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片都是黑白都是固定镜头,这也就罢了。镜头都很长,站在那里可以拍3分钟,聊个天5分钟,尬舞能拍10分钟。你说你120分钟能拍完的为什么要拍240分钟?可怕的是,全场没人提前退场,都在比谁这个逼能装得更久。一般呢,电影节这种片子放完之后都会有持续的掌声。这次放完之后,全场都是沉默的。我心想大家还是有点良知的,用沉默表达了抗议。结果坐我隔壁的那个装逼佬,看到没人鼓掌自己带头鼓掌。第一次没人理他,第二次也没人理他,第三次终于有人跟着一起鼓掌了。装逼我只服你了兄弟。
<<离开的女人>>电影算不上好看,也不讨好观众,但是奈人思考。电影以讲故事开始,讲故事结束,可是故事并未讲完。固定长镜头,自然光线,单线叙事,没有配乐,黑白映像,四个小时浮想联翩,画面风格强硬、故事结构有着魔幻现实主义。最后一个镜头,女主人站在一片寻人告示传单中围着自己也不知道的什么转着圈久久不能离去
第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8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离开的女人》,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众生相皆是蝼蚁的情感评价了!
H:
比我预想中的要好,但我还是觉得这个剧情配这个时长没必要,无意义的长镜头一直都不是我所喜欢的。
Pincent:
基本放弃了镜头的运动,摄影机在中远景的距离中沉默注视着这夜间游荡的亡魂,以及群体所处的边缘社会环境,被负的边缘人一起念诗,配角也算生动,有时夜戏越黑越接近人物。如果没有这个时长,其实关于时间的表达、观众感受角色心理上的疲惫疼痛感、以及缓慢稳定的松散质感都会受影响。没有预期的沉闷,因为复仇情节还是直白且戏剧化的,也没有那么强的文学性。
薛Tony:
离开的女人,在误解生活里不断融化。泰然自若的外表下暗潮涌动,不断溶解的情感成为他人同情的理由,过去压倒现在,回头满目疮痍。情感无法感同身受,怜悯都是自以为是。故作冷静地寻求真相,创造嘈杂的宁静,回忆冤屈的生命经历。残留的那一份真心,给予往后的岁月希望。未来在回忆铺成的坎坷泥路里风雨兼程,只有离去的人才知道,那是过往的循环。
日烦夜烦:
通俗而老套的主题,搭配已经稍显做作的电影语言,威尼斯电影节有史以来最无聊的金狮之一。
fire_storm:
拉夫达兹此次将视角从整个民族转移到了一个女人的身上,从她翻天覆地的生活转变中我们看到的依旧是菲律宾数十年的挣扎。黑白摄影美不胜收,片长也算是他最短的了。
淡水河边:
拉弗迪亚兹的片我是受不了的,本子很有野心是真的,电影和女主的复仇之路一样漫长,故事完全可以压缩一个小时,人物内容的确可以算丰富,有很多出彩一一反映社会面貌的角色,看的出想要塑造一个社会史诗。
游啊游小鱼:
考究而富有深义的镜头设计,它让人思考,却不能吸引人投入足够的情感。
Her Majesty:
在电影里消耗掉了自己的一生的,不只是那个离开的女人 ,还有窥视别人的观众,还有拍了十几部电影的导演自己。忍受这部电影的长,就像忍受生命的荒芜。
2016年威尼斯金狮奖得主。从这一部以及后两年的金狮归属(水形物语和罗马)就足以看出这个奖目前是没有自己内在固定的价值观的。相比奖励先锋、实验、政治元素和年轻导演的柏林和表彰大师或者潜在的大师(颇似诺贝尔奖)的戛纳,从威尼斯的历届获奖作品中很难找出一条规律。一年一个口味对于学院类奖是好事情,但对于电影节奖显然不是。
法罗岛岛主:
含冤入狱三十载,练就一身蛮力,却生了一颗菩萨心肠,一朝沉冤得雪,已是物是人非,家破人亡。高金购枪欲寻仇,怎料常见江湖弱小心不忍,遂行侠仗义,游于夜间。终了,寻子之路无尽头,悲乎哀哉。
心中没有仇恨和希望,又如何能熬过这漫漫余生。
