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摄影机的人是纪录片,剧情虽然很是无聊,但在一小段一小段的视频重组里,按照地域分别组成了在不同国家里发生的多个故事,从其他国家的平民生活来拍摄,让我知道原来有一些国家的人民还在饱受战乱,原来有一些国家人还在吃不上饭……细小且意义重大,他让我知道,我们不是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家。生在中国何其幸运,何其荣幸。
(本文由电影派dyp833原创)
杨德昌导演的《一一》中有这样一句台词:
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长了至少三倍。
派爷无比赞同这句话。
摄影机上一面一块小小的凹凸镜,不仅为我们还原了生活的真实面目;
更让我们从五彩斑斓的人生中,感受到生活残酷的真相和生命的重量。
今天派爷推荐的这部电影,就有着这样的力量——
《持摄像机的人》
Cameraperson(2016)
这是一部美国的纪录片。
严苛点来讲,这或许都算不上一部标准意义上的纪录电影。
因为这部纪录片的所有素材,全部都是导演之前拍摄作品的「边角料」混剪。
但是这样一部混剪而成的纪录片,在烂番茄上有着99%的逆天新鲜度;
连一贯严苛的Metacritic,也给出了86的高分。
美国著名的影评网站Indiewire评价这部纪录片是一个“惊人的成就”。
这部纪录片,几乎没有完整的故事脉络,只有导演自身的人生履历。
导演基尔斯滕·约翰逊,是一名纪录片摄影师。
从业25年来,她曾经参加过40多部纪录片的拍摄;
其中包括了《华氏911》、《影片未分级》、《第四公民》等为人熟知的作品。
关于斯诺登的纪录片《第四公民》更是夺得当年奥斯卡奖的最佳纪录长片。
而这部《持摄像机的人》也入围了今年的奥斯卡奖;
并且还获得了美国国家评论协会的自由表达奖。
正如派爷之前所说;
这部影片中所有的素材,都源于导演之前的拍摄素材和一些散碎的家庭录像;
但是正是这些碎片化的影像,却勾勒出导演个人世界的轮廓。
正如导演所说的那样;
这些影像标志了她走过的路。
从战争冲突不断的巴尔干半岛,到落后荒蛮的非洲大陆;
从人们关注的热点案件,到战乱地区的实时画面;
从母亲患上阿茨海默症离开人世,到双胞胎女儿长大成人;
这些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都在这些散碎的素材中呈现。
这样的剪辑手法和纪录片《浮生一日》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同样碎片化的素材;
同样没有完整的故事主线;
同样多彩而大不相同的人生。
不过《浮生一日》中,选取的大多是展现生活之美的素材;
可是《持摄像机的人》则把更多篇幅放在了那些生活不尽人意的地方。
在阿富汗,一个小男孩接受了导演的采访。
因为战争的炮火,他的一只眼睛失去了视力。
更可怕的是,他的弟弟被炸死在自己的身边。
而他目睹了全过程。
在波斯尼亚的村庄中,谁能想到美丽的田园风光之下,隐藏着更多的罪恶。
村中的许多女孩在战争期间遭到了梦魇般的强奸和虐待。
在美国的家中,导演的妈妈站在风中;
她希望女儿不要把自己的病状拍到纪录片中。
随着病情的加重,母亲自己已经“忘了”这件事。
女儿看着妈妈的病情不断恶化,却无能为力。
她只能“背叛”母亲,把生活的点滴都用镜头记录下来。
这些零碎的素材,在普通观众的眼中可能无关紧要;
但是素材背后的故事,却可以击中每个观众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正如华盛顿邮报评价说的那样:
“这部电影证明了只要肯花时间聆听和观察,这个世界就会相互联结。”
而导演,正是那个把观众和未知世界联结起来的那个人。
她在五年后再次回到当年拍摄的波斯尼亚村庄,把自己的作品带给村里的人们。
大家看完导演的作品十分感激;
因为有人肯聆听他们的生活,体会他们的苦楚。
导演也向村中被采访的人们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拍摄伊始,导演更多地是想拍摄战争所造成的伤害;
但是却不自觉的被那里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生活所吸引。
正是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包容,才让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得以联结,并且成为朋友。
在我们以往的观念中,导演是不可以干扰纪录片中的客体以影响影片的客观性;
但是导演却偏偏这么做了。
她不仅让自己的声音出现在影片中;
更是在影片最后母亲为自己梳头的时候出镜了。
反其道而行,是因为这原本就是导演自己二十五年纪录片生活的全部回忆。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中的主角。
我们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记忆和情感共鸣,甚至是不可言说之痛。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说过:
“在时间的轨道上,人们想象有一条线;
超脱了这条线,当前的痛苦便不复存在。”
希望我们都能找到属于彼此的那条线,不再踯躅。
本文由电影派原创完成,微信ID:dyp833
微信搜索:电影派
和自诩周游世界,哪怕是粉丝百万的Up主相比,纪录片摄影师才算是真正经历了世界,而不只是“景点”。好一场冒险。同时也要处理各种人间惨剧带来的PTSD。喜欢波斯尼亚奶奶到导演的阿尔茨海默亲妈,以及自己童年的圣经手抄到穆斯林祈祷的剪辑,不同文化的好人都是共情共通的。重访波斯尼亚一家人也很温馨。
引用:
“我们的工作非常的艰难,因为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亲历了这些事,我们内心在感受着它们,所以我们要怎么处理自己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呢?我们这些收集,并将故事传播出去的人,该如何面对那些创伤呢?我们如何把自己从那里面解脱呢?”
