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这是一个很完整的故事,这是一个今年华语电影里为数不多的好故事。
好的剧本是第一,在此基础上紧接着的才是好的表演,所以段奕宏才凭此拿了东京国际电影节的影帝。整个电影看下来,实至名归。
很明显,《暴雪将至》属于类型片里的文艺片。悬疑是主线,扑朔迷离的案情背景下,被连环杀人猥亵妇女的阴霾笼罩的让人觉得压抑的工业小镇里,上演了一段“救人者最后杀人”的“杀人回忆”。
余国伟的“余”,是剩余的“余”,多余的“余”。这大概是十年监狱生涯让他不自觉悟到的一点对自己的认知。
但是就像片中多次出现的人物背部后脑勺特写一样,我们只能看到真相的一半。很自然联想到《一一》里的洋洋,“你看到的我看不到,我看到的你看不到,所以我要拍下来给你看啊。”
看不到的、深藏在心底的是什么?
那是想让心爱的女人留下来的愿望,那是自己从“余神探”到劳模的名声满足,那是自己的正义,那是自己的好奇,那是自己的守护,那是自己的“爱”和“怕”。
这是97年的冬天,工业重镇上发生的多起荒野谜踪事件。多个女人抛尸荒野,死状惨烈,经查是同一个神秘的凶手所为。97年是香港回归的一年,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浪潮下的一年,是巨大变化的一年。
燕子想离开这里去心心念念的香港开一家理发店,老余秘而不宣的愿望无非是想让她留下来,害怕她成为凶手下一个目标,也是为了早点达成愿望,遂私自“侦查”,将最繁华的三条街的交叉路口,号称“小香港”的那家理发店盘下来,企图给她一个“家”,企图将凶手“引蛇出洞”。
他蛰伏等待,和以前穿着无异于别人的雨衣,在大街上迅速被人潮挤过,迅速被雨水拍打过的迷惘无奈和愤懑不同,这次他有了目标有了方向。
当找到的嫌犯那张脸第一次正面出现时,其实我就暗自觉得他不是了。
其实还是很有“套路”的叙事,后面顺理成章。由于冲动,错认嫌犯,凭只有一只41码到处都合适的鞋的物证,凭他多次光顾燕子的理发店,和在街上对女人多看两眼等,就一口咬定他是凶手。
但这都不足以成为杀人的直接动机。
导演很聪明,或者说,剪辑很聪明。将老余和燕子在高架桥上的那一段拆分成了两段叙事。中间的时间给了老余杀人。
燕子,可以看出是喜欢红色的姑娘,总是一身红衣,她向往热烈的都市生活。她是个神秘的女人,不知道来历,胳膊上的疤痕肯定藏了不少故事。印象最深的是她无意中发现老余的“侦查”活动后的另一种“爱”与“怕”,长久的哭泣,她可能追求的是一种平静,一种稳定的美好。她没有想到的是,这爱的背后的复杂性,如从来不曾停过的雨水,如看不透的黑夜,如在桥上俯瞰小镇那绵延不知伸向何方的铁路线,如下一个未知不明的受害者。
“希望在哪里呢?”
“我知道你的愿望了,你是想让我留下来对吧。”聪明的女孩,说着她坐在了桥墩上看着下面。
她会不会跳下去呢?我想。这个动作太像要跳下去的准备动作了。
接着,镜头一转,老余把嫌犯拖到荒野,愤怒杀人。有目击证人的一场杀人事件,乌云笼罩的天空下,墨绿色的雨衣,远景里几乎和真正的凶手一样“残忍”的施暴的老余。
结局可想而知,杀人就是有罪。
这时,被抓的老余抬头看看天空。仿佛看到最后和燕子在桥上,燕子最后笑着看着他,然后一头倒地。
那是真的。
作为观众的我,猜测也对了。
知道我想到了哪部电影?嗯,就是同样有段奕宏的那部电影。一个叫李缇的姑娘也是那样看着郭晓冬,然后一头倒地;一个叫余虹的姑娘在昏倒后医生问名字,她说自己姓余,多余的“余”。
多么像啊。
总是灰暗的色调的97年,不辨来处却知归途,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留在此地的燕子,锒铛入狱的老余,不知去处的真凶,大批下岗的工人们。电影里的其他和主线无关的案子,如丈夫杀害妻子,也是那个变化的年代,一切暗流涌动,人心惶惶下的一个缩影。
你在那些巨大的职工家属楼上抬眼望去,你看那一身身一模一样的雨衣,那将帽子带上就看不清楚谁是谁的雨衣下,掩藏了多少秘密,多少无奈,多少害怕,多少冤屈。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会发生。
有多少人在行走,就有多少故事。
十年后。出狱的老余,即将爆破彻底拆掉的老工厂,已患疑似痴呆的警队老张。
老张病前给他留的东西,在那么薄的一张纸片上,陈旧的新闻报道,那么轻的一个真相。
真凶已死,车祸而亡。
诡谲的是,他被人祸“绳之以法”的时刻,他提早离开,他的几秒缺席,他的不在场的时刻,恰恰是一场错过。
这就是反转。这就是真相。电影里最有戏剧性的地方就在这里。
后来我看见了阳光。在老余在肇事者家里听到真相后外面屋子里照进来的阳光。
这个时候,他可能才真正明白自己当年杀死自以为是的凶手后老张的那句潜台词:凶手马上可以查出来了,你为什么要铤而走险,做多余的事情?
