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集弃。说着改编自关汉卿的救风尘却全面捣毁了原作内核。关汉卿同情底层女性遭遇,赞扬赵盼儿身为女妓其情义却胜过世间无数才作此曲。而梦华录让赵从良让宋卖艺不卖身,集集强调俩人冰清玉洁“在籍期间从未以色事人”。借配角之口贬低底层妓女不说,还将本是市井出身的赵改成了官宦之女罪臣之后,把宋改成了自前唐就给宫中奏乐的音乐世家出身,没点背景的平民看来还不配当内娱古偶的主角了。
然而身份抬得再高,内娱大女主也还是要男主来救。原作赵盼儿一己之力营救姐妹被改成了借男主的钱做戏,靠男主的后台给恶人定罪。营销着女性互助女编女导女性思维,其内核却还不如关汉卿一个死了几百年的古代男人。
说实话梦华录如果不是改编自元杂剧救风尘那它算个合格古偶,反正内娱古偶都封建也不差它一个。但蹭着《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的内容和《东京梦华录》的名字,就为了给这么一个原创糟粕抬轿,梦华录你怎么敢的啊。
为了插进男主线(顺便碰瓷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还特意把朝代背景从元改到宋,然而改了朝代就导致很多背景设置根本不成立。元代贱籍极多而宋却寥寥,女主身份就从平民改成了因父获罪才入贱籍的官宦小姐。而且宋建国前经历了战乱人口凋敝,因此极为鼓励寡妇再嫁,远没有身为现代人的梦华录编剧这么重视女子贞洁。
剧一开头就让男主去查画,说画能揭露“皇后骗了官家其实她婚前早已失贞”的真相,豆友戏称男主为“处女调查员”真是又毒舌又好笑。刘娥二婚这点事整个大宋都知道,用得着你男主去查?人家宋真宗都不在意,编剧倒是像被戴了云绿帽似的在乎得很。
这剧只花了六集讲关汉卿救风尘的故事,还极力缩减了原作里宋引章的戏份。让被周舍假意温柔相待了一两年才最终决定嫁给他的宋引章,成了只认识他十五天就不顾如亲姐般的赵盼儿的阻拦,也一意孤行要与周舍私奔的恋爱脑。爱情宝典里赵盼儿得知宋引章身陷囹圄,是因为宋请求周舍给她找的第一个客人为其传信,原作救风尘中也是宋主动求人去找她母亲和赵盼儿救她,这果断大胆的自救行为却被梦华录改成了赵盼儿一行人恰巧遇到宋被卖的侍女,再次削弱了宋引章的形象。
编剧既然绝大多数剧情都是原创,何必还要糟蹋死了几百年的关汉卿的名曲?反正后面的剧情我闭着眼都能猜出来。女主出场介绍她虽曾涉风尘但清清白白从妓多年归来仍是处女,再仔细一了解发现她家竟然是官宦之家她是罪臣之女。男主虽然一出场就受伤像个小喽啰,可仔细一了解好嘛他爹居然是本朝大相!这不就跟晋江文里随便救个男的就是王公贵族,女的随便查个身世就是高门大户一样嘛。
后面恐怕就是女主一边在东京开茶楼开得名满全城,一边跟男主美美恋爱,等时机一到再给自己父辈洗脱冤屈,刚好跟男主门当户对谱上一曲人间佳话。狗血一点的话,再加上女主家蒙冤实际是男主爹这个奸臣所为,给俩人之间加点家族仇恨写成一对大宋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当然结局肯定不会像罗朱一样共赴黄泉就是了。
好好一个流传近千年的讴歌底层女性的元剧名曲,生生被改成了三流晋江古言,底层女子互救改成了世家男救世家女(仅限处女),就这剧组还有脸在wb买女编女导女性主义的热搜。自己问问自己,你配吗?
