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奥斯陆,8月31日

HD中字

主演:安德斯·丹尼尔森·李,玛琳·克雷平,Aksel Thanke,汉斯·奥拉夫·布雷内,英格丽德·奥拉瓦,Øystein Røger,贝特·莫斯特拉姆,Kjærsti Odden Skjeldal,Petter Width Kristiansen,Emil Lund,Johanne Kjellevik Ledang,雷娜特·赖因斯夫,Andreas Braaten,Anders Borchgrevink,Lennart Anker,艾瑟琳·斯黛洛,埃斯基尔·沃格特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1

 剧照

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2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3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4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5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6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3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4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5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6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7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8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9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奥斯陆,8月31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安德斯(安德斯·丹尼尔森·李 Anders Danielsen Lie 饰)即将从戒毒所完成自己的戒毒计划,戒毒所在乡下,所以安德斯已经被憋坏了。作为戒毒计划的一部分,安德斯可以从戒毒所里出来,来到城市里,为一份新工作面试。但是安德斯并没有按照计划去工厂面试,而是呆在城市里游手好闲地到处乱逛。他贪婪地盯着大街上的人,因为他已经很久没有见到 人了。
  时间渐渐地流逝,进入到了午夜,八月也即将过去。那些往昔如影随形的记忆再一次侵袭上安德斯的心头,让他既痛苦又无奈。可能,伴随着黎明的到来,奥斯陆的八月的结束,新的生活也会随之前来。
  本片入围2011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复仇名册战地狮吼窝2022妈妈再爱我一次犯罪现场调查第十一季恋爱超男女记忆回放欲望手机:天使诱惑海边的曼彻斯特找个高富帅?铁弓缘V字猎杀令火种1993甘地传国语我有毒鬼迷心窍猜谜女士世界由3构成军犬麦克斯逐梦大海伏魔大师圣山村谜局科学少女三国志:关公(上)蓝色任务后现代罗摩衍那十三个家庭深水妖宅买下我分身海的故事2021假面骑士平成世代FOREVER武士摇滚新还珠格格烟草路哈卡窥情公寓凯西离家日记新古惑仔之少年激斗篇意乱情迷国语坠入情网反安慰剂一球成名2:梦想成真异星骇客修车铺撒迦利亚

 长篇影评

 1 ) 自杀之旅 悲观之翼

最近在看马原的新长篇《牛鬼蛇神》,序言里提到,王朔曾一度抑郁,每天最大的理想是想自杀,看不起任何人,一天要付之行动,想起了女儿,从此放弃理想。马原也曾说,我要向上帝叫板,绝不等自然死亡,选择一款非常态的死亡方式——自杀。而序言作者龙占川说,那就是上帝的安排。此后,马原不再说自杀的事。

虽然,自杀的原因可能是无端抑郁、反抗命运或者生理上的痛苦等等我们能够想到的,但其实,人们很难全面深入的理解那些心怀自杀“理想”的人,因为真正的纠结深藏在当事人内心。而这些人谁又有那份心情愿意把那些想法的细枝末节拿出来谈论示人。

众所周知,海明威自杀是因为他不愿再忍受病痛和性能力退化的折磨,同样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川端康成的那句“死是最高的艺术,死就是生”可能是他选择自杀最自然的原因,而海子执迷于“天才早夭”的浪漫诗意,让他深陷其中并最终付诸实施。这些自杀之因是人们对死者作品的解读和亲人朋友的了解中得知的,但真正的原因没人知道,因为自杀是件很私人的事。

《奥斯陆,八月未央》讲的是一个人自杀的故事。电影在人们关于奥斯陆的回忆中开始,那些质朴的片段式的镜头,让影片有一种忧郁的碎片一样的,但还不是乡愁的情绪。那里边有一个男孩对着镜头踢球微笑的画面,那男孩看起来就是电影的主人公安德斯,那时候他应该是简单快乐的,但那种快乐如今只存在于不快乐的安德斯的回忆中。不管当初的奥斯陆生活是黑白的、琐碎的还是嘈杂的,都无法掩盖回忆带出来的人们当下现实的精神状态,而那也奠定了电影冷郁的基调。

安德斯,34岁,无业。电影中,他在一家风景优美的乡间戒毒机构里即将完成最后的疗程。那天,天气阴沉,大片的云层低低的压下来,在和一个女友过夜之后,安德斯选择溺河自杀。整个过程操作起来蹩脚而难受,所以,后来他放弃了这种方式。这种放弃是一种自然选择,也是电影呈现一个最终自杀的人在精神上再次争取也注定挣扎的合理剧情。所以,这部电影是安德斯始于自杀,终于自杀的最后的人生历程。

