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最后的爆炸太假了
按照书上所说,1/4克的反物质,稍微算算就可以知道,爆炸当量是10000吨左右的TNT炸药,大概是半个广岛原子弹,炸掉半个罗马城毫无问题啊。直升飞机所能达到的高度,不过是把地爆变成了空爆,威力只有增强。结果就电影里那点威力,连个蘑菇云都没有,太小儿科了吧。就算湮灭的时候能量都还以伽玛射线的形式存在,没变成热能光能冲击波之类,那当场所有人也会通通被辐射照死。
据说丹布朗的老婆是个艺术史学家,不是个物理学家,所以写达芬奇密码头头是道,写这个就出了个大漏洞。
2 ) 比《达芬奇密码》更具观赏性
相信看过《达芬奇密码》原著的观众在看电影版时虽然能明白剧情背后的来龙去脉,电影未展现的部分等等,但仍然觉得电影版完全没有了小说的精彩和魅力,只剩一个中年男子絮絮叨叨着历史和宗教;而没看过原著的观众更是觉得电影过于臃肿,信息量巨大人物众多导致本来曲折精彩的剧情变得沉闷枯燥。在经过失败的改编之后,Ron Howard拿着这一部《天使与魔鬼》面临着选择,读过原著的观众人数显然不及《达芬奇密码》,那么究竟是讨好他们,还是干脆放开手脚,大力讨好未读过原著的普通观众?
而我是读过《达芬奇密码》,却未能有机会拜读《天使与魔鬼》的观众之一。电影上映前便一直担心,怕出现大量的理解障碍,看着魅力不再的Tom Hanks在荧幕上唠叨个没完。140分钟的电影结束后,显然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一次,Ron Howard汲取教训,深知无法还原原著的魅力,便索性将它改编成一部悬念迭起,精彩有趣同时又不枯燥的娱乐大片,让这140分钟瞬间即逝。
我给出三颗星,其中第一颗就是给Ron Howard的。在去年奉献了《对话尼克松》,再度提名奥斯卡后,相信没人再质疑Ron Howard称其“江郎才尽”。对于没看过原著的观众来说,要在一大堆历史宗教信息中,能完全感受不到140分钟的漫长是相当困难的(《达芬奇密码》就失败了)。在这部《天使与魔鬼》中,Ron Howard掌控的叙事的节奏虽不能说是完美,但也是在水平之上。四个符号四个教堂四个尸体,简单并紧凑地串连起整部电影的主线,让观众跟着Robert Langdon在罗马和梵蒂冈横冲直撞寻找线索。而随着午夜的接近,剧情一步步推向高潮,这一次,不再是《达芬奇密码》最后的“冷高潮”,在Ron Howard精心营造的气氛下,片尾那场特效戏大场面,情绪煽动一个都不少,绝对够分量被称为高潮。而最后真相的揭露也绝对达到了“意外结局”的水准,比《达芬奇密码》更有看头。
第二颗星是给一号男配角Ewan McGregor的。他在电影中几乎抢尽了Tom Hanks的所有风头,最有故事的是他,结尾高潮戏的主角也是他,如果戏份再多点都能被称为主角了。全片看下来,Tom Hanks仍然没有更多的发挥空间,只有几场幽默戏比较有趣;而Ewan McGregor才算是整部电影的中心,无论是故事上,还是剧本留给他的表演空间,都超过其他角色。而不负众望的是,Ewan完成得非常不错~
第三颗星是给配乐大师Hans Zimmer和电影的特效制作团队的。Hans Zimmer的配乐在《达芬奇密码》时就有喧宾夺主的嫌疑,而这一次更是华丽到每一次出现,都会牵走观众的注意力。至于特效,众所周知,由于电影的拍摄遭到梵蒂冈的抵制,不允许剧组进入拍摄,因此片中出现的大量梵蒂冈城内的戏全是搭的布景或者后期的特效制作,最后成品绝对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而最后结尾部分的爆炸戏也很震撼。
总的来说,电影版的《天使与魔鬼》虽然最后口碑可能会不及同期上映的STAR TREK,不过比起《达芬奇密码》,它更娱乐更好看,因此仍具有好莱坞式的观赏价值。只是不知道这样的改编,虽然可能有机会赢得普通观众的赞许,到底能不能躲过读过原著的观众的口诛笔伐?
