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冻的窗口期,华达通过视角的确定输出了不那么扑面袭来的民族主义内涵(本片从反苏抵抗游击队地下组织的视角讲述)再观华达50年代中期祖国三部曲,此片对于波兹南时间前夕波兰社会的普遍认同和分离潜流的表述最为明确得体,除却哥穆尔卡的支持,洛兹学院小团体的抱负也是这一是期创作的主要动力之一——代表了一种与莫斯科分道扬镳的美学观念和对蒙太奇学派技巧的超克,塔氏对此片主角身死一幕如是评价“红与白,那是波兰国旗的象征,但与其说这是电影的形象,不如说是文学的形象。”五十年代中期波兰学派显出的“私人气质”很大程度上与莫斯科学派的工业型创作是不同的。即便在此后一段时期塔可夫斯基、康查洛夫斯基等导演也转件完成了更为鲜明的作者化过度,但在整个50年代,苏联创作显然是卡拉托佐夫和秋赫莱依式的。而这种模式和波兰同一时期逐渐崭露头角的青年电影人们的创作习气是大有不同的。
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另一个标注出了波兰学派尝试的伟大之处——一个新的文学姿态,介于新现实主义和新浪潮之间;也可以说,一种电影的运动模式,《灰烬与钻石》中那段垂死的奔逃与《精疲力竭》中的贝尔蒙多是多么的相似(即便新浪潮那样形式化的死亡场景可能更多来自于好莱坞的华许和福勒)大面积的对白铺陈和信马由缰的散漫运镜似乎可以为纪念之后法国的影片们作证——甚至波兰斯基本人亲自赴法参与那场电影浪潮。除了与拉乌·库塔的“无线运动”式不同的对于画面构图的精确追求,我们几乎可以在50年代中前期波兰学派的创造种看到完全的“新浪潮”性(此处新浪潮并不指50年代末在法国的电影运动,而是相较古典好莱坞模式而言的抽象性概扩)
或许,若没有尼基塔的强力弹压,或约瑟夫故去后的“小阳春”能更长一些,我们便能看到与今天电影史叙述完全不同的历程和解释。
1.开头一场谋杀戏,从一个圆顶十字架教堂下摇,表现出在当时二战背景下,上帝都无能为力的恐慌,在光天化日下,两人被击毙,类似于《邦妮与克莱德》的结尾,男女主人公也是在白天被枪杀,给人更大的震撼。71:52耶稣的被倒置的形象位于前景处,安杰伊在背景抒发自己的内心独白,都暗示和表达出他的无能为力。 2.施卡祖出场与路人的对话镜头大部分使用大仰拍,突出角色的身份地位。 3.安杰伊打电话给市长的镜头,电话铃声配市长的画像,以及仆人擦刀的镜头,都巧妙地展示出市长的身份。 4. 17:23处打电话的景深镜头,电话厅的两侧都在进行着各自的情节发展,这一处也是情节点。 5. 25:52以及影片中多次穿插的军队的过场戏交代出时代背景。这是一个视点转场镜头,施祖卡望向窗外,镜头似乎切到了他的主观视点,但市长入画打破了预期的期待。类似的巧妙转场比如吴天明的《百鸟朝凤》52:35在一个镜头跨越数年。更多技巧方面的知识详见《电影导演艺术教程》第五章。 6.施祖卡见市长夫人询问儿子情况时出现的镜子,也许可以被过度解读为市长内心独白的反映物,是他作为一个父亲真实感情的写照,同时也是高高在上的党书记,这样使得他的性格不那么平面化。 7. 78:55出现的马可能表达出主人公内心的无能为力,尼采说上帝已死,这点可能与都灵之马有联系,让人想起了《白日焰火》中走廊中出现的马,每当深夜想起这个镜头,我不禁一颤。另外《白日焰火》中的“焰火”也可能与《钻石与灰烬》中的焰火有一定联系。 8.最后的追逐镜头,让我想起《筋疲力尽》结尾男主无能为力地逃跑的镜头,最后大白天死在垃圾堆结尾,给人一种“断了气”的感觉。
