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职于西德艾斯勒纪念医院的日本人天马贤三被人称作“天才医生”,他的外科技术精湛,为人谦和,受到同事的羡慕和医患的敬仰。事业上,天马前途一片光明,为院长所看好;爱情上,院长的女儿爱娃与之相恋,如胶似漆。然而看似一切美好的天马却渐渐感到良心上的不安,他亲眼目睹院方为抢救重要人物而置病危的普通人于不顾,死者家属的指责和哭泣让天马备受煎熬。当这种两难抉择再一次到来之时,天马毅然选择抢救一个头部中枪的男孩。他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和爱情,却换来一个可怕怪物的复活。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天马和怪物约翰展开了斗智斗勇的游戏,一段尘封的历史慢慢被揭开……
本片根据日本漫画家浦泽直树的同名原著改编。
电影放映结束,出来的路上,一位工作人员询问电影怎么样,我们都说很好,也都很喜欢。以为对话到这里就结束了,工作人员却接着说,他觉得怪物这个名字很可怕,不太敢去看。这可能就是许多人对这部电影最初的印象。
当然了,这部影片中并没有什么真的怪物,又不是《哥斯拉》。怪物只是一个象征,一个隐喻。那么,怪物在这部影片中到底指代了什么?
怀疑自己孩子在学校遭受了不公平对待而反应过激的单亲妈妈,为了保护学校声誉而默默承担一切从而遭受非议的小学老师,因为同学异样的眼光而不敢和自己的朋友有任何亲密举动的小朋友,这就是这部电影的全部,伴随着每个人物的视角,故事徐徐展开。
单亲妈妈通常被认为会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过度保护。安藤樱饰演的单亲妈妈最近注意到了自己儿子的异常举动,门口只剩下一只的sneaker,房间莫名出现的打火机,包裹着伤口的耳朵,以及儿子询问,自己是猪脑吗?种种迹象表明,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遭受了不公平对待,因此多次来到学校询问事情缘由,并要求校方能够道歉和辞退自己孩子班上的老师,否则会以转学为由相要挟。要辞退班上的老师,并非无脑之举,因为她还听说这位老师曾经出现在风月场所酒吧,这样的人怎么能做老师呢?即使校方多次避重就轻,尝试减轻事件的恶劣程度,但最后还是召开了发布会公开道歉,并停止了涉事老师的一切工作。看起来,自己争取的正义终于得到了伸张。
有道德瑕疵的人不配做老师,哪怕只是一个传言。永山瑛太饰演的小学老师最近正在与一位曾经在酒吧工作的女孩子约会,生活有滋有味,甚至偶尔想和女朋友零接触。但是最近班上一位学生的古怪行径引起了自己的注意。他看到一位学生被反锁在厕所里面,而这起恶作剧好像和一位沉默寡言的学生有关,而且这位学生还莫名在课室肆意扔其他人的物品,甚至据有同学反应,这位古怪行径的同学被人看到虐待流浪猫尸体。在一次班级冲突中,这位沉默寡言的同学和另一位同学扭打了在一起,老师在试图把两人拉扯开时,却不小心误伤到问题同学的鼻子,流了鼻血。但是事情的发生却出乎了老师的意料,他被告知,有位单亲妈妈认为老师殴打了自己的孩子,需要向这位学生和家长道歉,并暂时接受停止工作。老师试图解释这一切,但校方认为他们有处理单亲妈妈的经验。遂老师接受了提议,道歉并离开了学校。事情的发展再一次超乎意料,周围人都认为自己是个问题老师,女友甚至离开了自己,绝望之际,老师想以结束生命的方式来结束这一切。
所有人都在远离的人,我也要保持距离,哪怕他是自己最好的朋友。黑川想矢饰演的小学生在城北小学就读,他早早没有了父亲,但是和母亲的关系看起来很好,不过他最近也有一些烦恼,但是却不能和妈妈分享。班上有一位同学遭受了其他同学的针对,并传言这位被针对的同学身体很脏,是人身猪脑。可是他却并不这么认为,他想要和这位同学说话,分享食物,看到这位同学没有了鞋子,甚至把自己的sneaker脱下来,一人一只。两人私下里,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一起来到一处废弃的火车,玩 “who is the monster” 的游戏,亲密无间。但是, 在其他同学面前,两人形同陌路,从没有交际,他不会阻止其他人对自己好朋友的恶作剧,甚至有时会加入其中。他很痛苦,却无法告诉自己的妈妈,只是曾经问过妈妈,自己是人身猪脑吗?他想要告诉自己已去世的爸爸,却也难以开口。他想到也许可以请求自己老师的帮助,因为他认为自己的老师是一位为学生着想的老师,所以他和好朋友一起给老师写了一封信,诉说了自己痛苦。