看过原著的大家说说看法吧~
3 ) 玩悬念,玩人文……改成电影就杯具……
简单比较原作和电影,看看电影改编的杯具之处……
1.科学家之死
原著开篇大段文字都是讲述男猪前往欧核中心调查被杀科学家胸口的神秘标记,交代了欧核中心的背景,并且引出了重要人物:欧核中心主任和死者的女儿,也就是女猪,三人围绕研究成果“反物质”一连串对话交代了三个信息:1.反物质威力惊人,2.它是被用来证明“创世纪”的证物,3.有一大坨这玩意被偷了……尤其是第二点,这是原著里整个阴谋的原点,电影里只是在后面通过瑞士警卫队司令的口述一笔带过……开头一帮大众脸科学家做实验那一段看的人一头雾水,冲着达芬奇密码前传的名号看的人,肯定以为放错盘了……
2.故事背景
原著经过1/4的内容之后才来到梵蒂冈,被告知三个重要信息:1.老教皇便当了,教会正在秘密会议选新教皇。2.四位教皇候选被绑架。3.那坨反物质就在这里,几个小时后会把梵蒂冈炸上天……而第3点也是男猪和女猪从欧核中心移驾的原因。悬念一环套一环,背景徐徐展开,这是小说给人的感觉,而电影则一上来就把科学家之死,反物质被窃,光明会,主教绑架等事情由人口头转述给男猪……这个仓促的开头把原著的故事背景布局完全打乱了,就造就了整个影片的杯具,观众纷纷表示没看明白……以至于后面的走向完全成了无脑动作片……
3.谜题
平心而论,中段的解谜过程还是比较忠实原著的,可惜小说中男猪解谜的思维过程和相关人文背景介绍在电影里被省去后,让人看起来更像是是为了解谜而解谜,一群猪脑警察顺着无所不知的男猪一步步接近凶手,这种片子似曾相似吧,对就是那个带眼镜穿短裤的死正太也爱搞这个……还有奇怪的地方就是原著里四个主教都便当了,最后一个男猪是没有救下来的,实在不明白这么处理的目的是什么……
3.人物
小说在人物刻画上有天然的优势,可以通过旁白描述人物的心里活动,当然电影也可以,不过商业电影很少这么干……这就造成了另一个杯具,人物形象太单薄……原著里男猪在书中前1/3的时间里基本都是路人甲,什么话都插不上嘴,1/3之后才是他擅长的符号解谜领域,而导演似乎不允许别人这么抢汤哥的镜,汤哥一下飞机就开始滔滔不绝,带着无限体力的女猪在罗马城走街串巷……而原著里好色的杀手同志近女色那一段电影里咋都被删的滴水不漏(偶可是很期待那SM场景的- -),一把小枪单挑了无数豁NB的瑞士警卫队队员,而拿了钱之后被汽车炸弹灭口那段实在太好莱坞了……
4.结局:
结局是我最不能理解的,主任由于在电影里被阉割掉,带他而死的是警卫队司令,死法还是一模一样,在质问教皇侍卫时被破门而入不明真相的其他警卫队员打死,杯具的领了便当,这里就显得有些唐突了。小说里主任和侍卫的最后对决,我觉得的代表了科学和宗教的交锋,最后侍卫凭借阴谋1:0胜利,但是男猪小强般的生命力从直升机中不带降落伞跳下,带着主任临死前的录像赶回错穿了阴谋外加引出大反派真实身份逼得他自焚1:2翻盘,这一段真实酣畅淋漓。但是电影版把反物质爆炸的场面做的确实不赖,算是没输掉底裤……
5.杯具的大反派:
当然最杯具的要属幕后真凶:教皇侍卫这个人物,在剧本和导演惨不忍睹的剪刀下,变成了一个买凶杀人阴谋不成最后狗急跳墙的恐怖分子……人家在原著中分明是一个为了振兴教会的有志青年,在得知了教皇生子的丑闻和见识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之后,萌生了借光明会和反物质来制造一场毁灭天地的恐慌,在恐慌中他扮演救世主,从而把人们从科学一边从新拉回到宗教信仰之下。但是阴谋破灭之后,他发现自己竟然也是借由人工授精也就是科学诞生的,而他毒死的是他的亲生父亲,在一个又一个杯具之后这个矛盾的结合体在众目睽睽之下点火自焚,投奔上帝他老人家去鸟……
6.细节
原著里那么多细节,影片都没有交代,比如男猪是个游泳健将,这救了他两次命,第一次是密室停电,肺活量让他撑到了把玻璃砸开,第二次是跳飞机时,标准的跳水动作让他掉进河里时还活着
一部如此适合商业化的小说,竟改编成这样,太可惜了……个人感觉《天》比《达》更好看,同样是宗教人文背景,有阴谋论,有倒计时大爆炸的恐怖袭击,有谜题悬念,有充满魅力的幕后黑手,都是好莱坞商业影片喜欢的调调,又不失一部人文推理小说应有的内涵,反物质与物质,科学与宗教都是二元对应,就像本篇的主题《天使与魔鬼》
总体来说,还是改编剧本的硬伤,估计即便是导演剪辑版也无能为力了……唉……
4 ) 骂你都是便宜你!
