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年追影的电影评分,是通过对电影的七项要素分别评分,然后经过计算而来。下面逐项进行解析。
电影的主要角色都是老年人,对年轻观众来说,观影兴趣大打折扣。但是,有两位老戏骨撑场面。因此,硬度为4分。
需要说明的是,硬度是减分项,硬度越高,总分越低。
值得庆幸的是,男主角是《指环王》中扮演甘道夫的伊恩·麦克莱恩。
女主角是2006年的电影《女王》里面,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扮演者,海伦·米伦。
这二位并肩出现在电影海报上,大大增强了观众的观影兴趣。出于这个原因,硬度没有给到5分。
两位老人家,从逐年追影的小时候,就扮演老者角色。如今更是高龄,一位80岁,一位74岁。仍然有如此活跃的表现,令人钦佩。
贝蒂少女时代的耻辱,坑家败产的血海深仇,发酵了半个世纪,跨越半个地球的恨意。3分送给这浓烈的情感。
女主人公贝蒂,从10几岁时,本来纯洁的少女时代,却被自己爱慕的男孩侵犯,这个男孩就是罗伊。
罗伊15岁时,是贝蒂的英语老师,那时罗伊还叫汉斯陶布,贝蒂还名叫莉莉施罗德。
莉莉的父亲经营着一家工厂,施罗德家的生活还算富裕,施罗德夫妇膝下有四个女儿,莉莉是最年幼的一个。
汉斯伤害莉莉的动机很纯粹,只是为了羞辱莉莉,甚至不是因为对莉莉起了色心。
他觉得自己受到莉莉姐姐们的戏弄,所以迁怒于莉莉。
汉斯在莉莉姐姐们那里受到的羞辱,全都宣泄在年幼的莉莉身上。汉斯对施罗德家的报复没有就此结束。
几天后,莉莉的父亲被人告发,定为叛国罪。告发施罗德的人就是罗伊。
汉斯在会客厅等待给莉莉上课时,无意间听到,书房里大人们的谈话。
当时,大人们没拿这个15岁的少年当一回事。
从此之后,本来家境殷实的施罗德一家,父亲被绞死,母亲自杀,落了一个家破人亡。姐妹四个成了孤儿,靠出租房子惨淡度日。
更悲惨的是,战争快要结束时,一颗炸弹炸死了莉莉的三个姐姐。年龄最小的莉莉,被姐姐们疼爱,提早去睡觉,逃过一劫。
莉莉孤身一人,说谎,成了生存的必需品,于是,莉莉越来越精通此道。
时隔60年,莉莉成为了贝蒂,她的孙子辈儿们仍然在全世界寻找汉斯陶布这个仇人。
人海茫茫,老天有眼,一位外孙的伴侣,追踪到了罗伊。才有了《谎言大师》的故事。
虽然电影见解的浓度不高,但是有深刻之处。因此给出3分。
见解独到之处,比如。故事开始时,老罗伊一伙人的骗术秀。
只要投资5万英镑就能在几天内变成10万。先用低投资吸引受害者入局。等到谈判时,同伙假扮的大金主,佯装被受害者惹怒不欢而散。
要知道,这个摔了门就走的俄罗斯人,本来打算承担起80万的投资本金。现在可好,眼看煮熟的鸭子飞了,还是自己替鸭子开的窗户,你说心里悔不悔?
