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科不是卧轨的铁路工人,是全片唯一不至于那么残酷的事情,现实是有多么暗才会稍显明亮……
失语者,面对社会的利用和挤压,全然是被摆布的棋子,怎会有人在乎灿科的手表是爸爸还是妈妈送给他的。当然,也不会有人在乎拿走自己裤子后,这位英雄还是否赤裸身体。当他戴着两块手表的时候,被要求“时间紧急做要紧的事”,天气炎热他的兔子喝水不要紧,取到没有垃圾桶的背景似乎还重要一些,可就生活在垃圾桶内又会看不到垃圾吗?
焦躁 焦躁 焦躁,女公关的工作电话不停地烦扰,至最后胚胎成功的那场戏才终于电话声落下,仿佛医院中的每一刻,气氛都焦躁到不让人喘气。良心未泯这个词好像并不适用在这位女公关身上,她也只是选择做一颗有工资的棋子罢了。我不禁会想,下一代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面对的会是什么呢?至于荣耀手表,是草草应付的房子中也不可能会有认真对待的一处家具。
我想称赞这部绝佳的电影(似乎最喜欢的影片都是我自己选择、自己看的那部分)。等来等去,居然在公映十天后,某家影院上午早些时候有一场放映…电影通过现实的镜头以及合适的剪辑,讲述了这个蛮简单又冰冷的故事。但好讽刺的是我竟然能在每一处都看到,就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诶。
本来只想写短评来着,结果字数限制就只能发到这里了,算不上合格的影评哈。
这部影片不算长,剧情也没有那么多曲折和翻转,但观影后细细回味起来却颇似一坛佳酿。
首先,看片名。我觉得,大概有两层涵义:一是指男主灿科父亲留给他的遗物(旧表),他多次强调,这是他的“荣耀”,所以在他看来,发现巨款并交公,最终得以接获交通部长亲自颁奖和媒体、社会公众夸赞,并不是什么荣耀(觉得是他应该做的),加上“时刻”一词本义就是钟表,灿科的旧表就是他的荣耀时刻,而这块表又是串起本片诸多剧情的重要道具;至于“荣耀时刻”的真正获得者是谁?应该主要是指女主尤莉娅,她的诸多身份(部长的好下属、团队的好上司、家中的好妻子)都因为“成功”炒作灿科义举事件和受孕怀胎而迎来“荣耀时刻”,——当然,部长、丈夫、下属甚至那个热衷爆黑料的争议主播、记者,也都因为灿科而收获各自的“荣耀时刻”。
而本应收获真正荣耀的灿科,却因为女主的蔑视(自始至终没有将他当成一个她宣传口径中的“英雄”来对待,甚至为了摆脱他的正常诉求、不得已爆料而不惜下黑手陷害他),被关被打被针对(剃了头发和胡子,单身的他一直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好伙伴“宠物兔”也没有得到及时照料,他被女主找来的警察部门“黑幕”、威胁时还一直心系他的兔子没人照料)。就因为做了一件好事,生活却被打乱得一塌糊涂,这种虚假的“荣耀”远不及其父留给他的遗物这一真实的“荣耀”更能带给自己安慰,偏偏女主还把他的“荣耀”给弄丢了。真是极大的讽刺!!!
片尾,得知年届不惑、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的妻子受孕了且状况良好(按照医生的说法,非常健康,拥有下一代的成功率很高),喜气洋洋的丈夫听者欢快的曲子,等着妻子解决完最后的麻烦(男主的手表终于找到,正由女主亲自上门还回)而“荣耀”归来。正在这一派祥和气氛中,仿佛失去了生活中的一切而面目全非的男主(因为向媒体揭露交通部弊病顽疾和长期克扣停发基层“粮饷”的现状、单位同事贪赃枉法的行径,而先是被女主找来的警察对付,再被同事们欺辱),给女主打开了门,然后愤怒地将手伸向门边的巡道工具(男主是一位默默干了很多年的底层巡道工)而不是接过她还回来的手表——我觉得他的内心独白可能是:干!就让TM的“荣耀”见鬼去吧!
