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不对这部电影抱多大的期望,因为我对初三的记忆除了熬夜和做不完的试卷就再没有其它。电影刚开始的新学期开始、集体做广播操、课余小活动也只是泛泛交代,乏善可陈。但是当镜头拉近到与其中几个孩子的谈话之后,我就开始和他们一起上初三了。
许多人从这个电影里看出了教育制度的不足。学习对他们来说,完完全全就是为了分数,为了考上好的学校,为了不辜负全家人的期望。这种没有乐趣、只有压力的学习任务,对每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意志力的巨大考验。为了让他们专心学习,身心时刻保持良好的状态,学校的老师不断地施压,告诉他们一旦松懈就会被其他人追上,并且不准他们关灯后聊天,没收退步学生的mp3和手机,与家长面谈……这些简单粗暴的手段我们是再熟悉不过了。这种战斗式的学习氛围还可以从会考结束后的狂欢和扔书行为中侧面地反映出来。
年轻班主任的一段诉苦让我印象深刻。她先是说范清华差两分没考上省重点非常可惜,如果要买学位又要花很多钱,很替这位学生着急。接着她反反复复地说,在冲刺的那段时间,她不想让学生有所松懈,但是学生们又非常的疲惫,所以她不得不让他们放松了一小会儿——我猜这段话背后的心理可能是略带自责,同时又自我安慰已经没有更好的做法了。最后她让导演关掉摄影机,偷偷讲了她给学生补课,结果被一些不愿交补课费的家长举报,只好又把补课费全部退了回去的辛酸故事(这是导演后来告诉我们的)。这么短短的一段独白,把她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体制的无奈,还有自己的委屈,都揉在了里面。
然而这部电影还揭示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农村和留守儿童。导演问了至少两个男孩,他们想不想父母,回答都是“不想”。还有一个女孩,也是片中唯一一个和导演有过对话的女孩,她说有一天家里出现了一个女人,她正纳闷这是谁,人家告诉她,这是她妈妈。这个女孩看起来非常的乖巧懂事,但是竟然已经忘记她的妈妈长啥样了。我大学的时候也参加过几次面向留守儿童的义教活动,一直都感觉他们对父母的感情非常复杂。到底是想念还是不想念,期待见面还是不希望见面,可能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或者并不想知道。
观影结束后,一个观众提出,在这个拥有互联网、鼓励多元发展的年代,也许能让这些小孩发挥自己的特长,打破这种唯分数论的困局。导演说,这样对他们可能是不利的,因为他们并没有什么特长。我认为这个回答很接地气。不可否认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但是挖掘潜能的渠道是非常有限的。你不能指望在一个刚解决温饱的地方会冒出很多小发明家、小音乐家、小探险家等等,因为他们能接触到的东西太有限,虽然互联网给信息的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要突破自己的眼界,把手伸向那些身边人不曾谈论过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困难的。
影片里还出现过一位驼背的老奶奶。她的孩子都出去打工了,她一个人承担起种菜和照顾孙子的重活。她先是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没有人愿意回来种地,似乎有所不满;但是随后又说等孙子以后上了好的学校,就不用回来种地了。这话前后好像逻辑不太顺,却是一种很真实的矛盾。谁不喜欢自己的家乡,谁不希望亲人都和自己一起?但是如果不往高处走,生活就会原地踏步,甚至越来越糟。说到底,还是要让农村的人也富起来。
之所以说这部片子焦点模糊,就是因为它所反映的这些问题,每一个都值得探讨,但是导演雨露均沾,而没有再把镜头拉进一些,让我们对其中的某个问题有更深刻的体会。
不管怎么说,作为一部独立电影,至少它成功地引发了大家的思考。而且我看完此片后的感觉,好像比大多数人要乐观。因为我看到,这部纪录片里面的人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面前,都相当努力地克服——家长嫌学费贵,但仍然努力打工给孩子挣学费;老师虽然教学任务繁重而且遇到了家长的不理解,但仍然兢兢业业,一心为孩子着想;小孩就更不用说了,毕竟是重点班的孩子,听到别的班在唱歌居然还能继续埋头学习……
另外,我很喜欢里面多次出现的那个男孩梳头的小细节。
