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据说是俄罗斯的征兵宣传电影,主要内容就是俄方需要攻占一栋楼的制高点为己方的飞机定位敌人的坐标,而进行的一场和敌方的攻防战。不仅双方各有三四十人作为冲锋陷阵和防守,期间还投入了各种装备武器和机械战斗小组,有坦克,无人机,榴弹炮等等。电影中的进攻方式,人员站位,武器使用,战术安排等等都算是接近真实战场的效果,让人能更真切的感受到只是一场局部攻坚战就会有多恐怖。战场上没有煽情,没有杂念,没有其它,只有完成任务的互相厮杀,队友死了立即将他的身体作为掩体进行反击,即使知道敌方已经定位到自己的位置,炮弹很快将可能落在附近,也要继续完成装弹射击,或许人命在战争中已经不值一提。不会像电影中有那么多爱恨情仇,不会有那么多英雄时刻,没有主角,谁都可能下一秒就成为战场上的一具尸体,胜利后也没有掌声和欢呼,有的只是下一批人员补充上来,继续在这地狱般的战场上送命。
接://movie.douban.com/review/14815469/
继续清扫2号楼行动,此前由于受到黄方152mm榴弹炮的攻击,白方的炮兵阵地紧急转移,因此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白方炮兵将不会支援。
④⑦由于双方用的基本是一类武器,所以弹药可以直接补充,这里白方趁着战斗间隙把黄方撤离时来不及带走的弹药拾起,补充自己,这也是延续战斗力的好办法。
白方继续以炸药开洞的方式挺进。
1847年,来自意大利都灵的化学家索布雷洛将甘油、浓硝酸与浓硫酸以1:3混合,制成了硝酸甘油。起初这种物质是用来治疗心绞痛、冠心病的,但这种油性液体有一个最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很不稳定,在遇到轻微撞击、明火高热时会发生剧烈爆炸,以至于几乎无法在医学上施展,但在另一领域得到了大发展。
1861年,瑞典科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将硝酸甘油和硅藻泥土结合起来,制成了比较稳定的爆炸物,这种爆炸物就叫做炸药,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红色管状炸药。
1863年,德国化学家J·威尔勃兰德在一次意外试验中得到了著名的三硝基甲苯,又名TNT,为白色或黄色针状结晶,无臭,有吸湿性 ,非常稳定。由于TNT的稳定性,一开始人们并没有把它作为炸药使用,而是染料,如同各种镭制品一样。
由于TNT的稳定性,对摩擦,振动,不敏感。即使是受到枪击,也不容易爆炸,所以就必须引爆物,一般为两种,第一种为导火索,也就是利用受热爆炸的特性引爆。还有一种则通常被称为“雷管”(雷酸汞),利用桥丝发热的形式引爆。
每公斤TNT的能量为418.4万焦耳,被称为爆炸当量,用来衡量爆炸程度。
20世纪初,德国化学家发明了黑索金炸药,也就是环三亚甲基三硝胺。起初也是作为医疗产品研发的,但德国人在意外实验中发现,黑索金遇明火、高温、震动、撞击、磨擦能引起燃烧爆炸,是一种爆炸力极强大的烈性炸药,其爆炸能量是TNT的158%。但问题在于黑索金不稳定,容易爆炸且不易储存。
由于极佳的爆炸效果,人们将黑索金作为底药,混合进其他物质,不仅非常稳定而且爆炸力还更上几层楼,由此出现了一些列的炸药种类,主要分为A、B、C三种。
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和最为大众所熟知的就是C4。 C4炸药由爆炸物、塑料粘合剂、可塑剂以及标签剂组成,塑料粘合剂一般为聚异丁烯,可塑剂通常为己二酸二辛酯或癸二酸二辛酯,标签剂有2,3-二甲基-2,3-二硝基丁烷等 。由于惰性材料的加入使得C4炸药有无与伦比的安全性,在-54至77摄氏度时保持可塑性,外形就像用来烘烤面包的生面粉团,可随意揉搓,制成各种形状(一般为长方体)。火烧不炸,枪击无用,唯一的引爆方式就是雷管,使用之前就是把雷管塞进炸药内部,然后引爆就行,非常的简单便民(雾)。
