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撸小董的兴趣,直逼当年不舍昼夜地追科恩和昆汀。 这个颜值姣好,年轻会演的鲜肉实在爱不释手。真的不是因为像初恋啦 昨天白天要上班,前一天晚上还坚守小董的《青春派》到2:30am,绝对是对皮肤和老板的双重不负责任。 而今晚,天地良心本抱着把玩小董青春美貌的预谋,却被《六弄咖啡馆》的故事催泪出人生体悟。《六弄》当然无法抗衡寄托了一代人drama梦幻的《那些年》《少女时代》相比,也许对和我一样的部分观众而言,沈佳宜和林真心在一步步顺理成章的人生打击后,顺利涅槃,成为顺应时代掌控人生的赢家ending,本身就是一个雾里看花的局——主角光环从来都不是人生标配,有些人生出厂低配,而且注定残生暗淡 小绿肯定没有。 在标准的儒家道德观中,小绿无法从接连的人生遭遇中如期康复,剽悍值不够,只好接受大自然的物竞天择——离开人生舞台,祝你潇洒byebye 小绿只是无法对你们说的“长大”妥协,我懂。 小绿&小智,小绿&心蕊,小绿&绿妈,小智&小绿,每一组都是满满的戏。根本不会有人考证在小绿的人生中,遭遇源何:成长缺失(单亲从寡母),成熟缺失(不学无术的高中和不负责任的大学),感情缺失(异地深恋暴露起点差距)。 小绿的善良,小绿的努力,小绿的勇敢,一切都确是抵挡不了残酷的人生浑浪之于他。 小绿不习惯责备他人。当离开象牙塔,走向社会后,人逐渐长成的坚硬面具,和利己为上的私心,让他的真心受到一次次的冷遇,观点的交锋变成一次次的自省。 可为什么都是小绿在孤独地自我反省?!难道反省太多你们的坚硬面具会松弛,私心会垮塌吗?! 小绿不习惯推辞和拒绝。一个穷逼对台北的女友随叫随到,一个弱逼为了朋友砖头也敢上手拍。绿妈和小智对小绿的无私的爱,难道不需要偿还吗? 当小绿还有深爱的心蕊时,他接受的爱可以被转移偿还;而当心蕊离开,绿妈离开后,小智真心的关爱要如何偿还,偿还给谁,又何尝不是生命无法承受之重?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小绿不是在通过死表达什么,只是人生路远,偿还沉重,漫长无期,能短则短了。人生啊,怎么这么难
作者:Yvette X 看了提前点映的《六弄咖啡馆》,结局挺出人意料的,没有看过原著不知道书是怎样的,可是说是个悲剧吧。而且虽然打着青春爱情的旗号,但是到最后并不仅仅是爱情,友情和亲情也有吧,而且感觉是友情的部分让电影主题得到了升华。看完了觉得感觉挺复杂的,简单的说可以叫六弄咖啡馆背后的故事。 其实之前的部分和台湾以往的青春片风格挺像的,一个男学渣喜欢一个女学霸却迟迟不敢表白,在好友阿智的助力下,两人的情况总算有些进展。男孩小绿为了女孩心蕊也开始努力起来,为了和她考上同一所大学,然而最后他们还是分隔异地。本来以为说是探讨说异地恋爱如何保持,然而其实重点并不在这。远距离的恋爱,其实一开始女孩就是对这份未知数充满了不安全感。男孩曾在送给女孩的磁带上写着“我与你同在”,为了让女孩明白自己的心意:虽然无法时刻陪伴在身边,但是心是一直与女孩同在。 两人有过幸福甜蜜的时刻,约定异地同行,在同一个时间做同样的事情,包括吃一样的午餐。而男孩为了赚钱买车票去台北看女孩则是没日没夜的打工,为了守护这份爱情几乎拼尽了全力。女孩走夜路被抢劫,男孩接到电话急忙赶到车站却已经没有了去台北的票于是一路骑摩托车狂飙到了女孩所在的学校,女孩看到男孩很欣慰,两人拥抱过后却发生了争执与误会,男孩问女孩需要报警么,女孩说已经报警了,男孩问女孩需要做些什么,女孩却没有作声,男孩则由于心急而质问起了女孩,不说出口自己怎么知道要怎么做,女孩对男孩的质问感到很失望。女孩希望男孩可以明白自己的心思,男孩到之后才了解其实女孩并不需要男孩做些什么,也许只是希望他能静静的陪在她身边就好。 还有一次女孩过生日,男孩叫上好友一起去台北为了给女孩一个惊喜。结果当天台风所有的票已经提前卖完了,两人于是顶着狂风暴雨一路骑车来到了台北,在校门口呆到了天亮,结果却正好撞见女孩从她学长的车上下来。手里还提着他们以前一起去看过的女孩很喜欢的猫,男孩认为这只猫是学长送给女孩的。好友阿智骂走了学长,而男孩却感到很痛心与失望,但仍然把送给女孩的生日礼物塞到了袋子里,他把努力打工赚钱买的手机给了女孩,为了弥补之前在女孩遇到危险的时候自己不在身边的遗憾。 但终究却还是没有守住这份爱情。男孩几乎已经拼尽了全力,在女孩打工的咖啡馆他说以前自己曾在磁带上写的“我与你同在”,是希望女孩能明白自己的心意。女孩也很痛苦,说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在男孩回去的路上,他收到了女孩的短信,“你不在。”也许是经历了抢劫事件希望男孩能在身边结果却男孩远在异地的无助吧,尽管男孩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来到她身边,可毕竟还是晚了一些。 