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大海知道

HD国语版

主演:黄尚禾,钟家骏,李凤英,张灵

类型:电影地区:台湾语言:国语年份:201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只有大海知道 剧照 NO.1只有大海知道 剧照 NO.2只有大海知道 剧照 NO.3只有大海知道 剧照 NO.4只有大海知道 剧照 NO.5只有大海知道 剧照 NO.6

 剧情介绍

只有大海知道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自小由祖母养大的马那卫(钟家骏 饰),盼望长期在台湾工作的爸爸有天能回到兰屿,陪伴他的成长。学校里新来的年轻老师游仲勋(黄尚禾 饰),一心想争取记功嘉奖、早日调回台湾。学校报名参加了在高雄举办的全国原住民舞蹈大赛,仲勋自告奋勇担任指导老师,而马那卫也想趁机到台湾看爸爸,大家都为了梦想奋力一战。在集训过程中,仲勋却发现,孩子们对代表达悟文化的丁字裤显然排斥,不愿穿着它上台表演。为了让孩子们能顺利登台演出,仲勋尝试去理解、鼓励他们,从文化中找回骄傲与勇气。当他们终于踏上台湾的土地,仲勋和马那卫心中坚守的梦想,也因为这些日子的努力渐渐有了转变…...庞蒂雅娜的复仇笑红颜赤焰战场(粤语版)极速枪王放送大天鹅双面天才期待恋爱我们的困境近距离2015大理爱情故事怪龙大决战背影2013涅槃咒立体小奇兵开拍吧,拉拉片!李保国银河宝贝袭击33号医院纳帕酿酒之旅他还年轻美国谋杀故事:隔壁那家人月球2009盗马贼瘦身男女粤语灵魂乐之夏慕尼黑21小时球员第一季混沌之脑双雄会(上集)人偶师正义联盟:无限地球危机(下)了凡四训文素臣花开有声力争上游侠盗风云绿灯侠:首航恐怖之森凤落江湖布莱克威尔幽灵血缘关系恐怖新娘

 长篇影评

 1 ) 这个夏天要去海岛

这个片子与《老师,你会不会回来》有不少相似之处。(原本以为是讲张雨生的!)

这个更原住民原生态一点。展示了民俗的东西。这与国产片那些少数民族题材类似,民俗风情,加上小温情,不同的是没国产片那么主旋律、说教。

其实这可以看作是台湾的“支教”题材。大陆的支教片应该学习下,怎么更自然,而不是矫情,乱煽情,尬演,生硬的情节,高大上(假大空)。

民歌好好听。达悟人是个个能歌善舞。

“丁字裤”这个,很容易想到日本的“丁字兜裆”他们是不是因为日本殖民50年影响而有这个传统的?

兰屿,台湾本岛最大的一个岛,不过人口只2000多,都是原住民达悟人。以前是听说过名字的。当然绿岛更闻名,不是因为绿岛监狱,而是《绿岛小夜曲》,世界上另一个因为监狱出名的地方是关塔那摩。

个人很喜欢海边,海岛也大爱,海岛游虽然怕坐船(因为会晕)但常常舍不得归程。小时候被“海滨小城”那篇课文洗脑了。

 2 ) 台湾留守儿童问题,大陆电影的完美补充

相当凑巧,写完一篇essay之后,决定看电影时碰上Curzon联合举办的台湾电影节,于是有幸在伦敦看了《只有大海知道》。原本以为这会和之前看的《大象席地而坐》一样,中国人包场。结果现场倒还是有不少外国友人。台湾大陆人而论,台湾人占七八成。坐在我边上的就是两个台湾女生,用台湾腔讨论着《大佛普拉斯》和日常生活。不知道为什么,台湾腔总会给我一种轻松搞笑的感觉,于是好几次忍不住偷偷笑出来。观影过程中几次落泪,不仅是因为有类似经历,也是因为那种忧伤没有大剌剌地体现出来而是克制隐忍——这更加令人心疼。