④⑨可以说是电影最核心的镜头(我认为)。爆炸震动把架子上的圣尼古拉圣像震掉下来,黄方一名士兵非常虔诚的把圣像拾起放回原位。但下一秒他们就被炸死,而爆炸的震动再次把圣像震落,白方一名士兵也虔诚地将圣像拾起挂了回去。这里想表达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大家都是一个文化的,却同室操戈。
也有人说是在暗示两者都是相同文化,所以黄国应该要回到白国的怀抱中。结合现实有一定道理,但你要联系上下文,片中已经不止一次表达出同室操戈的想法,毕竟这是雇佣军,而不是正规军,思想不要那么局限。
接下来的镜头就更地狱笑话了,拾起圣像的黄方士兵没死透,直接跳起攻击同样捡起圣像的白方士兵,但最后由于受伤严重,被反杀了,最后还是白方活了下来。如果前面黄方机枪手撤离晚一点,是可以把这位白方士兵给杀死的。
圣尼古拉在世界各地受到纪念。东正教会尤其重视对他的纪念。在东欧国家和比利时,圣尼古拉是水手、商人、弓箭手、儿童和学生的主保圣人。他也是俄罗斯的主保圣人之一,以及巴兰基亚、巴里、阿姆斯特丹和拜特贾拉等城市的主保圣人。——百度百科
⑤①黄方已经用轻机枪架住了走廊,在这种狭小空间进攻方很难发挥,所以还是继续选择一路开墙通过。而黄方在得知对方直接开墙通过后,直接放弃阵地转移,因为已经失去了阻击的目的。
⑤②白方很明显经验老到,看到绳子、铁丝之类的物品先检查一番,以防是诡雷。广义诡雷是一种分类,不单指某一种爆炸物,简单的诡雷就是一枚手雷加上绊线就可以设置。狭义的诡雷就是专门的军用制式诡雷(在此不表)。
⑤③同样是这个镜头,这里出现火箭筒为苏制RPG-26式72.5mm火箭筒(РПГ-22),1986年正式服役 全长:770毫米,由于采用了低成本的玻璃钢发射筒,成本低的同时重量还很轻,全重仅:2.9千克,有效射程:250米 。 结构特点发射筒采用单筒式结构,发射筒兼作包装筒,一次性使用,瞄准具采用简易折叠式机械瞄准具,此外还配有放大率2.5倍、视场12°的光学瞄准镜。
经过检查之后,确认没有威胁,这些火箭筒就是黄方撤离时来不及带走的,正好白方可以直接拿来自己用,这确实挺失误,如此重要的装备其实可以带走的。
主要配备的是破甲火箭弹,其破甲能力达到了440毫米均质装甲钢 。
⑤④快速指向墙角防止敌人偷袭(吸)。
⑤⑤这里白方属实是大意了,没有认真作战,反而去讨论笼子里的是什么动物。一个说仓鼠,一个说豚鼠,一个说花栗鼠,事实上是毛丝鼠(龙猫)。但也因为疏忽,没有检查窗外对面的建筑,结果就被埋伏在对面楼顶上的黄方机枪手扫到,这下三个人仿佛笼中的龙猫一般,被困在了这小小的房间里,同时也暴露了位置。
⑤⑥这里有个特别的细节,黄方机枪手这里是两人一组,其中一人负责射击,另一人负责补给,而且他们还带了两挺机枪,子弹耗尽后,直接换另一挺机枪,极大的延续了持续的火力压制,毕竟他们只有两个人,如果直接换弹药,那白方肯定趁着这个间隙反击或者逃跑,这下就失去了压制的作用。
⑤⑦另一个人也不是闲的,趁机换弹仓,同时为了避免枪管过热,直接更换枪管,这个细节真的很少见。换下来的枪管就可以放旁边降温,如此就可以的达到不间断的射击。
这里使用的是苏制PKM( ПКМ )轻机枪,1969年正式服役,口径7.62X54mm R,全长1192mm。裸枪重量仅有7.5kg。
作为一款经典机枪,苏制的“PKM”机枪在制造成本、可靠性、重量、火力持续性、人机功效以及射击精度等各方面都达到了完美的平衡,PKM机枪曾在许多地区冲突中被使用,从越南的热带雨林到阿富汗潘杰希尔山谷都能看到PKM机枪的身影。
PKM机枪更改枪管视频//www.acfun.cn/v/ac13608156
⑤⑧黄方为了消灭困在房间里的白方士兵,向总部请求支援,然后总部派了两个人,携带RPG前去支援。而白方也呼叫总部请求火力支援,白方立马调用楼下的榴弹发射器压制楼顶,那两个人刚跑过来的黄方支援兵可太惨了,刚跑到楼顶就被榴弹给炸死炸伤。
受到攻击之后黄方立即撤退,这才解了白方威斯克小队的围。
⑤⑨另一边的小队直接来了一个老6打发,趴在地上低身位伏击,因为我们的视角一般都是先看正前方,所以根本来不及反应地面,而且低身位配合迷彩服不容易看到,所以黄方大意了,立马被撂倒了一个。
但也有其弊端,这种姿势相当于半固定了,你来不及转移的,也容易被人点掉,所以下一个镜头黄方扔了一个手雷反击,但也是队长艺高人胆大,直接上手,要知道这里手雷从拉环到爆炸电影时长可是有6.5-7s,F-1手雷的延时时间应该只有3.4-4.2s,我只能说是艺术创作了。
