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马克·吐温的小说《一张百万英镑的钞票》改编的经典老故事。
金钱本身就是一种象征,而百万英镑的支票是这种象征的象征。一张钞票可以搞得满城风雨,这都是人们的势利在作怪。在当时的时代浪潮中,人们被权势和金钱蒙蔽双眼,丧失原有信念和荣耀感。
而影片中的主角,利用获赠的百万英镑,形成声望和信誉,再进行招股生意赚第一桶金,再凭借自己股票经营知识,赚取真金白银。
虽然,小说和电影本意是在鞭挞拜金主义。但也无意中揭示现代企业经营和投资理财的经典法则:马太效应。
所谓“马太效应”,来自《新约·马太福音》:“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走。”经济学上,马太效应常被用来解释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两极分化现象。
但从投资学看,“马太效应”反映了资本的复利效应和规模效应,即财富资源会自动向资本更多、投资能力更强的企业和个人倾斜。
这段话的本意也是要把更多的财富给那些更能赚钱的人,而对缺乏赚钱意识或能力的人,要把他手里的钱收回来,实现资本运作效率最大化。
影片中,亚当斯最初只是把这张百万大钞作为自己生活消费赊账的信用保证,就像提供大量资产证明的高净值客户能获得额度极高的信用卡一样,但迟早要露馅。所以他开始用自己形成的声望和信誉,先从经营陷入困境的朋友手中接手矿山招股生意赚到第一桶金,再凭借自己的股票经营知识,引导股市走向,赚取真金白银。
通过“借力打力”,亚当斯成功实现了:
“财力证明—信用价值—真实财富”的资本运作。
本文源于网络作者不明
看完只想说,有钱和没钱的差别很大啊~有钱时,别人对你毕恭毕敬,没钱时立马翻脸不认账,现实啊~但是关于影片中的爱情那一块,我觉得不是很好,说什么女主在亨利有钱时选择不理,没钱时就来找他,完完全全是因为爱他。我觉得和前面女主的表现完全不符。记得有人说过:女人不能只看男人有没有钱,但不看男人有没有钱的女人是蠢的。大致就是这个意思。总的来说,这部影片个人觉得一般吧。但在那个年代应该还是不错的。
所谓“马太效应”,来自《新约·马太福音》:“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人们一般用这段话描述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两极分化”现象,常用它来感叹社会的不公。但实际上,“马太效应”反映出了管理的一个基本法则,即资源向高效率者倾斜。
《百万英镑》是一部老掉牙的电影,1953年拍摄,1958年就译制到了中国。电影讲的也是一个老掉牙的故事,一个美国人亚当斯阴差阳错来到英国,身无分文。正好有两个英国富豪在打赌,给了他一张百万面值的钞票,要求他不动用这笔钱而在伦敦生存30天,看他是否能生存下去。说到底,这张钞票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因为亚当斯必须在30天后原封不动把它还回去。但是,英格兰银行确认钞票是真的。故事由此展开。当亚当斯是一文不名的穷小子时,遇到的是白眼和鄙夷,而当他拿出这张钞票后,很快变成了伦敦名人。亚当斯靠着这张钞票的符号价值,不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还赚了20万英镑。
《百万英镑》的原作者是马克·吐温。这位讽刺小说的高手,在这篇作品中把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写得淋漓尽致。但是,马克·吐温可能没有想到,他这篇作品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看,可以得到另一种解释,即“马太效应”的管理学意义。所谓“马太效应”,来自《新约·马太福音》:“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人们一般用这段话描述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两极分化”现象,常用它来感叹社会的不公。但实际上,“马太效应”反映出了管理的一个基本法则,即资源向高效率者倾斜。《圣经》的这段话,原本就是对做生意的总结。对能赚钱的,还要给他更多的钱;而对不能赚钱的,就要把他手里的钱收回来。
管理实际上就是一个“两极分化”过程。不管我们对“两极分化”在情感上多么深恶痛绝,现实中的管理者谁也不能绕过“两极分化”的考验。资金也好,市场份额也好,管理中的物流、财流,甚至包括人流,都是向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方向流动。管理的本质,是同市场的本质是一致的,就是更有效、更合理地配置和利用资源。如果搁置伦理学上的考虑不论,那么,管理就是“取贫补富”的过程(至于财富如何在社会中再分配,不是企业家更不是管理者的事)。所以,企业高层必须弄清楚一个道理,在管理中,你是“劫贫济富”,还是“劫富济贫”?如果是前者,那你还算明白高管的责任所在;如果是后者,那你只适合当传教士式的慈善家或者当罗宾汉式的侠客。
电影里的亚当斯,面临的就是这样的问题。如果他不能用这张百万英镑的钞票带来效益,那就是一个失败者。哪怕他违反诺言把这张钞票兑现分给同他一样的穷人也是一样。管理者面对所有者的资产,只有增值的义务,没有缩水的权利。当一个亿万富翁从事慈善事业时,他的角色已经转变。代理人同委托人的身份是不一样的。现实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企业高管忘掉自己代理人身份而把自己当作所有者的现象,这只会导致管理错位。
电影中的亚当斯,因为有了这张钞票,从而有了在商场纵横捭阖的资本。现实中的经营活动,往往也同初始条件有关。于是,有许多人在困境中往往怨天尤人,觉得自己的失败是由于没有“贵人相助”,缺乏起步资金。但是,仔细思考一下电影的安排,有些很有意思的细节。
马克·吐温给亚当斯在小说中安排的背景,是一个熟练的操盘手。小说中亚当斯是这样介绍自己的:“我正给旧金山的一个矿业经纪人打工,把证券交易所的门槛摸得清清楚楚。我是只身混世界,除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一身清白,就再也没什么可依靠的了;不过,这反倒让我脚踏实地,不做那没影儿的发财梦,死心塌地奔自己的前程。”如果没有这一背景,我们很难想象,假定是一个没有任何证券和金融知识的流浪汉,即使给了他这张钞票,他能用这张钞票来干什么?
