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南极物语:忠犬八公的兄弟们
《忠犬八公的故事》感动了万千的观众,也让日本的小秋田犬名躁一时。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地理限制,本来是没有大型犬可以生存的,就此,小秋田犬就成了日本最盛行的猎犬。早在日本的江户时代,统治日本北部秋田县的藩主是佐竹氏,佐竹为了培养藩士斗志养斗犬,从而将猎兽犬与秋田地区的土犬进行交配。于是,衍生出了小秋田犬这支犬属,也成为秋田犬的原种。随着《忠犬八公的故事》,小秋田犬几乎成了日本国犬的代名词。其实,除了《忠犬八公的故事》之外,还有《南极物语》,讲的也是一种日本犬的故事,那就是桦太犬。
桦太犬,是原产自桦太和千岛列岛而得名。桦太,既萨哈林岛,也被称为库页岛。曾经属于大清国的一部分,后割让给了俄罗斯。而千岛列岛,连同库页岛,也一并划给了俄罗斯。不过对于南千岛列岛,既日本所称的北方四岛,主权在日本与俄罗斯之间存在争议。对于这些纷争,本处不加评论。只关心桦太犬,也称库页犬,或者萨哈林哈士奇、或库页岛哈士奇。桦太犬因为原产于在俄罗斯与日本之间严寒之地,又长期与人相处,因而性格温和、忍耐力强、勇敢、忠实,类似秋田犬,立耳、卷尾。肩幅宽、耐寒、粗食、对饲主忠实,成为人类的好帮手。
在1955年,日本意欲参与国际组织的对于南极的观测,在准备期间,科考队从全国募集雪橇犬。在1956年决定使用桦太犬,并圈定生活在北海道的1000只桦太犬,但当中适合拉雪橇的仅有40至50只左右。最后共集合到23只桦太犬,并在稚内进行训练。其中,风连小熊与三个儿子太郎、次郎、三郎集体入围。不过在训练期间,三郎不幸病逝,只剩下22只。22只犬只中,只有白子为雌犬,其余皆为雄性犬只。
1956年底,日本南极观测队全员53人组成第1次南极观测队,22只桦太犬登上了日本观测船“宗谷号”。由于桦太犬不耐热,所以在“宗谷”内还特别设置了冷气房间,为犬只解决在途经赤道期间的问题。在靠近南极洲后,宗谷号上的53队员中被另选出11人成为第1次越冬队成员。在到达昭和基地后,其中3只桦太犬因疾病需要回国,余下的19只就负责为1957年的第1次越冬队拖曳雪橇。越冬期间有2只病死(贝克、小铁)、1只失踪(比布小熊)。另外,次郎与雌性的白子发现了爱情,并生产了8只幼犬。于是,白子携带着8只幼犬在第1次越冬后与8只幼犬共同回到了“宗谷号”上,并回国。这样,留在南极昭和基地上就只剩下了15只桦太犬。
《南极物语》中感人的地方不在于人类,而就在于这15只桦太犬上。下面才是真正属它们的故事。
时间在1958年。2月,宗谷号南极附近。当时“宗谷”船上乘载着第2次越冬队的成员,准备与位于昭和基地的第1次队员交接越冬任务。可是,因天气恶化令“宗谷”无法靠近昭和基地。第1 次队员的人员很不容易从昭和基地乘小型雪上飞机返回“宗谷”。可是,飞机过小,这次唯有幸亏的白子及8只幼犬得以跟随观测队队员一起搭乘上了飞机。其余15只桦太犬则在昭和基地仍然被项圈锁着。于是,开始了它们悲惨与顽强的生存故事。
在观测队离开之后,起先还期望并等待着天气好转,但是“宗谷” 本身亦处危险之中,随时有遇难的可能,因此派遣第2次越冬队的计划被迫放弃。桦太犬们被锁上,本是为了防止他们走散的,但现在却成了它们生命最大的考验。观测队队员潮田极力希望飞机能够再飞一趟,将15只犬只带回来,但飞机的重量压根就不能支持15只狗的重量,潮田甚至想即便不带走,也可以将它们毒杀,从而避免它们冻饿而死。但恶劣的天气已不能做任何回去的动作,于是人类彻底离开了南极,只留下了15只狗狗听天由命。