有人提到为什么他们不“温雷”,就是我们玩游戏时候拔完插销,捏个几秒再扔出去,这样敌人基本没反击的机会。很简单,不敢。毕竟这是现实,老兵尚且可以这么一玩,新兵可不敢,不然各国军队再练投掷手雷这一个项目的时候都特别紧张,就是怕新兵太紧张,手雷不敢扔出去,或者扔的不远,解放军更严格,手雷项目出意外你这辈子基本没机会摸枪了。
⑥①这里有个好玩的地方,这名士兵直接把手雷挂在了枪管上,好处就是直接下拉就可以抛出去,不用先掏出再拉环最后扔出去,节省了不少时间,同时保证了火力压制和安全(因为拉拉环需要两只手,这期间肯定没办法射击)。但这种做法一般只是个人习惯,因为风险太高了,谁知道怎么个不小心就扯掉了,那就有意思了,所以没有哪个国家的操典里写这些“旁门左道”。
⑥②然后黄方也是运气不行,白方也扔了一枚手雷反击,结果正好掉在手雷箱里,这下全部把这几位给报销了。这里双方都在扔手雷反击,首先他们带的手雷确实很多,毕竟室内作战,手雷能发挥出最有效的威力,所以大家都各种扔雷,尤其是当一个人扔雷后,大家很容易上头,很容易爆发扔雷大战(此电影多处出现),你扔我我扔你,如同愤怒的小鸟。
消灭了最后一波敌人后,2号楼也最终拿下,因为偷听到了对方的对讲机,再加上楼道复杂和重火力的压制,所以白方突进有优势,基本没什么伤亡,但他们的目的已经被黄方获知,下一场3号楼的战斗就非常激烈了。
第四阶段完成。
第四篇://movie.douban.com/review/14853439/
①白方开始行动前先用榴弹发射器进行犁地,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把建筑物外围的敌人驱赶回建筑物内,同时达到排雷、摧毁障碍物和杀伤暗哨等作用。但副作用就是告诉大家我要开始进攻了,所以这一幕就相当于宣布白方放弃了特种突入作战,而是以清扫敌军有生力量的歼灭战。
②注意这位士兵,此处的行动路线类似“S”型,先左传后右转,所以持枪姿势第一个镜头是右手持枪,这样就可以观察左边情况,同时枪口指向也是左侧方,由于是顺手姿势,所以能很快扫清左侧敌人。 然后下一个镜头就是马上进行右转,所以这位士兵非常顺滑的就把右手持枪改为左手持枪,原理同上。
前面这位的武器我只能通过弹匣弧度和枪口判断应该是AK-103突击步枪。由俄罗斯伊孜玛什公司设计并生产,2006年正式服役。AK-103突击步枪是俄罗斯为出口市场设计,采用复合工程塑料技术,是AK100系列中授权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型号。空枪重:3.4公斤,发射7.62x39mm 子弹。
③肥仔机枪手控制点:过道、拐角、门口架枪的标准姿态。正确做法是从掩蔽物的边缘射击,永远有一面靠墙(一般为惯用手方向,因为管用手持枪很难同方向转动,反应太慢),同时门框会遮挡部分正面,避免暴露自己,同时保持着一定的阴影环境,从敌人的视角来看就是一条线或黑黑一片。
④黄方防守方的射击姿势: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黄方使用的是加固窗户来形成射击阵地的方法。
门窗形成的天然射击口,可以通过将其封堵,只留下一个供士兵使用的小孔。建筑物内部墙面的材料,或任何其他可用材料,诸如沙包之类的,都可用于堵塞。
这不仅能让屋内防守士兵可以通过射击孔反击、阻止地方靠近建筑,还能大大增加自己的存活率。同时,绝对不能站在射击口正对面,从射击口射击时,不管射击哪个方向,身体都要保持侧向射击,如此身体能够得到墙壁的保护;
在射击时,不能把枪口伸出窗外,因为隐藏式设计口本身就承担着一定的隐蔽性,将枪口伸出将会提高暴露的几率。
⑤这几位的素质相当不错,遇到袭击时,不要第一时间想着逃跑,而是赶紧选择附近最近的遮蔽物,这位狙击手不仅第一时间选择了拿战友尸体当沙包,同时立即反击以压制对方的火力,给身后的队友支援。而身后的机枪手虽然受伤,但第一时间用机枪反击,压制对面火力,把敌方的攻击降到最低。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个伏击其实不算成功,黄方这一支支援小队一共有6人,然而仅杀伤两人,参考费卢杰战役,一个标准的机枪伏击阵地一梭子就可以报销75%的人,更别说白方是用榴弹发射器伏击的,一组弹链下去,基本报销了。只能说是艺术效果。不过主要目的达到了,就是防止黄方支援前方。
