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黑手党题材的影片盛行不衰,恰巧去年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均有作品入围,柏林的《少年黑手党》走的是青春成长路线,威尼斯的《黑手党不再是曾经》是一部备受赞誉的纪录片,而戛纳的这部《叛徒》绝对算是近年来最扎实且独特的史诗作品。现年80岁高龄的意大利大师级导演马可·贝洛基奥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凭《怒不可遏》一举成名,他擅长拍摄政治色彩浓郁的影片,也深受左翼思潮的影响,他的作品往往充斥着不少叛逆和突破禁忌的人性刻画。黑手党题材是他初次涉猎的题材,却拍出了与别不同的味道,证明了这位意大利导演宝刀未老,思想依旧活跃。
这部《叛徒》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上世纪80年代初期,黑帮首脑多玛索·布西达成为“叛徒”,并逐步瓦解整个黑帮组织的故事。影片开场是一个貌似融洽的黑帮聚会场景,纷繁的人物和关系一拥而上。透过这个场景道出主人公意兴阑珊、急切金盆洗手的心态,紧接着就是黑帮成员拍摄集体大合照,这个画龙点睛的画面暗示了全部人物之后的命运走向。不用多久,叙事便露出了狰狞可怖的面目,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暴力暗杀情节接踵而来,但这些明显跟我们看惯的黑帮火拼厮杀截然不同,更像是一种冷漠的日常记录,画面上出现不断滚动的数字,暗示着丧命的主人公家族成员。
如果这干净利落的黑帮仇杀场景没让你感到尽兴的话,那么之后漫长的法庭审问与辩论情节可能会让黑帮类型片爱好者失望而回。在贝洛基奥看来,这部作品的重点不是厮杀对抗,而是主人公为何背叛黑手党组织,以及成为“叛徒”之后的人生经历。由此,便引出片名的用意:究竟主人公是不是“叛徒”?由主人公亲口讲述的一段精彩的回忆情节可谓理解这部庞杂宏大的史诗故事的关键核心。作为一名黑帮组织的元老级人物,主人公尽忠职守维护帮派团结和利益,恪守帮规,从不对老人女性小孩下手。然而,现实却令人失望:金钱利益取代了江湖道义。他和妻子家人躲到巴西后,留在意大利的家族成员不断遭到黑手党内部成员杀害,自己两个儿子更死在昔日称兄道弟的同伴手上。这给他带来沉重的打击,他幡然悔悟后选择与司法部门合作,挺身指证黑帮成员,并由此瓦解掉整个黑手党组织。
在主人公看来,自己根本不是叛徒,因为他要对付的都是破坏黑帮规矩而心术不正的成员,在他看来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叛徒。主人公信奉的宗旨原则和传统道义成为他支撑自己在法庭上指证其他成员的强大信念基础,而情节也透露出传统老派的观念与新一代黑帮做事手法的格格不入。从这个“叛徒”视角切入叙事是影片有别于其他黑帮题材的亮点所在,令观众客观而充分地理解主人公背叛组织的复杂心态和艰难过程。从这个视角出发似乎可以理解剧作的重心转移到法庭审判情节的缘由,导演尽可能展示出黑帮分子为了躲避审讯而施展五花八门的丑态,以及主人公与他们在法庭上各自对峙时的语言,不断揭穿他们口中的谎言,让观众自行判断究竟谁才是“叛徒”。
