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幽灵》真的是太好看啦🤩40分钟4个少年,面对人心社会中,一个“灵魂出窍” 一个身体不见,一个心火将尽,一个暂遇阴霾,找到了灵魂 回归于身体,命尽幻魂,拨云前进,互相救赎的故事。关于生死意义与人心自我的一首生命诗歌❤都市传说,点燃烟花,ta就会出现;人心诗歌,璀璨生命,意义便会成型。
笔者认为,本片创作者的态度是“面对历史灾害,活在当下的非当事人无法真正接近与理解已死亡的当事人“,但在影片的行进中,这种基调却在逐渐被脱离。
(另:本影评受红茶老师的启发而作,附链接//movie.douban.com/review/13995471/?dt_dapp=1)
在前中期,影片通过“幽灵态“的设定让友也和绚音得以沟通,达成非当事人对当事人的介入,并解决了友也和生前的女主并无交集而面临的”无羁绊“这一难题。这种对关系的变体构建很妙,可同时让友也在一次次交流与相处中产生了对幽灵态绚音的依赖。 但创作者保持了他们的谨慎——幽灵态的众人找到行李箱后,幽灵态绚音对友也说出了这段话:
“我很担心你,因为你在变成幽灵的时候更加快乐。你不会真觉得,死了也挺好的吧?你必须好好活下去。”
理性的保持让绚音知道自己身为已故的当事人是无法被非当事者真正介入的,故其让友也活下去,莫沉溺于幽灵态。
“生命的终点既是友也的未来,亦是我的曾经。”
这段话衔接了上一段的劝解。这并非是女主的一句点题之类的文艺感叹,笔者认为这是对接下来友也面临的一处陷阱的警告——“它正好在我们之间“。 这是一条危险的线。绚音语毕,友也翻阅铁门的构图衔接了上一个画面。这意味着,俩人从幽灵态告别,接下来要以实体相见。 想象一下,即将来到自己面前的,不是陪自己共度夏日的她,而只是一具冰冷甚至是布满残破的尸体(实体)。 幽灵消失,实体相遇,固有经验与当下认知分离而产生的游离感让友也崩溃。 而在这里,创作者一直保有的谨慎也崩盘了。
友也发掘箱子后,再一次以幽灵态和绚音相遇。而此时的幽灵态绚音却和之前发生了180度大转变——不再劝说友也要好好活着,而是不断诱惑他走向自己存在的死亡空间。 此时,创作者是怎么处理这个桥段的呢? 让身为现实友人的男二的喊叫去唤醒友也,再让友也通过认识到面前的女主并非其本人而只是自己的寄托,
接着是认识到现实友人的重要性,
最后通过一段为女主的开解 ,
从幽灵态苏醒,并完成了自我救赎。
笔者为什么说创作者在此时丢失了一直以来保持的谨慎?因为在这里,友也身为非当事人,一则自私地为现实中的女主下了定论,二则依旧没能清楚认识到幽灵态女主和实体女主的差异。
“人终有一死,绚音她曾经努力地活过”
试问友也是从过去以幽灵态相处的哪些方面了解到绚音有”曾经努力活过“的痕迹?友也又是如何知晓她在车祸这一偶然性死亡面前做好了”人终有一死“的准备?这只是他身为非当事人,怀着对解脱当事人的偏执,而下的自私论断罢了,而这偏执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对自身的解脱。他在说出”你不是绚音“时,却没意识到,那个幽灵态的她,一直以来也不是以实体存在并能与友也构建真实羁绊的绚音。他依旧沉溺于幽灵态,并试图在其中完成对自己的解脱。 到这里,创作者一直保持的“通过幽灵态达成的关系的变体构建“这一基调已然崩盘——这种关系构建是手段,而非令人沉沦的最终目的。直到最后,画面里都没出现尸体的面貌,而是用对幽灵态绚音的美好刻画为这段关系试图画上句号(然而并不能,只是影片固执地如此表现了)。此举对于该片创作基调的行进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片中两次点出了现实朋友的重要性(友也对朋友的叙述;寻找箱子的过程中绚音对友也的话) ,