⑥这个镜头漂亮滴很呐,一般情况下(指美帝)行进时,尖兵负责检查门窗和警戒门窗处可能会出来的敌人,第二位则警戒正前方,第三位一般是警戒对面的建筑,第四位则负责警戒对面建筑二楼及以上,最后一位看屁股。
但镜头里的“列伊”小队没那么多人,同时已经处于交战状态,并且目的是为了进入建筑物以压制敌军火力,所以采用了简单的警戒姿态,一、二位同上,三号位则是警戒后方及高处。让后续战友快速进入建筑物内。(可惜这三位运气不行,被黄方IED掀了个人仰马翻)
⑦之后进入简报环节,白方的目标就是肉侦,引导战机摧毁黄方的火炮阵地。此处说的是火炮是:203毫米2C7式“芍药”(пион)自行榴弹炮,1975年开始服役。全重46.7吨,主武器为车体上开放式布置的一门2A44型59倍径203毫米榴弹炮,火炮的左右射界30°,俯仰角度为0°~60°,采用液压、电力双驱动。除常规炮弹外,这东西还能发射战术核炮弹,当然黄方是没这东西,但203mm高爆榴弹也够呛。
⑧注意这位,他腰间别了一把斯捷奇金APS冲锋手枪,Стечкина,9×18mm PM,1951年正式服役,是世界上唯一被列为制式军用装备的冲锋手枪。腰间别着斯捷奇金训人,这很教官,很很复古。
⑨由于需要救援队友并且摧毁黄方火力点,指挥官直接下令让附近的装甲部队下场拔点。出场的应该是T80BV,但是图上却说的是T72,不知何故,难道是用T72改的T80?我记得俄罗斯拍战争戏确实有用T72各种魔改,毕竟便宜量大平时也是T80展示,T72攻坚。尤其是这一次俄乌战争,双方都是大量使用T72的各种改进型。
T80BV坦克的一大突出特点就是采用GTD1000燃汽轮机作为机动装置,行驶速度能达到每小时70公里,大约能行驶500公里左右,主炮为一门125毫米2A46滑膛炮。
⑩黄方发现白方的火力太强,请求指挥部进行炮火支援。这里有一个细节,黄方用来联系的对讲机上面标的是“摩托罗拉”,但是经过某些大佬的指正,这款对讲机摩托罗拉没生产过,再结合电商大佬的说法,应该是国产宝丰对讲机的贴牌外贸版。
因为这一次俄乌战争确实双方都从某橙色APP上订购了特别多的电子产品,对讲机是量最大的之一,双方也缴获了不少,这款在淘宝也就百十来块,就这稳定性、安全性和抗干扰性,你都不敢想在战场上用这玩意,分分钟破解监听(后面也确实被监听了)。所以为什么我说用义乌小商品打仗,别急,后面还有呢。
⑪这里出场的是黄方的迫击炮阵地,为2Б 11式 120mm迫击炮,高低射界45°~ 80°,战斗状态质量 210 千克,最大射程为7.18公里。此炮一大识别特点是炮口安装的防重装保险器设有4个凹槽,其中2个装有弹簧装填卡锁。
因为可以曲射,所以迫击炮一般都是架设在掩体后面或者是掩体坑里,顶上用树叶等伪装覆盖,最大程度保障炮手的安全。所以电影里黄方的这个迫击炮阵地可以说就是活靶子,所以才在后面被白方无人机轻松侦查到,然后被反制得一干二净。
⑫这位正在通过计算器计算前线黄方所发过来的一串数字,算出射击诸元,得出具体坐标,由于不是无人机实测,所以需要校准射击,这在后面可以看到。
关于怎么计算射击诸元,那还挺麻烦的,尤其是人工,反正就是如下公式;
⑬这一位在做的事就是装“药包”,迫击炮弹本身有一定的装药量,但是定装弹药的缺点就是固定射程,所以可以通过加药包的方式获得额外的推动力,从而打的更远。镜头里黄方展示的就是已经相对落后的装药方式,“绑扎法”,用绳子绑,现在中美早就摒弃掉了这种过于原始的装发,而是使用马蹄形药包,直接扣上就行。
⑭白方有beer来,带了炮兵侦校定位雷达(具体型号不认识,对这种装备不了解),具体功能请出百度来回答:
利用雷达技术,追踪敌方火炮发射的炮弹后,依据敌军火炮弹道后推出其发射阵地的位置,为己方的火力反击提供敌军目标的精确定点坐标资料。
所以白方只用了很快就把黄方的迫击炮阵地给掀翻(当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黄方的迫击炮阵地布置的太随便了)。
