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小时侯,俺家老爷子总说这句话,这是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因为它正念反念都是一样的小学时候老师讲,说这是一种修辞格,叫回文,也可以叫回环。过去夸别人有知识都爱说倒背如流,估计背的都是这种东西。
这个电影里的两个主人公的名字都很好记,OTTO和ANA,因为他们的名字也是回文,在他们英格利什里叫Palindrome…ANA说起这种名字的人会有好运气。有没有好运气倒先不说,这个爱情故事却像他们的名字一样,当故事结尾ANA眼里出现了OTTO的脸时,才想起影片开头也是这样的,故事也环了一周。
密谭是个电影极巧烂熟于胸的家伙,他的电影也是像被打上了烙印一样,风格都很统一,梦想与现实镜头的巧妙结合,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各种有趣的方法他都会考虑尝试,在他的电影总会看到很多奇异的镜头角度,手提的跟拍,广角镜头等等,。于是,看他的电影不会让你感动沉闷,他的形式总是那么新颖,有趣,之前看的《性与路西亚》是个虚虚实实的电影,《红松鼠杀人事件》则是一个谎言对谎言的故事。而在这个《极地恋人》里最先吸引我的就是这种带着标签的双视角叙诉了。即分别从OTTO和ANA的视角分段进行叙诉。
故事回到了两人小时侯,OTTO的视角,OTTO一次拣球遇到了一直在跑的ANA,并爱上了ANA,他做了很多纸飞机写着一个问题,希望ANA能看到。不过OTTO的父亲和ANA的母亲倒是先相爱了。两人成了兄妹,倒也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小时侯的两个人却很少交流,他们都是在心里默默的说着。反过来ANA的视角,她的父亲出车祸死了,她很难过,一直在跑,后面追来要去拣球的OTTO,两人相遇,ANA认为是自己父亲的灵魂跑到了OTTO身上,。。由于父母的关系,两人经常在一起,慢慢两人相爱了~~~
影片在两个人的各自的叙诉下交叉进行着,两人的叙诉经常有重合的地方,而且两人的叙诉大多是内心独白及颇为主观的镜头 ,这样就出现了很有趣的效果,观众们一会在OTTO的引领下体会那种童年的暗恋,一会又在ANA的叙诉中感受那种交流的渴望。这边心里默念看过来,那边暗自说着我在呢。。小小的默契却让人感受到了缘分的奇妙。。
OTTO的父亲认为时间会侵蚀一切,爱情也会像汽油一样慢慢用完的,而他的人生也正像自己想的那样,先是和OTTO的母亲离婚,找了ANA的母亲,后来ANA的母亲又跟了别人,一切仿佛真的那么靠不住。但OTTO却相信爱是永恒的,即使怎么循环,也是不会变的,如果爱真的会被侵蚀没,那自己宁愿死掉。他一直坚信着,经历了很多事情,他仍然相信爱是永恒的,也一直在爱着,直到故事循环,,,。
朱里奥-密谭是学医出身,或者是学生物学的,有些记不清了,不过他的电影却基本离不开动物,《牛的见证》里的牛,《红松鼠杀人事件》里的红松鼠,这里也有一种动物以不同的形式反复出现,那就是北极驯鹿,驯鹿是北极很常见的一种动物,他们的最大特点就是每年一次长达数百公里的大迁移,也是逢山过山、遇水涉水、勇往直前、前仆后继。春天一到,它们便离开赖以越冬的亚北极森林和草原,沿着几百年不变的既定路线往北进发。总是由雌鹿打头,雄鹿紧随其后,浩浩荡荡,长驱直入,日夜兼程,边走边吃,沿途脱掉厚厚的冬装,而生长出新的薄薄的长毛。脱掉的绒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天然的路标。