导演没有用常规的黑帮类型情节来书写这个另类的人物传记,反而选择用几个重大的时间节点和跨越地域的事件来梳理人物的生平及其转变的契机。时间线从开篇的70年代,到主人公在巴西被捕的80年代,再到其出狱后的90年代,直至他最终去世,人物也从意大利到巴西,再回到意大利,之后再到美国的沧桑历程,具有相当厚重的史诗底色。主人公最后生涯的这段情节让我联想到去年另一位大师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的《爱尔兰人》。两部影片的主角都是日薄西山的黑帮成员,见证了自己从光辉走向衰败的终点。主人公本可以在美国安享晚年,却发现自己无法接受依靠太太生活,惶惶不可终日地生活在威胁的阴影下,于是选择再次回到意大再次指控黑帮,及其幕后盘根错节的政治势力。
尽管导演贝洛基奥已年届八旬,但是他打造的这部黑帮作品在沉稳的叙事中透出矫健有力的节奏感:激情四射的性爱场景,凌厉干脆的暗杀段落,庄谐并重的庭审辩论现场,都给这个复杂的叙事文本提供了相当充足的看点。几处惊艳的梦幻段落将主角对家人的愧疚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困兽斗的动物蒙太奇画面则延续着欧洲导演专属的古典气质,而不时出现的歌剧唱段和巴西流行乐,则具有鲜明的提示意味和讽刺色彩,不论是黑帮还是执法机构实施的暴力,都具有优雅和凶残的两面性,特别是巴西警方用直升机威胁主人公的一幕尤为明显。而开头的黑帮暗杀段落和临近结尾时一个从车内拍摄的爆炸坠毁镜头又让人回想起贝洛基奥早年最擅长的政治题材风格,充满着暴躁狂热与危机四伏的氛围。
男主角皮耶尔弗兰切斯科·法维诺的表演让人全程目不转睛,他将捍卫黑帮道义和价值观与现实利益冲突之间的复杂人性演绎得令人信服。他的表演在去年戛纳竞赛影片里绝对是上乘的一位,足可媲美《痛苦与荣耀》里的安东尼奥·班德拉斯。尽管他去年错失戛纳影帝,但今年却凭另一部作品收获威尼斯影帝的殊荣,再次证明了金子总会发光这个简单朴素的说法,而好演员总会有目共睹并获得认同。
电影因为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戏剧性相比起同样经典的黑帮片《教父》来说有些弱,但展现出来的气质气场无疑是史诗级别的。影片从剧本到摄影灯光都是非常工整的黑帮片。开场舞会70年代的布景,胶片的质感,仿佛让人能感受到西西里迎面吹来的暖湿海风。几场法庭戏也尤为精彩,凛冽的强光打得人物黑白分明,黑道大佬的阴狠,冷酷;主角的决绝,大仇未报的沉着力透画面。 黑手党至于意大利是个很特别的存在,尤其是在于其发源地西西里岛。这原本是个人人当做事业加入的,带着荣耀信仰横跨法律人情生意的黑道组织。无奈新老交替,权利,生意更迭之下,组织成长为一部分人难以控制的野兽。导演用两幕意象戏完成了主角从组织核心到“叛徒”的转变,一是在飞机上看到两个儿子满面血光的意象,第二次是同妻子phone sex的暗号,在放心了妻儿安全后决心通过“背叛”实施复仇。主角能受千夫所指,众叛亲离,却受不了最后到美国后要靠老婆养活的事实,枭雄末路,晚景凄凉。借用豆友短评收尾:拿起这把罪恶之枪,此生已无金盆;踏出这步流浪,来路已是天涯。
对比美版《教父》,本片显得更加纯正、深刻,加上导演的功力和本土优势,西西里岛的文化底蕴挖掘的也足够浓厚。
如果美版像一个黑帮的英雄传奇故事,本片就是黑帮的真实历史讲述。
本片借助一个所谓叛徒的经历,对黑手党的产生原因、生存的土壤和环境、文化,都做了深入探讨和真实记录,也始终保持客观态度,把一切交给观众,这就是西西里黑帮的原生态,你们自己感受吧!
