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唯有孤独是永恒
华语电影节第二场之《冬》–人生第一部默片,很惊喜。
摄像和美指以前一定是学国画的,每一祯都美得像幅水墨画,恨不能截图拿回家做桌面。剧组不容易,大冬天在长白山顶风冒雪工作,简直是用生命在拍戏啊!
这是一个轮回的寓言,讲述得略显刻意,有点像大学生作品。不断地牺牲旧爱来取悦新欢,只为在孤独中换取一点长久的慰藉。杀鱼喂鸟那段触目惊心,钝刀子发出的吱吱声让我厌烦又恶心,到了老人在雪地中哑剧般抚摸幻想中的孩子那段时,我心里却只剩疼痛与怜悯。谁能苛责茫茫天地间一个孤独的老者呢?也根本无人苛责。
然而这最后的七天,从一人起也必一人终,当灵魂化身为鸟钻出茅屋飞向雪山,我恍惚看到雪山下,冰湖中央,仍坐着一个独钓寒江雪的老人。
2 ) 一直在等啥时候吃小孩
讲真,下面这个场景是我觉得整部电影中最打动人的部分,但是很可惜被安排成了影片开场的初始状态,在导演意图中,好像这是一种最终一定会被打碎的平衡。
简介上写,这是一个关于“一个老人在雪山中与鱼,鸟,一个小孩发生的情感故事”。我当时想,这一定是一部关于孤独的电影。于是两天前就订好票,提前一个多小时出门(真的很不容易了…),满心期待跑到城市另一端来看这个每天仅排一场的电影。可是实话说,它并不符合我的预设审美主题。
就算是满满当当七十三分钟的垂钓镜头,或是极度写实地拍摄老人第一天钓鱼第二天放生的简单重复的生活,我也是愿意看的。不,私心里,我的确更希望电影能用极度真实的方式去塑造一个极度理想的人物标杆。没有杀鱼喂鸟,没有喜形于色,没有涕泗横流失声痛哭。
老人迎着风雪,对抗世界,可是却被世界缱绻包裹,日落而息。
想想都觉得有b格诶。
不过这样的话,应该就是另外一个片子了吧…就不是“邢健第一部电影”了吧…(白眼)
3 ) <冬>这是一部佛教电影...
人性的贪欲就像是无底洞,当一个人一无所有的时候哪怕是小鱼也能填补内心的孤独,每天把小鱼放进鱼缸中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和百无聊赖,然后发现还有比小鱼更高级更通人性的小鸟出现的时候,为了能留住小鸟于是小鱼成了小鸟的食物,最后小孩的出现是整部电影的高潮,什么小鱼啊小鸟啊跟小孩子相比都不值一提,没有任何一个动物能比人更加通人性的,更能弥补内心空虚的,于是乎小鸟又成了牺牲品,因为小鱼导致小孩子掉进冰窟中,因果循环,又开始怀念有小鱼小鸟时候的生活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一部反映人性阴暗面的电影
4 ) 唯美风光与真实人性包裹下的雄心壮志
鉴于与导演相识,电影的影评就异常难写,生怕写过了得罪人,写不够还不如不写,尺度的拿捏比批评本身还难以把握,好在豆瓣上也默默无闻,所以就当永远不会有人看到这部影评来写吧~
《冬》是导演出道也是搏击的作品,赌性的程度很大,导演很用力,稚嫩之处是无法遮掩的,同时也展露了导演的野心。作为一部艺术电影,导演对一些经典电影采取了借鉴,同时也努力迎合西方,特别是四大电影节的口味,这是无可厚非的,对于国内独立电影人的现状,文艺-获奖-出名-商业-文艺,成为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闭环~