战争三部曲最后一部,故事放在了德国战败的当天至第二天早上。作为反共一方的右派势力,市长斯维茨基指派了两名手下暗杀刚从苏联回国的新任工人党地区书记斯祝卡。而这两名杀手一个是终日带着墨镜的看起来吊儿郎当悠哉悠哉的马奇克,一个是他的好友兼搭档安杰依。结果他们在执行任务时却出了岔子,马奇克认错人误杀了两个无辜工人......其中一个工人死前挣扎着推开了一幢房子的门,房里有一尊圣母玛利亚的雕像,圣母玛利亚在战争终结的当天目睹了另一个战争的开始……
随后他们来到了为庆祝德国战败和斯维茨基升职部长的宴会地点。马奇克在酒店大堂看见了前来入住的斯祝卡。马奇克绞尽脑汁的说服酒店老板给了自己一个房间,这样他可以随时暗杀斯祝卡。而斯祝卡则前往妻姐家询问自己儿子的下落,他的妻子多年前去世了,而一直身在苏联的他无法回到波兰,所以儿子由亡妻的姐姐养育。但妻姐是反共的右派,他的儿子也被培养成了反共拥护者,最后他的儿子被捕了........更讽刺的是,妻姐的丈夫正是下令暗杀他的斯维茨基……当他与妻姐说话时,斯维茨基正和手下安杰依躲在厕所里.......无孔不入的政治与意识形态扭曲着人性。
另一边,马奇克在房间里看见了对面屋里一个女人向身边的男人哭诉自己的未婚夫被错杀,显然,女人的未婚夫就是被马奇克杀死的两个无辜工人之一……这样的误杀在马奇克心里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即便他依旧显得吊儿郎当.......随后他与吧台女服务生互生情愫。影片花了大量时间与段落在马奇克与吧台女人间的谈情说爱和宴会上各路政客,上流社会人士醉酒狂欢间来回切换。马奇克遇见了爱情,他在房间里一边与女人说话一边偷偷捡起掉落在地的子弹,这个镜头鲜明的将他的理想与现实割裂开展示给观众。他想要过正常的,平静的生活,但他又无法跳脱出杀手的身份,他向安杰依表达了自己渴望离开组织,停止暗杀的愿望,但安杰依此时却从朋友的身份立刻切换成了上级身份,明确告诉他不可能。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们约定好了暗杀成功后的见面地点。
他和女人散步在街头,随后来到一所教堂,教堂里倒挂着的耶稣圣像异常醒目。马奇克在教堂里看见了被自己误杀的两个工人的尸体躺在棺材里,这再一次刺激着他的内心。该来的总会来,他必须要执行任务了。他尾随着出门散步的斯祝卡,随后他快步走到斯祝卡身前,转身枪杀了斯祝卡,斯祝卡抱着他在他怀里死去,此时,庆祝战争中了的烟火在夜空中绽放……可当他第二天前去见面地点时,却看见安杰依出卖了自己的同伴,他惊慌离开时撞到了士兵,士兵开枪打中了仓皇而逃的马奇克。中枪的他踉跄着奔跑,躲藏在一片晾晒的白色被单之中(想起了《哭泣的草原》里被打死的艺人)最后马奇克倒地死去。
他遇见的爱情如钻石般宝贵,却只能拥有一夜,在他死去的同时他心爱的女人面无表情的跟随着一群狂欢者舞蹈,钻石化为灰烬。这是他的宿命,这是政治活动的产物,他想要离开,他说带着墨镜是因为战争时期总是躲在下水道里,习惯了黑暗(与战争三部曲之二《下水道》产生了联系)但他无法逃脱束缚,就跟每一个身在其中的老百姓一样,忍受,接受,认命,一场战争的结束是另一场战争的开始,夜空中的烟火只是短暂的中场休息。
安杰伊·瓦伊达“战争三部曲”最终章,马丁·斯科塞斯最喜欢的十部影片之一。 片名《灰烬与钻石》本身就是一种隐喻——“或者是那些灰烬掌握着,像星星一般的钻石的辉煌。”影片的背景发生在一个极具戏剧性的时刻——二战中德国投降的那一天。德国走了,但是苏联又来了,处于夹缝中的波兰的各方势力就在这种情境下暗流涌动。没有迎来期待中的黎明到来,自由与解放看起来依旧遥不可及,国家民族命运依旧迷茫充满斗争所带来的苦难。 作为起义军,曾经的民族英雄,也被迫卷入了种种的权力斗争和政治风波中。想要获得自主独立的生活,却被无情地裹挟在又一轮的腥风血雨中,无法抽身逃离。