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潜艇艇长被老东家扫地出门,闻知纳粹留下的黄金线索,又得到大富豪赞助,于是招募一群下岗船员,前往黑海探寻巨额宝藏。他们执行的是一次注定失败的自杀任务,至少对大部分船员来说如此。而组队之时,艇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影片背水一战屌丝翻身在望的气氛鼓舞下,我们竟也有点小振奋,相信他们可以从下岗工人摇身变为百万富豪,迎娶白富美,实现美国梦,走向人生巅峰。
事后回顾,这次任务算不上艰险,为了一路上波折不断,导演要把游戏调到地狱模式,人为地增加很多障碍。首先,把船员分成两组,语言不通,文化对立,互相歧视乃至敌视,英美方嫌俄国人是土老帽,俄国人也没有好脸色,尤其大个子领土意识强,脾气暴躁,对新人百般蹂躏,此外通过彩票纠纷之类的支线,不断激化双方的矛盾。另一危机来自说一不二的艇长,也许是出发前读了《水浒传》,此君无缘无故提出要财富均分,此举直接惹怒了消费水平更高的英语系同胞,损害了他的威信。这两条祸根长出的藤蔓,逐渐撕裂了整个团队赖以合作的基石。
客观来看,情况也不容乐观。潜艇老旧,故障百出,锈迹斑斑的外壳,仿佛随时就要解体一样。肚子里的这群船员也是一样,表里都不达标,经验不足,冲动莽撞,缺乏安全意识,自私自利,胆小贪婪,每一次身陷险境,都是出于各种弱点和陋习。还有那临时招募的18岁“伪处男”,什么都不懂,数阀门那段,真有科恩兄弟的黑色幽默。总的来说,这是一支随时会分崩离析的团队,见识到他们的能耐以后,能在大银幕撑过一个半小时真是奇迹。《夺宝奇兵》里互相对立、见面就要干架的美国人和德国人,“合作”起来都比他们高效多了。
作为卡司中唯一的大明星,裘德•洛是吸睛的重头。他所饰的艇长,角色本身不太压得住阵脚,很多时候,不得不提高嗓门,瞪大眼睛,凶神恶煞,才能维持威权,英国口音一字一顿强调命令,略带喜感。此君没有太多发挥身手的机会,扣人心弦的潜水一段和海面漂浮,他都是缺席的。最大的看点,是曾经在《人工智能》颠倒众生的妖娆男神,变成了一个秃顶、臃肿、颓废、潦倒、满脸衰相的中年卢瑟,从每一个毛孔散发出的倔强不甘,让他的这次独挑大梁还算差强人意,不过个人更期待他三演华生。
《黑海夺金》是一部典型的潜艇电影,这个题材的作品本就不多,佳作真是屈指可数。本片难得跳出了以往军事战争和恐怖题材的窠臼,权当是创新。20分钟以后,情节几乎全在潜艇内,伴随着脏污的金属器械和一成不变的灯光,别说船员,观众也容易有心理阴影。为了缓释压抑,影片时不时来一个潜艇外观,短暂却美丽,潜艇贴着镜头擦过,有一种深海史诗的静谧沉稳,航行在幽深狭窄的峡谷中时,又那么渺小脆弱,随时会被两边嶙峋的岩石碾碎。
我们还能从此片学到一些潜航知识,譬如旧潜艇的空气几秒钟之内就会烧掉肺;潜水服中恐怖的呼吸声是因为肺气肿;用金属敲墙可以代替声呐设备,但需要一个精通此道的人做演算;紧急上浮时候要呼气,否则肺会炸掉,等等。导演充分利用深海和潜艇的特性,制造一波又一波的麻烦,在有限的空间里掀起连场高潮。作为观众,我们缺少专业知识,很多时候没法判断形势,譬如该冒险穿越峡谷还是上浮保命,混乱中无所依仗的焦虑心理,也为影片充分激发和利用。以至于看到结尾,我竟不觉得遗憾,这段计划不充分、人员素质低、设备简陋、运气奇差,而且从一开始就被算计的夺宝之旅,无愧为一场曲折而圆满的自杀征途,任何男人一生中有这样一场经历,无论结果,已经不枉此生。(文/方聿南)
在如今这个快餐时代,能够出现一部潜艇题材的电影,实在是罕见。
《从海底出击》《猎杀红色十月》《红潮风暴》《U-571》《K-19》,这些著名的潜艇电影想必大家不会陌生,潜艇电影,因起特殊的环境构成,成为电影市场一个特殊的题材,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只要是潜艇电影,必定会涉及到如下至少一条规则:
1、深海之下封闭的空间,不仅与外界隔绝还无处可逃,幽闭恐惧随之而来;
2、在密闭的环境下,常年累月的面对同一帮人,人性的因素被放大,内讧极其容易发生;
