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头壶 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感到另一颗心跨越时空,望见生命的力量之和。 2.贾湖骨笛 早期的骨笛,可能只是为了模仿鸟叫吸引猎物,慢慢的狩猎欢庆让这些骨笛变成乐器,再后来人们的审美不断升级,人们开始需要越来越复杂的乐音。 穿行在贾湖骨笛孔洞间的,是九千年前人类的呼吸,那是文明的心声,那时风动,此时心动。 3.陶鹰鼎 陶醉了六千年 陶,出于土,而炼就生活,他需要摔,需要捏,需要烧,制陶如塑人,在经过这些磨难之后,陶土变成了器,完成涅槃,变成神态各异的样子。 5.红山玉龙 五千年的风早已止息,而他仍然保持在风中的姿态。古朴 稚拙 简约 厚重 7.良渚玉琮 谁能读懂这双眼睛,它仿佛从人类古老而幽暗的意识深处穿越而来,无声诉说着先民的爱,恐惧与信仰。 8.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他们沉默无语,他们无需言语,这双曾经见证过中国最早王朝的眼睛 依然看着星辰流转,人来人往 10.后母戊鼎 鼎所在之处,也有了特别的动词,叫做鼎立,大地也一定感受到了那不一样的分量。鼎也逐渐成为了象征国家地位与权利的传国重器,问鼎,鼎盛,一言九鼎等成为庄严 尊贵贵的指代。鼎中的王者,后母戊,封印着商代密码与故事的国之重器,今天却无言自威,呈现着恢宏,与强大。 11.妇好玉凤 商王武丁王后,爱武妆也爱红妆的双面佳人 堪称完美世界的典范 12.鸮尊 猫头鹰盛酒器 黑暗中看清真相,混乱中理清思维 13.利簋 武王伐纣时间 14.何尊 宅兹中国,(居住在天下中央)方寸之间,看到了埋藏千年的谜底。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 三千年历史演进,朝代更替,中国一词从政治中心,地理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含义,继而又被赋予王朝统治正统性的意义。直到清末 中国一词被用作国名出现在官方正式文书当中。 15.玉组佩 把世界戴在身上 你现在看到的我,来自三千年前的西周,我在地下行走了三千年。我和时光一起行走,穿着我的绳子已经腐朽。我的二百零四块碎片,被光线连接,二百零四个不同的象征,串接成闪光的句子。在身体上被佩戴成段落,组成了一个新的世界。 19.
1.人头壶 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感到另一颗心跨越时空,望见生命的力量之和。 2.贾湖骨笛 早期的骨笛,可能只是为了模仿鸟叫吸引猎物,慢慢的狩猎欢庆让这些骨笛变成乐器,再后来人们的审美不断升级,人们开始需要越来越复杂的乐音。 穿行在贾湖骨笛孔洞间的,是九千年前人类的呼吸,那是文明的心声,那时风动,此时心动。
六千年的时空流转,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 3.陶鹰鼎 陶醉了六千年 陶,出于土,而炼就生活,他需要摔,需要捏,需要烧,制陶如塑人,在经过这些磨难之后,陶土变成了器,完成涅槃,变成神态各异的样子。 5.红山玉龙 五千年的风早已止息,而他仍然保持在风中的姿态。古朴 稚拙 简约 厚重 7.良渚玉琮 谁能读懂这双眼睛,它仿佛从人类古老而幽暗的意识深处穿越而来,无声诉说着先民的爱,恐惧与信仰。 8.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他们沉默无语,他们无需言语,这双曾经见证过中国最早王朝的眼睛 依然看着星辰流转,人来人往 10.后母戊鼎 鼎所在之处,也有了特别的动词,叫做鼎立,大地也一定感受到了那不一样的分量。鼎也逐渐成为了象征国家地位与权利的传国重器,问鼎,鼎盛,一言九鼎等成为庄严 ,尊贵的指代。鼎中的王者,后母戊,封印着商代密码与故事的国之重器,今天却无言自威,呈现着恢宏,与强大。 11.妇好玉凤 商王武丁王后,爱武妆也爱红妆的双面佳人, 堪称完美世界的典范 12.鸮尊 猫头鹰盛酒器 黑暗中看清真相,混乱中理清思维 13.利簋 武王伐纣时间 14.何尊 宅兹中国,(居住在天下中央)