我分了两次看完了这部纪录片,一开始我以为这些都只是一个一个的片段,就像纪录片或是新闻片段剪辑下来的“废片”,但是越往后看,愈发的觉得这些看似琐碎的片段,却在无形之中表露着更丰富的情感,这些片段被互相串联起来。这里面有因为战争而流亡的家族,有被士兵强暴的妇女,有新生儿因难产和医院资源不足而在生死的边缘徘徊,也有自己母亲因为阿尔茨海默症而完全不记得面前这个拿着录像机的女孩子就是她的女儿。
拿着相机的人,就仿佛是这个世界的观察者。但是我们在用相机说话的同时,我们也在感受着这个世界。太多的东西,没有被人知道,被人发现。我更愿意把拿着相机的人,当作苦行僧、食罪人,只有嚼透了,才能看似平常的表达出来。
我觉得这是艺术。
我好喜欢今晚这片子。片子里都是导演之前纪录片的一些边角料,可哪怕只是这样,都好动人。 片子里有新生,有自己的双胞胎子女,也有刚出生没办法呼吸、好不容易哭出声了、医院没有氧气、也就失去了哭声的小孩子。 有死亡,有各个经历过屠杀、恐怖袭击的地方,后来那里人声鼎沸或者特别寂静。也有她还说不太清话的子女说想要把屋子外死掉的小鸟埋在树旁,于是外公就带着他们一起去了。也有一位老奶奶,“等我死后,她们可以用我的衣服做成新衣服”。 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有美国海军陆战队军人在镜头前说“我不想伤害那些无辜的人”,有被炸瞎一只眼的孩子描述这左右眼看到的景象的不同、和最后一次见到弟弟的场景。也有冒着生命危险去披露美国机密的人。 有情绪,有正在愤怒的艺术家说“我知道愤怒会毁掉我”但是她没有办法,有落败的拳击手说“我那么努力…我要赢回我的一切…我要出去见我妈妈”,然后他的妈妈抱住他说“别失控”。 有被强奸的妇女、镜头里只能看到她紧张无措、悲伤、愤怒的手,有没有能力抚养孩子的妇女说“我宁可堕胎,也不要把他送到不相关的人家里去”。 也有一位科学家,“可能有两个粒子,他们其中一个的状态会影响到另一个,哪怕距离很远,几光年,哪怕时间很长,几千年,一个粒子发生了动作,另一个粒子都会响应,这叫做量子纠缠。” 林奕含之前说“我希望成为一个对他人的痛苦有更多想象力的人。” 好朋友说“我希望成为对他人的快乐有更多想象力的人。”我好希望我能成为能感知更多情绪的人,幸福、痛苦、愤怒、悲伤、不甘心、想要拼命争取、或者感到无可奈何,好想感知那些炽热、或者微弱、或者平平淡淡的心跳,好像这样才makes me feel like I’m more of a human being
带着摄像机直接摄取视觉现象,无字幕,无剧本,无演员,无制景。使镜头发挥视觉功能。序幕里直接表现了这部片子双线并行的呈现方式:摄影师开始准备器材拍摄,观众开始准备入场观看电影。都是一个通过某种媒介开始观看的行为。摄影师通过电影之眼取景,观众通过银幕观看摄影师取景,同时选择性剪辑的景。这是社会现象的选择性呈现。这种镜中镜,景中景的观念在一开始就直接展现。影院的幕布拉开,观众进场,穿插魔幻式的坐椅自动下落,仿佛这些坐椅拥有自己的意识——结尾定格动画的摄像机自我组装和移动也呼应了这里,工具已经准备好让你接受它作为辅助观察的方式,同时也与这种辅助也对人的观察作了限制和影响。
像一段段废片再利用,一个个瞬间的无序与重组,各生出独特的意义。