台湾留守儿童问题

剧情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令人心酸的兰屿留守孩子的故事。因为父亲去高雄打工,他和年迈的阿嬷相依为命。不过同时,又加上了从台湾被“贬”的老师,一开始一心想调回台湾的老师;以及前往高雄希望有所成功却对家庭缺失的父亲。最终,通过一个兰屿传统舞蹈表演出来的飞鱼之歌,三方形成了联系,电影也取得了部分和解。老师沉下心来,看到了兰屿的文化和马那卫的思念。马那卫真的是孩子心性,虽然内心思念,表现却是天真,天天玩玩闹闹,该笑笑该哭哭;不过那句“我哭不出来了,我的眼泪都留在爱河了”,让人动容——孩子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有形地感受到了。跳舞以及参加比赛,对他来说并没有像老师那样重大的意义——也许唯一的意义也只是能去高雄见爸爸,以及让爸爸看到自己的表演。他最大的武器就是真实:被老师训话过之后跑去头偷龙虾,不愿意穿丁字裤而被老师逼着穿……但这些却是呈现出这样一种令人感动的真实。导演对于这样一个留守儿童的把握是准确的,他心中有着长久的忧愁,但日常依然是孩子心性;他还没有长大到明白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不过每当生活触碰到他的忧愁时,他也会难过。

不过我觉得影片并不完整:最后的老师没有明确的结果,父亲也是,比赛也是;最后只是马那卫和阿嬷在打龙眼,和开头呼应。感觉三条线只完成了一条。也难怪最后有人问会不会有第二部。

大陆电影的完美补充

其实看剧情和背景,说是发生在大陆西部某个风景壮丽的小村庄也并不觉得违和,但是总感觉这样的搭配的大陆主流电影不符。大陆电影给人的感受总是宏大的:宏大的场景宏大的命题宏大的理想,这无可厚非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大国心态的体现。不过台湾电影却完美补充了大陆电影所缺失的柔软,聚焦在人与人或是人与自然之间。总体上台湾电影就是给我这种来源很细小但是却真实的感动,《海角七号》《我的少女时代》《那些年》等等,都是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感情。

影片比较台湾特色的是,本土文化又一次被提及了。而此类电影还有很多。反观大陆,关于少数民族又进入主流视野的电影,我想想是没有的。这是因为人口比例的原因吗?

结束后的Q&A环节

这次去看电影的原因之一就是最后有主创提问环节,导演没空,因此是黄尚禾在凌晨三点和我们Skype聊。整个过程有不少有意思的点。

1. 哥大毕业的黄尚禾。他全程用英语回答主持人的提问,也算流畅。正当我疑惑台湾艺人素质之高时,他提到他是哥大的研究生毕业。

2. 一位台湾腔的外国人。期间听到有人用台湾腔国语夸黄尚禾帅,继而又是一口流利的英语。我疑惑地看了一下,发现是个外国人,顿时惊奇。散场时候观察了一下,发现他还注意到了片中国语和母语的区别,正一本正经地和同伴解释。仔细观察下来,可能是混血吧。

3. 敏感的主持人。主持人期间提到一个文化问题,她不明白为什么那些人要离开兰屿去高雄,于是问是不是出于什么政治原因。同台的台湾策划人回答说是经济原因以及兰屿没有高等学府。散场后我也在思考,外国人来看中国电影,缺乏文化背景只能是流于表面的看,和我们看到的终归不同。反之我们也是。

4. 台湾电视剧。 黄尚禾提到说自己目前正在拍摄一部台湾电视剧,后面还会和HBO以及Netflix合作。想到最近很火的《我们和恶的距离》。台湾的电视剧创作一直走在我们前面,如今又是百尺竿头。有这么一个文化相近但是更加自由的母体在这儿,我们倒是能够有机会欣赏到高质量的文化作品了。也希望大陆能被反影响吧。

(在国外看个台湾电影真的很难不联想到政治,更准确地说是两岸区别)