一个开放式(其实并不算开放)的结局。
另外一个值得玩味或者颇具象征意味的细节,可能是导演(编剧)对“激进女权主义”的讽刺。本片很多细节都在强化女主强势的一面:跟丈夫在医院与医生交流怀孕手术相关事项之时,几次打断谈话接听工作电话;两次让男下属当众脱裤子(给灿科换上干净的裤子,后者因为早饭洒了弄脏了准备出席授奖仪式的西裤);多次让下属严格按既定的流程来,不要打乱她的部署,即便那些她明显清楚自己不对的要求(如原本正确的直立话筒的高度给刻意调低,硬说这才是部长的身高,结果仪式上部长发言时很不适,不得不再次把话筒调高);让丈夫开车将医疗用品送到单位,让他“顺路”去接迷路的灿科,甚至使得他被男主以为是女主的专职司机……
但这种种“激进”的做法并没有给女主带来持久的“荣耀”,最终不得不向更根深蒂固的上下级关系、社会交际关系、家庭伦理关系低头:出现公关危机的时刻,部长一通电话她就得忙活半天;在她寻找那块旧表的最关键时间点,同事(下属)们却一个都不在(空无一人的单位);那个警方高官在接下“构陷”男主的黑活的同时,提出了要求和女主“共进晚餐”的要求,种种意向表明这顿饭怕是没那么简单;丈夫骨子里并不支持她的工作,一旦工作上出了岔子,他反而乐得看笑话,甚至挖坑逼她就范,同时强调其存在并给出毫无痛痒的意见。这些人都没有真正支持过女主:既然你喜欢强势,喜欢强调你的存在,就自己一个人去“战斗”吧,而代价则很可能是致命的——最终的结局很可能是女主将失去一切!这也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涉及剧透。
对于灿科来讲,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是胡子,手表,以及他的兔子。当他第一次作为转移丑闻被打造成英雄时,尤利娅问他是否能够稍微修剪一下他的胡子,灿科拒绝了,说胡子很重要。手表是灿科父亲留给他的遗物,在这个电影中,主要的冲突点就是手表的丢失。由于交通部的新闻发布会导致了手表的丢失,灿科一次一次的去找尤利娅要这块手表,面对整个交通部的打马虎眼,推脱,不在乎以及找了一块假的手表给他,灿科只能求助于另外一个记者,而这位记者其实也不在乎灿科的遭遇,在他眼里,能够去打击政府部门的事情才是他要做的事情,灿科只是一个工具。在暴露出交通部下属的铁道部门从领导到员工都在偷卖燃料之后,灿科要面临什么样的情况没人有在乎。尤利娅为了取回舆论制高点,让警察伪造证据把灿科抓进监狱,当时灿科正在准备给他的兔子喂水,然而水未喂好就进了监狱。他想求助朋友帮忙给兔子喂水,却被告知如果不承认自己在说谎,那么就要蹲几年的监狱。为了兔子,他妥协了,在从监狱回去的路上,遇到了他的同事,他的同事因为他的曝光而愤怒,把他带走暴揍一顿。带走的时间我们无法得知,但是从尤利娅看到了铁路工人卧轨的新闻,之后打电话联系灿科无法接通,找朋友去确认死亡工人是否是灿科,这个就有两天的时间,那么在这两天的时间,对于灿科来讲,他心灵上的安慰——兔子是否已经死亡?尤利娅最后拿着找到了手表归还给灿科的时候,开门的瞬间,灿科是鼻青脸肿的,胡子被剃掉了,在那一刻,大家应该是能够感同身受的,你弄丢了我的表,我去找你要表,你弄了一块假表给我,威胁我,把我弄到牢里,我的兔子死了,我的胡子也没了,我被我的同事打了,现在你过来跟我说表找到了?这种愤怒真的是层层递进,我们作为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和权力机关打交道时候基本上也是在这种无助的感觉。灿科在面对尤利娅的时候,手里拿起了他检查轨道的扳手朝着尤利娅挥去,画面戛然而止。在片尾,有汽车关门的声音,和钥匙的声音。因为本次观影开灯太早,而我没有注意到这两个彩蛋。
这个结尾,不外乎两种结果,一是灿科举起扳手,朝着尤利娅挥过去,把自己的愤怒发泄了出来,而他的丈夫在车里,听着欢快的音乐,刚好出现了一个反差的效果。此时的尤利娅,怀孕有了孩子,正要过上和丈夫期待的生活。丈夫在车里的愉快的音乐背景下,在院子里上演的是一出悲剧。结合彩蛋,丈夫拔出车钥匙(钥匙声),下车看老婆的情况(关车门声音)
二,灿科拿起扳手,冷漠接过手表,去巡查铁轨。尤利娅被吓到,失魂落魄回到车上(关车门声),丈夫开车离开(钥匙声),每个人回到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似乎发生了什么,然而什么都没有改变。
