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是有点失望的,演技上来说,我觉得只有秦勇和冯波演的好!其他所有次要人物,小配角,都演的不好,至少让我觉得不是那么的好。尤其演儿子那个角色的boy.颜值不够没啥,演的真的好生硬,好难受!但是貌似都是第一次演电影,而且很明显小成本独立电影,还是可以理解的,内心总体上是支持的! 秦勇作为第一次触电,演的的确可圈可点。女主角冯波是一个颇有经历的演员了,所以用情,眼神,都很到位,好几个地方是自己真演出来的哭戏特别给力!
个人觉得剧本功力不足,父子相认及心理变化(从不能接受到接受)的过程实在是有点仓促和牵强,但是还是能看出演员演的很卖力了,就是细节支撑还是不够。
秦勇个人演唱的部分真的很精彩,摇滚老炮就是老炮老炮,唱功和气场没的说!但是,还是应该是预算没那么多钱,舞台太小太low,这里不是批评,是心疼😂
最后结尾,定格镜头很棒!只是秦勇对着台下观众朋友诉说的心声,还是由于剧本细节支撑不够,让这段本该煽情和升华的部分显得苍白生硬。总之,情怀已经感受到了,中年危机生活不易感受到了,现实与理想间的挣扎选择体会到了,演员的用心感受到了,剧本差点,钱(投资)少了点!继续努力,目前知道的音乐人涉足电影的还有新裤子乐队的彭磊的电影,还有王啸坤转行做导演的片子,反正继续期待他们吧!继续热爱音乐,热爱摇滚,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说起北京土著,你脑子里第一个画面是什么?
我首先想起的是前阵子热映的《老炮儿》,好似北京中年男人都侠肝义胆,倜傥不羁;不像我们北漂一族,整天汲汲营营,拼尽老命只为了背个几百万的房屋贷款,哦,想背还背不上哩!
北京土著天生就有了外地人一辈子梦寐以求的东西,于是他们年轻时使劲造,用力玩儿,打群架进牢房简直是像挠痒痒。到了中年则养养花遛遛鸟,人们都亲切地尊称他们一句——老炮儿。
果真都是如此吗?
电影《走出尘埃》给了我不同视角,主演是退圈十年的黑豹乐队主唱秦勇,起初我以为这是另一部《老炮儿》。而影片的主角方和平却是名庸碌的代驾司机,一点也不“老炮儿”。
我不开车,此前对代驾司机的全部印象,都来自于某天深夜11点的末班公交,一群中年男子提着折叠自行车走了上来,深灰色羽绒服帽子摘下,露出满面皱纹的脸,被冷风吹得红丝丝的,他们操着浓重的京腔,讨论一晚上的得失,吐槽奇葩的顾客。不一会又都疲惫地失去了声音。
我听出他们是北京土著,也听出这是份怨气满满的工作,得忍受醉醺醺的车主、深更半夜的严寒。他们也不过是为了糊口。
于是突然好奇,作为北京土著,他们的二十岁都在干嘛?
《走出尘埃》里,方和平在二十岁时也是风光过的,那时他是摇滚主唱,倾倒无数迷妹,在最当红时却突然消失,为什么?
照理说北京土著天生就有追求梦想的资本,他们还有什么顾虑?
外地人为了扎根会努力钻进体制内,或是占据最红火最赚钱的行当,扎不了根就回18线的家乡,凭着在北京的积累也能过得不错。
可是北京土著能回哪呢?
他们年轻的时候就没什么危机感,光顾着玩,光顾着梦想,关于挣钱?太俗!等到老了才发现,梦想没法当饭吃,而北京再也不是儿时那个北京,这里挤着几千万人,堵车严重,物价高企,满地都是机会,人人都战战兢兢活着,生怕松懈一秒就错过了几个亿!
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来北京,中年北京土著想挣钱?晚了!
是的,你会说北京土著还有房子,但那也仅仅是套房子——价值千万也没法卖的房子,里面还住着双亲、妻子、孩子;吃饭看病上学,样样都要钱。北京土著逍遥半辈子,老了,身无长物,还能干嘛呢?
电影里方和平选择当代驾司机,是因为晚上开工,白天能照顾生病的母亲。
这才是普通北京土著的缩影,而媒体话语权却把持在外地人手里,我们只看到北漂族为买房落户大吐苦水,其实北京土著又何尝不是被牺牲的一群?