三段故事展现了三个视角,这三段视角的汇集点,在一段铜管乐。单亲妈妈去医院看望自己的孩子,发现病房的窗口是打开的,妈妈非常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轻生跳楼,当走进后发现是虚惊一场。此时背景隐约响起了一段嘈杂的铜管乐。小学老师在忍受周围的非议,女友离开之后,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来到学校的楼顶上,万念俱灰下准备跳下结束这一切,远处的琴房响起了一段铜管乐,像是在呐喊,像是在诉说,而老师仿佛从中听懂了什么。学生来到琴房,想要找人诉说自己烦恼,他碰到了正在琴房的教导主任,学生说自己撒了谎,却不知如何面对。教导主任递给他一把长号,并告诉他,那就把一切都吹出来吧。就这样,两人在琴房吹起了此起彼伏的号声。
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在一场暴风雨之后结束了,因为两个小朋友认为他们在暴风雨之后就会获得重生,不用再遭受身边人的议论。暴风雨过后,是一个晴朗的午后,他们一起奔跑在草地上,即使他们还是现在的模样。
影片中没有出现哥斯拉式的怪物,而人们的偏见和隔阂却比怪物还要凶猛,它使人们变得冷漠,变得遥远,可以吞噬掉一个人的良知,毁掉一个人的生命。怪物在人们心里,不在路上。
两个小孩子真的太可爱了,彼此之间的互动也很有爱。喜欢从不同人的视角叙述同一时间看到的事情的不同的一面的方式。人言可畏,是对这部片子的最大感触。只是一句话而已,只是一个动作而已,只是看了一眼而已,就足够一个离奇并且具有毁灭性的故事开始传播开来。真相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人们只是在相信自己相信的,总是如此。好希望那些欺负星川的孩子们能知道自己到底在干些什么。安藤樱还是一如既往的出色。保利老师也的确是谣言的受害者。全片最恶心的就是星川的爸,不能当父亲就不要当,不会做人就早投胎。特别喜欢后半部分两个孩子的戏份,特别是凑去找星川,星川一开始说了违心的谎,但后来还是说出了真相即使会被揍。喜欢他们的秘密基地,那列废弃的车厢,在暴风雨中好像重新再行进一样。还有他们玩猜词游戏,凑说星川总是放软自己,对一切都不去理睬。星川总是被欺负,但也总是无所谓,不让那些欺负他的人看到所谓的“反应”。像男子汉一样,成家立业,这些话妈妈和保利老师都对凑说过,也都使凑做出了比较极端的行为,因为他知道喜欢星川,就做不到大人口中的“正常”了。关于校长,不知道应该怎样形容才好,大部分时间都觉得她不像人,也许从孙女死后她也就是行尸走肉而已,但在音乐教师里她教凑吹号,又感觉并非如此。
有幸抢到了7月8日香港的“《怪物》是枝裕和導演映後談特典場”的票,虽然位置不好,但还是沉浸其中,安静的看完了整部电影,无比震撼
这是我第一次在电影院看是枝裕和,也是第一次看是枝裕和,当一部作品在你心中有很高的地位,看完之后还在那个位置甚至更高,说明这部电影是真的优秀,我说的就是《怪物》。全片是从多个角色的角度出发,以每个人的角度探讨整个事件在角色自己心中产生的误解,也反应各种社会问题,电影在这种平淡的氛围下讲述着这么一个故事,其实从每个人的视角出发,每个人都是“怪物”,每个人都可能是“人头猪脑”
这里必须提一下已经去世的坂本龙一,他为这部电影献出了无比精彩的配乐,电影原声带中《20220207》这段平静且悲伤的旋律,看完电影依然还在脑子里回响着,回去忍不住想下单CD、黑胶,这是这部电影的配乐给我带来的感觉
回到标题,什么是“怪物”呢?举结尾当例子,为什么要拍这样一个结尾呢?这其实和前面的内容没有太大关系,但如果这是个开放式结局呢?当母亲发现自己的儿子是个“同性恋”,他在她的眼中是否也是个“怪物”呢?就像柊木阳太饰演的星川依里在他父亲严重有病一样,都是“怪物”,但是觉得他们是“怪物”的人,难道不是“怪物”吗?
永山瑛太饰演的保利认为一切的起因全是因为黑川想矢饰演的麦野凑,麦野凑喜欢星川依里却有因为他拥抱了他而难过,安藤樱饰演的麦野早织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保利身上,这些谣言和误解也是出自“怪物”们
能力有限,我能看出来的也就只有这么多,因为不会粤语和日语,映后访谈也没听懂多少。不过这确实是一部值得细细评为的佳作,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是希望能到电影院身临其境的感受这部电影,一定会发现不一样的惊喜
在现场有许多次掌声响起,第一次是在银幕上出现“纪念坂本龙一”时,第二次是在影片彻底结束的时候(这次我是第一个鼓掌的),也可以看出观众们的热情,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看电影,难道不是全宇宙最浪漫的事情吗?