People are become,keep a promise,but hold a single fickle heart.—— 人是会变的,守住一个不变的承诺,却守不住一颗善变的心。
经历某事,路遇某人,你既在选择,也在被选择。我们渴望主动,努力选择那些充盈生命的东西。然而造化弄人,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动地承受。要想成为被选择的某个优先,你就要在某个方面出类拔萃。沙子掉在沙滩上,很难再去寻找;若是珍珠落下,结果就会迥然不同。做一颗珍珠,胜过一堆沙子
青年影人蒋能杰的代表作品之一。影片记录了一所乡村初中里初三学生从初三备考阶段到考试阶段再到考后阶段的整个过程。
影片在素材选择上比较突出。影片并没有注重于学生老师们上课的状态,许多课上的内容都只是一笔带过,更多的是展现学生老师课下生活的琐事。如老师们和学生们的对话、老师向家长收取学费和考试费用,用对白将影片的时空从学校拓展到校外、每一个家庭,我们能从家长的口中读取出他们的文化水平、家庭状况,充分拓展了影片的内容表达。除了老师,学生的生活是影片主要呈现的内容。学生们在熄灯的宿舍里聊天打闹、清晨在肃杀的操场上做早操、被强硬的校长规训、在网吧玩游戏看小电影、在教室里玩手机打牌等等,非常典型、具有生活气息,很好地表现了初三学生们对未来的迷茫、渴望等丰富多样的情绪。
影片最让人感动的地方便是结尾处的考试庆祝。学生们在破旧的教室中打牌、肆意打闹,以如今文明的角度来看他们这些行为是比较粗俗无礼的。而当老师站在教室前方说“考试考完了,如果有想骂我的就来骂我吧”这时,所有学生都并没有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中,而是说“没有”,甚至有些学生毫不羞涩地直言“老师我爱你”,最后在学生的起哄下,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唱《明天会更好》。这很难说不是一种最纯粹无瑕的情感,让人都想起自己曾经在学校度过的美好青春时光。
当然,影片也有许多不足,例如视听比较粗糙,许多剪辑点都比较突兀。但是即使如此,影片中真实自然的内容都能将制作上的缺陷所掩盖,总体来看,这的的确确是一部优秀的纪录作品。
看完初三,其实没太大情感上的触动,记录真实是影片的难能可贵之处吧,保持着蒋导一贯的纪实风格。影片中同学们还是一如既往的接收应试教育,比较单纯,除了天性的贪玩调皮外都还算比较听话。说说升学压力和紧迫感,我们上初中那会儿学校只有一个班级,所以没也感觉到紧迫感,很庆幸我们学校都是走读生,没人寄宿,时间上也就自由很多。感觉片中的学生状态更像我们的高中生活,在封闭式的环境中每天重复机械般的生活,经常被班主任和家长拿来互相攀比竞争,读书就为了考高分出成绩上一中,偶尔跑出去上上网释放下压力。学校和老师早已将将读书的真谛毁的面目全非,当然这不能完全怪学校和老师,这是整个中国教育的问题。再说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很多父母为了缓解家庭压力,不得不外出打工而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带,父母教育的缺失而很多问题爷爷奶奶也是没法管或者根本不管,缺乏关爱和正确的引导,使得他们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学校教育又沦落为填鸭式的机械教育,他们对未来很迷茫,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只能跟着应试教育的大铁轮转,这是最悲哀的。看似很平常的青春的躁动,但足以引发我们对现行教育的思考,没有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还剩什么?中国梦又是什么?
前两天在广州龙洞青年空间看了放映,在此写下感想:对我来说,初三记录的现实一点也不陌生,它就是中国多数农村的教育现状,而且这一现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持续。这是一部明显的题材胜于技巧的纪录片,拍摄相对粗糙,以时间为线索,展现初三学生这一群相,初看觉得混乱,但因为拍摄场景的重复,以及几个主要拍摄对象的突出,导演的意图也渐渐显现。一个好的纪录片首先是真实和客观的,而我认为纪录片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从这一点来看,初三已经完成了作为纪录片的使命。另外,不论粗糙还是精细,蒋导独立的记录精神都在,所以,还会继续关注和支持!