结果,为了表达歉意,2个受害者同意老罗伊的建议,每人再追加5万投资,让俄罗斯朋友看看英国绅士的诚意。
终于,眼看就要凉透了的买卖,又起死回生,一不留神又多赚了5万块钱。两个受害者还陪着加害者开香槟,喜滋滋的庆祝自己身上的肥肉掉进了别人的锅里。
这一套操作着实让人开了眼界。
影片对自己所持观点的阐述十分清晰,证明足够有力。因此给出5分的满分
首先,加害者变成受害者。
原本的捕猎者变成猎物,原本猎物却是伪装的猎手。
另一层面,风光无限,拥有超越年龄活力的谎言大师,最终被谎言反噬,成了无法行动,连喝水都困难的普通老人。
作恶者必将受到惩罚。因为他做了足够多的坏事,所以,或早或晚,会给其他人造成可怕的伤害,并且,伤害的程度,足以让一些受害者穷毕生精力寻仇。
最终,这些受害者中,会出现一位复仇者,比他更有耐心,也更聪明,是一位更出色的谎言大师。
这就是这部电影所传达的价值。
《谎言大师》是一部主打悬念的电影,槽点太多会成为硬伤。所以开篇布局花了很大的心思,却在收尾时略显笔墨不足。因此逻辑评分为4分。
故事的4分是通过逻辑、见解、情感和价值的分值综合计算而来。所以,此处仅仅梳理一下电影的故事线索。
主线故事是罗伊从社交网站上钓到贝蒂这条大鱼。也可以换句话说,罗伊咬住了贝蒂投下的香饵。
原本,罗伊策划了一个骗局,企图骗走贝蒂全部存款,结果却遭到贝蒂反欺诈,一生的积蓄都被骗光。
最后,贝蒂还引来罗伊的仇家,将他打成中风,连喝水都不能自理。
这一主线故事中嵌套着3个次情节。
结尾暴打罗伊的仇家,他们和罗伊如何结下梁子?
需要在第一个次情节中寻找答案。
这个事件起于罗伊和贝蒂接触之前,是罗伊骗子生涯中无数骗局中极为普通的一场。
这一骗局的前情未做过多交代,因为它发生在影片之外,属于背景故事。
不过,借由罗伊勾引贝蒂上钩的手法,我们也大致能猜到,罗伊和两位受害者搭上关系的套路。
影片中展示的是罗伊团伙收网的过程。行云流水、配合默契、游刃有余、以假乱真。
这段戏中戏比这部电影还优秀。
我们从此了解了罗伊的身份,并且推断出,贝蒂是罗伊的下一个猎物。
该事件并没有就此了结,始终游走于主线故事的字里行间。
首先,罗伊在和贝蒂约会的间歇,带着打手,教训了对分成不满的同伙,敲断别人手指时,顺手买了和贝蒂共进晚餐的食材。
随后,是和贝蒂在商店购物时,巧遇一名受害者。罗伊不动声色的将其引入地铁站,将对方推入疾驰的列车轮下。
年近80的老人,杀个把人就和公园遛鸟一样从容。
紧接着,在片尾,贝蒂击垮罗伊,却给罗伊手中留下十万英镑的存款。
这十万英镑就是狗熊最爱吃的蜂蜜,贝蒂将蜂蜜扣在罗伊头上之后,又放出两只狗熊,然后,优雅的离去。
这两只狗熊,一只是,前面提到的,被罗伊砸断手指的前同伙,一位俄罗斯大汉;另一只是,骗局中,除了罗伊杀掉的那位受害者之外,的另一位受害者,一位黑人大汉,他被罗伊骗走的钱数,刚好是十万。
至于这十万英镑,这兄弟俩怎么分?钱是罗伊欠黑人大汉的。罗伊欠俄罗斯大汉的,肯定是手指头了。
从片尾罗伊的惨状可以看出,俄国大汉比较善于抛开现象看本质,不执着于手指这个表象,本质上,是打断骨头,无论长在哪儿都行。
第二个次情节,是罗伊的真实身份,他是一个德国人,真名叫做汉斯陶布,从十四岁教授他人英语,讲起英语比英国人还地道。
因为汉斯的语言天赋,在二战结束之后,当了一名德语翻译,效力于一个英国秘密组织。该组织的职责是,抓捕流落在德国民间的纳粹分子。
汉斯的搭档,是英国中尉罗伊科特尼,也就是真正的罗伊。
汉斯和罗伊在抓捕一名纳粹分子时,不会德语的罗伊暴露了身份,二人和罪犯搏斗时,罗伊脸部中枪,当场身亡。
案发现场除了三个当事人,再无其他见证者。
罗伊的脸被子弹炸掉了,德国人汉斯看着罗伊的尸体,脑中闪现一个灵感。眼前这具无脸男尸,将代替他,汉斯陶布,死在祖国的土地上,汉斯则代替罗伊,活着回到英国,成为战胜国的公民。
第三个次情节,是罗伊和贝蒂年少时的纠葛,也是这部电影主线故事的起源。前面分析情感得分时讲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过度追求反转,用力过猛,破坏了电影的代入感。