------
我收回“梦华录如果不是改编自救风尘那还算个合格古偶”那句话。毕竟内娱古偶再封建也没有拿着泯灭女人姓名的“冠夫姓”当糖发的。
我国古代是有冠夫姓的情况不假,但女子婚后姓氏作为夫权父权的博弈点,从未被成文法明文规定过,从未强制要求女子婚后冠夫姓。就说哪怕我当北宋冠夫姓是强制的,男主这仨字无可指摘,但打着女性创业大女主旗号的剧里居然把象征着我国女性漫长失权史的“冠夫姓”当糖发,可真是小脑裹得比小脚还严实。娘道看了这部剧都要委屈自己当初怎么就没请长得好看的偶像演员拍个青年版出来,不然高低也是个双洁民国偶像剧,能引来多少人保驾护航大呼kswl,怎么会像现在一样被钉在耻辱柱上惹人唾弃。
啥也不说了,支持顾赵氏跟赵盼儿这个名字彻底切割,可千万别让赵盼儿这个不搞婚恋不是处女的风尘女子脏了你顾赵氏的牌坊。
------
哈哈哈哈哈每次网上冲浪都能看见梦华录的新笑话,这酒楼我真是大开眼界啊哈哈哈哈哈。
开茶坊靠宋引章的琵琶,开酒楼靠女子歌舞,就是没一个正经靠茶水靠吃食老老实实经营的。从茶坊到酒楼,几乎没见你店里来过多少女客,你扪心自问你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真的是,说老鸨谁是老鸨。顾赵氏不愧是从小就被嬷嬷送去账房培养出的管理型人才,青出于蓝胜于蓝啊。人家嬷嬷好歹是自己卖身养活她,她直接让别人卖笑养活自己,牛啊。
------
来来来,既然剧粉说我十集弃了居然还吐槽后续剧情是“又当又立”,我回她“顾赵氏开青楼这俩槽点哪哪都能看见嘲的不用我看剧”,也被人家的立体防御机制反击“原来是人云亦云无脑黑啊”,那我就再贡献一个网上冲浪看见的新槽点给各位乐子人瞧瞧哈
我前面推断,这剧狗血点可以写成男主爹害了女主爹俩人之间隔着血海深仇,诶您别说,还真猜着了。不过女主倒没像我想的那样要给她爹翻案恢复名誉,而是对着因家仇而退缩的男主大呼“你爹害了我爹跟咱俩没关系咱俩没仇,让我沦为贱籍的是我爹”:
怎么说呢顾赵氏你可真是个大孝女啊。你爹如果是奸臣,那你说这话我还勉强能理解一二,可照你话里的意思,你爹不是为了救宋人才开城门的吗?这种爱民之举被男主爹这个现任奸臣前任言官给弹劾到你爹妈双亡你自己没入贱籍,你居然能做到谁也不怪,认为责任全在你爹身上?哇哦这可真是。罗密欧和朱丽叶里的两家人要是有你这觉悟,那不早就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和了,毕竟这两家的仇再大,也没大到一家灭了另一家是吧。
万万没想到,关于莎士比亚笔下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悲剧该怎么解开,最后是中国编剧给出了完美的解答——“我爹活该!”
全体鼓掌!编剧写的这何止是新乐府,这简直拳打关汉卿脚踩莎士比亚。中国第五名著的位置都未必配得上梦华录,不给这剧申请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我都要替它叫屈了😃
“妾身所求 ,有关国政,还请官家恕罪。妾身曾因父之罪,遭株,没入乐籍,家父却因救民而死……妾身二人与欧阳旭相比,孰贱孰良。妾身今日之所以非要告欧阳旭,为的就是,证明贱籍之人未必人贱。”——《梦华录》
以上台词来自梦华录最后一集,当我看完这部剧,我对给《梦华录》打五星更加坚定。曾经因为“双洁”“老鸨”等言论产生的些许动摇,在看完全剧后烟消云散 。
本剧几位女姓角色人设甚妙,身为贱籍女子,堂堂正正,清清白白,贱籍之人未必贱!身为商贾女子,敢与权贵叫板,敢与同行相争,商贾之人未必贱!
鉴于总有人对女子贞洁的关心,我声明一点,上述清白非大众关心的女主贞洁,女子清白岂是由贞洁决定。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人格独立,不攀附不阴私,这是我所说,也是剧中所展示的清白。
先说说我了解的梦华录吧,我的剧评是基于这个基础来谈的。如果你觉得你认知中的梦华录和我眼里截然不同,这篇剧评对你来说应该没啥看头,你也不必花这十几分钟。
粗略总结一下:
1. 《梦华录》的定位是古装励志轻喜剧
2. 改编自关汉卿的元杂剧《救风尘》
3. 导演和编剧试图向看这剧观众展现女性互助和女性力量
4. 剧方花了大把时间去展示北宋人文风物,如茶百戏等
5. 这部剧一开始是为了成为一部鹅厂的S级古偶剧诞生的,它的爱情线很重要
所以,若你试图以正剧的眼光评判它,期待它能像《我不是药神》产生巨大影响,期待它能够如《人民的名义》一般展现阴暗,然后骂它不符合你的预期,最后自己看得窝心,纯粹是自找罪受。
先从三个方面来聊聊,以下内容反驳关于梦华录是封建糟粕、梦华录忽视封建压迫、梦华录立意不如古人、梦华录背弃原著等观点。
第一、梦华录和救风尘立意是否冲突
有人说这部剧忽视了被封建阶级压迫的女性,忽视了不得已卖身的妓女。且先不谈它有没有忽视,但是封建制度压迫人民、底层妓女过得多苦不是人尽皆知的吗?需要2022年的《梦华录》再次将它拉出来溜溜吗?