这是第二次组织蒋导的影片放映,这次放映没有强行要求整个学院的同学都来,在场的除了社团的同学,还有不少看到海报从外院自发到来的同学,其中不乏来自邵阳的同学。蒋导的片子一向草根、真实,放映完毕之后,看到不少同学在感慨自己的初三时光。初三对很多的同学来说,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我也一样。
初三,我在县城的一所省重点中学,我和片中的孩子们一样,经历了我人生的第一个选择,读书还是选择放弃?读高中还是读可以免学费的大专??我们迷茫,我们被压抑,我们群魔乱舞。最后我们做出选择。我很幸运,几乎经历了从乡村到县城到市中到省城重点、高考补习各种学校的教育。因而我也拥有一批各不相同的同学。现在回头一算,初中同学只有60%进入省重点,20%的高中同学进入本科大学。能和我一样现在还在大学里上课的同学真的不多。而不同的教育,会给你不同的眼界,不同的资源,和不同的三观。教育的不公平会导致更多的不公平。
说起应试教育,想起了前段时间去采访了清华的一位学姐,她说的一段话。“从小学到高中,我没考过几次第二。XX省高考,文科,裸分684(总分750),市文科状元,当年全省100万考生中的文科第二。清华大学2010年在XX省100万考生中仅招(统招)的两个文科生之一,经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国际)专业,全额奖学金。
2011年,我要去学各种数学课和以数学为基础的统计、金融、经济、财务等等一系列的课程,作业经常不会写或者写不完,实在实在没辙了就抄一次别人的作业,整个人都被自己颠覆了:“抄作业这种事会发生在老娘身上?”“跟同学相比,我是不是真的很弱?”我一直问自己。“不喜欢”是贯穿我整个四年学业的关键词。大一下学期可以转系了,我想,转吧,去学新闻、语言或者社会学。然后听到一个声音:“工科院系的有些同学都挤破头要往经管转,你竟然要往外系转,你傻啊?”“哦。”所以我不能转系,我不能做这种傻事!金融多好啊。
2013年年底,变成了一只无忧无虑的大四狗,对于一个不喜欢金融的人而言,该受得折磨也差不多到头了,我窃喜。我本来想直接去一家喜欢的外企工作,几年之后再出国读MBA,却听到所有人都在说“今年就业形势太差了,不好找工作啊!”“哦。”所以我要争取保研,留在清华经管再过两年学生的生活,研究生文凭也更好找工作,或者准备出国,反正打死我都不直接找工作,因为“就业形势不好”。
所以我应该继续读金融专业研究生,因为不能浪费本科四年学的知识,这时候转系太亏了。所以我应该去美国,去纽约,因为那里是最最最中心的金融中心。所以我应该拼命的社交,投简历和面试,去华尔街的投行工作。所以我应该没日没夜的工作,为了变成大学同学里赚钱最快的那一个。所以在不久的将来,我应该就是一个成功人士了。
有些人想到这里,愤懑的骂了一句:“还有完没完!哪儿那么多‘所以我应该’!” 努力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多自由的选择,而别人眼里的优秀却成了我的负担,我开始被所谓“社会主流”“社会公认的最好的”框住了。”
在应试教育中,我们一直在一个框里,我们失去了什么?我想是我们的独立思维。即便是清华学姐这样的应试教育中的佼佼者,也难逃这样的无形束缚。
2021.11.26《初三》
拍摄期间,由于时间和资金的不足,深入不够。很好的题材,拍得很一般,留下很深的遗憾。
从中考那几天开始,泪目!那一天,吃鱼被鱼刺卡了一下,以后将近十年不吃鱼了。那一晚,毕业晚会停电了,马上凑钱,召集人马去镇上游戏厅租柴油发电机来发电,热热闹闹,解晓东《笑脸》,像一杯老酒,像一首老歌。
野蛮成长的新一代留守儿童,生活娱乐丰富了很多,诱惑也很多。朝夕相处的老师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缺席的父母。中考结束以后的告别会,男生们站到桌子上看女生唱歌的时候,让我想起了死亡诗社。不过,他们不止是向老师告别,也是向同学们告别,向三年的初中生活告别。
小女孩们最后怎么哭了,不管什么环境,毕业了就得哭啊~
《初三》中所展现的孩子们的学习其实与在城市长大的我并无太大区别,几乎所有老师的授课都破坏了所教内容本身的美感,语文尤甚。在看此片之前,我也在关注留守儿童群体,在跟一个留守儿童通信,这部纪录片给我的意料之外的信息是一些留守儿童竟然对父母没有半点感觉,甚至有认不出的情况出现。