影片的叙事十分简单,有些宗教意味,是基督教的壳、禅宗的核,导演想用寓言的方式,讲述一些人性的特质,普世的人的优点与缺点。在颜色上采用黑白,增强了光影的对比,但是有些刻意的做作,其实当老人的孤独中进入了生命的光辉,影片刻意进行颜色的切换,但从电影构图、光影、景深等技术角度而言,导演的科班出身还是展露无遗的,没有特别耀眼,但是非常程式化的标准~
鱼和鸟的意象是写实的,孩子和去世的爱人部分是抽象的,导演处理的很模糊,给了受众遐想的空间,但是也因而不够完整。说作者关注的是空巢老人,这是牵强的,但如果说是结合自己的童年,还是比较可信的,对于一部志在国外红的电影而言,名字只是一方面,叙事还是有待加强的,毕竟这部电影的戏剧冲突太不明显,大部分是参照默片与哑剧,是靠演员撑起电影的时间~
虽然影片在节奏上还有待提高,但是画面的唯美确实可以成为一部长白山的旅游宣传片,对于一位新人来说,这样一部作品是可以完成一个及格成绩的,但是对比贾樟柯出道时的突破而言,这部电影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上升空间~
5 ) 冰天雪地的孤独和清洁
看完后在朋友圈推荐了。哪怕没机会去影院看了,也可以去下载看——特地说了下是“推荐给文青”。
这种片子就不要推给那些美国大片爱好者了。几乎没情节,没台词的黑白片,一个老头儿演满全场,最后滚演职员表的时候,主要演员前两位的是“鸟。鱼”甚至有几分搞笑意味。纯粹的艺术片,没有一丝商业味道。真的别瞎推荐给不习惯或者从不看艺术片的人——你心目中高深像佛经一样的电影被点评为“什么都没的无聊装逼电影”你一定不愿意。
老人一个人在冰天雪地里生活,墙上挂满了昔日家人的照片,仿佛得而复失再无回响的岁月。每天钓鱼然后放走,铺床,辗转难眠,翌日又重复。小鸟来了,他第一次把钓来的小鱼剁碎了喂鸟,小孩来了,他把小鸟烤了给小孩吃。小孩也消失了,他哭得老泪纵横。孤独像漫天风雪,一点点吞噬一切。最终老人坐在床边,感到昔日的妻子回来了,看到鱼又在鱼缸里游动,瞅啾鸟鸣复又耳畔。他化身为小鸟,自由地飞过辽阔的茫茫雪山。
时间淹灭的,交给轮回。孤独浸蚀的,在生命尽头获得永恒的自由。
6 ) 每个人都会遭遇孤独
老人杀死了一直陪自己排解孤独的鱼给鸟儿吃,当我看到老人和小孩一起玩耍得十分开心的情景中鸟儿再度出现时,我隐隐感到鸟儿可能会得到和鱼儿一样的命运。
老人一直和鱼儿玩着捕捞与放逐的游戏,最后鱼儿竟然愿意在被抛回水里时跳上水面,等待老人将自己放回鱼缸,是已经习惯被豢养的生活了吗?如果说老人对鱼儿的情感还比较平淡,那对鸟儿确是十分喜爱,因为鸟儿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叽叽咋咋的声音给人陪伴,分享自己的食物给老人,飞到老人温暖的帽子里回家,它很信任老人,已经在老人家筑巢,却在老人有了小孩的陪伴后的得到和鱼儿一样的宿命。
鸟儿和鱼儿都死得很惨,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想表现出被抛弃的人的痛苦。看到老人切鱼时被割掉头的鱼儿还在大口呼吸我都不敢看了,还有鲜活的鸟儿被直接放到火上烤,最后老人化为了一只鸟儿,他也被抛弃了。生活中有多少孤独的心在煎熬?