3、只要是潜艇电影,就意味着这是一部男人戏,潜艇里不会出现女人,而且潜艇上也有“女人登船会不吉利的传说”(曾有一部《深层恐惧》就是说潜艇上接纳了一位女子,导致厄运,可惜电影不算成功)
这部《黑海夺金》,也出现了一个迷信传说,带“处男”上船不吉利,指的是那个利物浦口音的托宾,实际上随着电影情节发展透露,托宾其实连孩子都有了。
不过这个情节大概算作《黑海夺金》这个故事的前兆,一帮无乌合之众,乘坐一艘破旧的潜艇去海底寻宝,在出发前就带着不好的预感。这让我想起了年初风靡的“太平洋大逃杀”事件,“鲁荣渔2682号”上的血腥故事。改编版权已经买下,但不知道在国内审查下拍成什么样子。
《黑海夺金》与后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同样是出发前不吉利的事情。密闭的铁罐子,连死都死囫囵个儿的,东拼西凑的船员,用原文中的一句话“事情如何发展,便取决于船员当中有着什么样的人物了。”
潜艇题材融合了夺宝式的冒险,幽闭空间与海底探宝这样的交互体验,让电影的节奏竟然不慢。别指望该片能够达到《从海底出击》那种将幽闭和内心焦躁发挥到极致的效果。因为在这个快餐时代,商业电影是不允许你这么做的。这也是如今为什么潜艇题材如今凤毛麟角的原因。
一方面该题材内容比较单一化,另一方面狭小的空间内的故事潜力几乎被挖掘殆尽。除了上述《从海底出击》外,也有人性冲突《红潮风暴》,信息和沟通问题《猎杀红色十月》,甚至《U-571》直接拍成动作片(该片是好的动作电影,但不是好的潜艇片)。而这部《黑海夺金》嫁接了冒险类型之后,故事又有了另一个方向的发展。本片的内容基本上一半是“太平洋大逃杀”的故事,另一半是冒险的桥段。题材嫁接之后,由于是在深海潜艇中,两方面内容都被赋予了幽闭之感,无论是在破旧的铁罐子里,还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海底潜行,都是紧绷感十足。
个人最喜欢的段落有三:
其一是他们登潜艇那段,前苏联狐步级潜艇,上世纪50年代服役的老古董,锈迹斑斑,从明亮的外部海面到阴暗狭小的内部造成的那种强烈反差感营造的非常棒。
其二是海底夺宝那段,纳粹潜艇上人吃人的故事,深不见底的海沟,突然飘来的死尸,这段内容是全片最刺激的一段。
其三就是结尾处潜艇朝着海沟下坠的场面,紧张中带着压抑。
所以说把一部潜艇题材的电影拍得很刺激,《黑海夺金》算是比较特殊的一部。但电影关于人性方面的刻画仍然处于模式化,包括最后的反转等等,也是顾此失彼,即想拍出潜艇题材的那种幽闭氛围,又想突出商业电影那种节奏感和刺激效果,本片保留了两个最大的卖点,牺牲了关于角色刻画方面的内容。或许这部电影根本没打算拍成如何牛逼的经典片,仅仅作为一部商业而言,来自《末代独裁》的导演 凯文·麦克唐纳算是完成任务。
最起码还有昔日英伦帅哥裘德·洛,如今有朝着杰森·斯坦森的方向发展。
说到金钱,不可避免的俗世必经之物,万能与万万不能的理论命题,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人前赴后继为了金钱而送上宝贵的生命,他们有的无畏,有的丑陋,虽然都是因“贪”字而起,往往结局总有不同。
本片“单刀直入”般的开题,中年落魄男,老潜艇司机裘德洛被公司扫地出门,在偶然得知黑海海底有金子的消息后,组织了一帮下岗在家的卢瑟团队,妄图用命去博一把,挽回自己失败无比的人生。没有想到的是,整个出海捞金的计划就是一个圈套,身处海底没有指望的人类把潜艇内部变成了人性挣扎的修罗道场,你能想到的所有丑恶嘴脸接连上演,本来是一场孤注一掷的舍命赌博,最终成了这帮卢瑟的殒命之地。
影片在潜艇的考究上有板有眼,一定对不少军事迷的味口,通过情节观众也可以扫盲一些关于潜艇的基础认知,比如需要9个人潜艇才可以开的起来,上浮下潜的流程,潜艇内声纳知识普及,逃生时需要做的准备等等。导演除了对潜艇方面的专业认真,在剧情设定方面也很讨巧,他安排了6个英国人和6个俄国人组成团队供裘德洛驱使,而且这帮卢瑟是绝对不符合海员标准的,什么精神病,酗酒狂,暴力综合症,应有尽有,甚至连船皮都没摸过的小孩儿都被安插在其中,一切都是为了让幽闭空间内的情绪更具张力,营造的戏剧冲突更符合逻辑,正因为这么一帮人,失败透顶的家伙们,才有可能舍命去海底寻宝不是吗?