一个报社编辑的面试机会,似乎要给电影和安德斯的人生带来转机和起色。但在面试之前,安德斯和自己最好的朋友说,如果有人想毁灭自己,社会应该允许他这么做。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安德斯已有决死之心的表达。但随后他说,我是一个被宠坏的一事无成的家伙,如果你(朋友)也如此无情的话,没有人真的需要我。这话的背后是安德斯对自我价值无法实现后表现出的软弱和自我否定。此外,一方面,他否定了朋友作为学者存在的意义和他琐碎的婚后生活,另一方面,他也对上班结婚生孩子的普通生活和常人的快乐没有热情。所以,安德斯始终在寻找的是一种有绝对价值,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生活。

年轻的时候,很多人总会在人生意义上纠结,而无意义的结论是最好得到的。有些人在得到结论之后,会在这个结论里,徘徊很多年,有的人最终会去寻找相对意义,有的人在生活洪流中忘记当初的纠结,而淹没在理所当然的生存里,还有人和安德斯一样,在徘徊之后选择结束。

从我的生活体验来看,有时候真的感觉糟透了,但是这不代表在之后的某个时刻你又变得心情舒畅。如果这样理解,生命就是上天给你的一次体验生活的机会。而电影里主人公所谓的成功,其实还是现代社会赋予人得一种焦虑。我这样说可能感觉轻描淡写,但身处其中,所有的人都深有体会,国人如此,而在发达国家如挪威也是一样。

记得之前有媒体将成功学解读为当代社会的毒瘤,那也许曾在一时能给焦虑的现代人减减压。但说到底,追求成功还是主流。而大多说的普通人,特别是年轻人,怎么可能在主流之外放松下来,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把人生看成是仅有的一次体验,那么彻底的放松还是有可能的,而那时反倒可能更接近成功。但那些我们眼中的成功者的自杀,又当作何解释,我相信终究还是对人生意义相对与绝对的不同看法所致。所以,即便是在全球最宜居,幸福感最高的挪威自杀也一样存在。

刊于《看电影》

 2 ) 安德斯的开始与结局

开头,安德斯离开戒毒所的时候,他将自己一双翻在地上的运动鞋整理好,归回空位。 街头漫步的独白我也看了很多遍,他提到母亲:她教我永远要用牙线 要把东西摆回原位。 三十岁,他的过去将他塑造今天的模样。安德斯说,他们对姐姐比对我严厉。安德斯说,我就是个被宠坏了的混蛋。 安德斯对汤马斯说,如果最终是那样的结局,我希望你知道那是我的选择。 汤马斯说,那你的父母呢?安德斯说,不知道,大概他们会以为是吸毒过量。 在面试得到消极反馈之前,在姐姐回避见他之前,在前女友的聚会上被另眼相待以前,在酒后与蜜娜调情被拒绝又偷了来客的钱被她撞见之前,在酒吧被无情指出自己就是个混蛋之前,在弹奏钢琴曲却总是出错之前,他就已经决定了自己的结局。 安德斯是来告别的。 选择死亡也许是一种逃避,也许是一种绝望,但我想有时也许是出于自尊。 酒精是诱惑,毒品是诱惑,有了钱就想买海洛因,但也并不快乐。我有很长一段时间被同样的问题困住了。我很难理解在这种糟糕的世界里怎么会快乐,看着许多快乐的人,我觉得他们都是傻子。但在快乐的傻子以外,很快就认识了并不傻的人,也很快乐。安德斯问汤马斯,但你们很快乐,你们不是傻子,对吧? 安德斯始终没能跳出这个圈子。他的傲慢与自尊最终把他推向死亡。 如果一个人无法成就自己,无法再获得快乐,能结束生命也是证明自己决断力的方式之一。面对死亡是需要勇气的。 也许是加缪的论述,记不清了,谈到人为了摆脱不能反抗的命运而选择自杀。 但,是不是有时候选择结束正是顺应了命运呢? 父母恰到好处的疏离,良好的教育,挑剔的品味。然后是毒品,然后是与亲人爱人友人逐渐远离。 他看着陪他度过生命最后时光的女孩,二十岁出头,还在医学院读大学,不敢相信他没有工作。她天真地笑着,她有虎牙,她和他接吻,她载着他骑车,二氧化碳飘散在那个凌晨,他环着她的腰闭眼穿过。他带他去回音场,另一组男女绕着他们在圆形广场上逆时针骑车,为安德斯的生命倒计时。他们跳下泳池,他脱鞋时栽倒在台阶上,于是他只是坐下来,看他们游泳。她呼唤他,他平静地微笑着,发呆,目光逐渐涣散,但他并不下去。 奥斯陆八月三十一日的太阳升起来时,他揣着将结束他生命的毒药一路走回家。