好好一本精巧悬疑小说生生被拍成了劣质动作片。
我真的很好奇有多少同学从未看过原著却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看懂了此片。原著小说应该说比《达芬奇的密码》更容易影像化。清晰的线索,精心布置的陷阱,诡异莫测的阴谋,神奇广博的宗教,出乎意料的结局,暴力场面血腥镜头,正派有内涵,反派有魅力,还有智慧与美貌并重的女主角,当初看书时我就想此书若被翻拍成电影指不定就会成为商业片的经典之作。意淫了这么久,我真的没想到,这么巧妙精致的悬疑经典竟然会被改的如此面目全非?
重点提几处让人莫名其妙兼爆笑异常的地方和原著做个对比:
1.电影开篇没多久在一处没看明白什么地方的实验室,巨多人在搞一个看起来很牛逼的实验,此段特效看起来还是相当唬人,但是紧接着让人匪夷所思的一幕出现了,这边厢一群科学家刚成功研制出神秘物质,那边厢负责观察实验结果的老头就遭到杀害,眼珠子也被抠出来做了门钥匙。此段真的让我惊诧莫名,在一个重大科学实验中,一名化妆成维修工之类的闲杂人等就这么轻易的混进本应该高度戒备的核心区域轻易杀人盗物然后从容离开?就在观众被绕的云里雾里的时候,镜头一转,超级教授兰登芙蓉出浴,在公共游泳池中被明白告知四位教皇候选人遭到绑架,消失几百年的光照派对天主教发出威胁标志,霎那之间,掉人胃口的悬疑气氛消失的一干二净。
再看原著,兰登乘坐时速15马赫的飞机抵达位于瑞士的欧核中心,被总指挥告知负责一项神秘研究的主要负责人遭到杀害,胸口被烙上了光照派标记,这也是为什么兰登会被卷入此事的主要原因。接着女猪出现,一行人在调查科学家死因时发现秘密研究成果被盗取,大家开始初步怀疑是熟人作案。紧接着神秘物在梵蒂冈被发现,女猪和兰登赴梵蒂冈做进一步调查时遭遇教皇候选人被绑架事件。此时教皇之死,神秘失窃物,教皇候选人失踪被紧密的衔接起来,而观众的心也彻底陷入作者编织的大网之中。
由此可见电影开篇就尽失原著中连环相扣的悬疑精髓,并且出现了一个非常之失败而且多余的镜头,容后在表。
2.电影中超级教授兰登做着直升飞机也嗖的一下到达梵蒂冈,并且遇到之前参与神秘实验中的女科学家维多利亚,得知梵蒂冈此时又遭遇了名为反物质的超级炸弹威胁。为了节省时间,导演此处开始对影片进行强制快进:兰登和维多利亚不费吹灰之力就说服梵蒂冈警卫队长通过教皇内侍批准进入了从不对外人开放的梵蒂冈图书馆查找被绑候选教皇和反物质被藏匿在何处的线索,紧接着女猪犹如神助在两秒钟之内帮助兰登找到线索并且率领卫队迅速向第一案发现场开拔。
再看原著,兰登和维多利亚到达梵蒂冈之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向护卫队长和观众解释反物质的巨大威力,结果被误解以致关禁闭,千辛万苦见到教皇内侍得以进入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期间兰登向女猪和观众详细解释了光照派的来源和与天主教之间的恩怨,在书进展到三分之一左右时兰登找到第一个线索,开始营救被绑主教。
如果说电影限于时间和节奏问题而不能把所有的问题进行详细解释以至于观众在一片迷茫和混乱中跟着体力过人的兰登满罗马城乱窜,我只能说把悬疑片做成这样只能证明导演的失败与无能。几个关键点:科学家之死,女猪的身份,教皇内侍的来历,光照派的起源,是前半段剧情的重大线索和后半段的关键转折,而导演宁可把时间浪费在罗马狭窄街道中里不怎么精彩的飚车镜头上也不愿意腾出几十秒做一个简略的交代。