如果借此来反衬幽灵绚音的非实体之无法靠近,则能削弱之前的崩盘之影响。可是,在对尸体描绘中采用的幽灵态美化而非正面刻画,只能进一步强调混乱不清的友也那自私的为他者之解脱——
“谢谢你“,所以,绚音解脱了?非也,仍旧是沉溺于幽灵关系的友也为了逃离这段关系而找的借口。这样的解脱理应是失败的(但在影片中肯定没有这么展现),对当事人而言,对陷入与当事人的虚浮关系的非当事人而言,皆此。
对他人的解脱之处理已然失败,我们把视角转向三位主人公的自我解脱。以友也为代表,在前文论述中,他所展现的是为他者解脱的偏执而无力——固执而自大地想要解脱绚音,其实只是在解脱自己;以及为自身解脱的淡然却有力——以混乱的立场与逻辑去随意解脱自己(“随意“,是笔者下“淡然“这一结论的来源),本应是无效之举,但影片中的结果却相反。 这种“淡然“其实贯穿了全片——三人组在面对死亡时,缺少那种更深层次的痛苦之表现,而只有青春少年的情绪在漂浮。但是,”厌世“就代表你能轻松随意地面对死亡吗?这是两种东西,正如史铁生所言:
“可我不怕死,有时候我真的不怕死。有时候,——说对了。不怕死和想去死是两回事,有时候不怕死的人是有的,一生下来就不怕死的人是没有的。我有时候倒是怕活。可是怕活不等于不想活呀?可我为什么还想活呢?因为你还想得到点什么、你觉得你还是可以得到点什么的。”
片中的三人组,有的想死,有的怕即将到来的死,有的怕活但在内心(衣柜)深处还保留着对本我(爱好)的那份期盼。如此淡然地处理这些角色,并试图将这种东西“献给所有活在当下的人们”(loundraw语),实在是过分地不负责任。
笔者为何执着于对尸体的正面刻画?因为“同一人却不同感的陌生“,即”角色同一性的被切断“(红茶泡海苔语)——这种更深层次的痛苦才能强化友也对幽灵与实体的辨别并让其走出这种手段,才能让影片得以流畅地将基调进行下去乃至升华。绚音吸引三人组建立关系并令其走出阴霾,但在最后没能绷住,借美化处理将观众的注意力置于幽灵态的、“自由自在”的他者身上,这种自在和少年们的淡然一样,在影片中只能浮于表面,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幼稚表现,并让该片沦为了落俗之作。
影片对男二的处理为这段崩盘弥补了些许。将死之人,并与友也有着现实羁绊,这样的他,不论是在高潮处对友也的唤醒,还是在结尾以幽灵态告诫友也要好好活下去,都分担了绚音这一角色的部分功用,勉强为影片画上句号。为何说勉强?因为这只是对“有羁绊的非当事人与当事人”的刻画,至于友也是如何彻底走出与他并无羁绊的绚音的关系,这一点并无得到真正体现,而这也让影片丧失了更高层次的,对“在偶然而局部的灾害面前,全人类该如何认知并将其化为自身活下去的动力”的探讨之可能性。
全片下来,loundraw的人设和美术一如既往地讨喜,可老套的演出手法(各种大回转和嗯凑的偏移取景),乙一的超低水平发挥(笔者本身对乙一也不感冒)以及篇幅受限,再加上商业公司弄出个学生作业的观感还上了院线。笔者在为这部影片的前期设计感到可惜之余,也只能打出1星的分数了。
绚音终究只是存在于象征青春的夏日的幽灵,如烟火般昙花一现,引人思慕。少年沉溺于此,无可厚非;不料背后的创作者终是没能抵住这诱惑,也陷入其中。
该片漂浮着淡然气氛的配乐果然是小濑村晶做的
回望最近看的由他配乐的另一部有着明显"后3.11"特征的影片:《终归大海》……我似乎稍微理解新海诚在最近三部片中为何一直与radwimps合作了,或许真的是理念相符罢——那种对灵魂深处痛苦的竭尽全力之描绘,而非仅限浮于淡然之表象。诚哥早期的片子虽也很有那种浮感,但他对更深层次却捉摸不透的痛苦的追寻与描绘,是作为他的创作核心而一直存在的。而和《星之声》时期的新海诚同样年轻的loundraw呢?
