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绍兴师爷,是当年鲁迅与陈西滢笔战,陈源气急败坏的以此攻击鲁迅是刑名师爷的脾气,刀笔吏之后。而鲁迅作为师爷家族后代,也非常忌讳师爷这个称呼,为此一向只说自己是浙江人,在他早期做京漂的年代,就卖了祖屋,接出母亲,再也不愿意回去绍兴这个伤心之地。 清代是绍兴师爷遍地的时期,这群籍贯绍兴的古代高考落榜生,由各地官吏自掏腰包雇佣,可谓无绍不衙,算是体制外的政府雇员,依附各级衙门,分为刑名和钱谷师爷,鼎盛时期据说全国各地有7000多人,那个年代假如有微信群的话,师爷群就搞定了法院和财政部的所有大小事,且衍生出一个坚不可摧的网络,难怪后来朝廷要倒幕,这种势力岂是如今浙派商人可比拟的? 剧集绍兴师爷,我怀疑是为陈道明量身定做的,拍摄于上个世纪末,那是道明叔的鼎盛期,虽然配角不尽如人意,但若干个小故事串起了方敬斋这个高考落榜生的师爷生涯 ,两个情节于今相似,不禁让人心有戚戚焉。 俩结伴进京城赴考,优秀的那位因为昏官用鼻烟壶的颜色来凑够入选者,方的试卷不幸被衙役落地而落选,混混董瑞高中进士,于是读书好的给读书差的当师爷,幕不幕,仆不仆的身份含糊,满腹心酸。 然后倒幕运动方表现出色,大领导说给个县令让他历练历练,结果做师爷的时候不是问题的问题,在当县令的时候,暴露无遗,得罪权贵无数,学渣董瑞却摸透官场精髓,一路升到山东巡抚,封疆大吏呀。 所以高考的成绩真的不算数,实践出真知,当官是需要悟性和天命的,无庙堂之相者,再努力也是被排挤罢官的结局。 方的性格比较肆意狷介,然那些循规蹈矩的师爷们,照样营营役役笔停口停,一辈子挣不了多少家业,也写不了多少传世之作。而作为师爷家族的后代,周家出了鲁迅和恩来,算是对得起周敦颐这位大文豪了。 据说要当绍兴师爷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标准: 1.须胸中有经济,通达时务,庶有文藻,肆应不穷。 2.又必须十二内外,记诵难忘,举一隅二反三。 3.更须有天生美才,善于应酬,妙于言论 经典传神的故事有当年曾国藩的师爷把他上奏朝廷的文字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结果让咸丰帝龙颜大悦,你说师爷重要与否?官员这个私家银子掏的值不值得? 更枉论各种附加值,师爷,必须聘几个啊!找银子变成了为官的头等要务,否则,家里开销不起呢。
初见时,董瑞是富家公子哥,在船上作诗狗屁不通;
初见时,方师爷还不叫静斋,竟自造假死胆大包天。
那靠红白鼻烟定了方静斋命运,让我第一次为这作品惊艳,也第一次竟为这陈道明的角色叫屈。
再回想,那笛声引得我第一次分辨出秀梅秀兰,彼时秀梅听得出静斋的苦,当时真觉二人天造地设
后秀梅嫁给董瑞心生惋惜,又折转来回,秀兰闯入道观庙寺,又为静斋能上京赴考而替董瑞疏通,峰回路转,此事经年,再到22集时看那董瑞与吕小舅子给那洋大人送礼笑脸相迎,惊感物是人非,剧8.0远不够,这是一出中国版的白色巨塔啊!
先不谈董瑞静斋,光谈这秀梅秀兰。两人乃高将军之女,高将军蔑视读书人,董瑞家底殷实为他凑来了一笔银子先抵上了窟窿,便迎娶了善解人意的秀梅。秀兰善武,脾气直来直去,初还真觉得她和最开始的闹角儿董瑞是一对。直到过了20集,看那秀梅和事佬不问世事,这府内大小事宜边都是避着事儿走装聋作瞎,旁人来问都是一句“我不清楚”,秀兰静斋要走遍都是“一家人什么事不好商量”,凡事都是忍一字诀,方才明白一个道理,这铺垫都在前面。
秀兰直来直去,带着儿子练剑,见到这贿银便说着府上不干净。这静斋未纳妾,秀兰和静斋多年相守,也便是静斋的性子助长了秀兰的性子;秀梅的性子助长了董瑞的性子。到头来这面目全非的只有董瑞一人,秀梅便还是那好人、善人,但这好人实在面目可憎!