方寸之间,看到了埋藏千年的谜底。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 三千年历史演进,朝代更替,中国一词从政治中心,地理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含义,继而又被赋予王朝统治正统性的意义。直到清末, 中国一词被用作国名出现在官方正式文书当中。 15.玉组佩 把世界戴在身上 你现在看到的我,来自三千年前的西周,我在地下行走了三千年。我和时光一起行走,穿着我的绳子已经腐朽。我的二百零四块碎片,被光线连接,二百零四个不同的象征,串接成闪光的句子。在身体上被佩戴成段落,组成了一个新的世界。 21莲鹤方壶 他已经数千年不曾盛酒,但是依然盛满时光之酒的旷野,迷醉了此刻。 汉代以来,青铜器逐渐为铁器,漆器所取代。 22.曾侯乙尊盘 失蜡法 23.越王勾践剑 生命是一片战场,战士都渴望胜利,因为失败的代价,难以忍受 剑被誉为百刃之君,是因为他最适合一击刺杀,它不像长矛那样远离敌人,也不像刀那样挥砍自如,更不像棍棒那样殴打弱者,一名伟大的剑客,只有把剑深藏在怀中,隐忍等待,当足够靠近敌人的瞬间,突然出击,刺出那决定胜负的一箭,以小搏大,不欺老幼,这既是剑的品格,也是君子的信仰。
第二季
鹰顶金冠饰 正是从战国时代开始,在于一个又一个对手的对峙与融合中,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之后,中华民族强大的包容力逐渐被唤醒,因为对手,我们审视自己,因为对手,我们了解自己,因为对手,我们变成更强大的自己,你好,我的对手。 战国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 春秋战国,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中国历史上,思想飞扬的年代 ,几百年间,群雄并起 ,战乱频繁。而这之前的西周,却一直处于礼乐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壶身静默,却非无声。 4.人物御龙帛画 据说,些cuo是远古时代巫音的残存, 楚人认为人死后,魄往下沉,魂往上飘,因此把帛画藏在棺椁的夹层中,游魂识别墓主人形象,就会归来,完成升仙之旅 6. 跪射俑:帝国的镜像 地平面,是神秘的镜子。镜面上,是巍峨而沉默的陵墓;镜面下,帝国的时间仍在行走。1974年,大地之镜的尘埃被意外触动,深埋在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赫然面世。秦军集结在京畿,面对东方。三座相邻的坑穴中,容纳着超过7000尊与真人同样大小的陶俑,仿佛镜中折射的帝国。在地下的疆场,我们与史书描写的骁勇秦人面面相觑。 秦始皇陵兵马俑2号坑东段的阵型前锋出土了160尊跪射俑。他们头挽发髻,身披铠甲,持握弓箭的双手置于腰间,眼睛注视正前方,面容铁一般冷静。身居射手队列的这位男子,属于大秦战士中爵位最低的一员,也是帝国万千勇儿的缩影。他的头,背挺直,两腿纵向交叉。从侧面看,左膝,右膝,右足三点之间构成稳固的三角。这种姿势重心稳,目标小,利于攻防,大概是当时射击训练的最高标准。靠近观察可以发现射手胸腹的甲片上片叠压下片,肩部和腰下则相反。铠甲的设计细节,贴合人体的曲线,满足了活动和攻击的需要。支撑全身的右脚鞋底翻起,脚尖和后跟针线更加密集,增强了鞋子的韧性。足弓处针线疏朗,便于屈伸。动作, 铠甲, 衣着,陶俑对于帝国战士的复刻,逼近真实。而五官,须发,掌纹等体貌的严谨处理,又赋予了他肌肤的温度。出土时,陶俑脸部和周身织物还留有色彩。面目如生,须发毕现,全无冥界的阴翳。虚拟的将士,不仅颜值尽显,而且暗藏热血。 星辰旋转天穹,山河蔓延大地,人为重现的镜像拥有扭曲时间的魔力。 镜子之外,肉身已经逝去;镜子中,士兵却被赋予恒久的人格和生命。 他们抵御住时间腐朽万物的力量,屹立在今人眼前。 地面上的秦朝已经画上句号,大地之下的时间在坑穴的隧道中自我延伸。 这里的帝国没有终点,战士们等待着帝王的号令,随时准备重返战场。 9.里耶秦简 在正史之中 对秦朝行政制度还有社会生活的记载,不足千字,而里耶秦简用近二十万个字为我们描绘了将近三万七千多个从前,这如同复活了秦朝的一个细胞,进而复活了一个时代的生命气息。那时的小厉与平民仍存于尺牍,可以阅读可以理解可以想象,可以在尺牍之间看到那些被秦时明月照耀过的生命与时光。 10.