-------- 2022.11.19 19:03
观看作品重要的不是理解,而是感受。
各位专业影评家,你们最看重的是作品内核。但关观众屁事。
觉得作品平庸的,找个差不多的推荐给我(动漫)。
闲着没事的影评家们,这么喜欢内核不如去搞哲学。把存在主义之后的哲学形式研究出来可比你在这抱怨夏日幽灵没有前瞻性要有趣的多,对青少年也有意义的多。
接下来的文字是为了凑140字,
“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电影讲述了三名各怀心事的少年寻找夏日幽灵,经历过失落,迷茫然后最终释怀开始新生活的故事。最惊艳我的应该是结尾,绚音在他们的帮助下找到了箱子,执念消失之时她也离开了。凉因疾病还是没能挺过来年春天,不过他拿起烟花知道了朋友的近况,他成了新的幽灵;友也有在向热爱的艺术方面前进,小春也变得勇敢不再退缩了。他们在相遇中不断找寻到自己,朝着更好的未来前进着。
不知道为什么一天能刷到几十遍关于这个的视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突发奇想去看了,也不知道为什么她为什么会生病,然后和我断绝联系,我变成了那个纠缠不休的男生,我好恨哦うらめしや~
我好恨哦うらめしや~
我怀疑她在耍我,我希望她在耍我,为什么要耍我,不能让我陪陪你吗,我想被需要感,一点存在的意义都找不到,我没有凉没有葵,也不是友也,更没有什么燃放烟花就能找到的夏日幽灵,我只有一个像小丑的自己。
《夏日幻魂》可不是MV。
MV的灵魂是音乐,而这部动画电影短片,灵魂是其故事的内涵。
常识中,什么样的人才会寻短见?答案是凉和葵这样的人。
凉是得了绝症,清楚知道自己寿命仅剩9个月的人,他要寻死,听起来合情合理。
葵是被霸凌的女学生。
被霸凌的女孩寻死,人们无法接受,人们惋惜,但是人们能理解。即便不是感性上的感同身受,至少理性上是理解的。
凉和葵想寻死,太合理不过了。
可是友也呢,在人们的常识里面,友也这样的人,他不可能寻死,甚至不配寻死。如果他一个人生赢家都要寻死觅活,让普通人该怎么活着。
就连友也这样的角色当主角这件事,都让人难以接受。
凉和葵这样不幸的角色,才是电影主角专业户。
凉可以去当《我想吃掉你的胰脏》的主角,葵可以去当《声之形》主角。
至于友也,则是任何一部电影里都有的万年大配角。
然而,最隐蔽,最不受人关注的,往往是最危险的寻死者。就像友也这样,他是最有成功潜力的自杀者。
《夏日幻魂》不是简单的青春片,和青春有关的仅仅是主人公的年龄而已。友也的心魔,很多孩子有,很多大人们一样有。
有很多人这辈子也不用渡这道心魔劫。不过这么幸运的人是少数。
还有一小部分幸运者,凭借着青春年少的血勇悄无声息闯过去,以至于完全没有感觉。
而大部分人,则是经历过,却早已经忘记了。
假如不是送走了两位挚友,生离死别如此刻骨铭心,友也和葵长大后说不定也会忘却这个夏天吧。
没渡劫的观众,或者渡劫却忘记了的观众,在他们看来,这电影的确是MV一部。
至于看了电影深受感触的朋友们,我也拿捏不好是该赞叹你们的幸运,还是该慨叹你们的不幸。
总之,大家如今还能在这里看电影,都挺不容易的。
《夏日幻魂》的结构是一个简短的重逢情节,从中间劈开加入过往的回忆。
回忆是关于重逢的人们是如何相遇,又为何分开,怎样的羁绊促使他们重聚在一起。
另外没有这段往事,观众看到结尾的反应会是这样。
凉为什么是幽灵,幽灵怎么又活了,这两个活人看见幽灵怎么不害怕,反而很开心呢?
