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东木老爷子将要退休的新闻,也到了要对其导演生涯进行回顾总结的时候。对于哪部是东木导演生涯的最佳作品或许见仁见智,但如果提及最被低估的东木作品,我首先提名《15:17,启程巴黎》。
在10世代,东木依然保持着几乎一年一部的发片速度。在这些电影中,综合评价最好的应该就是《萨利机长》和《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相比之下,《15:17,启程巴黎》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都相去甚远,我却觉得《15:17,启程巴黎》在质量上完全可以与前两部相媲美,甚至更好。
把这三部作品进行比较并非突发奇想。三部作品都改编自真实事件:《萨利机长》改编自2009年全美航空1549航班迫降事件;《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改编自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爆炸案;《15:17,启程巴黎》改编自2015年巴黎列车恐袭事件。三个事件都是当时的新闻头条,因此称之为“新闻头条三部曲”毫不为过。对于三部都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东木却选择了三种迥然不同的拍法:《萨利机长》采用回忆式,用听证会作为主线,真实事件用闪回的方式呈现;《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采用罗生门式,将真实事件前置,重点聚焦不同身份人眼中的事件真相;而《15:17,启程巴黎》似乎是最平铺直叙的一个,电影让三位真实英雄扮演自己,从三位主人公幼年相识讲起,将三个人的成长过程贯穿故事主线,直到结尾20分钟才开始讲述真实的恐袭事件。从反响来看,非职业主演和看似与恐袭事件毫不相干的主线是本片被差评的主要原因。本文却认为这两点不仅不是缺点,反而是本片最大的价值所在。
先说第一点,为什么要选用当事人在电影中扮演自己。作为一部改编自真人真事的影片,一个重要考量标准就是是否还原真实事件,必然会要求演员尽可能贴近人物原型。一般影片会通过化妆、造型和演员模仿来实现,而本片的开创性在于让人物原型扮演自己,可以说在还原性上达到了顶点,因为没有人会比当事人更清楚事件发生时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与之相匹配的是本片平实质朴的电影语言,剔除所有炫技的拍摄手法,呈现出一种纪录片式的影像风格,毕竟让人物原型扮演自己这种方式就根源于纪录片的搬演手法。需要注意的是,纪录片的前提是真实,因此使用搬演手法存在一定伦理问题,但剧情片的前提是虚构,采用搬演不仅不会涉及伦理问题,反而成为沟通真实影像和虚构影像的桥梁,最典型的就是颁奖那场戏:开篇是奥朗德的特型演员与三位主人公同框,接着是奥朗德与三位主人公会面的真实影像,接着又是电影画面,然后又是新闻片段……三位主人公作为同时出现在电影和新闻片段中的人物,串联起真实影像和虚构影像,实现了电影剧情与真实事件完美的衔接。
选用当事人扮演自己更为深层的作用与本片的主题表达相关。本片的主旨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普通人不普通,平凡人生也可以产生巨大的价值。这个主题不算新颖,甚至有点陈词滥调,毕竟没有比向普罗大众兜售梦想更能体现电影造梦艺术的本质。但本片的创新之处在于造梦的过程不仅发生在电影内,同样发生在电影外,电影内是普通人也可以当英雄,电影外是普通人也可以当演员。对抗恐怖分子和成为专业演员是两种不同的行为,但对于普通人的难度是大体相当的,也都能凸显出“普通人不普通”的主旨。因此,在文本层面可以看作三名平凡小伙如何一步步成长为英雄的过程;在表演层面可以看作三个毫无表演经验的素人如何一步步成为专业演员的过程,二者高度统一,共同构成影片表意的一体两面,这种构想放在整个电影史上也是具有开创性的。
当然,不管是当英雄还是做演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相关素质的培养和积累,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花大量篇幅讲述看似与恐袭毫不相关的主线。