⑮此处为俄罗斯生产的“海鹰”морской орел 10军用无人机,重约10公斤,最大活动半径120公里,续航能力超过10小时。
但这东西就是一个“万国造”,从这也可以看出俄罗斯如今的先进信息化军工水平真不如大疆。
⑯白方的火炮阵地为苏制122mmD-30榴弹炮,1963年开始服役,最大射程15.3公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高仰角,最大射击仰角能够达到70度,除了能够像一般的身管火炮进行远距离火力压制之外,也能够像迫击炮那样用高曲线弹道,打击一些位于普通榴弹炮射击死角的目标。
⑰这位手上抱着的是“药筒”,作用也就是前面说到的药包,增加射程用的,只不过俄军用的是筒装,欧美军队用还是一样的马蹄形药包。
⑱这里被炮击之后,黄方还不转移阵地是最骚的,没听说只有一轮炮击的,因为火炮精度差,所以都是多轮发射。“有人说是因为黄方没有通知上级,不能后退”,这句话就更加暴露了黄方训练操典落后和通信之差。
根据PLA的例子,本身打完就得转移。遭到反制之后也要转移或者人员撤离,因为对方必定会发射多轮炮弹,所以保存实力才是优先级的。所以后面黄方迫击炮阵地就全军覆没了。
⑲为了摧毁黄方控制的二号楼,白方指挥直接叫坦克定点摧毁。这里出现的是白方的BMP-2步兵战车,БМП-2,1980年正式服役。战斗全重14.6吨,乘员3人,载员7人,最大公路时速70公里,水上时速7公里。主要武器为1门30毫米高平两用机关炮,弹药基数500发,射速200~300发/分。辅助武器为1挺7.62毫米同轴机枪。配有4枚红外制导的拱肩反坦克导弹。
⑳这里可以看出车长也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兵,坦克其实和人差不多,在射击的时候最大限度的隐藏自己的身躯,避免受到伤害,坦克也是同理。这里车长直接停到第一栋大楼后面,通过破损的楼体直接炮击,这样避免车体过于裸露而被对面的反坦克武器击中。
朋友推荐,看了这部《地狱尖兵》。是2022年俄罗斯拍摄的电影。
这部电影描述了白军和黄军之间的一场战斗。如果让好莱坞拍摄,一定又是百转千回,峰回路转,大卖关子。另外一定要加一个身材姣好的比基尼女郎,手握双枪,凶狠的目光中透着妩媚,刀枪不入之后和男主一起相拥着迎接胜利。
这部却大不一样。没有男女主,没有人物性格刻画,没有战场之外的细节,没有戏剧性的死亡和生存。纯粹是一场两小时的战斗纪录。在影片右上角始终在纪录着时间,并和影片放映时间同步。与其说是战争片,不如说是一部军教片。指明了白军就是瓦格纳雇佣军。黄军只说是“敌人”,当然咱们心知肚明指的是乌军。影片倾向性非常明显,毫无疑问是白军胜黄军败。
我不是军迷,当然看不懂门道,只是看热闹。影片中的步兵行动,许多朋友已经有了详细的解说,那我就把重点放在炮兵的使用上。
为了叙述的方便,咱们就来个彻底的剧透。所以,没看过这部影片的朋友,千万就不要再往下看了,免得败兴。
影片一开始,白军指挥员就说了:“这是战场上的一个普通任务。”战斗目的就是白军一路向西攻击四座大楼,一直打到最后一座九层大楼上,引导员“大黄蜂”携带光学激光指引器登上楼顶,便可以俯瞰几十公里内的地形地貌,以确定黄军203自行榴弹炮的阵地坐标,最终摧毁之。在此之前,无人机和炮瞄雷达都不能侦测到这个阵地,所以用这个办法也是不得已的。
1、战斗开始。双方投入的步兵兵力都不大,各为20-30人。在这种巷战中,过多的兵力反而展不开。影片中我们看到,无论进攻或防御方,通常都是以四五个人组成作战小组,便于指挥也便于机动。
2、白军进攻。黄军呼叫距前沿三公里的120迫击炮支援。并出动无人机校正弹着点。实际上,整个战斗的战术、武器都沿袭了传统作战的样式和装备。至多是稍有改进。唯一变化最大的就是无人机。
3、白军采取了两个办法,一是命令距前沿十五公里的D-30 122榴弹炮排压制黄军迫击炮。炮瞄雷达迅速侦测到了这门迫击炮的位置,一发试射之后三发急速射立马将这门迫击炮打了个七荤八素。二是调用了两辆T-72B坦克和一辆BMP步战车,开到距一号楼几百米的位置直瞄射击,当然是一打一个准。