3.电影中段开始超级教授就在罗马的大街小巷中狂奔,把整个剧情奔得支离破碎七零八落。影片对兰登的推理没有浪费过多的笔墨,更没有对这些推理对以后的剧情发展乃至结局的影响给出任何解释,大部分时间我们就是跟随着兰登狂奔乱跑疲于奔命,而对于影片中整个阴谋和故事发展毫无头绪。更为可笑的就是从第二次解救主教开始,杀手同志就即帅且酷的干掉了一票又一票的警卫和警察而没有在城中引起任何反响。而更更可笑的就是连路人甲乙丙丁都能毫不留情干掉的冷血酷帅杀手竟然在最后关头就因为兰登和维多利亚是主角而放过他们,OMG,上帝在这一刻终于神奇般的显灵了。
再看原著,小说中着墨最多的地方应该就在于兰登对光照派标志的推理上,随着这些推理主教一个一个被发现,而观众也对光照派的阴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渐渐发现前半段埋下的伏笔开始显露。并且在影片中大部分时间兰登属于孤军作战,而杀手同志也低调的干净利落。
小说中整个剧情的行进紧张异常但是井然有序,线索脉络在兰登四处查访中渐渐清晰,并且每个人物隐藏的的一面开始渐渐显现,很多时候我可以随着兰登一起思考。反观电影,完全是动作片套路,兰登一路逃窜,杀手搞得血流成河,很多时候我只是感觉荧幕上一群人或者两个人从东跑到西从南奔到北,从地上一直奔到地下,如果没看过原著,我真的很难想象自己能够理解为啥这帮人跟得了多动症似的没个消停。
4.电影中很多人花痴的帅哥伊万是让我深感痛惜的一个角色。本来教皇内侍这个角色演好了很有可能成为媲美汉尼拔教授永垂影史的超级大反派。然而,这么一个华丽丽的隐藏大BOSS就在导演和编剧的联手毁灭下变成一个表情古怪行为异常的脑残儿童。伊万在帅也不可能在说着弱智台词屁话连篇的时候还是那么的优雅,在帅也不可能扭曲表情故作阴险或者深沉的时候看起来很从容,在帅也不可能莫名其妙的谋杀教皇雇凶灭掉四个老头还差点拿反物质毁了梵蒂冈的时候看起来很无辜。就是因为导演的无情阉割,导致伊万的教皇内侍变成了一个权力熏心不择手段的无耻之徒。
再看原著,我始终觉得小说最成功的一点不是构建了一个几乎毁灭天主教世界的大阴谋。而是塑造了那个集邪恶与纯真于一体的教皇内侍,书名《天使与魔鬼》除了影射科学跟宗教的关系之外或许也是在暗指这位矛盾的结合体。教皇内侍幼年丧母,在目睹了恐怖袭击而侥幸逃生之后对于上帝坚信不已,他拥有这个世界上最为纯真和坚定的信仰。而他成年之后所经历的周围人们的种种信仰危机和道德沦丧又使得他深感痛苦和绝望,尤其是在得知被自己视为精神领袖和上帝化身的教皇年轻时的丑闻之后,他几乎崩溃。我相信这种信仰和精神上的伤痛绝对能够从里到外彻底摧毁一个人。教皇内侍肯定经受了无比痛苦的思考和抉择,才选择了一条危险的振兴天主教拯救信仰之路。一面是信仰纯洁的天使一面是手段肮脏的魔鬼,成则为王,败则成寇。故事因他而起,最后也因他结束,当教皇内侍沉浸在亲手造成的奇迹中时和对天主教美好未来的憧憬中时,打击接踵而至,连环谎言被戳穿,原来自己毒死的教皇竟然是亲生父亲。教皇内侍在万众瞩目之中凭空出现,又在万众瞩目之中于烈火中消失,小说的最后,我已分不清现实与虚幻的界限,更加不知道对这样一个矛盾的结合体是爱还是恨是敬还是畏。