正如影片主旨可以分为表演层面和文本层面,影片主线的作用也可以从这两方面阐释。在表演层面,如果把最后的恐袭事件当做正式演出,恐袭之前的情节就可以视为彩排。导演将三位主演在恐袭戏所要做的表演拆分融入到前面每一场戏中,每拍摄一个场景就等同于排练一次,通过不断的排练提升三位主演的表演经验。电影中有多个引导者的角色,诸如救援课教师、空手道教练、军队长官等,这些角色可以视作表演指导在片中的指代,他们传授主角们知识的过程也是传授表演技巧的过程,在这些练习课上,主角们大多以失败告终,表明他们的表演技巧还不熟练,直到最后一场恐袭戏,主角们一气呵成的完成所有表演动作,终于成为真正的演员。
在文本层面,影片的故事主线看似与恐袭毫不相干,实则关系紧密,可以说从第一秒画面开始,每一个段落和场景都为最后的恐袭进行着铺垫。
我们就从恐袭戏着手,倒推一下究竟做了哪些铺垫:首先是斯宾塞,他得知恐袭发生的第一个动作就是以冲刺的速度跑向恐怖分子,这无疑呼应着他为当兵入伍进行的跑步训练,而他直面枪口的勇气早在空军基地警报事件就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下一个动作是与恐怖分子搏斗,他将恐怖分子锁住并勒晕的技巧要拜他在空手道课上的学习所赐;处理完恐怖分子,接下来是救治伤员。他记起在军队救援课上的练习,迅速找到出血位置并始终按住出血点,使伤者坚持到救援团队的到来。
再看阿莱克斯,他的所有动作都围绕着枪支展开:首先是缴下恐怖分子的步枪;其次是试图用枪托砸晕恐怖分子;等到恐怖分子被控制,他熟练地把枪支解体避免走火误伤。他对枪支的高度敏感与之前在阿富汗的丢枪经历有关。
最后是安东尼,他在恐袭中更多是记录者和见证者的身份。而整部电影他的主要作用也是记录和见证,影片从他的旁白开始,在环游欧洲过程中,他一直是拍照的人,突出了他的记录者身份。
再举一个例子。在制服恐怖分子之后,影片又上演一段小小的惊魂时刻。这个片段只有三个镜头,却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惊悚片段。首先是一个持枪人的腿部特写,背景里是惊恐的群众,给人一种恐怖分子有同伙的印象——惊悚开始;接着是持枪者的正面近景,我们看到是阿莱克斯,先是放松下来,然后又开始担心发生误伤——惊悚升级;好在马上有人认出不是恐怖分子——惊悚结束。
这段的精妙之处在于观众知道前情但看不到持枪者的脸,群众看得到持枪者的脸却不知道前情,导演利用信息不对等同时造成观众与电影里群众的恐慌情绪,产生了双倍的恐怖效果。要达到这种效果还是依靠情节的铺垫:首先,阿莱克斯对枪的高度敏感是他枪不离手的动机;其次,持枪者第一个镜头与真正恐怖分子出场第一个镜头机位一致,形成恐怖分子有同伙的暗示;最后,化解误会的群众正是阿莱克斯他们之前帮助上车的人,正是之前的小小善举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
将纪录片与剧情片特点相融合的表现形式、将文本逻辑与表演逻辑相统一的创造性构想、将前后情节相关联的铺垫技巧,能做到其中一项都可称为一部佳作,而本片都做到了,并且都做得很好。说它最被低估,此之谓也。
我评论电影一般是比较宽松的,只要能有一得皆可,毕竟是娱乐嘛,没必要怼天怼地自己找不自在。
这部电影看起来挺松散,整体来说算不上佳片,但有一点很发人深省:一个有点傻乎乎的,资质偏低的,怀抱着英雄梦的少年,连参个军都磕磕绊绊不利索,算是 Loser 中的 Loser 了。然而当恐怖袭击发生时,却是他挺身而出,正因为他傻,才不会为自己考虑太多,才拯救了自己和乘客,如果整车都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的聪明人,大家早死光了。
所以,资质有高低,贫富有差距,但没有谁比谁高贵,在这个世界上,都各有其价值。
网上查看到当年历史情况的细节描述:
http://www.yicai.com/news/4675582.html
其中关键的亮点在于——在车上乘客惊慌失措之时,该火车列车乘务人员却一路奔向11节车厢后的警卫室(列的末尾),把他们自己锁在里面,在后来的一段时间内,任凭外面的人如何敲打,死也不出来。 与此同时,恐怖主义分子所在的12节车厢内的3位美国人和一位英国人行动了。————很有法兰西传统不是么?担负责任的法国公职人员、军队、总是第一时间保自己,投降绝对积极,首先保自己命,至于自己职责该保护的人民群众,就丢一边吧,然后自己的职位和薪水福利待遇要死保,不折手段罢工要挟政府和整个社会(法国铁路职工罢工可是很积极的),反正自己不能损失,自己责任职责都是第二和可以损失的。