4、黄军急令火箭筒打坦克,炸断了坦克履带。白军驾驶员毫不在意,说:“我们自己能修好。”话音刚落,黄军的无人机来了(又是无人机!),空中一颗炸弹下来,坦克最薄弱的地方就是炮塔顶部,毫无悬念的彻底摧毁了这辆坦克。不过坦克和步战车的支援,也使得白军步兵迅速攻占了一号楼。
5、这时,美军向黄军提供了D-30的阵地坐标。黄军调用了152榴弹炮瞄准了D-30阵地。无人机在白军阵地上空盘旋。白军命令D-30榴弹炮排立即撤出阵地。可是,D-30不是自行火炮,而是牵引式火炮。一系列繁琐的撤出操作耽误了时间。终于被炸死一人。
6、白军炮兵的损失激怒了指挥员。于是命令BM-27飓风火箭炮射击。本来火箭炮精确度有限,主要是用于压制敌方暴露步兵的,打击点目标并不合适。可是,“在这儿一切都没有任何逻辑可言”。因为手头上没有黄军152榴弹炮的准确阵地坐标,只得采取覆盖面的方式。说不定瞎猫能撞上死耗子。实际上确实如此,摧毁了黄军一门火炮,
7、那门黄军的迫击炮清醒了过来,又开始向白军射击。这边厢D-30重新占领阵地,一顿炮轰,终于连人带炮彻底摧毁了。与此同时,还给黄军的西蒙支援部队以沉重打击。
8、黄军只得临时调用“郁金香”240mm自行迫击炮加入战斗。“郁金香”号称是世界上口径最大的自行迫击炮,一经发威,严重打击了白军的迫击炮部队。白军指挥员命令,将晚些时候空军的攻击目标中加上“郁金香”。
9、白军步兵攻入九层楼。黄军急调两辆T-64BV坦克,准备炮击摧毁大楼。
10、白军一番短兵相接的搏杀之后,终于掩护引导员“大黄蜂”登楼。迅速发现了几公里外的黄军203榴弹炮阵地。203榴弹炮威力巨大,射程达49公里。必然会在未来的战斗中给白军很大的威胁。此时,两架苏-27也飞临战场上空。可“大黄蜂”手中的激光指引器并不是全自动的,也不能将激光直接照射到目标上。而是测出了目标的坐标,再由引导员“大黄蜂”口头报告给飞行员,实在是有点耽误事。
11、转瞬之间,两架苏-27分别向黄军203榴弹炮阵地和240自行迫击炮阵地发射导弹,分分钟就摧毁了。战斗胜利结束。此时的白军步兵只剩下“大黄蜂”和负伤的布列翁了。
看了以上的战斗经过,有两点体会:
一、无人机的使用。在炮兵作战中,通常要开设前进观察所,距敌方500-1000米,用来指挥和引导炮兵射击,并适时进行射击修正。现在无人机完全可以替代前观的作用。并且更加直观更加清晰。修正弹着点的准确度也大幅提高了。如影片中所表现的,在后方指挥所里看着大屏幕就可以判断并修正射击效果。
无人机的使用并不限于炮兵,也不限于观察。如影片所示,可以用来攻击敌方目标。在其它所有兵种中,都有它的用武之地。可以预见在未来战争中,无人机的使用是无可限量的。
虽然影片中也展示了干扰机的作用,但作用毕竟有限。有一矛必有一盾,干扰机其实也是一种无人机,敌我双方就比着来呗,看谁的科技发展水平高速度快。
无人机的生存能力如何?视野多少?清晰度怎么样?暂时没有具体参数。有知道的朋友可以及时提供。
二、炮兵在未来战场上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炮不能上刺刀,解决战斗还要靠步兵“。这话固然不假,可是在整个战斗中,炮兵依然能够给步兵最有力的支持,并且能够直接给予敌人最大量的杀伤。
导弹的出现和发展,部分替代了炮兵的作用。可是,从经济角度和实时性上看,炮兵仍然是具有很大优势的。
炮兵的发展前景在射程和精度上。增程炮弹的使用,以及火炮本身技术的发展,射程问题现在已经基本解决了。最远的能达到三百多公里。至于精度,略有提高。不过或多或少总要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
影片拍摄的十分认真。注重细节。几乎无懈可击。例如战斗开始前,黄白士兵胳膊上的袖标都是新的,颜色很分明。打了一段之后,布满烟尘,白的也变成灰的了。
双方攻防的那几座楼,是原来的居民楼,墙上的彩色墙纸,床上的花被子,依稀可见。有这样一组镜头,巷战的房间里,一个黄军士兵不小心碰掉了尼古拉圣像,他赶忙捡起,放在神龛上,并划了一个东正教十字。紧接着,白军攻进来,又震掉了圣像,这个士兵也是满心虔诚的捡起来,放好,同样划了一个东正教十字。
参战的各方士兵都是普通的人,而且是同一个民族的人,有同样的语言,同样的信仰,曾经共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打这个仗?