两人的问题随着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也慢慢浮出水面,其实并不仅仅是远距离造成的,而是两人的成长与变化,或是一开始他们就没有意识到的差距造成的,想法与观念上的差距。 有一次见面女孩刚补习完英文,说出了以后想去外面看看世界的想法,女孩对未来有许多规划,希望两人能一起去西雅图。男孩却希望两人毕业能够一起回高雄过简单平淡的生活。女孩慢慢变得成熟,男孩也察觉到了女孩的变化,“人都是会变的。”女孩觉得人都是不断成长的,可在女孩眼里男孩却还是和以前一样,不会长大。 为什么最后说是悲剧呢?男孩曾经接过母亲的电话,母亲希望他能抽空回去看看,男孩是单亲家庭,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其实母亲打电话给他时已经时日无多了,患了严重的病,可是他却一直把这件事给忘记了。直到母亲去世都未能见她最后一面。接到母亲走了的消息他悲痛愧疚不已,难以原谅自己。 母亲虽然对他严厉但是却不乏理解与慈爱,高中时为了救阿智和别人打架进了派出所,母亲保了他出来,问明原因后也没有多加责怪,只说下不为例。 在同学聚会的晚上,男孩叫了女孩出来,两人去放了烟花,也聊了很多,女孩虽然也爱男孩,但两人却像是隔着鸿沟,之间的差距再也无法跨越了,尽管女孩对以往两人的经过仍有怀念,依恋那份归属感,但两人却无法再走下去了。男孩本以为努力可以消灭远距离带来的问题。 但其实在两人的关系里,一直都是不平等的,男孩拼尽全力,每次一有时间就会去看望女孩,可女孩却几乎没有去找过男孩一次。最后男孩母亲去世之后也只是发短信安慰了他而已,没有来陪伴与看望。 其实不仅仅是远距离,异地的问题,两人的心的距离其实才是最难消除的,还有难以对抗的变化。他们都尽了努力,却无法对抗现实。两人的爱情最后也无疾而终。这次见面也是男孩与人世最后的告别。渴望看到异地恋大团圆结局的人恐怕要失望了,也许展示的这只是异地恋的其中一面吧,相信最后能走到一起的克服考验的恋人应该也还是有的,也不需太悲观。 在接连遭受了打击后,他对人生失去了信心,“人生真是太难了。”苦心守候的爱情不在了,唯一的至亲也离开了自己,或者是母亲的去世让他无法原谅自己,他对人生充满了绝望,最后选择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后来留给好友阿智一封信,希望他能帮自己完成一个遗愿,为了实现心爱的女孩曾经想开一家咖啡馆的梦想,帮他开一家咖啡店。这就是六弄咖啡馆的由来,好友阿智忍痛实现了小绿的心愿。很多年后在小绿离世的纪念日阿智在海边悲伤的做起了他们的招牌动作纪念逝去的好友。 其实人物塑造方面,好友阿智和小绿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其实有点像一个人的不同两个方面,阿智像是心理动力论常说的“本我”,按照快乐原则行事。而小绿则像是“自我”,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 阿智比较冲动但也比较率直敢作敢当,为好友两肋插刀,但自己面对感情却没有想象的勇敢。小绿则是比较性格比较内敛压抑,有什么话都习惯憋在心里,很少表达出来。 阿智像真正的骨肉兄弟一样总是在小绿最需要的时候陪伴在他身边,分担着所有的喜怒哀乐,他陪他一起冒着台风去台北找小绿女友,见到了让小绿难过的一幕,他冲上前去骂走了学长,而小绿却难过得说不出话来。在小绿母亲去世时也是阿智陪伴在身边。可以说阿智这个人物塑造得很成功,比较酣畅淋漓,说出了很多我们也许想说却不一定能说出来的话,想做却不一定有勇气去做的事。当然董子键演的小绿也很不错,但更多的是内心戏也还算出彩。阿智这个好基友无疑为电影增色不少,可以说升华了整个主题吧。有阿智这样的好基友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吧。 总的来说这是部结局让人意想不到的片子,不要被前面的片段给骗了可以说友情其实才是主题吧,当然不否认爱情的分量也很重。 原创:转载需经本人同意。或需注明来源作者,否则视为侵权。http://www.jianshu.com/p/6426f74d74de
董子健,很看好他!真的,人家这表现力完全不用靠妈,毕竟靠爹妈的人多了能出来的又有几个哟?可能我有个偏见就是,太过出类拔萃的容貌,会阻碍对人物的呈现。就非常湾湾的青春片,感情清澈,有点浅。跟爱情线相比,最后的友情部分更打动人心,而男主的选择不算意外。
完全就是用难看些的演员把那些年的故事重新演了一遍,唯一不同的是男主在最后忽然莫名其妙自杀了……另外,法律规定只有帅哥才能在青春片里打架,丑逼和丑逼打架,还给慢动作特写,it's not 青春 at all ,okay?