 3 ) 只有大海知道

整个电影都充斥着蓝,这种蓝色是徜徉的蓝,是单纯的蓝,是质朴的蓝,是透彻的蓝,也是忧郁的蓝。这样的蓝色美的独一无二,这样的蓝色仿佛只有兰屿这个台湾本地人都不常去的岛屿上才会有。故事主题其实还蛮沉重的。影片既展现了原住民和孩子们的生活现状,也有对未来的发展的迷思。我们如何对待传统的文化和生活,孩子们终有一天长大,或许也要面对高楼林立的“大世界”,或许会变成马那卫的爸爸,伟伟的妈妈。那么他们的孩子呢,也要承受他们所承受过的“蓝色”童年吗?电影中几次戳中我泪点的,其实是说着一口方言的阿嬷:深夜的炒饭、为孙子上大学而攒钱、看孙子试演时抹去的眼泪… 片尾: “爸爸,高雄有海?” “高雄怎么会没有海?高雄不但有海,还有一个叫做爱河的,你都不知道哦?到晚上的时候,灯光打下去,看起来就很漂亮。在里面游泳,像那个梦幻世界…” … “马那卫,如果你想哭的话,就哭出来没关系,不用憋着” “老师…我哭不出来,我的眼泪都掉到爱河里了。” … “老师,台湾的路好多条喔,不像兰屿只有一条路。” “嗯,我也觉得…只有一条路,真的比较好。” … “感谢我孙子,你真的很厉害。

 4 ) 大船啊,故乡

首发于「MOViE木卫」 公众号:moviesss

在《放牛班的春天》等青少年儿童题材电影,寓教于乐、寓教于人等主题一再出现,不受限于时代环境、国族语言之不同。

《只有大海知道》引发的类比对象,可能不需要动用到经典名片。单是这几年的台湾电影,就有《只要我长大》、《太阳的孩子》等,全是关于部落里的孩子成长。比起下山谋生存,他们更渴望拥有父母常伴,和睦家庭生活。

正如大陆电影表现及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你不时会惊讶诧异:他们的挂钟,手表,像在停留在上个世纪末,不再往前走动。台湾原住民的生活水平不至于此,只是它们所遭遇的亲情撕裂——地理位置的偏僻边远,导致离别的距离拉长,相聚会面的成本骤增,比起本岛城镇人,痛感来得更为直接和强烈。

有些人不免诧异,台湾真的会有原住民小朋友,连一双运动鞋都没得穿?如此纳闷,正如我在看拉华加的长片,不免寻思:藏族小朋友旺扎,真的买不到一双雨靴?

问题不在雨靴有多贵,而是雨靴、运动鞋这类事物,已经褪出我们的生活视野,如同掉在地上的几块钱,已经不会有人慌慌张张,低下头、弯下腰去捡。

《只有大海知道》不是《小鞋子》。如果你还惦记他怎么可能穿不上一双鞋子,那么,这是剧情片,允许虚构,而不是纪录片,要嚼舌争个真假。崔永徽的第一部长片,电影的情感投射对象,是传统常见的老少边穷留守儿童,他们只需要周围人,从亲人到老师,给多一点关怀,给多一些爱。假使把故事移换从兰屿椰油国小,移到云南怒江丙中洛,大海变成大山,连十字架都不用转倒,故事好像亦能成立。

电影主题,不算稀罕。至于兰屿达悟族,或排湾族之类原住民,他们到底要走一条怎样的路,《只有大海知道》给出了开放结局——即便有人稍嫌它批判之力度大。

很显见的,如果不是由上一代来照顾下一代,通过民族内部的自身传统和精神传承,而不是任由外来事物去移风易俗,改土归流,难道小朋友和下一代要交给老师,政府……对于兰屿,如果不是那一条路,还能有哪一条路可选择?