黄军队长佛朗索对部下说:“我们没有时间害怕。”当然,他们更没有时间去考虑战争的意义,也没有时间去考虑他们是为谁去送命。
白军士兵攻入一个房间,发现了关在笼中的一只小耗子。于是,一个说:“这是一只仓鼠。”另一个纠正他:“这明明是豚鼠。”第三个人说:“你们这俩白痴!只是一只花栗鼠。”
在残酷的战场上,自己的生命尚且不知所终,却在关心着其它的生命,这或许是一种下意识的反映吧?听到这样无意识的对话,唯有心酸。
影片开头和结尾的字幕上,都打出了这样的字:“我知道我们会下地狱,但在地狱我们会更强大。”
看到这里,不由得联想到陈毅元帅《梅岭三章》中的诗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诗中可以看出共产党人的英雄气概和先辈们视死如归的豪迈。
可是在俄罗斯和乌克兰这场没有多大意义的战争中,那些死去的人,那些“地狱尖兵”的豪气,用不了多久就会被人们慢慢淡忘了。
本人评分:7.0。
绰号“泰瑞克”(爵士乐手)的俄罗斯“瓦格纳集团”指挥官阿列克谢··纳欣(НАГИН Алексей Юрьевич)在乌克兰被不幸壮烈牺*牲。铁血悍将,溘然长逝,噩耗传来,宇内同悲。
9月29日,InformNapalm 调查社区报告说,这名41岁的突击部队指挥官于9月20日在巴赫穆特附近被乌克兰军队击*毙。
他于1981年3月21日出生在伏尔加格勒州戈罗季先斯基区的维蒂亚奇农场。父母是前军人尤里-维克多罗维奇-纳金和加琳娜-安德烈耶夫娜-扎勒-伊万诺娃。小时候,他学习了空手道。高中毕业后,他在一所技术学校学习。
他被征入俄罗斯联邦武装部队,参加了在车臣的战斗行动。服完兵役后,他签署了一份合同。参加了在格鲁吉亚的战斗行动。然后调到伏尔加格勒的联邦安*全局特种部队担任侦察狙击手。2014-2016年,他在克里米亚担任侦查训练教官。纳欣最终从联邦安全*局辞职,加入了瓦格纳PMC。参加了在叙利亚(在那里呆了3年)和利比亚的作战行动。他在战斗中多次受伤。他同时多才多艺,是俄罗斯战争电影《向日葵》《地狱尖兵》的编剧。
2022年,他参加了俄罗斯对乌克兰的讨伐。5月12日,他受了重伤。经过长时间的治疗,他在8月恢复了工作。2022年9月20日,他在顿涅茨克地区的一次战斗任务中被*杀。葬于伏尔加格勒的季米特里耶夫斯基公墓。
生前未婚,十分遗憾。
9月24日,伏尔加格勒地区的亲戚、朋友、同事和包括伏尔加格勒州州长在内的官员参加了在顿巴斯去世的俄罗斯英雄阿列克谢·纳欣的告别仪式。葬礼的来宾们缅怀了斗士的英勇事迹。
纳欣的葬礼在伏尔加格勒中*央公*墓的大道上举行。葬礼之前,在 "斯大林格勒战役 "博物馆全景图的凯旋厅举行了葬礼仪式。俄罗斯英雄的亲属说,他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和善良的人,从小就保护弱者,并在困难时期表现出决心。
英雄在车臣和格鲁吉亚作战,然后作为瓦格纳PMC的一部分,在利比亚和叙利亚打击反*乱分子。联邦通讯社说,他最后在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担任单位指挥官,以保卫顿巴斯。
参加葬礼的瓦格纳雇佣军总司令叶夫根尼-普里戈津对阿列克谢-纳欣评价说:"电影《地狱尖兵》严格描述了阿列克谢-纳金领导的一次战斗,他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官、战术家和战略家,毫不犹豫地拿着机枪上战场,成为一名突击队指挥官。他于9月20日去世,被追授俄罗斯联邦英雄称号。如果每个指挥官、每个领导人偶尔都能进入战壕,拿起机枪,或者只是更经常地与人民交谈,那么俄罗斯就会真正伟大。”
"阿列克谢-纳欣的壮举将永远留在他家人的记忆中,留在我们的记忆中,留在他的战友们的记忆中,留在伏尔加格勒地区的历史中。国家奖章已经颁发给我们战斗同志的家人。“伏尔加格勒州州长安德烈-博查洛夫说。
在他的一生中,纳欣三度被授予勇气勋章、两次被授予黑十字勋章。他于9月20日在顿巴斯英勇牺牲,保卫祖*国免受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的侵害。死后,纳金被追授俄罗斯英雄、顿涅茨克维持会英雄、卢甘斯克维持会英雄称号和瓦格纳白金之星。
瓦格纳目前正被用于作为巴赫穆特的前沿推进部队,目前在此过程中遭受了严重损失,其中包括一名指挥官奥莱克西·纳欣。一些人认为瓦格纳在巴赫穆特的推进没有得到俄罗斯军队的充分加强,从而加剧了损失。
简单粗暴,没有剧情,没有人物背景,甚至没有一句废话,只有一堆装备精良的士兵,双方突突突轰轰轰嘣嘣嘣互搞两小时,展示了什么叫做硬核专业的战争电影,大概,从来没人这么拍过吧,看得很爽。但也能看出战争的残酷,为了任务,无谓人命,生命的消逝,也就一瞬间只是军事专题节目,作为电影来说也太奇怪了,还有解说员,不过把怎么打讲出来了,为了追求写实和专业,也放弃了人物和故事,大部分时间士兵只是棋子,对话只是装饰
为了毁灭一个炮,双方痛苦死伤50人以上,造这个炮才用多少人
制作看得出是下了本了。但很多表现形式很奇怪,这算是主旋律商业片还是俄罗斯军教片?