几位主角的表演撑起了这部滥滥的台式小清新片。
所以董子健最后是变成那只猫了?还是被太平洋洋流卷到了澳大利亚跟张艾嘉阿姨在《山河故人》里缠绵了?
好好的一个人,有啥想不开要去谈异地恋。
他的人生比我勇敢。此外,我再也没有什么好说的,永远。(PS,推荐看完整版的)
真的爱她,你不应该打那么多份工,只为了赚那么点车票钱,月光,甚至把妈都送进去,而是把打工赚来的钱好好理财,翻一番之后再翻一番,挣得第一、第二、第三桶金。这,才能叫做妈蛋的成长。他的青春年华都花在了日复一日的恋爱费用上。她已经用了同样的时间去学会展翅飞翔。所以,关键还是蚂蚁聚宝……
就影片大陆上映版本来说,好于绝大多数内地公映的青春题材电影,不矫情不做作,是高中生挺正常的生活,没有打鸡血励志,也没有特意安排的各种巧合,片子看起来是写爱情,其实是在拍一个单纯普通大男孩的短暂的人生一瞥。可惜因为某些因素删掉了戴立忍和张溶容的戏份,导致片子的友情线到后面有些断了。
我怀念的,是我俗套的笨。
前三分之二非常棒,流畅真实,虽然都是俗套,但董子健颜卓灵林柏宏甚至欧阳妮妮的表演都非常真挚自然。男女主一个北京人一个香港人,居然都在努力地说着台湾腔,而大陆人民却在一头抵制着集体劳动成果、一头争看草包鲜肉们的恶俗ip。
“类似的青春,不一样的人生”即便有努力读书、打架、考上不同大学等台式青春的俗套,或是一个小时后才又贴近“咖啡馆”主题的硬伤,这一部仍可被看作2016版《那些年》+《我的少女时代》+《青春派》。林柏宏在片中就是柯震东、王大陆、任贤齐合体啊哈哈。“说这半句再见,已过了多少年”
喜欢男女主和男二,加分。故事俗套的很,好在选了一帮会演戏的人。
刨除其他因素,从电影本身看就一堆问题!还有说台独的麻烦政治不要绑架艺术,那是民粹!
最可怕的是,在一部青春片中,最值得称道的居然是演员们的表演。相比那些小花小鲜肉吗,片中董子健,林伯宏,颜卓灵的表现简直是老艺术家啊!
前面比较 一般,后半段拍得还不错,男主角演技演的很好
男主来自大陆,女主来自香港,就这么拍了台湾本土的小清新片。故事情节平实,没想到自己会哭,而且泪点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兄弟。当男孩长大成了中年男人,面朝大海一个人跳起那支不害臊的舞,我突然觉得很悲伤,你说生活那么难,留下来的人更难吧
剧情很俗套,后面转换有点突然,个人比较喜欢男二。听说本来电影的结构是倒叙的,后来因为戴立忍删掉了。倒叙的话,电影应该会加分很多,可是现在观众看到的并不是。
故事简直就是普通青春电影老桥段大集合,可以看到很多影片的影子,要不是演员非常有灵性,很难看下去。感觉这不是水平问题,而是感受事物的敏感度不够想象力也欠缺,尽是套路。结尾有种“不来点猛的不行“的感觉。摄影还算用心但也没什么新意。几位演员都很喜欢,演得真好。6分处女作,以后加油啦
又有人扯台独 真无聊
友情比爱情动容。戴立忍的戏删掉之后直接影响了整部片的结构和削弱了结局的冲击力。号称不一样的青春片其实套路还是那些套路。只是男主角的结局和女主角的属性和以往青春片不一样而已。董子健和颜卓灵真的好适合青春片的男女主角,因为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最后观影结束和颜卓灵玩了自拍,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