“为了要重生,” 吉百列·法瑞希塔从高空中翻滚坠落时唱道:“首先你得死去,嘿!嘿!为了降落在大地丰满的乳房上,你先得飞起来。达达!咚咚!如果不先哭一场,你要如何再展欢颜?如果没有叹息,先生,你要如何赢得芳心?老兄,如果你想得到重生......”
——萨尔曼·拉什迪《撒旦诗篇》
从《奇迹》一直到《舞伎家的料理人》,是枝裕和的作品不及中岛哲也和吉田大八的作品给我的印象深刻,无贬义。关于坂本龙一,最近才知道是坂本一龟的儿子。唯独坂元裕二的多部剧作是深爱过的。最开始隐约觉得三人调性不合,对《怪物》带着诸多成见地进了电影院。
1. 代入
最近少有能在开场一瞬让我代入的作品。像《去斯万家那边》那样,开篇一句就击穿最终防御的情况,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而看完都无法代入的作品,也不在少数。这不一定是作品本身的问题,也可能是自己包袱太多。记得在《侧耳倾听》里,台灯灯丝的震动在月岛起身关灯后彻底消失的音效细节,让人回到童年夜晚躺在床上盯着漆黑空气的静谧时间,那种代入感是压倒性的。
走进放映厅,一位目测百公斤重的大爷占了我的座。为节省口舌,我选择隔了一个空位坐下。怎料大爷极具穿透力的鼻息严重扰乱了沉浸感,就像身旁埋伏了一头猛兽,还怎么安心吃草。不过印象中,故事在母亲早织和保利老师在学校正面冲突后不久,还是迎来了代入点:
早织端着切好的西瓜,小心翼翼地走进儿子的房间。莫非这是天下父母通用的心理战术?自己以前也时有被父母洞察异样的经历。他们担心,想问缘由,但不知如何开口。于是就端着水果或其他什么吃的,神情慈爱地走进房间,像是在说,你看,我只是拿吃的来,没别的。然后用温柔的眼神看你,摸你的头,期待你自己开口。
十分单纯的一个细节,成功让我代入早织的角色,并自然承接了母亲视角的疑惑。
2. 三重叙事
【早织线】
疑惑的种子,是从远望火灾,和凑聊起人脑猪脑的时候,就在心里埋下的。这个种子在后续事件的刺激下会破土而出。但第一次感到明显不对劲的,是凑突然剪掉头发。接着迅速展开了一连串事件:玄关只剩一只鞋;水杯里倒出泥石;凑的鼻子和耳朵受伤;去学校要说法,扑克脸校长却中途逃走;凑在隧道里喊谁是怪物,跳车;再访学校时,教员们却是照本宣科,谢罪威压;校长在超市绊倒奔跑的小女孩;保利老师面对指控竟然吃起糖来;凑捡橡皮时身体冻结, 把房间弄乱,床上还摆着点火器...
最初猜测是同学间的霸凌,后来“澄清”是保利老师的身体和言语暴力,最后,随着凑消失在台风夜,真相退回迷雾中。早织线结束。
【保利线】
转到保利老师的视角,有些许违和,设计痕迹浮现。解答了一些老疑惑,又多了新的。比如,保利没有“故意”伤害凑;保利虽用“单亲家庭问题”质疑早织,但实际他自己也是单亲家庭出身;面对早织的指控,他吃下的是女友给的用来压惊的糖果;没有吐露事实则是因为校方施压…等等。新疑惑:凑为何霸凌依里;凑和依里为何诬告保利;校长是否碾死自己的孙子/女;校长转动照片的意图;依里父亲白日醉酒,还说自己的儿子是猪脑是怪物;凑和依里的真正关系…等等。第二重叙事在将保利的行为全面正当化的同时,把同学间的霸凌重新摆上台面,并加入依里家庭关系的新疑点,最后又由保利在巧合阅读学生作文的情况下,亲自推翻凑和依里加害受害关系的假设。
这一视角的猜测,是从学生间的霸凌,过度保护的家长,逃避责任的校方,最终在藏头诗中,“意外”地转向了处于核心的凑和依里的心理世界。这个“意外”的铺垫,属实挖空了心思。倒推一下:要让他最后读到藏头诗,一方面,要让他有对文字的敏感和执念,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拒绝校订的诱惑,所以就有了前面女友调侃他总是给出版物挑错的爱好。另一方面,还要让他偶然打湿作文纸,所以他得捧着水,捧水是为了扔金鱼,这就回到了女友把金鱼交给他的第二幕开头。同时女友还把翻肚皮的鱼比喻成保利,捎带描边了他的死鱼性格;
保利线结束。
【凑线】