关于结局,放映结束后导演回答了提问,说可以理解小孩掉到水里,也可理解为他扔帽子在水里、离开了老人。对于老人来说,小孩怎样了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又离开了,用鱼儿、鸟儿换来的陪伴也没有了,到头来是一场空。我们人生的一个一个收获、失去对我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父母、朋友不会一直陪伴我们,能永远陪伴的只有自己,漫漫人生如何与自己相处,我想记忆不会离开我,去经历吧。
时人王德顺好交友。初与鱼为友,终日垂钓,鱼不来,怒;后与鸟为友,杀鱼喂鸟,鸟走,忧;终与孩童为友,烤鸟食之,孩童遂一去不返。故王德顺友尽,成痴。
一无所有时懂得满足,却被逐渐放大贪念腐蚀,是一部十足的寓言电影。在水墨与无声的表达形式上,具有探索精神。请王德顺老头儿出演是有艺术考量的,王早年以研究和表演形体哑剧著称,符合片中对于“孤独”的“失语”表达。独角戏,人撑戏。
@上海艺术电影联盟 三星半。邢健处女作。结构类似《都灵之马》,讲述长白山白雪中老人的七天(也吃了不少土豆)。西绪福斯式的生活(放鱼-钓鱼),孤独(墙上的老伴照片-孩子和鸟)、苍凉(老年-冬天,荒山-树)。无对白,王德顺撑起全片。结尾略甜腻,山顶的移动俯拍镜头有点违和(风格不一致)
王德顺挺火啊
处女作拍成这样实属不易。导演的朋克头和片子凑在一起感觉很裂。配乐做的很好。王老头儿的表演也很到位。给导演点赞,希望继续拿奖。电影马上要上映了,但愿大家可以去影院支持一下这部一句台词都没有的黑白片。
为了排遣寂寞,老人钓了鱼;为了讨鸟欢喜,老人杀了鱼;为了哄孩子,老人杀了鸟。最后孩子走了,老人什么都没有了。 无意间看到这部作品,十分惊喜,强烈的寓言感,有大师相。
没什么理由,看着看着,就陷进去了,虽然自己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但有的时候无需太明白,享受就好了
导演自恋自high,影像也没有怎么美。就一45分钟短片内容,非得搞80分钟。
请尊重“电影”二字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那只鸟演得好
这才叫演戏!这才是演技!
年轻人,装逼可以,但请别苦了老年人
导演有点太装逼==
Physically repulsed. 为王老师演技加一星。画面完全就像把彩色片去了色,毫无黑白片应有的光影层次,也就别装逼搞黑白了。导演心也挺大的,结尾“邢健的第一部电影”这种就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多屌的一行大字出来我真的被恶心到了。
排片少到只有早场,大概是一个厅里单人观影人数多于结伴人数的。老人每天去钓鱼,钓到了就养一天第二天放生;可是后来救了一只小鸟,就把鱼宰了喂鸟;再后来有一个小孩陪他,小孩不喜欢吃土豆,老人烤了鸟给小孩吃。可惜并没有机会让他继续把小孩给谁吃。
得鸟杀鱼,得人杀鸟。从看到老头子第一次外出找鸟,小鸟飞入帽中老头子那一刻的笑容时,我就知道人类罪恶灵魂的大门就这么在这冰天雪地里随着雪降的速度慢慢打开了。不止秒速五厘米。
导演展现了一幅冬日水墨画,毋须言语,在雪山之上,天地苍茫,风雪漫扬,处理得的确有水墨风以黑白摄影勾勒老人、小孩、鱼、鸟……可见导演邢健的文人画功底极为深厚,这样的影片,才是真正的中国风影片,在千篇一律的各类华语电影中,这部算比较特别,难得一见。
《冬》终于要公映了,夏夜看这片子,心生寒凉,冬雪化成了夜雨。处女作拍成这样,惊喜,“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的唐诗意境,孤与寒都是无需言说的,就这般白如雪,灯如豆,被褥薄,屋外冬风嚎,长河雪下流。钓鱼放鱼是活之寄寓,杀鱼喂鸟,杀鸟喂孩,孩钓鱼给老翁罹难,老翁化鸟,是禅的轮回。
前所未有的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