电影展示了歌舞,表演之前的基督信仰,以及三餐吃鱼,不离不弃照顾孙子的老阿嬷。

一开始,凶巴巴的,高雄来的青年教师,扮演了讨人嫌的角色。后来,讨人嫌的对象,是在高雄开出租车的狠心父亲。老师一开始所拥有,并给予马那卫打捞太阳镜的报酬,是200块钱。最后父亲分分钟不能等,不顾儿子追逐而加速离去的,还是钱。更多的,更急迫需要的钱。

金钱当然不是万恶。正如小朋友也需要穿鞋,也想吃鸡排、热狗。只是那一条路,那一艘船,我们可否走得慢一点,摇得再慢一些。

相比从精神到身体都水土不服的老师,马那卫的好水性,只想往海里钻,才是属于兰屿的人。老师晕船吐、被人甩,机车抛锚、出车祸。外来者与本地人,以200块钱达成了粗暴赤裸裸的合作关系。

黄尚禾饰演的,凶巴巴且缺乏教育经验的年轻老师(像大陆公益支教老师),是《只有大海知道》容易引发争议的角色。他太不像一名好老师。他对住宿条件的嫌恶,话语间的不耐烦,劈头盖脸就批评孩子有错。功课作业做不对,做不好,事出有因而他毫不在意。

只有到了他真孤零零,被甩在了兰屿,孤家寡人一枚。他才在电台节目时,情不自禁地坦言,自己并不喜欢兰屿,想赶紧立功,得到机会离开。简单说,他是个自私的人。像许多外来者,旅游观光客,只恨太阳大、海浪急,身在兰屿,恨不得赶快走。他有老师的身份,却没考虑过学生可能没鞋子穿,没人做饭。离开的大人,留守的儿童,这是《只有大海知道》里的兰屿。

想离开兰屿的,不止是老师。大家都想着离开兰屿。椰油国小的孩子,他们家长有很大一部分在台湾谋生赚钱。台湾这个词汇,出现在他们的话语中,就是一个相对遥远,另外一个世界的属地。

与暴躁的老师相比,买错了鞋子码数的父亲,一心想着在高雄夜市赚一票。这狠心的出租车司机形象,连陪伴,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都不愿意多拿出一些,没能比老师好哪去。

即便如此,《只有大海知道》没有拍得苦大仇深。在油管上,你可以查到椰油国小可谓兰屿的明星学校,歌舞节目、汇报演出年年有。然而,当孩子们三言两语在吐槽,穿丁字裤要露屁股,只有老人家才穿时,你会觉得可爱又好笑。

饰演马那卫的钟家骏,获得金马55最佳新演员。这个奖项,并非因为小孩子角色讨巧,或者达悟族小朋友沾光。他有一场心理情感戏,是完全比肩、甚至秒杀了大人演员的。父亲不顾阿嬷挽救,执意要去赶回高雄的船。马那卫演完节目,知道一切,回家面对阿嬷准备好的餐食说,想吃芋头。请注意,这种场合,一般导演很好偷懒,整成两眼泪汪汪,有情感宣泄就行(后来追车就是常见的处理手法)。但马那卫什么都没有说,他就是吃着芋头,独自长大。一个人物的情感,尤其是孩子的内心,最简单的就像《千与千寻》的巨婴宝宝,“不跟我玩,我就哭噢”。用小大人的方式,那就是同时为父亲着想。《只有大海知道》是把内心转化为外在,通过吃芋头,下爱河游泳,让观众感受孩子的心理变化。

高雄的节目表演,达到了电影情感的高潮,“他(父亲)终会回到美丽的故乡”。

我们一起划着船
高举着火把
飞鱼群围绕过来
一切真美好
……
没能带你出海
我感到万分遗憾
看这美丽的大船啊

这曲《美丽的大船》(长版本是《Yama的大船》,父亲的大船) 很动人,却是群体合唱。而马那卫,他还需要一次个人时刻。与父亲碰一次面,只是想要游一次泳。国产电影里泛滥的水下摄影,放在《只有大海知道》恰到好处,片中三次下水(捡眼镜、偷龙虾、游爱河),一再说明腔调,水性好的马那卫,是兰屿的孩子。正如甩发舞甩的,你知道那当然不是海浪,却会相信,那就是达悟人从祖先到现在,一直所看到的海洋。

