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看惯了网络上各种父女情深,也听腻了各种禽兽父亲的可恶,或更多父亲的温暖无知或荒唐,我以为我早就通晓了男人为人父后的种种可能。但对于父亲一词,我的认识还是浅了。
《冻结的希望》,一部说父亲的片子。
鲍勃迪伦的歌中有一句:一个男人究竟要走多少路,才能被称为男人?
对于鲍勃迪伦而言,这问题可能没有答案。在我看来,男人成人礼的开始,是在产房外做父亲的那一刻。
那时候,做个父亲的喜怒哀,都比不过一个乐。
但未来长路,有的是机会检验父亲的坚强与脆弱。
父亲什么时候最脆弱?
父亲什么时候最坚强?
艾因兹,两岁,脑癌晚期。
如果没有爱因兹的患病。她的父亲可能永远没有展现出自己的这一面。
艾因兹的父亲是一名从事癌症研究的科学家,但自己的女儿患了脑癌。
一个父亲到了什么时候才会放弃?
是听到了女儿罹患脑癌的时候吗?
是想尽办法求医问药却换回一句“不可能”的时候吗?
是拿女儿的患癌细胞一次次自做实验而失败的时候吗?
是女儿停止呼吸的那一秒吗?
是提出人体冷冻却遭遇旁人耻笑的时候吗?
是听闻冷冻机构告知解冻只停留理论可能的时候?
是泰国媒体人追着自己指责禁锢女儿灵魂的时候?
还是,连自己的儿子都开始动摇的时候吗?
都不是。
这个父亲,永不放弃。
相比命运来讲,人确实渺小。但对于这个父亲而言,忤逆命运又如何?
大众在事情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多半还是天然保守的。
这些已经相信灵魂与肉体二元论的善良的人,几乎没有想到,自己成为了阻止父亲拯救女儿的帮凶。大家可能只是从标题的片段和事件的片段来妄下判定,在惊人的噱头下宣布了自己的意见,所有的攻击和指责,都落在艾因兹家庭身上。特别是代替艾因兹做决定的父亲,背上了各种骂名,承担着各种质问。
但是这位父亲并没有放在心上,可能他在来之前早就做好了一切。面对主持人的僭越,报以礼貌的苦笑只是在电视中主持人提到“你再也见不到她了!”之时,父亲的眼中的泪水才溢满眼眶。我的心悸动了一下,在等待他的泪水夺眶而出,但没有。他只是缓缓的说出了这样的话:“如果我做这些仅仅是想见到他,那我就太自私了”
“如果你要给她希望,那就要给她活着的机会,没有生命就没有机会可言”。
被这样故事所打动,不丢人。
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因为爱你所以用尽全力把你留下来,我知道也许我们无法相见,但我相信你会有醒过来的一天,那一天也许要很久很久以后,但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将你的时间停止,也许你醒来之后会是一个陌生的无依无靠的世界,但是你还是会感受到我穿越时空的爱,它会守护你,我的小天使,我不会让你离我而去,谁都别想抢揍你恶鬼不行,天使也不行,因为我爱你 那么世界所有人都在指责我,说我爱的自己,我也愿意
看过《寻梦环游记》我们知道人的一生会死三次。第一次,心跳停止,从生物学上被宣告死亡。第二次,下葬时,被告别,在社会上不复存在。第三次,最后一个记得的人把他忘记,于是便真正地死去,整个宇宙都将不再和他有关。
这句话,很深刻也很动人,它唤起了我们内心对爱的信念,以及重新思考自己和他人、世界以及未来的关系。
最近看了一部关于「冷冻人」的纪录片,同样关于死亡和爱,会不经意启发对生命的认识,此外还涉及科技与宗教,伦理等的矛盾,以及科技与未来的关系等。
纪录片《冻结的希望》主要讲述在信仰佛教的泰国,一个同时信仰科学的家庭,面对家中最珍视小女儿艾因兹的死亡,作为科学家的爸爸一直在为阻止女儿的离开而努力,最终他们一家决定将艾因兹的身体冻结起来,等待未来科技的发展让她重生。
