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西蒙第二次去瑞士实施安乐死,他躺在病床上,进行最后的程序。在打开药物开关之前,非常努力的打开手机里自己之前录制的音频,表达自己对黛比的爱意,我的眼泪夺眶而出,瞬间涕泗横流。他真的是一个很善良,很暖,很周到,很有仪式感的人,尽力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幸福。但最后还是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生命。他可能无法忍受失去自己所有的尊严,只能给自己的亲友带来负担,与其如此,他毋宁死。
他去世后两周,黛比已经忘记了他在病床上放的录音了。我当时觉得多深的爱,可能也挡不住岁月的流逝。黛比当时还说,西蒙去瑞士是最恰当的时候。当时亲友们仍然爱他,也可以接受他选择安了死。可能当时照顾病人的辛苦和对病人的爱已经可以相抗衡了吧。身体上的苦累是可以消耗心里的爱的,速度还挺快。
健雄经常嚷嚷,如果哪天瞎了他就自杀。而我呢,要脆弱得多,最近两个月大概平均三天在线上线下同时呼号“活不下去”或是“想自杀”。
这类毛病从何而来不是这里探讨的主题,“怎么去死”(how to die)才是。路口岔开的那条路是这部片讨论的问题。
在这部片里,西蒙的路口是对人生失控。歌唱家哑了,舞蹈家瘫了,风趣爱说笑的西蒙口齿渐渐黏糊,直到用高低错落的音调区分愤怒和舒服。失控感在他清醒的每一秒敲打他的自我意识,要很努力才能不去想,除非睡着,在无梦的深眠里忘记“我”。
我思故我在,人为自我意识而活,在自我意识的管辖下,人们感受和创造,同时也克服和忍耐。现代人往往意识不到自我意识是脆弱的,朋克张有句歌词唱“全世界的雨打倒我”,是的,自我意识的承受能力有限。不同个体的自我意识承受能力是不同的,姑且称之为“崩溃点”。
在自我意识被彻底打败之前,all in. 这就是安乐死,至少我输得开心——经过推心置腹和深思熟虑,通过经验丰富的医师和精密的医疗程序,我最大程度地控制了这件事——在自我意识的管辖下。
痛苦的被留在此岸的人们当然有权说这是自私,哪怕声嘶力竭地控诉,也没问题:但这本来就是一个特别“自我”的选择。
议会上的争论喋喋不休,正反双方的论据都很有力,两边都是最最普世的情感与价值。如是,恰好构成了神父口中的“眼下人类社会最麻烦的问题”。
在我读法学的七年里,安乐死和废除死刑都经常被拿来讨论(并非合并共同讨论)。在生命的问题上,教室里的我们讨论的焦点是,更高存在问题。在信教的老师的课堂上,这种讨论尤其焦灼。
黛比最后接受了西蒙的死亡,陪他赴死,走最后一程。然而,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她接受了西蒙对自己的决定,她完整接受了自在的、自主的西蒙的自我意识。
死亡和自由,两个完全不相关的话题,纠葛于“assisted dying”。
Simon说,总之“not manly”,说“overwhelmed”,说“how to die”。
爱人说“不能确定是否真的想死”,医生问“what do you want?”。
妈妈说“我不会再有一个儿子了”,说“很勇敢,坚持活到最后的人也很勇敢。”
社会担心未来放弃对“the vulnerable”的责任,打开肆意扩散、无边界的杀害的闸门。
但是,人拥有right,就像人运用清醒的理智所做出的其他决定一样。我很难想象,如果Simon如果不是幽默的人,不是精通四国语言的人,不是有浓重的北方口音的男人,会不会起意“安乐死”。也不能想象,如果Simon不是要强的、小团体的核心、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会不会在第二次深思熟虑的早晨以自杀的激烈方式表示对死亡的渴望。但是在即使没有痛苦的疾病进行中,Simon选择了死亡。
Simon选择的死亡方式,爱人是生气的。“Why not?”允许God决定,允许Nature决定,但是唯有人自己在死亡上没有资格吗?或者准确地说,社会不允许,更艰难的是亲人在目睹死亡的快速进行,接受随后的世界。这是一场远离与背弃吗?