电影开篇,罗伊是一个神奇老人。就像《骡子》里的老厄尔。
后来带着打手,砸断同伙手骨时,还有几分黑道老大的霸气。
在地铁杀人灭口的一段,罗伊身上看到的是《纸牌屋》中的主人公弗兰克,以同样的手法,灭口女记者的影子。可以理解为,罗伊是一个像弗兰克一样,能做大事的人。
紧接着,陈年往事揭开,德国人汉斯脱胎换骨成了英国军官罗伊。
再到15岁的罗伊就因为一时上头,骚扰莉莉姐姐不成,反被羞辱,一个转身对莉莉施暴。
更邪门的是,汉斯在被施罗德赶出家门之后,一不做二不休,告发莉莉父亲叛国。一言不合就要坑你个家破人亡。
老罗伊本来是一个狠辣、果决的迷人角色,观众一直以他的视角,借由他的身份,进入电影之中,结果,为了实现剧情的反转,罗伊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渣男。
无论是谁,其第一反应都将是,从这幅不堪的躯壳中脱离。
电影执着于反转的效果,掰断了好不容易营造的代入感。
《谎言大师》成功的将观众带入电影营造的情景,却在接近尾声时,用冷水将观众浇醒。观众在最后一刻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个看热闹的。
人海茫茫,因光影相遇。
相隔万里,伴文字相识。
我的公众号【逐年追影】,有空常来。
如果我们的内容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您向我们发出权利通知,我们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Sir Ian McKellen 和 Helen Mirren老戏骨们的表演深沉稳重,从始至终没有歇斯底里的夸张,都是令观众拍案叫绝、忍俊不禁的小表情、小动作。一张被岁月刻画的脸上不仅有皱纹还有纯真善良狡诈凶狠,表面上波澜不惊,内心早已波涛汹涌。
看到Mr. Carson出境,恍然觉得他是爵士的管家。 一直难以抗拒英国演员身上自带的绅士气息,一颦一笑间都是英伦风范。
剧情设置了些许悬念,但是过于套路,暂且不论。
摘录两句台词 secrets between you,God,the devil and the dead. Lying ,becoming a very good liar.
人心叵测,不敢陷入太深,知人知面不知心,特别是要注意首次接触的人,因为你也不知道对方的真实想法和目的,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其实这也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事情,一方面不敢相信身边人,另一方面人生苦短何必太在意,矛盾、彷徨、不知所措,两害相权取其轻,还是要做好自己,适当娱乐,身正不怕影子斜,开开心心过一生。
很好看的一部悬疑片,虽然一开头就能猜到结尾,但是再加了一段复仇经历,是为了剧情和以前的电影有一些提升吗,仁者见仁吧!电影最终诠释了一个普世观点:善恶有报,不是不报,时机未到,最后的场景来个大对比:孤狼终了对比儿孙满堂。还有一大亮点就是两位老戏骨飙戏(今年真流行),海伦米勒真有魅力,让最后跟孙子的调情让人浮想联翩,麦克莱恩也是,阴险狡猾,一副坏人变老的典范。
伊恩爷爷打戏开挂,情节几次反转可以看到两位主演对飙演技。虽然故事起伏很大,但在演绎上没有突兀之感,可以说演员的演技弥补了剧情上的部分不足。
至于剧情,之前在伦敦的barbican看了,被地铁那幕吓到,当时影院里一片惊呼。谈不上多么多么血腥,但是多转折剧情+狠辣角色设定,就会让观众猝不及防被惊到。
欺诈师是个历史悠久的行业,在我国这一行又被称为“千门”,最早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其祖师爷据说是大禹。经过数千年的演化,这一行早已有成百上千的分支,所采用的欺诈方式千奇百怪,而进入网络时代以后,这一行又发展出了新的支流,其中的从业人员混迹于相亲网站上,把自己包装成成功、富有、体贴的单身男性,专挑有一定经济基础同时又渴望婚姻家庭的女性下手,上当者往往倾家荡产苦不堪言。这帮欺诈者自称自己为“杀猪盘”。