在商业运营中,起步资金是必须的,但不是全部。如果自己没有本事,即使白送给你“第一桶金”,你也不会让它产生效益。许多经营失败者,不是没有第一桶金,而是把金子使唤成了白铜。俗语称:“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就是说的这个道理。苹果砸在牛顿头上,能够砸出万有引力定律来。但如果是砸在别人头上,充其量是砸出一个包而已。所以,凡是商业竞争中的失败者,都有必要反问:上帝为什么不眷顾自己?
上帝之所以眷顾亚当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很诚实。马克·吐温在小说中,选择这位钞票的持有者颇费了一番脑筋。他开出的条件是“有头脑、特诚实”。然而,这样的人是稀缺资源。两位富翁在人选上犯了难。“他们检阅着一张张经过窗前的脸。有的虽然老实,却不够聪明;有的够聪明,却不够老实;还有不少又聪明又老实的,可人穷得不彻底;等到个赤贫的,又不是外地人——总是不能尽如人意。”最后看到了亚当斯,总算找到了合适的人选。
假如亚当斯是个骗子,那么,这张钞票可能会被用来作为骗术的道具。然而,这个电影就无法按原来的构思演下去,讽刺喜剧片就会变成破案悬念片。现实中的经营者,有不少人都是马基雅维里的信徒,或者是韩非式权术的传人。这些人往往能奏效一时,但无法坚持久远。有些经营者,推崇的是“厚黑学”。他们忘了一点,玩权术者,最终会被权术套住;行骗术者,最终会被揭开骗局。尚未套牢、尚未揭穿者,不过是时候未到而已。由于诚信比欺骗费劲,所以,欺骗往往会在短期内比诚信有更大的收益。一旦在经营中开始玩权术和骗术,就会产生一种类似吸毒式的成瘾魔力,直到最后破产。所以,从长远看,只有建立信誉,才是经营的正道。这在经济学研究重复博弈问题中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
钱能生钱,这是谁都知道的。但是,不是谁都能做到这一点。电影中的亚当斯,拿上标志财力的钞票,一开始仅仅是用它作为自己生活消费赊账的信用保证。而钞票本身并不能用来付账,这样,迟早会出问题。亚当斯一开始也为此而困惑。但很快,他的职业训练和技能就派上了用场。他开始用自己已经形成的声望和信誉,从经营陷入困境的朋友那儿接手了矿山招股。凭借他的证券和股票经营知识,他引导着股市的走向。这里面没有暗盘交易和内幕消息,而是正常的“借力打力”。
如何使自己掌握的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用,这是值得每个管理者认真思考的。迄今还有不少管理者,一谈起别人的兴旺发达,往往把眼光盯在最初资本上,而不是盯在资本运作上。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把台湾的崛起,归因于当初从大陆运过海峡的那些黄金上。不妨设想一下,电影中的亚当斯把这张钞票像宝贝一样地供奉起来,小心翼翼地看着它。那么,它就不是资源,甚至还会变成负担。如何用自己最擅长的本领,把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这正是管理者的本职。如果只是追求投资而不关注资本的合理使用,恰好反映出所有者和经营者的错位。
作者:刘文瑞
http://wenruiliu.blog.163.com/曾经看到一个有点经典的冷笑话。一个男子在婚前隐瞒自己真实的经济状况,和女友摊牌后会是什么样的后果:1.如果他是个百万富翁,对方会说:我爱的本来就是他这个人。然后幸福地和他生活在一起;2.如果他是个穷光蛋,对方会说:如果连这点都对我做隐瞒,可见你是个不诚实的人!于是扬长而去。
是的,就是这么势利。
下到饭店、制衣店的老板,酒店的侍者,上到前后态度完全不同的美国使馆,所谓上流社会的公爵夫人,还有中间闻风而动的股票持有人,马克吐温用一幅又一幅的个人描绘拼凑成了一种社会的众生相。