裘德洛扮演的船长显然经过他自己的精心研究,说本片只有他一个人在认真演戏一点不为过,从眼神到肢体动作都有模有样,把一个在黑白之间挣扎的中年失意男人的窘境刻画的入木三分,他所饰演的这位船长为了让船员们有一种破釜沉舟的环境,砸坏了无线电,切断对外联络,隐瞒有救生衣的事实,坚持用两国,语言完全不通的卢瑟船员,可能让人最不能理解的就是他坚持所有黄金由人均分,这决定带来的反应自然是两国之间的残杀,毕竟少一个人,钱就多一份,而他又不加以管束,甚至还放纵下属,这不得不让人觉得他的黑暗之心尤其旺盛,一心扑在黄金上的他最终无可挽回这次出海任务的悲惨结局。
当受到威胁的生命与金钱相提并论,再多的黄金都不值一提,“国家宝藏”里的贾斯丁巴沙看到宝藏时无动于衷,只有看到逃生的门时才热泪盈眶,“飞鹰计划”里,两位阿拉伯真主战士,看到黄金却弃如敝履,他们只想喝水,想活下去而已,在生命面前,任何成功与失败都是那么不堪一击。裘德洛选择牺牲自己,让仅剩的两位船员活下去,在这一刻,他完成了华丽的转身,虽然都是为财而死,他的死却是带着希望和善良。
影片最后一个英国人和一个俄国人,还有一袋子带着船长希望的黄金漂浮于海面,这个画面更像是一则寓言,不管你是哪国人,为了金钱舍命一博,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事常有,但明白在生命面前,一切皆可抛的道理才可能有一个充满希望和善意的结局。
关于潜艇的电影确实是比较少的,对我来说每一部潜艇电影都要支持。另外我是海军迷,舰艇方面尤其是潜艇方面了解稍微多点。我没去电影院看直接在优酷上看的。下文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见各位多多见谅。开讲
1.影片里面狐步级潜艇什么来头?
苏联F级(北约代号:狐步级) 641型常规潜艇,首艇服役1958年,2000年退役。
主要参数:
长89.9米、宽7.4米,水下排水量约2500吨;
水下航速15节、水上16节、潜深245米;
前6具533mm鱼雷管,后4具533鱼雷管;
3台2000马力柴油发动机、2台1350马力电动机及一台2700马力电动机、1台辅助发电机;
人员编制75人
参数好枯燥,总结下吧:小型常规动力潜艇
海军退役的Robinson潜艇艇长,在商业打捞公司供职多年,却被裁员,而老婆早就带着儿子嫁了有钱人。憋着一股仇富劲的下岗艇长在和朋友聊天时获知纳粹装载黄金的沉没潜艇的信息,又联系到了富豪的“投资”,于是纠合了一支12人的团队前往寻宝,期待实现屌丝逆袭。
这次“创业”的条件真不太好。他们登上的是一艘60年代的苏联小型常规潜艇,到处是锈迹,维护保养很差(估计早已退役,没人管很久了),硬件条件相当简陋。
照理说,硬件不够就需要团队来补。而团队的情况怎么样呢?
整支队伍文化背景差异巨大,一半来自英国,一半来自俄国。有的人很专业,有的人是纯菜鸟。共同的特点是这些人基本上都是现实世界里的失意者,有的嗜赌,有的好酒,有的脾气暴躁。
是不是和周围的Start Up有点像?来自外企民企各一半,弄不好还有几个国企或政府机关的掺和进来。团队里面也免不了有几个愤世嫉俗或自由散漫的刺头。面对这样的团队,仅仅文化融合、培养和谐办公氛围这些破事就够头儿们忙的了。
可是,艇长同志不但在出发前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过程中似乎也什么都没做,任由文化的裂痕在工作中不断酝酿发酵,最终酿成大祸。
另外,还有一个创业的经典问题,也是后续所有事情的导火索。
艇长同志一上来就武断的宣布了利润的分配方案:股东拿4成,其余的大家平分。总金额不会小于4千万美元。而且,面对质疑,态度非常坚定,这事儿没商量,大家都是拿命来赌的。
是不是非常熟悉?“铁哥们创业,大家都是兄弟,谈钱伤感心情,股权就这么着,简单分一下,不会亏待兄弟的。”
其实,大部分团队崩塌的隐患就是这个时候埋下的。没见到钱的时候,大家还好。见到钱了,或者闻到钱味的时候,所有人脑子里面都是一个“凭什么!”。后面的事情,就该吵架吵架,该拆伙拆伙了。
当然,后续执行的时候,管理者的责任就更大了,从来没有针对性的沟通,而仅仅是靠装出来的“权威”感,压服团队。细节大家自己到电影里面找吧。
最终,当“成功”就在眼前的时候,最大的悲哀出现了。艇长Robinson发现,自己和团队整个都被该死的资本家设计了,全是套路!