1.意外的震撼。没想到这些由导演多年拍摄的来自世界各地小人物的题材边角料,漫不经心的凑成了这样一部越看越震撼,甚至让我有些害怕的片子。小人物,太平凡、甚至不幸的、不加掩饰的生活,就这样看似无心的摆在了你面前,好像片子就这样自己形成了自己的生命,性格。越到后来越觉得不可思议。
摄影机皆为女体。
碎片 无序 有些触目惊心 有些细致入微 有些如沐春风 有些平凡感动 总之 简约却不简单
(纪录片无评分)内容无评价,讨厌那个死胖子。
从远景的一道闪电和相机背后传来的一声惊叹两声喷嚏开始影像与人的关系才是探讨主题。从关塔那摩萨拉热窝达尔富尔到曼哈顿华盛顿和得克萨斯。从老年痴呆的母亲到陌生的波黑老太。用过去的(expired)影像片段回顾人物事件的后续。即悲悯诗意又真实可爱。
我能够被平凡的事物感动,既然镜头下的人生不再私密。
那些生命律动的瞬间、暴力之后的景象、以及一位摄像师的慈悲心,这是一部游走在第三世界、德克萨斯、D.C.和纽约市之间的影像回忆录,如此私人的作品显然只有其创作者才能完全了解,而观者只能略懂一二,但也足够了,是我也很想去做的一件事情。
KJ多年作为纪录片摄影师的经历,让她几乎走遍了全世界,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听到各种各样的故事。而这一切,都被她所持的摄像机记录下来,长年累月这些画面逐渐构成了自己生活的瞬间,最终与个人世界容易为一体,变成了无意识,有意识,下意识,逻辑联想的记忆。
一切基本戏剧的单元,即是全部生活的总像。
这个立场总让我想起《四次》虽然其实没那么厉害 但最后的升华好像点醒了我一些一直没想明白这个行业的东西 所以cameraman其实是知道在什么情景下应该关注哪个地方的人 总觉得得有人要剪这样的一个出来 毕竟现在就是postmodernism的时代
9.0分。那种生活的真切、明亮,无论警戒中,抑或风暴后,生与死,赢与输,独眼与强奸,最终皆将归于杜鹃花从,尘归尘,土归土,得继续笑着下去的依旧是人生,而有幸被记录下来的,混剪成了导演记录生涯的回忆录;闪电和落雪化作惊鸿一瞥,点缀着这幅看似悲恸低靡,实则美丽动人的上帝手笔。
在不了解影片背景的情况下,被前半段细碎私人无甚关联的片段看得非常困倦。但即便错过了很多,中途醒过来后还是被影像和流露出的诚挚情感击中。用纪录片的素材剪出来的纪录片,镜头背后持摄像机的人不再隐身,有了咳嗽、眼泪、对话甚至画面,她的一呼一吸和镜头的晃动是一体的。7/10
2022-06-29这是记录的意义,是摄影师的意义,但令我无法选择的是,享受生活的那一刻是幸福的,是隔着摄影机感受不到的。当你回顾这一切时弥补了很多,但拍摄时,当下的你是不完整的。
和自诩周游世界,哪怕是粉丝百万的Up主相比,纪录片摄影师才算是真正经历了世界,而不只是“景点”。好一场冒险。同时也要处理各种人间惨剧带来的PTSD。喜欢波斯尼亚奶奶到导演的阿尔茨海默亲妈,以及自己童年的圣经手抄到穆斯林祈祷的剪辑,不同文化的好人都是共情共通的。重访波斯尼亚一家人也很温馨。
透过第三只眼看待世间万物的幸福与苦难,用爱穿起一个个碎片,感染每一个观者。
“对不起让你流泪了,虽然我不知道你说的什么。”
来自摄影师的人文关怀,不同政治地缘背景、人文自然条件下的纪录片素材以及私人影像混搭,人类的真情流露最容易打动人。[B+]
意外地不错,后面有点滥情,但是也只能如此。成于期败于斯。
若雕像偉大,雕刻它時所落下的石屑也同樣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