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素有“无厘头”评价的、由周星驰担纲主演的搞笑片,他参与执导的影片虽不乏搞笑成分,却更多地体现了其深沉、严肃的大用心。而《食神》一片,更是凭借其不俗的立意、新颖的手法和黑色幽默的风格,从普通搞笑片的行列一举脱颖而出,得以高踞优秀港片之位。
影片的情节颇具传奇色彩:史提芬周(周星驰饰)是香港饮食业界只手遮天的人物。他为人阴险毒辣,为维护其至尊地位不择手段,甚至于他并不怎么会烧菜(“烧菜烧得好,要饭要到老”是其信条),却能长年占据至尊名厨“食神”之位。正在其事业如日中天之际,却遭其合作伙伴、“大快乐”饮食集团总裁(吴孟达饰)阴谋算计,落得身败名裂、流落街头。这位昔日的“食神”在庙街骗吃骗喝时,被大排档老板娘“鸡姐”(莫文蔚饰)好心收留。此后,周凭借昔日的品尝经验创出一道名吃——爆浆濑尿牛丸,红遍全城,东山再起。最终在新一届的食神大赛上,洗心革面的史提芬周凭借其一身绝技和一腔真诚,悟出了“食”的真谛,感动了上天,挫败了“大快乐”总裁一伙的阴谋,更赢得了鸡姐真挚的爱情。
由于有着强大的人性理念作支撑,影片在煽情或搞笑时,没有流于低俗浅薄,而是“火候十足”。从影片对人物的设定即可见一斑:令人过目难忘的首先是他们丰满鲜明的个性,而非某一段滑稽表演。在塑造这群特异的人物形象时,影片采取了“先立后破”的手法:先大肆鼓吹他们的正面形象,继而猛然揭穿他们佩戴的假面,借此制造出唐突的爆笑效果,令人在捧腹之余暗感惊讶。比如最初“受万人敬仰”“宅心仁厚”的食神,很快被发现竟是个粗鄙不堪的恶棍;可怜巴巴、低三下四的跟班唐牛却是个心怀叵测的大阴谋家;十二岁就在庙街混的鸡姐在爱人面前也只是媚态百出的小女子;最绝的要数少林武功,竟被编导“糟踏”成了用折凳扁人的现代街头打法……传统的“神话”在现代商业社会的秩序中所能发挥的能量,只是为片中人物打造了一副合称的假面而已;面具下的人,早已是现代人了。这种颇具时代意识的悖反设定,突出地展现在方丈接受采访一场中:方丈对记者们说:“我本着慈悲为怀的心,收留了他(周)。”接下来的一幕里,我们看到的实情却是,方丈对昏迷的史提芬周欲行不轨,未能得逞还气急败坏。“慈悲为怀”这一庄严博大的情怀,就这样被个人的欲望滑稽地消解了。编导们在组织这般笑料时,也在向我们传达着“人心不古”、“时代变了”这样的讯息。
在象翻牌一样将现代的伪神话一一毙掉之后,影片不负众望地重建了真正的宏大神话——以史提芬周悟出“食”的真谛为契机,潜藏在他身上的神性得以复萌,被贬人间受三十六劫、七十二难的食神归位;恶人受到了观音大士的施术惩罚。史提芬周“魔-人-神”的曲折心路历程和算命喜姑“其实满街都是神仙”的断言,使得本片赫然成为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之美妙寓言。