他也迷茫过、怀疑过,他也在过去的回忆与未来的冀望中徘徊犹豫,但是他还是倒在了这片他曾经流过鲜血和充满美好理想的土地上。以这样的个人命运来映射整个国家的命运,不可谓不悲壮,不可谓不悲凉。 酒杯中燃烧着的火焰,是对逝去战友的追忆,也暗示了他最终的悲剧结局(熄灭的火焰);而此时背景里女歌手所唱的那首歌,更加深了影片的主题。倒挂着的受难耶稣仿佛隐喻着信仰的颠倒,而此时人物处于虚焦的背景中,让因爱情而燃起的希望再次破灭。爱情对他来说不仅是一种某种意义上的觉醒,更是开启人生新篇章的勇气和希望。 结尾在废墟上的奔跑是一种坠入深渊的隐喻,也是一种获得最终解脱的象征。影片伟大之处在于它首先深沉真实地表现了个人,表现了他的矛盾、冲突、渴望、美好、努力,但最终这一切都被历史的漩涡所摧毁和埋葬了。(摄影特别是深焦摄影极佳,令人印象深刻!不仅辅助了剧情的推进,而且配合着光影和站位的变化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
刚开始看电影,就发现主角长得好像我硕士时曾经认识的一个网友啊!哎呀,脸庞很有魅力很有吸引力的那种。
而马切克身上也散发出一种处在男孩与男人之间的迷人气息。举手投足之间很有男人味儿的成熟和悠然,而悠然在下一刻又变化为调皮表现出来。是啊,就算他经历过战争和起义,他毕竟只有17岁啊!懒洋洋躺在草地上,似乎对下一刻需要拿枪指人没有什么概念的样子。
邂逅爱情后,马切克产生了变化,不想杀人了。这里就点出了爱与迫害的对比这一内涵,战争所带来的矛盾在这个男孩身上深刻地体现出来。他在杀死党组书记时,党组书记扑向他,他也顺势接住,突然空中绽放的烟花,仿若他心中无尽的彷徨在刹那间无处释放而爆发。
题目叫作《灰烬与钻石》,马切克在影片中与爱人所吟墓碑上刻的诗时有讲到,那是一首很美很好的诗。片尾马切克在垃圾堆中痛苦死去,这痛苦在一个年轻的英雄身上,看得人心碎……
整部影片基调是有些超现实主义的,有些评论说比较混乱。但恰恰是这样混乱的场景和夸张的动作,还有人们各种各样迷离的神情,才使我们在观影时百感交集地体会到那段时间波兰政坛和社会的混乱形势。
摘录下这首诗:
“ 犹如火花
从你身体里崩发出来
四散纷飞之时
你也身不由己的燃烧
本想寻觅自由之身
却命定一切拥有变成失去
只剩暴雨和灰烬
然后永坠深渊
昏迷不醒……
永远胜利的时刻
在灰烬底部的深处
闪烁着光芒
那是残留下来的钻石 ”
——波兰诗人 齐普利安·诺尔维特(Cyprian Norwid)
1.1945年德国战败,驱逐外侮的波兰社会却并未迎来真正的和平。不同派系、官僚之间的仇杀不时出现……本片获1959年威尼斯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是波兰电影学派的领军人物安杰依·瓦伊达(Andrzej Wajda)战争三部曲的收官之作。
2.影片中多次借用画框中的画框构图来模拟电影放映机制使观众与影片中人物的视点相重合,由此更加深了认同感。比如在影片开头就直接出现了群众观影的场景,电影中正在放映的影片通过意识形态宣传来控制人们的政治思想,但是群众中的主人公是另有安排的,更加突出了他们的对立态势。在影片末尾处,人们狂欢结束,摄影机固定在远景的位置,大厅的门框自动构成了一重遮挡或者说舞台装置,一对对跳完舞的人们呆滞地经过镜头前,转而向充满强光的另一房间走去。这是一个极度写意的场景,人们突然沉默着有序地走向光亮处似乎像是在走向天堂,迎来上帝对他们的救赎。