这影评写的不怎么样,我现在很难静静地完成它。但我很少与一部作品能建立这么深的联结,我一遍遍地看,陪安德斯度过生命的最后一天。最后看他回到家中,我几乎觉得那就是我的家。 不过话说回来,我最后是怎么获得快乐的。方式很简单,是放下自尊。学会明白其他快乐的人并不都是傻子,学会理解世界,学会靠自己。父母没教的事情,也还有机会靠自我学习完成,学会不要把事情怪罪到别人头上去。谦卑地聆听世界。

但是很奇怪,我依然能与这部电影有强烈共鸣。提尔导演实在很擅长捕捉细腻的情绪,在他的作品里有普遍的这种风格,那些动人的小细节遍布全片。 反复看了很多遍,发现有小彩蛋。 片头的墙上有Iselin和Anders的照片,就是安德斯和他生活中的妻子伊瑟林的照片。 所谓的奥斯陆著名景点回音场,就是《重奏》里史达尔住所附近的那片公园。

最后是街道上的独白: 他教我骑车 划船 如何超速20%而不疲累 50骑到60 90骑到108 她用英语讲大人的事 她教我永远要用牙线 要把东西摆回原位 他们讨厌保守主义 但过了很多年才买了录像机 他们两个都是奥斯陆人 记得那些我们经过的地方 他有点耳背 还要坚持听荒谬剧 “你觉得哪个最好” “你绝对要吃生蚝” 他们认为知性上的成就要优于运动上的成功 他们同情要保护个人隐私的名人 他们让我成为挑剔的读者 修辞太弱的就报以轻视 但我带谁回家他们都热情招待 他们从不错过晚间新闻 他做了个测验 骄傲地告诉我们 他有艺术家性格 他说凡重视军旅经验的人都很笨 她对吸毒持宽容的态度 他希望禁止在公园里烤肉 民主是最佳选项 她觉得碧姬芭杜应该去帮助人 而非动物 他们尊重我的隐私 也许太尊重了 他们教导我宗教是虚弱的 我不知道我是否同意 他们从没教过我烹饪 或建立一段感情 但他们看起来很快乐 他们从没告诉我友谊怎么消失的 直到朋友形同陌路 徒留名字 他们容许我对食物挑剔 她说我可以照我想做的 自己决定想当什么人 想爱谁 想住哪 他们会永远帮助我 他们对姐姐比对我严厉

我从未觉得对一部电影如此亲近过,很多个时刻它都以奇妙的方式安抚了我。所以,就先草草写下这个影评吧。

 3 ) 烂掉与后青春期的挣扎

出于对《重奏》的喜爱,追看了同个导演的这部新片。一个从戒毒所出来的年轻人的一天,更像是一篇影像的日记,上一部片里的文学青年形象延续到现在,他已经快到中年------想死总死不成,想活又没力气活下去,更不愿自我欺骗地伪装出还有很令人兴奋的活头,8月31日既非结束也非开始,它是无数道挣扎的内心急流里浮现出的一小块岛屿。电影平实、憋闷,和欧洲小城的宁静生活对比,带出一股令人窒息和焦虑抑郁的色调。我没有去过欧洲,但我想导演并非仅传达出那种颓废的欧陆氛围,他更想关注的,是一类人的内心生活。

事有巧合,前段正好看了查理兹·塞隆主演的《青少年》,为了说话方便,我把此类人物在生命中的这个阶段称作“后青春期”。需要说明,这个词是描述那些在我看来有过“青春期”的人的---------某种意义上,相似的特征:放纵、反叛,藐视主流规范,寻求激情、自我解放和心灵感应,在艺术中感受对抗庸常生活的力量和漫无边际的想象。按咱们中国人容易理解的话说,此类人大脑中,除了票子、房子、车子、面子、社会地位,以及为人社会属性中的基本尊严和安全感,还有大量的另外一些东西,这些另外的东西,让他们父母注定会感到不安的是,也会主宰他们生活的选择,并彻底消灭掉基本底线,走向疯狂和自毁。我不清楚,“文艺青年”这个泛娱乐化指向和大而化之的词,是不是指的这类人。