在这部关乎商战、武功、爱情、黑道、人性、厨艺,甚至神仙(足以称得上“五味并陈”)的影片中,编导发挥了高超的一勺烩的功力,使之真正达到了“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的境界。情节的铺陈推演尤为别致,呈现出拼贴画般的效果,时空顺序被打散,有赖观众按故事的脉络将其还原。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预留了充分的线索,这一还原过程显得轻松自然且不乏乐趣。例如在最后一场食神大赛上,九死一生的史提芬周突然身着古装震撼登场,给人以诸多悬疑,然而影片并不急于解开谜团,而是在接下来的赛程中一点一滴的逐步披露,令人始终兴味盎然。类似的交叉蒙太奇在片中得到反复运用,过去与现时被交替组接,不仅使得叙事节奏灵活多变,还增强了叙述的张力,营造出近乎完满的讲述效果。
抛开其文化意蕴、对人性的深刻演绎、完善的技法运用不论,该片仍有无数可圈可点之处。就象片中那道“乾坤烧鹅”一样,在满篇插科打诨、虚张声势、奇行异举、夸张造型的喜剧手法之下,掩藏着该片内在的乾坤:到位的表演、精妙的台词、华丽的画面、流利的剪接、独到的配乐……经典的段落比比皆是,谁也不会忘记食神接二连三给出零分的奇妙评判和创出“濑尿牛丸”的搏命之夜。这一切,使得《食神》成为娱乐片中的怪杰和佼佼者,“不论身材、相貌都是一等一的”。
《食神》一片的成功并非偶然,它与香港的社会形态、高度发达的电影业不无关系。特殊的地缘及历史,使香港孕育出了兼具东西特色的大都市文化。这一兼收并蓄的特色在银幕上也有着醒目的体现,使得香港电影以其独特的“混杂”趣味而被世界影坛所看重。《食神》一片中对此也作了近乎自觉的反映:用电脑测字、食神半中半西的名字和他上西装下裤衩的装扮、饭馆雇工既有四川人也有洋人、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摆着算命摊子……可说是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今日香港的脉搏。
而且,香港电影业的发达程度单凭数字也能说明,一百部影片的年产量相当惊人;更何况其国际知名的大导演们屡有佳作问鼎大奖。作为一部够资格充当“港片代表”的电影,《食神》当年便颇受好莱坞青睐。如果要将上述状况一语尽括的话,搬用星爷在片中接受采访时所讲的台词再恰当不过了——“香港是一个出奇迹的地方”。
最近看了很多港片,大多数是香港90年代的喜剧片,周星驰在当时如日中天,尤其是在1992年,霸占了香港年度票房榜单前5名,那一年亦称周星驰年,而90年代同样也见证了港片在本土最后的辉煌。
我同时也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实,那就是,那个时候的香港电影贼喜欢模仿好莱坞的经典桥段,例如:
88年《雨人》上映,90年《赌圣》把片中的兄弟关系换成了叔侄关系,且同样是一方利用另一方去赌场赚钱
88年《天堂电影院》上映,90年《赌侠2》照抄了经典的假扮神父泡妞一段
92年《本能》上映,93年《逃学威龙3》照搬了剧情和结构,只有部分细节改了改
94年《这个杀手不太冷》上映,95年《回魂夜》男女主模仿恶搞了片中的服装造型
94年《低俗小说》上映,95年《百变星君》照搬了其中舞池跳舞、OD打针等经典桥段
95年《非常嫌疑犯》上映,96年《食神》模仿了其中一排人挨个说同一句话用声音指认犯人的经典桥段
03年《黑客帝国2上映》,04年《功夫》周星驰模仿了尼奥单挑几十个黑衣人的动作戏
等等....