虽然有留白,然而这两个结局我都不喜欢。两个结局都是充满了无力感,无论是哪个结局,这个部门,这个国家都没有任何的改变,交通部依然发不下来工资,员工依然没有钱去偷燃料卖钱,部长心知肚明然而不会采取任何措施,政府对立者依然会找各种的新闻去攻击政府。社会带来了小人物的悲剧,而小人物的悲剧却不能给这个社会带来任何改变的希望。
如果你们看过《低俗小说》,那一定会注意到里面引起一系列事件的金表。同样是一块手表,在《荣耀时刻》里却引发了另一个出乎意料的连锁反应……一起来看看好莱坞时报是如何评论《荣耀时刻》这部电影的。
信息来源:好莱坞时报
保加利亚电影人克里斯蒂娜·戈洛佐娃与佩塔尔·瓦查诺夫在他们的第二部剧情片《荣耀时刻》中,继续沿用了他们首部获奖作品《教训》(2014)中的主演。
如果你注意到《低俗小说》中那块臭名昭著的金表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你应该看一看《荣耀时刻》中的那块金表又带来了什么新的故事。这部完成度高、表演精湛的保加利亚悲喜剧围绕一位见多识广的女公关和孤身一人的铁路工人展开,讲述了两人的生活是如何因一些极为不幸的原因交汇到一起的。
作为编剧兼导演克里斯蒂娜·戈洛佐娃与佩塔尔·瓦查诺夫的第二部剧情片,《荣耀时刻》这部同样聚焦于人性弱点与社会经济失衡的电影在洛迦诺电影节上首映。他们在2014年的第一部作品《教训》在电影节获得了许多奖项。随后,它在釜山、东京、安塔利亚和汉普顿(同时获得了最高奖项)多地的电影节上展映。
如果达内兄弟尝试拍这样的喜剧,这样的黑色喜剧,他们也许会构想出和戈洛佐娃和瓦查诺夫(联合编剧德绰·塔拉勒兹科夫)的电影中一样的场景。在保加利亚的乡间,口吃的灿科(斯特凡·德诺利博夫 饰)是一名铁道线路工,终日为国家日益恶化的火车轨道系统拧紧螺栓。一天清晨,他在执勤的过程中,意外发现洒落遍地的钞票,忠厚老实的他把这笔钱还给了当局,只偷偷留下了几张零钱。
与此同时,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尤莉娅(玛吉塔·戈施瓦 饰)是一个40岁的工作狂,负责保加利亚腐败的交通运输部的公关工作。适逢弊案频传,更别提尤莉娅还在努力与她极为耐心的丈夫人工受孕。
她决定炒作灿科的英雄行为,以扳回政府的负面形象。于是邀请灿科前往首都接受表彰,在闪光灯下微笑。但尤莉娅的计划出现了严重纰漏。因为表彰会上的奖品是一块全新的电子表,灿科被迫暂时取下他亡父送给他的俄罗斯“荣誉”(Slava)手表。
然而,尤莉娅意外弄丢了灿科心爱的旧表,这一错误最终影响了两人的生活,起初看起来这一切有一点啼笑皆非,就像是围观一出保加利亚的职场闹剧,但最后这场闹剧演变成挥之不去的阴霾笼罩在两个人物身上……影片中有几处戏剧性转折与惊喜,令人哭笑不得。
诙谐幽默,结构精巧是这两位导演一贯的拍摄特色。这部影片中没有一刻会让人觉得是浪费的,或者之后没有交代清楚的。《荣耀时刻》通过塑造两个极端对立的人物(公关专家 vs. 沉默寡言的老实人)描绘了一个欺骗与残酷泛滥的社会。比如影片中尤莉娅的公关团队一直在嘲笑灿科的口吃,又比如也许除了灿科这个单纯的傻子以外,所有人都想着维护自己的脸面,包括一名调查记者——他似乎看上去很正义,但很快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玛吉塔·戈施瓦和佩塔尔·瓦查诺夫都曾在《教训》中出演。这次他们再次令观众深刻印象,他们饰演的两个角色有着相互冲突的需求与地位,但他们都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不惜一切代价。
就某种层面而言,尤莉娅和灿科分别代表了一个更大问题的两个侧面——这个问题无关乎他们各自的身份,而是与他们生活的地方有关。他们在一个狗咬狗的世界里尽力生存,无力改变什么。男男女女都只为自己考虑,在《荣耀时刻》中有些地方让人想起让·雷诺阿在《游戏规则》中的那句著名的台词:“这个世界糟糕的地方就在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
在影视上诞生了许多著名的双人导演组合:罗素兄弟、达内兄弟、科恩兄弟……《荣耀时刻》也是一部由双人导演组合(克里斯蒂娜·戈洛佐娃与佩塔尔·瓦查诺夫)完成的佳作。
两个电影人是如何合作共同协作,执导一部电影的呢?他们为什么会选择合作拍摄的模式呢?他们又是如何决定电影的主题的呢?