到头来,我看着高秀梅和方静斋一场戏,一句台词便驻扎心头,“我方静斋断了大大小小的案子,做了快二十年的刑名师爷,什么达官贵人没见过,董夫人、秀梅,你的话有几分真你自己心里有数。”
说那方静斋迂不迂?迂!那两条人命抵得上你在任上继续干下去千千万万条人命吗?中国人都会打算盘,都知道算这笔账。说那方静斋自己把自己抑郁至病,傻不傻?傻!说事事讲原则在中国行不行得通?怕是做了官只能成为海瑞那样奇葩的一小小官吏。从方静斋的卷子被判卷的人齐齐推荐起,我便想知道怎么能让静斋当不了官,说他这二十年浮沉没去科举成是否有编剧刻意的成分?都有。但这方静斋的际遇现不现实不提,有时我也恨这静斋太守原则不知把握机遇,第一集王爷千里迢迢来寻师爷,仅凭一事便判定王爷不可仕过于武断。然而这样自找苦吃的人令我热泪盈眶,为何这中国不能多几个方静斋,为何这人民只知道在盼望方静斋?
说那董瑞,秀梅秀兰笑他官迷,本是落第的苗子,却阴差阳错成了个小官儿。一路从我们的角度看到的是方静斋对此人一路扶持,此人愈发堕落面目可耻。从静斋当官几集又知此人些许也是背后不易,就凭那对谁都能挤出来的笑脸我便没那本事。此人刚赴任的时候,我等观众便如方静斋一样,一边考察董瑞,一边为他着急;全县人民都说这人是好官,王二气到难道就真的所有人都这么说,董瑞被王二陷害之际还真心为他焦急,说他为了吏部的升迁承诺下了牢狱,又真心体到了几分此人的“被犬欺”的痛楚。说着董瑞的变化可比选入课本的“范进中举”转变合理多了,再回看,董瑞10集前后就为了自己的官运使计诓骗静斋,不顾人家前程,说此人后来面目全非便也是假了,一切编剧都做好了铺垫。
但这种转变真的只是董瑞“本来就是坏的”?文学理论有一句,越特殊的就越普遍,越具体到个人的人物描写,便越能品出世间共同的道理。人世间除了静斋的本事,静斋的学问,怕也是需要董瑞的“官迷”,需要董瑞的明哲保身。
硬说来,惊觉,若是那迷信愚笨的考官没有断错了........
或许活成董瑞样子的就成了静斋了。
董瑞可共富贵不可共患难,静斋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些许道理就是如此。感谢编剧和导演为我们带来那个时代的一瞥,谁说没有好的历史片?此片值9分。画面模糊,平民百姓也动辄银元宝令人啼笑,但故事的内核却绝是值得沉下来细细品阅。
俗里俗气”的剧名,“入木三分”的剧情。
表面是在刻画明清官僚幕府中的师爷群体,实际似乎也是在叙述近代绍兴读书人命运流转与品性的形成过程。
剧中几个印象深刻的地方:
1董瑞和方敬斋同进京会试。糊涂官穆章阿以用鼻烟壶颜色抓阄的方式决定考卷去留(红色中,白色未中),结果学识浅陋的董瑞得二甲五十八名,才高八斗的方敬斋名落孙山。
2董瑞后到吴桥县任知县。遇到把持全县漕粮、官银押解的高总兵擅权。做了董瑞贴身师爷的方敬斋与董一同去高总兵处,总兵反问方:何官?何职?何品?并不让其从正门进入。方一反常态地默不作声了。
3倒幕时,包括方敬斋在内的师爷群体,与李鸿章、翁同龢之人关于是否废除师爷的对谈论辩,尤为精彩。鳏员群体非师爷便无以度日(犹如今日离开及腰秘书某些人便成大便草包如出一辙)。
在方敬斋的幕后支持打点下,董瑞官越做越大,但也与方的意见愈发相左。董只希望在自保同时,打点、维持好与各方各级鳏员关系,并息事宁人,不时钻营升迁之事。而方却在帮助董料理钱粮刑名事务之余,凭借自己的人格与才智,巧审了一批疑难、错冤之案,希望善恶有报,坚守底线。
毫无疑问,这样的方敬斋,难以见容于时、世。而这样的方,却又是摇摇欲坠的满清轰塌前,数以万计的师爷群体的一个缩影。后来关于师爷群体的叙述,多有猎奇之嫌。作为在各级大小员幕后勤恳奔走、挽狂澜于既倒的形象,似乎已经悄无声息地消失在时间中了。
影片与现实的一个绝大的反差点在于,剧中的种种冤假错案,在现实中,即便是在今天也难以遇到平|反的机会。但在剧中却倏忽地善恶归位。
而庸碌之人在上,靠着盘剥勤劳和穷苦的中下层,以浑噩度日。手中掌握着种种德位不符的特拳。确是当下(最近)的最真实写照。