没有这次重逢的前因后果和感情基础,片尾悬念的包袱也抖不响了。
衫崎友也,他是催生整个事件的人,他始终认为自己应该死掉,葵和凉也有寻死的心,为此三人才走在一起。
绚音在葵耳畔的底语,泄露了三个人寻死的心。说他们三个是“自杀小队”也不为过。
召唤夏日幻魂这件事本应该是类似于“我想死!”的表态。
可是我们仔细想想,要死的人还大费周章去找都市传说中的怪异咨询死后的感受。
这分明是是对死的迟疑,对生的留恋。
凉和葵是真的不想死,可是一个绝症,一个遭霸凌,寻死是被逼无奈。他们在生死之间犹豫不定,他们召唤绚音其实是想给活着赋予意义。
然而绚音的态度我们也看见了,哪有人见过这么风轻云淡,貌美如花的死亡。因此,凉和葵猎奇之后,便不再纠缠绚音。
正常人是凉和葵这样子的,即便有过“干脆死掉吧”这样的念头,健康的心智还是会制止自己付诸行动。
有人说不敢做是因为胆小。其实不是胆小这么简单,而是心智运转正常的表现,胆小只不过是心智阻止身体自杀的手段。
即便葵真的去跳楼,也是一时热血,被人救下之后,她的心智也有能力阻止她做第二回。
区别心智健全者和心智异常者的关键,不是想没想过,而是会不会去做。
凉和葵是看着异常,实则正常。
反倒是友也,看着最正常,实则最为异常。他是迷上绚音了。迷上了一个游刃有余,美丽如画的死亡。
因此,三人组里面,唯独友也经常去见绚音。两个人的约会,向观众揭示了友也的问题所在。
在友也看来,绘画是他生的意义所在。没有绘画的生命于他毫无意义。既然生得毫无意义,那么死掉算了。
友也决定帮绚音寻找尸骨,其实是试图为死亡赋予意义。
“你们看啊,只有幽灵状态下的我,才能帮助另外一个幽灵,因此,还是死了更好吧。”
可是友也没有想到的是,他为死亡寻找意义这件事,却在不知不觉中开了一个好头。
那就是友也开始寻找绘画之外有意义的事,就算这件事是死亡,只要不是绘画就行。
友也开了一个不再执着于“没有绘画还不如去死”的好头。
友也找绚音尸骨本来是为了让寻死更有话语权,却歪打正着帮助求生找到了战胜寻死的筹码。
友也在寻找尸骨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从来没在意过身边的人,如今他了解凉和葵了。
友也和心魔对决的时候,心魔幻化成了绚音。友也迟迟不肯随心魔前往冥界,正是因为凉和葵。
凉和葵才是真正游走在生死边缘的人,可是他们却拼命为了每一次呼吸寻找价值。
友也明知自己鼓动两个将死之人帮自己寻找死的价值有多么自私,可这两个笨蛋却如同寻找呼吸的意义一般努力帮住自己。
友也觉得,如果自己拿着这样两个笨蛋帮自己找来的成果(绚音的尸骨)去赴死,岂不是对他们的背叛。
为了朋友,友也驱散了心魔。
友也发现朋友竟然也能如同绘画一样支撑他活着。
原来生命的意义不只是绘画。如同《生命奇旅》中的灵魂22,他降临地球为了寻找活着的意义“火花”,结果却发现只要活着,任何事都能迸发“火花”,哪怕只是微风拂动树叶的沙沙声。活着才是赋予万事万物意义的“火花”。
友也曾经视绘画如生命。如今,和生命相比绘画都无足轻重了,又何惧来自母亲的威压。
既然母亲的威压已经失效,又有什么能够阻止他绘画。
此刻,友也不是为了活着而画。他画,仅仅是因为唯有绘画才能重现一位幽灵女孩的美丽身影。
文/逐年追影(逐年追影 一个研究电影的公众号)
2022-03-30 23:31
开始看loundraw参与的《夏日幽灵 summer ghost》