信息来源:4:3电影
克里斯蒂娜·戈洛佐娃与佩塔尔·瓦查诺夫曾作为联合导演一起合作了一系列短片,而后他们共同执导了长片三部曲。其中,《荣耀时刻》是继《教训》(2014)后的第二部长片。 这部电影是令人耳目一新的黑色喜剧,具有微妙的戏剧张力的同时,也不落于俗套。凭借独特的视觉调色,两位导演再次证明了他们的才华、杰出的政治洞察力与娴熟的电影技巧。在洛迦诺电影节上,“4:3电影”采访了戈洛佐娃与瓦查诺夫,就他们两人是如何共同写作执导一部作品,以及如何决定电影主题进行讨论。
在开始前,我想先问一些关于你们上一部电影《教训》的问题。它(和《荣耀时刻》)有很相似的主题,微妙地围绕阶级、绝望和不平等这些问题展开。不过,我觉得《荣耀时刻》涉及的主题比这些更加广泛。这部影片中有涉及社会现实的讨论,但这并不是表达的核心。我想问一下,这些是你感兴趣的特定主题,还是你电影中自然而然就谈到的话题?
克里斯蒂娜·戈洛佐娃:
是的,我们对这些社会类议题,或是探讨人际关系的主题感兴趣。可以这么说,我们喜欢拍关于人类的电影,为人类拍电影,呈现这些人类如何在现实中生存。无论这是否与政治挂钩,或是……
佩塔尔·瓦查诺夫:
关于社会问题。
克里斯蒂娜·戈洛佐娃:
对的,我们的电影聚焦于人类是如何应对各种现实问题的。
佩塔尔·瓦查诺夫:
《教训》和《荣耀时刻》的创作来源是……《教训》是我们三部曲的第一部,《荣耀时刻》是第二部。这两部的灵感都来自报纸标题,这也是我们创作的基础。前两部影片都蕴含社会元素,我们第三部影片也会有。
《教训》是基于真实故事改编,《荣耀时刻》也是这样吗?
佩塔尔·瓦查诺夫:
是的,也是真实事件改编。这件事发生在很多年前,真的有一个铁路工人在铁轨上发现了几百万,然后他把这笔钱上交给警察。后来,交通部......他们也确实给了他一块新的手表。
两周后手表就坏了,这就是我们的故事开始的地方。
我对灿科这个人物是如何被塑造的也很感兴趣。我不确定这是否是故意的,但我觉得在观影过程中,几乎每个角色都尽可能地变现自我。我和我朋友都很喜欢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我很好奇这些人物都是基于现实生活的真实演绎,还是你们在剧本里设计的人设?