最有趣的莫过于Henry的百万支票不见了以后,股票交易所里应接不暇的换手以及冲进酒店的讨债人们。拿不出百万支票的henry是骗子,下面的绅士和女士们齐声谴责着他,这个刚过上手持巨额财富没过多久的美国船员显然不知道这其中金钱拉成了一张怎样细密的网,为什么自己一个买进的消息和身份无法证明的消息能在一个自己从未涉足的领域掀起这么大的风浪,为什么这么多和自己素不相识的人会涌进自己所住的酒店大骂自己是骗子。但这场闹剧随着那张符咒一般的支票的失而复得有恢复了平静。他又成了迷人的绅士,勇敢的人,人们望着他的眼神里又重新有了尊重。原来所有的评判标准都在这薄薄的一张纸上。就跟现在的“认证不认人”的怪相一样。what a weird world。
当然,英俊如格里高利派克的henry adams,porsha还是不忍就这么放下走掉的,似乎从这一点上来看,这个一穷二白的美国佬还是超越了阶级的界限赢得了自己的爱情。但不要忘了,最开始时,porsha 要和他认识就是因为看中了他是个millionaire。而最后的happy end其实也是要以一大笔的金钱来做支撑的。所以,尽管是一个看似幸福的结局还是暗藏了很多讽刺。
马克吐温想要揭示和批判的就是这样一种建立在金钱之上的脆弱、虚无飘渺、变化无常的虚伪的人际关系。看这个不到九十分钟的片子你会有一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感慨,也无怪乎亨利会有一种南柯一梦的错觉。相比于华服圣殿,这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脆弱和虚假才是最可怕的。
一个世界如果纯粹就建立在金钱、物欲的基础上,而没有精神、道德、核心价值作支撑,那么它必将是不堪一击而冷酷无情的。我想,这也是今天的国人要认真反思的吧。
马克吐温是个不折不扣的天才,讽刺主义的高手
讽刺意味浓厚的喜剧,很现实。记得男主得意吹着口哨的帅样。
高中时英语课上学到百万富翁的课文后老师给播的,印象深刻。没有付出就得到的财富,或许真的很难守住吧
格里高利派克与西服套装,赏心悦目。
看到好多人都说在高中英语课看的,其实我也是,当初看的津津有味
牛X的原著,同样牛X的电影。PS:中文版配音还不错~
我爸说,他小时候看了这部电影就特别想尝尝西餐的味道,还自己做了一顿山寨的。后来带我爸到欧洲玩,在佛罗伦萨的小饭馆里,他又提到了百万英镑,还特意点了一扎啤酒。好电影可以影响几代人啊~
马克吐温的讽刺功力没说的。金钱社会,百万英镑可以让无数人前倨后恭,不管是英国商贩、美国官僚,甚至那些自以为是的贵族。穷小子没上道的时候以为当富翁要花钱,但他没想到资本的增殖才是最快的,对地位与信誉的加持同样无出其右。可惜金钱、美女双双入怀的俗套结局损害了批判力度。
现在有了信贷真不错 讽刺人性冷暖 在感觉上略微比纯文字带来的冲击力差了些 Gregory Peck对角色而言似乎太有气质了一点 表演上喜剧夸张的成分很多 也算是那个时代喜剧电影的普遍现象 配音很搞笑
高中英语老师课堂上给我们放的,补个评论,算喜剧吧,有讽刺意味。
高中英语课看的
经典影片。这是一个极尽讽刺的故事。揭露了钱确实不是万能的事实,但男女主的爱情却是本片最没说服力的地方。因为他们的爱情就是通过这张百万英镑才认识。8.1
迄今还有不少管理者,一谈起别人的兴旺发达,往往把眼光盯在最初资本上,而不是盯在资本运作上。管理者面对所有者的资产,只有增值的义务,没有缩水的权利。如何使自己掌握的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用,这是值得每个管理者认真思考的。
高二英语老师放的,那时资本社会的金钱崇拜真的太严重了,极具讽刺意味
经典名著,经典电影,经典格里高利派克
这部电影是根据马克·吐温的小说改编的 由著名影帝Gregory Peck主演 老爸说他很早就听说过 但一直没看 所以就找了看了 片子诙谐幽默却引人深思 简单的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钱不是万能的 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这就是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有经济泡沫的原因咯。
I love Peck
够讽刺 够喜剧。
太棒了,派克的魅力绝对的!!完美的第700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