影片的前部分,主要记录他们做这个决定的过程,后半段则围绕因这个事件在泰国所引发的冲击和这个家庭接下来的生活。
虽然它说的是高深的冷冻技术,但并不重在介绍技术本身,更多的是围绕着这一家人对艾因兹的爱和付出,影片中涉及的科技方面的内容也恰好地铺开这个科学家庭的内心世界。在观看中我们发现,哥哥对妹妹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他说尽管别人不小心提到妹妹时都会说:「抱歉,你不想提也没关系。」但他不想忘记那些与艾因兹的记忆,包括那些他们一起经历的痛苦。
妈妈对佛的信仰比爸爸要深,她一开始也不太赞同他的决定,因为在佛教看来身体是有形的东西,最终会转变,只有无形的灵魂才是永恒的。出于对爸爸的爱和信任,她们一家接纳了他的看法,认同冷冻技术是给艾因兹留下的希望。
他们在女儿走之前录了一段视频给未来的她:「如果有一天你醒来,也许是几百年后,看见这个视频,你要知道我们很爱你。」
尽管遭受质疑和不理解,他们依然坚持自己的观念,因为在他们看来,艾因兹的灵魂和思想是完整的,她的灵魂存在于她玩耍的视频里,是光子通过某种过程,将她送入相机里,和她相关的事物会以粒子的形式重组,所以她可能会回到他们的身边。
作为科学家的爸爸为艾因兹的复活一直付之于行动,片中他说过一句动人的话:「我们全家都病了,但心甘情愿,因为这样才能感受她始终活着。」哥哥为妹妹出家祈愿,继承爸爸的研究和梦想,尽管失败过但在爸爸的鼓励下他们依然坚定信念。
影片在首尾两处都回顾了艾因兹的成长片段,这一首一尾相互呼应,完成了爱的闭环,一切都回归到了爱。说到底,这就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因为深爱,他们认为给女儿最好的礼物就是一次未来可以复活的机会。正如爸爸说的那样:「如果我做这些仅仅是为了想见到她,那我就太自私了,如果你想给自己的孩子希望,那就要给她活着的机会,没有生命就没有机会而言,所以我要冷冻她。」
我想,看完这个故事很多人都会想到《星际穿越》那句「爱是一种力量,能让我们超越时空的维度来感知它的存在。」
爱和希望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又宝贵的东西了,他们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有时候想想,这些执念和笃定也是人活着的一种意义,在我们有限的人生里除了吃喝拉撒睡之外,也就是不断创造更多的记忆和留下些许东西而已,而我们活着的意义有很重要的部分是对我们身边的人而言的,而我们与他人产生连接就赋予了意义,因此我们才会对于自己爱的人那么在乎,那么不想被忘记或忘记吧。
再简单谈下关于人体冷冻,这涉及到了复活或永生,我想我们每个人对待它的真实想法可能都不一样,有人觉得违背伦理和认知,可能改变社会结构带来莫大的麻烦,有人认为它赋予了人类更多的可能性...无论怎样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言:「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选择死后自己身体状态的权利。」
私以为科学和认知之间应该是相互交织的关系,对待新科技我们会又兴奋又恐惧,或许根据我们现在的认知,可能无法克服科技带来的相应的问题,但不妨带着开阔的心态对待,毕竟真理才是汪洋大海,而我们都是个孩子,相信有一天人类可以在海中自由地遨游。
再换个角度想,无可争议的是,是科技让不可能成为了可能。科技本身应该不是可怕的,重要的是它的背后是怀着爱和善,还是与之相反的东西,我们也相信如果是信仰爱,那么一切都没那么可怕。
《冻结的希望》:重塑生命的权利