克里斯蒂娜·戈洛佐娃:
我们只是呈现出我们发现的故事,剧情非常浅显,取材于现实生活。在真实故事的基础上,我们再创造、再想象,增添了故事的细节。这些细节并不是源于故事原型,是来自于生活中许多故事。
佩塔尔·瓦查诺夫:
是的。比如有个关于保加利亚建筑师的故事就和我们的原型故事相似。在电影中,有一个场景是男主角向交通部长道歉。这个情节的设计灵感其实是来自于这个建筑师的故事。我们融合了另一个真实故事。
其实这个故事本来想放在第三部电影的,但我们后来把它放到了这部影片。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背后都有参考的原型人物。比如记者这个角色,我们是根据真实事件写的。当然影片的剧情和结构是我们虚构出来的设计。我们根据金钱、假表这些元素的启发,参考了许多资料,构建了一个新的故事。和我们上一部电影《教训》一样,学生和孩子们这些角色都是我们塑造出来的,可以说是我们自己的孩子。
克里斯蒂娜·戈洛佐娃:
是的,我们尝试塑造一些复杂的人物。这对我们而言很重要,甚至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谈论、演绎、试图表现这些角色。演员们帮助我们做了许多调研,他们有足够的自由和我们一起塑造故事角色。我们一起创造了这些人物,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元素一点点融入角色。
我想尤莉娅无疑是片中最有趣的一个角色。我很好奇,你们是如何与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女演员共事的?你们是在拍摄过程中塑造出了这样一个角色,还是在开拍前就已经写好了固定的角色剧本?
克里斯蒂娜·戈洛佐娃:
正如我之前所说,我们给予了演员很大的表演自由度,尤莉娅这个角色也是一样的。演员本人准备非常充足,她甚至在开拍前去保加利亚时任总统罗森·普列夫内利耶夫(Rosen Plevneliev)的办公室工作了几个星期。这段工作经历使得她很好地消化了这个角色所处的团队,这对我们的拍摄很有帮助。
我很好奇你们是如何作为联合导演共事了这么长时间,一起拍了两部剧情片、一部纪录片还有一些短片。在你们的电影创作生涯中,这种关系是如何延续的?
佩塔尔·瓦查诺夫:
是的。我们喜欢这种合作模式,我们一起工作很开心,我们也准备继续这样。如果我们已经找到了第三部作品要拍的题材了,为什么不继续合作呢?如果这对电影有帮助,为什么不呢?
克里斯蒂娜·戈洛佐娃:
是的,为什么不呢?
佩塔尔·瓦查诺夫:
是的,我们不会觉得导演是主角,他的作品是核心。当我们与演员一起工作时,我们也很包容(欢迎不同的观点)。包括我们这次《荣耀时刻》在写剧本的时候,还有一个人加入了我们的剧本创作。
克里斯蒂娜·戈洛佐娃:
这次我们有联合编剧。
佩塔尔·瓦查诺夫:
他在影片中扮演了一个小角色,饰演公关部的一个角色。是的,我们喜欢这样的工作模式,因为这样思想会更加开阔,并且有更多灵感。
当然,有时我们各自也会有一些,像电视剧这样的工作。我们可以各干各的,但感觉完全不一样。
最后,我想知道,一旦三部曲完成,你们有想好故事的最终走向吗?
克里斯蒂娜·戈洛佐娃:
我之前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过这件事,我们现在还在寻找第三个故事......为了找到这个故事,我们一直在看很多文章、看报纸。我们有些初步的想法,但才刚开始做这个项目。
佩塔尔·瓦查诺夫:
因为现在我们手头还有另一个项目,但它与这三部曲无关。这个项目和这三部曲的拍摄模式一样,也是一部低成本电影,我们大概会在春天或秋天开拍,不过还在筹集资金。同时,我们也在考虑剧本,因为脑子里想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正好可以借这段时间寻找更贴近我们时代的故事……毕竟《荣耀时刻》这个关于铁路工作的新闻故事的年份是2002年还是2001年来着(时间过于久远了)。
强力推荐! 可以达到满分的片子 小人物与腐败 官僚机器及其喉舌的对抗 荒诞 戏剧性 十足
