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林格:一个不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每一个成名的作家,笔下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只是照抄往昔的同行,也不可能成功。独一无二的原因是因为人性是复杂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作家只想塑造出最具特色的人物,最令人神往的故事以及构筑最复杂最丰富的幻想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老弗林是没错的,他不像小弗林的妈妈,一点点挫折就放弃了人生,尽管那是她的自由。小弗林的同事兼女友说在流浪者之家的这些流浪汉,大部分人的下一站就是坟墓,说明什么,说明即便很多流浪者为了一个床位为了一口热饭在这里当乖乖仔,那也无法避免最终死在街头的命运,流浪者之家并不是永久的家,更像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寒冬里划亮的那一根火柴,只是短暂的歇脚之处。老弗林激动的说自己不是失败者,而是生活的幸存者,他无论多么落魄,都始终相信这只是暂时的,自己是艺术家,是注定伟大的人,为了写作,他可以开出租,也可以失去出租车之后在咖啡店在图书馆,在一切有桌子的地方写,他不喜欢的人和事儿就是不喜欢,不愿为了一口热饭一个床位而忍受邻床的噪音,他始终在力所能及的养活自己,并持续不断的写作。其他流浪者是为了活下去,而老弗林心中有一个事业。
这电影让很多从事写作事业且不成功的人看了感觉有点沮丧,让憧憬作家生活的人看了有些梦想破灭,但这不就是生活本身吗?小弗林有这样一个父亲,小弗林的人生就是这样的人生,无法选择,但他可以选择从事自己喜欢的作家职业。
常常想起鲁迅说的,正如煤的形成,树木那么多,形成的煤只有一点点。人的注意力是这样一种东西,集中到哪一点,就要占用几乎全部的内存资源,同一时间没法再干别的事情,如果老弗林真的只是为了活下去而使出浑身解数,那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
越来越感觉到,美国的电影编剧其实并不怎么高明,或者说也很高明,他们并不像欧洲的编剧那样搞一些你根本搞不清来龙去脉的作品,而是把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改头换面一下,成为弗林一开始看不清楚,引用了塞林格的一句话,立刻也就懂了。还有《赌棍》,不就是加缪的西西弗神话的重新演绎吗?他们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真正的抓住了那些经典作品的核心意义,用一个全新的故事赋予了时代的或者个人的鲜明特色。英语作品翻译成汉语作品,我不知道这中间会不会少了什么东西,就我目前所接触的这些来说,并没有少,美国人和我们的制度不同,文化不同,但对于经典的膜拜学习之情是相同的,对人生不断的反思也是相同的。
人真的不能堕落成动物,感谢老弗林。
Nick最想摆脱的就是父亲的阴影,他不想成为父亲那样疯疯癫癫、一事无成只活在自我安慰和幻想中的假作家。女友提分手的时候,他冲她喊“I am not my father”。可是血缘关系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魔力,即使消失了18年,唯一的维系只有那100来封重复声明作家理想的信件,父子俩仍然有着许多承袭的相似点:热爱写作、理想主义、敏感自负、徘徊于沉沦的边界。去收容所面试时,他甚至毫无意识地脱口而出父亲那句挂在嘴边的“我们来世上就是为了帮助别人”。
亲情是世间唯一一种不可选择的情感,随机分配、不能退换,好的亲情是铠甲,是灯塔,是你成长的肥沃土壤,而糟糕的亲人则是魔鬼,是梦魇,是拖着你一起下沉的drowning man。不能绝交、不能分手,即使老死不相往来也终有风险重逢于最意想不到的情境下。相同的姓氏早已刻下了一个抹不掉的印记,套上了逃不掉的命运。他竭力想要与父亲划清界限,因为他在父亲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全部弱点,父亲照妖镜式的存在对他来说是一种折磨。我最赞同疯癫老弗林的一句话是他解释Nick母亲自杀原因时所说的,人们自杀是因为不再喜欢自己了,是因为selfhatred。不知面对父亲时Nick是否会泛起这种自我厌恶。
大部分人看这个电影都会被唤起文学青年们当年一腔热血终沦为平庸的心酸感慨,而我这个已然没有热血抱负的平庸青年最大的感触竟是这种“我不想成为你却终成为你”的父子关系。我爸作为一个文学青年,曾经写过小说,给我起了作家的名字,带我学琴听欧美歌曲看电影开车自驾游,他一手为我培养了我目前所有的兴趣点,在我一边成长一边将他视为人生目标的时候突然离我而去,在我对这个世界还没有建立完善三观的时候就为我展现了一个懦弱男人所能做的最糟糕的事情。于是我发誓不要成为他这样的人,可是跟Nick一样,我也走入了这样的怪圈,我发现自己身上在承袭我爸为我培养的兴趣点的时候,原封不动地继承了他糟糕的不切实际、懦弱无担当、不愿付出的享乐主义。所以我厌恶他,也厌恶我自己。
电影的光明结局中尽管Nick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弗林”,可他终究替父亲完成了文学梦,即使没法比肩马克吐温,可终究能让他们的故事成为铅字被传阅,在大荧幕上唤起我们这些真正小人物的共鸣。可是现实生活中,罕有这样喜闻乐见的twist和梦想成真的时刻,我们只能在难逃的宿命论里不停地麻醉自己“I AM NOT MY FATHER”。