高雄有很多路,兰屿只有一条路。马那卫跳下爱河,仿佛回到了热带岛屿水下,与父亲嬉玩的美丽时光。那就像在说,即便没有路,他也可以游回去。即便没有路,大海也知道。在大海里,他可以找到一切。

希望你们会喜欢

来自 嘚嘚同学的后记:

兰屿是个非常安逸的小岛,多年之前在那里环岛,骑着摩托也只要2、3小时就能绕一圈。大部分都是雅美族(达悟族)的原住民们,他们打着渔,卖着冰,坐在凉亭下望着海可以呆一下午。

运气好的话,可以碰到从大海归来皮肤黝黑的一个男人,海洋民族作家蓝波安先生,用笔墨和鱼枪记录着海浪与夕阳。他会告诉你他有个女儿,在台湾岛上读书,这里的所有年轻人都想着离岛;如果你提,他也会答应送你两本签名书。在你回程的路上,你读他的文字,仍然会感受到那阵阵来自太平洋的热带海风。

 5 ) 感情有自身的来处和归途

第11届两岸电影展带来的台湾最新影片,去年金马奖上最受瞩目台湾电影之一,由编剧导演集一身的崔永徽导演的《只有大海知道》,5月30日在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加演了一场,上座率约7成。 在小编看来,这是一部台湾兰屿岛留守儿童的故事,里面穿插着隔代扶养,城市的人把自己放逐到孤岛找回自己,岛上的人到了城市迷失自我,还有在地文化的寻找和对人的滋养。 影片质朴清新,颜色明亮柔和,干干净净的人和环境,看得到底感受得明白,情绪在一呼一吸的节奏里荡漾,不悲不喜的体验人与人彼此的影响和自身的领悟,自自然然水到渠成。 由小见大,从生活细节入手,一点一点中在海洋的环绕里展开情感脉络,故事情节前后呼应,配合角色心理历程,角色在经历中的心境不动声色转变,静静演绎着悲欢离合,张力在人心共鸣,且是回荡不止。 小男生在兰屿岛上跟着奶奶生活,思念在高雄打工的爸爸时,会不想吃家里做的芋头和新鲜鱼,而是去外面吃面和汉堡,试图在心里拉进和爸爸的距离;当他慢慢理解到爸爸对故乡的离弃和被生活的不如意折磨得对自己和奶奶的爱越来越少时,他会主动跟奶奶提出要吃传统食品芋头。 最感人的是他到了城市表演节目,独自去找爸爸时,爸爸冷漠地为了工作把他遗弃在街头,他独自在夜色里跳进海里,镜头一转出现的是:幻想中他们父子在阳光下,兰屿岛清澈的海水里嬉戏画面。 这是一个悲伤的镜头,充满父子温情的画面背后是小男孩完成了对父亲在身边渴望的终结,他把眼泪在海里流尽,一瞬间成熟。 小男孩和理解他的老师在计程车里看着窗外的城市说:'高雄的路好多啊,不像兰屿就一条路。' 老师回答他,也像是回答自己:'走一条路比较好。' 看到这里,小编很感慨,每一种感情都有自身的来处和归途,没有其他的情感可以替代,没有就是没有了,追不回的。 生而为人大概只有接受,自己去封存已经枯竭的感情,好好对待能把握的,能争取的感情,让自己舒服些,把日子养起来,未来有点温度有些支撑,有爱自己的人,有自己爱的人相伴。 有人形容,台湾是一个曾经被遗弃,而他们不断在探索自己文化认同的地方,出产的电影多多少少带有一些对过去的凝视和对未来的困惑以及选择。 电影里透出明亮人间烟火里的脉脉温情,让人莫名安静。