电影跟小说最相似之处也许就在于人物的塑造,如果没有令人印象深刻刻骨铭心的角色,一部电影或者小说又怎么谈的上成功?也许电影选择伊万和汤姆汉克斯是对的,但是不管是教皇内侍还是超级教授兰登,都没有给人留下任何深刻印象,毫无魅力可言,电影之失败可见一斑。
5.电影版结局简直是一场令人喷饭的闹剧。维多利亚自己带来的笔记被护卫队长发现端倪,独自一人跑去教皇办公室质问教皇内侍,结果教皇内侍凄惨的叫声引来其他队员,大家在惊慌之中击毙队长和闻讯赶来的另一闲杂人等。紧接着教皇内侍有如神助,在彼得墓中夺下被发现的反物质登上在广场等候多时的直升机,朝天空开去,在惊天地泣鬼神的爆炸声中绑着降落伞从天而降。最后,是监视教皇办公室的录像被发现,谎言揭穿,教皇内侍含恨自焚。
再看原著,欧核中心指挥在被杀科学家的秘密笔记中发现端倪,赶到梵蒂冈想阻止悲剧的继续,在教皇办公室中被破门而入的护卫队员射杀,紧接着教皇在圣彼得墓夺过反物质,在登机时被好心的兰登拦截,共同升天。在直升飞机中兰登看到穿着降落伞的教皇内侍时心有所悟,这时爆炸发生,兰登落水,而教皇内侍平安降落在梵蒂冈内,藏好降落伞之后再众生哀悼中以救世主姿态奇迹般出现。最后仍然是答案的揭晓,只不过这次教皇内侍知道了那个让他彻底崩溃的秘密,在万众瞩目之中,教皇内侍自焚就此灰飞烟灭。
结局本该是圆谎的大好时机,可是在电影版中我完全没有谜题揭晓真相大白的那种痛快淋漓的感觉,为了重新塑造神迹和圣谕的教皇内侍最后拖着伞包摔在人群中的时候我有种哭笑不得的尴尬,从开头到结尾,教皇内侍做了这么多事就是为了重新在人们心目中树立天主教的神圣和神奇,结果被一个华丽丽的伞包搞得奇迹全无,我实在搞不懂导演的想法。再说最后阴谋被戳穿,选择自杀的教皇内侍,简直就是一个处心积虑篡权不成狗急跳墙的失败阴谋家形象,为这部失败透顶的电影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另外结局还有一处失败的地方就是,原著中在开头就着力描写了兰登是个游泳健将,而最后正好是兰登凭借这一特长幸逃一死,反观电影,开头倒是对兰登的游泳技术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拍摄,结果呢?就像那个著名的下面呢的笑话,兰登教授就这样变成了太监。既然导演你没打算让兰登游以致用为什么放这么个莫名其妙的镜头?你还不如一开始就让兰登在某个超豪华图书馆里奋笔疾书或者练习快速查阅资料能力好呼应为什么后来超级教授能在梵蒂冈图书馆内以2秒钟的速度在书海中找到所需资料。
我一向本着厚道看电影的心态看片,却还是屡屡被一些打着超豪华阵容动辄耗资过亿的大片雷到。对于这样的电影,我只想说,翻拍不是错,但是不带大脑的改编未免就是你们不厚道。以前是张导陈导当观众是傻子,现在一向敬业的好莱坞也开始当观众是白痴,何其悲也。
5 ) 5.18看完,中规中距(含剧透,慎入)
5.18在纽约时代广场边上的Royal Cinema看的,12.5刀的票,4刀多的爆米花,上座率90%左右,火爆程度比我想象的要差一些,毕竟是5.15才首映的新片,而且估计大部分是没看过原著的,因为出场的时候还听到很多人感慨内侍是个反骨仔.
电影剧本还真是自由发挥,原著中间很多情节都遭到删减,举几个例子:
1.本来是维多利亚老爸被杀然后被打光照烙印,片子里变成了欧核的一个研究员,也没说烙印的事.