就这样年复一年,不知已经走了多少个世纪。。。。主人公与驯鹿的相似之处就是履次循环,却一直坚持着一些东西,。OTTO的循环甚至包括上一代那个叫OTTO的德国老兵和一个西班牙女孩,上一代老兵和西班牙女孩的爱,到了这一辈,就成了OTTO和ANA的爱,在这里导演特意做出很多巧合来加以暗示,相同的回文名字,相似的经历,都是飞行员,都遇险,跳伞都挂在树上。而ANA的母亲那时也正在和老OTTO的儿子交往,连老OTTO握着ANA的手时都说ANA的手就好像是当年自己妻子的手。而ANA也住进了当年老OTTO和妻子在北极圈的小屋,她在等着OTTO的到来,她想和OTTO一起看极昼时永不落的太阳,想用这循环不变的奇观来见证他们循环不变的爱情。。不过这时的他们却又总是那么不凑巧,一次次的擦肩而过,最终成了一辈子的擦肩而过。但ANA不甘心,她希望的是两人相拥在老OTTO的家里。不过结局ANA还是静静的趟在地上,在她的眼里终于出现了那迟迟赶来的OTTO,和开始的镜头一样,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开头,,,。
“生活在不停的循环中挺好的,但我的只有一个圆环甚至并不是完整的,最重要的东西正在失去,我在心里无数次写下她的名字,此时此刻我无法接近任何事物,我独自存在……”――OTTO
好像我每隔几年就会凑巧重温一次这部电影,这次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夜晚,在一个盗版电影网站的首页又看到这部《极地恋人》海报,深蓝黑色的基调,女主角直勾勾盯着屏幕这端的我,我想,管他呢,再矫情一次又如何。
对电影印象最深的一幅海报里,成年后的Anna从背后抱住Otto,而Otto则闭着眼睛靠在她身上。这似乎也影射了电影中男女双方的关系结构,女孩是主动给出拥抱的一方,在双方厚重的衣物和周边萧肃冰冷的环境中,这种拥抱颇能传递出一些暖意。而男孩,则没有回拥,他只是背靠着女孩,表情平和中带着一丝痛苦。
我主要想夸赞一下女孩Anna,她像一把刀,凌厉的很,认定的东西转脸就去做。这种比喻来自于夸另一个女性的那句话,“杜梅就像一件兵器,一柄关羽关老爷手中的那种极为华丽锋利无比的大刀——这是她给我留下的难以磨灭的印象。”挑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Anna的性格,那就是“勇敢”。
Anna的勇敢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父亲去世,她摘掉母亲的墨镜,墨镜是悲伤的外在形象;是她把写着情诗的纸飞机递给母亲,鼓励母亲重新开始;青春期的Otto率先对她有了情愫,却是她主动捧着他的脸吻了他;少年初尝云雨情,也是她主动邀约递纸条,一遍遍鼓励男孩“勇敢一点”;结婚四年,毅然离婚去了北极圈等待Otto……勇敢从来不是一个男性的专属用词。
男孩Otto在电影里相较之下反而成为了细腻脆弱的一方,他小时候经历了父母爱情的失败,电影对这种爱情的失败给出了一个绝妙的比喻,就像公路旅行,开到一半车子就没油了。Otto的父亲选择搭乘别人的车子去加油,而母亲则守在原地等待。Otto在夜晚抱着母亲安慰说,我总是爱你的,如果汽油用完了,我就去死。他太细腻了,作为一个小学生,这种感受未免太沉重。