截至2019年4月的不完全统计,被发现的“杀猪盘”受害者已有876人,受骗金额超2亿,其中广东、浙江、江苏等沿海省份受害者人数居多,统计中广东省的受害者人均被骗27.92万元。
在“杀猪盘”的骗局中,女性往往是可怜的受害者,看到她们所受到的伤害让人不胜唏嘘,不过在海伦·米伦和伊恩·麦克莱恩主演的新片《谎言大师》中,本是猎物的单身女性却成功地进行反击,将受害者变成了“复仇者”。
这部影片除了给人一种“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的快感外,我们从中还能发现女性之所以容易在情感当中处于弱势,不是因为她们无能,而是因为他们善良,但当她们被狠狠地伤害以后,将会爆发出远超过男人的能力,所以,千万别惹毛了女人。
在2019年,针对近几年犯罪数量技术上升的“杀猪盘“,公安部描述了这种犯罪的主要套路以警醒广大的人民尤其是单身女性不要上当,具体内容如下:1. 寻找目标,2. 取得信任,3. 怂恿投资,4. 大量投入,5. 无法提现,6. 销声匿迹。
公安部的描述得简单,但伊恩却在电影中用自己精湛的演技告诉人们,当面对一名水平高超的欺诈师时,普通的女性是如何的无能为力。
在选择目标的时候,老罗就非常有目的,他会挑选那些老年丧偶、单纯而又无趣的女性下手,因为老年丧偶更容易感到寂寞,单纯则难以识别坏人,而无趣则社交圈狭窄,难以接触到心仪的对象。这些因素汇集到一个人身上,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只要老罗展现一点点魅力,就很容易吸引到对方。
同时一个人身在局外是可以看得透彻,但如果置身局内,就难免泥足深陷。现实中受“杀猪盘”所害之人也大地是如此,他们平常往往耽于工作或其他琐事,没有自由的空间和时间,生活枯燥乏味,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反倒使得他们更加渴望被关爱。而当他们上相亲网寻觅另一半的时候也不是抱着筛选骗子的态度,这时候遇到一个嘘寒问暖之人,就是很容易沦陷的了。
挑选合适的目标只是一个开头,诈骗能否还要看技术,老罗就用自己的实力告诉人们,一名水平高超的欺诈师有多恐怖。
当老罗和贝蒂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老罗先是强调自己非常讨厌欺骗别人,然后坦白自己骗了贝蒂,自己的真名不是布莱恩,而是罗。乍看之下这似乎是一个非常矛盾的行为,讨厌骗人你还骗人,这是要闹哪一出?但细细一想,老罗此举这是高明的,就是因为无法忍受撒谎所以才坦白,这种做法恰恰从反面证明自己的品行是诚实的,恐怕这也就只有高级骗子才做的到了。
当然留个好印象对于罗这种欺诈师而言没有实际意义,最重要的还是能够让感情迅速升温,其中最好地方法就是住到一块。所以罗在第二次约会地时候就佯装腿脚不利索,第三次约会地时候直接展示了自家那栋高高在上的小公寓,尤其是爬楼梯时老罗痛苦的表情,缓慢的动作和貌似无奈而又善解人意的笑容,不知道能软化多少女性,激发她们的母性,我想从朋友的身份出发,没有人会拒绝帮助这个可怜的老人吧。另外强调一点,在西方安排一间客房给朋友是很常见的事情。
耐心是欺诈师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他们深谙放长线钓大鱼的道理。在第一次怂恿佩蒂投资失败之后,老罗开始打出情感牌,晚上摸进贝蒂的房间,以一种委婉的方式和贝蒂谈感情。女性都是感性的动物,所以要和女性增加感情,最好的交流方式就是谈感情,你和她们夸夸其谈一些大事大道理,尤其是让他们觉得你对她敞开。真实应了那句“谈钱不伤感情,但谈感情就很伤钱了”。