五星出东方锦护臂 大地的经纬 ,纵横交叠 ,标识出山川和城市。坐标连接,足迹踏成道路,示意来处,遥指去向。来自东方和西方的风,在每一个路口相遇。 世界文明犹如缤纷多彩的丝线,广袤河山仿佛从未停止的织机,在东风与西风的吹拂下,编织至今,经与纬,线与路,古与今,在沙海古道上,我们看到了你,也遇见了自己 《史记·天宫书》:“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16.长信宫灯 1 看见这盏灯,仿佛能够看见被它照亮的时代 2 两千余年余年,他未曾挪动,却从西汉启程,带来遥远的一束光明,她为灯而生,两手持握灯盏向前投射光亮,身体是烟尘的容器,想象着她的温度,如同感知到久远的温暖,光阴长短如灯火明灭 3 控制光亮,这寻常的需求,被创造出超凡的精致,在灯盏明灭,烟雾婉转中,我们见证前人的心意与考量,时间似光,生命如烛长信宫灯带来灵动的光亮 21.错金铜博山炉 1 良工巧匠这种充满不确定的视觉处理留给了后世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仿佛能将整个世界变成他的留白。 2 烟云溢出孔隙,慢慢地博山炉被造了境,线条粗硬的动物,因烟云而跃然,金色的云纹,因烟云而延伸,炉中虽无仙人却显祥瑞,此时博山炉不再是香炉,而是视觉与气味共同塑造的,微缩的海上仙山 3在山水意象通过卷轴绘画,给人们带来想象之前,汉代的无名工匠们,已将山的神秘,借以3d气思维表达,他们通过一处柱青烟,连接两千年后的观者 4 时间精密的地计算着,生命起灭的轨迹,烟云计算着万物呈现的,声 色 形,计算着从这头到那头,一念的距离 22.长毋相忘铭合符银带钩 不同于汉代人纯粹直接的表达方式,深宫里的爱情誓言,被这带钩普通的外表完全隐藏,万人之上的国王,独宠一人,只求两人之间的私语常系腰间 这伟大的盛世,同时包容过隐秘和张扬,或许在另一种意义上实现了“未央”和“毋忘”的,是中华民族,对汉文明的情感延续/汉代人的吉祥语也是历朝历代的人们共同的期盼,在现代生活中,仍然被沿用下来穿越千年还透着微光,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敢说 敢当,就当此生此世是梦一场,忠于内心,活得敞亮 与天毋极,与地相长,怡乐未央,长毋相忘
因为某些机缘巧合,开始关注古藏。源自对文物的热爱,又觉得大部分文物栏目冗长而繁复,缺少小而美的文物单品介绍,于是上个月在微博开了一个名为#穿越60s#的说文物栏目,图文结合,短小精悍,试图为文化复兴贡献绵薄的一己之力。直至看到“如果国宝会说话”这个精耕细作的栏目,画面、解说和内容完全符合甚至超出了自己对优秀的文物栏目的所有设想,开创了该类栏目的历史先河。原来,自己的想法,已经被其他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文化使者所实践。一个人的想法,渺小而平凡,而当一个团队将单纯的思想建构付诸实现,这个执行力则伟大而卓著。在这里,由衷地向他们致敬。
开始关注文物后,逐渐发现,尤其在85后-00后的年轻一代里,文物于他们而言是一个漠不关心的话题。看不懂自然是一个原因,而更可怕的是,在这个西方文化大肆输入的年代里,他们甚至连弄懂的兴趣都没有。大家趋之若鹜的跑到欧洲和美帝的各大博物馆去打卡,然而中国除了国家博物院以外,几大著名博物院日常都门可罗雀,华夏子孙对自己老祖宗的文化遗存缺乏基本的热情。
一方面,中国老百姓解决温饱问题才是近十几年的事情,文物鉴赏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属于遥不可及的上层建筑;而长期的阶层固化,又导致许多价值文物一直被掌握在富有阶层手中,它们给人的印象是,高贵、陌生,不接地气。
而中国传统博物馆的陈设更是加大了文物与世人的这种隔阂。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基本都是按照远古时代-石器时代-夏商周文明这样的时间线顺序来设展,从人头骨、打火石、陶器、铜镞、玉器再到青铜器……中国传统器物名多为生僻字,且往往缺少直观的用途说明,导致文物的可读性大大降低。另外,西方艺术具体奔放,中国艺术抽象内敛,西方文物外行或许能看懂七分,而中国文物,内行也只能看懂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