3.影片中使用了两次“白马”的意象,我认为它寓意着对纯真美好感情的召唤以及人性的回归。第一次是出现在马契克陷入爱河,想要逃避战斗任务的转变之后,那匹似乎处于非现实情境中的白马象征着马契克心中对于杀戮的反思和对于人性的追寻出现了。第二次出现是在秘书发酒疯毁掉了晚宴现场,然后被驱赶进地下室,而此时他冲撞开房门,白马再一次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它也许象征着一种解放,秘书终于丢掉平日的伪装,彻底释放内心压抑已久的不满情绪以及承认自己的野心,这正是一种回归自然和本性的状态。在《八佰》中,管虎导演同样在战争片中使用了白马这个意象,它不仅代表着希望,还寄寓着对于纯真和自然的美好期待。影片中人们热血地为了所谓“民族”去战斗,借用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理论,他认为民族是一种想像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像为本质上有限的(limited),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结尾处酒店安保摇晃的那面旗帜其实也是完成了主体性的树立,人们团结起来去建立一个想象的政治共同体,这个政治共同体是排他的,也因此才能够建立起缺席的主权。
9.2/10。①反抗组织刺客马契克和一同伴刺杀工人党新的地区书记斯祖卡的多线交叉凶杀案,主要聚焦于刺客、书记、民主人士、百姓等同在宾馆的24小时内的各种暗流汹涌和最终爆发。②二战结束却又被苏联掌控,波兰不知去向何方,因此情节上弥漫着对这种同胞自相残杀感到迷茫的氛围,不管是文本上近乎俄狄浦斯的凶杀(如:斯祖卡逃走的儿子是反抗组织成员,和马契克年龄相近;马契克和斯祖卡皆品德良好;被凶杀后斯祖卡抱着马契克)还是影像上破败的废墟置景和倒挂的耶稣皆是这种氛围的渲染与体现。③灰烬是糟糕的大环境,钻石是大环境中闪耀的爱情与人性。④暗杀斯祖卡那段前景凶杀后景放烟花的景深镜头甚妙,反衬出了迷茫。⑤高水平的典型黑色电影式低调打光和暗调摄影。⑥作为传统情节剧,叙事节奏较平淡;大量使用景深镜头和仰角作用不大。
瓦伊达"战争三部曲"终章。1.战后的波兰,自相残杀又起,依然充满无尽苦难与迷茫的前途。2.英年早逝的齐布尔斯基获"东方詹姆斯迪恩"美誉,蹒跚穿过原野的死亡之舞呵!3.废墟中倒悬的耶稣,想及[地下]。4.吧台上的杯中火焰,烛照出纠结的内心。5.伴着喜庆的烟花,斯楚卡猝然倒向刺杀者怀中。(8.5/10)
印象最深是丰富的影像层次。酒馆中的暗杀计划,宴会上的灭火器混乱,死在凶手怀里,背后是庆祝波兰解放的烟花绽放。疯疯癫癫的小人物,戴墨镜因过去常在下水道,下水道里倒悬的耶稣,内心斗争时身后的白马,纷飞白床单上的渗血,挣扎着在乌鸦盘旋的无边垃圾场上死去。这个时代无对错,灰烬之下有钻石。
三部曲落了一部没有看,不过按照这个时间顺序讲下来,第三部《灰烬与钻石》这种对战事整体的反思、迎接未知黎明前的彷徨,真是收尾收得太棒了。一部电影有个美得沁人心脾的姑娘是有多重要呢,她就等于最后照进屋子里的那束光
瓦伊达第一次转型作品,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转向美国黑色电影与黑帮片;旨在“表达强烈的情感”。剧作集中在24小时中各方政治势力的暗战。问题在于理念先行,又过分强调其中概念化的题旨,前半部很不错的惊悚片气氛在后半部散了架。机位较低,画面结构比较精细。倒挂的耶稣像、白马、欧洲胜利日的烟花
战争刚结束,斗争才刚开始。任何时候自由和爱情都是奢侈品。另,摄影的确很棒。
4星半,前半部分《游戏规则》后半部分新浪潮,波兰战后的一片倾颓废墟,倒挂的耶稣基督。钻石化为灰烬,糟粕被当成了钻石。苏维埃政权的随之入侵。依然是瓦伊达一贯的主题:被体制异化者的觉醒与毁灭。无论是深焦摄影还是场面调度可见:瓦伊达擅长从美国电影中进行借鉴,但他并不是一个“作者”
波蘭JAMES DEAN?我暈!