整体细节和帧数虽然略显粗糙,但是分镜、色彩、光影、背景音乐都非常非常棒,个人认为潜力可以比肩像宫崎骏、细田守、新海诚这样的领军人物,与上述人物初期的艺术创作不相上下甚至有所超越。 夏日幽灵佐藤絢音第一次出现在废弃机场上的那一幕,分镜和色彩震撼到我了,在我的一个畅想里面,晚霞将散,机场跑道在晚风中散发着轻柔的草地的声音混合着线香花火燃烧着的细碎的声响,有什么东西默默准备好了着力量,蓄势待发(畅想里面是 自由高达),在这里,则是在一直燃烧着的花火和柔光中登场的年轻幽灵小姐。
笑死我了,幽灵告别的时候的用语不是“下次见”“撒呦哪啦”,而是用轻松的语气说“我好恨呀~”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从跑道上助跑起飞,身体在地面~,灵魂在天空~
絢音小姐想让男主帮忙找自己的身体唔
男主第一次反抗母亲,不去补习班
东亚社会内卷是卷不完的。。。这就是后发国家、只能剥削自己国家国民的东亚社会的悲哀
“我们的相遇一定是有(某种)意义的”
最后找到了箱子,在挖箱子的过程中,战胜了假扮成幽灵小姐的自己的求死意志
原来loundraw那张绚丽的旋转木马的图就是来自这个场景
挖出了自己的画板,也挖出了幽灵小姐的遗体
半年后,三个人靠着线香花火在废弃的机场再一次聚会,晚霞映红了天,在那之上是湛蓝色的天宇
原来男二靠着自己的求生意志坚持到了来年春天樱花盛开的时候,他表示自己已经没多少遗憾了,还能和朋友这样聊天,他已经很开心了
青讲鼓起勇气反抗校园霸凌,男主在学习备考之余还在不断地画着一幅画,是絢音小姐的肖像
2022-03-31
01:06 观看完毕 4.8/5 夏日幽灵
第二天中午更新….
2022-03-31 11时许…b站它忽然就上架了这部电影….
啊啊啊啊啊啊我看早了12个小时…还跑去找了半天资源
这部电影讲了三个寻死的人在听说烟花的传闻之后见到了幽灵,主人公友也想帮绚音找回她被埋的尸体,第一次未果之后想到了找另外两个寻死之人的帮助,他们一起灵魂出窍帮绚音找回身体,途中有喜有悲,好在最后成功找回绚音的身体。但是在友也把行李箱挖掘出来的时候,他内心深处的另一个自己出现,为他想死的想法找理由,“诱导”友也变成幽灵,离开人界。在凉的呼喊下,他成功打破虚幻回到现实,并把行李箱里的身体拉了出来。而最后两位寻死之人也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而较不幸的凉因疾病离开了人世。整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是他们在互相救赎,把对方从绝望的深渊中拉出来。对我来说更多的是治愈,而不是致郁。
我的评价是:再美的画面也掩盖不了脚本的短板。这部40分钟mv的画面帧帧都是壁纸,还有与商业漫截然不同的背动质感,可以说真的是美轮美奂。但是我是冲着乙一来的,我很难不怀疑乙一是不是没钱所以来搞动画脚本,味道是还在但却是缺斤少两的,几乎都是一笔带过地渲染角色背景, 马不停蹄地赶剧情强行渲染,看得我真的是一言难尽。不过总所周知乙一创作也是不稳定,算了
仲夏夜中,烟花与「夏日幽灵」,抒写着夏日物语,深陷忧郁蓝调中的少年少女,演绎苦涩如歌的青春,生命如此脆弱,亦也那般璀璨如花。
3.5,画风好看,空气里的粉尘,玻璃上的小脏点,水里的小气泡,都画的很细致。
这乙一味浓得我在完全不知情、没看片尾“安达宽高”字幕时,就已经不断在想“这作者是乙一的粉丝”吧。但看的时候犹豫着不像乙一的点在于,本该成为大篇幅的“寻找幽灵实体”的推理情节被带过了(我觉得着力刻画这一块就会出现与成片完全不同的基调,不过后来又觉得重点放在三个孩子与幽灵的际遇、战胜生活这部分,是Loundraw的温柔)。绘柄和着色很独特,有一种不确定的通透感。幽灵的声线给人很深印象,有种漠不关己、若即若离的感觉,部分角度还挺有点明日香的感觉(?)最后,就是广阔的、荒废的、等待清晨而被夜之青蓝浸渍的机场跑道,和跑道尽头那一缕缕不绝的线香花火。