没有精彩枪战,没有孤胆英雄,没有大场面,只有一点都不精彩的暗杀,只有一场场葬礼,一次次黑帮的家庭聚会,甚至都没有过多渲染法官办案承受的压力和坚持正义的决心。
法官汽车爆炸的第一视角表现,非常独特,非常震撼。
意大利电影《黑金叛徒》根据真实的人物事件改编,倒是回看了一下意大利西西里黑手党们的兴亡史。在20世纪80年代,意大利巴勒莫巨大的海洛因贸易,两大黑帮家族对立期间,男主角多玛索·布希达却想激流勇退,他最大的理想是想平安的死在床上,于是远走巴西,不过另一个黑帮家族柯里昂家族的里纳野心勃勃,想要一统江湖,即使布希达已经远走,里纳依旧对他的家族大开杀戒。
这部电影被很多人拿来和《教父》对比,如果说《教父》是美国黑手党的简史,这部《黑金叛徒》就是意大利西西里本土的教父故事。和《教父》的开篇一样,一开始也是表面和气的聚会,接下来就是冰冷的杀戮。一代教父开始选择与政府合作,展开了复仇计划。
我们在电影中能看到很写实的黑手党文化,他们不会自称“黑手党”,他们管它叫“我们的事业”,他们自称“君子”,有着严格的委员会和层级管理体系。
黑手党当我们汉语的一个形象翻译,主要是他们当时杀人后会留黑手印的习惯。意大利语对应的是“Mafia”,这个词起源于1282年3月30日的情人节前一天的西西里起义,一个叫索菲亚的巴勒莫少女在结婚当天被法国士兵强奸,于是西西里人展开了大规模的报复,他们喊出来的口号是“Morto Alla Francia, Italia Anela”(意大利文“消灭法国是意大利的渴求”),而Mafia就是这个口号的字母缩写。
这个词在阿拉伯语里面还有一个意思就是“避难地”。这个神秘组织最初起源于意大利西西里岛和法国的科西嘉岛,一百多年来,随着意大利人逐渐移民到世界各地,黑手党也广泛散布开来,特别是在美国东岸,逐步做大做强,借助美国大萧条的背景,大规模的失业浪潮和犯罪率激增,黑手党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他们从事各种非法交易,在1970年代到1980年代,随着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一系列打击,黑手党也走向衰落,意大利也在稍后一段时间,清扫本国的黑手党集团,尽管如此,黑手党作为一种亚文化,依旧影响着影视等社会潮流。
在《黑金叛徒》中我们能看到,黑手党的社会基础,有大批失业者感谢黑手党给他们工作,举行游行支持黑手党们。犯罪背后是深刻的社会问题。
叛变的布西达在法庭上和昔日的黑帮头子们对垒是电影中主要刻画的交锋场景,他并不认为自己背叛了“我们的事业”,黑手党历史上曾经有规则,也有为穷人出头的一面,他更像是黑手党传统价值观的捍卫者,里纳代表着“礼崩乐坏”时代的无底线玩法,维系黑手党的是严格的纪律,这就是所谓的“七诫”:一.守口如瓶;二.组织高于个人;三.不得违抗上级命令;四.不得叛变自首;五.对家人保密;六.不得擅自搞绑票活动;七.兄弟之间严禁斗殴。显然布西达这种和政府合作的方法也是传统黑手党们不能接受的,他后半生一直在政府保护下,小心的活着,一直到那些黑帮分子都坐了牢,他也垂垂老矣,但是在阳台吹风,他仍然不安心的带着一把冲锋枪。电影中拍摄到黑手党历史上真实的意大利著名法官被谋杀的事件,也牵涉到幕后的政客,意大利前总理朱利奥·安德莱奥蒂(Giulio Andreotti),意大利天主教民主党成员,被控与黑手党结有联系,但是他最终被判无罪,因为审判涉及行为已超出追诉期限。