马契克这个角色太有力了,外貌特征和性格互为表里。还不时地表现出17岁应有的幼稚和冲动,实际上完成了斯祖卡儿子的角色
第一部瓦伊达。伏特加杯中火焰,倒悬的耶稣前景,吻别后的白马,枪响倒地升起的烟花。
#重看#4.5;不惟三部曲里艺术成就最高,且与前作呼应;“战胜”后才出狼窝又入虎穴,国破山河恨别惊心,灰烬废墟之上如晨星闪烁的钻石清辉,寄寓微茫希望的爱情之光(姑娘开了美如画的窗,天光直贯天顶澄明);突现的白马,璀璨的烟火,群鸟的悲鸣,踉跄如《筋疲力尽》的结尾。
瓦伊达比基耶有胸怀,齐布尔斯基像罗大佑,烟花下的一枪是影史的伟大瞬间。晨光里的一支舞,对华沙与那些死去年轻人的追思,所有人都活在历史的创口中,太伤感了。
東歐電影無機力量的又一例,光之陰影直接切割建築也切割人物關係。「沒有人在等你,你為何還要留在這?」「我也不知道。」
这种泛着强烈虚无主义色彩的作品真是心头大好。能读到瓦伊达对波兰现状的失望与前途的悲观。旧时代精英们在破落宅邸里舞蹈,想着如何与共产主义者速求共眠求得半点残羹冷炙,只留下刚刚走出废墟老城下水道的底层年轻人在和平年代流尽鲜血。影片并不因为解冻的大背景以及延续了前两部抵抗组织的视角而有所偏倚,本质来说,杀手与刺杀对象都是为了波兰民族的自由,只不过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而这意识形态的分歧却导致了故事中的人们被命运开了一个巨大的黑色玩笑。年轻人只是想拥有爱情,却不幸沦为两个阵营暗战的牺牲品,他的牺牲,他的杀戮,最后都成为了毫无意义的举动。火焰将人们引向自由或死亡,但无论何方,灰烬永远只是被人遗忘的灰烬,而非夺目的钻石。
用一个人的命运来反衬国家,和后来的同流者很像,演过手稿和一代人英年早逝的齐布尔斯基把那种爱情政治矛盾又复杂的心境用戴墨镜串起了战争三部曲,开头结尾死亡的荒谬误杀与被杀在垃圾场废墟终结。神来之笔的惊喜镜头也很多,点题诗雨中白马倒挂耶稣酒杯火焰,刺杀后胜利的烟花。资料馆瓦伊达回顾展。
8/10。瓦伊达也曾是非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成员,对这个公然反共的主角以魅力难忘的人格塑造暖味肯定了非共产领导的抵抗运动。巴洛克式废墟场景犹如战后波兰人灰烬烧伤的精神迷茫。对暴力和死亡疯狂又华丽的渲染:倒在教堂门口的着火遇害者,点燃酒杯追忆逝去战友,倒挂耶稣像,与烟火形成巨大的悲剧力量。
稍显做作,疲乏说教。相比皱着眉头的瓦依达,更喜欢灵机一动的扎努西。
看了一半,非常佩服瓦氏走钢丝、把握尺度的精准。想起一个笑话:二战结束后一个波兰农村老太看到街上贴着的照片,就说像自己的外甥。别人训斥她:瞎说什么,这是斯大林同志!老太:他是干什么的?答:他赶跑了纳粹。老太急切地问:他能不能把俄国人也赶跑啊?
犹如火花 从你身体里崩发出来 四散纷飞之时 你也身不由己的燃烧 本想寻觅自由之身 却命定一切拥有变成失去 只剩暴雨和灰烬 然后永坠深渊 昏迷不醒 永远胜利的时刻 在灰烬底部的深处 闪烁着光芒 那是残留下来的钻石
叙事节奏小问题在群像人物关系和摄影情境出色表达下渐渐被忽视掉,整部片如同不断收紧的渔网将所有人物对社会变革的恐慌情绪细致地表现出来。个人对国家命运的对立面贯穿其中,个人理想在人心谎言面前消逝如灰烬,闪耀出钻石光芒的假象,爱情也好,亲情也罢,最终在权力欲望的争斗中普通个体无力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