 6 ) 希·馬沙卡的飛鱼

我是在半夜看完的《只有大海知道》 故事是很简单的双主线结构,一条线围绕着留守的兰屿族少年马那卫对远在台湾打工的父亲的思念,以及父子之间的关系矛盾,另一条线则是台湾来的老师在岛上带领孩子们重新领悟到兰屿族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并带领学校的孩子们来到台湾表演当地的歌舞。 两条主线互相交织,一条推动剧情发展,一条酝酿情绪的爆发,小演员的良好发挥和剧中人物都是兰屿当地纯素人的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兰屿的人文风貌,整个观影下来很能把人带入到影片营造的情绪中。 在父子情感的刻画上,整部电影表现的也相当克制,大海和鞋子是男孩与父亲间联系的意向,两次的父子分别也没有出现刻意的煽情与过多的眼泪,而是通过“吃芋头”和“在爱河游泳”来表现男孩的失落与对兰屿的情感回归。 睡醒后我整天都有些恍惚,这促使我再去回想这部片子,影片有种我不曾体会过的疼痛感,包裹着温情、希望、欢笑从那小小方方的屏幕中传递出来,直到结束后,才在你心中蔓延、绽放。 在少数民族文化、父子情这两条线之下的,是我们社会现在正在经历着的阵痛 传统与现代的对立 影片用一种遍地都是的方法将这种对立隐藏了起来,芋头、鱼和炒饭、鸡排,渔船和飞机、铁路,丁字裤和内裤,打渔与开出租,导演仿佛生怕人们忽略这些过于平常的暗示,甚至在影片的结尾加了一句无头无脑乃至有些扣分的对话。 “高雄的路有好多条”“还是兰屿好只有一条路” 有人说,这种类型的片子就是希望能唤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甚至能够引起政府的重视。甚至能经常看到一些“乡土疼痛文学”,宣扬着现代人在剥离了故乡后的孤独与无垠。 拜托,哪有那么矫揉造作,影片再声嘶力竭的呼喊对于现实的改变都是微乎其微的。 韩国电影为人们所称道的一点是,它们敢于把社会中的阴暗面,人们在现实中选择性回避的问题明明白白地拍出来摆在大家面前,从杀人回忆到辩护人、熔炉、燃烧、寄生虫…没错,这些影片做到了,无论从影片的艺术角度还是社会意义来看都是极其杰出的。近段时间被热议的小丑,社会边缘群体与精英阶层的矛盾,人们既感叹影片的深刻意义也感叹它们如此开放宽容的影视环境。但影片的社会价值始终是为影片整体表达服务的,无论这些影片里包含的隐喻或是讽刺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怎样的启迪与思考,但影片本身的娱乐属性和叙事手法的限制,决定了这些影片中的价值内核很难对人们真实的生活社会造成多么大的影响。 所以韩国政府不在乎影片揭露了什么,美国也不在意小丑反映的现状 回到这部影片,可见的是,在现代化迈出如此大步伐的今天,这些传统的东西,无论是饮食、服饰、信仰、生活方式…都会被蚕食吞噬,而依靠制度强行保存下来的东西,可能可以留下形式,留下技能,但一个文化背后没有了人的践行,也就没有了发展,终究是如七彩的泡泡般,看似绚丽,破灭也是轻易而短暂。 影片及其它文学艺术形式带来相关作品的意义,在于将这些传统的东西中美好的一面,最富有活力的一面记录了下来。它可能不是完全客观的真实,但在那个构建出来的那个小世界里,文化已经脱离了文字所能给予的框架,它不是非黑即白的历史描述、也不是对民俗苍白的文字赞美,它给了你选择的权利,给了你在那个世界中过活的“体验”。我至今仍然对贾平凹笔下的秦腔,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有着莫名的向往,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这些传统的文化、历史在被文字建构后给人带来的巨大想象力吧。 一条本应在大海中畅游的鱼儿,当它成为了一条宠物、一具标本,它其实在某程度上已经死了,失去了活力,失去了进化的可能性,那就连生命也已逝去。 孩子的视角只是为了影片更有感染力吗? 通过孩子的视角去反映一些社会现象,并非少见的表现手法。 《迦百农》中通过孩子的视角去看待阶级困局,难民问题,《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通过德军军官的孩子与犹太集中营中孩子的故事去讲战争、民族的问题《少年与鹰》中关于工业化的思考《狗十三》中的教育问题《沉默的教室》中关于意识形态的思考... 这些影片往往都是悲观的,马那卫最后也没能得到父亲的关爱,德军军官的儿子因穿上了集中营的衣服而错被烧死,李玩最终还是成为了“懂事”的孩子,比利驯服了鹰但也难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少年的迷茫、无力,正对上了外部世界的沉重与秩序。 Childhood is measured out by sounds and smells and sights, before dark hour of reason grows.英国的桂冠诗人John Betjeman 我的理解是,很多的问题当你带上了“理性”的眼光去看待时,它往往就不会那么不合理了,而那些依靠着自己的感官去丈量世界的孩子,是还没被“黑暗的理性”侵占的人。 理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种自我防卫的机制,它帮助人们避免负面情绪给带来的伤害,让我们找回对自己的掌控感,而这种防御机制产生的方式也很直接。将你与自己最直观的感受进行隔离它将你的听觉、嗅觉、味觉等等最直观的感受剥离开来,然后给了你一把有力的武器去解决问题。 放到《只有大海知道》中,问题 是马那卫缺少陪伴的成长,而理性 则是父亲挣钱养家的无奈,放到生活中,它可能是我们做出的一次次有违于本心抉择的问题 与 “可能正确”的理性。 我无法对此做出是非的判断,当你的问题被各种各样披着理性的理由、话语所说服时,dark hour of reason 其实就已经在你的体内萌芽 或带着成长 或带着荒谬