好吧,评论区有人觉得我高估了大众的水平。那我也直说了,如果梦华录是一部同情古代妓女并展示古代妓女悲惨生活的作品,在我眼里没有啥意义(纯主观,你想要骂的话,楼主接受就这个点在评论区被骂两句)。
为啥那么觉得呢。因为这都二十一世纪了,是没有救风尘中赵盼儿、宋引章那样名妓存在的。现代有主动的也有被迫的,但像古代名妓那样的不存在(你硬说有我也没办法)。现代女性看救风尘,会同情会感慨会悲愤会怒骂会赞扬,但绝不可能和赵盼儿宋引章感同身受。若按原著一模一样地拍一部剧,广大观众们看完了,先感慨下古代妓女真可怜,再感慨下渣男从古到今都有,接着发现赵盼儿真聪明宋引章真傻,最后总结还是现代社会女性过得好。小部分人分析对比下原著和按原著拍的剧,来一句还原度高。
按上述情况,它会像今天一样,产生那么多对现代女性定位和古代女性定位的讨论吗?之所以引发这么多讨论,无非是因为《梦华录》将现实意义注入一个古代故事。这部剧能够以一个古代女性的故事,引发现实思考和相当大面积的讨论,还有一部分女性观众(甚至男性)对职场、创业、爱情婚姻的共鸣和思考,它已经相当成功了。
我相信,每一部的制作方和演员,都是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引起共鸣,可以带来更多思考的。所以我很理解剧方没有按照原著一模一样地拍一部剧,而是另辟蹊径。
(另, 舆论环境扯了一个月的救风尘,还不知道它讲啥的,不看原著好歹百度下,少看网络洗脑包。网络洗脑包已经离谱到有人说救风尘是辛弃疾写的了,更有甚者说女主叫赵引章的。)
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救风尘》,它不止有封建制度的压迫和对底层妓女的怜悯。关汉卿确实厉害,他用短短四折充满趣味的喜剧,将旧时代被压迫的妇女们的悲哀蕴藏其中。但这个故事,它归根结底是在展示智慧的女性。关汉卿敢批判压迫、反抗压迫,他笔下的赵盼儿作为封建社会下压迫的女性,却坚韧不拔、思想独立,敢于对传统道德挑战,绝非浑浑噩噩毫无思想。
编剧选用《救风尘》来改编,楼主揣测她看中的正是《救风尘》中对于独立女性的赞扬,是对于封建女性自我定位的否定,是对于女性互助的体现,是赵盼儿所具备的女性力量。
这也是《梦华录》的立意之一,是编剧试图通过给梦华录向观众们传递的观念。导演在采访中谈到“渴望能够拍一部表现女性的”,“观众在梦华录里看到很多具有‘现代意识’的女孩北漂的故事”。《梦华录》的导演和编剧真正想让观众看到的东西,和《救风尘》中体现的如出一辙。
梦华录的改编,我总结为它在挖掘优秀古典文学作品可以和现代意识结合的部分,将优秀的思想放大展示给更多人看见。即便作为一部古偶存在,它也没有将爱情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对剧中的每一个女性人物爱情都只是小菜而非主食。对剧中每一位女性而言,独立的人格和成功的事业才是她们的追求。
梦华录中具体如何体现了救风尘的思想?每个观众都能看见她们为了开好茶楼有多努力,都能看见她们都在试图冲破自身身份带来的束缚。《救风尘》中的女性力量,从来没有被主创团队忽视,她们试图通过更容易被现代女孩接受的方式来展现它,试图将现代女性意识注入这部古装剧,让更多人感受其中的女性力量。
《救风尘》中的封建压迫,从未被无视,它在《救风尘》中是赵盼儿和宋引章苦难的来源,在梦华录中亦是如此。《梦华录》从未规避封建制度对女性带来的苦难,它也未对封建制度下的男性凝视闭口不谈,它不可能是“无视封建制度对女性压迫的烂剧”。