这就是法兰西的本质精神,法国人民从来靠别人拯救,一战二战都靠英美拯救,而和英美乃至自己国民互相之间窝里斗抢利益法国佬绝对积极。至于其他浪漫什么的都是自己雇佣媒体吹嘘的美化自己的,法国佬的本质其实很丑陋。
PS:现场经历者采访中的实话:“我们听到有乘客喊英语:他在开枪!他在开枪!他拿着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他表示,“突然列车乘务员顺着楼道背弓腰开始狂跑。他们的脸都变成惨白色,跑向自己的警卫室,用特殊钥匙打开门之后在里面锁住自己。 ————法国公职人员逃命招数绝对在行,绝对专业,所以难怪有人说:和占领莫斯科一样困难的是在法国佬投降前占攻占巴黎。
看到最后才知道是老爷子导演的,我就一直纳闷谁能把平凡拍的那么有意思~看的过程会想自己从小到大如何的平凡,玩在一起的小伙伴是否有说走就走的旅行,如果自己碰到空袭是否会如此坚定……老爷子前面平淡的铺垫,一些看似无意义的小细节,在最后都用上了,人生一路上的经验是否还在指引着你前行~我不较真人家是不是杜撰的,给底分的朋友可不可以直接去看复联,钢铁侠,黑豹啥的~
伊斯特伍德老爷子继《萨利机长》之后再一次挑真实事件改编电影。而且邀请了真实事件中的三位主角分别出演自己在电影中的角色,真是够大胆!原以为英雄事件是电影的中心,结果很大篇幅在讲三个人怎么相识成长,成为挚交,如何在欧洲旅行的过程中遇上这次恐怖事件。前面大量的生活化镜头,使得最后出现的劫机暴力事件特别具有张力,更为真实!
这部电影最初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三名真人出演自己的见义勇为群众,还有预告片里面spencer冲向持枪恐怖分子的镜头。
结果,电影中,除此之外的所有戏份,都相当无趣。
我觉得现在的某些好莱坞电影陷入了“based on true story”这样的怪圈,一个受到大家关注的事件,如果有趣的话,就要刨根问底极尽挖掘,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拍出了两部电影,一部《恐袭波士顿》讲如何应对恐怖分子,一部《坚强》讲受到创伤如何坚强应对,影片的质量见仁见智,我是觉得,《恐袭波士顿》至少在有限的事件素材中还算优秀地整理出了一条主线,整个剧情的走向也算紧凑,而《坚强》在剥离这个事件本身之外就是一个残疾人的励志故事,更不要说这个励志故事也没有拍得多么精彩。
我觉得电影讲述一个故事最重要的点并不在于其本身的影响力,而在于这个故事它是否一波三折,是否能让人被吸引,被感动,以及故事之后值得挖掘的潜力。
去年年末看《灾难艺术家》,因为《房间》的幕后故事非常有趣,所以虽然《灾难艺术家》拍摄的水平一般,电影成品仍然有很不错的喜剧效果。
前几天看的《I,tonya》,剧情本身是很多美国人家喻户晓故事,而其通过很赞的剪辑,沉重的内核与轻松的表现形式的反差,也使电影达到了不错的表达效果。
即便是导演之前的《萨利机长》虽然也是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可是导演把侧重点和剧情的高潮放在了坠机之后面对质询的部分,赋予了故事更深刻的内涵。
而如果让我们看一下这部《15:17 启程巴黎》的故事,三个年轻人把一个火车上的恐怖分子制服,听上去还不错是吧,可是这整个事件大概也就不到两分钟,电影为了能拓展这个事件,在其后花了几分钟的时间去描写主角救助一个被枪击中的乘客,而即便如此,这个事件在电影中也只占了很小的篇幅。
那么这个故事本身有什么值得挖掘的地方么?没有,只是三个普通人罢了。
所以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值得改编成电影的故事,一方面它如此短小,以至于你加上慢镜头也只会占到电影篇幅中很小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它背后的内涵,背景并没有太多值得讨论的地方,这么一来,这个电影在选材上就是失败的。
短小的事件其实是可以改变成不错的电影的,比如《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虽然也只是个几分钟的战事,但是在优秀的电影技术以及合理的意义探讨,使得比利林恩的观感要好上很多。。
反观《15:17》,电影在前面2/3的篇幅中讲了些什么?