终于,不可避免的,这一类人到了30-35岁,或许社会学家能给出更精确的年龄数据,他们周围当年一起怀抱幻想一起烂混的朋友们都消失在还贷、生养、安逸和“正常”的日子里,谁也不再谈论和关注与自身利益以及被金钱捆绑的狭小现实无关的事情。更令人沮丧的是,原来,那些吸引一个热爱幻想的年轻人的一切,那魔力,也消失了。对于他们来说,变老成为一种令人不安的罪过。

起码,在中国的环境里,目前我还没有看见任何描述这一类人失落无归的这个阶段的故事,可能,如果这个国家有那么一杆笔和摄像机,那它一定在忙着挣钱,时刻对准那些风光无限的新鲜货色,这其中,不乏大量自认为沿着文艺之路走过来的华丽转身的成功者。一个超速发展的社会,必忽略那些所谓的“失败者”。而现实中,我总能看见影片里男主角的影子,他说:那些幸福的人是愚蠢的。

从影片的貌似流水帐的情节来看,男主角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想要戒掉毒瘾,健康起来,重新进入有活力的生活,那些周围人将他视作废物和毒虫的眼光,时刻提醒他这个世界里没有他的位置;另一方面,自青春期养成的“堕落”和逃离的快乐,无时不刻地在诱惑他回到自我麻醉的老路上去。他的思想中,爱情和药片,拯救或解脱,不能梳理清晰地混作一团。在这一天中,他经过的每一个人,每一场谈话,都镜子般映射出他这种焦虑和沮丧。他重回PARTY,发现被莫名地同情和敌视;他去求职应聘,发现自己不能适应;拨通了前女友电话,留言后又后悔---------不合时宜的可怜虫,多余的人,挂起来被遗忘的人,无路可走的局外人。他能找到自己这样顺流而下的理由吗,还是那些十年前的道理,依然可以拿来武装一个厌世者?如果说影片有什么社会意义的话,那么,对于那些无形中压迫和压抑甚至捆绑异见者的社会环境,导演的态度是很明确的。

我记得问过一个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不那么“积极正确”的年轻人,你以后怎么办?现在你都这样了,对一无所有并无羞愧,发白日梦后还身体力行。

他说,实在不行,就去死。

烂掉还是治疗,将永无答案。在我看来,主人公比那些口若悬河、得意洋洋的说谎者,更能接近活着的本质,更清醒也更痛苦。这部电影里开始的那个水边场景,以及结尾主人公来上一针以后的昏暗房间,围成了外面清晨将临、大片的光明世界所无法照亮的隐秘空间,那是每一个经历过精神震荡的人,所赖以残喘的终极之境。


 4 ) 《奥斯陆,8月31日》:向死而生

  奥斯陆,8月31日,在温带,是夏之末,秋之前奏,在北欧,是一年中时日不多的白昼末尾,漫长黑夜的开始。所以把故事安排在这一日,意味深长。

  对北欧的情有独钟来自于高中,初次接触到这片净土,远离世界中心,清冷的空气,粗犷的自然风光,人烟稀少而长时间安静的环境。这是令我迷恋的原因。基于这样的环境,与北欧相关的电影,有股相同的特质,静静地展开情节,深入内里,触及到的真相常包含一种紧绷的张力,似结冰的岩层将要爆裂,一切都在静谧中悄悄地完成。如《白夜追凶》,又如这部电影。

  影片的色调清凉而阴郁,以蓝绿色为主,人物服饰与周遭景象在颜色上非常融合。

  开头便是北欧粗犷的自然风光,清冷的树林,高大笔直的树木,清冽的湖泊,没有人。一个男子走过来,往兜里揣着石头,神色举止掩饰不住他的紧张和犹豫。最终,他在没入水中后选择了生,也许在生命最后一刻,他还是抵抗不住求生的本能吧。虽然他已那样痛苦。
 
  这是一个戒毒即将完成的男子,他叫安德斯,即将开始崭新的生活,面对新的人生。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那么,问题来了,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自我价值如何实现?我想所有好好想过这两个问题的人,都会感到一种深深的痛苦和无望。如果你觉得被社会主流认可的生活和一切规则便是人生意义和自我价值目标的话,那你应该还没有真正思考过,或者说,还不具备思考的能力。

  安德斯之前过的应该是一种混沌的生活,也许没有想过这两个问题。他去拜访昔日的朋友,寻找爱过的女人,还试图与家人取得联系。他看到周围人的生活,那种正常的,事业有成,结婚生子的生活,那种空闲时与朋友聚会,高谈阔论,谈天谈地,评论他人的生活。他不知道那有什么意义,跟朋友谈起,朋友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朋友有了孩子,却不明白生孩子的意义,甚至,并不曾希望孩子出世。说起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安德斯也不觉得自己吸毒需要被原谅,甚至家人朋友的离去反而令他更轻松。这些想法听来刺耳,与社会主流相悖,与我们接受的灌输格格不入。但,好过他朋友的不明就里吧。