在美国雅阿里桑拿州的一座人体冷冻研究所的液氮罐里,300多具封在零下196度的温度中存放,从物理上来说他们已经死亡,但仍存在微乎其微的苏醒几率。一对泰国夫妇的爱女爱因兹存放在此,等待重生。2014年,年仅2岁的爱因兹被诊断为脑癌,一年后去世,成为目前世上年龄最小的人体冷冻者。
这是9月15日在B站独播,Netflix 海外同步上线的纪录片《冻结的希望》的内容,泰国摄影记者Pailin Wedel于2015年开始跟拍这个家庭,4年后影片完成。2019年在Hot Docs加拿大纪录片电影节首映,并获得最佳国际纪录片奖,有望参与明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选拔。
人体冷冻技术即把人体置于极低温的环境下保存,等待未来通过更先进的医疗科技使他们复活。从第一个死亡后身体被冻存的人詹姆斯·海勒姆·贝德福德算起,这项技术存在至今已有53年,但是仍没有人在冷藏后复生。
01
片中萨哈.托恩一家前往人体冷冻研究所,当他们得知爱因兹的身体所在的液氮罐时,跪着拿出女儿生前最爱的白色裙子,静默地闭上眼睛。不过掀开这个温馨场景的一角,还是会看到影影绰绰的质疑和讨论。
不知彼刻的爱因兹家人是否在默默地祈求着佛陀的保佑,但是当他们的行为被泰国媒体报道后,掀起了喧哗的争议。泰国是佛教之国,讲究生老病死,因果轮回,这些都是不可控的自然旨意。通过科学技术延续生命的做法,被大多数泰国人视为是在对自然规则挑战,违背了神的旨意,是渎神的行为。影片并没有回避这一冲突,而是将这家人的困境如实地展现出来。在连篇累牍的报道和电视采访中,爱因兹的父母表情木然,当摄影机推上去,我们能感受到他们所承受的压力。
其实放眼世界,人体冷冻技术的争议一直存在。多数人认为人体冷冻、克隆动物等都是技术狂热造成人类疯狂的一个切口。他们怀疑对死亡的否定是否意味着命运改写、伦理困境等一系列问题,是否人类会淹没在技术狂热和商业追逐中。人类学博士钟玉玲认为争议的根本在于传统文化和现代医学对身体的认识。“在传统文化中人的命运与自然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而理性主义的现代医学却把身体的象征意义完全忽略”。
02
带着同样的疑问,Pailin Wedel走进这个家庭。“在此之前,我带着某种既定的想法,猜测他们可能并不清楚人体冷冻技术的真相是什么,他们是否在跟潮流”。但是在通过长时间的接触与了解后,Pailin Wedel发现在这家人惊世骇俗的举动背后,有着人类最普遍的情感。
在冰冷的人体冷冻技术背后,这个故事有一个温暖的底色。每个人都有哀悼死者的方式,有人选择遗忘,有人选择记住,而人体冷冻技术就是这个泰国家庭选择的方式,一种与命运抗争的方式。
萨哈.托恩和妻子纳雷拉特皆为医疗工程博士,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有深刻的认知。在影片开头,萨哈.托恩自述幼年时期,曾经通过冷冻的方法解救了数条濒临死亡的金鱼。这段童年的经历刻在他的一生中,所以在爱女即将死亡的残酷事实面前,作为医学博士的他很自然地选择了人体冷冻技术。
3
相比较情感克制的父亲,爱因兹的母亲纳雷拉特则常常眼中常含泪水。她面对着镜头讲述,想念女儿时便会拥抱那件小小的白色连衣裙时,镜头记录了她的情绪一步步走向崩溃的过程,这个场景充满着绝望。这段之所以感动是因为这种绝望是每个人的,一种全人类都能理解的,对亲人死亡的绝望。我们在那样的时刻是纯粹的被动的存在物,面对这一切无能为力。
但人体冷冻技术或许是无望中那一点点星光。所以,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才会更加理解这个家庭为何要“违逆”宗教与伦理,去做这样一件事。“即使有人做出的决定与你的想法不同 也存在一种理解的方式 这就是这部电影存在的意义 ”,导演Pailin Wedel如是说。爱因兹的父亲萨哈.托恩也认为《冻结的希望》带来的或许是人们认知范畴的拓宽,“只有大家公开讨论,对话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