你,为什么这么多余?
“我,为什么这么多余?”这一定是老余最想问的。
他最后去了那座老工厂当年颁奖的那个台子,早已物是人非。一切就像一场梦一样,正应了燕子死前说的“梦”。不该发生的,该发生的,都发生了。
最后一切的一切,随着工厂爆破而倒塌。那些“浮城谜事”,那些怅然若失,那些无奈,那些悲剧,都可以荡然无存了,一切都消解于这个巨大变化浪潮的时代。
大概也只有重新给自己一个新的“身份”,但是回家路上当汽车出故障,发动机迟迟发不起来,就像故事的最开始,自己的摩托坏了,警察的车坏了一样,往事重现。
这时,窗外,终于下雪了。
为什么我会说“终于”,因为97年的冬天,已经有了很多雨了。片名“暴雪将至”的这个“将”字,真是等了很久,有十年那么长。
冬天多雨,很反常;冬天下雪才是正道。
这里,广播是个很重要的元素,不断的天气预报做环境渲染,以及另外的广播里三次传来像是学校里运动进行曲的声音,暗示背景,烘托人物感情。
暴雪终至,仿佛我们一直在等待这一刻,仿佛暴雪终至后,就是晴天,就是希望,就是光明。
虽然,那曾经似飞雪从工厂小礼堂天花板上飘下的飞絮已不在,那个黑暗的年代终究会过去,那些“错过”的爱恨已消失。
这里是湖南。这是2008年。和现实背景的结合,那年受雪灾最严重的地方。
“还是有希望的吧?”
“还会有希望吗?”
这是导演最想表达的,也是导演最想问我们的。
很喜欢这部电影,短评写不下才写了长评。
文/夏丽柠
管段奕宏叫老段,他一点也不冤枉。不说他面相显老的事儿,就说他考入中戏时是班里年纪最大的学生,比印小天、高虎、陶虹他们差不多要大三、四岁。就是因为外在形象不好,别人上大学时都出去接拍青春偶像剧。只有老段,踏踏实实地在学校里学习。大学毕业的时候,别的同学成了明星,老段却成了学霸。以至于惜才如命的老师们,最终为他求来了一个留京的名额,这个从新疆走出来的小伙子,成了实验话剧院的专业话剧演员。
一个真正的演员,只有在舞台上、镜头前,才能展现自己的魅力。虽然老段外型不讨巧,但是只要聚光灯打在他身上,整个人马上便光芒四射了,强大气场迅速外扩。老段演过的话剧不少,可我最爱他在廖一梅的话剧《恋爱的犀牛》里扮演的马路,一个痴情到癫狂的文艺男。他俯在郝蕾的膝盖上,满怀深情又无限懊恼地说,“明明,我该怎么办呢?”那个时候,观众感同身受,他的声音、表情、骨胳和肌肉都为这个受尽恋爱折磨的男人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我们不需要再去评判他的容颜,而是深吸一口弥漫男性荷尔蒙的剧场空气,全神贯注地投入马路的爱情悲喜剧,而忘了老段是谁?
然而,在观看《暴雪将至》时,我再次遇见了同样的感觉。我觉得老段就是影片中的余国伟,余国伟就是老段,合二为一。凭借这个角色,老段拿了第30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最佳男演员。他在片中的表现无可挑剔,名至实归。之所以将片中男主角的名字记得很牢,是因为影片刚开始时,老段自我介绍:我叫余国伟,余下的余,国家的国,伟大的伟。平静浑厚的声音,令人觉得这个男人踏实稳重,又有点小坏。
但接下来的镜头便摇到1997年的冬天,大雨如注的湖南小城,余国伟穿着件皮夹克,白衬衫,扎了条红领带。迈着两条小短腿,急急地跑到了案发现场,满脸堆笑,老远就跟公安局的刑警打招呼:“需要我们怎么配合?”然而当刑警离开,他独自面对女尸横陈的现场时,双眼射出了冷峻的光。瞬间,满屏都被这个极具心机的小人物形象塞满了。余国伟,哦不,老段有戏了!
