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拉回到新世纪初,也就是2001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三个对商业游戏深恶痛绝的年轻人Chris Delay, Mark Morris和Thomas Arundel成立了一家游戏公司。他们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在家里开发,买来刻录光盘,墨盒,自制游戏包装,贩卖自己做的第一款游戏。这是一款类似于模拟器的黑客仿真游戏。尽管风格独特,但销量还是不错的。
《核战危机》(Defcom)就是他们的第三款游戏,看过1983的《War Gmaes》的人玩时的第一反应就是:简直就是直接从电影中拷贝过来的。在逐渐上升的Defcom级别中,玩家进行各个阶段的部署,直到核大战爆发,死亡人数就是游戏的分数。若隐若现,如鬼魅般的配乐暗示着玩家制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Winner is NONE”。
如果是80年代的作品,还是可以接受的,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真是无处不在啊,一个学习很差的电脑达人居然能够搜到一个涉及到国家安全系统的密码,不知是国家的安保系统太差还是学校教育太失败。。。。但在那个计算机还不流行的年代,观众看起来应该还是比较神秘且玄幻的。
何时博物馆能把恐龙化石与退役洲际导弹放在一起展出呢?
让人赞叹的是在1983年美帝就已经把超强的人工智能发挥想象设计情节并搬上大荧幕,而那时候我甚至还没成形……
国际局势混乱不堪,生命和尊严受到挑战。打过二十多年前早已明白,可贪婪和自私依旧继续吞食。我们可以阻止一场战争的爆发,却无法永远保证战争的消逝。只要有人类,人类的生存就会受到自己的威胁。
global thermonuclear war is a strange game, the only winning move is not to play
这电影的可贵之处和《电子世界争霸战》一样。在那样一个年代算很超前了。其实BUG还是很多的,经不起推敲。续集就更是这样了,满满的全是硬伤。
挂凯文传记羊头的狗肉,拍于83年估计是人工智能威胁论鼻祖电影,片中提及不少传说中的黑客手法,像电话线的扫描,船长哨子盗打电话,弱口令入侵,当然还有凯文密特尼克大神的社会工程学.可惜电影的结局略有点狗血,一个可以暴力破解10位数的大型服务器竟然被自调的死循环FLOOD裆掉了,从黑客的视角看,漏洞百出
概念超前(黑客技术)的道出上世紀下半叶的热门话题 - 全球核战与核恐惧。简而言之,取得胜利的唯一方法就是不要玩。
虽然把战争看成是游戏并不新鲜,但是结尾处时世界末日的不断来临还是另我们十分害怕:如果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呢?
冷战年代的黑客vs人工智能,要有多先进就多先进。北美防空司令部用井字过三关玩死AI有意思。classic 90年代电影节奏,《早餐俱乐部》妹子和《春天不是读书天》小哥。
A Strange Game. The Only Winning Move Is Not to Play.人工智能威胁论的鼻祖片,去年推出了一部续集,而近年来的少数派报告、鹰眼、Echelon Conspiracy都算是此类。不过本片某些氛围上有些Fail Safe的感觉。
影片开黑客电影先河。电影讲述的故事发生在里根总统任期,当时正值冷战高峰。电脑还只是科学怪才专属玩具,影片用大众对核战争和未知新科技的恐惧好好地把观众吓了一把。这部电影的原意是暴露年轻人地下活动的潜在危害,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讲这部电影激发了他们对地下技术的好奇和向望。
I can see why this is Rachel and Marshall's shared second favourite...
怀旧分。有空再看看后来翻拍的版本。
老式的电脑,没有图片、浏览器的日子,除了英文字母以外没有其他的构成部分。那个时代的美国电影放在今天来看也还是不错的~
一死孩子把美国军方玩儿的团团转,在电脑还没普及的年代这电影提出的骇客思想确实值得深思,也为后来很多电影所沿用,可不可以看成是“GEEK拯救世界”类型片的始祖?
剧情还是比较玄幻的,但表达的思想还是很值得深思的。电影里约书亚最后的评语虽然是针对游戏而言,但对于战争同样如此——战争没有输赢,唯一赢的办法就是拒绝战争!3.5⭐️
好看!!!!可爱!!!!加上年代感更可爱!!!!而且所提出的设想与问题非常非常前瞻!!(冷战背景反而将幻想的极端活生生带入现实以至于融进geek情结后十分魔幻又童话hh!)(好久没有一堆感叹号来赞美一部片了!!!)
拍得一般加失望只能给一星。多好的创意啊!可以展现一场个人与集体,人类与机器,权力与权威的博弈,还有核议题,但是最后就鼓捣出这么个玩意,无聊,浪费时间。
据说,这是第一部出现电脑宅男形象的好莱坞电影。这个电影的年代几乎也是个人电脑开始起步的年代。它展现了初期个人电脑中的黑客行为,并将此与世界的安危联系在一起;这大致确实能够营造自大的参与感,而且它依赖对电脑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