导演都在9月20日阵亡了...
剪辑比较乱,战争很残酷,如果看个战争场面可以一看比其他电影真实不做作。
年度战争电影
damtoys素材来了,卖爆
依然硬核
仓鼠!豚鼠!你个白痴,是花栗鼠!(它明明是只龙猫)
真实到像是实战纪录片。电影讲的是“白军”进攻,“黄军”驻守,争夺几栋建筑的故事。没有铺垫,开场就打;没有主要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是“跑龙套”的,因为战争带来的死亡只是一眨眼的功夫;没有个人英雄主义,谁都可能战死,没有刀枪不入的战神;没有情绪升华,节奏很快,没有为任何一个战士的死亡减慢节奏,这个死了,其他人继续冲;没有多余的台词,战斗打起来,没有时间给弥留的战士说遗言。看完就能理解为什么战争是机器,是磨盘。几栋楼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何况一城一国。而且,今日之事明日再来,所有的死亡显得毫无意义。很真实的巷战,只不过武器配置并不太先进,所以胜利是靠人堆出来的。
一部史诗级震撼体验但让人看后高兴不起来且无比沉重的电影。双方都勇猛刚毅,黄队机枪手军衔迫击炮的科学,暴风雪小队,白队威斯克 树妖 和一拖二的场面都给人深刻印象,电影中敌我双方都正面立体,并没有刻意丑化一方,给予了双方足够的尊严和各自忠于职守的形象,战场无政治,更没有权力决定自己的政治立场。有的只是服从命令和拼尽全力以及钢铁的冰冷与残酷。这应该是一部无限接近目前真实俄乌惨烈战争状况的电影。昨天和明天我们上班时,电影中的惨烈战争场面就正在几千公里外的俄乌之间重复循环。军事专业化的东西我不太懂,但已经有很内行的评述参考了。
不谈政治,不谈立场,只是两股力量的暴力对轰,平铺直叙的讲一场小规模的战斗任务,战术安排,装备和战斗细节,吊打目前主流的美式战争片。有一幕很有趣,上帝画像掉下来了,双方都把它捡起来放好做了阿门,然后互相厮杀。
从头打到尾,没有废话,没有女主角。炮兵、坦克在后面的支援也是一物降一物。可惜空中力量有些差劲,无人机还是DJI。#20221030
重要看点:1.战术过硬:步炮、步坦、空地协同,炮火层次,无人机反炮反坦,巷战CQB;2.战争残酷:人是消耗品,发挥作用—暴露—被干掉是常态;3.政治悲剧:敌对双方,面对同一幅圣像,做出相同的举动。
这个不给五星那真是瞎了眼了,瓦格纳对亚速营,简直就是教学片
军迷的盛宴,巷战的教科书!解说展示作战体系和部署,充分体现步坦炮协同推进,建筑物的进攻与防御,无人机侦察与反炮兵作战的战术细节。真实还原血肉横飞的残酷战场,没有丑化敌人也值得尊敬,与国内一众神剧相比高下立判!但说实话,瓦格纳要是真有电影里2个小时打下4栋楼的巷战能力,至于开战8个月缓慢推进至今未拿下重镇巴赫穆特吗?
有人拍战争片反战,有人拍战争片耍酷,有人拍战争片赚钱,这个战争片教打仗
今年最好的电影
作为从部队出来的人,我觉得,俄罗斯人定义了另一种战争片,和美国人那种反战说教的完全不一样的战争美学。不论是战术,装备,和士兵的刻画,我觉得无与伦比。向世人展示了什么叫专业!!(中国军事电影能否能认真学习一下呢,而不是没事谈个恋爱。或是把敌人刻画的跟笨猪一样…)
说人家是教学片不是电影的,注意40分钟两个对立的士兵先后摆正同一幅天主像的细节,这不比那些反战意识形态电影里逼逼赖赖的说教和残酷镜头扎心一万倍?
纯粹拍给军迷的“礼物”(声明不支持战争),没有一丝废话,全片只有战术和战斗,很爽。这是今年最好的战争电影,不得不说,硬核还得看毛子。还得吐槽下毛子的信息化也太低了,无非一次引导任务罢了,还得用最精锐的准特种部队去强推,士兵人命不值钱是吧,离谱。放在我军,固定翼无人机、“北斗”系统直接就上了。毛子还是缺钱啊。最后致敬这一支瓦格纳雇佣兵,电影中了了几个镜头,却是他们真实的死亡,这场战斗现实中俄军打的十分优秀,他们没有愧对祖国,相信祖国也不会忘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