不得不感叹当时港片的制作速度之快、汲取灵感之迅速。周星驰在当时一年上映5部电影以上是常有的事情,这背后一方面是由于港片成本低,剧本简单,配乐之类的也是敷衍了事,和好莱坞没法比,另一方面也反映了90年代香港本土电影制作业的成熟,定下大纲、写剧本、导演拍摄、后期剪辑制作等一系列流程基本上一气呵成,才能有这样的制片效率。
说回电影《食神》,这部片子前半部分是值得上4星的,但第三幕太崩了,崩的一塌糊涂。《食神》和周星驰自导自演的其他几部片子基本上都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处理不好片中的主要矛盾。
在99年《喜剧之王》中,主角尹天仇面对的主要矛盾就是自己的事业没有起色,连找个跑龙套的角色都非常困难,处处碰壁,后来难得被某大片女主赏识,恰好负责该片男主角的演员临时有事,女主就拉尹天仇入伙,但后来原男主演员归队,尹天仇又被制片方踢走,可谓走至人生低谷,亟需第三幕来一个高潮。那第三幕是怎么解决前面这个主要矛盾的呢?答案是压根没解决,而是绕开了这个矛盾,拍了一个非常突然的警匪卧底枪战戏,和前两幕的风格主题完全割裂。
在04年的《功夫》中,男主面对的矛盾是自己作为一个战五渣的街头混混,如何打败大反派火云邪神,答案是让男主开挂。尽管前面对男主的特异表现有做了一些铺垫,但铺垫的还是不够多,而且这种解决主要矛盾的办法还是过于简单粗暴了一点。
01年的《少林足球》中,主角一行人在第三幕的决战中受挫,面临即将出局的危机时刻,天生神力的阿梅突然赶到救场,迎来了电影高潮。好在片子对阿梅这个角色已经做足了铺垫,第三幕才没有崩塌。但这样处理依然给人有点省事的感觉。
综合来说,上述的几部电影,在第三幕中,要么是绕开前两幕的问题,要么是主角开挂,要么是来一个开挂的队友,颇有些机械降神的意味在里面。
在96年的《食神》中,同样如此。男主面对的问题就是自己一个毫无做菜经验的战五渣如何一个月内将厨艺提升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击败有10年厨师经验的大反派?编剧导演给的答案是,开挂。男主被拉到少林寺跟和尚们学烧菜一个月,厨艺就突然高超无比,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了。最后就在评委因为接受贿赂而宣布男主落败时,最扯的一幕来了,突然天上就来了三个神仙,其中一个甚至好像是观音菩萨,宣布男主你就是食神转世,现在你领悟什么什么真谛,然后就把两个反派灭了...... 这个结尾,和前两幕的风格极其割裂,本来是一个完全写实的烧菜电影,结果突然插入神魔世界观,你说突兀不突兀?总之,男主就这样获得了食神的称号,可谓是真正的机械降神。第三幕算是彻底崩塌。
这种剧本问题的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一个就是不要把开头的主角写的那么差。比如《食神》里,把主角写成了一个从来没烧过菜的混世魔王,就这还要跟人比烧菜?编剧完全可以把主角设定成一个曾经也烧过菜,虽然厨艺不算多出彩,但至少为人真诚,后来失去初心变成了一个骗子之类的,这样起码起点没那么低,后面打赢反派也没那么突兀。另一个方法就是对于主角提升实力这一段多做一些铺垫,主角不是不可以开挂,但编剧应该把这个挂的来龙去脉讲清楚,最好作为一个线索贯穿全片。
我理解周星驰的创意初衷,把主角写的惨一点体现小人物的卑微,这样结尾主角获胜会显得更有力量,但是也应该兼顾故事的流畅度,不能因为是无厘头喜剧就对第三幕敷衍了事。
上礼拜五逃班,去哥们儿家享受属于男子汉们的大金刚聚会。每次凑一起不外乎是玩《Super Street Fighter IV Arcade Edition》和拿起吉他贝司胡逼发泄一番,最后以叫个外卖喝几听啤酒看电影而告终。
选择看什么电影是最纠结的。凡是有字幕的译制片一概不看,因为,我视力不好,看字幕觉得特累,大家就索性照顾我选一些看起来不用动脑子的老国产喜剧故事片或者港产电影。
这次,选的是《食神》。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家都很少再看周星驰的电影了。就像不爱面对自己难以回首的青春期似的。
尽量还原出学生时代凑一起看片的感觉那是不可能的!