  幸福的人并不一定都是白痴,但看得太过透彻多半难以幸福。我们或许能想明白自己人生的意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式,却并不一定能够做到。事实上,很难做到。存在太多困难,个人想要冲破社会的羁绊,是很难的,何况我们并不能放弃所有。安德斯在求职时又一次验证了其无法融入这个社会,他沮丧地来到餐厅,坐在那儿,听周围人的谈论,一对男女似在谈论一件严肃的事,男的掷地有声,听着很有道理;几位妈妈抱着孩子在闲聊,话题琐碎,且封闭;只有一个女孩在读着网上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是某个人的人生理想:“我想结婚生子,去环游世界,买一所房子,有一个浪漫的假日,每日只吃冰淇淋,在国外居住,达到并保持我理想的体重,写一本好的小说,与老朋友们保持联系,我想种一棵树,偶尔做一顿美味的晚餐......”理想如此之多,但,或许作者自己都知道这些理想难以达到,故而写在网上,作为自己的一个梦,看看,也能不觉微笑。

  安德斯最终还是选择了死亡,他在影片开头的自杀失败,便知,自己对生仍有留恋,可惜一番挣扎寻找出路,依然无果。他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出路在哪里,也感觉不到别人的需要,大家都好好活着,只有他一人无法活在这个社会,他想要的都不在这儿,想做的也无法在这里完成。他不会觉得死亡是对他人的残忍,只是一种选择自由罢了。其实也确实如此,不需要把死绑架在对他人的不道德之上,难道生只是为他人而活吗?难道因为有病人渴望生而不得,世人就失去选择死的权利了吗?总有人无法生活下去,总有人希望解脱,用道德绑架个体,实则侵犯人权。

  对于死,我们的邻国日本更平和一点,他们甚至把死亡作为一种美的意象,这在很多日本文学作品里都能读到。我想用“向死而生”来作为安德斯自杀的注解。他不是死了,而是去另一个世界实现自己的生活。

 5 ) 《奥斯陆,8月31日 》:影像的魅力和哀伤的沉沦

关于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城市,可以用既陌生又熟悉来形容,陌生的是,城市中每天都有无数的你不认识的人涌来,熟悉的是,那些走过无数次的街道,那些品味过无数次的美食。“奥斯陆,8月31日”一开始,就用快速切换的镜头将回忆放置在我们的眼前,当然,这并没有什么过分特殊的场景,有的,也只是奥斯陆这座小城平淡的一天。导演约阿希姆·提尔并没有在一开始就将主人公和具体的时间告诉我们,而是通过旁白和零碎的记忆来铺陈一个即将会发生的故事。影片的开头很巧妙,当你不知道这些快速闪回的片段想要表达什么的时候,整个故事从一栋大楼瞬间的崩毁开始了。当然,没有人会在意这些变化,因为每座城市都处于变化之中,同样,也不会有人留意8月31日的奥斯陆会发生什么。

《奥斯陆,8月31日》这部电影对我而言,命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关于一个处于边缘社会的人想要重新回归的故事。导演从安德斯离开戒毒所开始讲述,在一天之内,安德斯的整个生活。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长期脱离了正常生活的人的艰难。正是因为这种艰难,才让电影显现出毫不做作的真实。影片中强调了两种关系,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得不说的就是导演对镜头的驾驭能力。影片中用了大量的中景和近景镜头来表达人物之间,身份,地位,关系之间的强弱变化,尽管这种镜头语言看起来十分简单,但是和整部影片契合的非常完美。导演用非常简单的镜头和故事讲述了一个无解的问题。其中,安德斯的选择并不是关键,重要的是整部影片想让我们知道,安德斯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与其说,导演讲述的是一个伪君子的故事,不如说导演讲述的是一个城市的悲凉和人性的冷漠。