历史上1990年,意大利的黑手党共有142个家族,其中有42个大家族。家族之间通过一个委员会联系。在意大利,凡是有黑手党的省份都有一个委员会,委员会可以在任何一个家族的势力范围内杀人,而不用通知其家族人员。当委员会决定杀人时,它就组织一个行刑队,行刑队长有权挑选队员。他们的行动除执行者外其他人都不知道。委员会上面还有一个由11人组成的委员会,称11人委员会,地点设在巴勒莫,它凌驾于所有黑手党家族之上,也是黑手党的最高权力机构。11人委员会里面有一个教皇或教父,这是黑手党内的最高职位。杀手的暗杀行动必须经过家族首领的核准,否则私人的报复行为,可能触发一场战争。了解这些黑手党文化,对于理解电影中提到的他们的话语会有更深的理解,电影在这方面考证的也是非常仔细的。
电影中他们有一种独特的家族文化,权力、欲望、亲情、伦理、宗教信仰混合成这个庞大的“犯罪家族”。一代江湖教父级别的人物,曾经亿万富翁,金钱美女如云,但是老年却流亡美国,深居简出、小心翼翼的生活。电影的结尾会让人想到《爱尔兰人》,不管当初多么拉风,最终也还还是垂垂老矣。
其实快意恩仇只在书中,而人的欲望的无穷尽的,随着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其实“我的事业”这样的组织,最大的影响是因为欲望带来的,不断增加的需求,一旦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变化,这根矛盾本身是相辅相成的,并没有什么更加伟大或者高尚。
所以杀人其实是不高尚的,不管因为什么原因,而人为的加上个限制,就觉的他是高尚或者是低劣的。
“我的事业”不管有没有drug,迟早会走到末路,被其他的形式所替代,主角完全是顺势而为,而能在压力下放弃所有,坚持做自己,很不错,希望天朝也有这样的人,而不是乌合之众
最近连着看了两个电影,一个是《我们的教父》,忆苦思甜的纪录片;一个是《叛徒》,添油加醋的黑帮片。两部电影的主角是同一个人,就是号称“两个世界的老大”的黑手党首脑多玛索·布西达。
说起黑手党,也算是历史悠久,引人关注的了。产生于十三世纪的意大利西西里岛。成立的初始,据说是为了反抗法国的侵略。在那个年代和那种地区,乡村中的秘密结社不少,咱们这里的哥老会之类同样如此。原本是一个贫苦农民为求生存联合起来的秘密帮会,所谓“官府管不了的事情我管”。时不时的做些维护正义的事情。在二战中也曾经帮助过美军在西西里岛对纳粹德国的作战。这也使得美国政府对于黑手党在美国的发展网开一面。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组织逐渐壮大,控制了西西里岛上的农牧业,收取保护费,从而确立了自己的权威。并把这种方式扩展到意大利,进而扩展到全世界。
黑手党组织严密,有一个专门的委员会来调解不同集团之间的关系,并制定了许多规则,如我们所熟知的“沉默法则”。不过黑手党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宗旨,也没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到了上世纪中叶,黑手党组织发生了蜕变,由反抗侵略、匡扶正义变成了一个贩卖毒品杀人越货的黑社会犯罪集团。他们通过贩毒、绑架积累了大量金钱,也招致了人们的痛恨。以前那些残存的正义,扶弱济贫的善举,在金钱的攻势前,统统败下阵来。因为利益,因为地盘,各个家族之间频繁发生仇杀,并引发了多次内讧。如影片中所说:“因为毒品,所有人都有钱了。他们开始更贪婪,更暴力,更没有信仰。”