余国伟在冶炼厂负责保卫工作,因为工作认真负责,逢案必破,被人称为余神探。多年的成绩以及周围人的奉承,令余国伟对未来充满信心。他甚至幻象自己能当一次劳模,上台戴一次大红花,发一次言,对所有人大声地说:“一定要活出自己的精彩!”就是这句话、这个理想、这种幻觉,成为生于六十年代的余国伟走向未来生活的动力和支柱。如今五十多岁的人可以想想,谁都有深具时代烙印的热血青春。
有人说这部电影像韩国版的《杀人回忆》。但我觉得,从导演的视角来说,这部比韩国电影略高一筹。虽然这个案子被锁定为连锁杀人案中的一起。犯罪分子身上有四条人命。但显然,导演董越的醉翁之意在酒,表面上他拍的是罪案,实际上他想说的是余国伟因此而改变的人生。起初,余国伟通过自己的经验一步步接近真相。但是,一次在钢厂里的追踪之后,犯人丢下一只鞋子。余国伟的徒弟却失去了生命。案件在余国伟心里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一方面他与罪犯结了仇,另一方面他的理想被蒙上了阴影。
追踪的这场戏拍得漂亮极了。罪犯、余国伟师徒二人在巨大的钢架结构的炼钢车间内攀爬、穿梭、追逐。哗哗的雨点声,密集的脚步走,厂内小火车的鸣笛声,以及车间生产的轰隆声。在空旷的背景之下,三个人的生命显得那么渺小。同时,此情此景也是对余国伟的人生侧写,他在乎的只有他在乎,他珍惜的只有他挂在心上。在时代面前,他只是一个弱者。无论是他单身,还是后来成了下岗工人,都是他无力改变的。他只有顽强地,近乎于偏执地追踪凶案线索,他才觉得自己活得像个人!或者说,实现了理想,他才能肯定自己存活在世上的意义。
影片中有一条弱化的余国伟与“小姐”燕子的感情线。江一燕乐于颠覆自己的玉女形象来扮演,精神可嘉。不过,与老段演对手戏还是有点吃亏,几场戏都是靠老段托着。但她怀疑老段利用她诱惑罪犯,逼问老段为什么不跟她发生关系的那场戏,眼里的盈盈泪光仍然彰显了江一燕的表演功力。
余国伟在破案过程中发现,他离理想越来越远了。失业、失恋以及理想的破灭,令他做出了极端的选择。多年后,他重新走上社会,已经是2008年的冬天。原来的工厂被整体爆破,将要进行房地产项目开发。当他坐上长途客车要远走他乡之时,大客车却熄火走不了了。这意味着一个人无法那么轻易地走出过去,从头再来,谈何容易。有的人,一生都要被困在原地。一场暴雪,就能将过去的一切掩盖无痕吗?那只是期盼而已。
电影结尾,余国伟望着窗外散落的雪花笑了,他的英雄梦想彻底落幕了。他已经知道罪犯是谁了,或者永远也不会知道是谁了。但这对于他已经不重要了。这部电影最精彩的部分就在结尾的二十分钟,含义即广泛深刻。莎士比亚说过,生存还是死亡?然而,对于人类来讲,生存是第一要务。可对于人生,有的人早就死过了。
我相信,老段对余国伟这个怀揣理想的小人物的理解是彻底的。他也曾经是这样的人,向着“演员”的理想前进。只不过他成功了。余国伟失败了。那么老段,与余国伟一起,继续加油吧!