2.然后凶手给媒体透露消息的片段没有,对于对称字几乎是一笔带过
3.不知道是不是迫于现实中梵蒂冈教廷的压力,电影里最后一个红衣主教没被淹死而是被兰登救活最后成了新教皇;
4.又估计是迫于梵蒂冈教廷的压力,电影里没有内侍对已逝教皇享受科学恩惠的指责,只是轻描淡写的说毒杀教皇是为了制造危机从而强化人们的信仰(也没有内侍跟教皇关系的叙述)
5.最后与内侍会面遭陷害的不是欧核的科勒,反倒是瑞士卫队的司令,话还没说一句就被乱枪毙命;
6.黑煞星死得比较体面,不是像原著中一样被兰登跟维多利亚携手弄死,反倒是着了内侍的道跑路的时候被汽车爆炸而灭口;
7.原著里内侍的死描写得十分神性,电影里完全是内侍走投无路倒油自焚,完全丧失美感;
8.原著里是兰登跟内侍一起登上直升机,电影里却是内侍自己开直升机而兰登则是站在广场傻傻看天.
9.兰登跟维多利亚最终也没擦出爱情火花,而且一部片子下来给我的感觉是此片不存在女主角,最多算有一个女配角;
毕竟电影只有有限的时间去解读故事,原著中颇有意思的宗教知识在电影里沦落成了兰登教授几分钟甚至是几秒钟的闪念,让人失望,没有很清晰详尽的推理线,可以说电影没有把有宗教内涵的一面展示给观众.这点比不上达芬奇密码,后者阅后会让你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知识点,但是前者商业片的痕迹就相对重多了,属于便当类的续集吧.
原著的一些情节有些忘了,如果你对原著滚瓜烂熟,你一定会发现看这个电影是一次很有意思的“大家来找茬”,所以我建议不要抱着重温原著的心态去电影院,因为你会看到另一个迥然不同的“天使与魔鬼”,最好的办法:忘掉原著,捧一堆爆米花,当成一部新电影来看,之后你就不会像我一样发牢骚了.
P.s:反物质爆炸的场面很炫,特效果然还是很NB啊
6 ) 我这儿有一颗星是专程给McGregor的
放预告片的时候一看到这主演是Tom Hanks,我心里第一个闪过的念头是“哟,21世纪的Indiana Jones系列这就算诞生啦”,紧接着的念头就是“喂,人家Indiana Jones怎么也是从40岁演到70岁,Langdon教授这岁月,那撑不撑得到出个四五部小说啊?”
虽然我不记得书上有确切指出Langdon教授的年龄,但根据“哈佛大学知名符号学教授”的头衔,加上这周游列国到处都有知性美女互示好感的背景,和每每跟持械凶徒斗智斗勇的经历,像我这样的叔控吧一般在心里设定的年纪是在45-55之间。
其实Hanks大叔也没多老,今年也就是50出头,一来是欠保养啊欠保养,二来就算是退后的发际线,突出的小肚腩,往下耷拉的脸颊等等,我作为一个优秀的合格的资深的大叔控能够无视的话,实话说——Hanks大叔最最欠缺的“学究气质”。
Jones 大叔(现在应该叫大爷了),因为其工作性质及那身打扮的缘故,一般被视作高级知识份子版的007,国际版的西部牛仔,没有多少人正经把“考古学教授”这种头衔放在心上,反正也没见他正经上过什么课。可是Langdon教授不同啊,那每次都是因为学术研究才被扯进宗教阴谋当中去的,“像个研究神秘学科的教授 ”这种要求还是很根本的吧。Hanks大叔的颜咱且放着不管,光说那个气质,总有点点好像随时要哭,非常悲伤的样子,实在我是跟书里的Langdon教授对不上啊对不上。
我心目中的Langdon教授人选之一就是Ewan McGregor,是年轻了点,看上去风流了点,可是这人还是很容易跟“神秘”两个字联系起来的吧。没想到这部电影里还真的给联系起来了,不过也联系得忒极端了点——是神父啊,啊准确的说是“摄政枢机主教”(真幸亏我看过原著小说,不然就这堆宗教术语,就算有法语字幕帮忙我也看不懂到底是个啥意思)。
Edward Norton当年在keeping the faith里演一个牧师,当其时伊还是水当当的年纪,那个金发,那个碧眼啊,那个欲语还休啊,穿上教士的服装,我在屏幕前大叫“这是犯罪啊!这存心是在引诱教区的女教众犯罪啊!”可是这个世界上一罪还有一罪罪啊,教士服这种世界上最~~~~性感的制服,穿在McGregor的身上,英文里有个形容词叫做 yummy yummy yummy yummyyyyyyyyyyyyy,中文的翻译就叫“真是要了卿命了”!每次他一在镜头前出现,我脑袋里只有一个声音在回响“他系在教士袍外面的那条腰带真是幸福啊!我要做那条腰带!啊啊啊啊~~~~”最后还他把上衣给撕开,还给上烙印,之后也不给我扣好,就这么散着两颗扣子这么跑来跑去的!我幸亏身体够好,才没有在电影院里当众流鼻血
ACG世界有三大奇观,正所为“凌波微笑,西索洗澡,藏马变身”。而这个胸前还留着新鲜滚烫的烙印,散乱着教士袍的McGregor摄政枢机主教现在正式列入我3D世界的奇观之一。
咳咳,电影说什么来着?