另外,字幕错字不少。诸如“本斗”(畚斗)、“却有其事”(确有其事)、“翁同和”(翁同龢)、“封江建国”(封疆建国)、“沈德福”(沈德符)之类。但,和惟妙惟肖的人物塑造相比,这点就去不必计较了吧。
以一代名幕汪辉祖为原型,其中“倒幕”一段中,背后挂的汪的像;董瑞任山东巡抚,帮鉴别伪币,跟历史一样,名字都为宽永通宝;藏得有条暗线,看似没有本事的董瑞,升官这么快,最后才点出“深知为官之道”;骂当官的,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大清都处于亡国之前了,一群老头大臣,大动干戈,为了争女人,令人匪夷所思。情节紧凑,点到即止,没有尿点,也有尴尬的地方,瑕不掩瑜,有深度。
前几集很精彩,特别喜欢方敬斋赶考那段,审阅考卷的那位大人很耐人寻味,感觉就像人生的初始设定,如果上帝神仙啥啥啥的有一只手能控制谁投胎在谁家,命当如何,贫穷还是富有,也许就是这么决定的,真真的得失都有命。
人生啊,不是你寒窗苦读多少年或者第一个交卷众人喊好就一定能一举中第,不是你满腹学问就可以飞黄腾达,当你曾经嘲笑的人远超于你的时候,你还得返回自己的原始设定,去探索在这个设定中的可能性,讽刺啊。
剧情最后有点烂尾,但有一句台词特别好,“师爷就像这鞭子,是大清国的摆设”,我理解的意思一来是大清要完,二来是方敬斋悟透了,一己之力也改变不了贪污腐败的世道。
当初帮他人写的作业,而今整理旧电脑资料,翻到记录,突生感慨,遂于此记录,以防后续资料丢失。
纯以纪念我的大学
绍兴师爷——陈道明——方敬斋
越中人才荟萃,师爷在片中更是成了一方特色当以推崇。名声远扬,这一点在片中王爷从千里外的紫禁王城跋涉来到绍兴专为“偶遇”这么一位人中王魁就可见一斑。姑且抛开王爷此行是否还有其他目的,也许成天在皇城根底下是闷得慌,老年人(有钱的老年人)不是都喜欢到处走走嘛;也许是听戏时对吴越女子的某个章节起了雅兴,总之就单身份之尊贵,也足以凸显出绍兴师爷这一名号在当时的响亮之甚。那么,为什么绍兴师爷就有那么大的魅力以至于一名王爷如此这般呢。片中的主角,我们的方敬斋就完完全全的诠释了这么一位有着独特人格魅力绍兴师爷形象。
在详谈片总方敬斋前,就本人而言,还想对饰演该角色的(注意我用的修饰词)“中国现存最具中国味儿的中年一代有德有品的老艺术干部”——陈道明老师。最近有在对古董行当感兴趣,其中有句玩儿话: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这句话反映到陈道明老师身上,应是,三年不开张,开张‘亮’三年。这个亮指的是陈道明所塑造的角色身份的那份烙印,让看过的人总是觉得惊诧,中国竟有如此“出尘绝世”的演员,每每一次亮相,让人由心钦佩。陈道明老师对于剧本的挑剔是众所周知,这部剧算是其早年时期的作品。在剧中,活脱脱的一个匡扶正义、睿智精明、清正廉洁的绍兴师爷形象被其演绎的入木三分。
出场,即是其辞去知府幕僚的景,剧中,与外公谈及为何如此时,回答大意是:我方家世代为师爷,我这代,该换换了,仕途是个不错的方向。当其外公说其(应该是指方家这整个家族)没有庙堂之气时,方敬斋回答道:也许从我这会儿子起就该有了。其中不免能看到阅览诗经,遍历世间百态(当时已任师爷多载)的一个不甘平庸的文人的形象。
案子发生,庸碌的知府大人找其帮忙定案,这个景,让我最意外的是知府大人的态度,一般来讲,这么个好吃懒做,尖嘴猴腮的所谓官府形象,应是骄横跋扈之辈,对于所谓师爷应是呼来喝去的类型。未曾想,是亲身便衣来到方家,请求方敬斋帮帮忙,语气态度都是极为低下。这个侧面在我看来,一个是当时师爷,尤其是绍兴师爷的名头确实有点用处,还有就是可以看出方敬斋在这几年师爷行当中锻炼出来的为人处世之一:不恃才傲物,更不娇柔做作。懂得一个有度,当知府大人再三委求下,还是应了下来这回案子。还有一个场景,当知府大人对其说:那么那两个兵一定不是凶手咯?回答道:不,只是推断,不可定断。这应该算是其作为一名幕友,相当于法律专家的业务素质吧,怀疑一切。还有一个,当时的方敬斋已经辞去师爷之职,当知府大人求上门时,其未看文案就能讲此案说得头头是道,分析有理有依,可见其不是一名迂腐的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小”文人,而且在后来官兵对其的尊敬来看,方敬斋在下面人的心中形象还是很正派,很有领袖精神的。