由校长探监的场景过渡,最终来到凑的视角。校长的几次行动是很难正当化的。孙女/子死于车下,因此见小女孩乱跑,就给她上震撼教育,这样的逻辑似能说通,但实难共情;不论有几层解读,摆祖孙照片给家长卖可怜,是给人最直接的印象;面对家长的质问,无表情地照本回答也是无法被原谅的,尤其在日本;施压保利逼其认罪的行为,更是没有正当化的余地;校长在音乐室的一番举动,像是要扳回一城,最后凑也的确受用,接着就直奔依里去了。但要翻掉校长的案,这还不够。
紧接着,又回到全篇开头的火灾。一瞬间我走神了,脑袋里闪过五彩绚烂的“let’s do this one last time.” 接下来是应接不暇的剧本炫技。校长捡到依里的点火器;依里主动搭话凑,但凑身处霸凌依里的小团体中,左右为难;音乐室中,依里抚摸凑的长发,触发了凑的情感,他不知道这是什么,所以不安,试图通过从物理上剪掉头发,来消除心理上的困惑;小团体在教室霸凌依里,凑想阻止,但不想暴露二人关系,于是演出暴走扔包,转移大家的注意力。
隧道外废弃车厢的戏,集中处理了前面挖的坑。台词信息之密集,仿佛能听到坂元在说:现在发答案,看看自己之前做得对不对。好在,对话的传接,编排得并无突兀,配乐也很节制。首先,依里指着花,说出了花名,凑则说,母亲告诉他不知道花名的男生才受欢迎。接上第一幕,早织在车上说,和凑的父亲结婚,是喜欢他的男子气概,以及第二幕,保利在操场上,对着叠罗汉撑不住的凑说:这样也算男生吗。来自母亲和老师的名为【男子气概】的尺子,卡在了凑的意识里。
迅速穿插一段校园死猫的情节,引出【重生】的世界观,然后返回废弃车厢外。本文开头引用了拉什迪的小说人物吉百利的话。类似的观念就像咒语一样萦绕在两个小男孩身上。关于这个要先死了才能重生的世界观,在一个登高的场景里,还有段诙谐的补充:依里说,宇宙膨胀,然后爆炸,时间逆转,牛肉盖饭退为牛,大便回到屁股里。因为和依里时常聊这些,凑才会反复问早织,父亲会转世成什么,自己又会转世成什么。他们谈宇宙,回过头就在车厢里挂了星球装饰。呼应第一幕,凑的书桌上,立着一本NASA。
依里为让死猫重生,在坑中火葬,凑用水杯装来泥石灭火,并收走依里的点火器,回答了早织线的疑惑。凑问依里,火灾是不是依里为阻止父亲去girls bar做的。依里搪塞。于是火灾起因有了一种合理备选。
重生话题也延伸出车厢内猜怪物的游戏。游戏过程中再次提及人脑猪脑,暗示这些说法是来自依里的父亲。从依里说父亲很温柔,父亲会治好自己这两句就能看出,父亲以“治疗”之名虐待依里,致使他身心受创。依里提到搬家后,他和凑的互动,已经说明了男孩间的感情。凑困惑,不安,抗拒,无法敞开双臂迎接依里,因为他被名为【男子气概】的铁笼锁住了。而构筑这一铁笼的,是父母师长的只言片语,是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早织在隧道中找到凑,开车回家。这时,坂元又捡起了《四重奏》中用过的美技:错车声盖过说话声。凑坦白自己无法成为父亲,早织没听见,她回答:我喜欢你父亲的【男子气概】。《四重奏》中的表现非常戏剧化,而《怪物》中没做任何特殊处理,错车的声音盖过了凑的声音,仅此而已。这大概是是枝裕和做的减法。接着,凑为了接依里的电话,急中生愚打开了车门,负伤。之后,就接上了早织和学校的几场对峙。
面对被逼入绝境的保利的质问,凑意识到谎言的严重性。他逃到音乐室,和另一个说谎的人互相告解。校长说得比较含糊,撞死孙子/女即便不是她本人,也脱不了关系。而凑则坦白有了喜欢的人,但无法直面自己的感情。因为怕被别人知道,所以用保利挡箭。于是校长说,说不出来的,就吹吧。二人开始吹号。这里不得不说,吹过铜管的人,看到外人接触号嘴,多少会有些生理不适。
很巧,保利听到了号声,早织也听到了。早织以为凑坠楼,实际却是保利站上了天台。当早织从教员那里确认到凑没有坠楼时,她听到号声,全身瘫软。而在绝望的保利面前,这笨拙的号声,应该显得莫名地生机勃勃吧,他选择了活下去。
最后,凑从依里家救出依里。二人互相接纳,在台风夜出逃,冲入暴雨,迎接重生。