用一个女人三个半小时的史诗窥见菲律宾三十年的历史,电影中不时出现的时事广播新闻如同历史车轮的轰鸣声,提醒观众把故事投射到时代的坐标轴之中,不能以一瞬的时间是横坐标,菲律宾底层生态是纵坐标,画出来曲线的是带有菲律宾色彩的喜怒哀乐。
众生皆是蝼蚁,蝼蚁亦有感情。
让人看完三个半小时的无配乐、黑白、长镜头电影而不感到厌烦,反而有点意犹未尽,这是拉夫·迪亚兹的本事。
血腥爱情故事:
大量长镜头的运用增加了视觉的美感,但同时也让影片的故事性弱了很多,不少繁琐的镜头真应该删去。剧本上长达3个多小时的电影戏剧张力如果更强点会更好。但总体而言无论是导演的风格还是影片的本身都是颇有趣味,值得一看。
斯诺-纳什维尔:
将近四小时的黑白电影,导演讲述一位女人Horacia的复仇,同时也在隐喻着菲律宾社会的弊病。Charon Santos和John Lloyd Cruz的表演太棒了,两人在荧幕里的表演足以引导观众走进这部电影的世界。
我略知她一二:
她就像暗夜的幽灵,在看不到天日的街道上游荡,看着三十年来走过的岁月,积少成多的无助和思念在苟且着彷徨徘徊,就像是夜行的动物,在黑暗中闪烁着光亮而清澈的眼神,她悲悯的双眼注视着这个羞愧而反抗的社会。
沉冤而不得昭雪,水落却没能石出,被万千尘土无限掩盖的真相在那一瞬间仿佛是那么的卑微而渺小。母女抱头痛哭的那一刹那,似乎只有背井离乡才是最好的归宿。 她在寻找的过程中不断隐藏,在隐藏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强大。强大的背后我们依然能看到她善良而坚强的最初信仰,她的余生都在等着那一刻的到来,就像电影里一样,希望总会眷顾努力而真挚的人。
了却烟硝:
近四个小时的片长,不管影片质量怎样,看完的那一刻,我总是有一种解脱的感觉。拉夫·迪亚兹这部荣获威尼斯金狮奖的超长影片,给我的解脱感更加强烈。
超长的时长主要是来源于每个镜头过于冗长的时间,再加上许多无关内容与无关人物的加入,使得影片没有重点,令人昏昏欲睡。其中宗教与文学元素的加入更是让人觉得莫名。
不过,迪亚兹的导演能力可见一斑,虽然固定镜头有点单调无味,但其中的影像魅力非常独特。整个剧本的主线也是十分清晰的,整个菲律宾社会的惨痛被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其中最值得称赞的是影片结尾的处理:铺天盖地的寻人启事,也遮盖不住这位离开的女人永世的愁绪……
#FIFF6#DAY8的主竞赛单元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看完连写短评的力气都没了。(这片越想分越高)
单一主线叙事,固定镜头,没有配乐,可是四个小时却并不难熬,导演的构图、故事结构都很值得回味。喜欢女主和鸭蛋仔一起夜游的部分,有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反而是他和荷兰达的部分写的不够精彩。喜欢结尾,站在一片寻人告示传单中的女主围着自己也不知道的什么转着圈,令人回味。
如果你体会这种无助的残念,你不会觉得4小时是冗长
又臭又长
哈?搞了半天仇是别人给报的?影像和叙事还是可以,1.5倍速可缓解时长焦躁感。
在电影院如坐针毡地看了四个小时毫无配乐刻意拖沓冗长的电影,最后一个镜头结束才发现这种感受的奇妙
人类花三四个小时看蚂蚁,饱食终日的,劳碌一生的,命中注定?宏伟的蚁巢,秩序与战争,艺术文明?有时候发慈悲帮忙搬一粒粮食,有时候显神迹摁死几只大蚂蚁。上帝花三四个小时看人类,有时帮忙有时摁死,有时候提来一壶洪水。花三四个小时看这部电影,有一种被看的感觉
毫无突破,类型元素和时政乱象同作为噱头的边缘社会生态被简单粗暴的捆绑在一起,过往的“历史潜行”几乎不见了踪影,看来拉夫达兹真的打算在片长上把自己耗尽了。
竟然是如此直白浅陋、概念化的故事,拍成俩小时说不准是个佳作...