转载请豆邮联系
首发于「MOViE木卫」 公众号:moviesss
《暴雪将至》在东京国际电影节获奖后,片刻不停的上映节奏,看起来是想要复刻文艺犯罪片《白日焰火》在柏林之后的商业成功。
除了《白日焰火》,这部电影还让绝大多数人,想起韩国的《杀人回忆》。导演自述说,还有西班牙的《沼泽地》以及其他犯罪电影。在我看来,《暴雪将至》复刻了一个湖南小城的90年代末风情,围绕厂区而起的小城低调热闹,人民生活波澜不惊,却总感觉有股气候变化要到来。
频繁且无果的凶杀案与没有点明的集体恐慌,与如今大开倒车的时代不谋而合。不断下坠的人物,身陷在泥潭沼泽,或从高处突然坠落,强吻上了中国的周遭现实。所以,它大概真不是一个找凶手的悬疑快感或侦探破案的故事。再不然像白银案那样,找到凶手又如何……那不过变成了一块时代的铭牌,还有一位又一位无名氏的墓碑啊。
当江一燕邀段奕宏共舞,二人深情相拥着小城二月般的身体温暖时,透过理发店的霓虹灯牌,可以看到三厂汇合处的小街晦暗,空无一人。那些灯光之下的谲黑,却潜伏着无限杀机的寒意,随时可以破门而入,将主人公扑倒在地,痛快解决。
这个观影感触,并不是来自我的胡思乱想。以摄影起家的导演董越,对全片摄影美术的把关,营造了统一的视觉风格。调色出来的阴冷冬天,雨不仅下不停,雨量也比任何一个季节都要多。这套风格最出彩的,是在拍摄追击犯人时,高大的钢铁锅炉和机械的传送架梁上,一团大红色正在肆意地跳舞着。周围是死灰般的冰冷无物,黑色阴郁,霸占了整个画面。
许多人会认为,《暴雪将至》学了大半场的《杀人回忆》,最后却一头抛弃——如此一番折腾无意义,完全是为了证明奉俊昊的《杀人回忆》到底是拍得有多牛X。
可不是么,连环的强奸杀人,杀人犯会回到他得意的地方,烟囱林立气势惊人的钢铁冶炼工厂……这些都与韩国犯罪片里的背景风物如此相近,就差跳出一个锅炉工。
找不到凶手的高明处理,似乎变成了《杀人回忆》后犯罪片导演们无法破解的新世纪谜题。《暴雪将至》把恶魔自有天收的想法执行,变成了下个不停的大雨和多处出现的上帝视角。这样的处理容易遭致非议,却也不失为避开审查麻烦的妙招。
无论把余国伟,看做是螺丝钉警察的巧妙化身,还是把他充当做工厂建筑的时代守卫,我们还必须看到,电影里的犯罪凶杀,简直没有影响到小城市民与工厂工人的正常运转。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上班工作,依然井然有序。与那些人头攒动的画面相比,这些发生在田间地头,大桥之下的残忍恐怖犯罪,似乎变成了组成生活的一部分材料,供予第一个乌龙嫌疑人,充当八卦谈资。
如此解释说明,不是为了给《暴雪将至》找借口搪塞,而是说,类似凶杀案,无论悬而未决的常态,还是催促神探的诞生,它们一直在中国社会发生,譬如今天就爆出一则新闻报道:“青岛城阳灭门案,遇害者均遭捆绑缠胶带”。
全片表演都高度紧绷精神紧张的段奕宏,令人觉得孤独又可怜。
多余的余,还有国伟的名字,似乎说明了他或父辈,渴望与共和国的命运生死与共。但正如那些想姓赵,最终遭遇无情真相的,发现自己不过是用来电鱼的一列电池组,或者一滩电解液。
全程不在状态的江一燕,令人难堪。据说版本删减调整(135min→118min),造成了她来路不明,高潮爆发又不到位。
凶杀案戛然而止,跳进二人情感僵局时,电影悄然转移到另外一个普通的家庭残杀案件中。它似乎说明,与强奸杀人相比,那个年代,还有许多家毁人亡的惨剧同步发生。与此同时,身为劳动模范的余国伟,被工厂无情淘汰,清扫在铁门之外(这一场戏拍得并不好)。
导演的诉求,无疑是准确的:那是一个所有人都被无情抛弃的年代。对号入座的,当然是国企下岗工人。但《暴雪将至》突然搭上了一段情感戏,导致余国伟变成了一个没有性需求的恋尸癖爱好者,陷入魔怔。这个不属于厂子,不属于POLICE,不属于时代的老派作风编外人物,一心想着抗洪救灾抢险立功保护祖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果敢人物,最终以疯狂的自毁,求一个宣泄心安。
电影一直想通过不断往下掉的戏,去补救那个没有面孔的罪犯,再扣上大时代(1997年)和大厂子(隐晦下岗)的变更,但显然来不及了。车简单粗暴无理的飞车解决方式,还有安静围观爆破的摆拍造作收尾,完全是凭空而来的兀自抒情。