比较散,给人冲击的是初三学生、学校的客观现实。很真实的生活,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初中。
前半段许多日子都在重复:早起,跑操,讲话,课间操,午休,晚上就寝,早起,跑操……这乏味的重复里,夹杂一种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似的心酸无奈。教室桌椅十分破旧,宿舍操场也仅比我当年的情况略好一点点。面对手机游戏网络,老师们仍如临大敌。这些00后,会下黄片打游戏上通宵看网文……我们当时最多不过在宿舍聊电视剧,比如康熙王朝。中间有针对几个学生的个案跟拍,展示出每个家庭各不相同的不幸,做的不错。这个班主任其实不错,对学生还算用心。最震撼我的片段,是会考前三天,普通班的同学们,在教室里唱歌喝酒,相比172班学生,这些学生不仅在外表上刻意扮时尚,还要在众人和镜头前表现扮酷,跟我当年所见的许多普通班学生完全一致。大抵算佳作,比周浩的《高三》并不逊色太多。其实我好希望导演追踪那些普通同学的去向和后续。
晃动的镜头、粗糙的剪辑、无华的直拍,对应的是简陋的校舍、破旧的桌椅、朴素的面孔。让人难过的是错认妈妈为亲戚的留守女孩,和无力支付高中费用的留守男孩。最想知道的是看似HE的结局后,老师没让拍的内容里她到底说了什么。
从纪录片手法的角度来看,一般。从内容上来看,值得多加几颗星
影片对“初三”的呈现还是过于泛泛了,这个题材,这所学校,这个班级,这群孩子,是非常好的素材,可惜导演似乎还是不够用功,没有能够捕捉到更多生动生猛的画面。影片的焦点也比较分散,找不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段落。
同样看不下去了,没有那种感动了
昨晚看了首映。三部曲最后一出,还不错。
看了好几次了,看第一次感触还不是特别深,但了解了现在的教育 生存环境后,再看第二次,就有种无力感,乡村的教育让我们看不到希望,导演非常认真的记录了真初三生活,纯朴真实!
比起已经经过一轮筛选的“高三”学子而言“初三”很显然更痛感一些,许多人的人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分化。未满18便进城打工的大有人在。和“村小的孩子”并列蒋能杰唯二两部值得一看的片子。
村里青春的常态。
8.5 失焦、散乱、浅尝辄止都是显而易见的,但作品的存在即是胜利。影像中现实与第四面墙之外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互文与反差。当看到映后部分观众的反馈,你不得不承认,社会的隔膜、阶层的分化、城乡的疏离已是如此显著,这种“不知情”被大众媒介塑造,变成一堵密不透风的墙,而展映和交流在此之下是如此宝贵。或许生活在城市,从没见过《初三》《杀马特我爱你》《一不小心爱上你》里这样的少年,甚至觉得他们离经叛道,不可思议;或许久居繁华,已经忘弃记忆中这些一面之交的人群。但事实上,失语者和被淘汰者才是组成这个社会的大多数。这个世界的困苦和迷失,不会因为我们不知晓就不存在,正视是共情的前提,也是为他人发声的基础。所以,记录与观看本就是一体两面,有其力量所在。(2022-9-12@浦电路)
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
有时想想乡镇的“教育”挺可悲的,除了一个“考高中才有出路”的目标,既没有教会孩子们如何与长辈相处、如何看待两性关系、怎样排解青春期的迷茫困惑,也没有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良好卫生的生活习惯。一届初三毕业了,他们究竟从学校带走了什么?网吧、抽烟、打牌、喝酒、脏话,野蛮生长的“个性”浸满市侩习气。所谓“学习”只和成绩划等号,于生活和成长本身并无意义。
题材特别好。关注农村学生的纪录片本来就不多,关注初三这个节点的就更少了。大家总觉得高三重要,高考重要,但其实“何为重要”,本身就是具备阶级性的。对于许多农村孩子来说,中考、初三更重要,因为他们的人生里压根没有高考这回事。孩子成绩好反而可能是家庭的负担。“读书还要好多钱,还不如打工”“读技校算了”…就这些选择,没有更多的路了。看到片子里的学生对着镜头开心打招呼、做鬼脸,我觉得做田野和做纪录片是相通的。希望我也能用文字以外的媒介为这些孩子的生活留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