看的时候大家老爱七嘴八舌的开启评论音轨,一个赛着一个的显示自己比别人懂得多。说薛家燕在里面跳的是 Swing,说欧锦棠还在吴大维版《李小龙传》里扮演他的师兄,说在保利剧场那边的茶餐厅吃饭遇到过林雪……
我老是无法专心致志的投入进去收看。直到史蒂芬.周意淫与女学生拥趸见面的那段,我才端正了我的态度。
对着摩托车的反光镜反复排练怎样能让与暗恋的女生相遇显得更加充满偶然性或者不敬意,穿越光阴下凸显青春气息的朦胧树荫,捷径就在自动售货机与冷饮冰柜的中间,一句“你好”的声音那是来自穿水手服的钟丽缇的问候,足以让史蒂芬.周陶醉半天。完成了对“阳光柠檬茶”1993版广告的重新诠释。其实我觉得这段的气质更适合塞在《逃学威龙》里。
要是把场景对换成北京胡同,钟丽缇吃的冰棍应该改成“大红果”。
贯穿这40多秒街角遇到爱段落的那首《初恋》。也是一次重新演绎的致敬。
《初恋》这首歌本是日本歌手村下孝藏的成名作。香港女歌手林志美也翻唱过,而电影里则是莫文蔚版。日中两版的歌词从男女嘴中唱出来也不一样,村下版荡漾着春雨时节的落寞收场,郑国江重新填词的中文版则是心跳少女心的恋爱百分百的心情日记。
“分分中都渴望与他相见,在路上碰着亦乐上几天。”单是这句就能让我躺在沙发上走半天神。
我第一次看《食神》刚好是1997年香港回归的小假期里。我不知道谁是彭定康,谁是董建华,我更不知道吴孟达在电影里造型的梗。一夜之间伴随礼花绽放,米字旗陨落,地理课和政治课要牢记的知识点又多了一笔。
跟同学家的小院里我们看完电视台直播后,就赶紧看租来的《食神》。喝雪碧,吃牙签肉。那盘录像带的封套是星仔、莫文蔚、李兆基、八两金、林雪、田启文在“爆浆!撒尿牛丸”店门口的合影,在没看片子之前,我真的以为这会是部《古惑仔》或者《庙街十二少》的续集呢。看到是讲饮食的,我还事儿逼呵呵的对同学们说这就是部周星驰抄袭《满汉全席/金玉满堂》的骗人玩意。当时也有传闻说 Jim Carrey 要主演美国版《食神》。
后来的 VCD 也好,DVD 也好,都不是这个镜头当封套,特喜欢这种 Local 劲。
不过看到前面提到的与女学生邂逅的章节时,我真的心跳的特别快。我想起了学校操场沙坑西边的落日,静校广播的悠扬音乐,喝着375ml软包装“统一”冰红茶去停车处取山地车,在粮店门口遇到暗恋的女同学,假装没看见的双手撒开自行车车把吹着口哨骑过,但是,擦身而过的瞬间鼻孔还是紧张的收缩,写完作业看完动画片的时候不忘在日记本上画个对勾记录下这又一次的相遇。
后来暑假的时候,再次租借这盘录像带的时候,我用英语磁带将有《初恋》的这段录了下来,没事的时候就听会,这是属于我一人的秘密。第二年,初中毕业的时候,看了《爱情麻辣烫》,里面第1个,关于录音的恋爱故事看的我特别生气,没想到世界上也有像我一样的人。
每天下班的时候,面对张自忠路车站的日落,我心中多少会残存那么一丝可怜的赤子心。不多,就一丝。
无论孔子和耶稣说没说过“初恋无限美”这句话,我都始终觉得这句话,特-别-对!尤其是你也像星仔一样到了留着假坂本龙一发型的年龄时,体会会更深。
还没完,你们知道《食神》里我第2爱看的段落是什么吗?就是李兆基披着薄纱的天竺少女陶醉环节。
星爷系列大都看了很多遍,但《食神》还是记忆最深之二。可能是因为一起看的人,也可能是因为童年的记忆最难忘。当初一部电影,从店里租回来,一家人甚至几家人围在一起看。看到好笑处,一屋子的笑声。即使是这样一部经典喜剧,一个人看的乐趣也远比不上几个人一起看,更何况是一群人一起看呢。现在电脑、手机、网络越来越发达,要一起看也只有电影院去贡献票房了。
蛋炒饭应用隔夜饭来炒
印象最深:少林寺拾捌铜仁!