3.5 电影突出的是节奏,最后,一场大雨结束,围坐讲述心中的故事和远方,然后选择离开,没有过复仇的复仇。突然产生一种世事皆空的逃遁感。电影相对于两句话就能说完的情节来说有点长。。
长镜头、固定机位加上黑白摄影,很容易就能明白导演的意图。但还是疑问影片真的需要拍这么长吗...
无外乎透过一个被诬陷的女人三十年来重新融入社会的遭遇,剖析菲律宾近代史。从社会外围向个人包围,有一场戏充分展示了贵族与神职人员的长期勾结,对贵族滥用权力和政府的蔑视给予抨击。但是黑白摄影、长镜头、固定机位以及拖沓无比的节奏,实在很难让人入戏。
【台北金馬影展展映】全黑白畫面,長鏡頭比比皆是。除兩個手持鏡頭外全部是固定鏡頭攝影。真心覺得片長可以縮減一半。但也確實有不少長鏡頭獨有韻味。故事太弱了,撐不起四小時。相比一心復仇的女主,反倒是瘋瘋癲癲的教堂女、賣毛蛋的小販和同性戀變裝歌女等配角更加生動。三星半
保持立场的凝滞其实并不能代表迪亚兹对待历史的冷静态度。无论对菲律宾政府有着怎样的不满他四小时呆若木鸡似的记录都不是施展庞大报复的最佳状态。苦大仇深《离开的女人》真该做些减法,也最该让貌似与事件没有关系的镜头运动起来。好在本片知道历史无需按照物理时间来构建,只可惜最终是一幅底层民生的悲观图景随着女主的生命时间线一起生成。
女主复仇行动的持续延宕和飘移在影像的广延性上打开了另一维度,一个没有预示和先定的潜在性,使影像不是循着观者的视线进入观者眼中,而是和观者一起生成。影像与观者恒常的主客二元格局演变为主客体间随机地交替和缠绕,与其说观看影像,还不如讲观者被邀约而置身时间(绵延)之中与影像共生。
8分。漫长的监禁生活后隐忍的复仇之旅,她遇到社会底层的各式人物:卖鸭蛋小贩、异装癖、精神病。像圣人般救济他们,又在其帮助下接近自己的目标。异装癖认罪时妩媚得仿若新生。在穷人抗议政府拆迁民宅时我终于泪奔。复仇结束开始了绝望的寻亲。不到四小时恰好。观影于法国文化中心,VCD主办。05/27/18
比《悲伤秘密》bearable。不少外国记者跟我表示,他们头一次看拉夫·迪亚兹,认为本片长得好长得妙,长得有理,还可以更长。(趴下
這是Lav Diaz的理想人格化身,受盡冤獄,亦能換來聖母之身捨生取義,她見證菲律賓經濟改革前,窮人和被詛咒的人的最後時刻,這是低下層女性/受壓迫的群像,她們相遇的時刻是如此美好,就算聖母降臨大地,容讓令周邊的人帶來些少改變,但對這遍被詛咒的大地,受苦的人無論怎樣得到恩賜,也洗不盡惡念。
第一次终于排上时间看了拉夫,这四小时倒是不累~
I'm The Man Who Le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