适合夏天的夜晚看
终于在夏天深夜观看了《夏日幽灵》。—— -为什么?有什么意义吗?为何如此留恋 那净是痛苦的世界?为什么啊?-确实都是些讨厌的事情,但还没有结束啊!是凉和小青让我明白,只要稍微抬起头来 就会有新的相遇。你不是绚音,而是寻死的我。我必须要回到现实,找到绚音。人总有一死,她曾经活着,我必须要去更理解、更明白这些事。
能有这种画面我死也满足了
剧情很简单,节奏很松弛,画风很清爽。是淡淡的情愫,流转在蓝色笼罩的夏日,微风拂过裙摆与发梢,点燃一根烟火,遇见透明的幽灵,溯回人间的遗憾,成长总是伴随着苦痛,烟花绚烂易冷,若于暮落前能无拘无束的飞舞,只一次也不枉。
只有活下去,你才能遇见未曾相遇的人。我很喜欢这部短片的原因在于,它告诉观众,生命和活着的珍贵,但也不避谈死亡的悲伤和必然。和夏日幽灵的相遇,想死的少年和少女被改变,从痛苦的囚笼往外踏出了一步,他们曾经痛苦的当下,是绝症少年和幽灵少女没有的未来。绝症少年看到了来年的樱花,幽灵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身体,伴随着生病、意外到来的死亡,也并不可怕,我只是变成了点燃烟花就能看到的夏日幽灵,纵然心中仍然有很多的遗憾。最后一幕,第一次相遇的4个人只剩下2个人,生与死的阻隔,烟花熄灭,这个夏日有人离开这个世界,也有人继续活着,但无论如何,我们曾相遇,曾拥有这个共同的秘密。
如果真的可以通过点燃烟花见到幽灵,我应该会想要去见她。
很emo的时候看的,看完很释怀。
“生命的终点既是你的未来,亦是我的曾经。”这是一位已死之人,一位将死之人,两位想死之人,他们四个人的故事。自杀者都是被杀的,我们怀着寻死的心,却倔强地活着,努力勇敢面对生活的苦难,在无穷无尽的寻常生活里为自己点燃一支又一支烟火,静静地燃烧,淡淡地熄灭,拥抱着现实,保留着幻想,日复一日,岁岁年年。
直面自己的内心,勇敢活下去。
活着就会有新的相遇
那年夏天幽灵姐姐带我飞,《伴我同行》向死而生漫天寻尸路,学会面对,学会道别;还成吧
画面美轮美奂,但故事略弱,确实有让人想剪点什么的想法…大概是曾今的我也想一了百了。
虽然只有40分钟的篇幅,但我觉得很好,也挺完整,情感也传达了,小故事也完整了。这个调调,日式的很。
编剧果然是乙一。
看的时候一直很不解风情的在想,别挖了啊会破坏现场的,赶快去通知警察和她妈妈啊,另外留一条项链是什么意思啊,万一她妈以为自己女儿还活着不是无谓的期待么
“死亡在我们之间”。故事并不出人意料,但是夏日夜晚的氛围渲染很足,色彩、光线、音乐、配音。完全没有相似点,但是总会想起渡边的《baby blue》。其实有点类似对死亡的叶公好龙,只不过凉不可抗地被龙吃掉。两个非自愿死去的角色,似乎在警醒另外两个角色自己想要挥霍的生命有多么宝贵。类似于要去理解死亡就要继续活下去这样有点巧妙的说法吧。人设总让我想起贞本义行,所以也会时时幻视到某个14岁的厌世少年,甚至“父亲说人与人不可能相互理解,但我要自己去尝试”也和这里有点相似。有几处惊艳的演出效果,掠过机场跑道的晚风、第一次飞、地下与地上世界的分割、扒开泥土和衣服的双手、投不中的篮球、逆行去颜料店、天台上的伞、开头和结尾的线香花火。音乐也不错,ED的提琴曲很舒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