铁链加上项圈,是构成小狗们生存的第一道致命的枷锁。在极度的饥饿下,挣脱铁链才是唯一能够活下去的机会。15只狗,共分三批挣脱了铁链,第一批共5只狗,先后顺序分别是安哥、杰克、力奇、次郎、小白,第二批挣脱铁链共2只,分别是风连小熊、太郎,最后一批挣脱的小狗只有1只,是德利。先后,共8只狗狗获得了自由,其余7只则始终没能挣脱铁链,直接倒毙在了生命的第一条关口上。
8只小狗在一起,力奇年龄最大,6岁,也是它们的首领,而3岁的风连小熊不仅是1岁的太郎、次郎的父亲,还是犬群的导航员。全群们知道在南极上的食物,有部门存在于冰河的缝隙间。当巨大的冰块裂开时,会有部门的鱼为了获得新鲜的空气而跃到冰面之上,或者是被冰下的水流抛到冰面之上。在首次获取这样的食物时,最后挣脱束缚的德利由于技术不精,在抓取一条冻鱼的时候,一跃之下,掉进了冰缝之中,并随着温度的降低与体力的消耗,渐渐沉入水中,不幸又成为8只犬类中第一个去世的同伴。
风连小熊由于一向不太喜欢集体活动,惯于独来独往,从而主动选择了从大部队中离开,独自去游荡。
在南极大陆,5月到7月之间,是最寒冷的冬季,也是因为太阳北移到了北半球而进入漫漫长夜。唯有绚丽的极光在不时闪亮,点缀了南极寒冷而寂寞的夜空。但所谓的美丽只是相对于人类的视角而言,对于小狗们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甚至让它们深感害怕。在极光的神秘的变换下,6只狗狗们吓得只能蜷缩在一起,但终于3岁的杰克收到了惊吓,突然狂奔而去,一下就离开了大部队,游荡在冰河之间。
8只小狗就这样减员到了5只。当天光熹微,南极的春天渐渐要到来的时候,小狗们在冰原上不断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在一次快速的集体奔跑中,3岁的小白不幸摔下了悬崖,并受到重伤。尽管,它在山崖下找到了当初观测队曾经发现过的一头鲸鱼的骨架之下,并找到了一点食物。但接下来的风雪还是见见盖住了它的躯体,活活受冻而死。
随着天气转暖,南极的气温得到了一点复苏。巨冰开始分裂,鸥鸟也开始再次飞翔。狗狗们获取食物的渠道开始变多,但不幸的是他们的竞争对手也多了起来,甚至敌人也变多了,譬如鲸鱼。当狗狗们在冰面上获取跃到冰面的鱼的时候,游弋在冰下的鲸鱼已经发现了它们的身影,并开始对他们进行攻击。在一次鲸鱼的突然袭击中,力奇为了挽救太郎与次郎,奋力一跃,挡住了鲸鱼,但力奇也受了重伤。而安哥则因为及时跳到了一块大的浮冰之上而暂时得到了安全。不过,浮冰毕竟是浮冰,它带着安哥飘向了另外的一边,离力奇、太郎、次郎越来越远。作为领袖的力奇为了救其他小狗而受伤,尽管太郎与次郎不像离开它。但由于伤势实在过于严重,年龄最大的6岁的力奇也终于倒在了冰原之上。
太郎与次郎经过长期的巡游之后,终于回到了它们的家乡。在南极洲上,相对而言,基地就是它们的家乡。不久之后,它们突然发现,独自流浪的它们的父亲风连小熊居然也回来了,而且,还带回了安哥。原来,安哥随着浮冰,漂到了陆地的另外一边,然后意外与风连小熊汇合。于是,两个小伙伴结在了一起,并一同回到了基地。再一次,全群组成了四只。
由于缺少食物,四只小伙伴为了生存,选择向海豹进行攻击,进行围猎。但此时的冰面已不同于冬天,不再是严实的一体,而是充满了缝隙或者冰穴,而这正是海豹进出的通道。还有,在当初狗狗们挣脱束缚它们的铁链时,有些是直接从头部挣脱了项圈,有些则是挣断了铁索。安哥正是挣断了铁索的那一种,因为是断裂,就等于在脖子上仍然还拖有一部分。这拖出来的半截铁链,有时竟成了致命的缺陷。当风连小熊带领其余三只小狗围攻海豹时,狂躁的海豹在拼死挣扎中,咬到了安哥拖在地上的铁链,并在之后海豹向海里逃脱时顺带着将安哥拖下了水。一场失败的围猎,不仅没能猎取到海豹,还就这么塔上了安哥,在一番无助的挣扎之后,2岁的安哥也最终沉入了冰冷的海洋之中。