再到把玩似真似假回忆,往事消失无影踪的喂狗老人(英文字幕之前把保卫科翻译成dog),也有点闪烁其词,故作聪明。因为犯罪内核消失后,瞻仰巨大建筑的缅怀情感,总归是生硬的(乱入《钢的琴》)。
死于车轮子的罪犯,死于火车轮子上的燕子,还有停在了巴士车轮上的余国伟。余国伟是个编外人物,不属于事业体制,甚至不受工人欢迎(徒弟遗言)。老警察不喜欢南方,自认不属于这个地方。徒弟和舞女同样没有亲人,看似浮萍般自由,电影抽掉了他们的家庭关系,来去自如,不受限制,只有浓墨般的重工业背景板,几乎挂住了每一个场景,呼之欲出。就连凶手,最后也落了个尸体无人认领——他真的存在过吗?而在两次搬演模拟/犯罪行凶的过程中,被心魔击溃的余国伟也把自己变成了罪犯,最后成了一个拿到二代身份证,却落得巴士熄火,暴雪降至。一条无处可去的畸零老狗。
集体主义的消失,带来了个人的崩溃。个人的崩溃,引发了剧中唯一场的家庭伦理惨剧。不难发现,剧中人物拥护集体,渴望归属,荣誉感强烈,最后结局惨淡。而那个因猥亵妇女留下前科的年轻人,何尝就不是那个压抑时代的受害者。一切罪责,都是莫须有的。
它们发生了。它们消失了。
(文/杨时旸)
只有当人们有机会站在一个恰当的当口回顾一生,才会知道,命运在某个时刻会如何被意想不到的事件肆意揉捏和牵制,从而导向不可知的方向,但身处那一刻,人们只会想着奋力向前,就像段奕宏饰演的余国伟在酒桌上给老警察敬酒,羞涩又坚定地念叨,“您已经功德圆满了,我还得努力。”他想去努力的,是破获一起命案,擒获一个凶犯,然后佩戴上由组织颁发的大红花,最终,或许可以从那间破败工厂的保卫科调进当地小小的公安局,名正言顺地搞一些案子,从而成为实至名归的“神探”,而现在,“神探”这个称谓更像是工友们掺杂着奚落和亲昵的绰号,而非敬重。余国伟隐藏着自己那一点令人心酸的野心,推诿着同僚们对他的恭维,在得意之中不会想到,命运会就此翻覆。
个人命运,时代特征和离奇命案的纠缠——自韩国《杀人回忆》之后,这三个符号的拼贴就成为了一个吸引中国导演的魔咒,被众人竞相效仿,但接连失败,那些失败者都急于换个背景直接搬演,但谁都没能摸清那些罪案和时代转轨以及人心溃散之间的隐秘联系。《暴雪将至》终于解决了这个尴尬的问题,导演理解了这种设定背后的指向,呈现罪案又极速地抛弃罪案,超越罪案,而竭力目击一个时代的转型,以及转型之下所有人的不知所措。
1997年的南方小城,几起连续的命案,一个国营工厂里的保卫干事,一个临近退休的当地刑警,所有人都希望能够破获案件,但最终,一切却奔向歧途。这一切所组成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悬疑类型片,破案过程被大段地隐匿和省略。时代,以及那些浮沉于时代转轨之中,内心动荡、无枝可依的人们,才是真正的主角。案件和死亡不过是催化剂和引信,滴入一潭死水,引爆长久的憋闷。
那时,一切开始破碎,集体主义和计划经济骤然失效,消费主义与个人享乐暂露头角,旧时代的满地碎片让被国营工厂裹挟半生的人们觉得疑窦丛生又危机重重,被计划和规训过的灵魂不会知道,那些碎片在不久的将来将组成熠熠生辉的万花筒,他们只是惊悚于当下的崩塌,庄严的承诺不再奏效,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于是,人们只能在一种暧昧不明的气氛中独自摸索与等待。电影里的工厂车间还有着熊熊火焰,但工人们的脸上都挂着倦怠和绝望。杀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那些邪魅的凶案更像是对这个巨变时代的反馈、表态和应激反应。