 短评

孩子的世界很简单,一双球鞋,一种期待父亲的归来,祖孙之间的生活场景和情感很自然细腻,高雄和兰屿之间隔着那条思念的爱河,所有的眼泪都融在水里,只有大海知道。

8分钟前
  • Strelizeia
  • 推荐

【百老汇台湾影展】台湾兰屿达悟族原住民题材电影。基本是素人演员本色出演。展示原住民传统文化部分的舞蹈很不错,既不说教也足够好看。结尾戛然而止,“参赛、父子、老师”三条线索全断,此前的铺垫顿时空无着落,似乎不知该如何收场,突兀地落在“安心回乡”。此外无法理解小孩对城市的失落感。只有一条街道哪里好了?两星半

10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关注留守儿童,关注传统文化及隔代教育。

12分钟前
  • 影君子
  • 力荐

在刚看过的6-70年代的电影和传教士书中,兰屿原住民还是一群不爱穿现代服装的未开化“野人”,60年后的现在,电影中的孩子竟然为穿民族服装“丁字裤”感到羞愧。原住民留守儿童问题、现代与传统、汉与少民…缓缓表达出来,不过激、不脸谱化、不刻意…把兰屿的偏安小岛气质描绘的很舒服。片尾曲来自在兰屿当警察的卑南族歌手陈建年。如果再有机会去台湾,我一定要去兰屿岛住几天。

14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Long Time No Sea,英文名和中文名都好妙。

17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在台南真善美戲院,身邊的觀眾全部看完片尾字幕才離開,簡單的小感動,路只有一條也比較好,

21分钟前
  • 平野自由
  • 推荐

电影本身倒是没多好,不过原住民小朋友那首歌真是好听

24分钟前
  • matchbox
  • 还行

飞机上看的,留守儿童和原住民教育题材的电影。关于城乡差距,原住民身份,教育的功能,出乎意料的好。下次给学生上课当素材。

27分钟前
  • makzhou
  • 推荐

吃着芋头盼热狗,尴尬民族丁字裤,想逃离的支教老师,想父亲的留守儿童,穷乡僻壤文化认同,海浪渔船不愿归来,“台湾有那么多条路,兰屿却只有一条。”

28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蘭嶼簡單,純樸,風景美麗,但島上的居民卻有很多說不出的悲傷。小男孩的心事,只有大海知道很高興在一片類型片中,看到這樣一部作品配樂和歌曲後勁強,尤其是戲中段的原住民語歌曲我很喜歡鍾家駿渾然天成,不誇張的演出算是年度小驚喜吧