以原创人物孙三娘为例,告诉你我前面那几段话没有睁眼说瞎话,也没有给猪油蒙了心在瞎吹。
①孙三娘的概括:曾经是杀猪的(别人提起都会心有戚戚),老公目观短浅唯利是图还婚内出轨,儿子子方也不是啥好东西,娘家也没了。
总结:婚姻失败的女人,可怜的母亲,男权制度下的受害者
这样的一个女性,即便在现代社会,大多数也是受大众舆论鄙夷,被人打上“这辈子完了”、“哪个男人敢要她”等标签。
②孙三娘这些标签可能带来的既定命运:
a.受不了舆论压力自杀
b.找一个不咋样的男人结婚,婚姻依旧不幸福
c.不再嫁人,靠为别人做杂活等潦草一生,大概率穷困潦倒
d.出家
③孙三娘面对困境怎么做的:
受赵盼儿帮助,很快走出婚姻失败的阴霾。
靠手艺成为半遮面一员。她能够在半遮面拥有话语权,在三姐妹中立住,只靠和盼儿的姐妹情是不够的,她对半遮面事业的贡献才是她站稳的重要原因。即便她离开半遮面,我相信以她的手艺和情商,也能在另一家酒楼混的很好。事业稳定后拥有了独立经济能力和人格,她才有底气去考虑下一段婚姻的可能。
认识杜长风,深入了解这个人后觉得他还可以,然后把他纳入下一段婚姻的选择里 。
④孙三娘为什么就能走出既定命运:
编剧赋予孙三娘擅长做果子的buff(拥有一技之长才是搞好事业的根基)。
编剧赋予她的坚强、机智、高情商等特点(成年人需要具备的优点)。
编剧安排赵盼儿在她最低谷的时候帮助她(主题:女性互助)。
编剧让杜长风这个倒霉蛋出现在她面前,她具备的魅力让两人彼此吸引。
以上四点总结,孙三娘是个婚姻失败的可怜古代底层女性,靠自己和小姐妹的帮助在东京站稳脚跟,最后爱情事业双丰收。
在很多现代剧中,我都看不到这样出彩的女性人物。编剧赋予孙三娘底色,柳岩的演技将这个人物展示我们面前,各个演员精彩的对戏碰撞让这个人物栩栩如生。
在这部剧中,被同情女性的范围不只是乐籍女子,它将同情的范围扩大了一些。也在向我们展示不同身份立场的女性,一样可以摆脱世俗人眼中的既定命运,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来。
反抗压迫,反抗父权和男权,展示一个个独立清醒的女性角色,是救风尘和梦华录共同的核心立意。
第二、《梦华录》赵盼儿的身份改编
如何将《救风尘》的思想和一部现代古偶结合是改编的难点。 大多数批判的人,觉得女主赵盼儿不再是名妓,而是脱离贱籍的茶坊掌柜,是编剧在看不起底层妓女。更有甚者将这一改编认为是编剧在维护女主的贞洁,是国产剧编剧接受不了非处的女主角。我不知道我的观点能否说服这类观众,但我希望舆论不要将这一身份的改变全部归结于女主的贞洁和编剧的高傲。
名妓改编为茶坊掌柜,原著中的赵盼儿无需我多赘言了,观众们无论或贬或夸,看起来大多数对其应该都是很了解的。那么剧中的赵盼儿是怎么样呢?她背弃原著了吗?
我做了一些总结:
①剧中赵盼儿的标签:贱籍出身后从良,对点茶算账跳舞赌博等熟练掌握,一个24岁的具备独立经济能力的女性,拥有成熟的爱情观。
②她的大事迹目前包括:使计从周舍手中救下小姐妹宋引章,但官商勾结差点被打死。助渣男考公务员后被甩,不甘心被甩上京寻渣男讨说法,和渣男彻底说拜拜后被驱逐出京。不甘心被驱逐出京,回京后在东京开了半遮面茶楼。开了半遮面后一心一意打理事业,想要把自己企业做大做强。后来半遮面被毁,
③剧中赵盼儿的事迹所体现的人物性格:刚烈勇敢,聪明能干,敢于反抗男权和官僚阶级,有较强事业心,以及眼光不好看上渣男。
你看,这个身份的转换产生的女主人设有和原著相悖吗?