陷于这个故事里的人各自有各自的命运线,却被意外扭成一团,结成死扣。余国伟是那种滞留在过去的人,外部的变化他不能解码,他在既定的轨道上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希望用破案换得荣誉和升迁,但这一切并非指向利益,只是一个沉溺于旧时代的男人所需要的精神光环,而他的暧昧女友燕子,是一个先知先觉但也敏感怯懦的普通人,在阴郁的小城感到窒息,却也只敢用一种虚幻的期盼当做救赎,唯一超越于周遭的不过就是烫过的头发和描过的眼线,她表情落寞,疏离又忧伤,与后集体主义的粗粝格格不入,她最终只能实现半个梦想,原本想着去往香港开一家自己的理发店,最终只能在那条破落的街道上盘下一个门脸,那里被闭塞的当地人自己命名为小香港,山寨版的现实回应山寨版的梦想,她不过就是想用这个小店挣扎出一点希望,和余国伟搅拌起一点超脱于俗常的爱情,最终却意外奔赴死亡。而那个老警察呢?一生厌恶这里,却终生受困其中,他本来想做一个清澈的旁观者和解惑者,却被那接连不断的死亡搅乱了头脑,他一次次问着,“这到底是怎么了?”这不是一个人的疑问,更像是一场宏大的时代呓语交织出的恢弘困惑。
那座阴霾的小城,那个转轨的时代,所有人都被某种无处不在又无法看见的网纠缠,犹如那一场场接连不断的笼罩着一切的雨。人们都在挣扎,觉得终能挣脱,但注定徒劳。余国伟向那个无辜的嫌疑人发泄之后,安静地坐在警车后座,老警察问他,你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啊?他没有回答,其实是无法回答。身处其中,一切像是癔症的催促。他其实不过是为了抵抗挫败,抵抗变化,抵抗自己在宏大时代和命运碾压面前的无助和弱小。
这个故事充满残忍的首尾呼应,最初,余国伟坐在吉普车里,老警察给他递了一根烟,彼时,他还意气风发,最后,他仍然坐在那辆车里,老警察依然给他递了一根烟,他已经命悬一线,他自己能听见命运的玩笑和嚎叫吗?最初,老警察在破落的街头酒馆里说,退休就回北方老家,坐在院子里无忧无虑地晒晒太阳,最后,他实现了,痴呆之后,无忧无虑地坐在了疗养院的院子里晒晒太阳,只不过他仍然滞留于那座他从未喜欢过哪怕一天的南方小城。
《暴雪将至》中密布着死亡,几场凶杀,一次家暴,以及一个女人的自戕,他们都是大时代之下的微小命运,有人发泄,有人绝望,在窒息感中,人们把挣扎演变成了伤害,有人伤害他人,有人伤害自己,用痛和血确认自己的存在。这些死亡,不只是肉身意义上的个体的死亡,他们更像是为一个旧时代消逝时刻的殉葬。
这个故事横跨了1997年到2008年,但它只呈现了头和尾,所以对照就令人唏嘘。2008年,已经是一个光鲜的年代,奥运会和房地产,全球化和互联网,同一个世界和同一个梦想,谁还会提及那些曾经和过往,人们似乎都被重装了系统,解决了bug,早就不再是当年站在工厂门外被宣布下岗时不知所措的旧人。但是也仍然有一些人被困在了旧系统中,老旧的厂房被爆破,那些困于过去的人们站在一旁呆滞地观看,他们依然穿着黑色和蓝色的工服,依然一副困惑的表情,像是被国营工厂废弃的残破玩偶,和这个美丽新世界相看两厌。
那次拆除,炸毁的不只是一个地标,灰飞烟灭的其实是一个时代,那个瞬间,有一些微妙的东西被泄露出来——这个故事之中的很多地点坐标似乎都可以被时间坐标取代。比如,余国伟对燕子说,留下吧,他说的,是让那个倔强骄傲又敏感的女孩留在这座焦黑阴雨的小城里吗?其实,他是想让她留在这个自己认为可以获得荣光的,熟悉的,感觉安全的时间里。但一切终究不可能,时代兀自滚滚向前。女孩从桥上翻下,那列哐当作响的货车,到底将她碾碎,还是将她带走?或许,同时实现了二者。没有人能活着离开那里,所有人都以某种方式死去或者部分死去。老警察成为了行尸走肉,呆坐在阳光里,或许他的魂魄已经飞升着离开了那座小城,回到了北方艳阳下;余国伟蹲了十年监狱,拿着镶嵌着芯片的二代身份证,终于决定离开,却困在了车里;女孩燕子一心想着璀璨的香港,却殒命于肮脏的煤车;还有那些被连环杀手夺取性命的女人,在烂泥和冷雨里,从未有人给他们交代,而那个嫌疑人最终死于非命,这是对恶者的报应还是对善者的嘲弄?事已至此,一切都变得几近不可言说,真实和梦境彼此混淆渗透,余国伟一直赖以支撑自己的那次劳模颁奖是否真的发生过?如果最后那一场暴雪是真实的,那么,十年前领奖台上飘下的暴雪般的绒絮,又是什么?是对未来的警示和预言,还是一个男人陷于癔症中的神迹般的幻想?《暴雪将至》是一首时代的挽歌,写尽一群人的命运转折,时代的齿轮吱呀作响慢慢重新咬合,可谁又知道,那会吞噬多少沉默的人,又会翻覆多少人的生活?