在第二次游说投资失败后,老罗并没有老羞成怒,而是一口气又砸了1万英镑来了一场柏林游。对于女性而言,无论哪个年龄段都非常乐意看到有男人往自己身上花钱,同时共同到一个城市旅游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提升感情的手段。
另外老罗对于如何蛊惑他人进行冲动的投资也是非常在行的,比如电影中到了投资的最后关头,本来已经同意投钱的贝蒂又表现出了迟疑和犹豫,面对这种情况,老罗干脆把自己的全部积蓄投入到共同账户中,而且贝蒂仔细一看竟然发现对方投的钱还比自己多了50万,面对这种自信满满的举动,她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所以千万不要低估了这帮欺诈师的毅力、计谋以及手段,他们往往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就让受害者完完全全地听从自己。
在怂恿投资方面,官方的描述是非常抽象和简单的,但如果我们看了电影中老罗的表现后就会发现真正的老千远比我们这些普通人想象中厉害,更不用说他们的对象还非常单纯了。
老罗和文森特在第一次怂恿贝蒂投资的时候就传递了收益可观的信息,而第二次的时候向贝蒂实打实地展现了2万英镑的收益,第三次老罗更是把全部积蓄投了进来坚定对方的信心,这种做法估计没有几个人还会认为这次地投资不会赚钱了。
在当今社会,或许是理财真的赚钱,或许是是理财公司做的“洗脑”宣传,亦或者是一些别有用心的自媒体工作者需要一个主题来吸引流量,总而言之,理财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发展至今已有不少人深信“理财等于理生活”、“理财可以发大财”等说法。但同时大部分人对于理财的理解又连入门级别都还没达到,所以他们也不知道如何选择理财产品,此时此刻如果有个熟人跑了出来,大肆宣扬自己通过理财赚了不少钱,把“大部分人”说得大为心动,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都不需要对方如何推荐,“大部分人”都会想着法子要对方帮忙买理财产品了。当然刚开始地时候“大部分人”还是比较谨慎的,只会投入少数的金钱,而欺诈师方面则会制造一种收益非常可观的假象,随后蛊惑人们加大投入。面对不劳而获的诱惑,再加上人们更愿意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已经掉入陷阱的“大部分人”自然而然的就会把大部分积蓄投入欺诈师的腰包中。
所幸这一回,丧尽天良的欺诈师碰到的是更为棋高一着的对手。
莉莉的父母双亡后,悲惨的命运并没有放过她,在二战的最后阶段,她的3个姐姐在厨房作饭时被盟军的炸弹击中,全部遇难,莉莉彻底变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而她所生活的地方则被划进了东柏林,为了生存,莉莉不得不以谎言为武器。什么是最好的老师?有人说是兴趣,但事实证明,应当是“生存”。在残酷的环境中打磨多年之后,莉莉已俨然变成了一名水平高超的欺诈师。而到了晚年,为了不让自己留下遗憾,她终于决定解决埋藏心中多年的痛苦——解决掉老罗。高手之间的对决,往往取决于谁做得功课更多,谁的方法更有效。
为了采取相应的手段针对老罗,莉莉安排史蒂芬充分地调查了对方,结果发现老罗虽然行骗范围较广,但其目标有着共同的特点,于是她也将自己包装成了单纯、无趣的贝蒂。
为了让老罗能够坚信他可以在贝蒂身上大赚一笔,从而投入更多,贝蒂制造了大量的假象。比如在认识之后没多久,贝蒂就买了一辆新车,虽不是豪车,但人家可是全款买的哦。随后贝蒂又邀请老罗参观自己的house,地处郊区,环境优美,装修朴素当中带着一股殷实,一看就知道价格不菲,而且依然是全款支付的。这些表象都让老罗大胆猜测这一票大概能赚五十万,只不过他还是不够自信,贝蒂的身家接近300万。这个数字让老罗几乎失去了理智。
让老罗相信自己是个富婆,从某种成都上来说也是取得了对方的信任。但这些并不足够,贝蒂同时还要让老罗加大投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对于一件事的投入越多,他越不容易放弃,而为了把这件事完成,这个人会投进自己都想不到的成本。