三个孩子的成长,是不太乖巧的问题儿童。
spencer作为故事主角,一直想上战场救助他人,也很努力,然而因为一项测试没有通过,和自己的目标失之交臂。倒是另一个伙伴当上了大兵,还找到了个德国妹子。
然后三个朋友就去旅游了...
先是去罗马,然后是威尼斯,然后貌似到了德国,接着去了阿姆斯特丹,最后登上了去巴黎的火车。
这一段拍得简直是毫无意义,除了展现这几个人是活生生的大小伙子之外,没有什么太多的意义,而这电影所标榜的真实,还真的挺真实的,那些我去过的景点,仿佛故地重游一般。
可是我是在看电影啊!他们泡妞,他们去夜店跳舞宿醉,他们逛景点,他们自拍,和他们成为英雄有毛关系!!!
这就要说到影片想要强调的几个点了:真实与平凡人同样能成为英雄
说那几个人是平凡人,我是决计不信的,一个是已经去过海外执行任务的大兵,另一个是虽然不是正式士兵,也经历过严苛训练而且体力超群的健壮汉子,至于那个黑人,他好像也没有在制服恐怖分子过程中发挥太大的作用。
所以,应该是,普通的美国大兵也是可以成为英雄的。
然后就是真实了,电影为了这种真实甚至让三名角色本色出演,不得不说,我吃了这个噱头,所以我来看了这场电影,可是,这种手法并没有达到它所预期的效果,毕竟电影花了太长的时间去描写他们的日常,事无巨细,文本也非常生活化,可是已经真实到无聊了,在他们在宿醉转天早晨谈话的桥段中,明显能感觉alex(就是那个去过战场的哥们)有着很不自然的表演,当然这并不能怪他们,毕竟他们不是专业演员,spencer的戏份最多,虽然不能说演出有多么出彩,至少看上去无功无过,甚至在某些程度上来说,比国内很多电视剧的专业演员演技要好。
然而这并不能掩盖剧本的羸弱,宛如流水账一般毫无起伏的大段剧情,仅仅用几个笑话作为调剂,这确实是真实的生活,每个人的生活大抵都是这么无聊而日复一日,不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不会被拍成电影的原因。
说起最近看过的同样火车上的故事,尼姆连森的《通勤救援》无疑更加爆米花,好看程度也更胜一筹,值得一提的是,《通勤救援》的开场的意图就是要展现日复一日每天登上火车,于是电影用了很巧妙的蒙太奇剪辑,将不同日子,不同天气串联成一次从家赶往工作的旅程,虽然在技术上还有瑕疵,不过已经是个很不错的开头了,至少,比《15:17》要好很多。
总之,三位主演的演技值得肯定,而剧本过于注重生活细节的尝试使得剧情寡淡无味,真实倒是很真实,但生活总要加点滤镜才会更好看不是么?
从三位主人公的少年教育,一点点build up the foundation of American spirit. 其中不乏自我的调侃,但最终是字里行间透出对建立在清教徒精神之上的无畏的美国精神的骄傲。整个故事在这条主线之下形散而神不散,可是形散看起来也是挺致命的。
又被盗号了。厉害了我这个号~
纪录下平凡人的非凡时刻,真实、平实的敘事,智慧老人Clint Eastwood果然从不哗众取宠。
最大亮点是真人出境,而且几乎看不出来
片子拍得水了点,简直像一晚上剪出来的,但毫无疑问这就是老牛仔喜欢的平凡人的英雄主义故事。从一开始选用真人而不是职业演员也就说明了致敬个人和还原事件的意义远大于改编成成熟的电影语言,可惜不像sully一样找到平衡的折中点,到头来太着重刻画人物稀释了事件本身的冲突,不如一开始就拍个纪录片
目前为止看到的最平淡的后911反恐片。它不是压抑后爆发,就是纯平淡。但确实因为大段游客日常和无奇的成长经历,更凸显三人的”平凡”,不知觉剥除电影这个形式赋予的“主角光环”。让最后跳起来夺枪的一瞬,更有“平凡人也能做这种事啊”的感知。就电影本身讲,也算任务达成了。煽情指数几乎为零。