哦,对了,其实整个套路跟Da vinci Code差不多啦,尤其对我们这种看过书的人来说,什么悬念啊谜底啊之类的东西都不存在的。不过因为原小说就相对比较精短的缘故,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足够这部电影在一定的节奏上把整个plot好好的建立起来,不用在哪个环节特别的赶,所以看起来的感觉反倒比Da vinci Code要好很多。而且罗马也被拍得颇美——尤其是那些雕像,感觉上去比Da vinci Code里面的巴黎看上去有质感(也可能是因为我跟巴黎太熟,所以比较挑剔最后出来的效果)。梵蒂冈的地下藏经阁假模假式被整得颇像那么回事,而最后大爆炸的特效意思也算到了。
另外抛下HC的身份可以说一句McGregor真是才貌双全啊。尤其是快到结局的时候在医院里有人来通知他说教皇选举会召唤他去的时候,从一开始的惊奇到后来带出微微那么一点点已经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的小得意,到后来来到会场之后先是暗中得意到发现事情不对之后迟疑然后慌张逃跑,这些小细节的地方真是都把握得恰到好处~~~
色调好喜欢
很稳重的剧情片,故事不错,细节丰富,那个训练有素的杀手显得太突兀了。
又是一部汤姆汉克斯演的达芬奇密码~~~不懂西方历史的人伤不起啊~~
值得一看。
果然好看!很赞很赞
那也就是說McGregor又演了一個處男
还挺好看
好看
没有Ewan的镜头都在走神...
偶有点明白本地堂区为啥贴告示要抵制这类电影了,迥。阴谋论啊阴谋论。。不过,那内侍太帅了,花痴状ing……整部电影完全就盯着Camerlengo去了,那细腰,修长的黑色身影在圣彼得大教堂微弱的光影中走动时简直迷倒众生啊~还有那无辜的眼神忧郁的神态和柔弱的语调谦卑的姿态啊。。崩溃了…
第四颗绝对只是为了永远年轻永远帅的伊万麦克格雷格。
让人不知所措的朝圣者。
这片子没了Ewan还有什么好看的?Ewan穿着神父的制服真是诱人!!!
原著值5星,电影只值4星。原著探讨科学与宗教的历史并存对立变成电影版的梵蒂冈内部斗争,力度削弱太多。但是电影深受原著惠及,五大古迹,一个反物质定时炸弹,全程紧凑,争分夺秒运动解谜比《达芬奇密码》那种相对静态解谜要精彩得多,至少能牵着观众的心走。PS:《地狱》电影版已开拍。8/10
书比电影好看多了。。。。电影节奏倒是很好。。。就是唯独不够深。。。太浅薄了。。。。
这简直是太他妈不忠于原著了····还是读书靠谱····再这么拍就成柯南了,啊,我知道了,在那里,啊,我要去图书馆,啊,在那里,真的在那里,这次你要相信我的,在那里···给我地图,啊啊啊啊···
圣保罗大教堂的内景历历在目 可能因为去过 所以印象很深
还不错
字幕组不敬业
我喜欢解谜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