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影片中的主角安德斯看似处于一个没有选择权利的空间中,其实不然,很多时候,他完全有机会做出改变现状的决定,但是,个体生命存在的高傲和尊严让他对选择有所保留,这也是为什么,他会做出最终决定的原因。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时候说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非常简单直接的阐明了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一个人的行为以及他做出的决定和即将产生的行为都和社会有着直接的关系。影片中的主人公安德斯一直在个人和社会之间寻求一个稳定的基点,但是,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社会的构成很复杂,从安德斯进入戒毒所的那一刻起,他在社会中的身份以及关系都会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是非常微妙的,当安德斯从戒毒所出来以后,他试图寻找之前的和谐,但是,微妙的变化让他所寻找的和谐不复存在,原因自然也很简单,因为他脱离了之前的和谐关系,在另一个封闭的社会中构建了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关系网以及生活网。

安德斯在影片中的身份和当下社会有着非常好的呼应,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人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发生了冲突之后,这个时候,自以为的正确的价值观会发生裂变,这种裂变的直接后果就是进入一个命运的死循环。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影片中还阐述了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导演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通过对话的方式让我们了解到了安德斯和周围的人的关系的变化,这种讲述的方式非常的高明。男主角安德斯的出场非常的特殊,邂逅一场死亡,然而并没能如愿。一个人自杀的原因不仅仅只有一个,而是多个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人个人之间的关系。导演约阿希姆·提尔用非常细腻的表达方式来描述安德斯的遭遇以及和他人关键的转变,整个过程也让我们明白了安德斯内心的挣扎。

安德斯和不同的人进行沟通,重新构建新的关系,重新面对新的工作等等,这些细节都表明了安德斯对生的执着。影片中的小高潮发生在安德斯和编辑之间的矛盾,也正是这一矛盾的存在让安德斯明白了自己的禁区和别人的底线。当然,安德斯是一个非常聪明,敏感的男人,他意识到弥漫开来的尴尬气氛,所以,他只能选择一走了之。这场戏代表了安德斯对世俗的妥协,尽管他对这份工作表现出来的并不是热情,但是,他还是尽力去迎合。

整部电影发生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在这短短的一天中,安德斯走完了自己的生命,这样的安排虽然有些急促,但是,浓浓的宿命感还是让人为安德斯感到惋惜。他清醒的看见了这个世界的本质,看见了这个世界是如何的以他不喜欢的方式运转,虚伪,妥协,麻木,庸碌,无奈等等,其实每个人都对生活有所不满,但是,每个人依然按照原本的轨迹过着自己的生活。或许,因为安德斯没办法把自己的灵魂交付给一个嘈杂的世界,所以,他选择了在腐败的哀伤中沉沦。

“我想结婚,生小孩,旅行世界,买房,享受浪漫的假期,整天只吃冰淇淋,在海外生活,达到并维持理想体重,写一本很棒的小说,跟老友保持联系。我想种一棵树,从头开始准备一顿美味的晚餐,感觉非常的成功。洗冰水浴,跟海豚一起有用,办一个很特别的生日派对。活到一百岁,维持婚姻到死,寄一封很棒的瓶中信,也得到同样有趣的回信。克服所有的害怕和恐惧,整天躺着看云。拥有一栋装扮小东西的老房子,跑完全程马拉松,读一本很棒的书,一辈子都记得书里的话。画出惊人的画,表现出真实的感受,墙壁挂满画和深得我心的字句。拥有我喜欢的节目的一集,专注某个重要的议题,让大家愿意听过说话,玩高空跳伞,裸泳,开直升机。有一份每天都很期待的工作,有一个浪漫独特的求婚。睡在广阔的天空下,去爬山,演出一部电影或在某个国家剧院演出,中大乐透,每天过着有用的日子和被人爱着。”

 6 ) 过着有用的生活,被人爱着

之前在杂志上看到里面一段话,念念不忘,马着好久,终于把它看了。

本来是想写个短评的,但越写越多,字数不够,但是又不想删减,就变成长评了。只是给自己看的,有感随发。

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个形容,北欧灰色的自由。的确是。不知道能不能说是父母的(溺)爱最终让男主变成如今这样。影片中男主的父母多次出现,从身边朋友的谈论和男主自己的心理描写。对男主的这大段话有奇妙的感觉,一个字一个字打下来了。