唯二不同的,在于女主不是名妓后最为舆论关心的贞洁问题,和女主的眼光问题。贞洁问题我不想谈了,我的评论区就有精彩的观点可以反驳。眼光问题属于推动剧情发展的人设,不是什么大问题。
茶楼掌柜这个身份为赵盼儿带来了事业线,这时候的梦华录已经不再是《救风尘》剧情了。编剧开始通过赵盼儿的事业线,将她渴望展示的女性互助、女性力量一一告诉我们。
上图是来自6.14德塔文数据统计对于赵盼儿近些天来的讨论热词,我很庆幸“贞洁”“处女”二字没有上榜。观众们能够看见编剧想要表达的东西,这是上图中“事业”“女性”“清醒”等词告诉我的。梦华录塑造的赵盼儿未脱离原著,她还拥有现代的女性意识,拥有与原著赵盼儿不同的事业心。这可能也是古代女子与现代女子的不同之一,现代女性所追求的经济独立、清醒勇敢和事业,赵盼儿都具备。
新瓶装旧酒,改编不一定非要按着旧的一比一来,能够结合当下所需来展示一部作品,同样是很棒的改编。即便梦华录作为一部古偶,但它在讲好一个爱情故事之外,它也在努力尝试去表达原著中能与现代意识结合的一面,这也是我很喜欢梦华录的原因之一。
不可否认,编剧为了赵盼儿上东京后的事业线,将原著的很多设定进行变动以便逻辑自洽。这些改动造成现在很多舆论关注点落在了如“官妓能否从良”、“官妓需不需要卖身”、“宋朝时期能不能……”等等,目前看来编剧的改动大多符合宋代设定。
很多人可能接受不了这些变动,将这些改变一股脑全部推给“编剧看不起妓女”“女主的清白之身”等等。想要说服这种观点很难,每个人对于合格改编的定义不一样。
对我而言,在这个大IP加大流量就能够组成一部剧的时代,梦华录选择《救风尘》这样一部在大众眼里不是很具备知名度的古典文学作品,是一次很棒的尝试。文艺创作需要宽松和谐的环境,仅仅因为梦华录没有将苦难作为重点,而去谋杀它对于原著其他方面的展现,甚至将这种尝试看做“耻辱” ,未免太过严苛。
最后,梦华录的爆火也在告诉资本改编不一定要选择网络文学(此处没有看不起网文的意思),选择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一样具备市场。我真的看烦了各种网文大IP改编的剧,私心里希望内娱能够改变这种方式,能够有更多的主创团队愿意发掘其他优秀作品。
第三、《梦华录》是否得起它的定位
一部偶像剧,它首先还得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讲好一个爱情故事。一部轻喜剧,它得让观众看得开心。一部古装剧,它要有优秀的服化道,要承担起传播传统文化的义务。
顾盼生辉火遍全网,甚至导致这剧被黑粉嘲笑只有cp,这剧的爱情讲得多好不需楼主多言。
“演技最差的人”火上热搜,作为轻喜剧,它有没有让观众笑出来我说了不算,你心里自有答案。
茶百戏近日爆红,那段导演坚持的斗茶达到了导演满意的效果,传统文化传播来讲它做到了。无论从男女主颜值来讲,还是从这部剧的服化、置景、配乐等等来看,毫无疑问《梦华录》都是一部相对合格的古装剧。
对于梦华录,我们需要赞美,但不是毫无原则地捧高,也不是将它放在古装剧的顶端。 我们需要合理地批评,但不是斤斤计较它的每一处,甚至全盘否定。
我能理解一些抨击梦华录的人,因为他们对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这类人大多是靠其吃饭或者本身就看不起古偶。但我理解不了那些被媒体创作出来的舆论局势裹挟,连这部剧讲了什么都不知道的人也在对其指指点点。这类人楼主不愿把他们同某些恶臭的黑粉凑在一起,他们是对影视行业及作品具有高要求、高标准、高期望的人,期望高到甚至渴望在一部宋朝背景下的剧里看到反帝。虽说这类人大多数是在人云亦云、盲人摸象,但他们骂的开心我能说什么。
对我来说,我给予它五星,是因为它已经满足我对一部古偶的要求,同时它的改编还算符合我的标准。我更希望梦华录的爆火能够成为一个契机,推动现下的古偶市场发生一些改变。
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沧浪之水是清是浊由不得观众决定,自取便是。
现在的舆论环境太过糟糕,一切舆论是谁在推动观众们不知道。但希望每一位梦华录的观众,能够不被舆论所裹挟,能够静下心来去欣赏梦华录带来的美好。
[楼主很开心能够看到评论区友友们的支持,但是“顶顶”就大可不必了,我的评论区“顶顶”真的太多了,已经多到别人说我是剧方买的稿😂。]
赵盼儿:路见不平,撒腿就跑
顾千帆:休想逃跑,吃我一镖
赵盼儿:你有毒吧
顾千帆:所言正是,此镖有毒,你若不救,共赴黄泉
赵盼儿:我若有罪,有法制我,何故遇此等荒唐之事
哈哈哈哈哈哈哈
目前来看:人美景美,运镜舒服,真有点看电影的质感,剧情紧凑不拖沓,甚至带点轻喜剧的感觉,看的出绝对是用心制作的剧。刘亦菲的赵盼儿人美声靓,陈晓的顾千帆是刀子嘴豆腐心的帅气,柳岩的三娘是泼辣喜剧风,林允的引章恋爱脑真是气死我的了。导演拍的好,编剧也给力,真是几乎全员在线的电视剧,也算是鹅这两年少有的上乘之作!