放映结束,出现一段文字:「坂本龍一さんのご冥福をお祈りします。」至于两个男孩最终的生死,想必他人会有百篇文章讨论,自己倒没有特别在意。
3. 精雕细琢的工艺品
在前期,通过旁人视角呈现大量问题来推进故事,后续【自问自答】,或【自问不答】。前者通过回忆,或是多角色叙述来回答抛出的问题。后者不给答案,让观众自行脑补。《怪物》属于前者。形似《罗生门》而实际不同,因为从早织,到保利,再到凑,三次叙述互不矛盾,依次呈现了故事的不同切面。这需要观众在各个角色间切换,在沉浸感上有一定风险,但也有人津津乐道于解密过程。
看过后,不由得感叹坂元裕二的完美主义,挖出的坑全都要填,还要严丝合缝,他才是怪物。强迫症患者看他的剧本,会感到理顺了全身的毛,极度舒适。但电影不是一个人拍的,是枝裕和善于留白。所以,喜欢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观众,和偏好想象空间的观众,大体上雨露均沾。
4. 回家
结束了疲惫的一天来到电影院,只是带着轻浮的态度,想看一部有趣的电影。《怪物》是精雕细琢的,是有趣的。比起上升主题和概念先行的分析,从情节中直觉地体感电影更使人满足。因为没有刻意思考各种深意,只把影片作为纯粹的文艺创作来看,所以就体验而言,是没有怨言的。毕竟,像《熔炉》这种推动立法的例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走出电影院,在交叉口等绿灯。一个两颊红扑扑的婆婆说:可真热啊。我回答:是啊,刚从电影院出来,就像从冰箱走进了微波炉。婆婆:对不起,突然找你搭话。我连忙摇头:不不,完全没关系。骑到远处才后悔,要是说的「声をかけてくれてうれしいです」,就好了。
***人名和图片均源自《怪物映画オリジナルシナリオ》
@FFMUC23 的最后一部,怪物,弥补了在戛纳没有看到的遗憾。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这里的好既代表了“优秀”也代表了“易于服用”。
“易于服用”
我认为这是坂元裕二参与编剧和类型片拍法的共同作用,充满悬疑感的设置必然更容易吸引观众。故事被切分成三段不同的视角,这不仅是形式上的花活,更是和表达的内容高度统一的。在每一段的故事里,观众从未获得过“上帝视角”,而是用一种类似POV的展现方式,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可以帮助(强迫)观众在每一段故事中和主视角人物共情,另一方面观众的部分疑惑会在下一段故事中被解开。让观众在“ta为什么要这样”——“啊原来是这样”中循环,在多次的“提问“——“解答“后,我们发现被反复诘问的对象都只是在自己有限的视角内,做出了理性选择。
谁才是怪物?
不止一次地看到文化学者或创作者提到现在没有明确的敌人了。萨特提出的“他人即地狱“,上野千鹤子说“所以我们有明确的敌人。比如父母,比如父权社会,这些都是姿态鲜明的敌人。正因为他们姿态鲜明,我才得以反抗。因为我的痛苦根源在外部。但是到了下一个世代呢?她们不得不在自己内部寻找痛苦的根源。”显然,孩子们,单亲妈妈,老师,校长从上帝视角来看都不是那个怪物…但是在他者的视角中,他们往往单独或合谋成为了那个怪物。我认为所谓的怪物是一种系统性的信任缺失。在互联网时代,任何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监管缺位,都会被放大并迅速传播。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信任既难建立,又易崩塌,影片中还着重展现了“逃避主义”的处理方式,但在愈发注重个体感受的现代舆论体系中,我们无法责怪这种方式。
没有解药