在这场围猎之后不久,风连小熊再次选择了独立离开,游荡向了冰原之中。不幸的是,这一次,它没能够回来,在食物匮乏的南极洲,独自活动的小狗,独立活下的机会本身就为零,可惜的是,风连小熊并不理解这一点。就像杰克一样,留给风连小熊唯一的选择,就是将生命交付给南极洲,将身体都彻底消失在茫茫冰原的某一个地方。
剩下的太郎与次郎,再也没有离开基地太远。而它们的坚守,也终于迎来了最后的生机。从1958年2月日本观测队离开昭和基地,一直到了1959年1月,在上一年组建第2次越冬队没能完成后,终于再次组建了第3次越冬队,这一次,科考队队员潮田再次入选并来到了南极。太郎与次郎,在顽强地生活了一年之后,终于再次回到了人间。同时,它们创造的生命奇迹也打动了南极洲之外的很多的人。
以上就是《南极物语》的主要故事,当然我只选择了有关狗狗的部分,有关人类的另外一部分,因为并不太感人,就略过了。相比于美国版的《南极大冒险》,《南极物语》更真实的多,也更残酷,更让人不忍直视。《南极大冒险》将桦太犬变成了更可爱的哈士奇们,还将狗狗的数量从15只变成了8只,而且最后活下来的也是大多数。整个故事也变得更紧凑了些,更煽情更温馨了些。但《南极物语》则更真实更原始,也有着更为独到的魅力。
其实,随着电影故事的结束。故事之外的太郎与次郎的故事,则仍然在延续。太郎与次郎在整整一年的野外生存中,性格已经变得野外,当它们再次看到人类时,并不全是惊喜,而是充满了警惕,并没有直接扑向人类以求安慰,而是保持着警戒。而且人类在遇到生存着的两只犬类时,也并不能一下子就确定它们是谁,只能在逐个呼唤当初15个名字,当呼唤到太郎与次郎,才分别得到了它们摇尾的呼应,才最终确定了它们分别是谁。
而真实的情况是,当观测队回来后,在铁链上发现了7只狗的尸体,除了太郎与次郎外,其余6只则不知所踪,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以上有关它们的故事,只是被编剧们经过想象编出来的。而太郎与次郎能够活下来,观测队们认为是它们通过食用海豹的粪便及企鹅。在第3次越冬中,观测队曾经发现过太郎与次郎捕猎企鹅,由此推测它们在野外生存中学到了这项技能。
现实中,不幸的是,次郎在第4次越冬期间(1960年)病死,享年5岁。太郎则于1961年回到了日本,并最终活到了1970年,享年14月零7个月。换算成人类年龄约为80至90岁的天年才往生。太郎与次郎都被制作成了标本,太郎在北海道大学植物园,而次郎则在国立科学博物馆。
而在太郎逝世后,时间又过了12年,它们的故事终于被拍摄成了电影,就是眼下的这部《南极物语》,并在1983年正式上映,并取得了巨大成功。然后又被美国翻拍,于是有了《南极大冒险》。而我是因为《南极大冒险》的主演保罗·沃克而终于循到了这一部片子,并在看之后深深为之打动。在日本,有关狗狗的电影,只我看过的就有《忠犬八公的故事》、《导盲犬小Q》、《我与狗狗的十个约定》,都非常不错,而《南极物语》的感觉只是另样的,也更为打动人。在冬天的一个午后,能够安心看一下这样的一部片子,的确是一种极好的体验。
2 ) 终极思考——应该如何对待生命
看了《南极大冒险》后,我了解到这部片子的构思来源自一个真实事件。1957年2月日本南极观测船「宗谷号」展开南极之旅,同行的还有十五只桦太犬.。不过旅途上「宗谷号」遇上百年一遇的暴风雪,令探险行动被迫中止。当时他们留下十五只犬,后因天气急速转坏,他们无法去营救十五只狗。一年后,探险队再到南极,竟发现有两只桦太犬生还。1983年由高仓健主演,改篇自该事的电影《南极物语》上演,成为日本最卖座电影之一。
我在腾讯上找到了《南极物语》的片源,不是高清版,画面比较模糊,毕竟已经是1983年的老电影了,电影时长2个半小时,我认真地看完,心情很复杂,感动、扼腕、感同身受的内疚......