于是,在最后的挣扎里面,危机第二次全面爆发!团队成员各自按照自己的想法,各行其是,最终导致了悲剧。
屌丝逆袭,创业成功。“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这是多少人的“梦想”,然而,“夺金”路上的那么多坑,你能一个个都避开吗?对于“Banker”为代表的“他们”来说,艇长只是一个投资项目里的棋子,是合同里的一个数字。而对于Robinson和团队来说,这就是他们整个的人生!
现实不是电影,现实只是比电影更加令人抓狂,而已。
PS:
电影是个好电影,Jude老师的演技还是不错的,各种俄罗斯萌汉子也挺可爱。如果你不在乎全篇没有女角,推荐观影。毕竟,总比国产盗墓片有点真实感。
结局倒是翻转了,可怎么看都那么别扭。人性丑都丑了,咋就不能再陋点儿呢。
密闭空间+猪一样的队友,看的心塞。Jude Law依稀还有几分英伦大叔的颜值,只是头发越来越少。好吧,其实我只是想来看英剧气质女演员Jodie Whittaker。
故事拍得有張力,引人入勝;儘管男主角風華不再,但他的演出依然耐看。
编剧有点问题,不知道导演为什么要拍这么一部片子
一部还凑活的寻宝电影,角色立体感不强,剧情略俗套。裘德洛彻底成中年大叔了,刻意模仿的苏格兰口音很生硬。
3.5 情节老派,有趣的是这群总与世隔绝的角色,时而对体制的微弱控诉。没有深海和密闭船舱压迫的恐惧,俗套制造船员矛盾,展现颠簸和沉没的惊险,但不够暴力。船长的最后时分挺感人,Jude Law把这硬派船长演得有板有眼,没白去海军潜水艇体验生活。但那苏格兰口音啊,一万听着肯定翻白眼哈哈
宝藏争夺战。
果然在潜水艇电影里是最棒哒!话说还有其他潜水艇电影吗请推荐给我……演员都很出色,导演说俄国演员们之所以答应接这部戏是因为看到剧本中的英国人比俄国人坏……导演是个低调诚恳喜欢自嘲的人,还蛮意外的。PS 有观众建议跟迪斯尼合作拍一部续集讲裘德洛和美人鱼的故事……
这是一个卢瑟带领一群语言不通的废物展开的一次成功的自杀式寻宝之旅。岁月不饶人,裘德洛男神都变成这样了。。
很容易看睡着
虽然男神的头发越来越少 但我还是爱你的
拍幽闭空间还是需要勇气的,但人性一闪光就很泄气。
一群小混混海底捞金的故事。不过,导演在讲述故事时,明显智商余额不足,人物性格比较混乱,情节的逻辑性较差;而作为混混头的裘德·洛更是极其愚蠢,一系列行为让观众为其着急。勉强一看而已。
妥妥的英国版本的鲁荣渔2682啊!代表无产阶级的俄国帮和英国帮在黑海的蟹公船绝望地互相残杀,而资本家却在千里之外依然进财满钵
天 裘德洛变成大叔了 片子结局很伟大 过程很反应人性 满分
潜艇版“太平洋大逃杀”,这个快餐时代能出一部潜艇题材的作品也是少见,加分。潜艇的幽闭、人性的阴暗面,同类作品中该有的都有,但别指望如《从海底出击》那样深刻,节奏甚至不慢,但所有都点到为止,好莱坞式叙事各种动机和反转都呈套路化,最好看的还是海底寻宝和潜艇下坠那段,然而裘德洛已残
如果一开始告诉他们,每人二百万美金,剩下的都归老板,就没那么多逼事了。
非战争题材的潜艇海底密闭空间冒险戏本身就很稀有,关注的还是私人打捞行业,一帮三教九流的中年落魄大叔孤注一掷博取生存资本,大量水下器械和作业展示挺过瘾,剧情略渣,表演尚可,导演的节奏掌控还可以,有些地方倒有些托尼斯科特的意思
少女说你裘在某些个角度还能看出当年残留的颜值。
海底密闭空间的一群偏执狂,高潮一拨接一拨,剧情很有张力。裘德洛依旧很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