是枝裕和通过视角的切换,完整的展现了在这种系统性的信任缺失中,一句话就可以刮起的蝴蝶效应。我们不能期待创作者既提问又回答,作为观众的我们同样没有回答的能力。导演给了一个“开放“的结局,之所以是“开放”,是因为无论是观影结束的当时还是已经过了几天的现在,我都认为最终两个孩子在明媚的阳光下奔跑是非现实的场景。同时,我同样尊重愿意相信那是真实的观点。无论真实与否,伴着缓缓想起的钢琴旋律,两个孩子飞奔出草丛,冲向不再有栅栏的铁轨,这是导演留给所有人的温柔。
坂本龙一
写到最后刚好是音乐部分,水到渠成又恰逢其会。可能是因为故事被切分成三个部分,在整个观影过程中,我更倾向于在“理解”而非“感受”,但有三个时刻我实打实的被情绪击中了,这三个时刻都伴随着极其出色的配乐。第一次是母亲在面对机器人般的学校老师时,响起的管风琴声;第二次是校长和Minato一同吹起的圆号和长号,伴随着号声,会想起母亲寻找Minato时隐约听见的声音,会想起天台上的Hori老师,会随着镜头缓缓摇到水边。非线性的三段时空在此交汇,每个人物的情感在此叠加,被铜管乐器诗意化。(回顾时突然想起了使用爵士乐的燃烧,也是由铜管乐器带来的诗意);第三次是结尾,Minato和Yori携手飞奔,冲出草丛,最终到达没有阻碍的终点,干净的钢琴旋律缓缓响起——黑屏,琴声继续昂扬。结尾的《Aqua》收录在BTTB这张强调做减法的专辑中,静水流深,伴随着流淌的钢琴,影片中影片外的故事缓缓涌上心头…三段单类乐器构成的旋律,让我留下了最深的记忆,比起声部的堆叠,我想做减法是一件更难的事,想到坂本龙一已离我们而去,鼻子一酸最终还是没忍住。
仔细想来,我并不是因为情节落泪的,而是音乐结合戏里戏外的画面把情绪顶到了流泪的阈值(当然这个阈值本来就低)。转念又想到perfect days结尾其实也是靠feeling good和役所广司的演出顶起情绪的,可能我就是爱看虚伪的人文关怀和胸口碎大石。
觀影提醒:這部電影不要觀看任何解說、簡介、影評進去會得到最完整的感受!
我敢打包票說這是我有史以來最認真觀影的一次,我覺得我是全身心投入在電影裡面,用心去感受音樂、畫面還有劇情,而且是自然而然的便會想努力將五感都專注在其上,我覺得導演的功力真的很棒。我覺得我得到的感覺是很私人的、很難以形容的,很難去用文字描述,或許我用文字寫下的感受於我而言也不是那麼準確,所以需要自己去觀影而不是看別人解說才能理解其中奧妙。
坂本龍一的配樂真的很美,不是我要誇張,但是真的有放大人的五感的作用,而且跟劇情很適配也不突兀。再來說是枝裕和和坂元裕二,運用三個不同視角達到了懸疑片的效果,當你敏銳的感知到線索的串連及呼應,驚喜感是直接在腦中迸開的。台詞也是非常美,富含哲理,由最純真的孩子口中說出某種程度上也讓我們了解他們的早熟。攝影部分我很喜歡一些關於景色的空鏡,那個山湖景對我來說就像一個信號般告訴我故事又將從這裡開始。剪輯也有很多地方可講,有點諾蘭玩弄時間的味道,時間線一開始像一綑毛球全部纏繞在一起,但是觀影同時慢慢梳理後時間線其實非常清晰,慢慢拼湊出所謂的真相以及關於主角們背景的整個脈絡,完全沒有因為剪輯手法損壞故事的完整性。
演員的部分必須要提到的絕對是安藤櫻,演技實在太好了,光是從面部的表情跟細微的抽搐就可以感受到她傳遞的情緒,肢體動作的爆發力也很強,從她的表演中我可以看到一個擁有很多面情感、很立體的母親。
我很喜歡這個主題,儘管我在觀影前完全無法參透是枝裕和到底想說什麼,但是看完之後我是深深折服。前期我沈迷於線索的尋找及感官的享受,到了湊去依里家的那段我才猛然意識到這是一部關於性少數群體的電影。
劇情不斷抽絲剝繭,逐漸接近核心,也讓我跟著導演的腳步探索故事全貌,這樣的手法也讓我能面面俱到,不錯過每個人的想法,我也非常享受被引領的過程。
我想導演是想從家庭、學校、人際關係等等不同面向,以及世人普遍對於同性戀的開放程度,來探討這樣壓抑的環境下,覺醒不同自我的孩子的成長以及其過程。
片名取為怪物,我想是在指代那些因為自己跟別人不同,而以為自己是怪物的他們;以及那些因為其他人不理解,而被稱為怪物的他們。在觀影的同時,我會疑惑誰才是怪物?誰更應該被稱為怪物?