(本文首发腾讯大家专栏,严禁转载)
很久没有写影评,这次因着许多喜爱之情写下这一些字。 以下含剧透 电影有多条的线索和不同视角,所以只选择了从杜源老师饰演的配角张队三次发问来写一点自己的理解,完全不能涵盖导演所负的全部野心与内涵,若有机会,再以别的线索展开。 电影里作为正经体制内的老警长张队,在全片问了三个问题。(也许更多但我可能没记住) 第一次,他问“现在究竟是怎么了?”。 贯穿整部电影的连环杀人案中,出现一个“状况外”的小案,偏偏在整部影片中用镜却最为血腥暴力。筒子楼的某一户人家破旧的墙壁上溅满血迹,妻子横死家中,丈夫因长期失业情绪不稳精神失常,数刀捅死自己的妻子。张队站在筒子楼的走廊向下看,失业下岗的其他许多工人站在楼下神情木然。 筒子楼是7、80年代中国单位制下企事业单位由于人口基数大资源短缺而建给职工的一种非常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由于同质化在90年代末随着社会转型而逐渐开始瓦解,这种千人一楼一社区的环境给个体带来了更大的精神压力。 劳动环境的改变使得每一个习惯于“单位管一切”的城市工人被这种看似突然的变化打了个措手不及,曾经即使放弃继续念书机会也要进的厂子、做的工人,一夜之间朝不保夕。 时代蜕变的阵痛反映在个体身上时,往往就意味着怪诞离奇的故事的发生。所以男人困于失业的压力和周遭低沉绝望的氛围,执刀行凶。 张队似是不解,此时的他也像一个跳脱于故事外的人,在看着眼前一列火车行驶在麻木荒谬的轨道上,他不解,为什么好好的人活成了这样。 所以张队问的是环境的变化。 第二次是他问余国伟“你这么做究竟是为了什么?” 余国伟把自己认定的嫌疑人宋军打个半死被当成疯子抓了起来,他作为一个前保卫科科长,失业后仍然没有放下对这个案子的追索。他自始至终到底在追求些什么? 显而易见,余国伟查案的动机和白日焰火里的廖凡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 余国伟的行为是带有更浓厚的社会内涵和时代背景的,他身处在一个国企大厂子中不增效益不受重视的保卫科,却任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科长,手执警棍 腰缠锁拷, 随时暴力执法 强制拘人,这种矛盾自始至终在他身上隐隐存在。在单位制背景下的他需要一种组织上的肯定,而由于他的工作职责本身不能给厂子带来效应,所以他的行为趋向于靠近与自己职责更相近的警察组织,通过完成警察的任务从而获得工厂领导的肯定。 这也就是他一开始积极行动的动机了。 而后来他下岗了,依然不愿意放弃这个案子。除了他是个“神探”,他的徒弟因此而死,还有什么别的原因吗? 这个人物,他存在的价值找不到一种认可评价的标准了。燕子想去香港,余国伟没有正面答复,因为一个常年浸泡在组织里的人,是根本无法迅速的脱离“单位”存活的,没有组织和等级的骨撑着,他精神上找不到自己的意义。20世纪末中国的转型,也是异质化的过程。人们在时代风雨中难以找到自己的依靠,统一的安定的依附的东西破碎了,她们却因为所处的阶层与位置而无法远瞻眺望到自己的未来。 因而余国伟选择了继续,并最终因此而爆发,失去燕子重伤宋军困入囚牢。 所以张队问的是人们内心的依靠。 第三个问题,是张队对着广播和窗外的雨水叹问“今年冬天是怎么了?雨水这么多 ” 暴雪将至无疑是潮湿的,它的雨仿佛未曾停歇过。从影片开头保卫科科长老余穿着干净整洁的皮衣开着摩托行走在雨后的泥泞里,到披着黑色雨衣的工人从工厂那扇铁门蠕动而出,老余的徒弟摔在滂沱大雨中脑出血死亡,再到后来乌云下工人远远望着工厂的爆破拆除。雪却仅仅下了两次,一次是在老余的劳模奖下了“假雪”,另一次是影片结尾08年老余出狱得知真相后遇见的那次南方雪灾。 假雪因冤未雪,因内心所依仗的荣光早已破败而不自知,因余国伟即使跳舞情动也要在红毛衣外套皮衣,与燕子的红始终隔一层他所求的肯定与体面。 那个冬天呐,却一场雪迟迟不下,仅下着没完没了的令人烦闷的雨水。雨水湿黏,火气受了潮便成了郁气,同时它又掩盖着痕迹阻碍着视线。 所以,后来这场雪。 即是沉冤得雪的雪,真相终于大白。是啮雪餐毡的雪,你看那些麻木而卑微的人。还是冰雪消融的雪,一切如梦似幻,伤疤结好了曾经一切认为重要的意义都不再有了。是昼消积雪,夜涌狂澜的雪,时光在一点一点积累着蜕变,终于,大厦倾颓。 所以张队第三次问的是未知的未来。 如果说,有我不太喜欢的地方,这也是我认为董越导演没有去讨好观众的一点。 大概就是电影太过灰冷色调了,特别是当我写下这些字之后,竟然找不到亮色与暖意,包括我在这里还不曾提过的女人们。 作为个人的角度我始终相信,不同时代的阵痛滋生出不同的怪诞离奇,但人在面对时代所产生了“无力感”的同时,也有一些坚定暖意。作为个人期待着暖色,但作为电影,这样一部冷静沉郁的作品,他已经将故事讲得很好了。