两部影片就是介绍的黑手党中布西达和伊那两个家族之间的仇杀,以及所引起的后续效应。在这次黑吃黑的长期战役中,布西达的两个儿子、两个堂兄、一个弟弟和女婿先后做了对方的枪下鬼。布西达最信任的法官法尔康也因此丧命。战斗的惨烈和丧失亲人的痛苦,终于使布西达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与政府合作,破釜沉舟,打破“沉默法测”,揭发了众多的黑手党的恶行。导致366名黑手党被抓。做了黑手党的叛徒。他之后的日子也 并不好过,在美国政府的保护下,东躲西藏,在一个地方的居住时间从没有一年以上。直到他癌症去世。
《叛徒》中详细描述了布西达在法庭上的作证过程。可惜影片的中文字幕的翻译实在太差了,人物的对话基本上听不懂。不过看看当时的庭审现场也是很有意思的。台上坐的是众多法官,法官对面一个孤零零的座位是证人布西达的,他的身后是上百名律师,代表着那些被抓的黑手党徒。最外一圈的半圆形是许多安装着铁栅栏门的房间,将罪犯们关在里面。布西达刚要开始作证,外圈的黑手党们就开始大闹,有高喊着“叛徒”的,有突发羊角疯的,有一位甚至自己把嘴巴缝了起来,整个法庭成了一座疯人院。这种“自由”的气氛让人实在很难理解。当然最后的判决还是众望所归,罪犯们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是1987年的事情。
黑手党在人们眼中,无疑是一个罪恶累累的邪恶势力,他们为了获得财富,多行不义,使得无数善良的人们家破人亡。无论从法律或道德上,他们都应该得到惩罚和谴责。不过在这里,我暂且避开法律的正义和道德的规范,看看是什么因素使得这些人走上了这条不归路的。
在叙述黑手党的经典电影《教父》中,饰演老教父的马龙·白兰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我本人很欣赏他的这句话。不可知的命运使人们或成为富翁,或成为穷人,或成为农民、医生、理工男、明星、流浪汉。或一生顺畅,或命运坎坷。通常情况下,命运给人们提供的选择是唯一的。人们都认为这种安排是很自然的,并顺从命运的安排。去从事这种安排下所应该做的事情。例如你当了警察,你就要去维护治安,维护法律,去同邪恶势力做斗争。同样,你当了黑手党,你就要去绑架人质,就要去贩卖海落因。轻易的去取人性命,也轻易的送上自己的生命。这同当警察一样,是很自然不过的事情。你周围的同事也在做着和你一样的事情。可一旦你觉得这个事情不适合你去做,并决心去改变命运,那么这时的你实际上已经陷入了一场赌博之中。我们常常羡慕那些放手一搏的人,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并不多,他们的结果也大多并不美好。贝多芬曾经要“扼住命运的喉咙”,为我们奉上那么多绝美的乐章,可是他的晚年却要同行们的赞助才能生活下去。《红与黑》中的于连妄图通过与贵妇人的结交改变命运,最后等待他的是断头台。或许有那么个把人成功了,但这也不意味着多数人同样能够仿效。这种成功的几率实在是很低的。原因在于你生活的环境,受教育的程度,修养的完善,品格和素质的培养,等等等等,缺一不可。这些因素在你所渴望的另一种人生中是和现在完全不一样的。
影片中的布西达老谋深算,以他闯荡江湖的经验,他要去做黑手党的叛徒,这个赌博的风险他不可能不知道。他说:“我并不在乎自己的生命,我只是要保护我的家人。”他对自己的后半生各种可能的境遇是做了充分准备的。他说:“我要死在自己的床上。”还好,他的最后这个愿望算是达到了。可是在影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在西西里人的”叛徒“唾骂声中饱受煎熬,他的余生是在颠沛流离下度过的。他热爱意大利,渴望能在意大利生活,可是却一直生活在美国的不为人知的地方。使用假名字,整日提心吊胆。我不知道,他的这种在多个探员保护下的人生是否还有乐趣可言?