近来网上流传着疑似北京男在地铁大骂“外地X”的视频,一下子就引发评论里关于北京土著是否歧视外地人的大混战,这当然不是偶然。外地人嫉恨着北京人的先天优势,北京人则埋怨外地人污染了家乡,两方稍有风吹草动立刻掀起腥风血雨。这只能说明,大家的日子都不太好过。
不是每个北京土著都能成为“老炮儿”。更多人当了代驾司机。
去看《走出尘埃》首映时,介绍到来给秦勇助阵的朋友,我前排忽然站起来一个人高马大的长发男子,一看,是唐朝乐队的丁武!紧接着无数“老炮儿”们都从影厅的四面八方走来,往台上一站就是一个时代,这是群不穿西装的花样老男人,打扮得姹紫嫣红,皮衣炫酷。他们能当“老炮儿”,并不是因为北京土著变老了,而是因为才华不老。
在他们不远处的座位上,是一群片方邀请来观影的真实的代驾司机,都穿着整齐划一的蓝制服。台上和台下是两拨年龄相仿的中年男人,隔的那么近,又是那么远,或许他们出生在北京的同一条胡同,却走出不同的命运。这一切令人唏嘘。而我们大多数人也注定要和代驾司机一样平凡,命运莫测,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走出那壅塞而滞闷的尘埃,活出真实坦荡的自己。
最难忘的环节是一位代驾司机起来发言,全场的镜头都对准了他,而他竟毫不怯场,脸上露出男孩子才有的神色,努力搜索着脑海里所有的词汇,磕磕巴巴地说着,却生动快活,那一刻,我觉得他就是一名老炮儿。
走出尘埃,顾名思义,从尘埃里走出来,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抬起头向前看,不忘梦想,不忘真爱,才是人生之正途。不过,我更喜欢它的外文翻译名,“坚不可摧”,令人想起海明威,想起《老人与海》,想起那句著名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走出尘埃》里,秦勇饰演的方和平正是如此,他曾是一名摇滚歌手,为生活所迫,转行做起代驾,却尝尽世间冷暖,再遭遇种种不公过后心灰意冷,准备和同行夏晓云共度余生。谁知,正在此时,一个叫黄一冰的年轻人出现在他面前,声称是他的儿子,并且,要他在歌坛选秀节目中充当他的助唱。这让方和平不得不重新面对他深深挚爱的摇滚,也注定要因此和儿子一起改变命运。
故事还可以,秦勇演得太好了,真心演技派,除此之外这片一无是处。最难受的地方,玩摇滚就必须中年要落魄吗?你让玩摇滚的怎么想?我那场就有不少玩摇滚的音乐人,结果中途退场一多半,还不明白问题出在哪吗
代驾司机唱着摇滚的梦,影片中的歌曲并没有打动我,其实有大把更合适的土摇歌曲可以选啊。
故作沧桑,故作穷困。失败人有一百种失败的理由,却总有同一种庸俗的表达方式。
啥几把玩意儿啊
影评人还是老老实实评论电影吧。【CCTV-6】
云里雾里看老男人失意?
一部只有两小时的电视剧
对于艺术,可惜的是平庸比恶臭更糟糕
首映场,平庸无趣的电视电影,剧本对话写得太实全无电影的留白感,废镜头多且镜头时长不科学,看到后来如坐针毡。不过秦勇演得真不错,自身经历和片中角色合一,引发的互文联想hin丰富啊。
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理想,它就像一颗种子,有合适的机会就会生根发芽。
秦勇演出了中年男人的危机感与沧桑感,也有点本色出演的意思,演技完爆周晓鸥。谢晓东是科恩兄弟的拥趸,但就编剧水准而言,他的俗套巧局与科恩兄弟的黑色奇遇差了一个太平洋。虽然不尽人意,但影片还是有写实题材电影的钝感,至少,“选秀节目”这个“热点”蹭得不错,捅破了几层包装纸。
1、没有才华;2、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摇滚就紧紧的跟失意,落魄紧紧的捆绑在一起,变得沉重,好像成为许多音乐人不能成功的理由和借口。
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理想,它就像一颗种子,有合适的机会就会生根发芽。
其实生活就是普通平淡的,过去这么多年依然做着摇滚梦,也太不现实了
我最怕未来的某一天,我从梦中醒来,突然想起了我年轻时的理想却不得不接受混吃等死的当下。
无意间看了首映,什么鬼
秦勇都老出三角眼了。
中年失败屌丝意淫片
我觉得挺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