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好多人写的Sarah,感觉我看得和你们不一样。。。。
Sarah在我看来真是绝美,尤其查理斯第一次见sarah的几个镜头,美疯了。我没看过原著,就电影来说看完全片,实在觉得她是个牛鼻的女人,为了自己把几个男人弄得团团转,提几个我看到的点吧:
有剧透的。
1、sarah的前主顾去世了,没有给她留下任何遗产,律师过来说,你不能再住了,但是格兰兹的普特尼夫人可以收留你。sarah第一句话问的是“她的房子能看到海吗?”
当然,电影的结局,sarah拥有了她想要的海景房。顺着这条线索,就可以看到整个过程,她对查理斯的“哄骗"了。
补充一句,一般来说,主仆关系好或者时间久的话,感情应该不错的,但是去世的前主顾没有给sarah留任何东西,而收棺材的时候,sarah在楼梯上画画,工人在下面钉棺,情绪异常的平静。sarah画的应该是前主顾死前的样子,maybe这给了她画画的灵感。
她很爱画画,片中医生说老主顾是个把仆人当奴隶的人,而sarah依然愿意待在那里,除了没钱,我猜她很可能是想捕捉人一些奇特的情绪或表情吧。比如后面,她对着镜子画自己的样子。
惊恐、害怕,一直保持着,然后自己画自己。一度让我看到后面以为她其实是为了画画而去故意体验一把”小三”的。当然,应该是没有的。
2、sarah一早就之道查理斯是谁,不用查理斯自己介绍。
且不说是因为查理斯的科学家身份还是别的,至少sarah肯定知道查理斯即将成为有钱大亨Freeman的女婿,并继承一大笔家产。
所以啊,后面sarah就开始她的”计划“了,编造一个纯情的故事,以弱者的姿态博得男人同情。(这招对男性来说屡试不爽)
一开始查理斯是接受不了的,但是sarah讲的申请并茂,已经站在了爱情至上的道德制高点,俨然是很纯情又忠贞的女子样。以及,sarah不断地欲拒还迎,一直让查理斯不要靠近她之类的,你知道的,女人越是这样,男人越好奇啊。
3、故意让普特尼夫人的老仆人看见她出现在山崖,想刺激夫人,让夫人赶她走,最后她确实也得逞了。然后查理斯就更心疼了,sarah顺手献个吻,查理斯就被迷得二昏二昏的,不仅帮她离开当地还派人给她50英镑。他的律师都听懵逼了,因为查理斯的仆人攒了三年也不过才攒到30英镑。
4、和查理斯滚完床单后,哪知查理斯这个愣小子放着那么大的家业不要,竟然要退婚,大家可以感受下这里sarah尴尬的表情,就像在说 ”我特喵说了这么多,你没听明白?“的样子。 以及最后查理斯离开画面,sarah用力一眨的眼睛,仿佛在说 “演完这场戏,松了一口气,大傻子!”
不骗你们,不信你们把视频倒回去看。
查理斯坦白了,富家女说要搞死他,搞得他身败名裂,所以,没有家产及海景房的查理斯就没有用啦,sarah就趁夜就跑路了。
三年以后,sarah改了名字,换了寡妇的身份,找了好人家,有大house,海景房。
查理斯崩溃了,我特喵为了你弄得身败名裂,啥都没有了,你倒好,来住大house了。然后一不留神推倒了sarah,sarah顺势而为,一番絮语,以弱者形象和吻哄好了查理斯。
就像一开始第一眼见查理斯那样,她就已经做足了吸引的准备。
片中医生说,她有类似于让自己处于受害者身份的愉悦感。这样一方面能获得他人同情,一方面自己又显得崇高与众不同。
所以,对于影片结尾、现实世界的安娜来说,她既不想成为破坏他人幸福与前途的女人,也不想成为被自己欲望所侵蚀的女人吧。
没必要故事套故事,故弄玄虚之嫌。其实一个故事讲扎实了,就很好。
1、捷克裔英国导演Karel Reisz,此人是英国自由电影运动悍将,此片1982年奥斯卡5项提名无获奖,包括品特的改编剧本,堪称最大杯具。2、据说小说异常NB,电影则着实有些平庸,处理成黑色电影式的故事而失去了原著的实验结构。3、梅姑的表演自然是给此片4星的唯一理由。
巨丑的斯特里普又出现了~~~~~~!!~~~