我的看法是,别去硬和命运对着干,只有在老天爷的安排下,在可选择的空间里,最大限度的去寻求自己的快乐。
《叛徒》是用纪实风格拍摄的。所以,基本的剧情和《我们的教父》差不多。甚至演员都选的和真实人物非常相像。
本人评分:6.5。
一种传统的意大利历史电影精神依然一直栖息在导演马可·贝洛基奥的作品中,我们能在这部黑帮题材电影里看到维斯康蒂《豹》的影子,它以歌舞开场,也是西西里的故事。它说是黑帮故事,但弱化了血浆和子弹的使用,将重点放在审判上,更是放在男主角和一群配角身上。马可·贝洛基奥是相当严肃的,或许因此它显得并没有什么能让你第一眼心动的闪光点,但它依然值得细品,它的故事空间横跨的年代很久,导演像缝制一篇详细的深度报道那般,让你挑不出错来。人物层次之丰富,让男主角成为影帝的有力竞争者。4.2
可惜这个剧本给导演发挥的空间太小了,大量法庭戏基本没法施展。黑手党衰落内核与教父相似,闪回结尾依旧大好,最佳男演员基本预定。
人名就看晕了…
虽然是黑手党背景,但是主题却并非暴力和犯罪。更多是一个被称为“叛徒”的男人的故事,要守护荣耀,却也有复仇的怒火和悲伤,还有内心的挣扎以及恐惧。前面略闷,但一路看下来还是挺扎实的,炸车主观镜头确实刺激,贝洛奇奥稳。不知能不能拼下影帝
稳中带骚的挽歌故事,对于黑帮史的展现太棒了。
奇遇电影字幕组 ▏QY-279,字幕组翻这部电影第一印象就是出现了大量的人名,时长两个半小时,大量的法庭戏,整部电影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沉稳扎实。马克·贝鲁基奥这样的老导演很厉害,他每次都是在类型电影传统的基础之上在剧作上玩创新,总之不能让观众看片的时候觉得轻松爽,看他的电影就算视听再享受,观影也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大部分时间会觉得吃力。这部电影的信息量就更大了,剧本的思路并不复杂,只是不是以人物的情感为主导,而是以宏观的时间点重新将真实事件串联起来,不再是黑帮暴力复仇,转而成了用话痨的背叛方式守住一个失去时代的道德准则,算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叙事切入点了。
天哪 一开始拍个照片就指望我认出所有人 到一半还在???
#72nd Cannes# 7分片。马可·贝洛基奥这次的黑手党传记题材延续了他的政治电影方法,包括档案影像与评论性的音乐,以及冲突颇为激烈的室内剧和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影片讲述欲金盆洗手而不得,为了复仇而选择与警方合作,最终得以善终的西西里黑手党大佬Tommaso Buscetta的人生经历,有着颇为激烈的法庭辩论戏。技巧上比较老派,字幕、定格、变焦镜头等手法搁到现在看着很复古,总是让人想起意大利政治电影最红的年代的那些代表作。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多年,地域上也包括意大利、巴西和美国,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了史诗感。
4.5 可能是史上切入视角最特别、最反类型的黑帮史诗,而且是“只有在21世纪才能拍出”的却又具有上世纪史诗气质的电影。第一幕风驰电掣、瞬间完成的黑帮火拼,接着开始大半部反复审讯——某种意义上与《鲁贝之灯》殊途同归,牵扯出不断翻转的人物群象、不断翻转的落幕史诗,带着“极为现实的荒诞感”。几次梦境闪回都堪称是神来之笔。男主演太棒了,人物的每个层次都被他牢牢掌控。