“他教我骑车,划船,如何超速20%而不疲累,50骑到60,90骑到108。她用英语讲大人的事,她教我永远要用牙线,要把东西摆回原位。” “他们讨厌保守主义,但过了很多年才买了录像机。他们两个都是奥斯陆人,记得那些我们经过的地方。” “他有点耳背,还要坚持听荒谬剧,‘你觉得哪个最好’,‘你绝对要吃生蚝’。他们认为知性上的成就,要优于运动上的成功。他们同情要保护个人隐私的名人。” “他们让我成为挑剔的读者,修辞太弱的就报以轻视,但我带谁回家他们都热情招待。” “他们从不错过晚间新闻,他做了个测验,骄傲地告诉我们,他有艺术家性格。他说凡重视军旅经验的人都很笨。” “她对吸毒持宽容的态度。他希望禁止在公园里烤肉。民主是最佳选项。她觉得碧姬芭铎应该去帮助别人,而非动物。” “他们尊重我的隐私,也许太尊重了。他们教导我宗教是虚弱的,我不知道我是否同意。他们从没教过我烹饪或建立一段感情,但他们看起来很快乐。他们从没告诉我友谊是怎么消失的,直到朋友形同陌路,徒留名字。他们容许我对食物挑剔。” “她说我可以照我想做的,自己决定想当什么人,想爱谁,想住哪。他们会永远帮助我。他们对姊妹比对我严厉。”

如果没有这放纵的自由,如果男主的父母不是卖掉房子而是多陪陪男主,结局会不会不同。

开头男主准备跳河却又回来穿衣服,我以为是他放弃了这个念头,哪知只是为了多带几块石头好沉下去。慢慢平息的气泡让人心悸,最后终于从水里钻出来的男主,我多希望他能如被打破平静的水面一般爆发,找赎自己。然而男主的朋友,亲人,都不能给予他实质性的帮助。他在面对着和前女友发生过关系的那个男人,面对那些话,我在想他什么时候会掀翻桌子打一架,哪知最后他也没有发火,还似乎很有礼貌地道了歉。如果不是在这之前他就买了毒品的话,我会认为这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对了,他之前是发了火的,在应聘时说出自己吸毒的那段历史,亲自揭开伤疤,把不堪的一面暴露出来。

其实到了影片的后半部分,故事走向差不多很明了。最后的那个女生看着很温柔,可是男主也没有被她拯救。女生骑着自行车,男主坐在后座,夜风温柔,很美好。男主带着她去奥斯陆的景点,带她去游泳池,但都只是在旁边看着,格格不入,仿佛已经是超脱于肉体,用上帝视角在审视这世界了。因为男主最后在游泳池边的表情变化,我愿意多加一颗星。

我宁愿相信他最后是死去了,如他开始时向朋友说的那样,吸毒过量,而不是自杀。因为如果是吸毒过量而去世的话,他父母会相信的。

那是奥斯陆的8月31日,漫长,沉闷,没有希望,不见天日。可是,他也是想如在餐厅遇见的那个女生一般,“每天过着有用的日子,被人爱着”的吧。

不知道为什么,看的时候想起了《海边的曼彻斯特》。

 短评

可怜的男主。。

5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镜头里的风光格外的漂亮寂静,男孩在人群之中寻找生活的出路。朋友,情人,家人,所有人都希望你做自己的决定过自己的生活,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可是真正的绝望只有自己了解,回归毒品给予自己死的赞歌。可是影片好慢而且都是话唠,让人有点不耐烦了。

8分钟前
  • Morgan
  • 还行

你能看到导演的用意和摄影的用心 cast也不错的 可惜剪辑也粗糙了点

13分钟前
  • Fran
  • 还行

真要講絕對的優雅,這部可以排到不知到哪裡去。

16分钟前
  • Amushi
  • 还行

还不如说是北欧片本身的气质吸引了我。

21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现在社会有太多吸毒的人,只要染上毒品可以说这一生就毁了,不管之后怎樣努力振作仍是挫折,死亡不是唯一的選擇,但这样的人生,死亡卻是唯一想要的選擇。“远离毒品,珍惜生命”

22分钟前
  • 爱情海
  • 推荐

受不了词语匮乏的写作。快乐的人全是智障。在嘈杂的派对里与面目模糊的人接吻,做爱,记不得任何人是谁,也无所谓是谁,只有一副空心的躯干从肉体深入世界的下水道。耳边年轻女子对生命的一切期待,与自己已无半点关系。社会应该允许一个人毁掉自己。爱你的人再也不接电话。曾经的爱人,女人,为三十岁悲伤,男人永恒地与二十出头乳头粉嫩的女孩在一起妄想永葆青春。活着,忍受世界无尽的空虚。

