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0届法罗岛电影节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豹族》,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Acchan
氛围感一流,惊艳而不俗气,没有黑色电影刻意营造蛇蝎女人的角色凝视,不以性作危险诱惑,而关于宗教、身份和爱。 当然女主的神秘显然来自于一种男性焦虑,无法被男性理解的女性被巫女化(包括文艺化,她的爱好为素描),并以此和另一类能够被男性理解的女性作对照,即片中的女二号,她和数字、工程、思考、趣谈这类当时并不常见的女性属性打交道,满足男性的精神性交往。 然而提供吸引力的却是女一号这类充满谜团的危险女人,并带有异国情调特有的浪漫效应,则全片的氛围根基便来自于男性视角下的认知局限,是一种属于男性集体无意识的焦虑,那么导致其悬疑是非动机非外化的,就更显得整个氛围的不可透,另外精神分析的失败也是对可理解性的反叛,拒绝了女性-非人-东欧多重身份的识别,留下时代性的隔阂与阴霾。
脏脏豆
美麗的影子,毀滅傾向。
子夜无人
爱情的萌发始终建立在动摇和怀疑之上,就好像许仙在被雄黄惊魄之前,一直义无反顾地贪恋着白素贞所有美好的幻象,在他意识不到那层摇摇欲坠的真身之前,一切都可以是花好月圆。所以豹女身份的揭露,才更像是提供了一重正当的理由,就此放任痴缠收缩、恐惧成灾,连同黑白片时代的余热也在这里发光发亮、破万物作空响。
漩涡之外
隐藏于内心深层的野性攻击欲望,就如同笼中野兽,在压抑烦躁中低咆挣扎,没有豹的实体,影子可以更契合人性中的阴影。运用光影变化和音效增加悬疑惊悚感,效果突显。尤其是跟踪段落与泳池段落,尽管早已猜出情节走向,仍然会被黑暗中的未知恐惧所感染。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空镜中的光影对比,铺垫出惊惧期待,逐步积累情绪,氛围出色。
阿斯巴-甜
嫉妒使人变形 后半段很精彩,泳池以及男主办公室那段戏都极为精彩,另外女主变形成豹子的拍摄也很有想象力,但整个剧情和人物都较为平庸,拖累了整个影片的质量
没有血腥也没有尖叫脸的经典悬疑片,如果Irena只在死去时现身为豹,结尾会更震撼,更让人怜惜,或许也更能体现Irena是人非人,是豹非豹的张力。
Irena的恐惧隔空呼应了托卡尔丘克《旅客》的结尾,一边是Irena化身为豹而死,一边是男孩终于长成童年时令自己恐惧的灰暗的人影:
那一刻,他终于明白,他一直害怕的人是谁。那一刻,他感到了真正的轻松。父母自有他们的道理——外部世界其实是安全的。
“你所看到的人,并不会因你看到而存在,他存在着,是因为他在看着你。’”
p.s. Chris Fujiwara在Jacques Tourneur: The Cinema of Nightfall里写Cat People的那篇文章里提到,办公室的那场戏中,Tourneur是不想让Irena以豹的形式现身的,最后版本里少量豹的镜头,完全是制作公司RKO的要求,完全同意Fujiwara文中的这个评价:
Partly because of the addition of the panther (and of heavy scoring, in contrast to the transverse and swimming pool scenes, which have no music), the drafting room scene is by far the weakest and most conventional of the film’s scenes of terror, although Tourneur, cinematographer Nicholas Musuraca, and Robson managed to limit our direct view of the panther.
再quote一下Fujiwara:
Cat People remains, with all its flaws, a perfect film—which means that even its flaws have become classic.
Flaw是有的,perfect就过了。
#BFI#In Dreams Are Monsters 明面上的故事说的非常清楚(女主是豹族,可化身为豹),背后的故事也都带到了(女主的成长经历,她的身世),主要是氛围营造得太好了,从头到尾也没有出现的化豹的画面也是提升了悬疑感,感觉心理惊悚感的营造《无辜的人》也借鉴了不少。
视觉上,镜头运动非常棒,大量的使用后拉,带出来的人物也带有很强的疏离感,前期几次柔焦的使用也从视觉上帮助女主建立形象,让感情升温的更加自然。把女主和黑豹进行的剪辑也直接对照出了失去自由的黑豹在夜晚的咆哮就如同过去教权压抑下女主的那夜不能寐。光影上有很大程度的穿帮,不过效果是非常的好,不论是头顶光的利用还是用影子来诉说故事,都很好的衬托出了恐怖的氛围,催眠治疗那场戏中的脸部打光也透露出女主那种如同婴儿熟睡般的恬静,与后面心理医生做法的对比也极其强烈。
女主其实很大程度是跟医生存在对立关系的,她的嫉妒只是表象,而更多的是身份认同,她迷茫于自己的豹族身份,而医生强调那非科学,她压抑自己的欲望,而医生却毫不犹豫的释放,这也是最后结局的原因。
豹妹?