32分钟前
  • Jason
  • 推荐

兰屿离岛 不免让人想起风柜来的人

36分钟前
  • 超人叔叔
  • 还行

父子那条线有点像《小鞋子》,又加入了原住民如何延续民族性和身份认同的话题。

40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多么美丽的大船啊,你却没能和我一起出海。”台湾真的有原住民小朋友会没有一双运动鞋穿?旺扎真的买不到一双雨靴?《只有大海知道》的情感投射,是传统常见的老少边穷留守儿童,故事移换到怒江丙中洛,好像都能成立。但,如果不是由上一代来照顾下一代,通过民族内部的精神传承(而不是任由外来事物去移风易俗,改土归流),难道是老师,政府?正如对于兰屿,如果不是那一条路,还能有哪一条路可选择?电影展示了歌舞,基督信仰,以及不离不弃的老阿嬷。一开始,凶巴巴的老师扮演了讨人嫌的对象,后来,是在高雄开出租车的狠心父亲。他们一开始所拥有给予的,最后所追逐离去的,都是钱。钱当然不是万恶的,正如小朋友也需要穿鞋,也想吃鸡排热狗。只是那一条路,那一艘船,我们可否,走得慢一点,摇得再慢一点。

41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台湾留守儿童

42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本片最不簡單的,就是所有演員,都演得比主演好。

44分钟前
  • 雨果
  • 还行

实在太分裂,导演粗暴的批判姿态与影片中不断吼叫学生尊重传统的老师别无二致。一边享受着现代化的便利,一边又要歌颂回归原始的从前慢。你要用电吧,要穿运动鞋吧,寄信还要选快达,交通希望你爸坐飞机即刻到。最后却说,嗯,高雄发展太快了四通八达,还是我们小岛一条路好,你怎么不叫你爸从高雄游回来呢?

48分钟前
  • 刘浪
  • 较差

前年这阵第一次去台湾,兰屿当时还没季节性开航,就去了小三倍的绿岛。与片中马那卫对比后感慨一样,岛上只有一条路。不过却不像兰屿那样有原住民。其实去西太平洋这些小岛待上几天,都只能和片中黄尚禾一样,发现点地方文化的皮毛,可皮毛之外呢?当地年轻孩子又能知道多少、留下多少?毕竟达悟这样的文化,是脆弱而稀薄的,除了旅游表演外,只能靠《只有大海知道》这样的极小众电影在极小众范围传播一点。至于围绕文化留存的故事,和哪个边远部落都一样,无外乎是聚焦留守儿童。因为现实如此,故事也就趋同,希望看到围绕同样故事的各少数原住民电影吧。

49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多謝崔導的良苦, 多謝謝小弟弟的演出, 多謝蘭嶼島民!!

54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挺巧,一时兴起观看的「豆瓣2018年度最期待华语独立佳作」第8、9名的《阿浪的远方》和《只有大海知道》刚好都是关于教师、少数民族儿童生活的电影。虽然《阿浪的远方》观影过程更享受其中,但这部《只有大海知道》个人感觉在剧作、制作、表演等方面更胜一筹(看完片才注意到「钟家骏」打败《谁先爱上他的》的「黄圣球」获得第55届金马奖最佳新演员)。P.S.:观影中间暂停观看的新闻《法院庭长“不开房”保证书背后:精神偏执妻子的猜疑与刀逼》还蛮有电影感的,事件层层推进,真相渐渐明了,有点《浮城谜事》《搜索》的感觉,若能改编成电影的话……?

57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在飞机上选这部电影是因为兰屿。几年前在兰屿骑车,很能体会里面一句说话:台湾的路有好多条,兰屿只有一条。环岛就是一条路,此外就是山路。兰屿有几个部落,好多人相信基督教。飞鱼、小型机场、独木舟、酒吧,还有那间国小。那是外在的东西。这部电影是关于内在的事情。

58分钟前
  • Ka Fai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