24分钟前
  • 0000
  • 还行

真悲剧青年的一生,今天在学校旁边的电影院看的,学生票4镑7,挪威语,英文字幕,觉得这孩子悲催到极限了,再看看自己又算了什么

25分钟前
  • 大赤赤赤赤赤兔
  • 推荐

路人女孩向朋友历数自己的愿望:结婚、生小孩、环游世界、买房子、整天只吃冰淇淋、在海外生活、维持理想体重、写本很棒的小说、跟老友保持联络、种一棵树、从头开始准备一顿美味晚餐、洗冷水澡、跟海豚一起游泳、办特别的生日派对、活一百岁、维持婚姻到死、寄很棒的瓶中信也得到同样有趣的回信、克服所有恐惧、整天躺着看云、有栋装满小东西的老房子、跑全马、读一本很棒的书一辈子记得书里的话、画表达真实感受的画、墙上挂满画和深爱的句子、拥有喜欢的节目的每一集、专注某个重要议题让大家愿意听我讲话、玩高空跳伞、裸泳、开直升机、有一份每天都期待的工作、有浪漫特别的求婚、演出一部电影、或在国家剧院演出、中乐透彩、每天都过着有意义的日子、被人爱着…我听着这些,跟男主一样难过。

29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空旷暗示人所处的精神状态?

31分钟前
  • [Deleted]
  • 还行

LOSER的一天

34分钟前
  • 青貓
  • 还行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从过往中寻找喜悦,可惜这一切都失败了。故事的格局很好,大段大段的人物对话将主人公的过往描述得清晰而生动。一个个人物从另一个侧面凸显男主角的身世行为心路。情绪在渐渐推进的剧情里越发饱满,只是节奏用力很平均,最后的爆发点哑了。

37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生活就是这样 别人总说一切都会好起来 可是有多绝望永远只有自己知道

41分钟前
  • RITA
  • 推荐

长时间的戒毒后准备重新过回正常人的生活,才恍然发现周围的世界都变了,自己已经毁了本该大好的青春。导演受法国新浪潮的影响很重,尤其侯麦,一个大龄青年在24小时之内寻找生命的意义,影片以台词为主,剧情很弱,心理描写异常细腻,了解奥斯陆的人应该更有感触。★★★★

4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燈蛾撲火?!

51分钟前
  • 北极光
  • 还行

以一种无比温柔的方式描述生活的窒息,所有人都试图尝试理解,但最终都和你保持距离,划清界线。男主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自尊,反叛,脆弱,和疏离,当这些杂糅在一起时,很难再用具体语言描述,但它却无比贴近我们每个人在命运面前的卑微与执着。电影的“社会指向”相当明确,但它的内核是极其私人化的。与很多好莱坞电影通过个体情绪服务“中心思想”的方式不同甚至相反,本片调动起一切外部因素,初衷只是为了让我们哪怕再靠近一点人物的思绪轨迹和内心。如何让社会进步或许本是个伪命题,人文关怀才是这个冰冷的八月所最需要的。

55分钟前
  • 北回归线
  • 推荐

普鲁斯特曾经说过,通过看女人的胴体来理解欲望,就像小孩通过拆解钟表来理解时间。但是,如果只是没有可供理解的欲望呢?如果没有寄托前行,在任何人眼里,你都将只是个瘾君子。你自己也只好认为自己是那样子。色调明亮鲜活的绝望中寻找希望,延续了导演处女作Reprise的风格。

58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傍晚六点下班,换掉药厂的衣裳,妻子在熬粥,我去喝几瓶啤酒,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当你站在奥斯陆的斜街或是弯道上瞥见「云层深处的黑暗」抑或「淹没心底的景观」时,你或许会和我一样,想到一首名叫《杀死那个石家庄人》的歌。提尔这部讲述旧爱重逢的作品无疑是《重奏》的变奏:他之所以将「中年迷茫」与「年少轻狂」混剪到一起正是为了强调二者的同步性。按照中国人的说法就是:危中有机,机中有危。而「转机」正诞生于昨日与今日分手的那一刻:对明天好奇的人向前迈进,沉迷于过去的人向下滑落。男主是一个游荡在《奥斯陆,8月31日》里的浪子,当他「蓦然回首」时发现,未来已犹不可追,唯有记忆触手可及,而等待他的也必是《本命年》式的结局——在双簧戏台,疯狂的人民广场,用一张假钞,换一把假刀,保卫他的生活,直到大厦崩塌。

1小时前
  • Muto
  • 力荐

战胜不了的始终是心魔,不仅仅对毒品。男主骨子里透着强烈的孤独感

1小时前
  • 彌張
  • 推荐

我今年看过最爱的外语片. Cinéma vérité的终结者. 我看着电影, 感觉自己就跟着安德斯一起不停地游走奥斯陆. 最后跪坐在他床前看他结束8月31号这天. 太深刻的真实了. 太真挚的拍摄.这是我一直以来认为好电影的模板. 小故事, 大感悟.

1小时前
  • 包子岛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