我想,Simon不害怕死亡。如果按照希腊悲剧的英雄的维度,我是否愿意选择Siomen的人格?现代社会过分地打开了人关于身体、关于死亡的命运。使我们失去了或者说免去了在混沌中走向自己的命运的路途,当然还保留着关于伦理,像我们在面对爱情故事的时候。但是也剥夺了命运的旅途中反抗、获得“男子气概”(Simon,或者说成为伟大的人)的机会,因为这是一场被宣判的抵抗,即使我们可以延长时日,但是终会走向疾病带来的死的命运,病态的过早揭示的命运。
死亡的方式成了我们惟一能决定,而使死亡具有英雄主义色彩的方式。
但是,往往我们没有被确诊死亡。
而且,所能做的不包括弥留之际的给别人带来的宽慰吗,像他们的女儿所做的;况且不会有任何一个人在被确诊之后就马上死去,而是邮件朋友、完成遗愿清单,或者研究天体物理的理论,如霍金。
这些都给了我们选择时间的难题。谁给我们的睿智,在不是很好的时间选择最好的时刻?
感谢在我最疑惑最需要这样一个视角的时候适时出现在首页。如果这就是慎重考虑之后最好的选择,那么有什么理由不尊重呢。最终认可他的决定打点好一切还依旧自责的妻子,清楚指出自己没有是否勇敢的选择权、儿子勇敢而那些坚持抗争的人同样也是的妈妈,这一家人明显教育水平都很高很有教养。
看的时候一直强烈的以为死亡是个人的事情,不能理解Simon的妻子为什么那么生气,不能尊重Simon的选择。后来发现,爱会让人狭隘,让人不能置身事外。
无法用总结的话来形容。生命的话题是无果的
其实对我来说,比起自己的死亡 ,更可怕的是家人的离去。活着,真好
其实五颗星都想给Simon的老婆。女儿,丈夫先后出事,还能那么乐观积极平静,内心之强大难以想象。相比之下Simon走的是另一个方向,人总要找到内心的平静。
57岁的Simon得了运动神经元病,在病发后决定去端士安乐死,中途因为妻子等亲友的阻止一度中止,结果因为病情恶化最后还是去端士实行了(话说原来一人的费用是7000英磅,真的不是人人都能死得起啊)。中间也有部分关于英国关于安乐死是否通过的提案。虽然爱他,但应该尊重他的决定,这是他的人生。
几度哽咽。特别难以承受美好的事物逐渐走向衰败那种不可逆的绝望感。也曾无数次幻想同样的场景,我也会选择安乐死,这是最好的解脱。并非不热爱生活,我如此的热爱生活,每天都认真地享受生活尽管有种种的不如意、和理想中相去甚远。但正如西蒙所面对,等到失去对一切的控制,那种绝望变成死亡的渴望。
Die in dignity. RIP Simon Binner. QAQ
Sanctity of life vs Dignity of human; Compassionate purpose vs Intention to kill; The feasibility question of whether we can protect the vulnerable; The risk of slippery slope... 关于安乐死的争议将永不消弥。看再多材料,都没法跟看一个人死相提并论...
simon自己拨开开关的那瞬间还是很揪心的
如何生存是个问题,其实如何死亡更是如此,尤其如何面对家人尚在。安乐死从来不是技术问题。8.6
一个人是有权利选择他该如何活着又该如何死亡,但对于安乐死我还是很矛盾的,片子没有太多的煽情,会引人泪目但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思考。老母亲最后说的话很令我感动,她说西蒙很勇敢,但我们要记得也有很多坚持到生命终结的人,他们也很勇敢。留给我最大印象的还是结尾西蒙和爱犬像个孩子一样跳舞的场景
天空没有鸟飞过的痕迹,但他确实已经飞过。
要想最理想化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体面地走),自身思想成熟、好的经济条件、社会文明开化,三点缺一不可。
一个叫西蒙的男人决定去死
我倒是脱离故事的在观察BBC的人他们是怎么拍摄这种沉重而又温情主题的片子的,怎么把它拍的隐忍、克制、发人思考、有深度。
每次想到结尾处Simon用手机播放给妻子的遗言的情景就想哭。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选择的自由,尊重一切由于你个人的局限性所无法体会和尊重的事物…安乐死者对于生死的权衡,自杀者对于哀乐的取舍,冷暖自知,不应强求。
很高兴你来,遗憾你离开。🌱
其实在很早之前就想着如果有一天我不能尊严地活下去还连累其他人那我选择安乐死,这不仅需要自己的勇气也需要家人的勇气。其实片子有很多细节比如首位呼应比如simon的纸条和留言比如最后simon的舞蹈比如母亲和妻子的独白比如安乐死机构叫life circle,我不知道看完哭了三次的我到时候是否还有勇气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