东木太大胆了!居然用事件亲历人作为演员重现事件本身,这种手法本身就是创举,他难道会不知道这样拍的难度吗?肯定比谁都明白,还有观众的欢迎程度、对素人的调教难度,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老爷子就是去尝试了,相比起单纯迎合观众的观影习惯的舔狗式拍法,这种创举本身就很值得加分,没见过这么玩儿的,牛逼!影片用大篇幅描绘很“无聊”的旅途,正是在说明:你无法预知危险什么时候发生。如果一开始塑造性格的回忆段落还会刻意提醒危机,那么去欧洲的vlog式旅程正是在弱化危机感,好让时间线接轨时显得事件更突然更危急。还是说,老东木太稳了,让人不易察觉所以也不容易接受。看过太多刻意的手法之后,更多的会去考量创作者的动机和电影反应出的世界观价值观,反正东木是值得你看到这些的。他一直在拍大事件下的小人物,这部也是一样。
No.61 闪回的回忆都是为了说明为什么在关键的时候人会冲上去,为什么会急救,为什么会在那列火车上,可评分这么低说明大家都习惯了看假的超级英雄吧。
这就是所谓的“剧情纪录片”吧,选用原型人物本色出演,这本身已经是东木最大的勇气,然而也不得不承认,这次玩的并不漂亮。开头大段篇幅铺垫了三位主人公成长历程与欧洲游记(意义不大),却在最最重要的惊险救援行动也就几分钟之内草草了事,还用点交叉剪辑玩点结构?最大的感受是:“明星与素人真是有着很大区别”。
从电影语言角度讲,不是佳作。但这个切入点我个人很欣赏,世上每个英雄、每个小喽喽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哪怕并不具有戏剧性。
东木这次不知道是被制片人坑了还是被编剧坑了,这啥啊,惊险的动作戏就最后十几分钟,前面竟然一大段很土锤的欧洲游记,谁要看这个,拿几张自拍拼成蒙太奇知道这几个哥们儿去过哪儿不就行了!但那样电影可能就只剩下三十五分钟了… 平凡人成为英雄的故事当然可以拍,但这个电影不及格
从小受到的歧视并没有让三人成长为畸形的人,他们反而用最勇敢的行为证明了那些霸凌的人才是真正的弱者。非常怪异的观感,即使是没有重点的铺陈,仍然很舒服。
并不难看。故事主题是凡人如何成为英雄,从创作语汇就是如何在日常性中提取电影性;但片子很快就在成为英雄(走向电影性)和日常真实性呈现这两大诉求中分裂,最后,仅剩下缺乏电影性的旅游素材,和略显业余的英雄时刻。片尾愚蠢的纪录片和电影拼贴显示了这种导演思路上混乱。
我觉得我挺理解东木爷爷的,怎么了我他妈的都快90了,还要你们来教我怎么拍电影啊???没关系您开心就好。。。
老东木的美式英雄情怀,连演员都没找,原型亲自上阵。刻画英雄追溯到了童年,使得叙事上跳接得非常机械,整体的剪辑也相当混乱。影片有宣扬信仰高于一切,甚至藐视学习的成分。奥朗德友情出镜,在场的法国观众笑了。
对于老爷子来说恐怕是灾难级的失误了,大篇幅流水账式的记录,尽管只有90分钟却像看了10集美剧那么长,前半部分过于连篇累牍,仿佛看了一篇枯燥无味的纪实新闻报道。从《美国狙击手》、《萨利机长》到这部,连续三部基于真实事件的社会题材,差不多能看出东木的疲态,老爷子真该换一下其他题材来拍啊。
太失望了,你以为是一部惊险的事件类,结果大部分时间是童年回忆,兄弟友情,以及欧洲游记???大概只有结尾那一点点事件重现还不错,整体太奇怪了。东木头这部不知搞什么
一开始故事讲得比较混乱,时间线乱插。不过看到最后竟然觉得挺好看的,大约是因为有真实感,像纪录片。
挺喜欢这片的两点尝试。第一,去英雄化;冗长的闲笔把三个主角打造得毫无魅力,他们就是身边的普通人;第二,无趣的闲笔将三人尤其是斯宾塞的英雄主义,做出了冥冥之中的一种宿命般的必然效果。如果斯宾塞没有参军,如果没有在威尼斯遇见美女临时起意去巴黎,如果AK没卡壳,这都将是另一个版本的故事。
难看得惊人了,思路是美国主旋律,美学是中国主旋律,关于美国大兵拯救巴黎是如何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