保加利亚这个出产吸血鬼的地儿 被欧洲称为第三世界的蛮荒之地 在后冷战时期的颓败和老百姓的无力挣扎一览无余 编剧导演摄影和演员全员在线 真的值得中国的电影人好好学习 最好看到沉默寡言的扳道工没有卧轨自杀而是奋起反抗 狠狠锤打了以绿茶婊为代表的官僚阶层 公关部 =遮羞布
换做我们的底层小人物 恐怕大部分会成为卧轨的那个
阿碧说过,“和利维坦的脚趾搏斗”。其实和利维坦的脚趾调情也够受了,因为“利维坦是汗脚”啊。
上层失道,中层失德,下层失语。人间失格。
故事讽刺,但作为电影,视听上几乎没有什么风格与技巧可言,这么高的分都是因为跟东亚大国的现实如出一辙而打的吗?观影落差有点大。
保加利亚现实主义的很多呈现角度居然和天朝如此雷同(天朝受制于审查制度,反而可以将保式电影视为某种「平行宇宙」下的天朝电影「镜像」),在一种官僚主义的制度下,任何心有善意或者本性淳朴的人都会成为潜在的社会爆破筒,这已经不是艺术创作而是对现实无解的复刻。
【剧透】结局在字幕后的声音里
7分。2016洛迦诺主竞赛入围(看看当年,选片还是蛮厉害的!而且居然两部保国片!)。可以列入所谓“公关学必看电影”片单。剧作有出色的地方,不过稍稍仔细推敲还是有不少问题,最主要的一个还是导演意志太强,情节服务于先行的主题概念,剧作元素用得也太闭环了。不过,男女主角塑造都挺成功,尤其女主角。
老实人成为政治游戏的牺牲品,政府官员只为了个人利益牺牲工人阶级。公关制造假新闻转移视野,这个世界还是真是像啊
铁锤也好,扳手也罢,从公关司到演播室,终究还是工具。磕磕巴巴,发声困难的只是个体吗?(片尾无彩蛋,但是故事直至最后一秒才结束,以声音的形式)上司在欧盟旗背后脱裙子,下属在办公室当众脱裤子;上一秒活卵可能破裂,下一秒灿科打蛋下锅;上一秒听到胚胎成活的喜讯,下一秒看到工人卧轨的噩耗······
可以代表中国去申奥!保加利亚讲述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有趣的是,不是你先做尽调研、知民所需才去竞选当选之后实施,而是你先被安排竞选当选,再看情况地去做调研、提案、实现。这种顺序出来的执政者或是各领域的话事人又如何会有共产之心。断断续续,近乎失语的铁路工人,转移注意、层出不穷的八卦新闻,高举「民生」大旗却谋求政治私利的记者,引用很喜欢的一句影评:“这已经不是艺术创作而是对现实无解的复刻”。
本质上还是一眼望穿的“一句话社会问题”电影,拍得比较稳健,没啥亮点,尤其主角过于不讨喜了。比较认可的是片中讨论的根本不是人之罪而是系统之罪,更像是平行宇宙的咱们这儿
3.5;小人物成为国家机器和媒体操纵的工具,富有特色的题材,支线略散。
一箱钱引发的血案~电影院太热了~
结尾那一铲子举起来,就是保加利亚电影;结尾选择了和解,就是王小帅的《地久天长》。幸运的是,那一铲子举起来了,而且挥舞的如此用力。一个保加利亚铁道工人的故事,他不是雷锋,他是蝴蝶效应。
工人诗歌等不来厕所的裤子,提词截句,栽赃念稿,只想拿回父亲的手表和喂喂兔子。无论冷漠官媒亦或异见领袖,小老百姓都只是齿轮与道具;结局很反套路,不错
所谓精英阶级的嘴脸。结局加分。
【2019年1月9日-北京电影学院-补映第8周电影教学观摩片目-标准放映厅】类似于《暴裂无声》,“失语者”的“荣耀”寻找之路。人物的设立都很饱满。因手表而起,以手表而终。(看的那叫一个憋屈😩)
看电影被气疯系列。虽然我知道像女公关这种人渣有很多,但还是neng死一个是一个。结尾留白和欢快的配乐十分美妙。
确实是挺简单的一个故事,但是在非常明确的故事主架构下,一直在用电影语言叙事、营造氛围、烘托情绪,这就做得很“电影”。这样的故事可能用“三分钟看电影”就轻易透支了,但是靠镜头和表演积累出的那种情绪却是真正属于电影的部分,比如铁道工一遍遍打电话,一遍遍忙音,就让观众那么听着,真实时间和电影时间完全一致,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了那种等待的焦灼。没有太多花哨的东西,就是做得扎实,已经感觉很少见了。铁道工和公关尤利娅两个视角的不断切换也做得非常到位,后三分之一的悬念做得也很好,开放式结尾,居然能让大家产生非常强烈的观点不同,太有意思了。(我好想知道兔子到底死没死……)和观出品,必属佳品。
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