪录片分界的电影太难得~人要敬畏自然!
大自然如此地公正,她即无私又严厉。而人类,也曾经如此温柔坚强地活着,做为大自然的一员。// 看完了想养蜜蜂,想要住在小山村里。
看到几度哽咽。导演映后会结束,和导演擦身而过,礼貌性但也是真诚地表达了对片子的喜爱。他说要尝尝他们带来的蜂蜜吗,我就笑了。
🔹SIFF🔹飞机划破蔚蓝天空,卡车带来热闹邻居,旧土最后的采蜜人盼来了久违人间味道;取一留一是大自然恒定的法则,却被闯入者的贪婪欲望点点侵蚀;看似是大家族的热闹团结被互相埋怨覆盖,更在即使吵架拌嘴却也相依为命的母女面前相形见绌;白雪皑皑的马其顿平原用自然的惩罚送走入侵者,只留下春天酿下的甘甜蜂蜜,让这故土的坚守者继续盼着春天的来临。
导演一定有巨大的素材量吧,可以把纪录片的素材剪得跟剧情片一样精彩,素材足够撑得起细腻的叙事节奏。这个女人在镜头前太真性情了,有着非常美好的人格,让人不自觉地为她担忧,为她难过。
有点不如预期,因为它的优秀太意料之内——细腻感性的女性视角与功利粗暴的父系外来者碰撞;让拍摄对象忽视镜头存在的关系处理;编排剪辑不藏修饰痕迹、大胆选择偏剧情片的剪法,从而达成多面向的冲突捕捉与情感呈现。失手的两个地方:两户关系恶化的转折过渡稍快、现代化带来的对峙没有更深挖掘。而这也导致这部作品看着非常朴素、宜人,却又容易让人最终淡忘了主人公生活中真正的痛苦与绝望。
从前面的欢歌跳舞、荡秋千、听广播音乐,一片生机的蜂蜜王国,到最后的蜜蜂死掉、人去楼空、孤身寡影,生活瞬息万变,Honeyland并无甜蜜。老母亲的离去,把银幕之外的我彻底击溃,要知道这是纪录片啊,孤苦老人是我的软肋。“经历太多的冬天了,你想象过春天的来临吗?” @第22届上影节
选了这部做首场电影真是太好了。进影院之前,我十分担心它会不会像《人生果实》那样试图贩卖给我一种生活样本,但我的担心完全多余。主旨非常简单,就是苦楚与甜蜜,人生苦多,蜂蜜甜美。但每个镜头都像拥有呼吸,克制而纯粹,一如那一罐罐蜂蜜。我们长久地凝视一个人的脸,仿佛目睹一桩神迹一样地凝视一张脸,我们突然理解了那种苦与甜,理解了那些孤独和陪伴。我突然理解了,凝视这张脸,就是在凝视我自己。
导演说找到这位女养蜂人拍纪录片,原计划是三个月,但是延长到了六个月,然后这一家牧民闯进了她的生活,最终这片子拍了三年。故事的连续性和戏剧性强的不像纪录片。肆意的掠夺和无尽的贪婪,最终都会反射到人类身上,只有懂得敬畏大自然,才能共存。冬天总会过去,春日到来,在灿烂阳光下的广袤土地上,愿这个女养蜂人能够继续坚强而温柔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