性爱在二人之间是很重要的一笔,她自然是那个勇敢的驱动者。导演很会玩一些心理暗示,深夜的补习课,两人在台灯下相依而坐,课本上雪地里的驯鹿,正在发出一些声响,是原始的欲望。吻,当然是吻,然后是性爱,没有一个男人能抵抗住被窝里那种美好的裸体,更何况,她还那么那么热情。男孩面对着哗啦啦响的树叶,在树影里自慰,夜凉如水,是电影里相当美好的一段画面。深夜翻窗幽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躲在床下的男孩,正对着镜头修长的脖颈,上镶嵌着一颗男性魅力的喉结,“给我一个晨吻吧”,性驱动着一切。
两人的悲剧,很可能来源于男孩的脆弱和不够勇敢。对母亲“汽油用完了就去死”的承诺,在第一次遇到心爱的女孩后轻易打破了,未来得及打招呼就搬离了母亲,恨不得日日夜夜和女孩共处,鸡巴是最强大的行动力。在某种程度顾上,他和父亲一样,抛弃了孤独的母亲,“妻子”这一形象打败了“母亲”。而母亲意外去世后,沉醉在爱情里的好日子也到了尽头,男孩开始自责,不能原谅自己的离开,我甚至怀疑其实他也开始仇恨Anna,是Anna诱惑了他,脆弱的人很习惯会这么想。所以他要去死,远离一切,而想要和他一起去死的Anna,在他眼里并没有这种资格。他从悬崖上冲下去,只留下一个背影,逃避,这又是一次不勇敢。他的脆弱使他失去了最爱的两个女人,但我并不想责怪他。
那些精巧的设计与巧合,Anna, Otto, 循环的名字;德国伞兵和西班牙女孩,循环的爱情;北极圈不落的太阳,循环,循环……“生活在不停的循环中挺好的,但我的只有一个圆环甚至并不是完整的,最重要的东西正在失去,我在心里无数次写下她的名字,此时此刻我无法接近任何事物,我独自存在……”
reflection
太阳在地平线上飞行
密谭水准,神采迥异
Let's Go to the Polar,FXXking Amazing
结构玩得巧妙会花落水无痕;结构玩得不好就会生硬和刻意。虽然本片的细节处理的很棒,镜头也不错,但剧情过于刻意,有点矫情,无法共鸣。
很美丽的故事,本以为是喜剧结局的。。。feel和两小无猜很像,都是有点极端的自幼时开始的爱情
生命中一切可能性……
费雷在这里面的美样子可以杀人
真美好,我也喜欢冬天。。。。
没啥感觉的公认好片
哪里好看了究竟!根本就是扯
太多堆砌的所谓命运巧合&错过和矫情情绪,虽然镜头和暗蓝基调挺美,但无法感动到我,尤其是狗血结尾太败兴。
这片没有传说中那么好
这电影真美,世界的冰点,两个人的沸点
這妞在《睜開你的雙眼》裏面明明沒有那麼美的。。
内什么。。其实我没看懂。。。。
密谭一贯喜欢把假货包装得琳琅满目,当然,外表是极其夺目和富有想象力的,飞机倒影指向女人的腿间,虚焦看似好像人影其实是棵树等等
西班牙语.生活在不停的循环中也挺好的.但我的只有一个圆环,甚至并不是完整的.小孩子的世界内心独白.敏感纤细还有早熟.早熟的眼睛里已经具备了形态概念的欲望.你能让你的生活倒退几个小时?从未真正出现的北极.意想中的野兽出现在窗外树丛后,背景音乐有东南亚风味.她的眼睛如同湖水,但寂静的
四星半;北极圈以北,永远不落的阳光,悲伤爱情在午夜太阳的照耀下我们在一整个轮回后终于又见到对方,只是,却以这样的方式相遇,然后别离。《半生缘》里曼桢还能对沈世钧说一句: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我却只能看着你离去,不能言语。电影剪辑极赞,以两个人不同的视角来诠释,难得的西班牙好片。
命运的无可逃避,无法预见,不可掌控。两个命运注定交汇的人,最终却以这样一种方式结成命运之轮。北极圈的车祸,Otto永远在Ana眼中,两个圆,极端对称与完美,也许暗示了他们的永恒相守。最后的震撼有如《通往绞刑架的电梯》中,最后一幕,男女主人公终于在一起,却是在刚冲洗出来的黑白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