【A-】在同类型的黑帮电影里,这片绝对不比去年的《爱尔兰人》要差,也不应该就这么被忽视。在其复古的叙事节奏下观影热情被一点点的消磨,但这种复古而老派的拍摄手法下,影片整体的气势也随之建立,在悲悯而澎湃的氛围下,散发出属于类型片的荣光。时间跨度极大,但中心视角仍旧坚守在男主身上,而观众与其共同对抗的体系在导演的把控之下永远像一团迷雾,在这般情景下,浪漫与厚重被选择性的消解融合。月光下的结局,既是回忆,也是梦境,原则的坚守,命运的轮回,在痛苦与救赎中,他如愿以偿,远离争斗,死在了自己的床上。
4.5一部荡气回肠的意大利黑手党衰亡历史,“叛徒”的定义在电影中变得非常暧昧和模糊,正如布西达所说,真正的叛徒不是他,而是那些热衷权力滥用权力进行杀戮的人,虽然时长两个半小时但感觉还是未能完整呈现那段历史,导演只能取舍,但不妨碍那些有趣的细节能带领观众深入到人物内心,布西达是个十足的浪漫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他不仅仅爱西西里岛,更是身体力行地践行西西里的家庭至上、情亲至上的理念,当他目睹这些曾经引以为傲的东西在毒品的巨额暴利下分崩离析的时候就注定了最终黑手党没落的结局,这时的黑手党已经不是曾经的为穷人代言、侠气仗义的代名词了,正如法官所说不需要用什么美好的东西去包裹犯罪的事实,意大利在去掉黑手党毒瘤的几次颇有戏剧性的“世纪审判”也作为了电影的重点,正义羸弱与犯罪的理直气壮好似一出滑稽的戏剧
#SIFF22#其实拍得很扎实,创作角度比较有特色。剪辑增加了不少可看性。人物塑造非常突出,演得更好。但唯一的诉求,实在太太太长了。
提前预想到了结局,一直等待它发生,然后它发生了:多年以后,面对月亮,多玛索·布西达会回想起,第一次成功执行杀人任务的那个遥远的夜晚。
A / 大概是太久没看到如此热情蓬勃流光溢彩的类型片叙述方式了。
马可·贝罗奇奥的杰出新作,一部纯正的意大利黑帮史诗。1.从"叛徒"的视角切入并呈现“背叛”的全过程,进而从正反两方面彰显出执守着规则、秩序与温润旧时代的悲凉谢幕及新时代的失序、残酷与冰冷,实属新颖的拍法,相较起来,老马丁[好家伙]中的"叛变"就比较局限。2.整体以近似于纪实搬演的方式呈现,冷静而克制,但又适时点染上灵动的笔墨,如几段超现实的断梦,折射出布西达的愧疚与死亡之心(随后则是赎罪与复活),几个插入的动物镜头也颇有困兽犹斗之味。3.影片多用交响乐与歌剧作为配乐,将华丽高贵与凶残下作并置,尤其是巴西警方审讯布西达及直升机威胁一段,非常出彩。4.大规模的庭审戏还原度不低,张力十足。5.炸车的主观镜头极具震撼力,与我们知晓却终有距离的真实历史相纠缠,烈度更上一层楼。(8.8/10)
传统意大利电影的风格,有回归意大利经典作品的姿态,叙事也有特点。在故事的推进中,更多的是对意大利黑手党和黄金年代的回顾以及黑手党道义的追缅。在命运洪流之中的一代黑帮传奇串联出不平凡的故事,庭审过程也比较精彩。如今越来越难得的意大利风采电影。
多年后,天台上,他的妻子给他盖上毛毯,年迈的他就这样坐着,缓缓入睡;多年前,那个他早年想要暗杀的目标刚操办玩儿子的婚礼,门口一条狗就这样躺着,缓缓入睡。
拿起这把罪恶的手枪,从此人生都没有金盆。拍下那张神离的合照,以后何处都不是天涯。性命抱在护身符中,只是还想苟活。软肋吊在直升机下,怎敢不说真话。他们断手爆头,祸及无辜,早没了江湖义气。我便挺身而出,甘当叛徒,配合着正义清算。我们并非邪佞,午夜梦回,那男人放手便丧命,而我只剩怔忪。
叙事、角色、影像都没有新意
或许因为看尽人世繁华,导演马可·贝洛基奥在处理黑帮题材的时候,为血腥镜头做了大量减法,转而以男主角皮耶尔弗兰切斯科·法维诺的表情变化作为情绪积累,审视意大利黑手党的兴衰变化。虽然方式上有些过于温和,但贝洛基奥在影像调度层面的拿捏非常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