黯然销魂饭,撒尿牛丸,全是爱
星爷的电影都很好看,莫文蔚扮丑也是拼了
想尝一口弹性好到可以打乒乓球的撒尿牛丸,想吃一碗催人泪下的黯然销魂叉烧饭……“你肚子饿不饿 ,想不想吃东西啊”和“你肚子饿不饿,我煮碗面给你吃”有种异曲同工之妙。星爷最后白发造型是不是在向我们预示他要渐渐淡出荧幕了呢
看完好想去香港路边摊吃撒尿牛丸和叉烧饭啊。😂
先生,你额有朝天骨,眼里有灵光,仙人转世,神仙下凡,我终于等到你了,不要走,虽然我泄露天机,灾怯难免,但是我命中注定,就算我要冒天大的危险,我也要给你看个全像。
周星驰的电影虽说无厘头但还是很有深意,好看,莫文蔚扮丑真的好丑啊,哈哈😄
看完食神 想的不是黯然销魂的爱情 不是丑女翻身的反转 而是这电影太敢拍了吧!开场满是缺点的男主 被暗算又凭撒尿牛丸起家 情节进展超快 夹杂让人意难平的爱情线 最后居然还跑到少林 加了武功 神佛这样“奇奇怪怪”的线 实在不敢想如果是现在的国产电影 有这么多元素能拍成什么样子……但是食神就是这么自然 周星驰封神是有理由的
标记。中华大当家。
挺经典的,看了好几遍,虽然还是周星驰的套路,周星驰好几部片子都是一开始嫌弃女主,后来失去了才后悔莫及,大话西游功夫足球和食神都是这个套路,但是黯然销魂饭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世人皆看重皮相,也只有电影才会有这样那样的神转折
星爷作品的魅力就在于,从人小物跌宕起伏的人生中,领悟成功的真谛只有一条:把自己份内的事情做到极致,那你就离成功不远了。
食神大概是星爷的片子中我刷的遍数最多的了。少林十八铜人,黯然销魂饭,撒尿牛丸。每次看还是觉得搞笑啊啊啊啊啊
从谷底爬起的经历也没能压下史提芬周的嚣张气焰,却能为情黯然销魂,洗心革面。食神终究是人,争端的最后还是靠神来解决,比赛结果不是关键,重要的是史蒂芬领悟到开篇时他自己说过的那个“心”字。
撒尿牛丸,好吃,好吃个
周星驰的电影每每搞笑中带着浓情,总感觉这里的莫小姐好痴情啊!
一直想尝尝可以打乒乓球的撒尿牛丸,想吃蛋炒饭
“黯然销魂饭”。“得罪方丈,你想走?冇咁容易”!“人人都可以係食神”。又是部大爱的经典,经典梗简直数不胜数,最记得李兆基的“初恋”和刘以达的“梦遗”了。毕竟彼时已是周星星制作的第3部作品,导演方面已逐步成熟,当然喜剧方面也同样如此。可能本片确实比较简单,许多地方也还是套路化的模式,可仔细看你不难发现,星爷的作品大多都很简单,但简单得来它并不空洞,平淡处的细致有时反而更打动人。我第一次看这片时就很喜欢了,星星在商业片中的艺术追求一直令我敬佩。近年逐渐学会以[商业]、[艺术]双标准进行打分,也多得这个,让我可以更直接的表达我对一些影片的喜爱。而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整改最多的,就是周星星的作品。连我自己都甚是惊讶,但想来其实并不奇怪,毕竟拍出商业片而又容易让人以艺术标准评判的人不多,周星驰算其中一个
少林寺18铜人里最前面那三个一直在凹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