看来关锦鹏的《阮玲玉》形式创新评价要降一点了,戏中戏的效果不光是将两个故事叠加整合,而是间离观众,使其远距离的审视那个“法国中尉的女人”,令这个故事成为推动“现实”中男女主演情感进程的工具,虽然“现实”戏份时间相较于“电影”时间少,但“电影”时间却反向的将“现实”中男女感情发展的过程展示的无比细致自然,这种特殊的手法是极为奇妙的。当这两个故事并列看时,就凸显了时代的变革感,维多利亚时代严苛的宗教法则与世俗目光,对照当代情感中的隐秘的悱恻缠绵,前者的有性突出了对时代的批判,后者的无性描绘了未吐纳出口爱恋的苦涩,结尾处“电影”团圆结局和“现实”悲惨景象的对照也划分了荧幕与真实的差别,而情节化的“电影”剧情与平淡着笔少的“现实”生活也验证了这一点。
各种蒙太奇。一开始我就茫了一下,还以为分轨出了问题。Merly Streep的回眸基本不错符合我对于原著的想象,Irons大叔除了性感的小卷发一点都不像查理叔叔。但是结构非常让我满意,不拘泥也不穿越。
苏牧老师《荣誉》这本书中指定需要拉的影片,值得一看,特别是要拍现在和过去穿插叙事的两条线索时导演应该多次观看。
我就知道品特编剧总会弄些花活儿,形式感强的作品会运用形式说明一些问题,老人总说,时代不一样了,言下之意人也在变,品特的意思应该就是以前的人和现代的人共性远远大于个性吧,以前的人甚至玩儿的更过火。
不是博尔赫斯式的叙事圈套和语言游戏,电影和小说一样没有在“小径交错的花园”中迷失,而是驻步在小径的交叉出,并标明方向。通过套层叙事和破坏性重塑故事,将这个经过双重陈述的爱情故事,传达出原作的意义张力,并且在魅惑与延宕间为影片添加了一种现代韵味。
高度道德化的维多利亚时代,人人都是淑女绅士,举止端庄,品行优良,却遍地都是妓院。女主角是个有趣的反抗者,她为自己虚构了一个身份:法国中尉的女人。戏里戏外,女主角都在找寻自我,真是一个经典的文本啊。
好年轻的两张面孔。喜欢这种交错的形式,两个结局都很好。ps我终于发现Jeremy的美了!
无独有偶,这段故事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女主角萨拉的扮演者安娜与男主角查尔斯的扮演者迈克,也给戏中人一样,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情人关系,只是结局却出人意料……©
1.套层结构戏中戏,基本还原了原著自我暴露的现代主义叙事,剪辑精妙。2.遗憾的是电影改编无法复制那股神秘暧昧的气格,而导演也没有完全脱离将女性妖魅化的男权视角。3.戏里戏外的几组呼应对称的镜头与调度,在视觉语言上暗示了双方由近及远/从远至近的亲疏关系演变。4.反向双重误认+1。(8.0/10)
看海报以为是部带有悲情色彩的影片,没想到却是女性题材的爱情片。两条线索交叉叙事,戏里戏外别样动人。一喜一悲的结局似乎也暗示着两条线索的最终走向,戏里的完美落幕终止到了戏外,不免令人唏嘘。此时梅姨的演技已经出神入化了,为影片增色不少~
这是一部很纯粹的爱情电影,它虽然也讲风俗讲道德,但归根结底是讲男女心中的那份取舍对于爱情的结局的影响。导演将原著变为“戏中戏”,又交织着“戏中戏”的演员的感情纠葛,既做到了不同选择的对比,又显得自然和熨帖。制作电影的人同样是可以被“观看”的,电影的那种魅力一下子就彰显出来了。
2008-11-9 19:53:34 7/6.8(3565) 自我误识……
那么惊鸿一瞥的电光火击,风雨大作波涛汹涌的断崖上,她回首,苍白的脸有惊雷滚过,他和她互相对视,然后定格成永恒。
①没落的贵族与新兴的资本新贵之间微妙的阶层关系;②女权话题的讨论既符合时代远胜于去年大火的某部女同电影;③-你为何不去伦敦过新生活?-如果我去伦敦 我知道我会变成怎样,我会变成莱姆有些人已经称呼我的。我很脆弱,我有罪。你无法想像我所受的苦,我只在睡觉时才能安乐。我醒来时恶梦就开始了:我怎么是我,我怎么不是费里曼小姐!不是嫉妒,而是不理解。④1857年 据估计有八万名妓女在伦敦郡,六十间房子之中有一间是妓院,当时伦敦男性人口有一百二十五万,娼妓每周接客达到两百万人。⑤济贫院,贫苦女工所,妓院最好的背景是伦敦的阴天和夜晚。⑥家庭教师一旦失业被赶出去,很可能沦为娼妓。
刚开始时还以为是个古典爱情片,越往后越有意思,是个精彩的电影。
对我来讲真的是一部好老的电影 不过叙事方式很创新啊 故事的确像男主所说既是第一个结局也是第二个结局 但是关于微博上有人以情色电影的分类来推荐这部电影 我觉得很无语
戏中戏提升了整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