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地中最神圣的地方,是性灵。
在看到尼泊尔的加德满都的帕苏帕提神庙,一个湿婆教的圣者在念经,两个破砖头就可以烧香,两个指头就把厚厚的经书撑起。如斯瓦扬布寺的工作人员一泼撒就用油画出了两个佛眼。哭墙的犹太人戴上了人造天眼。
鲁拜集里有一句诗,我找到一扇没有钥匙的门,我发现了使我看不见的纱幕。在麦加你就能看到很多妇女在亲吻没有钥匙的锁。就好像巴厘岛上的凯卡克舞,大家在卡维山圣泉寺里不知道为什么传导性的翩翩舞动着身体,倒伏成鱼鳞铠甲的模样。23分钟,33分钟巴西卡雅布族身上奇异的纹身。
如果关闭字幕看,根本就不理会它在世界的什么角落,那完全是另外一种体验。
2
厄瓜多尔的白色墓地和印尼的大城市聚居,没什么不同。满满当当,密不透风。似乎活人和死人,都受到高密度空间的困扰。
然而一个高野山的密宗和尚就可以不受打扰。他在东京新宿区的人山人海中穿行。那完全是另外一种生活,和浮躁矫饰毫无关系,一个人的心完全内守。我们看到他嘴部在念经,我们看不到他斗笠遮蔽起来的眼睛。
近期最大的收获是理解了巴厘岛的凯卡克猴舞。Kecak其实是在模仿猴群的声音,check,check,check——是一种男子组成的合唱团。故事取材于罗摩衍那中罗摩与公主的爱情故事。
3
看到日本和尚的耳朵,我想到了孔子说的耳顺之年。耳顺就是所闻之物,能够顺从无为。老年人眼睛不太好使,所以依赖耳朵。让他们去做核酸就做核酸,让他们听报告就是听报告。这是一种好现象。内外趋于和谐。
我们还看到在美国大峡谷的巨大的空洞,透过这个巨大的孔洞,可以照见群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洞见,洞见就是要把东西望空,然后才能看到是东西。否则我们就永远会遮蔽。
还有在恒河边上看到烧尸体,我记得纪伯伦专门写了一部诗剧叫大地之神来谈这个事情,表示神人共乐。但我们在这里看到了身败名裂的原型。正是意识到自己身败名裂,我们才有可能从幻灭中了解真相。
记忆最深的就是成群雏鸡在流水线上被分拣,打标签,送到养鸡场,期间镜头穿插了人潮涌动的地铁线,日本的胶囊旅馆,如呼吸般流动的的城市车流。人创造了流水线,然而人也成了流水线上的产品,被加工,被打包。瞬间想到一幅漫画:高楼大厦就是一台绞肉机,我们一个个排好队往里面跳,被挤出来的就是一块块面目相似的肉块。
We are evaluated by the society in terms of success, without obeserving and questioning everything.
Todd-AO(搞笑,豆瓣的剧情简介里写的AQ)是一种极端高清的宽屏电影格式(成本很高!),长宽比为2.20:1,本片采用慢速摄影(time-lapse photography)拍摄。谁给我解释一下,这个词真的概括了高频率拍摄(慢镜头)和极低频率拍摄(斗转星移的快镜头)?显然本片中两者都有。还是time-laspe只表示低频拍摄?为了将本片转成蓝光碟,专门开发了一种8K ultradigital transfer system(呼唤翻译……头一回见到digital前面加ultra的),是全世界惟一能搞定这个转换工作的扫描仪器,做出了第一个由65mm影片制作的8K分辨率视频,开发者宣称该仪器的清晰度可以和人眼的分辨率比肩,使得08年发布的蓝光碟被誉为“有史以来最好的蓝光碟”。
Baraka是一个古Sufi(金山词霸:伊斯兰教苏菲派的)词,意味“a blessing, or as the breath, or essence of life from which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unfolds.”全球到处跑的只有三五个人(Ron Fricke and Mark Magidson, with a three-person crew, swept through 24 countries in 14 months to make this stunning film.这是指几个人?我觉得是五个。)导演为了拍摄慢速镜头自己开发了一种电脑控制的相机。有人觉得看到如此美景而不说明在哪儿是挺不爽的一件事,导演对此做出了回应:“重要的不是这些景色在哪儿,而是居然有这么美的景色。”
以上很多资料摘自
http://www.spiritofbaraka.com/baraka,一个疯狂影迷做的网站,让我特别佩服的是,他把影片每个镜头截图下来供大家讨论,网友们特别热情地讨论每个镜头的拍摄地点。有很多不同意见那是显然的,不过这给拉片提供了巨大的方便。如果每部电影都有人这么公开疯狂一下多好……
这一票人有个正在开发中的项目Samsara,梵文,翻译过来是“轮回”。Fricke and Magidson俩人坚信无台词电影必须按照静物摄影的标准要求自己,要拍出事物的本质,而不只是外表。为实现此目标,二人在三个元素之间小心地寻求平衡:摄影、剪辑和音乐。这段也是从上面那个网站摘的,不过写的人把梵文和藏语搞混了。
看哭了。。苍穹有大美,音乐太强大。
最美的东西都是具有神性的。
完美运镜,镜头以及镜头之间的切换都充满隐喻,还有音乐的陪衬,适合在慌乱的中间用于禅修。生死、本真、现代、慌乱,各种矛盾和冲突交杂,国家机器、战争、快速发展。如何应对心灵的危机,如果放缓破坏的脚步,我们需要共同思考。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生有大悲不自知。每一个镜头都美到极致,胜过一切言语以及文字!