例如在第一次约会的时候,贝蒂就问罗是否经常约会,另外还隐晦地表示每次约会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样的措辞是很容易产生尬聊,其目的无非是想要老罗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思考更好的问答方式。
随后罗和文森特两次邀请贝蒂加入投资,都被贝蒂巧妙地拒绝了,而每一次的拒绝都迫使罗加大投入,第一次婉拒后,两个老骗子给贝蒂看了一张两万元的支票,第二次老罗更是不惜血本的带贝蒂去柏林旅游。
而在去柏林旅行之前,贝蒂又来了一场“假痴不癫”,假装身患重疾,命不久矣。此计的目的主要是想把罗骗到德国,同时让他心软,从而在最后会把钱都投进来,但同时也让罗感觉到如果把握好贝蒂生病的机会,可以极大地增加诈骗成功的可能性,所以他开始细心地照顾贝蒂,每天管理后者的饮食,叮嘱她按时吃药。
这些不仅让罗投入了金钱,同时投入了时间、精力、甚至情感。
当然很多时候,一场完美的欺诈总还是需要至少一位忠诚可靠的伙伴。史蒂芬在这起欺诈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详细调查了罗的背景;在贝蒂的家中以及柏林试探并揭露老罗的真实身份,以确认他就是当年的小畜生盖格;在文森特和罗二次游说贝蒂投资时,非常“不合时宜”的出现,搅乱了他们的计划。
虽然在柏林揭露罗的身份时,由于老骗子一直口口声声强调自己没有伤害任何人,斯蒂芬出于对贝蒂的爱而被激怒,险些失控曝光对方曾经在莉莉家的所作所为。但这也显现出斯蒂芬与贝蒂之间的联系比文森特与罗之间的更加牢固。贝蒂与斯蒂芬之间是以亲情和关爱来维护,而文森特与罗之间只有利益和恐惧,这也是为什么当文森特受到斯蒂芬的威胁后,马上选择了背叛。
此时此刻,贝蒂已经计划的相当完善了,但若要让老罗就范,还差最重要的一点,她需要制造一个机会,让罗的情绪上流露出可乘之机。正如前文所说,贝蒂装作命不久矣的目的有两个,一方面是把罗骗到柏林,另一方面则是让罗心软。从实质上来说,像罗这种人即便是心软了,也会毫不犹豫的骗光目标所有的钱,但是任何一个人都是有良知的,他也不例外。
从柏林回来之后,贝蒂已经决定和罗建立一个共同账户共同投资,但是在交易的最后她又表现出了犹豫。也就是在此刻,由于深知贝蒂命不久矣,罗不由的联想到贝蒂失去所有积蓄后的悲凉生活,他的良心开始蠢蠢欲动了,他内心中中仅存的善良在质疑自己的行为,这让罗整异常矛盾和痛苦,为了平息这种感觉,罗使用自己最擅长的方法——欺骗,只不过这回他欺骗的是自己。他往共同账户中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积蓄,以此向自己自己证明:我把所有的钱都投进了共同账户,这回我没有骗人,我想和贝蒂一起生活。
就是利用罗这一瞬间的软弱,贝蒂实现了复仇,当罗把钱打进来的一瞬间,贝蒂知道自己成功了。
其实从电影中不难发现,欺诈师的手段是层出不穷的,而且他们更了解人心,更加懂得如何愚弄他人,所以我们这些普通人对他们来说,无异于待宰的肥羊。但错误又是出在我们身上的吗?对于大部分上相亲网站的人而言,目的无非是能够找到合适的人共同步入婚姻家庭。婚恋网站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用尽各种手段劝客户充值以收获更多的人选推荐,这种赚钱方式倒也是无可厚非,只不过在面对“杀猪盘”巧妙利用漏洞骗取他人财物时却保持沉默,为了节约成本没有效采取措施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使得顾客在婚恋网站上消耗一定数量金钱的同时,还加大了成为“杀猪盘”受害者的可能性,这种赚钱手法就有点不上道了。