定案的过程,厨娘三进三出还是让人印象深刻,从事后来看。其肯定是首先判定了凶手必是府中人作案,所以把厨娘作为一个诱饵,简单的就把凶手给引诱了出来,这里看来,其心思缜密,做事条理清晰,且又一次证明了自己的业务能力。
第一集的高潮在于王爷、知府、师爷共处一室时的景,当时的情景是王爷满心欢喜,遇上此行的“意中人”了,而知府则是忧心满怀,心里只想着:王爷您这尊菩萨到底要在这儿玩到什么时候啊。师爷则显得尤为淡定,颇有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即视感。遇王爷也不跪,仍言辞分明,巧舌如簧。戏剧冲突也随即发生了,王爷要将其带回京城,而方不愿。当然不愿是不愿,如何表达是门学问,方自然不能直接的说出己身想法,而是说你家王府太过尊崇,我个小地方人怕是犯不起错,不敢也不愿。即未得罪王爷也表明自身心意。如果这般,那戏剧矛盾也就放大不到该有的程度,随即,又一个包袱被抛了出来。原来,该案的背后指使即为眼前这位高高在上的王爷,而其目的就是为了引出这位绍兴师爷。这么一来,方敬斋饱读诗书多年的心肯定是要“狂躁”起来了,心理想着:你虽贵为王爷,但如此不惜子民,我若为你所用,那我这一身坦坦荡荡的正气该何去何从。于是也就不需再藏着掩着,想方设法与你们斗法了,干脆直接点,反正今天这事儿不能善了,这样吧,老子自杀,让你们看看我这一身绍兴师爷的傲骨,王爷您也看看我越中这片朗朗乾坤下出来的人杰。于是,他撞墙了。第一集结束。
作为主角,想想也知道方敬斋肯定死不了。那么死不了是运气呢还是说他有分寸,在当时的环境下还能为自己设好角度,设好轻重,撞了个不偏不倚,不轻不重呢,那就不得而知了。总之,这么个师爷,其身上在这一集中所折射的人格已是“此人只因小说有,现实难得几回闻”呐。
四星给群演!
从此爱上陈道明 彻彻底底的散发出一种睿智 内敛 操控全局的气质
以前古装片都是真的在历史古迹的地方拍的啊,剧情也很精彩
君臣以义合
当年特地去查了很多关于师爷的材料,基本上清朝官员没有师爷,就别想干活啦。
那些年,原来还看过这么不和谐的电视剧。
乱杂配角糙
回忆向。对官场的讽刺入木三分,真正有才的人注定孤独一生。陈道明和方子哥真是奉献了骨灰级演技,印象很深的是主考官抓阄决定谁是状元。
也是《官场现形记》。
我小時候可愛看了。。。
感情戏给我印象很深
好吧···这个很快就忘开了
宾幕僚友难敬斋心,了然去也一介布衣。
记忆印象里最好的一部国产古装剧,没有之一
各方面都不错,尤其是选角好,小配角也很到位。一些过场性质的情节省略了,不影响理解。不过就是有的时候干巴巴扣题,颂扬幕友之强大,比较空洞。主角的外公姓邬,暗指传说中的天子幕宾邬思道,会馆墙上却是汪辉祖,剧中故事又是洋务运动前后,这里面各自都有很值得一说的人和事,但止步于讲师爷如何精明能干有风骨,还是让人有点遗憾。师爷非官非商,以多种专业化知识介入官场幕僚,绍兴为什么有这样的学人入幕现象,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就是这剧!小时候可爱看了!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清官不一定一直是清官,贪官以前也未必是贪官,人是会变的。
这老片子非常好看喂! 就爱悠悠然这劲儿! 景也很美!
对电视剧的信心
如今这片广电局肯定审不过,于是电视就被各种乱七八糟的烂片占领了
这部职场剧做的很细致专业。