影像的虚假性 仿上帝视角 用配乐代替了解说 处处是强制性的仪式崇高感营造 剔除了环境音的真实 有意的华美摄影 强制的崇高间离感不言而喻 / 但都市流水线那一段非常棒 日常的异化感更有冲击力 反向感知 毕竟观众都是日常都市的 观看正向崇高(部落民族)就很被欺骗了 而日常才是特殊感受
“道法自然”,同样四个字,不同思想深度的人能看出不同的解释。本片也是一样,我觉得导演并没有在主动传达什么,只是忠实地记录,至于你能从里面看出什么是每个人思想与心灵的悸动,与导演无关。
无非是各种自然景观、人文圣地的集锦幻灯片,美则美矣,难称佳作。是那种不需要导演编剧,只需要一个靠谱点的摄影师和足够的资金支持就能拍出来的片子。
不喜的是不少地方的配乐,存在感过强了,一股使劲展现“看我多么震撼”的劲儿。最后一小时是真神作,想到克里斯马克x卓别林x雅克塔蒂。导演的意图也许可粗鄙解读为歌颂自然批判现代性,但正因为试图making a point,ironically,至少对我来说,那展现城市,工厂,世俗万象,被异化的人与被摧毁的文明时的剪辑运镜策略,反而相比前三十分钟里着重对那“自然神力”的描绘,显得远为生动有趣得多。
请注意,Tarsem Singh那部超级华丽的《The Fall》有很多镜头都是借用这部纪录片的……
喜欢那段加速的车流与人流,熙熙攘攘,兜兜转转,停停走走,滑稽可笑得悲哀,如此匆忙,如此重复,规律到可怕,从哪里来,又要往何处?无尽迷惘。
《天地玄黄》,实在没有想到,有个如此拉风的中文名字。但是再贴切不过了。天地有大美。
把本片看成了风景人文片的你们是有多浅薄,历史,宗教,社会,自然等涉及得非常广泛,却浑然一体,不带任何隔阂,后半部泪点很多,贫穷孩子那段快哭了,导演的摄影机视角一点也不冰冷,相反美出了一种悲悯情怀,唯一一部我希望永远不会结束的好电影。
人文纪录片,摆拍痕迹甚浓,大而无当,北京奥运会范儿。快进的日本和吴哥窟的戏份最多,奇琴伊察、吉萨金字塔、吴哥窟是这一生一定要去的神迹啊。
整部片子没有期待的那么好。镜头最后没有凝聚成力量。单论摄像,BBC的《锦绣中华》就完全能媲美。当然,毕竟《天地玄黄》是92年的片子。
太想显示自己的牛X,往往显示出的就是装X
拍摄者是幸福的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生有大悲不自知。”用15寸笔记本看的无论如何都没法被震撼。。。
据说是搞摄影的必看,俺不搞摄影就果然看不得么?前30分钟就睡过去无数次,拖了好几天才看完。中间30分钟流水线鸡仔VS.地铁人挤人,后30分钟战争、奥斯维辛、金边监狱、恒河边毫无遮掩的火葬场等等。还看到了没炸掉的世贸大厦内景。
你知道看這種電影觀感是,啊我想去旅遊啊導演選擇用新的技術、繞了地球一大圈拍攝,用最清晰而且直接的視角要觀眾直接感官人類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最真實的美麗的地球難得這麼完整而有計劃地呈現在觀眾眼前
个人觉得有一点点西方人用猎奇的眼光在看世界的感觉,但是整个的视觉效果还是非常好!特别是男人们在膜拜的那个场景非常惊人,很多镜头都是集中在宗教和自然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