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舒展
捷克这个国家很有意思,许多新思想似乎很容易在这个国家扎根,例如历史上那次著名的“布拉格之春”。人性的真正解放是从性解放开始的,真正的性解放不是鼓励纵欲和性滥交,而是扫除一切对于性的恐惧、焦虑和不适当的压抑。性解放不是一个很好探讨的话题,但是导演却能通过几个简单的人物,寥寥数笔,阐述得入情入理,不愧是大师手笔。影片的主人公Milos恰好处在传统和现代的一个交界点上,在本能上他对性存在着向往,但是他接受的教育则明显是传统式的禁欲,这可以从他家族的历史中看出,他的矛盾和焦虑导致了他的早泄。片中有个小细节,那就是Milos总是喜欢带着他的帽子,而最后一次则是他的同事也可以说导师Hubicka帮他摘掉的,其实这顶帽子可以隐喻为传统的负担,当他能摘掉这个负担的时候,他也就克服了早泄。而她的女朋友则明显是一个现代女性的代表,这一点也跟他的家庭背景有关,因为她的舅舅是一个前卫的摄影师,所以跟他男朋友的遮遮掩掩战战兢兢完全相反,她总是采取积极主动。Milos真正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从对于性的正确认识开始的,不是去逃避、去轻生,而是自然地、积极地面对生命本身,就像孔夫子说的那样:食色,性也。性解放之于曾经思想严重受到压抑束缚的一切人是有积极的人性解放意义的。
人性的升华
一个人唯有正确地认识了自己,才能去从事更有意义的事,例如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影片中的Hubicka是个典型的代表,十年没有升过职,却依然不改风流本性,而正是这样对于人性的大彻大悟才使他走向了一条更为崇高的人类解放道路,这条路最终由他的门徒Milos完成。尽管Milos最终牺牲,他的自我价值却得到了升华。
视听语言
影片的配乐实在是棒,镜头语言简洁而有力量。本片没有过多地使用移动摄影和镜头内的场面调度,而是用了许多定点定机位的镜头,在一个镜头的长时间静默中不断积累力量(镜头内部还是运动的),直至最后的爆发,这也印证了影片的主题——静默的人物最终爆发出的强大的人性光辉。
_
伊利曼佐28岁可以拍出这样的电影,所以有些人是天才你必须要承认。那个说着“我不关心希特勒只关心自己的小鸡鸡”的男孩最终却做了最不可思议的举动,所以那些叫的最响的或许是最没用的。
15/10/2006 2:45pm HKFA
这欲望太有诗意了,Václav Neckár真的是一脸纯真到了极致。
本片用黑色幽默的手法来包装捷克民族抵抗纳粹侵略的故事,米洛的成长伴随着他的英勇牺牲而得到承认
开头中段都很棒特别是家族历史的介绍颇为有趣。但结尾的人物行为动机表象化了些,还是家仇国恨那一套。特别是美女交通员的一幕稍嫌突兀且时机不对,这样安排个人身体的线和炸火车的线链接得就没什么太大意义了。
姜文《邪不压正》里彭于晏在许晴臀部盖章的借鉴来源。摄影,构图,空间,外景,一切都是极美的,像20岁的伊特卡·泽莱诺霍尔斯卡一样迷人;寂寞小站,百无聊赖的男女,铁道伸向远方,鸽子满天飞,调情的调度员,情窦初开的电报员,丰腴热情的售票员,为ED烦恼的见习生,在一声巨响中获得了生命的和谐。伊特卡·泽莱诺霍尔斯卡实在美,只是这部居然不是女主,也不和男主恋爱了。
伊利·曼佐代表作,196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改编自赫拉巴尔同名小说,将苦痛憋闷的战时往事以轻柔戏谑的笔触铺展出来,极富黑色幽默,同时解构关于抵抗战争的英雄神话:一个在妓院里割双腕的苦闷处男,在完成性事的成人礼后,终于义无反顾地为国捐躯。2.影片始终将性与民族/战争相并置,一如那一方方车站印章,既敲在德军作战地图上,又悉数盖在女车站员的身体上,还有照相馆里男女在飞机上接吻的摆拍,一夜云雨未果后,次日的照相馆即被猝然炸成废墟。3.两人将吻未至时,女列车员被开动的火车带走,这一喜剧式的片头却呼应着悲伤的收尾——米罗与火车一同离去,同归于尽。4.德方对“印章事件”的定性:侮辱和贬低了德语,面对笑逐颜开的女孩,米罗欲言又止地转身离开,一去不回。在爆炸后的漫天尘埃里,一切都显得如此荒诞而残酷。(8.5/10)
不举少年的惊人之举。
风格与《失翼灵雀》有显著不同,也与明显有着现代主义倾向的原著不同,本片采用正常的时间顺叙,以古典写实的风格,通过叙述青年车站员的萎靡、成长与最后的抗争,似乎想要隐喻在德国淫威下捷克的民族风貌的变化,有着呈现民族精神与人类精神的普适价值。不可否认片中那些独特的片段偶有出人意料的表意效果,但整体来看,电影本身沉默而木讷,冗余而僵硬,原著中自由叙述的魔力与各个人物复杂的灵气消失不见,反而过于沉闷而苍白,情节间的巧妙联系与水到渠成的主题表达也显得刻意而割裂了。从来不是说电影应该遵循原著(恰恰是需要较为彻底的改动),而是以一种成熟的姿态来对原有文本进行影像重构,进而产生新的意义,在这个层面上,本片显然是幼稚而失败的
伊利曼佐+赫拉巴尔的天才组合初现人间!话说当年导演才28岁 处女作就灵动如斯。。用那么多貌似不经意的铺垫造就震撼一刻 也给观众留下深深的思考 另外 关于捷克 这部电影不可不看——身处四战之地的捷克人 如何的戏谑乐天幽默却又暗含不屈 从此则已可见一斑
身残志坚,即便不举,但是有着一颗成为男人的心,一份热忱,带来一份真男人的惊人之举。当弟弟不举,就让自己的灵魂高高举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捷克影史十五佳NO.14
二战后成长起来一代人的苦忧参半的故事,捷克民族的幽默与电影新浪潮的一次碰撞火花。
本片荣获196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值得一看。两次大的剧情起伏居然是发现早泄+治好早泄,结尾是这人把火车炸了,自己也死了。片中养鸽子的人+把德国印章印在自己女友屁股上的人太捷克了,篇末德国人说了一句:“你们捷克人就是爱傻笑”。
简洁有力的画面,幽默的性暗示,导演与时代守旧思想的一场捉迷藏的抗争游戏。
越看越有意思 带感的电影
捷克新浪潮代表作。赫拉巴尔原作。二战期间英勇的列车员。性与政治。男主人公被女共产党员治愈早泄的同时也寻找到了主体的位置,成功地成长为英雄。槽点很多。片头讲述家族史一段很亮。
渐入佳境,看下来越来越带感的电影。一群欢型的人,各自执着的稀奇古怪的行为,在这个小小的火车站,战争不是阴影,管束不是束缚,如此欢乐又自由自在。
9.0/10 分。2018.08.02,第一次看,蓝光。1968年,第4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上一次看捷克电影,还是《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笑抽筋了。。。一个不关心自己的小弟弟的少年,肯定不是一个好少年。。。
Milos说:我不关心人类,我只在乎自己的鸡鸡。这很难不让人想到卡夫卡在1914年8月2日所写得日记:“德国向俄国宣战——下午游泳。” -bigtee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