最后再夸夸刘亦菲吧,这么多年依旧在用心拍剧,这么火也没有上综艺或搞一堆杂七杂八的代言,而且即使木兰被黑的这么多,也确实看得出刘亦菲的演技在木兰确实不一样了,再到现在的梦华录,那小表情做得那么的灵动,确实演得好,哈哈哈,继续看剧了,这个端午假期我的快乐又回来了!
这部剧让我很惊喜的是原声台词,很舒服很真实,就像是日常生活中你我都会说的那些话,一点也不出戏,尤其喜欢演员通过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的语气词,比如第1集的赵盼儿劝分:“哼,不行,你不能嫁他”。这个介于“哼”和“呵”之间的语气词也是极妙,既像是可笑的嘲讽——周舍你个小样儿还想骗我?又像是无奈的自哂——引章妹子还小不能怪她。(这一part我看了六七遍,特别喜欢刘亦菲这个演法)
还有第18集的“哎呀~?!” 这个“哎呀”有多妙不用我说了吧?看过剧的都懂,又俏皮又可爱,一个语气词就给后面的争吵定了调——吵是不可能吵滴,一辈子也不可能吵滴,也就是借机撒撒狗粮这样子。。
最新一集的“哦~遵命”
“遵命”甜吗?甜!特别甜!但让它甜度加倍的是前面还有个语气词——“哦”,这个“哦”语气极其呆萌,软的要命~~瞬间让顾千帆的“老婆奴”形象鲜活了起来~陈晓你真的好会拿捏语气! 剧里还有很多这样的语气词,它们没有字幕,可能很容易被忽略,但是一旦发现就如获至宝,它们让人物更鲜活更有生机了!或许演员原声不如配音专业,没那么多处理技巧,但胜在自然,胜在真实,胜在不千篇一律,胜在独一无二,胜在听觉不审美疲劳…我能感受到这个角色最初最自然、最真实的情绪状态,我很庆幸可以感受到它们的存在,也希望以后越来越多的剧都可以使用演员原声台词~
靖康之变后,东京彻底成为一座悲情城市。 少年时读《东京梦华录》,序言中有这样一句:“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目之曰《梦华录》。” 那时的我还不能理解目睹一座繁华城市转眼间遍地狼藉的伤感。过了许多年翻到以前的摘抄本,再看这一句,似有所悟。 北宋巅峰时期是一个确然值得艳羡的朝代。小吃,夜市,河流,寺庙,烟火,人流,食客,青楼,丝弦……应有尽有,繁华盛景,流连忘返。 孟元老是其中的一个白衣少年,他经历了这座城最后的狂欢,然后亲眼目睹了它的碾作尘,香不如故。 回首怅然。也只能是怅然。 后来他拿起笔,不甘心的一点一滴地慢慢回忆,试图用文字告诉后来人,清明上河图里的景象,不是一场幻梦,这里也不是华胥之国。 然而他却只能在序言里痛苦地对自己说,这是我做的一场美丽的梦,我写下他们,只是我梦里的城市,是看不见的城市。 国产古装电视剧现下所应做的,似乎就是从这些故纸堆里寻觅到一线生机,将之铺陈到一句一句的台词里,一帧一帧的镜头中,借用演员之口一一道出,用立体化的影像技术展示给后来人,也许不那么尽善尽美,但至少应当有人在这条路上行走着,“文以载道”的意义在不同时代应当有着不同体现,他们无法预料到千年后世界的面貌,唯有手中一只毛笔,写尽心中无限事。 可以看出,梦华录的导演,编剧及剧组创作人员是抱持着这样一份热忱与倾慕,在努力从三位女性的视角切入,以普通市井的百姓生活作为开篇,尽量削弱传统偶像剧赋予主要角色的光环和金手指,使观者更自然地享受自然山川,风雨雷电,鱼米之乡的风味。这对于现代人而言,已是忙碌生活之余喘息的一处宝地。 大多数观众已经厌倦了流水线制造出的模式化“古装偶像剧”(这个词也是颇为怪异),看着他们,仿佛看着现代人穿着古人的衣服,在充满油漆的千篇一律的劣质建筑物前做一个月的假人,表情是模式化的弧度,台词是借来的声音,情节是虚无缥缈的,但是似乎还在专注这类剧的观众只能选择在这些不同的一对对假人里,选择不同的新人,然后下一对更乖更懂事。 