依里因為自己不一樣的取向以及父親的責罵及矯正,才以為自己生病、是豬腦、是怪物。而湊因為懵懂之中意識到自己的情感,才會出現反抗心理,想保護喜歡的人但又想隱藏自己的喜歡,所以不惜用偏激的方法,做出一些外人無法理解的舉動,成為老師口中霸凌別人的孩子,也因為發現自己對同性有模糊的好感,過於害怕與抗拒而以為自己是怪物。他們有心魔的主因是本我,而外人言語上的加成促使他們為自己設下保護傘,將心底最真實的聲音用其他方式呈現,成為了怪物。
而母親和教師的角力則是另一個值得探討的主題。在老師眼裡暴走的家長是怪物;反之在家長眼裡,施暴的老師才是怪物。但漸漸拼湊出全貌之後才發現她只是護子心切的母親、為了兒子付出了一切,因為兒子是她僅存的依靠;他只是充滿熱忱的新進教師,因為謊言抹黑失去工作抬不起頭。
所以誰是怪物,只能說每個人都是也都不是。
導演運用三條線給了我一個理念:凡事不要先入為主。在看第一幕母親視角時我會覺得這個老師真壞;在看第二幕老師視角我又覺得這小孩真可惡;在看最後湊及依里的視角我才真正聚焦到他們純粹的感情上,所以沒有壞人,有的只是角度不同造成的解讀事情上的差異。
在我未知事件全貌時我會期待、想挖掘誰是壞人,但導演選擇打破既有框架,每個人都可以是壞人也可以不是,甚至以愛去化解後每個人都是善良的本意,母親和老師兩個對立的人物共同去深山中尋找孩子;而抗拒自己情感的孩子們則接納本我並與自我和解。
還有一條線是校長的線,我想有點對比的味道,校長跟頂罪的丈夫對比湊和依里。所以當他們共同吹起樂器時,還有校長在雨中淋雨時,我覺得我是在釋然的過程,誰錯誰對並不是那麼重要,我並不是想要知道每個人的惡,我是在發掘他們的愛來包容可能的惡。
有一幕我特別喜歡:母親和保利老師在努力撥開窗戶上的塵土時,不管如何努力光線依然被擋在外頭。但當風雨過去,湊和依里重生,從世界的另一頭走出來,重新在草地上奔跑,他們將奔向哪裡我們並不知道,但這時畫面霎時變白,我想他們將奔向光明的未來,願他們在包容的世界一起奔跑。
最值得关注的两个表演镜头:1. 安藤樱抓住儿子肩膀长长定定地注视着他等待他的回答;2. 钢琴曲的尾声中校长在雨中身体佝偻承受风雨的模样。每个人都在他处有自己的生活。【看安藤樱表演最感慨的是,想起第一次被她惊艳到的小偷家族里的样子,怪物中的安藤樱完美地呈现了全然不同的模样。看着怪物里的她,我甚至会怀疑是不是自己记错了,小偷家族的演员另有其人。给演员一点时间与空间,让她消失,让她REBORN 】
B+. 确实是绝不可以被剧透的电影。视角切换的三段式结构给人近乎悬疑片的快感,每处“闲笔”或反常都在后续的“反转”中得到验证,甚至变成情感上的重击;而这种叙事上的”骗术”和故事的核心也是一脉相承的:是枝裕和讲述的是谎言的伤害,而有时我们欺骗的不止别人,更是自己。(还是要感慨,我,尤其是我,怎么会这么晚才意识到“怪物”是什么?)2023.5.17 Debussy
见证是枝裕和用尽全力把掮客背刺观众的给还回来多视角塑造的悬疑氛围质量远超预期,以紧凑的情节和谜题吸引观众,最后再落到对无人担责的成人社会的议论(全片最大怨种当属全程misunderstand和被misunderstand的Hiro sensei😢真的太冤了🆘
和《亲密》有那么一点撞题,又很有是枝裕和之风,前期沉稳地叙述,揭示不同人物看到的表象和自身出发点带来的后果,积累到最后揭开真相,蓄积了情感,爆发巨大的能量。不过这个结构还是有待商榷。两个孩子缘何被推向边缘,进入自己的小世界,不为人言说又彼此心知肚明的情感,尽收眼底。成人始终只见其表象。暴风骤雨之际,也只有无畏无惧的孩子才可以抵达彼岸。
3.5真的太喜欢了 所以这个光明的结尾是导演改了的吗😭😭😭所有人看似是怪物 所有人也都不是怪物 一会复盘呜呜呜…
同性、家庭、校園暴力、後311創傷…看得出來很想拿獎。儘管他自有風格、穩定發揮又切題,但他最終是一則死板的命題作文。音樂啊,為阪本龍一淚目。
It's beautiful. 宇宙膨胀到最后,时间会倒流。我们,火车,猫猫都会回到一切的起点,人类会变成猿猴,恐龙会统治地球,一定要早早做好准备呀。敏感细腻的少年心事像清脆嫩绿的初夏的森林,不知不觉生长得葱葱郁郁。于暴风骤雨中勇敢地往前奔跑,秘密都随着管乐低沉的声音消散在宇宙,最后河流依旧,我们柳暗花明。是枝欲合展开故事的方式像片中的通往秘密基地的甬道,经过狭小而深邃的暗角,到达锈迹斑驳的旧车厢,一片充满想象的灵动的天地。在我作为孩子的依稀记忆中,我确信那是属于他们的华丽飞船,定会载他们到达想去的世界。