爱因兹的哥哥马特里克斯是一个令人悲伤的角色。在妹妹爱因兹被人体冷冻后,出于对妹妹的爱与思念,他主动学习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令人吃惊的是,在影片后半段马特里克斯剃光了头发,主动前往寺院与老和尚待上两个星期。“实际上我们的心灵都病了,但我们情愿沉浸在悲痛之中,这样才能感觉她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一年后,马特里克斯前往拜访美国一位人体冷冻研究所的专家。目前妹妹复活的几率只有0.1%,“也许在有生之年,父亲看不到妹妹复活了”,这句话是他此行的重要原因,也是心理的一个重要支点。这根希望之棒正在通过这样的形式,悄然从父亲传到马特里克斯手中。
Pailin Wedel是一名新人女导演,在拍摄这部纪录片之前曾作为摄影记者为《美国国家地理》、《纽约时报》等媒体拍摄报道东南亚时事。相对于男性导演来说,女性导演在面对被拍摄者时,往往更少侵略性,这样有助于对方减少心理的壁垒。人如其片,从Pailin Wedel的镜头中,你会感觉到一种深切的热爱和体谅他人的愿望。Pailin Wedel一直在尝试着做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对事件本身最事无巨细的描绘和对这家人最小程度的二次伤害。在为影片筹集拍摄资金时,她坚持拒绝那些社会激进派基金会的支持“这是一部与人权、社会变革无关的电影,它关乎于人类,关于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有意思的是,《冻结的希望》在各国放映时,几乎观众好奇的问题都围绕着科学、宗教、死亡,正是这些对生命的追问,连接着我们彼此,连接着世界。
中国第一例人体冷冻的案例是杜虹,她的身份非常独特。而她第一次萌生将自己人体冷冻的想法,也正是来源于《三体》。
以下是迄今为止,找到的中国冷冻第一人杜虹的公开信息。
*******************************分割线******************************
杜虹:作家、编辑、《三体》编审。
2015年9月17日,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Alcor)已经为重庆女作家杜虹进行了大脑冷冻,遗体冷冻手术在北京进行。
对话美国人体冷冻专家:中国首例冷冻者杜虹现在一切正常
//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65011
杜虹的女儿张思遥、女婿鲁辰通过网络志愿者以及在美国的同学,辗转联系到了一个专门从事人体冰冻研究的科研机构——美国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英文名称Alcor)。杜虹一家选择了花费75万元人民币大脑冷冻。
2015年5月30日下午5时许,61岁的胰腺癌患者杜虹已进入弥留阶段。
位于潘家园的中国肿瘤医院,杜虹躺在病床上,她知道美国人一会儿就要过来。她对女儿说,帮我弄弄头发。病人可能还能活一周以上,阿伦这么判断。他们此行的目的,是等待这一刻的到来——阿尔科基金会是一家美国的非营利机构:他们致力于将死去的人冷冻起来,然后等待未来某一个时刻,科技将允许这些死去的人复活。
这听起来有些天方夜谭。杜虹的女儿却为此卖掉了房子。
杜虹的女儿最后一次问医生,语调艰难而不甘:“难道真的一点(延长生命的)机会都没有了吗?”“没有。”主治医生说出冷冷的答案。