相比来说,《南极物语》拍摄的感觉冷静得多,有一种纪录片的真实感。比如对南极环境的拍摄,让人隔着镜头都会感觉这也太TM冷了,真不是人呆的地儿!整个故事的构建基本都是按照真实事件来的,没有《南极大冒险》中花重金回去拯救狗狗桥段,而是等到来年国家重新组建去南极的科考队之后,两个主人公历经了一年内心的折磨才有机会回到南极,到了之后,发现两只狗狗,太郎和二郎还幸存在基地附近。《南极大冒险》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商业片,有一对可人的爱情男女、一个古灵精怪的插科打诨、一个冒失的科学家的良心发现,和一个相对美好圆满的结局。但是看了《南极物语》就会发现,在狗狗们在极地求生的部分,《南极大冒险》有明显美化现实的部分,很大地削弱了自然和生存的残酷。这是商业片的取舍,有得有失吧。
《南极大冒险》里的雪橇犬们的品种是哈士奇和阿拉斯加,形象都非常不错,Maya优雅坚韧、Max勇敢忠诚、Buck高大单纯.....而《南极物语》中的桦太犬虽然一样是雪橇犬,但是长相真的很一般,甚至是很不好看,不是那么高大,看上去毛脏脏的,小脸黑黑的.....但是影片带给我们的感动也没有因此而减少。
在看片的时候,我在想,狗狗们被留在基地,不是任何人的错,没有人有心想要抛弃他们。它们是工作伙伴,是忠诚的朋友,我想影片中的任何一个人,包括那些领导们也都是这样认为的。谁也没有想到事情会出现那样的变化——因为恶劣气候,第二支探测队没有办法正常去基地,大家都得回日本。但是主人公却因此背负上了这样一个残酷的事件——丢弃他们的狗狗朋友,让他们在极地南极自生自灭,从此人生都发生了改变。隔着屏幕,我都能深深感受到,潮田和越智为此承受的内心痛苦,太揪心。潮田回到日本后,辞掉了大学教授的职务,背负着自己的内疚和自责,各处奔走,向那些桦太犬原来的主人们一家家地去谢罪。其中潮田遇见了一对小姐妹,她们是那群雪橇犬的领头狗——奇力原先的主人。看的出来,她们很爱奇力,还为可能已经死去的它搭了一个坟墓。荧幕上的妹妹看上去还年幼,她向着潮田哭喊,责怪他害死了自己的狗狗。这时候的潮田,任由这个小女孩推搡自己,无助地像个孩子......
桦太犬们被留在极地之后,一直等不到人类的到来,在饥饿的驱使下,15条狗狗其中有8条挣脱了锁住它们的铁链,逐渐开始它们独自在极地的求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狗狗们一个个的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死去......当其中特别出色的几个死去,你会觉得特别痛心和难受,小白、奇力、多哥、风力小熊、五郎......这群小狗作为工作犬都对人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它们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名字,但是屏幕外的我们也只能记住其中的几个,那些品格突出、个性鲜明、成绩卓越的几个。太郎和二郎是在南极基地长大的孩子,最后也只有它们俩幸存下来。当初潮田他们外出工作归来,还未回到基地之前患了雪盲症,是太郎和二郎独自回到基地,通知基地的工作人员,带领他们营救了潮田三人。奇力是狗狗们的领头犬,工作时是这样,后来在极地生存时,它也是老大,带领大家捕食,没想到最后它自己却在一次海豹捕食行动中,掉进冰窟窿。五郎是在那次外出行动中最调皮的一个,挣脱绳索,跑来跑去......而最后它竟然都没有挣脱开锁链,成为了最先倒下去的一批。
有一种说法,动物们和人类一样都是这个地球上的公民,它们是我们在这个地球上的朋友和伙伴,而动物们却因为种种原因受到不公平对待,比如影片中的这些雪橇犬们,但是无论它们经历过了什么,当它们主人又出现在它们的视线中,它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拼命地向他们奔去,仿佛苦难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这也是它们让我们更心疼的原因。如果说影片中的“抛弃”是不得已而为之,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动物的抛弃真的是太司空见惯了,不喜欢了不养、搬家了不养、没时间了不养......是什么原因让我们觉得自己可以这样做?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它们?影片里,潮田在听说不能接回狗狗后,和领导要求回去毒死它们,这是潮田觉得对它们负责任的做法,因为他不忍心看它们在那里饿死。但是后来潮田才想明白自己的想法其实很荒谬,没有人可以这样对待生命。应该如何对待生命——我想才是影片需要让我们最终思考的问题!