说实在的,这实际上是我第一次感觉是导演个人的存在感压过了段奕宏老师的存在感,风格和气质很突出。段奕宏在这部电影里的演绎拿到影帝实至名归,并且意外的发现江一燕真的是一张电影脸,惊喜。宋军扮演者的外在形象给人印象非常深。 如果说期待,我希望今后看到导演手下对于当下这个时代的记录,更希望看见一点回答与前路。 ——————————————————————
很少写影评,看电影也不多,纯属个人见解,拒绝ky。
很高兴这篇影评里的理解得到导演的认可
3.5 创作思路上有《白日焰火》的影子,全片都在营造暴风骤雨及被下岗潮裹挟的低压氛围,个体记忆被无情碾碎,并将凶手直指整个失意压抑的时代。后半段剪辑有点崩,尤其是燕子的最后几场戏,导致高潮部分剧情走向缺乏力度。无法幻想的日子里,我们都成了多余的人。
余国伟 钓鱼的鱼 多余的余 暴雪将至的时候 每个人的命运都跟余国伟那条不断拉扯的夹克一样尴尬
20171029 TIFF 全球首映。不差,作为处女作来说,厂房和筒子楼的全景空镜还有工厂追逐戏真的蛮惊艳的。只是故事还是有些卖弄,导演QA的时候也显得有些迷,估计自己也没琢磨透。雨雪作为意象,操作得有些过。段奕宏超级棒!!!段奕宏本人超级帅!!!!给段奕宏投五票!!!!!(想了一下还是加一星
前面给出的所有线索,到后面都是无用的,然后导演说:“算了要不我们还是谈谈时代吧。”……镜头质感不错。
这个片子看完很憋屈,最大的感受就是,人呐,别太把自己当专家,越有人夸你,你就可能越成笑话,别总想着过去的荣耀,你以为的那些光荣搞不好最后都不存在,即便存在也是喂了狗。
导演把握社会现实和类型片的能力都相当可以了啊~很像曹保平风格,支持这种走向的国产电影~
雨一直下,气氛不算融洽…
案发地点一年365天都下雨,可能凶手是萧敬腾吧。
如果老段要利用我查案我愿意每天都打扮得漂漂亮亮让嫌犯上钩被抓继而帮助他成功破案评上先进转正上调实现梦想。他喜不喜欢我,是不是深柜我都无所谓。
批判前 先把故事讲好;起手势很高 越讲越平庸
从头下暴雨下到尾这一点就值回票价……
电影真的很像《杀人回忆》但像就像吧,起码前半部分节奏氛围都很棒,可是从江一燕角色正式上线之后就变了。偷看日记产生误会,能解释不解释直接跳轨自杀,这么疼痛这么矫情,然后这就成了主角施暴的导火索了?我想看的是小人物为进编制,破案到癫,直至入狱的过程啊!
多余的余。一个被无情抛弃的年代。全片视觉风格是统一的,恶魔自有天收的想法执行,变成了下个不停的大雨和上帝视角。但江一燕从头到尾都不在状态,令人难堪。后面一直想通过不断往下掉的戏去补救,却已来不及了。飞车粗暴,爆破造作。想玩点回忆似真似假的喂狗老人,也有点闪烁其词,故作聪明。
这电影看得我欲哭无泪。走出电影院,失魂落魄。看电影时,我一会儿代入男主,一会儿代入女主。内心戏多得要死。我像男主一样失去了十年,然后又失去了十年。也许我早就像女主那样被轰鸣而过的时代列车撞死了,但我自己还不知道呢。一个人如何证明自己还活着?这是一个问题。
段奕宏影帝努力地扮演了一次宋康昊。40分钟以后全面崩坏。江一燕在我心里还是隐藏极深的万年烂片王。
段奕宏那个角色只能解读为深柜了吧!虽然不想每次都用那么情欲的视角来看段奕宏主演的电影,可是看完以后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也就那句“跪下,撅着”了!
@东京电影节 低配版《白日焰火》。想讲太多导致故事浮得厉害,导演处女作值得鼓励
女人的死亡方式,被男人拖到另一个地方,缓慢,残忍,一刀刀杀死。男人的死亡方式,当他发现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在多余的国度,做多余的伟大梦想,余国伟。
厂里那段追赶戏拍的绝了,工业水平全程在线,故事太温吞看到中间有点嫌长。另外一个还算严肃的电影在世界首映这场的Q&A,全是一些小粉丝儿在争相表白偶像,求祝生日快乐的上台自拍的还有要translate by myself的,感觉真丢面儿
他想在集体里留下自我,却被时代率先抛弃,他想从正义里偷份荣誉,自己却成了作恶凶徒,疯狂的追凶路上他毁掉三条人命,暴雨连阴,其实正义早已生效,暴雪将至,可惜他的人生已经失效。犯罪是壳,时代是肉,人心是核,一个癫狂小人物的1997,黑色又荒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