隔壁房间,两名来自美国的外科医生已经等待了8个小时,事实上,他们从5月19日开始就在为这一刻待命了。
2015年5月30日,陷入弥留之际的杜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对女儿说,我想抱抱你。
下午5时40分,杜虹平静地离开了人世。两名美国医生第一时间向杜虹体内注射了抗凝剂、抗菌药物、抗血栓药物,防止血液凝固,并用特制设备按压心脏,保证血液继续循环。
随后,杜虹的遗体被放入装有冰块的木质棺材中,迅速转移到手术地点,耗时约1小时。接下来是灌流,由于人体细胞中含有大量水分,冰冻过程中水分凝固会形成冰晶,极易刺破细胞,造成巨大伤害,所以冰冻技术的要点是使用冰点更低、不容易结晶的保护液代替水分,达到脱水的效果。
美国医生首先用稀释过的保护液,逐步替换遗体中残留的血液。随后,使用仪器打开遗体颈部的总动脉和总静脉,形成一个液体输入的回路,输入保护液,随后开始重头戏——替换头部残留的血液。
替换过程比较漫长,医生会逐步加大保护液的浓度,从动脉输进头部。当人体内保护液浓度达到遗体保存要求后,继续监测静脉输出液体中保护液的浓度,当输出液体的保护液浓度与输入浓度一致时,表示头部水分已完全被替代。
灌流超过4个小时,整个过程需要在冰冻低温接近0摄氏度的情况下完成。此后需要将遗体进一步降温。工作人员使用-60℃的干冰对遗体逐步降温,最终将遗体保存在一个-40℃左右的冰棺当中。至此,遗体冰冻的初步流程完成。
接下来,杜虹的遗体会在冰冻状态下被送到位于美国洛杉矶的Alcor总部。遗体头部将被分离保存在-196℃的液氮环境特殊容器中。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工作人员将按期添加液氮,保证杜虹的头部长期保存。
杜虹有一个不被大多数人知晓的身份——她是前不久获得雨果奖的大热科幻小说《三体》的编审之一。在小说中,有一个叫云天明的角色,取出大脑后通过冰冻技术保存,最终通过三体人的克隆技术成功复活。
“妈妈说,50年后能否有效是未知数,但她不介意用自己的遗体做实验,新兴科技总要有人尝试。”鲁辰说,因为母亲节俭,所以他们隐瞒了花费金额。
随后,张思遥卖掉了在北京20多平方米的一套房子,加上杜虹的积蓄,凑齐了所需的75万元费用,和Alcor签了协定。
如今,杜虹的遗体已在美国洛杉矶完成了冰冻。张思遥与丈夫鲁辰期间已前往美国进行了探视。
在母亲被冷冻保存后,杜虹的女儿参加了一个科幻作家的论坛,见到了《三体》作者刘慈欣,他们向后者表示感谢——要是杜虹不是《三体》的编审,可能就没有这第一例冷冻实验了。
刘慈欣曾预言:在他女儿的这一代人里面,世界上第一个可以永生的人已经诞生,也就是说在不远的未来,科技的力量或将可以真正帮助人类实现永生。
刘慈欣说:永生阶梯的第一级就是再活过 50 年。按照他的预计,在科技的推动下,这篇文章读者中的一半都将有可能再活 50 年、寿命突破 100 岁。
杜虹女士是在好几年前得知自己患病后,跟女儿透露,自己也想尝试《三体》中描写过的那个冷冻手术,“《三体》这一两年是很火,但是此前的读者并不多。作为一个病人,而且不是年轻人,能主动选择这个手术,对科技的未来能抱有如此大的希望,可见她也是一个很有想象力且充满勇气的人。”
华西都市报也连线到著名科幻作家、《三体》作者刘慈欣。听到记者的转述,他的态度显得较为淡定。
华西都市报:您知道重庆女作家杜虹遗体冷冻的事情吗?
刘慈欣:我知道。几个月前我就知道了。是她的女儿跟我说的。我没见过杜虹女士。
华西都市报:杜虹是《三体》的编审之一,也是《三体》的读者。据杜虹的女儿讲述,生前的她,在得知自己患绝症后,最早冒出冷冻遗体的念头,正是从看你写的《三体》获得的启发。作为《三体》作者,你有怎样的话要说?