一种无法掌控的风险,一种危险的激情,在禁欲与嫉妒之间勾勒起伤感又迷离的角色关系,在特定的场景中声音与调度的设计非常超强,氛围塑造极佳,性的意象刺破了人物之间的平衡,无法挽回的悲剧宿命永远让我沉醉。
1.金斯基《豹女》原版,雅克·特纳代表作。2.远超早期德国表现主义的光影运用,明暗对比光线加之音效的完美调配营造极佳恐怖氛围。故事中出现的精神分析与性背叛情节都兼具一定前瞻性,而心理层面所能赋予观众的恐惧/悬疑因子也较比单纯的血腥暴力来得更为震撼。3.人豹变身匿于暗处,遮蔽粗陋特技的同时也增造了契合故事的神秘气质。4.通过栏杆等物件制造阴影投射在背景上&笼中受困的黑豹形成奇妙对照;素描画里被剑刺穿&医生的袖剑相博。5.夜行跟踪&泳池惊魂两段非常精彩,启发后世无数作品(如《它在身后》《生人勿近》)。6.“她从未对我们说谎,”只是悲凉的夜出卖了真爱,真爱便是纯粹的爱。即便坦诚至终,也不敌人性深处潜伏的嫉妒和猜忌。(8.5/10)
后面真的很给力,马丁对此片的评价我相当赞成....
作为一部用光影与音效就能叙事的恐怖电影,制片人val lewton对恐怖电影哲学真是受益终身。
光影感觉太棒,特喜欢结局之前所构筑起的模棱两可的模糊美。
就差那么一点..
影子、声音参与、推进叙事。
虚实结合将悬疑恐怖的气氛营造到了极致,光影与声音的配合被后世广泛借鉴
小失望。
利用影子来制造真实场景的恐怖,传说被兑现,虚假成为了真实,夫妻之情的破裂和第三者的插足有关,但并不是根源。豹族身份的焦虑,边缘个体身处主流社会的处处不和谐才是根源。人与动物始终是两条不同的路。
黄金时代恐怖片佳作,许多营造气氛的手法具有开创性,导演在运用镜头和音效吓人方面颇出彩,弥补了当时特效不足无法实现恐怖画面的缺憾,虽然前三分之二豹女不现真身,仍恰到好处的维持了悬念,佛洛依德式精神分析法缓缓引出惊恐秘密,随后就是三角恋引发的妖兽大复仇,节奏很干脆,但有些细节比较生硬
雅克·特纳的原版《豹人》比施拉德更施拉德地展现婚姻生活的负罪感与面对性的焦虑。在某种程度上是黑色电影的反向版本,雅克·特纳拒绝了作为规训的精神分析,并例示了一种女性主义,一个邪恶的蛇蝎女郎被一分为二地出现在影片的两位女主角身上。Irena的身份是一个彻底的他者,迷人的东方主义特征因为她的(潜意识)女性主体行动而十分危险,在文本中,她是《圣经》异教徒的象征。但又在《海斯法典》的纯洁主义框架之下获得观看者的同情而不是恐惧,另一方面,Alice仅有New type的表象却无现代性实质。《豹》很类似维多利亚时期的双声写作,只有在某种男性权力的掌控之下才可以进行选择,但是两种选择暗含的结果是一致的,只有男主角Olive是真正的疲软而无能者,他的形象非常施拉德,却绝不是施拉德的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
其实就靠着氛围和演员的喘息惊叫来吓唬观众了,游泳池那场太典型。。。特效很奇怪原来金斯基那版本的是翻拍
被后来的影评人赞誉为恐怖片中的《公民凯恩》
黑白摄影下,镜头、光影和营销剪辑在营造未知与怀疑的世界,某些技术处理近乎失传。
这部1942年的电影我不能以1942年的方式打开了
特纳是氛围大师,让萨勒姆式的意识形态恐惧被集结在了一个令人怜惜,但又确实可怖的被压迫者形象中,而压迫的“实体”却只以黑白的幻影存在;关于猫的隐喻,这部黑白片是电影史上重要的一步,最终我们终将走向里维特五彩斑斓的猫猫可爱。
对于绘图员来说,加班真是生命中如此重要的一件事情🫠,丁字尺原来可以做十字架来驱魔。剧情很像昨天看的《pearl》被邪恶侵蚀的欧洲异族女巫对决傻乎乎淳朴美国人
为了年度十佳《它在身后》而补,致敬了此片中游泳池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