渐渐的,连看剧的人也异化了。 也想看一场“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式的琵琶宴饮;也想流连一眼“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般的美人面;也想在戏场落幕后与俊郎少年相遇,错身间,遗落一件玉簪;还想于东京闹市接头深夜不归,趁笙箫归院落,灯火下楼台之时看尽宾主尽欢,惟余一地萧索的荒凉……这些微妙的,瞬间的感受在唐宋五代的古词里,在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话本里,在关汉卿的勾栏瓦舍,杂剧百戏里。 在赵盼儿雨中点茶时,挽起的衣袖,和额上微微的汗水里。她的喜怒哀乐,一颦一笑是真实可感的,是观之可亲的,是合乎本心的,她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生命力。庞大的女性观众群体需要一个声音,去履行她们或许未能成就的道路,去实现他们的理想和追求,爱我所爱,但凭本心,绝不轻言后悔。没有尽善尽美的作品,但可以有情真意切的演员,编剧,导演和想要恢复国剧良心的人。 上一次能够带给我这样体会的,还是《大明宫词》里,那永远潮湿的阴雨霏霏的肃穆的宫城,和太平诉尽衷肠后走在路边歇脚时吃的一晚野菜馄饨。 “沾衣欲湿杏花雨”,就让这场雨,再下得更久一些吧。 但愿长梦不愿醒。 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回首东风泪满衣。
近期两件事,让人耳目一“腥”。
其一是人教版教材上奇怪的画风,其二则是部分人对于刘亦菲新剧《梦华录》过于“先锋”的评论。
虽说“各花入各眼”,但是部分观众的审美,真的是离了个大谱,以丑为美而引以为豪,睁眼说瞎话而自认水准高,令人所不齿。
对于这些审美畸形的的人,只想说:宝,你果然只适合烂画,烂剧,因为你根本不知道“美”为何物?
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我以为美的,你或者以为丑;你以为甘的,我或者以为苦,并且各有其实际,决不能强以为同。” 这就与那句“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什么是美,很难界定。
但是你想必也听过另一句话“美得千篇一律,丑的各有千秋”,因而对于“丑”的事物,大家的视觉审美,至少是有一个基本标准的,浅而言之,就是“有眼睛就行”。然在这个“某教材”横行十年,古装烂片扎堆的时代,强调“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年代 ,很多人却选择了紧闭双眼。
古偶剧最重要的之一是“颜值”,而集刘亦菲和陈晓的组合、宋代美学、古典诗词、茶道文化于一体的古装视觉盛宴也能被喷,具有内在美,外在美,有思想、有女性力量表达、反映现实而不失幽默的作品也会被很多人无脑黑,实属难以接受。在乌鸦的世界里,天鹅也是有罪的。诚然在一贯的“网红脸”、“美颜滤镜磨皮”、“尬聊式剧情”浸泡下的观众、,已经趋于麻木,审美发生了偏移,这是不是“潜移默化”?
再说,“某教材”上面的画风,扭曲人物形象,令人发指的媚外寓意、令人无语的“擦边球”,属实令人瞠目结舌。然而这种东西却持续了好多年,我们或许无法定义什么是“美”,但是我们的双目总还健在吧?