PS:再次表白保罗达诺,他的气质有毒,看过会上瘾。
<成为弗林>/ <Being Flynn> (2012)
早已忘却
一个父亲的存在
尼克·弗林(保罗·达诺 Paul Dano 饰)是个年轻作家
从小和单身母亲朱迪(朱丽安·摩尔 Julianne Moore 饰)相依为命的他
早就忘记父亲的样子
虽然尼克一直也在企盼父亲回来
但似乎
在母亲的陪伴下 他也顺利成长起来
而父亲 这个从未出现过的角色
多年来除了书信 除了一直告诫他不要放弃写作
完全形同虚设
直到一天 尼克突然接到电话
自称他父亲的乔纳森(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 饰)被房东赶了出来
找他借车搬家
一半惊讶 一半错愕
看着眼前的这个 带着全部行李的落魄作家
他还是无法接受
他的多年消失 以及他的突然出现
匆匆一面后 又“潇洒”地走开
在他的世界里面 只有他那未完成的杰作
并没有父亲的慈爱 家庭的责任
“我怕堕落成为你那样的人”
尼克在收留流浪汉的一家机构工作
以便他 慢慢整理思绪 慢慢找回自己
他正在适应这里的人 这里的工作
也以每日需要记录的日志 锻炼文笔
似乎 情况开起来还不错
直至被房东赶出来 又没有积蓄的
已经流落街头的乔纳森
到流浪汉收容所过夜
这完全打乱了尼克的生活
加之 乔纳森并不遵守避难所的规矩
他和尼克争吵
他和工作人员对立
甚至 还自以为是的安慰自己
“这只是在为他的杰作积累素材”
认为尼克在这家避难所工作 也是观察人间生活百态
乔纳森 用自己的理论和视角 理解世界
尼克 只想远离他
一如能够远离 所有混乱的生活一般
其实他也是害怕
害怕继续这样度日的他 先是成为瘾君子
也会终有一日
成为父亲那样“堕落”的人
我是“讲述你一生”的作家
在失踪了那么多年之后
乔纳森以一位落魄的作家的形象、酒鬼的形象
彻底颠覆了 少年童年印象里的父亲
他每每提及尼克的母亲
都是同一套说辞
很难看出他的赞美和怀念
到底是否是真的
还是仅仅出于文学色彩的修辞
但几次搬家之后
依然摆放于显眼位置、装裱起来的画像
又让人 隐约地想要相信
作家内心深处 还是有着对待家庭的爱
继乔纳森被赶出避难所之后
尼克时不时听说父亲凄惨状况
他终于决定把他找回来
回到同一屋檐下的两个人 却没有意料中的争吵
两个人在清晨的街道上 清醒地进行了对话
父亲一再强调自己是一位伟大的作家
终将写出 杰出的作品
而其他的一切 只不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插曲
深信自己是一位艺术家的父亲 再一次离去
所幸的是
再次相互探望的时候
两人 都以更好的状态出现
父亲有了安身之所
尼克已经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 并获得了专业的肯定
但最好的肯定 永远是来自父母
尽管这一位 并不十分称职
乔纳森这一生 做的唯一正确的事情
可能就是影响了尼克
让他成为一名作家
用文字表达世界
用艺术家的眼睛看待世界
乔纳森也没有欺骗尼克
至少他真的 有在写书
尽管故事凌乱 手稿七零八落
至少这不是一个 他缺席多年的 纯粹的借口
他这一生 虽不能写出杰出的作品
却成为尼克 用以纪念一生的作品
年龄是一个演员珍贵的财富
罗伯特·德尼罗 的表演是灵巧又吸引人的
才华是一个演员的天赋
保罗·达诺的表演是收放自如又简练的
影片没有 过分的讲述“情”
只在尼克最后泛红的眼眶里
只在乔纳森接受一个新生的 黑色人种血亲的怀抱里
文章最后 想告诉大家 光xiu也开了自己的公众号
一束热热的光xiu
OR xiuxiuxiu_light
光xiu 再此 静候多时
平平淡淡
早上6点起来看这个电影。我的身体里流着你的血,这便已足够。
保罗.达诺真心不错。
年轻的男主角非常有古典轮廓可以去演吸血鬼或者王尔德。这种没有亲情的亲情让人说什么好呢。那样的父亲反正他也过得这么差就算了,不要计较了。
一点小清新,一点重口味,再加一点独立小片feel。做这种片也太没难度了点。
当他知道图书馆的出风口这类环境的时候还不忘远离这个溺水者
What Tomorrow Brings
保罗达诺太绅士了 德尼罗还是暴躁 不知道那么大岁数了还是方法派么 挺想看保罗达诺其他剧本的表现的 片子还是不错很多小亮点
很喜欢 两个演员特别棒
虽然没看懂,还是很想给五星。
我爸爸
老罗好久没有演过这么出色地文艺片儿了~
剧本空洞又乏味,达诺明明一副天然呆的稚气样,演个小混混真别扭啊...
电影就是角色人生的横切面,带观众走了一程,没到尽头就半路把观众扔下,这和好莱坞这类传统的亲情救赎片很不一样,父亲和儿子都像命中注定的一样活着,在生活面前很被动,不激励什么,不救赎什么,很像普通人的生活,显得力道弱了很多,就像保罗·达诺的角色,活在生活里,却又感觉离真相很远。★★★
开头和结尾都蛮好的,再看德尼罗揸taxi
不想成为父亲那样的混蛋,唯一办法是,忘掉关于他的一切。
唉,老戏骨啊。
这么强的卡司,挺有料的故事,怎么拍的这么没劲呢?!拖的卡司也不亮,Robert De Niro, Julianne Moore和Paul Dano也就是个无功无过,同样都是演作家,达诺还是在<Ruby Sparks>里演的那个灵
paul一如既往演技了得
一部平淡几乎没波澜的故事,却是父子之间由仇恨变为亲密.父亲总是希望儿子成为自己,儿子却总想摆脱父亲的影响,而这一切都不太可能.作为独立的人,只有相互影响,并不会成为谁.儿子最终原谅了幼时离开自己的父亲,父亲也终于接受一个不用于自己的儿子.苦苦的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