最后想说,《南极物语》中对南极大环境的表现真的太壮丽了,虽然片源模糊,但是景色依稀可见。大自然鬼斧神工,一望无际的雪川、湛蓝璀璨的苍穹、纵横开裂的冰面、诡异绮丽的极光.......加上点想象,简直美的不可思议,仿佛随时可以融化成一滴水融进那片海里......
3 ) Much better than 8 Below
看完引发[8 Below]制作人灵感的日本原作[南极物语],才觉得[8 Below]不过是另一部典型好莱坞大片。
[8 Below]剧情紧凑,一环紧扣一环,没有一个情节浪费,除了主题Husky,还有男女主角的爱情,被Husky救过命教授良心的挣扎做调味。而[南极物语]则更像一部半记录片,重演了1958年日本探险队经历的真实事件:影片用很多场景很长的篇幅来展现广漠的南极洲及其季节交替,8只挣脱锁链的桦木犬(我根据长相猜是Husky和藏獒的混合品种)在这片土地上为了生存而挣扎,加上Vangelis让你感觉空旷的配乐和时而的一片寂静。
[南极物语]中有些细节我很喜欢:比如根据狗能拉的重物重量比较合适的是狗重量的一半的理论,探险队就在探险之旅前给每只狗称分量,狗狗就很听话的一个个上杆称吊着称;比如探险之旅很长,有狗狗前腿伤了,队员就给狗狗穿上一个长筒厚袜;有狗狗嫌苦不干了,转身就走,队员上气不接下气追不算最后还是诚恳双膝着地拜托狗狗终于让它回心转意。
还有一些和[8 Below]不同的处理显得更真实:比如一样看到极光,此片表现狗狗被吓到了,趴在地上一声不吭,而不是新片中欢呼雀跃而导致一条狗丧命;比如[南极物语]中可以看到大群的可爱企鹅提醒我们这确实是南极洲(奇怪新片中不见一只企鹅)。总之,两片一对比就觉得好莱坞要说的是一个故事,仅此而已,而原作似乎蕴含更多。
好莱坞的拿来主义总是不太成功,就像那部日版改编的Richard Gere出演的"Shall we dance", 如出一辙。
4 ) 纪录片式的故事片,故事片式的纪录片
1983日本剧情片《南极物语》,根据日本南极科考队真实事件改编,豆瓣评分8.4,时光网评分7.8,IMDb评分7.7。
人狗情未了。
纪录片式的故事片,故事片式的纪录片。
本片和2006美国电影《南极大冒险》都改编自相同的真实事件,轮名气好莱坞的《南极大冒险》更胜一筹,我也是先看过《南极大冒险》,时隔15年才关注到了相同内容的日本电影《南极物语》。
日本版的叙事手法和美国版有很大不同,日本版更写实,艺术加工很少,戏剧性杜撰很少,没什么角色刻画,留给演员的表演空间不大,可以视作是由演员重演了一遍历史事件,是历史事件的复刻,像是一部南极科考纪录片。
日本版以很大的笔墨描绘了15只雪橇犬在脱离人类后绝地求生的悲惨经历,影片在人类撤离后进入到纪录片一样的模式,几乎就是在看纪录片,很真实,一度会让观众以为是真实拍摄,包括雪橇犬相继死亡。虽然这是电影,内容不是真实发生,但是本片在雪橇犬的经历上的描绘非常真实,难辨真伪,很像跟踪拍摄的纪录片。所以我将本片称之为“纪录片式的故事片,故事片式的纪录片”。
高仓健是上世纪七八十年的日本硬汉男神,曾引进国内上映的《追捕》曾经风靡中国,是我这一代人的童年回忆。在本片中高仓健虽是主角,但导演给的戏份并不多,没发挥出什么表演空间,始终是一副冷面孔,即便是最后人狗重逢的情感高潮戏,高仓健也没表现出煽情的演技。