可能看到这很多人要反驳了,觉得这根本就是两件事情,怎么能相提并论?但是我很负责的告诉你,这两件事情追本溯源,就是一件事,那就是“审美”的畸形,和“文化不自信”。说一句粗鄙之语,就是“尸米”吃多了,已经觉得“史珍香”。
当然绝大多数人,还是有基本审美的,至于那些非要“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的人,“他丑任他丑,狂风会怒吼” 我们对自己的审美有标准就行了。
最后,我们回到《梦华录》,一部女性作为主创的作品,一部服化道考究、演员颜值在线,剧情紧凑有趣的,有女性表达、有女性态度的古装剧,尽管有一些剧情上的bug,但是对比近年来的乱七八糟的“古呕”,真的赏心悦目,很值得一看。
审美,是一件多元化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梦华录》也绝非完美无瑕,到了无可挑剔的地步,所以讲道理的批评,自然谁都乐于接受。但是,无根由的抹黑,实属令人愤慨。对于一部好剧的渴求,对于国产剧质量的提升,想必是每个人的心愿,但对那些粗制滥造的流水线产品无端的放纵就是捧杀,对一部尚可的作品肆意抹黑,难道不是打击创作者的信心和追求?试问,烂剧成堆却视若珍宝,好剧方出,便流言四起。那么作品和商品之间的这杆秤,还有谁端的平?
近日,本文遭受不少质疑和批评。笔者自省一番后,的确有些措辞和配图存在不合理之处,所以做了些许修改,在此感谢诸位。然而本文的主旨还是不会变的,不管是《梦华录》被无端指摘,亦或是“某教材”事件,本质上是一场审美滑坡。希望在未来会有更多这样的好剧,不断涌现出来,甚至比它更好。不管是刘亦菲,还是其他人演的都行,但求国产剧不断进步,我们就心满意足,因为作为观众而言,我要的是对观众的尊重。(6.18更新)
——分割线——
会接受有道理的指点
不容忍无根由的找茬
就事论事,不对线,不撕逼,请理性探讨
感谢阅读~下部剧见,本帖不再做修改和回复
就前十集比较好看,中间20集无聊得要死,最后10集剧情匪夷所思……
你知道现在在大陆看一部能看的古装剧有多难吗?
刘亦菲也太美了
赏心悦目的颜值,前八集是好看的!坐等更新!陈晓和刘亦菲真的太适合古偶了,造福观众的眼睛,好久没看到男女主都在线的颜值了,柳岩也好美,服化造都在线!赵盼儿巨美,顾千帆真的帅死了,还有希望引章不要恋爱脑爱上顾千帆啊搞事业搞事业
虽说有些情节看不过去,且不喜欢陈晓看着阴阴的….但很喜欢girls help girls的剧情,喜欢刘亦菲,柳岩,林允之间的互动,女主的双商也讨人喜欢。
画面美得有理有据 故事碎得无边无际
下辈子我能长成刘亦菲这样吗?怒看4集,被宋引章的遭遇气死,希望赶紧给我脱离苦海跟姐妹们搞事业!少点情爱纠葛,专注成长。
够了 所有的剧都逃不过裹小脑 开局有多好 后期就有多烂
男菩萨女菩萨拯救古偶,女编剧女导演拯救智商,千言万语只有感谢🙏
天王老子来了 这剧就是很一般…..
“他可是活阎罗!”到底要当面喊几次,这台词写得跟捧哏一样,生硬莫得感情,表演节奏也是断裂的。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非要说的话,剧本的立足点就不对…强调古代女子自强自立然而看不起贱籍…这怎么还双标歧视链都有了呢…
陈晓后面在干啥啊 能不能把后面几集重新演一下
父权社会下的尽我所能 不卑不亢 才是真·女强
说刘亦菲老了胖了的怕是活在网络世界,美颜相机看多了吧、无滤镜美成这样还不行,一定是屌丝才说的!
开局好,中间颓,结尾又好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已经是最近的国产电视剧最能看的了
讲真,不管剧情未来走向怎么样,首先镜头和剧本台词都很棒,不是国产剧浮夸的磨皮美白,台词剧情也很流畅不尴尬,演员演技也达标无硬伤能做到这几点的国产剧,就已经值得肯定了 全靠同行衬托…可以看出导演审美很不错 按照这个标准卷起来啊 拒绝只追求“无瑕”的皮肤和只能靠后期配音的国产剧。法令纹, 黑眼圈算什么 完美的人又不存在真实真的很好
之前没看幕后阵容,还以为是正午做的剧,服化道、打光置景、拍摄角度都有讲究,原声台词贴脸更是加分项。看了几集,剧情也挺有意思,刘亦菲这次接剧眼光蛮好,比流水线古装剧有发挥空间多了。真不容易,鹅厂S+系列折腾这么久终于出了一块遮羞布。
内娱古偶的一线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