从知道是枝裕和这次要拍的核心内容后,就在猜测他会用怎样激进的方式突破自我。直到看完全片,你才明白他还是那个他,在表达方式上甚至有些执拗的他。一个人对于一些人而言,永远都有可能是那个“怪物”,可这就不能拥有自我了吗?而真正能够和你感情交融的,正是那些你的“同类”。是枝裕和用细密的勾连,让你的对面不再是落空的座椅,是抚摸你发梢的指尖。安藤樱和黑川想矢的极佳表演让一切几近完美。
哭了
文本技巧(坂元裕二式?)和表演控制上真的把这个故事的悬疑性和戏剧性拉满了,但相比于前两条线如此郑重其事声讨无人承担罪责的日本成人世界,即那个真正的国族“怪物”。由这两个小男孩共同建立的“真相”,则显得有些轻巧和虚假,失去了是枝裕和惯常对孩童忠实的跟随和捕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概念先行,不断为故事的可信性做补充的刻意感,乃至议题感。同样情感,在去年戛纳的《亲密》中以更现实主义的作法获得了确认。
#Cannes2023-6 是枝裕和和初次合作的编剧坂元裕二以三段式的结构讲述了一个带有单亲家庭、校园霸凌、师生关系等社会热门话题要素的故事,三次视角的转换却剥茧抽丝地呈现了“真相”的更多维度。少年之间至纯至善的情谊赋予了影片汹涌澎湃的情感内核。“怪物”究竟是没有共情力的成年人、无意识地党同伐异的同学,还是无法面对自我边缘身份的少年,这是影片让人回味无穷之处。
很遗憾,是枝裕和在成为一名悬念大师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同一段故事以不同视角重述,的确让电影更加“好看”,却也造就了一部但凡被剧透便再也不值得看的快消电影。我们不禁怀念起从前是枝裕和电影中作者与人物之间亲密又疏远的关系,怀有无尽的好奇,并发出真诚的关切,而这一切在《怪物》中仅剩下对热点议题的拼贴,以及演员在极端情境下完成的应激反应,以考察观众的同理心。一种制作规格升级后的再次迷茫。
#Cannes76 三个视角和他们的三个故事 层层剥开的真相和情感 只是我更希望他们是友情的救赎
学生和校长在教室里吹圆号,我在影院哭的好大声
影片分三段,各以安藤樱饰演的单身母亲、瑛太饰演的老师和男孩自己作为视角,讲一对男孩失踪始末,是枝裕和的叙事保持水准,让我始终好奇怪物究竟指代什么。我常用细雨来形容是枝裕和的短镜头,让他更善于编织绵密的情感,谁能想到他也拍了boy‘s love,德霍特《亲密》东亚姊妹篇(二者故事其实很不同)。但坂元裕二的编剧总是着迷于结构,情节一清二楚、一目了然,第三段依然没有逃脱出日本商业片的温情套路,单身家庭、校园霸凌等议题点到为止,不了了之。坂元裕二和是枝裕和显得并不调和。导演还是自己写剧本吧。2.5
3.5,被彼此困住的是枝裕和与坂元裕二。一个崇尚把一切不好的都抹去、全员善人于是一切都是好事,一个崇尚把事情最坏的一面写出来、全员善人但都像怪物。水清无鱼和四处留情共存能不能繁荣不知道,他们俩的结合似乎没有,the story is just too sophisticated to be true. 还是坂本龙一的绝响更动人,音乐响起,boy's love在终结后永生。
日本版亲密with a happier ending,三个不同的视角有意思但没必要
对我来说是一部足够打动我的片子,坐在我旁边的姑娘们一直流眼泪,说“这个片子好东亚啊”
#76戛纳主竞赛# 未能为挚友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而追悔半生,亦或共同面对艰难人生甚至粉身碎骨,我坚定不移的选择后者
还得是是枝裕和啊,悬疑中见温情三重叙事线令人印象深刻,这个玩法虽然已经老套但依旧能拍出新意,三条线的代入感都很强,但有些故事弧感觉有些牵强…全程在思考为什么大家都不跑路,这样的学校还有什么可待的啊……两个小男孩都太漂亮太可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