两星半,《骗徒臭事多》和《龙凤斗智》的变种,可惜缺乏戏剧元素和张力,缺乏悬疑和紧张。结尾受害者的回忆部分无法产生共情,这一方面它就远不如《记住》深刻。当我以为它还会双重反转时没想到就这么落幕了,本可以成为更好的浪漫悬疑片,可惜。幸好还有两位老戏骨的动人表演和个人魅力撑场。
精彩绝伦!!故事太棒,爷爷和Hellen女士几乎等于一人分饰两角,因此两个顶级卡司大篇幅对戏看得超!爽!年轻演员都要看一看,老辈演员现在还能够如此生龙活虎地呈现出这样的表现和高质量作品,isn't that marvelous! 我太喜欢这部电影,也在于它那么自然地结合了两个和我最有渊源的地方:英国和德国,伦敦和柏林,实是美妙极的惊喜。Ian爷爷献出了他这些时间以来我最喜欢的演技。Hellen女士!她那句“I have long already forgave you. Now I beyond you.”太棒太powerful了,献上5秒膝盖!有趣的是有时我也爱用fond这个词,它听上去确实是那么英式,现在这个词对我有更多的意义了。衷心为两位戏骨鞠一躬,小狼和唐顿管家的演员也很增光添彩。
两个老人宿命纠缠的互相伤害,彼此都足够冷血无情。故事没什么惊喜,名言永远是对的——不是老人变坏,而是坏人变老。小狼又本色出演了一次gay嘻嘻~
二战与性侵的背景加的有点生硬,更想看两位职业诈欺师的职业对决。
说真的,这个类型的电影就是从一开始你就知道结局,看它无非就是欣赏两位老戏骨对戏罢了。
老家伙们稳如老狗!原本我期待的是海伦女士能重现赤焰战场中的人设,然而没血腥也没特技,看来整体是什么也没沾上,不够聪明不够硬核也不够精妙,戏烂人不烂,挺可惜的。大基带小基,你狼老公最近的资源不要太好哦~
以为要看一对英国老骗子谈恋爱,后来发现是两个德国人要复仇……好的吧。
的确是出乎意料,加入二战背景的时候我还以为要讲一个老兵如何被辜负于是踏上犯罪道路最后迷途知返的故事,对Ian的确有滤镜,但是这个电影是看得很爽,终于不是混蛋只要有一念之善就能happy ending的故事了,虽然他的确一念之善都没有。看到女主揭露身份那里我还以为会是他顶替的那个英国人的家人,英国人的死也可能是他利用英国人不会德语串通了盖博杀掉的,不过没想到,原来是强奸,而且从小就很会颠倒是非黑白。挺带感的反正
虽然剧情老套,但是只要看到海伦奶奶这个年纪还能演女一号我就开心!
3.5 so fond of you
看爷爷
被豆瓣简介骗了还以为是一部披着悬疑外衣的可爱夕阳红,半小时后开始不停卧槽,怎么这么硬核……且俗套啊
Highly watchable. "Fond is a very English word." 2333 PS.结合故事情节来看,配乐和色调营造的诡异感是相当成功了。。
老戏骨表演没得说 剧本跟闹着玩儿似的 三脚猫骗术 公众场合随手杀人翻个摄像头就仿佛当众隐身了 悬疑桥段基本上在开头也预示了结局 历史背景的嫁接好突兀 老年时期油嘴滑舌的性格和年轻时的阴郁也仿佛根本不是一个人 人物动机也是莫名奇妙 每一层所谓的揭秘都让人感觉“何必呢 至于吗”
资深演员和经典剧场搭档来到大银幕的交手合作,火花十足,也似乎充满着某种“不战而胜”的意味。只可惜两人这种“有生之年”级别的合作最终被禁锢于这样平庸的,如同Betty形容的“小剧场”一样的故事中:本是充满着危险的情欲骗局,却又自作主张塞入不着调的历史背景与生硬的复仇反转;角色的每步充满预料,又鲜有真正的爆发点,真的太可惜了。
冲着两位大神看的。没想到是这么一个故事。反转早就料到了,主要是看两位飙戏。蛮喜欢。我们一直亲热地管甘道夫爷爷叫老骗子,现在可好,伊恩演了个纯正老骗子。
本想看两位老戏骨飙戏时刻结果剧情发展越来越奇怪,二战背景像是生搬硬套加上去的。此外套路化设计让我老在看出女主会反杀
(6.0/10)在一部靠谎言维系的电影中掺入了太多暴力。
最大的反转是,Ian居然演了一个直男......
剧情实在是有点扯。加星给演员的演技。伊恩简直了。这俩老艺术家的肉搏也够拼的。虽说也大概知道是咋回事,总得说还是挺耐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