值得一提的是,高仓健去世于2014年,美国的保罗沃克去世于2013年。二人都拍摄了这一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却都不幸地先后离世。
日本版和美国版由于都改编自相同的事件,所以故事框架差不多,区别主要体现在——
日本版有大量的旁白来解释剧情,这使得日本版更像是一部纪录片。美国版没有旁白,是标准的故事片。
日本版雪橇犬是15只,忠于真实事件,美国版将雪橇犬缩减为了8只。
日本版更像是15只雪橇犬的传记片,详细描绘了每一只雪橇犬从出征、到求生、到死亡、到重逢的全过程。每只雪橇犬死亡时,影片都会出现这只雪橇犬的名字和年龄,真的仿佛是跟踪拍摄的纪录片一样的观感。因此,日本版的纪念意义很强,而美国版则没有这样的剧情,美国版经过了很多的艺术化戏剧化的改编。
日本版的男主在回国后内心谴责、逐个和雪橇犬主人登门谢罪,美国版没有这一剧情。
日本版在人类撤走后雪橇犬独立生存的氛围悲凉和伤感,以类似纪录片的形式大笔墨描写了雪橇犬失去人类呵护后极地求生的凄惨经历。而美国版没有突出雪橇犬独处南极的悲壮与惨烈,而是采取了一种轻松和有趣的方式来描写了人类离开后八只雪橇犬自我生存的故事。
日本版更注重写实性和艺术性,美国版更注重商业性和娱乐性。这样的差别经常是亚洲电影和欧美电影在相同题材电影上的差别。
最后有一点吐槽——南极科考队员在回国的船上像大海里扔东西,这显然是在造成海洋污染,我觉得不应该是南极科考队员所为。
5 ) 真正的南極物語
南極物語"拍攝場景壯觀偉大,人物角色和狗的感情描寫也細緻感人,電影雖然是在1983年拍攝,今天看起來卻一點也沒有老化的感覺,反而是歷久常新,經典就是如此。
看過"Eight Below"的,就定要看一看這套原作日文版的"南極物語"了,一套是2005年製作;一套是在23年前拍攝,兩套電影比較的話,"南極物語"絕對是勝一籌。
6 ) 《高仓健,去了》
《高仓健,去了》
高仓健10日因病去世 享年83岁。
为了缅怀,为了自己童年中被《追捕》激发,和伙伴们玩了几百遍的“昭仓跳下去了,唐塔也跳下去了......”,寻找一部旧作看看!
tu--1
在中国,刘德华拍过150多部电影,基本已算最高产的演员;但相比之下,高仓健一生拍过超过204部电影,而且绝大部分都是主演,在亚洲无人能出其左右。
选择具有代表性,且我未看过的,不难!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4Mjc4MDgw.html高倉健 時代遅れの酒場
1、《南极物语》
tu--0
工作犬是主角,人,其实多余!
或许当年--1983,看,还有很多情愫要宣泄在巨大白色世界的黑点上,现在~~
高仓健,在此片,也多余了!
故事本身。
来源真实历史。发生在1958年2月,讲述的是日本派遣到南极昭和基地的越冬观测队,与15只负责拖雪撬的桦太犬所发生的故事。
电影里,导演只能运用所有已知的数据,加上他的想像,来推测两只狗是如何幸存下来的。
故事主角。
桦太犬
是一种产于日本的雪橇犬。此犬种是尖嘴类型,与其最接近的为日本秋田犬。
tu--3
桦太犬有许多颜色,形态也有很大差别。桦太犬肩高在56-70cm之间,成体体重为30-40kg。
这个犬名,直接翻译就是--库页岛的狗!