刘慈欣:我是写科幻小说。写科幻小说的科幻逻辑,跟作为自然科学的医学逻辑,不是一回事。坦白说,虽然我不是生物学家或者医学家,但是以我的知识,我认为,这个冷冻手术未来能将人“复活”,目前仍存在着巨大的技术障碍。况且杜虹女士还只是冷冻了头部。比如说,且不管冷冻对细胞深层结构的破坏,将来“复活”手术,对克隆技术也有相当高的要求。但是不管怎样,我对杜虹女士敢于这样选择,我是充满敬意的。她能在自己的生命结束以后,还能用自己的“身体”去向科学的未来探索。这是很有勇气的行为。我真诚希望,50年以后,人类的科学技术真的能达到她所希望的那一步。我也非常期待,50年以后她真的“复活”了。我深深祝愿她,同时期待届时我还能活着见证那一刻。
华西都市报:万一以后还有其他绝症患者效仿她这种行为呢?
刘慈欣:非要效仿也是人家的一种自由。不过我要郑重提醒他们:自己首先要彻底想清楚,要明白,“复活”所将面临的巨大技术障碍。要非常非常慎重。这个技术障碍有可能在5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以后被克服,也可能永远无法克服。要有这个足够的心理准备。
191211 20:10
泰国人(中产精英)新印象,爸爸品味更像日本男优呢(妈妈也日本女子来期望自己而不是科学家)。无论这件事,还是在整个家庭生活,大概都是爸爸在主导整家的走向,不过爸爸原本就是个能适时忽悠正能量、超强心理素质的实用主义者同时是个好演员,一个鼓动者、小孩的良师益友。
大家看到佛教和科学的冲突,但哥哥出家时佛教导师开悟的话却让当时的我忽然看到与爸爸观点的融合(现在却怎么也想不起怎样融合法、是哪一点让我忽然自发感觉到那样一种感觉)。当时感觉神奇。
导演映后分享了本片成片的启发:题材需深掘(你看到对比起赚眼球采访得到的效果),耐心地等候,获得拍摄对象的信任。她说很多事前片段来源于对象的手机自拍,在今天大家都有私人影像意识的时候,拍片、纪录是容易多了(我理解为近乎纪录片作弊)……节奏较慢尽管偶尔有漂亮远景。
导演是摄影记者出身,远看简直泰国周慧敏,沟通也有魅力。这种带片(尤其是争议片)各地参展、映后交流是创作者了解各地文化和受众一个颇直接的途径。
当看到儿子说出继承父亲衣钵,在一件或许此生都不会有成果的事上愿意奉献一生,我看到的是一种拓荒者的勇气与冒险精神!非常非常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刷有钱真好的???
故事本身十分精彩,导演本身是一个泰国电视台的journalist,对这个故事做了长达几年的追踪。很有意思的是,在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到科学和宗教两种维度对于生死的冲突和互为补足。科学让宗教的重生有了具体的可能性,宗教灵肉分离的概念又让科学冷冻是否禁锢了灵魂的再次转生而有了争论,到底是记忆的赎回更重要,还是肉体的重生才是重点,一个同时信仰科学和佛教的泰国家庭,父子两个narrator的视角,都让这个故事丰满很多。这个故事最大的意义正如导演所说,the story is a window of future, which we would face eventually. 个人觉得,可能活着的意义就在于创造记忆的过程,that’s enough
一个很有趣的题材,在一个宗教的统治权和影响力都很强国家,科学家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走到了伦理的边界上,引发的思考是巨大的;也许这是一种注定,一个科学家家庭里的一个绝症孩子,也许是上帝给的一次契机,让人类勇敢尝试一下push the limits of science? 影片给我一个感觉,就是他们都很平静,平静地绝望着,平静地希望着,因为佛教,泰国是个好国家,虽然穷;泰国的佛教修行更入世,这种阶段性出家我很需要,出世是为了更好的入世,我们凡人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永恒的觉悟,而且相对的觉悟,以便来面对这个世界的糟糕和痛苦。
有钱人的世界满是希望,他们不需要把太多注意力放在担心今天,或者明天或者这个月上,他们思绪飞得很远,为那些所谓的希望注入很大的耐心,所以事实上他们并不在拯救女儿的过程和路上。在泰国这样的地方,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比这些人穷,他们看到这部片,不知道作何感想。我看的过程中没有看到一丝希望,也不觉得他们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作为一个真正的学者,科学家,根本就不是这番景象,如果真的够学识,那么他们的行为就建立在现有的基础上,而不是希望上。
补标,2019在GZDOC实习,为展映单元入选名单。传统与科技之间关于生命伦理博弈的一个典型案例。信佛的科学家家庭选择冻结亲爱的女儿or妹妹,冻结的不仅仅是一份爱和希望,还是让亲人活下来的执念。放不下这份执念,同时也有了以一技之长救众生的志向。
摘句台词吧:我们哭泣是因为我们失去了宝贵的东西,是因为我们不能接受现实。我们的思想没有开明到能够接纳真正的事实。 如果我们接受了这个事实,这种悲伤的情绪就会减弱,并且这种悲痛将转化为力量。
选题很好,事件略显商业化,但是有希望真好!
选题很棒节奏也很棒!主要拍的是,一个信仰佛教的泰国(举国信仰就是佛教)科学家庭如何去面对家中最珍视小女儿的逝去。佛学的轮回、讲齐物本身也是一种生命哲学,可以算是世俗者寻求解脱的出口。信仰者一般也更容易去接受无常事实;另一方面,接受过世俗价值教育的科学家,往往对人主观能动性有很大的自信。这就是一个矛盾。所以说这部片选题特别妙。而素材的处理也很好,从失去爱女之痛展开,然后顺叙展现为了挽救女儿的努力;新闻采访和拜访脑科学家适时铺开这个科学家庭的内心世界。“我只是想说,如果肉体还在那她就还有希望,有形体还是她复活的基础。”在面对主持人点破转生理念与他所做矛盾时,信仰佛教的父亲却这么说。最后还生了一个和死去女儿一样的小女孩,起一样的名字。那被困在轮回的,究竟是小女孩的灵魂还是他自己?这很哲学。
我们常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人存在啊,如果她来过,又怎么会愿意轻易割舍,我想或许等我当上母亲的那一天,也会愿意舍弃所有换她平安。
这一秒的你和下一秒的你还是同一个你吗?
插叙的方式,先将女孩的成长片段放在前面,再讲离去,让观众从一开始建立起对于人物的喜欢与同情。一个举国信仰佛教的泰国中的科学家庭里所体现的科技,宗教,人伦情理,灵肉分离因果轮回的人类认知之间的矛盾。不变的是我们都要信仰爱。科学可以保存爱吗。冻结她真的是爱她的方式吗。倘若这种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又该如何定义人类生存空间里的新秩序。上限和下限是什么。如果人都可以被救活,那还有对于死亡的恐惧吗,如果没有了死亡,还会更加珍视生命吗。那人的一生何时是尽头。是不是又会引起贫富之战。难道人的一生就不能有痛苦,遗憾,与伤心吗。
单纯记录的话,不好看
“如果我做這些,僅僅是為了想見到她,那我就太自私了,如果你想給自己的孩子希望,那就要給她活著的機會,沒有生命就沒有機會可言。”這個醫療世家將復活小女兒作為科研的信念,讓我想起了《星際穿越》那句“愛是我們唯一能夠感知的超越所有緯度的信號。”
爱的伟大
很浅也很散,看不出个所以然,也许等几百年后再看会比较有感触
将死人冷冻,未来的科技能解决疑难杂症吗?一辈子太短,短到不能与家人再团聚。这一家人真好啊,哥哥的美式口音也很棒,还继承了父母医学专家的衣钵。
1.父亲说,我们全家都病了,但心甘情愿,因为这样才能感受她还活着;2.哥哥选择出家,信仰科学也信仰生命,其实都是信仰爱;3.哥哥继承父亲的研究,得知有生之年很难做到的时候,父亲在电话那头说,相信人类有天可以宇宙旅行就相信她有一天会回来哪怕是要一千年。这种坚定太感人了。
要等到很久很久以后才能知晓了 普通人光是想想这个过程可能都觉得无法接受
如果只是想再见就太自私了,这是给她活着的机会
科技可以解释一切,唯独不能解释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