因此,这提供了品种的地理来源。该犬是日本唯一的雪橇犬,分布于库页岛、日本北海道以及附近的少数岛屿,但在日本北部在青森省,也有少量家庭饲养。
这个品种出名来自20世纪50年代日本南极科考活动。1957年日本在南极建立了该国的第一个南极科考站“昭和基地”,随行的除了科考队员外,还有15只桦太犬作为雪橇犬进行运输。由于天气恶劣,条件有限的情况下。15只桦太犬在人员撤离时被无奈舍弃在南极。1年后科考队重返南极,其中名叫太郎与次郎的两只桦太犬竟奇迹般存活。
当时北海道约有1000只桦太犬,当中适合拉雪橇的仅有40至50只左右。最后共集合到23只桦太犬,并在稚内进行训练。当中有3只是兄弟,它们的父亲也在其余的20只之中,后来三兄弟中的三郎在训练期间病死。
(本片拍摄期间,由于调配不到桦太犬,所以使用南极观测最常用的爱斯基摩犬顶替。)
tu--2
图:次郎的标本(2012年摄影于国立科学博物馆)
tu--4
这些工作犬的关系图。
全文请看
http://site.douban.com/237924/widget/notes/16651380/note/473880642/
20230302看过。日本最热的季节正是南极最冷的时候。狗狗一直在努力生存等待人类归来。三星半
知道拍摄是假的就开心了很多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南极大冒险》翻拍此片。以为和《北壁》相似,从前一小时属于人类与桦太犬征服南极洲的旅程,后来却成了桦太犬独自克服南极恶劣环境存活的故事。影片叙事并不高端,中间部分剧情编剧的想象,篇幅冗长但不沉闷,更赋予了它们与自然斗争的史诗级灵魂。直到结尾,狗也没背判人类,如果人类被困于此,也可能会演变何其惨烈的相互厮杀故事。
生命的礼赞!致敬,生命的勇士们!
真比23年后美国人弄得真切,日本人天生的冷静,把凉意带回了东京,日本最热的季节正是南极最冷的时段,可怜的狗们~
日本南极科考队因为天气原因离开科考站,而留下了陪伴他们的15只库页犬。一年以后带着满心的愧疚科考员回来找狗,最终只剩下了两只。对待任何生命我们都不能轻视
每個生命都有為自己生存奮鬥的權利,人類沒有權力妄加干涉。
⒈又名《遇难狗狗们的南极冰原求生记》;⒉日本真是爱犬一族,所以他们能拍出《忠犬八公物语》《导盲犬小Q》《爱犬的奇迹》等一系列感人肺腑的狗狗电影;⒋国王与朋友在不同地方约定在同一时间看同一部电影+过于频繁的弹窗,你不会在和我一起看吧?⒋回归感动/悲伤之时泪腺就能分泌出液体的状态真好!
伪纪录片形式的催泪片,用极尽克制的笔触讲述极度感人的故事。在范吉利斯的配乐之下群狗在茫茫雪原狂奔,光线的微妙变化都被导演一一捕捉,画面的张力、生命力、渲染力都令人感同身受,不但有杰克.伦敦式的野性魅力更有细致入微的人文情怀。PS这是部反安乐死电影吗?
这才明白曾经哭红眼的Eight Below是怎样一个水准…… Vangelis的音乐频繁唤起对The Big Blue电影原声的记忆:我想做,我要做心灵纯净的生物。这一路的幸福与忧伤,是教你鼓起勇气成为一个心灵纯净的人呢。
看过DVD也是好多年以前了,趁着BD有淘就多看一次加深印象。昨天看《1492》今天看《南极物语》作曲都是一人 范吉利斯应该也是一种呼应。
这是南极大冒险的原型,更残酷的感觉,真实事件改编,心疼狗狗们
范吉利斯配乐的年代感迷人。死亡场面处理得有些残忍了。
不只一次看动物类电影落泪了,这次特别猛TT TT
虽然经历了人类同伴的背叛,但桦太犬太郎和次郎还是早于日本人征服了南极。
为了听范神的音乐来看,音乐太好了。83年的片子当年拍出来这效果确实挺不容易,但是拍摄技术和审美放在现在看太过时了,而且片子拖得太长,结构太散,纪录片讲解和正常叙事穿插显得生硬,片子质感也不好。
只有人遗弃狗,狗不会背叛人...
关于狗狗最好的电影之一,纪实手法和配乐加分~
画面像纪录片,后面比较感人。可能因为年代久远,前面一直看不进去
犬っころ頑張りすぎ(´;ω;`)ブワッ…みんなみんな可愛すぎ(´;ω;`)ブワッ…人間のサバゲーはサスペンスになるけど、犬のサバゲーはただのドキュメンタリーだよ(´;ω;`)ブワッ……犬っこ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